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il-source correlation and Paleozoic source rock analysis in the Siwa Basin,Western Desert:Insights from well-logs,Rock-Eval pyrolysis,and biomarker data
1
作者 Mohamed I.Abdel-Fattah Mohamed Reda +3 位作者 Mohamed Fathy Diaa A.Saadawi Fahad Alshehri Mohamed S.Ahmed 《Energy Geoscience》 EI 2024年第3期313-327,共15页
Understanding the origins of potential source rocks and unraveling the intricate connections between reservoir oils and their source formations in the Siwa Basin(Western Desert,Egypt)necessitate a thorough oil-source ... Understanding the origins of potential source rocks and unraveling the intricate connections between reservoir oils and their source formations in the Siwa Basin(Western Desert,Egypt)necessitate a thorough oil-source correlation investigation.This objective is achieved through a meticulous analysis of well-log responses,Rock-Eval pyrolysis,and biomarker data.The analysis of Total Organic Carbon across 31 samples representing Paleozoic formations in the Siwa A-1X well reveals a spectrum of organic richness ranging from 0.17 wt%to 2.04 wt%,thereby highlighting diverse levels of organic content and the presence of both Type II and Type III kerogen.Examination of the fingerprint characteristics of eight samples from the well suggests that the Dhiffah Formation comprises a blend of terrestrial and marine organic matter.Notably,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from more oxidized residual organic matter and gas-prone Type III kerogen is observed.Contrarily,the Desouky and Zeitoun formations exhibit mixed organic matter indicative of a transitional environment,and thus featuring a pronounced marine influence within a more reducing setting,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Type II kerogen.Through analysis of five oil samples from different wells—SIWA L-1X,SIWA R-3X,SIWA D-1X,PTAH 5X,and PTAH 6X,it is evident that terrestrial organic matter,augmented by considerable marine input,was deposited in an oxidizing environment,and contains Type III kerogen.Geochemical scrutiny confirms the coexistence of mixed terrestrial organic matter within varying redox environments.Noteworthy is the uniformity of identified kerogen Types II and III across all samples,known to have potential for hydrocarbon generation.The discovery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unveils captivating prospects concerning the genesis of oil in the Jurassic Safa reservoir,suggesting potential links to Paleozoic sources or even originating from the Safa Member itself.These revelations mark a substantial advancement in understanding source rock dynamics and their intricate relationsh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marker data Oil-source correlation Rock-Eval pyrolysis Source rocks siwa Basin
下载PDF
磨沟墓地古代居民头骨的形态学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赵永生 曾雯 +2 位作者 王辉 毛瑞林 朱泓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1-197,共17页
本文对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磨沟墓地保存情况良好的295例成年个体进行了头骨形态学的分析,其中283例(男性164例,女性119例)个体来自齐家文化时期的墓葬,距今大约4000-3500年,12例个体(男性7例,女性5例)出自寺洼文化时期的墓... 本文对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磨沟墓地保存情况良好的295例成年个体进行了头骨形态学的分析,其中283例(男性164例,女性119例)个体来自齐家文化时期的墓葬,距今大约4000-3500年,12例个体(男性7例,女性5例)出自寺洼文化时期的墓葬,大约距今3500-3000年,磨沟组齐家文化居民和寺洼文化居民在体质特征上具有一致性,接近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的东亚类型。在与若干近代组和古代组的对比中,磨沟组古代居民则是与代表东亚蒙古人种的华北组和华南组以及古代组中同处甘青地区的火烧沟组和核桃庄组较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沟墓地 齐家组 寺洼组 头骨 体质人类学
下载PDF
甘肃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发掘的收获与意义——“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被引量:13
3
作者 钱耀鹏 周静 +1 位作者 毛瑞林 谢焱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10,共6页
磨沟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潭县境内,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遗址东北部的齐家文化墓地保存基本完整,且规模较大。发掘结果显示:墓葬结构及埋葬过程十分复杂,埋葬方式多样,并存在殉人现象,尤其首次确认了合葬墓所具备的多人多次合葬特点。对... 磨沟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潭县境内,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遗址东北部的齐家文化墓地保存基本完整,且规模较大。发掘结果显示:墓葬结构及埋葬过程十分复杂,埋葬方式多样,并存在殉人现象,尤其首次确认了合葬墓所具备的多人多次合葬特点。对于研究齐家文化的埋葬制度、婚姻家庭形态等学术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家文化 寺洼文化 磨沟遗址 合葬
下载PDF
甘肃岷县占旗寺洼文化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10
4
作者 韩翀飞 马智全 +3 位作者 陈国科 杨书明 寇小石 庞耀先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5-47,I0004-I0007,共17页
岷县占旗遗址是甘肃岷县洮河沿岸新发现的一处寺洼文化遗址,该遗址共发现各类墓葬66座,以及房址、灶坑、灰坑、祭祀遗存等遗迹近20处。出土器物包括陶器、铜器、石器、骨器和装饰品等。占旗遗址墓葬层位清晰,时代序列鲜明,出土器物丰富... 岷县占旗遗址是甘肃岷县洮河沿岸新发现的一处寺洼文化遗址,该遗址共发现各类墓葬66座,以及房址、灶坑、灰坑、祭祀遗存等遗迹近20处。出土器物包括陶器、铜器、石器、骨器和装饰品等。占旗遗址墓葬层位清晰,时代序列鲜明,出土器物丰富多样,特别是铜器,制作精美,形制独特。岷县占旗遗址的发现,对于进一步认识寺洼文化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县 占旗遗址 寺洼文化 铜器
下载PDF
论早期秦文化和西戎文化中域外因素传入的途径 被引量:6
5
作者 苏海洋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CSSCI 2019年第5期108-112,共5页
早期秦文化和西戎文化中包含有斯基泰—塔加尔文化因素。阿尔泰和南西伯利亚地区与秦文化分布区之间的文化交往不是直接接触的结果,而是经历了一个环环相扣的类似于接力棒式的文化传递过程,即斯基泰—塔加尔文化因素经新疆阿尔泰山南麓... 早期秦文化和西戎文化中包含有斯基泰—塔加尔文化因素。阿尔泰和南西伯利亚地区与秦文化分布区之间的文化交往不是直接接触的结果,而是经历了一个环环相扣的类似于接力棒式的文化传递过程,即斯基泰—塔加尔文化因素经新疆阿尔泰山南麓的克尔木齐文化、吐鲁番盆地的苏贝希文化、巴里坤草原至哈密盆地的焉布拉克文化、河西走廊东段的沙井文化、甘肃东南的寺洼文化或宁夏南部至甘肃东南的杨郎文化传入甘肃秦文化分布区。秦文化、西戎文化乃至中原文化因素溯上述通道传入阿尔泰、南西伯利亚及其以远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文化 西戎文化 斯基泰-塔加尔文化 苏贝希文化 沙井文化 寺洼文化
下载PDF
甘肃岷县占旗遗址出土寺洼文化铜器的初步科学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王璐 梅建军 +3 位作者 陈坤龙 韩翀飞 马智全 陈国科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0-100,143,共11页
本文对甘肃岷县占旗遗址出土的30件铜器进行了科学分析研究,初步探讨了该遗址出土铜器的技术特征:材质以铜锡铅三元合金为主,铅含量普遍较高;制作工艺以铸造为主,少量器物为锻制而成。这一特征与陇南地区早期齐家文化的铜器相比存在差异... 本文对甘肃岷县占旗遗址出土的30件铜器进行了科学分析研究,初步探讨了该遗址出土铜器的技术特征:材质以铜锡铅三元合金为主,铅含量普遍较高;制作工艺以铸造为主,少量器物为锻制而成。这一特征与陇南地区早期齐家文化的铜器相比存在差异,以铜锡铅三元合金为主导的铜器技术在陇南地区洮河流域出现的时代最早,可能受到齐家文化及中原地区青铜文化等多元因素的影响。本研究首次揭示了洮河流域寺洼文化铜器的技术特征,为深入探讨甘青地区早期青铜技术的发展及寺洼文化与周边地区青铜文化的交流互动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铜器 占旗遗址 寺洼文化 铜器成分
原文传递
复元活血汤合桃红四物汤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凝血功能及DVT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陈光耀 肖愫祺 梁汉坚 《中医临床研究》 2018年第13期9-11,共3页
目的:探讨复元活血汤合桃红四物汤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凝血功能及DVT发生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9月-2016年11月在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10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和联合组52例,其中前者术后给予低... 目的:探讨复元活血汤合桃红四物汤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凝血功能及DVT发生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9月-2016年11月在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10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和联合组52例,其中前者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后者同时给予复元活血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及术后1d、术后8d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术后1d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8d均明显降低,且联合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d两组患者凝血四项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8d两组均明显改善,且联合组PT、FIB和TT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术后DVT发生率为3.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3%(P<0.05)。结论:复元活血汤合桃红四物汤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凝血功能改善方面具有协同作用,其可有效预防术后DVT的发生,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术 凝血功能 深静脉血栓 复元活血汤 桃红四物汤 低分子肝素钙
下载PDF
早期秦文化与域外文化、北方草原文化的交流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志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6期164-170,共7页
秦人早期的活动地域位于西汉水上游、陇山东西渭河及其支流汧河、牛头河流域,处于丝绸之路的东端、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接触的边缘地带,早期秦文化在诸如和田玉、冶铁术、剑、铜鍑、金器、骑马术、祭祀用马等物质方面与精神文化方面的一... 秦人早期的活动地域位于西汉水上游、陇山东西渭河及其支流汧河、牛头河流域,处于丝绸之路的东端、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接触的边缘地带,早期秦文化在诸如和田玉、冶铁术、剑、铜鍑、金器、骑马术、祭祀用马等物质方面与精神文化方面的一些因素,表现出了与北方草原及域外文化的交流,方式则是通过周围或草原文化通道上的早期游牧民族为中介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秦文化 草原文化 域外文化 交流 西戎 寺洼文化
下载PDF
流延法制备的SPEEK/SiO_2/SiWA复合膜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培华 杨超 +1 位作者 林学好 周震涛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00-302,共3页
用流延法制备了磺化聚醚醚酮(SPEEK)/二氧化硅(Si O2)/硅钨酸(Si WA)复合膜,并分析了复合膜的形貌、质子传导性能、阻醇性能及溶胀性能。m(SPEEK)∶m(Si O2)∶m(Si WA)=70∶10∶20的复合膜性能良好:在90℃时的质子传导率为0.018 S/cm;... 用流延法制备了磺化聚醚醚酮(SPEEK)/二氧化硅(Si O2)/硅钨酸(Si WA)复合膜,并分析了复合膜的形貌、质子传导性能、阻醇性能及溶胀性能。m(SPEEK)∶m(Si O2)∶m(Si WA)=70∶10∶20的复合膜性能良好:在90℃时的质子传导率为0.018 S/cm;在30℃和90℃时的甲醇渗透率分别为3.4×10-8cm2/s和5×10-7cm2/s;温度从30℃升高到80℃,吸水率仅增加了17.9%,溶胀率仅增加了0.9%;Si O2和Si WA在复合膜中分散均匀,颗粒细小,没有团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化聚醚醚酮(SPEEK) 硅钨酸(siwa) 二氧化硅(SiO2) 复合膜
下载PDF
迭部地区乡村治理中“司哇”的转型及其功能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玖玛草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7-183,共7页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为民族地区发展带来了重要契机,不仅关乎民生福祉,更关乎民族地区团结和稳定的大局,加快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是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司哇”作为迭部民间纠纷调解人,熟识本土性资源和地...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为民族地区发展带来了重要契机,不仅关乎民生福祉,更关乎民族地区团结和稳定的大局,加快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是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司哇”作为迭部民间纠纷调解人,熟识本土性资源和地域性规范,在新时代背景下其组成主体、解纷范围、职责功能均呈多元化转型趋势。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激活“司哇”的活力,以其特有的调解实践为民族地区的乡村治理提供宝贵经验,培养乡村振兴的有生力量,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和发展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充裕的养分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哇调解 转型 乡村治理 纠纷解决方式
下载PDF
关中地区东周时期“戎式陶罐”及相关问题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寅 耿庆刚 侯红伟 《文博》 2017年第5期21-25,10,共6页
关中地区东周时期秦墓中经常出土一种以高领为特征的陶罐,因其与两周时期西戎文化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故被称为"戎式陶罐"。关中地区发现的"戎式陶罐"与陶质铲足鬲、双耳罐和单耳罐一样,是关中地区东周西戎遗存的... 关中地区东周时期秦墓中经常出土一种以高领为特征的陶罐,因其与两周时期西戎文化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故被称为"戎式陶罐"。关中地区发现的"戎式陶罐"与陶质铲足鬲、双耳罐和单耳罐一样,是关中地区东周西戎遗存的代表性器物之一,它们来源于东周西戎考古学文化的寺洼支系,应为战国时期迁居关中地区的西戎移民的遗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地区 东周西戎遗存 戎式陶罐 寺洼文化
下载PDF
洋海墓地新近收缴文物引出的问题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水城 《吐鲁番学研究》 2009年第1期1-4,共4页
2007年,在新疆鄯善县洋海墓地被盗掘文物中有一件典型的寺洼文化陶罐。寺洼文化因1923年瑞典学者安特生(J.G.Andersson)在甘肃临洮县寺洼山的挖掘而得名,该文化分布在甘肃洮河以东地区,特点是流行马鞍口造型的陶罐。此前从未在洮... 2007年,在新疆鄯善县洋海墓地被盗掘文物中有一件典型的寺洼文化陶罐。寺洼文化因1923年瑞典学者安特生(J.G.Andersson)在甘肃临洮县寺洼山的挖掘而得名,该文化分布在甘肃洮河以东地区,特点是流行马鞍口造型的陶罐。此前从未在洮河以西发现过寺洼文化陶器,洋海墓地出现的寺洼文化陶器值得深究,由此可进一步深化中国西北地区的史前文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寺洼文化 陶罐 马鞍口
下载PDF
从《诗经》中的礼器透视先周文化与寺洼文化的互融
13
作者 朱君毅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70-75,共6页
寺洼文化是西北地区重要的青铜文化之一,与起源于甘肃陇东的先周文化在时间和地域上多有交错。以《诗经》中描写的礼器为视点,比较这两种文化中的陶器和青铜器,可发现其中有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结合相关典籍中关于周先祖"窜于戎... 寺洼文化是西北地区重要的青铜文化之一,与起源于甘肃陇东的先周文化在时间和地域上多有交错。以《诗经》中描写的礼器为视点,比较这两种文化中的陶器和青铜器,可发现其中有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结合相关典籍中关于周先祖"窜于戎狄之间"的记载,可以认为,先周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与寺洼文化等文化形态发生了长期互动和有机交融,形成了极具陇上文化特色的周文化的基本形态,对华夏文明的的最终定型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礼器 先周文化 寺洼文化 融合
下载PDF
磨沟墓地古代居民非连续性特征的观察与研究
14
作者 赵永生 毛瑞林 朱泓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4-115,共12页
本文对磨沟墓地古代居民中齐家组和寺洼组的39项非连续性特征性状进行了观察分析,其中有24项有着较为一致的频率,说明两者有相似的颅骨非连续性特征。通过选择13项颅骨非连续性性状进行各组间的对比,发现磨沟两组与中国北方地区各个古... 本文对磨沟墓地古代居民中齐家组和寺洼组的39项非连续性特征性状进行了观察分析,其中有24项有着较为一致的频率,说明两者有相似的颅骨非连续性特征。通过选择13项颅骨非连续性性状进行各组间的对比,发现磨沟两组与中国北方地区各个古代组别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代表着现代东亚蒙古人种的华北组和太原组,而与现代东南亚蒙古人种、北亚蒙古人种、东北亚蒙古人种以及具有欧罗巴血统的人种关系较为疏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沟墓地 颅骨非连续性特征 齐家文化 寺洼文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