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析“麦克马洪线”问题的来龙去脉 被引量:4
1
作者 康民军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6期24-29,共6页
中印东段边界的传统习惯线在喜马拉雅山南麓。西姆拉会议期间 ,英国想诱迫和欺骗中国方面接受一条沿喜马拉雅山脊的中印东段边界 ,即所谓的麦克马洪线。英国的这一阴谋未能得逞。 1 93 6年以后 ,英国在官方地图上标出了“麦克马洪线” ... 中印东段边界的传统习惯线在喜马拉雅山南麓。西姆拉会议期间 ,英国想诱迫和欺骗中国方面接受一条沿喜马拉雅山脊的中印东段边界 ,即所谓的麦克马洪线。英国的这一阴谋未能得逞。 1 93 6年以后 ,英国在官方地图上标出了“麦克马洪线” ,并伪造了《艾奇逊条约集》 ,还对中国领土进行蚕食 ,从而制造了中印边界争端中的“麦克马洪线”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印边界 传统习惯线 西姆拉会议 麦克马洪线 艾奇逊条约集
下载PDF
美国对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的反应 被引量:16
2
作者 王琛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9-97,120,共10页
美国对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反应与它的南亚政策息息相关。从印巴分治直到中美和解前夕,美国的南亚政策始终有服务于全球冷战的两个目标:力促印巴和解以防止共产主义集团乘机介入;以一切可能的手段使印度放弃中立政策并加入到西方... 美国对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反应与它的南亚政策息息相关。从印巴分治直到中美和解前夕,美国的南亚政策始终有服务于全球冷战的两个目标:力促印巴和解以防止共产主义集团乘机介入;以一切可能的手段使印度放弃中立政策并加入到西方集团。中印边界冲突在美国政府的南亚政策渐入困境时发生,给了美国决策者以莫大的期望,他们企图以其所谓的天赐良机达至以上主要针对中国的冷战目标。然而,中国正确政策及出神入化的实践大大强化了美国在南亚地区既有的结构性困境,使肯尼迪政府利用中印冲突的图谋以失败而告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印边界冲突 美国的南亚政策 尼赫鲁 肯尼迪
下载PDF
从加勒万河谷冲突看印度陆锁式安全思维困局 被引量:14
3
作者 胡仕胜 王珏 刘传玺 《印度洋经济体研究》 CSSCI 2020年第4期1-23,156,共24页
加勒万河谷冲突错在印度,偶然中有其必然性。这场冲突是印度陆锁式安全思维与实践的最新折射。陆锁式安全思维与实践主要源于印度执迷于追求“绝对安全边界”。这一思维发端自印度精英层内心深处对“安全缺口”的历史记忆,熏陶自印度教... 加勒万河谷冲突错在印度,偶然中有其必然性。这场冲突是印度陆锁式安全思维与实践的最新折射。陆锁式安全思维与实践主要源于印度执迷于追求“绝对安全边界”。这一思维发端自印度精英层内心深处对“安全缺口”的历史记忆,熏陶自印度教传统文化,承继自诸如“前进政策”“缓冲区”“科学边界”甚至“天然屏障”等大英帝国的殖民遗产。然而,“绝对安全”越追求越不可得。即使“印太战略”框架下的安全合作搞得再好,也难以助力于解决陆上安全问题。唯有在周边地区坚持合作共赢安全观、秩序观,才是新德里摆脱陆锁式安全困局的最佳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勒万冲突 中印关系 边界问题
下载PDF
“约翰逊线”及其在中印边界争端中的地位 被引量:11
4
作者 康民军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20-26,共7页
涉及中印边界西段的“约翰逊线”是英国统治印度时期推行“前进派”政策的产物 ;由其造成的阿克赛钦归属问题 ,是 2 0世纪 5 0、60年代中印边界争端的起因之一 ,也是边界争端发展为边界战争的关键。
关键词 中印边界 约翰逊线 阿克赛钦
下载PDF
尼赫鲁政府关于中印边界问题的单边主义及其对1954年《中印协定》的解读 被引量:8
5
作者 吕昭义 林延明 《南亚研究》 CSSCI 2012年第1期45-70,共26页
印度尼赫鲁政府认为,1954年与中国达成的《中印协定》已全盘解决了中国与印度间所有悬而未决的问题,而该协定及其谈判均未涉及边界问题,因此中印间不存在边界问题。尼赫鲁政府对协定的这一解读是其在中印边界问题上推行单边主义、施展... 印度尼赫鲁政府认为,1954年与中国达成的《中印协定》已全盘解决了中国与印度间所有悬而未决的问题,而该协定及其谈判均未涉及边界问题,因此中印间不存在边界问题。尼赫鲁政府对协定的这一解读是其在中印边界问题上推行单边主义、施展外交谋略蓄意制造的,其目的在于将印度关于边界问题的单方面主张强加于中国,将其对"麦克马洪线"以南争议地区的侵占合法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赫鲁 中印边界 中印协定
原文传递
浅析中国政府在中印边界争端中的危机处理 被引量:8
6
作者 黄想平 齐鹏飞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9-86,共8页
1962年前后,印度政府在中印边境地区推行的“前进政策”,不仅挑战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而且严重威胁了中国西南边境的安全与稳定,使得中印两国围绕边界问题的争端发展成为一场国家关系危机。中国政府应对这场危机的决策过程,既... 1962年前后,印度政府在中印边境地区推行的“前进政策”,不仅挑战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而且严重威胁了中国西南边境的安全与稳定,使得中印两国围绕边界问题的争端发展成为一场国家关系危机。中国政府应对这场危机的决策过程,既体现了危机处理的一般规律,又反映了中国领导人进行危机决策的一些独特的原则和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印边界争端 危机处理 前进政策
原文传递
近期中印边境局势及双边关系走向探析 被引量:6
7
作者 冯传禄 《印度洋经济体研究》 CSSCI 2020年第6期1-17,154,共18页
中印建交70周年之际,中印关系不进而退。印方在加勒万河谷、班公湖等地不断越线挑衅,是近期边境局势持续紧张的直接动因,也是中印关系急剧下滑的导火索。更大视野之下,在中美战略竞争加剧之际选择激化而不是回避中印结构性矛盾,对华倾向... 中印建交70周年之际,中印关系不进而退。印方在加勒万河谷、班公湖等地不断越线挑衅,是近期边境局势持续紧张的直接动因,也是中印关系急剧下滑的导火索。更大视野之下,在中美战略竞争加剧之际选择激化而不是回避中印结构性矛盾,对华倾向"对抗性竞争"的同时对美则"战略投机",已成为当前莫迪政府对华政策的基本轮廓。从双边关系趋势来看,印方争当"领导型大国"、谋求相对权力和局部优势,在维持战略自主同时采取战略投机的现实主义博弈逻辑,内在地规制了现阶段中印关系转圜,使得双边关系随着中美战略竞争加剧而步入"转折期",对华强硬很可能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印度对华政策的主基调,由此使得中印关系目前的"低谷"状态或将成为未来较长时期里的一种"常态"。从互动行为的后果意义上分析,印度已然构成中国次要战略方向上的主要战略竞争对手,中国自身体系压力与周边压力出现了"共振"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印边境冲突 中印关系 莫迪政府 战略博弈 战略逻辑
下载PDF
从印度的心态看洞朗事件 被引量:7
8
作者 孟庆龙 《边界与海洋研究》 2017年第5期21-34,共14页
一百多年来,中印边界问题一直未能解决,成为中印关系最大的影响因子。近年来,印度在边界问题和西藏问题上给中国不时制造麻烦。究其原因,固然有历史遗留问题以及水资源等方面的因素,但最重要的是印度独立之前就已有的"大国架子&qu... 一百多年来,中印边界问题一直未能解决,成为中印关系最大的影响因子。近年来,印度在边界问题和西藏问题上给中国不时制造麻烦。究其原因,固然有历史遗留问题以及水资源等方面的因素,但最重要的是印度独立之前就已有的"大国架子"及后来滋长的"瑜亮情结"、"怨妇心态"和"政治正确"等不正常心态。2017年6月18日,印度军队非法越境进入我国洞朗地区,在与我军对峙两个多月后于8月28日撤离。印度挑起该事件的动因,除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种因素外,心理上则是上述四种心态叠加、交织的结果和反应。印度的心态和洞朗事件更彰显中印边界争端罕见的复杂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艰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朗 印度 心态 中印边界问题
下载PDF
1959年中印边界冲突对中缅边界谈判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关培凤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9-106,128,共8页
中缅边界问题是19世纪英国征服缅甸后不断蚕食中国西南边疆领土造成的。中缅双方虽在1956年底曾就边界问题的解决在原则上达成了一致,但在具体问题上的分歧却持续到1960年初。1959年8月和10月中印边界先后发生的朗久事件和空喀山口事件... 中缅边界问题是19世纪英国征服缅甸后不断蚕食中国西南边疆领土造成的。中缅双方虽在1956年底曾就边界问题的解决在原则上达成了一致,但在具体问题上的分歧却持续到1960年初。1959年8月和10月中印边界先后发生的朗久事件和空喀山口事件,使中国加快了与缅甸解决边界问题的步伐,但同时也对缅甸尽快解决中缅边界问题的立场造成了一些消极影响。最终,由于中国的积极努力.中缅边界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59年 中印边界冲突 中缅边界谈判 影响
原文传递
中印边界冲突与肯尼迪政府对印度的军事援助(1962-1963)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恒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3-162,共10页
1962年的中印边界冲突给美印关系与印度的国防政策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就印度而言,中印边界冲突促使其开始将中国视为其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并开始调整国家发展战略,制定出以对抗中国为主要特点的国防计划。就美国而言,在冲突期间... 1962年的中印边界冲突给美印关系与印度的国防政策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就印度而言,中印边界冲突促使其开始将中国视为其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并开始调整国家发展战略,制定出以对抗中国为主要特点的国防计划。就美国而言,在冲突期间及其后,肯尼迪政府向印度提供了大规模的军事援助,为印度巩固北部边界的国防提供了大力支持。美国的军事援助政策,既是为了实现遏制中国的冷战战略目标,同时也受到了巴基斯坦和英国的掣肘。在此期间,肯尼迪政府曾试图以军援为筹码,推动印巴解决克什米尔争端,但却以失败告终。这一结果表明,对外援助在美国实现对第三世界的战略目标进程中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印边界冲突 美国 印度 军事援助 国防计划
下载PDF
中央情报局对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的评估与美国政府的应策 被引量:4
11
作者 汪婧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5-142,共8页
自1959年西藏叛乱起,中印边界纠纷不断,最终于1962年发生了大规模的冲突。美国政府相当重视中印两国的这场大规模边界冲突。对于这一紧急情况,美国政府立即利用中央情报局对当时中印边界形势的发展做出评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政府在... 自1959年西藏叛乱起,中印边界纠纷不断,最终于1962年发生了大规模的冲突。美国政府相当重视中印两国的这场大规模边界冲突。对于这一紧急情况,美国政府立即利用中央情报局对当时中印边界形势的发展做出评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政府在中印边界冲突紧急阶段的心理预期和应对之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印边界冲突 美国外交 美印关系
下载PDF
印度外交战略的变与不变:兼论莫迪政府对华进攻性策略选择 被引量:5
12
作者 谢超 《印度洋经济体研究》 CSSCI 2022年第1期1-17,152,共18页
当前学界关于莫迪政府的外交战略是否颠覆了印度传统外交模式存在不同看法,本文认为莫迪执政后印度的外交实践总体保持在一个延续性的框架内。莫迪政府虽然继承了印度大国梦想传统,但认为印度已经是大国,主要任务是如何维持和利用印度... 当前学界关于莫迪政府的外交战略是否颠覆了印度传统外交模式存在不同看法,本文认为莫迪执政后印度的外交实践总体保持在一个延续性的框架内。莫迪政府虽然继承了印度大国梦想传统,但认为印度已经是大国,主要任务是如何维持和利用印度的大国地位。印度战略界一直具有把中国视为重要参考对象的传统,只是不同时期表述有所不同,区别在于中国是被界定为印度的现实威胁还是潜在威胁,或者说印度战略界的分歧在于中国是哪种性质的威胁以及应该如何应对所谓的“中国威胁”。莫迪政府继承了这一传统,并日益从零和思维的角度看待中国的行为,所采取的制衡策略并没有严格区分权力制衡和威胁制衡,且不断主动加强冲突和对抗的频度和力度。莫迪政府在对华方向的进攻性态势突出表现在2020年中印边界西段的对峙危机中,加勒万河谷冲突后莫迪政府对华采取了多种充满进攻性的主动策略。本文认为莫迪政府受限于自身实力不足,将己方充满进攻性的策略成败寄希望于一个更强大的对手在主权受损情况下依然保持克制。印度对华策略的进攻性与自身的侥幸心理形成了鲜明对比,是一个先天不足、注定失败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外交 战略自主 中印关系 边境对峙 进攻性威慑
下载PDF
中印边境互动:一种博弈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随新民 《南亚研究》 CSSCI 2014年第4期1-15,153,共15页
中印在边境地区的互动是一个动态博弈过程。表征相同或近似的边境情境实则蕴含着不同的策略均衡,即从"鹰—鸽"纯策略均衡到威慑下的"一报还一报"混合均衡,再回归到准协调机制下的纯策略相关均衡。中印边界博弈的&qu... 中印在边境地区的互动是一个动态博弈过程。表征相同或近似的边境情境实则蕴含着不同的策略均衡,即从"鹰—鸽"纯策略均衡到威慑下的"一报还一报"混合均衡,再回归到准协调机制下的纯策略相关均衡。中印边界博弈的"外溢效应"明显,并抑制了边境紧张或危机的扩散升级。中国和印度在边界认知上的巨大反差、互信赤字、国内政治影响决定了边界纠纷难以在可预期的中近期内妥善解决,武装共处下的和平并伴有可控的、低烈度的局部危机将是中印边境地区的常态。延展到全方位中印关系领域,非合作博弈下的竞争性合作将是双边关系的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印关系 边界纠纷 策略互动 均衡
原文传递
中印边境医学地理特点及卫生保障对策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雪雷 罗勇军 +1 位作者 吴玉 罗刚 《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 CAS 2017年第1期16-18,共3页
我国要在未来进一步发展对印度的关系,边境地区的卫生保障问题不容忽视。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印边境问题的现状分析及主要地域的自然地理特点和社会经济特点的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当地医学地理特点的总结,进一步探讨出中印边境的卫生保... 我国要在未来进一步发展对印度的关系,边境地区的卫生保障问题不容忽视。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印边境问题的现状分析及主要地域的自然地理特点和社会经济特点的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当地医学地理特点的总结,进一步探讨出中印边境的卫生保障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印边境 医学地理 卫生保障
下载PDF
从印度纪念中印边界战争50周年看中印关系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宏纬 《东南亚南亚研究》 2013年第2期25-28,108,共4页
2012年10月20日,印度军方在新德里集会纪念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50周年。通过印方报刊上的文章,我们可以注意到印度军方对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的态度出现积极的变化,但战争阴影仍笼罩印度。然而理性的呼声在不断上升,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希... 2012年10月20日,印度军方在新德里集会纪念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50周年。通过印方报刊上的文章,我们可以注意到印度军方对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的态度出现积极的变化,但战争阴影仍笼罩印度。然而理性的呼声在不断上升,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希望也已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 纪念 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 50周年
下载PDF
印度对华强硬政策背后的声誉动机分析--以中印边界问题为例 被引量:3
16
作者 邢瑞利 《新疆社会科学》 CSSCI 2020年第5期69-78,171,共11页
文章聚焦印度对华强硬政策背后的非物质性动机,从国家声誉视角出发,引入观众成本和议价能力两个干预变量搭建起国家声誉动机作用于印度外交政策行为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检验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2017年“洞朗对峙”以及2020年“加... 文章聚焦印度对华强硬政策背后的非物质性动机,从国家声誉视角出发,引入观众成本和议价能力两个干预变量搭建起国家声誉动机作用于印度外交政策行为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检验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2017年“洞朗对峙”以及2020年“加勒万河谷边境冲突”三个案例后发现,正是由于印度国内存在高昂的观众成本,而边界议价能力又弱于中国,所以导致其在边界问题上频频展示强硬态度,维护国家声誉的意愿异常强烈。文章认为,基于维护国家声誉的考虑,印度与中国在边界问题上将会经历长期的博弈,需对印度对华政策进行持续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声誉 印度外交动机 中印边界问题 中印关系
下载PDF
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学界对中印边界战争的解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尚劝余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4-118,共5页
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在中印两国现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当今中印关系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中印边界战争之后,印度和西方学界曾纷纷指责中国对印度“发动了无端的侵略”,认为印度是中印边界纠纷和边境战争的受害者。这种观点在中印关... 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在中印两国现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当今中印关系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中印边界战争之后,印度和西方学界曾纷纷指责中国对印度“发动了无端的侵略”,认为印度是中印边界纠纷和边境战争的受害者。这种观点在中印关系全面冷冻时期一直占据统治地位,直到今天仍是主流。70年代,印度和西方学界开始出现对上述观点的修正,部分研究者认真研究中印边界历史,客观分析中印边界争端过程,认为中印边界战争的责任在于印度,拉开了印度学界反思中印边界战争的帷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学界 中印边界战争 观点
原文传递
试论肯尼迪政府“裂变”中苏与联印制华政策 被引量:3
18
作者 温强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53-160,共8页
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分歧和中印边界争端日益激化。始于50年代的美国对印政策反思和对苏联、中国外交政策的认识,促成了肯尼迪政府"裂变"中苏与联印制华政策的出台,美国希望借中印边界冲突之机加速"裂变"中苏,并将... 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分歧和中印边界争端日益激化。始于50年代的美国对印政策反思和对苏联、中国外交政策的认识,促成了肯尼迪政府"裂变"中苏与联印制华政策的出台,美国希望借中印边界冲突之机加速"裂变"中苏,并将印度拉入对华遏制轨道,此政策在中印边界战争期间得到充分贯彻实施。由于决策很大程度立足于主观的地缘战略假设和对印并不贴切的评估分析,肯尼迪政府上述政策最终未能达到预期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肯尼迪政府 “裂变”中苏 中印冲突 联印制华
下载PDF
“以目标为中心”的情报分析方法在中印边境冲突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钟金涛 周辉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3-68,7,共7页
[目的/意义]“以目标为中心”的情报分析方法构建了全部利益相关者直接参与的目标网络体系,具有促进协作、优化资源、提高分析准确性等优点,将该方法应用于军事冲突预测研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方法/过程]通过概括“以目标为中心”的情... [目的/意义]“以目标为中心”的情报分析方法构建了全部利益相关者直接参与的目标网络体系,具有促进协作、优化资源、提高分析准确性等优点,将该方法应用于军事冲突预测研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方法/过程]通过概括“以目标为中心”的情报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及主要特点,并完善目标模型情报分析流程图,将其运用于军事冲突个案研究。[结果/结论]“以目标为中心”的情报分析方法应用于军事冲突预测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目标为中心 情报分析方法 中印边境 冲突预测 目标网络
下载PDF
中印边界问题和平解决前景展望 被引量:4
20
作者 左伟尘 《印度洋经济体研究》 2014年第2期48-58,157-158,共13页
中印边界问题是英国和俄国争夺与侵略中国西藏的产物,印度政府继承了英国政府的西藏政策。随着中印两国经济的发展,中印关系具有全球意义和战略意义。现在印度实际已经获得了一条与中国的安全边界,中印边界问题在中印关系中的地位逐渐... 中印边界问题是英国和俄国争夺与侵略中国西藏的产物,印度政府继承了英国政府的西藏政策。随着中印两国经济的发展,中印关系具有全球意义和战略意义。现在印度实际已经获得了一条与中国的安全边界,中印边界问题在中印关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在中印互利共赢的大背景下,两国政府有效管控中印边界地区、通过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得到了两国人民的认同和支持。只要双方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互谅互让,中印边界问题就能够和平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印 边界问题 和平解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