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话语变迁与谱系构建:日本国家叙事中的中国国家形象
1
作者 邓天奇 《大连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11-20,共10页
日本的国家叙事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不仅关涉日本的民族性、价值观、文化惯习、社会结构等主体性层面的要素,还依赖于中日两国一直以来的文化交涉与政治交涉等主体间性层面的要素。其所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受制于东西方力量的变迁,在... 日本的国家叙事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不仅关涉日本的民族性、价值观、文化惯习、社会结构等主体性层面的要素,还依赖于中日两国一直以来的文化交涉与政治交涉等主体间性层面的要素。其所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受制于东西方力量的变迁,在历时性话语上分别被表征为“楷模帝国”、“文化他者”与“政治他者”。从根本来看,这种话语谱系是一种为了应对外来力量刺激、建构“自我主体性”而形成的虚拟想象集合。面对日本国家叙事的片面认知与主观评价,我们需要在不断完善中国“国家实在”的基础上,借助对话与交往展示好中国的“国家外在”,以自我叙事重构中国国家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形象 国家叙事 国际传播 中日文化交流 日本文化
下载PDF
来日清人与日中文化交流 被引量:4
2
作者 松浦章 葛继勇 《唐都学刊》 2009年第2期68-74,共7页
江户时代,来航至长崎贸易的中国大陆商船有很多,但其中大都是为贸易而来的商人,并不是以文化交流为目的的人物往来。不过,由于江户时代的日本与海外的交往被严格制限在长崎,因此,与赴长崎的唐船和荷兰船乘员进行交流,对江户时代的日本... 江户时代,来航至长崎贸易的中国大陆商船有很多,但其中大都是为贸易而来的商人,并不是以文化交流为目的的人物往来。不过,由于江户时代的日本与海外的交往被严格制限在长崎,因此,与赴长崎的唐船和荷兰船乘员进行交流,对江户时代的日本人来说,是能够接触外国人的唯一机会,许多日本文人为此而造访长崎。本文以在长崎从事日中交流的来日清人为中心,窥探当时日中文化交流之一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日清人 江户时代 长崎 日本文人 文化交流
下载PDF
论日本遣唐使团在唐代文明传播中的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丁雨琪 《唐都学刊》 2022年第6期38-42,共5页
唐代文化闻名遐迩,吸引着周边国家派遣使团前来学习,尤其是日本国。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末,日本派遣大规模使团赴唐学习,汲取唐代先进文化,并将中华文明带回日本,不仅使日本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教育、文学艺术、天文历算以至衣食住行、... 唐代文化闻名遐迩,吸引着周边国家派遣使团前来学习,尤其是日本国。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末,日本派遣大规模使团赴唐学习,汲取唐代先进文化,并将中华文明带回日本,不仅使日本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教育、文学艺术、天文历算以至衣食住行、风俗娱乐等发生了诸多变化,而且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这场持续了两百余年的文化往来,对推动中日文化的交流互鉴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文明 日本遣唐使 唐代文化传播 中日文化交流 日本文明的发展
下载PDF
略论黄遵宪对中日文化同源性的关注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永芳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52-57,共6页
中日两国向称“同文同种”之邻邦,其文化有明显的同源性,尤以汉字及汉字文化(儒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最为深远。近代名人黄遵宪在出任驻日使馆参赞时,对这一问题十分关注,特别对汉字的命运做了深刻的反思,在我国近代最早提出文字和文学... 中日两国向称“同文同种”之邻邦,其文化有明显的同源性,尤以汉字及汉字文化(儒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最为深远。近代名人黄遵宪在出任驻日使馆参赞时,对这一问题十分关注,特别对汉字的命运做了深刻的反思,在我国近代最早提出文字和文学语言的改革问题。黄遵完对中日文化同源性的考察与思索,既宏远深切,又平允通达,有许多识见颇可供今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遵宪 近代 中日文化交流 文化同源性
下载PDF
“海上丝绸之路”视域下中日文化交流探微——以妈祖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为例
5
作者 刘周卿 《妈祖文化研究》 2023年第1期1-7,共7页
妈祖文化起源于宋代福建的湄洲岛,后历经元、明、清三代传承,在民间崇拜与官方褒封的双重驱动下不断发扬光大。在此过程中,妈祖文化充分依托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通过多重路径远渡重洋,凭借多种方式在日本进行传播。妈祖信俗作为... 妈祖文化起源于宋代福建的湄洲岛,后历经元、明、清三代传承,在民间崇拜与官方褒封的双重驱动下不断发扬光大。在此过程中,妈祖文化充分依托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通过多重路径远渡重洋,凭借多种方式在日本进行传播。妈祖信俗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在日本的传播过程,既彰显了中华文化的蓬勃生命力和历史影响力,又反映出中日文化间的互通性和关联性,为古代中日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妈祖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对于新时代“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框架下中日两国的人文交流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有着深远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妈祖文化 海上丝绸之路 中日文化交流
下载PDF
日僧成寻在宋追寻先人足迹考 被引量:2
6
作者 王丽萍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27-132,140,共7页
日本高僧成寻于熙宁五年(1072年)实现了入宋巡礼天台山和五台山的宿愿。在巡礼圣地的旅途中,成寻参拜先人住过的寺院,探问先人的事迹,收集先人的资料,不断追寻先人的足迹。因此可以说,成寻因敬仰先人而入宋,并一边追忆先人,一边求禅问... 日本高僧成寻于熙宁五年(1072年)实现了入宋巡礼天台山和五台山的宿愿。在巡礼圣地的旅途中,成寻参拜先人住过的寺院,探问先人的事迹,收集先人的资料,不断追寻先人的足迹。因此可以说,成寻因敬仰先人而入宋,并一边追忆先人,一边求禅问佛。换言之,成寻巡礼天台山、五台山之旅,也是缅怀先人之旅,延续先人未竟事业之旅。日僧入华,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不论两国政治关系如何,僧侣之间的交流从未间断,他们前赴后继,薪火相传,维系了中日互通信息的特殊管道。而先驱者的足迹,便成为对后继者的激励。成寻追寻先人之旅,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僧 成寻 参天台五台山记 宋代 中日文化交流
下载PDF
六朝文化东渐与书籍之路开启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0年第1期5-9,共5页
在中国语境里,六朝以文学著称。然在当时的文化交流中,东亚各国,尤其是地处边缘的倭国(日本),尚未充分具备摄取、接纳、消化六朝时期最辉煌文学精华之能力与条件,而与日常生活关系更为密切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工具器皿等,络绎被日本... 在中国语境里,六朝以文学著称。然在当时的文化交流中,东亚各国,尤其是地处边缘的倭国(日本),尚未充分具备摄取、接纳、消化六朝时期最辉煌文学精华之能力与条件,而与日常生活关系更为密切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工具器皿等,络绎被日本社会所吸纳。大概出于上述原因,"六朝文化"的术语在日本学术界更为通行。六朝时期正值日本文明开化之初,日本文献往往以"吴"统称六朝,说明促成日本摆脱野蛮社会的大陆文明,具有明显的江南地缘特征。从这个角度观察书籍之路通往日本列岛的过程,可以描摹出如下线路图:具有浓郁江南特色的六朝文化,首先传播到朝鲜半岛,然后通过百济延伸至日本;最早传到日本的书籍,应该是《千字文》之类的童蒙读物,然后才是《论语》之类的儒教书籍;百济派遣王子及博士为日本皇室启蒙,带有百济特色的六朝文化极大地影响了日本文明进程,遂于5—6世纪之际,日本列岛呈现"俗渐洙泗之风,人趋齐鲁之学"的文明景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风藻》 书籍之路 中日文化交流 儒学东传 王仁
下载PDF
作为文化符号的隐元--隐元隆琦与黄檗文化研究综述及展望 被引量:1
8
作者 谭惟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61-69,共9页
隐元隆琦明末东渡日本弘法,开创日本黄檗宗。隐元是继唐代鉴真和尚之后又一位中日文化交流的杰出代表和文化使者。他极富远见地保留和传播了中华文明的火种,对日本近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推动了近代以来东亚文化圈进一步的... 隐元隆琦明末东渡日本弘法,开创日本黄檗宗。隐元是继唐代鉴真和尚之后又一位中日文化交流的杰出代表和文化使者。他极富远见地保留和传播了中华文明的火种,对日本近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推动了近代以来东亚文化圈进一步的繁荣。隐元黄檗文化的国际化实践,正是体现和凝结东亚文化圈的典范,在这个意义上讲,隐元禅师已然成为了新时代亚洲文化的文化符号之一,隐元及黄檗文化的深入研究,对促进东亚地区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元隆琦 黄檗 中日文化交流 东亚文化圈
下载PDF
中日出版物交换历史与实践(1952-2000)
9
作者 任明硕 李伟 《日本问题研究》 2021年第2期51-59,共9页
在整理中国国家图书馆馆存中日出版物交换档案的基础上,梳理了出版物交换历史的时间脉络、资料类型以及日本代表性藏书机构;根据档案记录,总结出近50年中国国家图书馆与日本相关机构交换的出版物主要包括国情资料、“中国学”文献、科... 在整理中国国家图书馆馆存中日出版物交换档案的基础上,梳理了出版物交换历史的时间脉络、资料类型以及日本代表性藏书机构;根据档案记录,总结出近50年中国国家图书馆与日本相关机构交换的出版物主要包括国情资料、“中国学”文献、科技类文献、特殊文献等四类文献资源。以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为界,分析前后两个阶段出版物交换工作的主要特征;论述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国国家图书馆出版物交换工作具有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版物交换 文献资源 中日文化交流 文化外交
下载PDF
日本学术界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10
作者 森公章 苏亦伟(译) 《日语学习与研究》 CSSCI 2021年第6期120-125,共6页
文中梳理了日本学术界有关唐代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成果与相关课题。主要内容包括遣唐使派遣的次数与目的、航路与时代划分、日本对唐文化的吸收、对唐观的变化以及遣唐使的停派等。可以发现,日本学术界在进行相关研究时,多从东亚甚至... 文中梳理了日本学术界有关唐代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成果与相关课题。主要内容包括遣唐使派遣的次数与目的、航路与时代划分、日本对唐文化的吸收、对唐观的变化以及遣唐使的停派等。可以发现,日本学术界在进行相关研究时,多从东亚甚至东部欧亚的角度来考虑国际性因素。随着有关遣唐使的公认说法重新得到审视,学术界出现了立足新视角的有力观点。期待今后能继续站在多视角的立场上不断深化研究,积累成果,推进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取得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学术界 遣唐使 中日文化交流 多视角 回顾与展望
原文传递
广濑淡窗汉诗中的隐逸情怀
11
作者 李曼 《外国语言与文化》 2021年第2期59-69,共11页
广濑淡窗是日本江户时代后期著名的儒学家、教育家、汉诗人,他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并未隐逸,然其汉诗中却不乏富有隐逸情怀之作,表达出对中国先贤隐者的思慕,对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的向往。淡窗隐逸情怀的形成与江户文人具有隐逸憧憬这一... 广濑淡窗是日本江户时代后期著名的儒学家、教育家、汉诗人,他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并未隐逸,然其汉诗中却不乏富有隐逸情怀之作,表达出对中国先贤隐者的思慕,对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的向往。淡窗隐逸情怀的形成与江户文人具有隐逸憧憬这一时代背景,淡窗的学问师承、儒道思想的濡染、现实生活的苦闷等因素密不可分。其隐逸情怀的根源在中国的道家思想,是对中国儒道思想深刻理解、接受后形成的,体现了对中国隐逸传统思想的准确把握和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濑淡窗 汉诗 隐逸 日本儒学 中日文化交流
原文传递
风从大陆来 评河添房江著《源氏风物集》
12
作者 张龙妹 邱春泉 《日语学习与研究》 CSSCI 2018年第3期124-127,共4页
《源氏风物集》一书以日本平安时代广受欢迎的大陆舶来品为中心,分析了平安贵族文化中的"唐风"元素。作者以丰富的资料,明白晓畅的语言再现了一千年前中日文化交流的盛况,阐明了中国大陆物产对平安贵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同... 《源氏风物集》一书以日本平安时代广受欢迎的大陆舶来品为中心,分析了平安贵族文化中的"唐风"元素。作者以丰富的资料,明白晓畅的语言再现了一千年前中日文化交流的盛况,阐明了中国大陆物产对平安贵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本书从"唐物"的角度解读了多部日本古典名著,是研究日本文化、文学以及中日文化交流史的重要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物 源氏物语“国风”文化 中日文化交流
原文传递
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的新视角——评葛继勇著《漢詩·漢籍の文化交流史》
13
作者 河内春人 郑睿姝(译) 《日语教育与日本学》 2020年第2期110-117,共8页
《漢詩·漢籍の文化交流史》一书从历史与文学的角度对汉籍和诗文集的成书、传入日本的路径以及在日本的传播情况等进行了分析,揭示了7世纪后半期至9世纪中日文化交流的实况。本书不仅着眼于交流的实体汉诗汉籍,还聚焦于创作诗文汉... 《漢詩·漢籍の文化交流史》一书从历史与文学的角度对汉籍和诗文集的成书、传入日本的路径以及在日本的传播情况等进行了分析,揭示了7世纪后半期至9世纪中日文化交流的实况。本书不仅着眼于交流的实体汉诗汉籍,还聚焦于创作诗文汉籍的人物,探讨了中日之间人物的交流。尤其从唐人的送别诗入手,分析了入唐僧圆载、圆珍的人物形象,提出了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的新视角。从历史与文学的学科融合来看,是一部非常有意义的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诗 汉籍 历史·文学的融合 新视角 中日文化交流
原文传递
中国对日文化贸易逆差问题研究
14
作者 李红坤 宗萍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年第3期33-37,共5页
中日双方拥有广泛的文化贸易基础,但在当下中日文化贸易中,中国却处于逆差地位。通过对中、日文化产业发展特点的研究表明,中国文化贸易处于劣势的主要原因是文化产品单一、文化人才缺乏、文化创作成本过高、文化政策支持不足。为扭转... 中日双方拥有广泛的文化贸易基础,但在当下中日文化贸易中,中国却处于逆差地位。通过对中、日文化产业发展特点的研究表明,中国文化贸易处于劣势的主要原因是文化产品单一、文化人才缺乏、文化创作成本过高、文化政策支持不足。为扭转中国文化贸易竞争力弱的局面,我国应开发具有品牌效应的文化产品,培养文化创意人才,构建完善的融资体系,加强对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在全社会营造本土文化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文化贸易 逆差 原因 对策
下载PDF
1937年前中国人编日语教材考略 被引量:2
15
作者 马可英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86-90,共5页
清末至1937年的约半个世纪,中国人对日语教材的编写经历了发轫与奠基、过渡与停滞、渐进与高潮的过程。这一过程与中日关系及中国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日语教材的大量编写显示着国人直接、深入认识研究日本的需要,也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 清末至1937年的约半个世纪,中国人对日语教材的编写经历了发轫与奠基、过渡与停滞、渐进与高潮的过程。这一过程与中日关系及中国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日语教材的大量编写显示着国人直接、深入认识研究日本的需要,也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这一时期中国对日研究的整体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语教材 日本研究 留日学生 近现代中日文化交流
下载PDF
中日海洋文化交流视角下《中日海洋文学赏析》课程建设与实践
16
作者 李星 黄津沙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 2020年第19期192-194,共3页
自20世纪末以来,欧美、日本、台湾等学界兴起一股"新海洋学"的研究浪潮。众多学者立足海洋生命学、海洋气象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考古学、文学等学科领域,着力发掘海洋与人类文明的内在关系,形成众多学科交叉融合的... 自20世纪末以来,欧美、日本、台湾等学界兴起一股"新海洋学"的研究浪潮。众多学者立足海洋生命学、海洋气象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考古学、文学等学科领域,着力发掘海洋与人类文明的内在关系,形成众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热潮,为重新审视海洋与人类文明发展关系提供了多种视角。作为海洋类院校的外语专业,非常有必要在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加强日语专业学生的海洋人文意识的培养与提高。本文立足《中日海洋文学赏析》课程建设与实践,提出构建"外语+海洋人文通识教育"的学科建设思路,即,通过对中日文学中海洋文学作品代表作批评,引导学生感受不同时期中日海洋文学主题的异同、审美意识的相互影响、挖掘中日海洋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引入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与跨文化交际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中日海洋文学作品的内在联系、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国家意识、文学原型的影响关系等内容,以期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语翻译水平和海洋人文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海洋文化交流 原型 审美意识 跨文化交际能力
原文传递
明清时期贡赏制度与虾夷锦文化现象
17
作者 竺小恩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60-64,共5页
明清时期,在黑龙江下游及库页岛地区分别实行贡赏制度和贡貂赏乌綾制度,以致中华服饰及大量丝绸锦缎东传日本北海道,形成了特有的"虾夷锦"文化现象。这一文化现象的形成促进了中日两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它反映了两国... 明清时期,在黑龙江下游及库页岛地区分别实行贡赏制度和贡貂赏乌綾制度,以致中华服饰及大量丝绸锦缎东传日本北海道,形成了特有的"虾夷锦"文化现象。这一文化现象的形成促进了中日两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它反映了两国人民要求和平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贡赏制度 贡貂赏乌綾 虾夷锦文化现象 中日服饰文化交流
下载PDF
浅析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人物及其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云飞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369-369,共1页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文化发展最为强盛的时期,这时的中日交往更为密切。在彼此交往的历史上,有几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在中日交流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关键词 中日文化交流 日本留学生 中国学问僧
原文传递
内山完造及其内山书店 被引量:1
19
作者 姜秀花 《高校图书馆工作》 CSSCI 2009年第4期68-70,共3页
文章追述了内山完造及其内山书店对中国革命事业和中日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旨在让读者了解那段不应忘却的记忆。参考文献12。
关键词 内山完造 内山书店 中国 革命事业 中日 文化交流
下载PDF
古坟时代:中日服饰文化交流形成第一次高潮
20
作者 竺小恩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47-52,共6页
公元4-6世纪,日本大和时代,也称古坟时期。这一时期中日两国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都有较为频繁的交流。中日服饰文化交流也随之形成了第一次高潮。文章从3方面论述了此问题:一是日本向中国学习纺织、服装制作技术;二是从埴轮人物服... 公元4-6世纪,日本大和时代,也称古坟时期。这一时期中日两国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都有较为频繁的交流。中日服饰文化交流也随之形成了第一次高潮。文章从3方面论述了此问题:一是日本向中国学习纺织、服装制作技术;二是从埴轮人物服饰形象看中国服装风格对日本服饰影响;三是金属器制作技术与饰品材料输入日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服饰文化交流 古坟时期 技术传播 埴轮服饰 饰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