期刊文献+
共找到19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六经皆礼”说申论 被引量:5
1
作者 丁鼎 马金亮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2-61,158,共21页
"六经皆礼"这一命题虽然并非古已有之,而是现代学者根据"礼"在六经中的地位概括、提炼出来的,但这一命题渊源有自,古今许多学者实际上从多方位、多视角对这一命题的相关内容进行过论证。"六经皆礼"之说,... "六经皆礼"这一命题虽然并非古已有之,而是现代学者根据"礼"在六经中的地位概括、提炼出来的,但这一命题渊源有自,古今许多学者实际上从多方位、多视角对这一命题的相关内容进行过论证。"六经皆礼"之说,可追溯到《礼记·经解》与《史记·滑稽列传》的相关记述,《汉书·礼乐志》所谓"六经之道同归,而礼、乐之用为急"和南朝梁皇侃提出的"六经总以礼为本",非常简约、概要地阐明了"六经皆礼"之说的内涵。清代张尔岐提出了非常近似"六经皆礼"的说法。此后清儒皮锡瑞、曹元弼及现代学者陈钟凡、顾实、蔡尚思、陈戍国等众多学者对这一命题的内容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和阐释。但现代学术界一直很少有人明确倡言和系统论证"六经皆礼"这一命题。有鉴于此,本文从如下三个层面对这一命题进行了申论:首先,六经皆源于礼:从宏观层面讲,六经皆为礼文化的产物;从微观或具体层面讲,"六经皆礼"与"六经皆史"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政典既是"史",也是"礼")。其次,六经以礼为旨归,"礼"统摄六经,从而使六经以"礼"作为教化的标准和目标。六经之教本质上即为礼教。再次,《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的内容均有礼贯通其中,六经之文皆言礼,六经之义亦以礼为重。因此"六经皆礼"这一命题是可以成立的,"礼"在六经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应该得到承认和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经 六经皆礼 六经皆史
原文传递
董仲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关系新探 被引量:8
2
作者 秦进才 《衡水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14-36,73,共24页
1910年,蔡元培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说法。1916年,易白沙论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其后逐渐形成了董仲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关系问题。从对策时间看,董仲舒并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首倡者。从内容方面看... 1910年,蔡元培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说法。1916年,易白沙论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其后逐渐形成了董仲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关系问题。从对策时间看,董仲舒并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首倡者。从内容方面看,董仲舒主张大一统,尊崇六艺之科、孔子之术与“独尊儒术”并不相等。从源流方面看,易白沙所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并非真实的董仲舒。从历史实际看,董仲舒著述中,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论述,董仲舒也无权实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六经是诸子百家共同的文化资源,汉武帝“表章六经”,尊崇经学,不是“独尊儒术”。总之,于情于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与董仲舒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易白沙 六经
下载PDF
冯学功癫狂梦醒汤应用经验 被引量:7
3
作者 王乐平 冯学功 +2 位作者 齐彩芸 闫淑婷 袁清洁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5595-5597,共3页
癫狂梦醒汤是治疗癫狂类神志病的名方。冯学功教授以六经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理论体系为指导,认为该方病机为少阳阳明太阴合病,瘀血痰湿内阻,气机不畅。临证循此脉络,较易认识把握其方证,达到方证相应的目的。
关键词 癫狂梦醒汤 六经 神志病
原文传递
儒学的特质和基本精神 被引量:5
4
作者 汤一介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1-7,共7页
中国儒学 ,以“六经”、“四书”等十三经为主要经典 ,其文化思想体系主要包括 :人文主义 ;道德主义 ;传统主义。“天人合一”、“中庸”、“有为”
关键词 儒学 六经 道德 天人合一 中庸 人文精神 传统主义 "有为" 文化思想体系
下载PDF
论《史记》“整齐百家杂语” 被引量:3
5
作者 陈桐生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8-33,共6页
"整齐百家杂语"是《史记》主要著述宗旨之一。司马谈所说的百虑一致、殊途同归,是指导司马迁整齐百家杂语的思想方法,而《六经》则是百家学术同归的目的地。司马迁不仅从百家杂语中吸取史料,更重要的是在政治、经济、历史、... "整齐百家杂语"是《史记》主要著述宗旨之一。司马谈所说的百虑一致、殊途同归,是指导司马迁整齐百家杂语的思想方法,而《六经》则是百家学术同归的目的地。司马迁不仅从百家杂语中吸取史料,更重要的是在政治、经济、历史、天文、人生智慧各个方面吸纳百家学术观点,将其整合成一个统一协调的学术思想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六经 司马迁 百虑一致 诸子百家
下载PDF
论六经在先秦儒家教育生活中的发生
6
作者 孙杰 《教育史研究》 2024年第2期32-41,共10页
先秦儒家的教育和教学活动是以六经为主要内容而展开的。从《论语》《孝经》到《孟子》《荀子》再到《学记》的先秦儒家代表性论著,记录和见证了孔子及其后学与六经文本之间的互动、融通与共生。其中,《孝经》《论语》是学习六经的阶梯... 先秦儒家的教育和教学活动是以六经为主要内容而展开的。从《论语》《孝经》到《孟子》《荀子》再到《学记》的先秦儒家代表性论著,记录和见证了孔子及其后学与六经文本之间的互动、融通与共生。其中,《孝经》《论语》是学习六经的阶梯,《孟子》《荀子》是孟、荀二人“羽翼六经,增光孔氏”思想学说的集中体现,《学记》则是对先秦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和提升。以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孔门后学及其思想学说,既承袭了先秦儒家教育和教学一以贯之的传统,又开创了以六经为主要内容的先秦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新格局。这就是六经在先秦儒家教育生活中的具体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经 先秦 儒家教育 经学
下载PDF
经与经学 被引量:2
7
作者 姜广辉 钟华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10,共6页
在战国时期之后,"经"字是一个泛称,用来指称先秦诸子最重要的典籍。"经学"之名,始于汉代,特指关于儒家经典的学问。《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典籍是"中华元典",自汉以后,这五种典籍书名皆缀&... 在战国时期之后,"经"字是一个泛称,用来指称先秦诸子最重要的典籍。"经学"之名,始于汉代,特指关于儒家经典的学问。《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典籍是"中华元典",自汉以后,这五种典籍书名皆缀"经"字。由此五部经典逐渐衍生扩大,而有七经、九经、十二经,至宋代定为"十三经"。这些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干",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理想。经学因此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主导性的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 六经 五经 七经 九经 十二经 十三经
下载PDF
儒学的六经、诸子与传记 被引量:6
8
作者 朱汉民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6-34,共9页
在儒学体系中,六经的思想与诸子的思想有很大差别。儒家学者尝试通过"传记之学",将"经""子"两种不同学术形态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思想整体。儒学因此既能够保留深厚的文化传统意识,又具有开拓的思想创新精... 在儒学体系中,六经的思想与诸子的思想有很大差别。儒家学者尝试通过"传记之学",将"经""子"两种不同学术形态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思想整体。儒学因此既能够保留深厚的文化传统意识,又具有开拓的思想创新精神。在儒家思想的整合过程中,"经""传""子"的文献形态在不断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记之学 六经 诸子 儒学
原文传递
《汉志·诸子略》儒家类“唐虞之隆……已试之效者也”释正 被引量:1
9
作者 孙振田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6-172,共7页
《汉志·诸子略》儒家类的序文所谓的“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其中只有仲尼之业才是被验证的对象,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二者则是仲尼之业被验证有效的表现。仲尼之业,指的是先王之道。至少从武帝“卓然罢黜百家... 《汉志·诸子略》儒家类的序文所谓的“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其中只有仲尼之业才是被验证的对象,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二者则是仲尼之业被验证有效的表现。仲尼之业,指的是先王之道。至少从武帝“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开始,汉人已将学派意义上的儒家学术与仲尼之业(先王之道)及孔子等做了较为清晰的区隔,视之为仲尼之业(先王之道)的派生,被武帝卓然罢黜的百家学术中的一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志·诸子略》 儒家类序文 仲尼之业 六艺经书 先王之道
下载PDF
论儒学群经的汇集、变迁与称谓之流变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隆予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5年第1期70-75,共6页
儒学群经是由儒学经典汇集成的文献群体,也是儒学思想的主要载体。儒学群经的最初汇集始于孔子整理古籍、编定"六经",中间经过"五经""七经""九经",到《十三经注疏》的汇集,经历了约2000年的时... 儒学群经是由儒学经典汇集成的文献群体,也是儒学思想的主要载体。儒学群经的最初汇集始于孔子整理古籍、编定"六经",中间经过"五经""七经""九经",到《十三经注疏》的汇集,经历了约2000年的时间。儒学群经的每一次汇集、变迁与称谓的变化,都不是单纯的学术现象,而是与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相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群经 六经 五经 七经 九经 十三经
下载PDF
《乐经》探秘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齐洲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9-90,共12页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先秦已有"六经"之说,《乐经》即其一。然而,自汉文帝立《诗》学博士,至武帝时《诗》《书》《礼》《易》《春秋》五经皆立博士,独《乐经》未立。汉平帝时王莽奏立《乐经》博士,后人多以...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先秦已有"六经"之说,《乐经》即其一。然而,自汉文帝立《诗》学博士,至武帝时《诗》《书》《礼》《易》《春秋》五经皆立博士,独《乐经》未立。汉平帝时王莽奏立《乐经》博士,后人多以为其伪造经典,《乐经》遂成经学之秘。有人认为《乐经》亡于秦火。有人认为"乐经"仅口耳相传。更多人认为《乐经》仍存世,但意见不一:或说《周礼·大司乐》章即《乐经》,或说《礼记·乐记》即《乐经》,或说《诗经》即《乐经》,或说《乐经》散存于众经之中。通过考察相关文献,汲取历代学者的研究经验,可以得出《周礼》的《大司乐》章是《乐经》的结论。西周礼乐文化中的"乐"不仅指称音乐,凡使人快乐者均可称之为"乐"。作为主管学校教育的大司乐,其"乐教"也不单是音乐教育,而是艺术教育、语言教育、文学教育、行为教育、情感教育、人格教育。儒家"乐教"继承的正是大司乐教育传统,其要旨在引导弟子理解礼乐文化的快乐精神,养成君子人格。《大司乐》章所述"乐教"正是周代礼乐文化环境下"乐教"的内容,而不是汉代君主集权制度下的音乐教育。说《大司乐》即先秦儒教《乐经》,是符合儒家"乐教"的历史实际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经》 乐教 六经 《大司乐》 《乐记》 《诗经》 音乐 快乐
下载PDF
从《伤寒论》六经欲解时探讨中医时间治疗学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卫强 朱西杰 魏雪红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0年第4期8-9,共2页
根据《内经》提出的"天人相应"理论,认为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天地阴阳之运转,影响人体阳气之盛衰,对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必然导致人体相应的产生气血盛衰和阴阳起伏的的节律性变化。初步探讨了《伤寒论... 根据《内经》提出的"天人相应"理论,认为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天地阴阳之运转,影响人体阳气之盛衰,对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必然导致人体相应的产生气血盛衰和阴阳起伏的的节律性变化。初步探讨了《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对临床疾病治疗的指导意义,一定程度上可以指导临床用药,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六经 欲解时 中医时间治疗学
下载PDF
中西学术文化交汇中的诠释学——论中国经学诠释学的建构 被引量:4
13
作者 杨乃乔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4-24,共11页
在中西诠释学思想发生的早期,诠释主体所理解的文本都是中西文化传统源头上的经典。孔子删定"六经",无疑使他成为中国经典诠释文化传统上第一位自觉的经典诠释者。"六经"只有被历史所认同的合法化诠释者在其特定的... 在中西诠释学思想发生的早期,诠释主体所理解的文本都是中西文化传统源头上的经典。孔子删定"六经",无疑使他成为中国经典诠释文化传统上第一位自觉的经典诠释者。"六经"只有被历史所认同的合法化诠释者在其特定的时代所给出的权威意义,这种权威意义即是"六经"的诠释意义,而不是文本的原初意义;经学诠释学是为了传达"六经"的真理,这比还原"六经"的原初意义更为重要。诠释学对文学批评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不应该仅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视域来研究中国诠释学,而应该从经学的诠释学传统来建构中国诠释学。从《左传》对《春秋》的历史性诠释及《易传》对《易经》的系统性诠释来评价,中国早期经学诠释学的形成,一开始即呈现为存在论的诠释学,而不完全是技艺学的诠释学。"传"、"注"、"疏"、"笺"、"正义"、"章句"、"训"、"训纂"、"训诂"、"解诂"、"说"、"说义"、"微"与《易传》的"十翼"等,构成了中国经学诠释学的技艺学诠释方法论,但其中潜含着丰富的存在论的中国诠释学思想。经学诠释学作为中国诠释学的主脉,正是在儒家经典的历代诠释中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经” 孔子 经学诠释学 神学诠释学 文学诠释学 存在论诠释学 技艺学诠释学
下载PDF
谢赫“六法”意蕴的多重复合性 被引量:3
14
作者 周小兵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55-159,共5页
关于谢赫"六法"的解读方式很多,不同的解读之间没有本质矛盾,有些意蕴可以同时成立,这与中国文字言简意赅、含义相对模糊有关。"六法"之"六"与诸如"六合"、"六书"的"六"... 关于谢赫"六法"的解读方式很多,不同的解读之间没有本质矛盾,有些意蕴可以同时成立,这与中国文字言简意赅、含义相对模糊有关。"六法"之"六"与诸如"六合"、"六书"的"六"的偏好有关;"六法"本身包含着前一为"总论"、后五为"分论"的"一分为五"的结构。此外,"六法"亦可分解为"四法"加"二则",或"三对耦"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在将"六法"之"气韵生动"等作二字断句的基础上,将"气韵"与前面的序数连读,符合当时行文多用四字音节的习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赫 六法 六书 六要
下载PDF
熊十力礼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5
作者 张珺妍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12期16-20,共5页
礼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熊十力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礼的阐发大多散见于对六经的论述之间。熊十力礼学思想融会儒佛、会通中西,在继承儒家以性情为礼之本源的基础上,强调“因时而变”... 礼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熊十力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礼的阐发大多散见于对六经的论述之间。熊十力礼学思想融会儒佛、会通中西,在继承儒家以性情为礼之本源的基础上,强调“因时而变”且“尽性中和”,指导了“礼”在个人与社会两方面的具体实践,以完成在个人与社会两个层次上的目标实现。熊十力礼学思想继承传统礼学并加以现代诠释,启示我们当下需要在融会中西、贯通古今的基础上实现传统礼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要立足于传统礼学重拾文化自信,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十力 新儒家 性情 礼学 六经 文化自信
下载PDF
“六经”与中华民族早期知识和思想的形成
16
作者 赵敏俐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4-104,M0005,共12页
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史和物质文明史一样源远流长。随着百余年来物质考古的重大发展,附着在其上的精神文明史也日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让我们了解到华夏早期的自然知识和天人观念何以形成,人文思想和艺术精神何以丰富。它们最早沉积... 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史和物质文明史一样源远流长。随着百余年来物质考古的重大发展,附着在其上的精神文明史也日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让我们了解到华夏早期的自然知识和天人观念何以形成,人文思想和艺术精神何以丰富。它们最早沉积在华夏早期物质遗存之中,展现在神话、传说等早期记忆之内,留存在彩陶、雕刻、绘画等原始艺术和符号之上,最终凝结在以“六经”为代表的早期书写里。因此,结合百余年来的考古学成果,开展对以“六经”为代表的早期书写研究,是我们进行中华民族文化探源的重要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经” 华夏早期 物质文明 精神考古
原文传递
何妨“六经注我”,安得“我注六经”——中国音乐剧创作之我见 被引量:4
17
作者 熊源伟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0-90,共11页
中国音乐剧三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从引进国外经典音乐剧,到"描红"搬演,再到创作自己的原创音乐剧,是一个"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过程。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创作,关键在于确立主体意识:文本创作的主体意识与舞台呈现... 中国音乐剧三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从引进国外经典音乐剧,到"描红"搬演,再到创作自己的原创音乐剧,是一个"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过程。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创作,关键在于确立主体意识:文本创作的主体意识与舞台呈现的主体意识。创造意境,是传统审美的圭臬;人文关怀,是现代思辨的终极目标,循此大力倡导"我注六经"的主体精神,创造有中华底蕴、中国气象的中国音乐剧,是中国音乐剧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经 音乐剧 原创 主体意识 未来组合 弘一法师
原文传递
《春秋》与《孝经》相表里——曹元弼《孝经》学管窥
18
作者 刘增光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39-47,共9页
清末至近代的大儒曹元弼生活于苏州,一生亲历中国近代史之大变革时期,他学尊郑玄,又承清末的汉宋兼治传统,诚为学有渊源之经学家。曹元弼一生致力于发明郑学以通经致用,在《孝经》学领域便有《孝经学》《孝经郑氏注笺释》《孝经校释》... 清末至近代的大儒曹元弼生活于苏州,一生亲历中国近代史之大变革时期,他学尊郑玄,又承清末的汉宋兼治传统,诚为学有渊源之经学家。曹元弼一生致力于发明郑学以通经致用,在《孝经》学领域便有《孝经学》《孝经郑氏注笺释》《孝经校释》《孝经集注》等四种,可谓用力深而持久。就其《孝经》学义理来说,一是继承郑玄以《孝经》总会六经的观念,进一步以爱、敬二字为《孝经》之大义,六经之纲领,认为六经皆爱人敬人之道,而爱人敬人出于爱亲敬亲。二是发挥汉儒奠立的《春秋》与《孝经》相表里的观念,以三纲、五常为二者之共旨,着意阐发《孝经》已蕴含忠孝一理的三纲观念。虽然曹氏此二说均有所承,但他又赋予了新的意义,尤其是第二个观念,虽明显采纳了汉代公羊学的微言大义之法,但他却强调的是对三纲和君臣之义的维护,而非公羊学以素王改制为核心的革命意涵,这一差异正蕴含了曹氏对时世的回应以及对中国文化主体性的保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元弼 孝经 三纲 六经 大同
下载PDF
基于国医大师李士懋玄府理论探析《伤寒论》六经病证治
19
作者 焦云意 国文浩 +3 位作者 康伟聪 钟键源 王琪 杨阳 《中华中医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794-5796,共3页
国医大师李士懋将《黄帝内经》对三焦、经络、血脉的论述与刘完素玄府学说相结合,构建了由人身上下内外复杂纹理网络所构成的玄府理论。玄府有赖津气血之煦养、通利、开阖、弛缩正常而发挥功能,邪气侵袭或失于煦养则为病。文章将李士懋... 国医大师李士懋将《黄帝内经》对三焦、经络、血脉的论述与刘完素玄府学说相结合,构建了由人身上下内外复杂纹理网络所构成的玄府理论。玄府有赖津气血之煦养、通利、开阖、弛缩正常而发挥功能,邪气侵袭或失于煦养则为病。文章将李士懋教授玄府理论融合人身五体将人身玄府分属皮、脉、肉、筋、骨之玄府,从五体之玄府的开阖、煦养、郁达、弛缩探析六经病证治,为《伤寒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士懋 五体玄府 六经 煦养 开阖 弛缩 通畅 《伤寒论》
原文传递
篆文本《仪礼》的编刻出版与经学史意义
20
作者 杜以恒 《中国出版史研究》 2023年第4期72-92,共21页
明嘉靖四至六年陈凤梧刻篆字白文本《六经》,内含《仪礼》。该本是以源出宋椠的元十行本《仪礼图》附刻之《仪礼》白文本为底本,又据大徐本《说文》及石鼓文、秦刻石中的篆形转写篆字、上板刊刻而成。陈本新增讹误不多,文本质量在明代... 明嘉靖四至六年陈凤梧刻篆字白文本《六经》,内含《仪礼》。该本是以源出宋椠的元十行本《仪礼图》附刻之《仪礼》白文本为底本,又据大徐本《说文》及石鼓文、秦刻石中的篆形转写篆字、上板刊刻而成。陈本新增讹误不多,文本质量在明代《仪礼》诸本中可称一流,惜篆字写刻略显粗疏。陈本《仪礼》抽取《礼记》“逸经”附于《仪礼》之末,且整套《六经》中无《礼记》而有《仪礼》,表达了陈凤梧对唐宋以来“弃经任传”学风的反对,并希望藉助《仪礼》所承载的文武之道辅翼当世治化,这一思想与朱熹一脉相承。清康熙末年武英殿奉敕编刻了一套写刻俱精的篆字白文本《六经四书》,其中六经部分经目、结构与陈本相同,亦延续了陈本尊经抑传、返本溯源之意,其《仪礼》经文以陈本为底本,但误据李元阳本或其衍生本新增了不少讹误,文本质量不如陈本。就《仪礼》而论,篆文本经书具有独特的文献、学术价值,不宜偏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礼》 白文本 六经 陈凤梧 武英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