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5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倍政府印太战略及中国的应对 被引量:53
1
作者 吴怀中 《现代国际关系》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21,共9页
安倍政府印太战略的形成有一个逐步演进和明确化的过程,基本成型于安倍政府宣示的“自由与开放的印太”战略构想,背景是其“亚太战略”受挫、印度洋地缘板块抬升、中美战略态势更新等。其战略的主要目标有三:政治层面上维持西方主导... 安倍政府印太战略的形成有一个逐步演进和明确化的过程,基本成型于安倍政府宣示的“自由与开放的印太”战略构想,背景是其“亚太战略”受挫、印度洋地缘板块抬升、中美战略态势更新等。其战略的主要目标有三:政治层面上维持西方主导的国际规则和地区秩序;经济上确保日本利益,对冲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安全上主要是保障海洋秩序和海上通道自由,制约中国的实力拓展。实施办法则是以日、美、澳、印间的双多边合作为平台,综合采取政治、经济及安全等各种举措。安倍政府通过深耕日印、引美入“群”、补齐多边、宣介推广来促进其印太战略,态度在相关四国中积极而突出。日本推动印太战略创新面临挑战与不确定性,中国对此应加大引领、趋利避害,塑造有利于中国新时代发展所需的良好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印太 地缘战略 日美澳印 中日关系
原文传递
亚洲区域合作与中日关系 被引量:25
2
作者 王毅 《外交学院学报》 CSSCI 2005年第1期56-60,共5页
亚洲区域合作是亚洲国家应对全球化大潮的必然要求。虽然亚洲区域合作起步比较晚,但是潜力大,发展速度快,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04年11月在老挝举行10+3领导人会议同意建立东亚共同体,决定在2005年年底召开首届东亚峰会,这意味着东... 亚洲区域合作是亚洲国家应对全球化大潮的必然要求。虽然亚洲区域合作起步比较晚,但是潜力大,发展速度快,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04年11月在老挝举行10+3领导人会议同意建立东亚共同体,决定在2005年年底召开首届东亚峰会,这意味着东亚合作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势必对东亚乃至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东亚共同体的目标能够顺利实现,首先需要东盟切实发挥先导作用,同时中国和日本是本地区的大国,中日两国采取什么样的政策也日显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区域合作 东亚合作 中日关系 东亚共同体
下载PDF
日本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变化及其参与的可行性 被引量:19
3
作者 王义桅 崔白露 《东北亚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5-111,128,共17页
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地区是周边,"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领域要吸引发达国家参与。日本是中国重要邻国,且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第二大外汇储备国,在"一带一路"沿线经营时间长、积淀深,因此争取其参与开发"... 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地区是周边,"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领域要吸引发达国家参与。日本是中国重要邻国,且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第二大外汇储备国,在"一带一路"沿线经营时间长、积淀深,因此争取其参与开发"一带一路"市场的意义重大。面对"一带一路"取得的成就超过预期、孤立中国的政策收效甚微和本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日本对参与"一带一路"的认知发生变化,从最初的否定与质疑到模棱两可,再到考虑参与,再到寻求有限合作和试图对"一带一路"走向、规则制定等增加影响,日本政界也多次释放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信号,中日关系亦重现改善趋势。本文分析了日本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认为中日具备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合作的历史经验、现实需要、合作理念、经济基础和民意基础。未来中日关系的不确定因素依旧存在,如何转变认知以减少误解和误判,增进沟通和理解,找到两国利益的最大公约数,通过双边合作和多边合作等方式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将对中日关系、地区和全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中日关系 对华认知 日本 合作
原文传递
东亚结构变迁与中日关系:权力转移理论视角 被引量:12
4
作者 吴澄秋 《当代亚太》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8-90,共23页
本文对权力转移理论加以扩展,区分实力与政治权力,并探讨了全球层级体系和区域层级体系并存的情形。借助这一扩展的权力转移理论框架,本文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亚的实力格局和政治权力结构的变迁,中日对东亚政治权力格局态度的变迁... 本文对权力转移理论加以扩展,区分实力与政治权力,并探讨了全球层级体系和区域层级体系并存的情形。借助这一扩展的权力转移理论框架,本文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亚的实力格局和政治权力结构的变迁,中日对东亚政治权力格局态度的变迁,以及前两项对中日关系和东亚区域稳定的影响,并讨论了美国面对中国崛起而采取的对日战略。本文认为,中国崛起所导致的中日两国间的权力转移有利于东亚稳定,但冷战结束以来日本对东亚区域层级体系的态度逐渐由满意转变为不满意,给东亚稳定带来不确定性。本文指出,中国在全面推进与日本的战略互惠关系时,不应在日本"入常"、领土主权等争议上轻易妥协,而应承担起东亚领导者的角色,同时尽可能避免在美国的认知中成为挑战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力转移 中日关系 东亚
原文传递
国际格局演变与中国周边安全 被引量:13
5
作者 刘江永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24,156,共21页
有关国际格局的研究是分析国际形势与制定国际战略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国际格局演变与中国周边安全直接关系到中国能否确保可持续安全。作者指出,要从不同领域、不同范围,全面分析世界多极化格局的现状与未来。研究国际格局离不开时代... 有关国际格局的研究是分析国际形势与制定国际战略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国际格局演变与中国周边安全直接关系到中国能否确保可持续安全。作者指出,要从不同领域、不同范围,全面分析世界多极化格局的现状与未来。研究国际格局离不开时代背景的视角。引起国际格局重大变化的往往是"世界老二"的易位,中国可持续安全战略的重要任务是如何不成为二战后以来第三个失败的"世界老二"。改变未来国际格局的真正力量是新兴国家的群体崛起。中、美、俄、日四大国关系平均每十年发生一次格局性变化,国际战略格局演变通常与两年内发生的两件重大国际事件相关。国际格局力量对比严重失衡容易带来战争风险,非传统国际格局出现是决定未来"一超"与新兴大国关系的重要因素。未来国际格局的理想模式应该是:从目前的"一极多元"格局发展为多种力量在竞争中合作的"多元共存"格局,再和平过渡到以联合国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从而建立一个"后霸权"的国际体系。未来中美两国能否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是一大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格局 中国周边安全 可持续安全 中关关系 中日关系
原文传递
近代中国的"亚洲主义"话语 被引量:9
6
作者 孙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47-53,共7页
在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亚洲主义"(Asianism)无疑占有一席之地。近代中国人对日本"亚洲主义"的反应表明,中国近代民族-国家建设的思想凭依的不单纯是民族、领土、主权等民族主义或国民主义的意识形态,还... 在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亚洲主义"(Asianism)无疑占有一席之地。近代中国人对日本"亚洲主义"的反应表明,中国近代民族-国家建设的思想凭依的不单纯是民族、领土、主权等民族主义或国民主义的意识形态,还有种族、文明、地域、道德(公理、王道)等超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民族主义并不是缔造近代国家的唯一的意识形态要素。认清这一点,有助于我们从民族主义的"想像"(fiction)和"本原"(origin)两个维度重新审视在帝国主义时代中国的近代是怎样形成的这一问题。文章在继承了众多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将重点考察近代中国语境里的亚洲主义话语,试图对亚洲主义与中国的近代性的关系作一概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中国 “亚洲主义” 日本 中日关系 民族主义 孙中山 “大亚细亚主义” 李大钊 “新亚细亚主义”
下载PDF
安倍治下的日本对华政策:从战略制衡到战术避险 被引量:12
7
作者 张望 《国际安全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6-106,159,共22页
日本的对华外交深受国际体系和中美日三角关系的影响。由于中美两个大国在全球层面的战略竞争加剧,以2017年为分水岭,第二次安倍内阁领导下的日本的整体对华外交政策经历了从"战略制衡"向"战术避险"方向的转变。在2... 日本的对华外交深受国际体系和中美日三角关系的影响。由于中美两个大国在全球层面的战略竞争加剧,以2017年为分水岭,第二次安倍内阁领导下的日本的整体对华外交政策经历了从"战略制衡"向"战术避险"方向的转变。在2017年以前,日本为了联美对华实施"战略制衡",在外交方面,以"印太战略"孤立中国;在安全方面,加强岛屿防卫能力和强化日美同盟;在经济方面,大力支持"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对"一带一路"倡议持冷淡态度。在2017年以后,在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增大的情况下,安倍领导下的日本对华实施"战术避险"。在外交方面,加强印太战略的开放性、领导人互访和对华自制;在安全方面,继续强化国防上的内部制衡;在经济方面,有条件地认同"一带一路"倡议并对华展开第三方市场合作。展望未来,令和时代的日本将是一个拥有部分战略自主的中等强国,在日美同盟框架下维持与中国有距离的交往,力图在瞬息万变的国际政治角力中实现日本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衡 避险 中日关系 日本对华政策 中美日战略三角
下载PDF
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挑战与对策 被引量:10
8
作者 陈志恒 孙彤彤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8-114,共7页
作为一种创新的国际合作模式,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未来发展前景广阔,给中日双方带来巨大机遇,但推动第三方市场合作仍面临诸多挑战:两国在参与第三方市场合作项目中存在竞争惯性思维;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须应对地缘政治博弈的挑战;日本国... 作为一种创新的国际合作模式,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未来发展前景广阔,给中日双方带来巨大机遇,但推动第三方市场合作仍面临诸多挑战:两国在参与第三方市场合作项目中存在竞争惯性思维;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须应对地缘政治博弈的挑战;日本国内政治对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的"负向外溢效应";中日关于第三方市场合作项目的标准与规则的分歧;面临第三方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为此,需要中日两国发挥各自优势,携手寻求在第三方市场的合作机会;明确两国合作的方向和目标,避免域外因素干扰,推动RCEP早日签署生效;增进中日政治互信,使中日政经关系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建立长效支持促进机制,推动双方共同制定国际标准;做好第三方市场风险管控预防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关系 第三方市场合作 合作机制 负向外溢效应
下载PDF
钓鱼岛问题的历史与现状 被引量:7
9
作者 闫素娥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141-145,共5页
钓鱼岛问题,是历史遗留在中日之间的领土主权归属问题。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日本对钓鱼岛的实际占领,以及日方在钓鱼岛问题上所持的强硬立场,使钓鱼岛问题日益复杂化,已成为中日关系中最为敏感的问题之一。它不仅关系到中日关... 钓鱼岛问题,是历史遗留在中日之间的领土主权归属问题。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日本对钓鱼岛的实际占领,以及日方在钓鱼岛问题上所持的强硬立场,使钓鱼岛问题日益复杂化,已成为中日关系中最为敏感的问题之一。它不仅关系到中日关系的发展,而且涉及亚太地区战略格局发展的大局。中日必须从21世纪两国关系发展大局出发,妥善处理分歧,和平解决争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钓鱼岛 主权归属 中日关系
下载PDF
走出危机、重启对话与合作——中日关系的现状与前景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沱生 《东北亚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12,127,共10页
2012年秋钓鱼岛争端的激化在中日间引发了一场严重的安全危机,中日两国一度走到了军事冲突的边缘。2014年底,经过艰苦努力,中日双方达成四点原则共识,两国关系走出最危险的阶段,开始趋向稳定与改善。然而,中日关系仍然存在重大分歧并面... 2012年秋钓鱼岛争端的激化在中日间引发了一场严重的安全危机,中日两国一度走到了军事冲突的边缘。2014年底,经过艰苦努力,中日双方达成四点原则共识,两国关系走出最危险的阶段,开始趋向稳定与改善。然而,中日关系仍然存在重大分歧并面临新的挑战。只有进一步落实四点原则共识,切实管理好两国的海上争端、历史摩擦,继续恢复与加强对话交流和尽力开展一切可能的合作,中日关系才有望逐步恢复正常状态,重新走上构建战略互惠新型关系的正确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关系 钓鱼岛危机 危机管控 中日历史问题 中日对话
原文传递
日本推动东盟国家互联互通建设的政策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继业 《现代国际关系》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3-61,共9页
近年来,日本积极推动东盟互联互通建设,形成了较系统的政策框架。日本在互联的功能定位、地理布局、内涵构成上有清晰的政策设想,其政策举措主要包括以湄公河次区域为重点推动东盟跨区域以及与区域外的互联建设,以雅加达等城市为重点推... 近年来,日本积极推动东盟互联互通建设,形成了较系统的政策框架。日本在互联的功能定位、地理布局、内涵构成上有清晰的政策设想,其政策举措主要包括以湄公河次区域为重点推动东盟跨区域以及与区域外的互联建设,以雅加达等城市为重点推动区域内大城市群互联与相关市政建设,以建设基础设施、制度、民众互联以及塑造有利于互联的外部环境为重点推动多元融合互联互通,以"有质量的基础设施伙伴计划"吸引东盟国家加强互联合作等。日本积极推动互联有深刻的动因,着眼于经济与地缘战略利益的实现,势必对中国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应妥善加以应对,既有针对性,又着眼于能力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东盟 互联互通 中国
原文传递
日本介入南海问题的动因及路径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学昆 欧炫汐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3-42,共10页
日本并非南海争端的当事国,但近年来却频频插手南海问题,甚至试图在军事上重返南海。究其动因,既有维护自身海上运输通道安全、应对钓鱼岛争端等现实利益的考虑,又有争夺地区影响力、遏制中国崛起等战略性的考量。日本采取多种路径介入... 日本并非南海争端的当事国,但近年来却频频插手南海问题,甚至试图在军事上重返南海。究其动因,既有维护自身海上运输通道安全、应对钓鱼岛争端等现实利益的考虑,又有争夺地区影响力、遏制中国崛起等战略性的考量。日本采取多种路径介入南海问题,包括以海上区域多边安全合作为突破口,搭建介入南海问题的平台;利用各种多边论坛,极力推动南海问题的国际化;加强与菲、越等南海声索国的防务安全合作,对之提供能力建设支持;与美、印、澳等其他区域外国家在南海问题上加强联动,提出所谓"亚洲民主安全之钻";解禁集体自卫权,为军事上重返南海奠定法律基础。在亚太格局深度调整和中日结构性矛盾凸显的背景下,以及日本加速解禁集体自卫权和修改和平宪法的情况下,可以预见,日本今后会进一步加强对南海问题的介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南海问题 钓鱼岛争端 中日关系
下载PDF
战后日本国家战略演进及岸田内阁战略走向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江永 《东北亚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35,127,共20页
二战后日本不得不放弃武力扩张的国家战略,但伴随形势变化,日本不同当政者的治国方略则不相同。围绕是维护宪法、优先发展经济、重视国际协调,还是修改宪法、增强军事力量、成为政治军事大国等,存在两种不同国家战略倾向。其背后则是两... 二战后日本不得不放弃武力扩张的国家战略,但伴随形势变化,日本不同当政者的治国方略则不相同。围绕是维护宪法、优先发展经济、重视国际协调,还是修改宪法、增强军事力量、成为政治军事大国等,存在两种不同国家战略倾向。其背后则是两种不同的历史观。战后,日本在《日本国宪法》下走和平发展道路,经济、科技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外交则受制于美国而缺乏自主性。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后,开始借助美国,努力成为亚洲领导国家和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而非所谓摆脱美国的"正常国家"。21世纪以来,安倍晋三的国家战略目标是对内推动修宪,使日本成为"能战国家";对外构筑"自由开放的印太",制衡中国。菅义伟内阁继承了安倍的国家战略。岸田文雄执政后在延续同一国家战略的同时,会展现何种特色,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国家战略 安全保障 日本外交 中日关系 岸田文雄
原文传递
中日邦交正常化与台湾问题处理再考 被引量:8
14
作者 杨伯江 《东北亚学刊》 2022年第1期3-14,144,145,共14页
1972年9月,中日两国政府就“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和“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达成协议,就废除“日台和约”、日台关系的处理方式达成谅解,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但是,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及日本国内政治形势下,中... 1972年9月,中日两国政府就“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和“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达成协议,就废除“日台和约”、日台关系的处理方式达成谅解,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但是,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及日本国内政治形势下,中日邦交正常化并没有解决两国之间的所有问题。此后,受国内政治及战略利益影响,日方不忠实履行协议、违背联合声明宗旨和精神的动作时有出现,导致中日之间“台湾问题”反复凸显。由于《中日联合声明》没有触及日美安保体制、“台湾条款”等,这就为日本借由强化日美军事合作介入台海局势留下了空间。日本涉台政策受到“复合逻辑”的支配。鉴于无法正面挑战《中日联合声明》,日本遂将日美安保体制的运用作为介入台湾问题的重要路径。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日美“以台制华”的共同利益增强。加之国内相关法制的调整,日本干预台湾问题的动机、能力无疑都在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关系 邦交正常化 台湾问题 远东条款 日美安保体制
下载PDF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与中日关系的法律基础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江永 《东北亚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25,127,共12页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和平共处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然而,尽管中日之间发表过《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等四个政治文件,但围绕两国关系的法律基础究竟是什么?战后东亚国际秩序的基础究竟是什么?对此,日本同中国的立场观点并不一致...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和平共处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然而,尽管中日之间发表过《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等四个政治文件,但围绕两国关系的法律基础究竟是什么?战后东亚国际秩序的基础究竟是什么?对此,日本同中国的立场观点并不一致,客观上形成了"中日国际秩序观矛盾"。日本政府从未强调遵守中日之间四个政治文件处理两国关系和领土问题,而一直坚持以《旧金山和约》作为战后东亚国际秩序的基础,这必然影响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之际,确有必要就中日关系的法律基础做一比较系统的研究与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关系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法律基础 波茨坦公告
原文传递
试析中日环保合作的现状及未来 被引量:5
16
作者 余喆 《日本学论坛》 2004年第3期49-54,共6页
中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付出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代价,而环境问题跨国界的特点使得邻国日本对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表示了极大的关注。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环保合作是两国众多合作与交流领域中最活跃、最有成效和最具潜力... 中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付出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代价,而环境问题跨国界的特点使得邻国日本对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表示了极大的关注。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环保合作是两国众多合作与交流领域中最活跃、最有成效和最具潜力的领域之一,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为国际环境双边合作树立了典范。本文将回顾中日环保合作的历史与现状,分析其特点与缺陷,并尝试对中日环保合作的前景作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保护 中日关系 中日合作
下载PDF
政治叙事、言说空间与日本政府对南京大屠杀记忆的操作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广涛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43-49,共7页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战时对中国犯下的代表性战争罪行,也是影响当今中日关系走向和解的症结之一。南京大屠杀在日本如何被记忆和传播直接关系到战争责任和历史认识的传承,但是目前在日本国内,否定或者忘却大屠杀俨然成为主流。这种否定和...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战时对中国犯下的代表性战争罪行,也是影响当今中日关系走向和解的症结之一。南京大屠杀在日本如何被记忆和传播直接关系到战争责任和历史认识的传承,但是目前在日本国内,否定或者忘却大屠杀俨然成为主流。这种否定和忘却并不是日本社会自发的一种行为,而是受到日本政府对大屠杀记忆操作的直接影响,因此,本文将这种政治操作同当时日本的国内政治以及国际局势联系起来予以考察。对政治操作的考察可以有多种渠道,本文选择政治立场相对中立且具备批判性的《朝日新闻》作为媒介,通过《朝日新闻》的政治叙事管窥南京大屠杀在日本的言说空间以及日本政府对南京大屠杀的记忆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历史记忆 政治操作 朝日新闻 中日关系
原文传递
构筑中日共同利益的战略框架 被引量:7
18
作者 门洪华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39-46,共8页
中日两国之间既存在复合安全困境,也存在某种相互依赖。中日均意识到维护本国核心利益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承担东亚利益攸关者的责任,在地区框架内发挥负责任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尝试构建中日基于共同利益的战略框架,包含国内、双边、地... 中日两国之间既存在复合安全困境,也存在某种相互依赖。中日均意识到维护本国核心利益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承担东亚利益攸关者的责任,在地区框架内发挥负责任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尝试构建中日基于共同利益的战略框架,包含国内、双边、地区、全球四个层面,体现在政治、经济、安全、社会、文化等五个维度上,并交叉组成一个共同利益矩阵。在具体措施上,建议以观念创新促进战略调整,通过信任增进措施建立双边制度化交流机制,在双方都关心的重大国际议题上逐步建立事先磋商和事后通报机制,适时启动战略互信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关系 东亚 共同利益 战略框架
原文传递
解析日本战略性外交的政治诉求 被引量:8
19
作者 吕耀东 《东北亚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2-63,127,共12页
本文从国际战略及国际政治理念分析入手,对当代日本战略性外交及政治诉求进行了初步的界定和诠释。其一,日本的战略性外交作为体现日本主体性的、旨在参与和主导国际事务的对外关系样式,充分表现出力求摆脱"和平宪法"、谋求... 本文从国际战略及国际政治理念分析入手,对当代日本战略性外交及政治诉求进行了初步的界定和诠释。其一,日本的战略性外交作为体现日本主体性的、旨在参与和主导国际事务的对外关系样式,充分表现出力求摆脱"和平宪法"、谋求政治乃至军事大国的战略性政策取向。其二,日本战略性外交的政治诉求表现为:以解禁乃至行使集体自卫权,谋求日美同盟的对等性;通过价值观外交,构建"海洋民主国家"联盟;介入南海问题,离间中国和东南亚国家间关系;以激化钓鱼岛及东海问题遏制中国正当海洋维权,刻意渲染"中国威胁论"等等,已成为影响东亚和平稳定的不确定因素。本文认为,日本战略性外交的政治诉求,不仅严重破坏了亚太地区安全与稳定环境,而且导致东亚安全局势进一步复杂化和尖锐化。从长远来看,日本仍将通过战略性外交谋求地区乃至国际事务话语权和主导权,继续渲染"中国威胁论",力求彻底摆脱"战后体制"及"和平宪法"第九条的束缚,实现日本成为政治乃至军事大国的战略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战略性外交 日美同盟 海洋民主国家联盟 中日关系 战后体制 政治大国
原文传递
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为起点: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 被引量:6
20
作者 杨伯江 胡继平 +2 位作者 胡令远 黄大慧 丁红卫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33,155,156,共33页
中日两国即将迎来邦交正常化50周年。50年来,中日两国努力寻求共识,增进理解互信,在贸易投资、技术交流、文化互鉴、环保合作等领域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但围绕历史问题、领土问题及台湾问题等仍摩擦不断。中日关系发展的掣肘和症结何在... 中日两国即将迎来邦交正常化50周年。50年来,中日两国努力寻求共识,增进理解互信,在贸易投资、技术交流、文化互鉴、环保合作等领域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但围绕历史问题、领土问题及台湾问题等仍摩擦不断。中日关系发展的掣肘和症结何在,如何构建更为积极的中日关系?值此重要节点,回顾、梳理过去50年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从中汲取面向未来的智慧启迪,不忘邦交正常化的初心,从长远着眼,加强战略对话,以政治引领双边关系发展,在合作中增进共同利益,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不但有关两国人民福祉和地区发展,也是影响亚洲乃至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因素。鉴于此,《国际论坛》编辑部邀请国内知名日本问题专家就中日关系历史、影响因素与挑战、中日海洋问题、日本对华认知、两国环保合作等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现将相关内容辑录刊发,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关系 中日邦交正常化 日本 对日外交 中日海洋问题 海洋命运共同体 环境ODA 环保合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