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0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u Xun in the Rhetoric of the Sino-Soviet Split: A View from Contemporary Russia 被引量:1
1
作者 Olga Medvedeva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3年第3期483-493,共11页
The historical role of the prominent Chinese writer, social activist and thinker Lu Xun (1881-1936), is difficult to overestimate. His works influenced social change within China and became recognized internationall... The historical role of the prominent Chinese writer, social activist and thinker Lu Xun (1881-1936), is difficult to overestimate. His works influenced social change within China and became recognized internationally. For these and other reasons, he was of particular interest in the Soviet Union. Since 1932, his works have been published in numerous editions in Russian and have received a great deal of scholarly attention in the Soviet Union. Such unprecedented attention was initially based on the idea that he held similar revolutionary sentiments to those prevailing in the Soviet Union. Later, from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960s to the early 1970s, the ideological disagreements between the Soviet Union and China influenced the direction of Lu Xun studies in the Soviet Union. Soviet leader Khrushchev called for peaceful coexistence with the capitalist West, while Mao Zedong stressed the universal character of the proletarian revolution. Lu Xun was highly respected in both the USSR and China, and thus became an influential tool in this polemic. But, for Soviet scholars, this renewed focus on Lu Xun offered an opportunity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writer's works. This paper analyzes how the Sino-Soviet split influenced Russian academics' positions on Lu Xun. The focus is on the three main points of contention in the ideological disagreements between the PRC and the USSR. First, Soviet critics focused on the psychological aspects and individualism in the Lu Xun's works. Second, a special focus on humanistic elements in the writer's ideas can be seen as a result of the Soviet disagreement with the Cultural Revolution's period. Third, by pointing to the internationalist aspects of Lu Xun's writings, Soviet scholars attempted to expose the Sinocentric political attitudes of the ruling circles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 Xun sino-soviet split Russian intellectual history
原文传递
Soviet Aid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anzhou Cyclotron 被引量:1
2
作者 SU Xi TIAN Miao 《Chinese Annals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1年第2期89-113,共25页
The transmiss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rom the Soviet Union to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mid-twentieth century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area of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is paper t... The transmiss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rom the Soviet Union to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mid-twentieth century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area of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is paper tak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yclotron in Lanzhou,China as the case to discu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chnology transfer from the Soviet Union to China.The review of extensive archives reveal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cyclotron took place in the framework of China’s nuclear weapons development.Although the transmiss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rom the Soviet Union to China fit into the one-way transmission-reception model in general,both the Chinese demand and the Soviet response had key influences on the transmission.In the early cyclotron construction,the Chinese side relied on the Soviets,and the mode of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oviet and Chinese engineers can be described as one of expertstudent.In the early 1960 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 broke down.The Soviet engineers were required to withdraw with the technical data,which created conflicts in the roles played by the Soviet engineers,most of whom chose to set the sense of 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y as their highest priority.After the departure of the Soviet experts,Chinese physicists played the leading role in the project,using scientific knowledge they had,relying on the technical materials left by Soviet experts,and cooperating fully with local engineers,thus completing the cyclotron.This case can provide us with valuable clues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ransnational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seemingly one-way transmission-reception model is actually influenced by the needs of both sides.While the transnational flow of knowledge is inevitably affected by political factors from both sides,the process is far more complex than it appe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CLOTRON sino-soviet relationship conflict of roles soviet engineers Chinese scientists
下载PDF
中苏边境地区城市的文化、经贸交流及其特点——以黑龙江和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的城市为例
3
作者 王志航 《都市文化研究》 2022年第1期158-174,共17页
中国黑龙江和苏联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地处两国边境地区,地理位置接壤,城市众多,文化、经贸往来频繁。当中苏关系发生变动时,边境城市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总体而言,边境地区的关系调整与国家关系变化基本同步,但会表现出一定... 中国黑龙江和苏联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地处两国边境地区,地理位置接壤,城市众多,文化、经贸往来频繁。当中苏关系发生变动时,边境城市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总体而言,边境地区的关系调整与国家关系变化基本同步,但会表现出一定的非“同时性”。具体来说,当中苏两国关系由好转坏时,边境城市的关系调整往往滞后于国家关系的变化;当中苏关系逐步实现正常化时,边境城市又扮演了“试水者”和“先行者”的角色,产生了“以小博大”的政策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苏关系 边境地区 城市文化 黑龙江 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
原文传递
出其不意的助澜人——萧三与中苏文学交流
4
作者 卡特琳娜·克拉克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2年第2期7-27,共21页
语言障碍是任何文学实现国际化的常见障碍。而文化融合的另一大障碍则是亚洲各国迥异的书写系统,以及普遍存在的文盲现象。许多欧洲和苏联知识分子曾以建立共同文化的名义努力克服语言差异。在革命后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最初几年里,苏联的... 语言障碍是任何文学实现国际化的常见障碍。而文化融合的另一大障碍则是亚洲各国迥异的书写系统,以及普遍存在的文盲现象。许多欧洲和苏联知识分子曾以建立共同文化的名义努力克服语言差异。在革命后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最初几年里,苏联的许多机构与知识分子致力于推广他们所谓的“国际语言”。在苏联先锋派中,国际主义的拥护者大多以欧洲为中心,然而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确实出现了一种类似于文学互联网的东西,尽管并不是很稳固。这在20世纪30年代体现得最为明显。鉴于两国悬殊的文学传统,以中国为落脚点将中国文学与欧俄文学融为同一种文学进行考察显然是一个颇具争议的案例。另一个复杂因素是中国的象形文字系统阻碍了识字率的提升,如果中国群众要参与文学共享,这一点至关重要。而事实上在亚洲,与欧洲文学相比中国左翼文学与苏联文学更为相近。本文着眼于中国诗人兼翻译家萧三(萧子暲)的职业生涯,并认为,萧三试图将自己塑造成一名作家和政治活动家;但事实证明,比他的作家身份本身更重要的是他在苏联和中国文坛之间扮演的中间人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三 中苏 文学交流
下载PDF
错位与悖论——20世纪60年代中苏大论战的终结与评价 被引量:1
5
作者 孔寒冰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59-64,共6页
中苏大论战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更加严重,使苏联党的大党主义、大国主义的倾向更加严重,中国党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更加严重。尽管中苏双方都声称论战是为了捍卫、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实际上,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这场论战... 中苏大论战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更加严重,使苏联党的大党主义、大国主义的倾向更加严重,中国党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更加严重。尽管中苏双方都声称论战是为了捍卫、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实际上,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这场论战中受到了最大的伤害。与此相适应,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也因此受到了最大的伤害,埋下了其在20世纪末步入低谷的伏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论战 修正主义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中苏
下载PDF
The Origin of the Sino-Soviet Alliance
6
作者 牛军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97年第2期21-25,195,共6页
关键词 CPC The Origin of the sino-soviet Alliance
原文传递
“Farewell to the Cold War”: the historical implications of China's normalizing its relations with the Soviet Union
7
作者 Niu Ju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08年第3期54-67,共14页
Se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Cold War, the process of normalization of Sino-Soviet relations was one by which China gradually shifted its foreign policy from a Cold War strategic... Se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Cold War, the process of normalization of Sino-Soviet relations was one by which China gradually shifted its foreign policy from a Cold War strategic framework to new diplomatic ideas shaped and developed by Chinese policy makers in the course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the early period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the Chinese leadership chose to follow the Soviet model in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adopt a foreign policy of "leaning to one side," allying itself with the Soviet Union. After nearly three decades of upheavals and vicissitudes, the Chinese leadership fmally stepped on to the "socialis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chose the "independent and non-aligned foreign policy of peace." This marked a fundamental readjustment to China's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foreign policy since the late 1950s the result of which was a "farewell to the Cold W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d war sino-soviet relations Deng Xiaoping
原文传递
暗流涌动:中苏解决中东铁路问题的交涉(1917-1931)
8
作者 袁文科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31-36,共6页
苏俄政府建立后曾两次发表对华宣言,主张将中东路权归还中国,此后中苏双方围绕中东路权和管理权的归属展开一系列交涉。结果苏俄并未履行归还中国路权的承诺,反而与中国签订一系列协约,将中东铁路推向中苏共管。出于各自的利益考量,国... 苏俄政府建立后曾两次发表对华宣言,主张将中东路权归还中国,此后中苏双方围绕中东路权和管理权的归属展开一系列交涉。结果苏俄并未履行归还中国路权的承诺,反而与中国签订一系列协约,将中东铁路推向中苏共管。出于各自的利益考量,国内外各方力量对中苏共管中东铁路表现出不同的立场和态度。中苏达成的协定并未贯彻执行,各种势力掺杂其中,龃龉丛生,纠纷不断甚至兵戎相见,中苏中东铁路问题始终悬而未决,深刻反映出近代中国东北路权斗争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东铁路 中苏 东北奉系 日美 铁路权 博弈
下载PDF
Analysis of the Rupture of Sino-Soviet Alliance
9
作者 TAO Zheng 《科技视界》 2015年第9期140-140,194,共2页
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the rupture of the Sino-Soviet alliance, and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the reasons why the rupture of the two allies occurs have been discussed in academia. In this thesis, analysis of the in... 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the rupture of the Sino-Soviet alliance, and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the reasons why the rupture of the two allies occurs have been discussed in academia. In this thesis, analysis of the internal logic of the rupture of the Sino-Soviet alliance is presented from the ideological perspective. On the basis of the 20 th CPSU Congress, major ideolog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are elicited. In terms of analyzing these differences, the internal logic of the rupture of the Sino-Soviet alliance is expounded. Besides, the effects of this rupture are summari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苏同盟 历史 中国 前苏联
下载PDF
民国时期中苏合办独山子油矿谈判研究
10
作者 孙松 方一兵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CSCD 2018年第1期23-31,共9页
新疆独山子油矿是中国最早发现和开发的油气田之一,最先由盛世才政府和苏联政府口头约定合作开发,新疆当局与苏联合营期间取得了不错进展。盛世才和苏联政府关系破裂后,中苏双方开始合办独山子油矿谈判,几个月后以失败告终。通过对相关... 新疆独山子油矿是中国最早发现和开发的油气田之一,最先由盛世才政府和苏联政府口头约定合作开发,新疆当局与苏联合营期间取得了不错进展。盛世才和苏联政府关系破裂后,中苏双方开始合办独山子油矿谈判,几个月后以失败告终。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挖掘,回顾了独山子油矿的地质考察和新疆当局与苏联合营时期的发展状况,梳理了中苏合办独山子油矿谈判过程,探析了谈判失败原因和影响。在此基础上讨论民国时期中苏关系背景下我国油矿工程的特殊性以及影响其发展的外在因素,以此体现工程技术发展的社会性选择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苏 油矿工程 独山子 谈判
下载PDF
“156项工程”与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评析 被引量:17
11
作者 王奇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0-116,共7页
20世纪中叶,一个举世耀眼的社会主义婴儿——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这个新生儿需要在沐浴后迅速成长以抵御来自四面八方的纷扰。特定历史条件下对苏联的选择以及由苏联援建出台的“156项工程”如同助长器: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雏形由此被... 20世纪中叶,一个举世耀眼的社会主义婴儿——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这个新生儿需要在沐浴后迅速成长以抵御来自四面八方的纷扰。特定历史条件下对苏联的选择以及由苏联援建出台的“156项工程”如同助长器: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雏形由此被注入了苏式基因;中苏两党、两国间同时期的兄弟关系因此显得牢不可破。但既然是处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成就与缺憾、经验与教训总会相伴而生,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并客观地加以评析将成为新世纪中俄两国关系发展、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开展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的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年代 中苏关系 外交史 “156项工程” 中国 社会主义工业化 苏联
原文传递
关于中苏条约谈判研究中的几个争议问题——再谈冷战史研究中史料的解读与利用 被引量:13
12
作者 沈志华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57-68,共12页
对于 195 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谈判过程 ,近年来学术界已经出现一批新的研究成果 ,但对其中一些重要史实的认识仍然存在着差异 ,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判断 ,其结果可能影响到研究者对中苏双方立场和心态的理解。其中主要有三个有... 对于 195 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谈判过程 ,近年来学术界已经出现一批新的研究成果 ,但对其中一些重要史实的认识仍然存在着差异 ,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判断 ,其结果可能影响到研究者对中苏双方立场和心态的理解。其中主要有三个有争议的问题 ,即 :关于毛泽东答塔斯社记者问是如何出台的问题 ;关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最初是谁起草的问题 ;关于毛泽东对《补充协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苏关系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毛泽东 斯大林
下载PDF
毛泽东与东方情报局:亚洲革命领导权的转移 被引量:15
13
作者 沈志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7-37,149,共11页
1947年10月共产党情报局成立以后,斯大林并无意在亚洲也建立这样一个共产党的国际组织。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前夕,毛泽东开始与苏共商议建立东方情报局的问题。斯大林虽然提出让中共领导亚洲革命,并原则上同意建立东方情报局,... 1947年10月共产党情报局成立以后,斯大林并无意在亚洲也建立这样一个共产党的国际组织。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前夕,毛泽东开始与苏共商议建立东方情报局的问题。斯大林虽然提出让中共领导亚洲革命,并原则上同意建立东方情报局,但不主张立即采取行动。中共得到莫斯科的原则意见后,立即开始培训亚洲各国共产党干部。中国出兵朝鲜后,中共实际上取得了对亚洲革命的主导权,虽然考虑到国际形势,没有建立东方情报局的机构,但是通过开办马列学院和各种专门学校,以及把亚洲各国共产党代表聚集到北京,中共已经开始领导亚洲革命,特别是朝鲜问题的主导权也已经向中国转移。朝鲜战争结束后,中苏推行和平共处的外交方针,东方情报局的问题不再提起,但直到1960年代初,中国始终是亚洲革命的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情报局 亚洲冷战 中苏关系
下载PDF
斯大林、毛泽东与朝鲜战争再议——根据俄国档案文献的最新证据 被引量:12
14
作者 沈志华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1-65,共15页
由于档案文献的缺失,历史的链条往往是断裂的,即使在朝鲜战争这一冷战国际史研究中最热门的领域,情况依然如此。本文依据近几年最新解密和披露的档案文献,把过去十几年有关朝鲜战争研究中断开的历史环节连接起来,使人们对于这段历史真... 由于档案文献的缺失,历史的链条往往是断裂的,即使在朝鲜战争这一冷战国际史研究中最热门的领域,情况依然如此。本文依据近几年最新解密和披露的档案文献,把过去十几年有关朝鲜战争研究中断开的历史环节连接起来,使人们对于这段历史真实能够有一个比较连贯和完整的了解。这包括中苏两国领导人在战前对实现朝鲜统一的途径的认识,中国军队中第二批朝鲜族部队回国的情况,苏联代表在战争初期没有及时返回联合国安理会的真正考虑,斯大林与周恩来黑海会谈的结果,以及斯大林出尔反尔、拒绝出动空军配合志愿军赴朝作战的背后原因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战争 中苏关系 毛泽东 斯大林
下载PDF
最后的努力:中苏在1960年代初的斗争与调和——1960年代中苏关系研究之一 被引量:14
15
作者 李丹慧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32-162,共31页
1960年代初,中苏两党实现新的团结的前提,都是要求对方向自己认为正确的立场靠拢。毛泽东更表明中共要影响苏共、帮助赫鲁晓夫。由此两党开始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冲突。通过世界工联北京会议,中国率先在国际社会组织中公开了中苏两党的分... 1960年代初,中苏两党实现新的团结的前提,都是要求对方向自己认为正确的立场靠拢。毛泽东更表明中共要影响苏共、帮助赫鲁晓夫。由此两党开始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冲突。通过世界工联北京会议,中国率先在国际社会组织中公开了中苏两党的分歧。赫鲁晓夫进行报复,在布加勒斯特会议上组织了对中共代表团的围攻,并单方面决定召回全部在华苏联专家,将意识形态分歧扩大到国家关系。面对大跃进造成的中国国内经济衰退,毛泽东与中共在顶住苏联压力的同时,不得不对苏采取让步政策。双方关系出现了短暂的缓和。其间,中苏两党的对外方针在表象上呈现出相互趋同转化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苏关系 1960年代初 斗争与调和
下载PDF
走向分裂:从暗中斗争到公开论战——1960年代中苏关系研究之二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李丹慧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1-67,共17页
1961年后期,为了将中苏关系缓和的局面继续维持下去,中共中央对苏共二十二大采取了暗中斗争的方略,对定性为是集修正主义之大成的苏共新党纲不做公开直接的批判。其后,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状况的好转,中共从维护阿尔巴尼亚党入手,开始着手... 1961年后期,为了将中苏关系缓和的局面继续维持下去,中共中央对苏共二十二大采取了暗中斗争的方略,对定性为是集修正主义之大成的苏共新党纲不做公开直接的批判。其后,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状况的好转,中共从维护阿尔巴尼亚党入手,开始着手与苏共进行新一轮意识形态斗争。中苏关系缓和的局面结束。1962年新疆中国边民外逃苏联的伊塔事件、中苏在加勒比海危机和中印边界战争期间的外交较量,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共中央对中苏关系性质的认识,影响了两党继续务实地寻求共同利益,求同存异,保持关系的基本稳定。特别是毛泽东把中共党内反省三年来政策失误时显露的否定“大跃进”、人民公社、总路线的倾向,当作是对赫鲁晓夫关于中共国内政策批评的呼应,进而重新检讨与苏关系问题,警惕国内外修正主义分子勾结起来进行颠覆活动。与此同时,国际左派队伍的形成使中共领导人认为,中共作为共运领导中心的条件已具备、时机也已成熟。中共做出了中苏两党矛盾已成为敌我性质、赫鲁晓夫已成为资产阶级代言人的判断。毛泽东最终调整对苏方针的基调,改以妥协、让步、缓和关系为主为以主动进攻、做针锋相对的斗争为主。中共开始与苏共进行关于国际共运总路线的大论战。中苏两党关系的破裂成为定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共二十二大 对苏方针调整 左派队伍形成 中苏大论战
下载PDF
试论抗战后期的新疆内向:基于《蒋介石日记》的再探讨 被引量:12
17
作者 王建朗 《晋阳学刊》 CSSCI 2011年第1期95-105,共11页
在盛世才治疆的很长时期,新疆与苏联关系密切,国民政府鞭长莫及。抗战后期,蒋介石决意利用世界大战解决边疆问题,1942年春,蒋介石知晓盛世才意欲摆脱苏联控制后,即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积极布局,促使盛世才表示效忠中央。194... 在盛世才治疆的很长时期,新疆与苏联关系密切,国民政府鞭长莫及。抗战后期,蒋介石决意利用世界大战解决边疆问题,1942年春,蒋介石知晓盛世才意欲摆脱苏联控制后,即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积极布局,促使盛世才表示效忠中央。1943年后,国民政府对新疆的控制不断强化,苏联在新疆的影响日益减小。1944年8月,盛世才企图重新调整其政策。在中央压力之下,盛世才被迫辞职离新,新疆回到中央政府的直接管治之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时外交 中苏关系 新疆主权 盛世才 蒋介石
下载PDF
中苏科学技术合作中的技术转移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柏春 张久春 姚芳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6-87,共12页
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初,苏联的技术援华推动了现代技术向中国的大规模转 移。50年代初,为更好地协调、管理中苏在科技合作中的各项事宜,成立了中苏科技合作委员会, 推动了双方在研究机构、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技术科学的学科建设等方面的... 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初,苏联的技术援华推动了现代技术向中国的大规模转 移。50年代初,为更好地协调、管理中苏在科技合作中的各项事宜,成立了中苏科技合作委员会, 推动了双方在研究机构、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技术科学的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培养提高了我国科 研院所、设计机构和企业的技术能力。1956年,在苏联专家的建议和帮助下,我国制订了十二年 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确定了中国科技的发展方向、目标和基本政策,此举对我国科技的发展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60年代初,随着两国关系的破裂,中苏科技合作中断,因而打乱了我国科技远景规 划的正常实施,造成了中方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和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苏联科技合作 中苏关系 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
原文传递
理解国际安全战略中的“系统效应”——以中苏同盟破裂的多重影响为例 被引量:10
19
作者 唐世平 王凯 杨珊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4-20,156,共17页
国家处于一个复杂的国际系统内,因此,理解系统的特点对于国家战略的制定至关重要。罗伯特·杰维斯首先提出了"系统效应"的概念并指出它对战略行为的巨大影响力,但是学界目前尚未提供一个分析系统效应的基本框架,从而导致... 国家处于一个复杂的国际系统内,因此,理解系统的特点对于国家战略的制定至关重要。罗伯特·杰维斯首先提出了"系统效应"的概念并指出它对战略行为的巨大影响力,但是学界目前尚未提供一个分析系统效应的基本框架,从而导致对系统效应的考察和运用依然停留在概念的层面。为了尝试解决这一问题,作者主张将系统效应分为四个维度:系统内的变化将会导致由"直接/间接、意图性/非意图性、立即/延迟和发生了的/未发生的效应"构成的四组系统效应,而这四组效应又可以进一步组合成九种类型。以中苏同盟的破裂作为案例,作者证明了这次中苏之间的战略互动确实导致了多重系统效应,其中属于间接、非意图性、延迟或未发生的维度的效应在数量上更为可观。这些系统效应不仅以各种方式影响了此后中国的对外安全战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东亚国际关系的走向。通过强调系统效应的重要性、提出并验证系统效应的分析框架以及总结应用该框架来优化战略评估的方法,作者希望系统效应的思维能够受到学界和战略界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效应 中苏分裂 战略分析 中国对外战略 东亚安全
原文传递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之比较 被引量:4
20
作者 栾景河 李福生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4-103,共10页
中苏两国于1950年2月14日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新中国成立后对外签订的第一个双边关系条约。该条约的签订反映了人民革命胜利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之间建立了完全新型的关系,标志着中苏关系从此走向一个全面合作的历史... 中苏两国于1950年2月14日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新中国成立后对外签订的第一个双边关系条约。该条约的签订反映了人民革命胜利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之间建立了完全新型的关系,标志着中苏关系从此走向一个全面合作的历史时期。通过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与苏联同中国国民党政府在1945年8月14日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比较来看,《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中苏双方在充分协商、积极对话的基础上产生的,所强调的不仅是同盟,更是互助与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苏关系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