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丹酚酸B大鼠在体肠吸收研究 被引量:31
1
作者 刘睿 刘志东 +2 位作者 张伯礼 高秀梅 张欣华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852-854,860,共4页
目的:研究丹酚酸B在大鼠小肠的吸收情况。方法:采用在体单向灌流法进行小肠吸收实验,利用HPLC法测定灌流液中丹酚酸B的浓度。结果:丹酚酸B浓度为24.63μg·mL-1时,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 目的:研究丹酚酸B在大鼠小肠的吸收情况。方法:采用在体单向灌流法进行小肠吸收实验,利用HPLC法测定灌流液中丹酚酸B的浓度。结果:丹酚酸B浓度为24.63μg·mL-1时,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12.54μg·mL-1浓度比较,48.12μg·mL-1浓度时Sal B在空肠的Ka和Papp均显著降低[Ka:(2.13±0.50)×10-2vs(3.10±0.42)×10-2min-1,P<0.05;Papp:(2.07±0.49)×10-3vs(3.10±0.51)×10-3cm.min-1,P<0.05]。结论:丹酚酸B的小肠吸收存在高浓度饱和现象,且在全肠道吸收良好,且在小肠内无特定吸收部位,提示该药物适合制成日服2次的缓控释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酚酸B 小肠吸收 单向灌流法 重量法
下载PDF
黄芪甲苷的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的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黄怀鹏 刘彩霞 +1 位作者 李艳玲 高国领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3期1609-1611,共3页
目的:研究黄芪甲苷的在体肠吸收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实验,利用HPLC法测定黄芪甲苷的含量,分别研究吸收部位、药物浓度、P-糖蛋白抑制剂对黄芪甲苷吸收的影响。结果:各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_a)和表观吸收系数(P_(app))有... 目的:研究黄芪甲苷的在体肠吸收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实验,利用HPLC法测定黄芪甲苷的含量,分别研究吸收部位、药物浓度、P-糖蛋白抑制剂对黄芪甲苷吸收的影响。结果:各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_a)和表观吸收系数(P_(app))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20~80 mg·L^(-1)内,小肠吸收速率常数和表观吸收系数无显著性差异;P-糖蛋白抑制剂对黄芪甲苷的肠吸收影响不大。结论:黄芪甲苷的肠吸收为典型的被动扩散吸收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甲苷 液相色谱法 单向灌流法 肠吸收动力学
下载PDF
长春西汀的大鼠在体肠吸收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聂淑芳 潘卫三 +1 位作者 李伟 杜玍妮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625-628,共4页
采用单向灌流技术考察长春西汀的大鼠在体肠吸收性质。结果表明,灌流速度对药物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有极显著影响(P<0.01);药物浓度对Ka和Papp无显著影响(P>0.05);药物在全肠道吸收较好,吸收窗主要在小肠,且小... 采用单向灌流技术考察长春西汀的大鼠在体肠吸收性质。结果表明,灌流速度对药物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有极显著影响(P<0.01);药物浓度对Ka和Papp无显著影响(P>0.05);药物在全肠道吸收较好,吸收窗主要在小肠,且小肠内无明显的特定吸收部位;羟丙基-β-环糊精在1%~4%范围内对药物的肠吸收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向灌流法 长春西汀 在体肠吸收性质
下载PDF
单向灌流法评价芦荟大黄素大鼠体内肠吸收的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王进荣 王平 +2 位作者 杨永茂 孟宪丽 张艳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2393-2398,共6页
目的:研究芦荟大黄素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特性,以及P-糖蛋白(P-gp)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2)对芦荟大黄素肠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实验,用HPLC测定灌流液中芦荟大黄素的含量,计算芦荟大黄素在大鼠各肠段及加入P-gp... 目的:研究芦荟大黄素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特性,以及P-糖蛋白(P-gp)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2)对芦荟大黄素肠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实验,用HPLC测定灌流液中芦荟大黄素的含量,计算芦荟大黄素在大鼠各肠段及加入P-gp抑制剂和MRP2抑制剂后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结果:各实验组的Ka,Papp从大到小依次为十二指肠组、空肠组、结肠组和回肠组,十二指肠组与回肠组比较有明显增加(P<0.05),其他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含P-gp抑制剂组与不含抑制剂组比较,Ka,Papp均有极显著的增加(P<0.01)。含MRP2抑制剂高、中浓度组与不含抑制剂组比较,Ka,Papp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芦荟大黄素在十二指肠段吸收相对较好,在回肠段的吸收相对较差;P-gp和MRP2的抑制剂均可促进芦荟大黄素的肠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荟大黄素 肠吸收 P-糖蛋白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 单向肠灌流
原文传递
单向灌流法研究巴戟天低聚糖的大鼠肠吸收特性 被引量:19
5
作者 邓少东 张鹏 +2 位作者 林励 肖凤霞 林靖然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4-140,共7页
采用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实验模型,利用HPLC-ELSD测定肠灌流液中蔗糖、蔗果三糖、耐斯糖、1F-果呋喃糖基耐斯糖和巴戟甲素等5种低聚糖的含量,研究各低聚糖在小肠段(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吸收情况,并考察药物浓度、灌流液p H以... 采用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实验模型,利用HPLC-ELSD测定肠灌流液中蔗糖、蔗果三糖、耐斯糖、1F-果呋喃糖基耐斯糖和巴戟甲素等5种低聚糖的含量,研究各低聚糖在小肠段(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吸收情况,并考察药物浓度、灌流液p H以及P-糖蛋白(P-gp)抑制剂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得出各低聚糖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肠吸收机制。结果显示5种低聚糖均为全肠道吸收的药物,吸收速率与灌流液p H、药物浓度和肠段部位有关。盐酸维拉帕米可显著增加蔗糖与巴戟甲素的吸收量,提示蔗糖与巴戟甲素是P-gp的底物。5种低聚糖在大鼠肠道内的吸收机制以被动扩散方式为主,不存在饱和吸收,其在全肠段的吸收均较好,吸收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戟天低聚糖 肠吸收 单向灌流法 P-糖蛋白
原文传递
大鼠单向灌流模型研究田蓟苷的在体肠吸收 被引量:19
6
作者 王婷婷 李伟 +2 位作者 袁勇 王丽萍 王新春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079-1082,共4页
目的:研究田蓟苷的大鼠小肠吸收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单向灌流模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在体肠灌流田蓟苷的浓度变化,考察加入维拉帕米、利血平、根皮苷及利福平对田蓟苷在大鼠空肠段的Ka,Papp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加入维拉帕米、... 目的:研究田蓟苷的大鼠小肠吸收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单向灌流模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在体肠灌流田蓟苷的浓度变化,考察加入维拉帕米、利血平、根皮苷及利福平对田蓟苷在大鼠空肠段的Ka,Papp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加入维拉帕米、利血平后,田蓟苷在大鼠空肠段的Ka,Papp有显著性增加(P<0.05);加入根皮苷后,田蓟苷在大鼠空肠段的Papp显著性降低(P<0.05);加入利福平,田蓟苷在大鼠空肠段的Ka,Papp没有显著性增加。结论:田蓟苷是P-糖蛋白(P-gp)、乳腺癌多药耐药蛋白(BCRP)及Na+依赖葡萄糖转运载体1(SGLT1)的底物,P-gp与BCRP外排作用是田蓟苷小肠吸收的主要外排机制,田蓟苷能够依赖SGLT1实现在小肠的吸收转运;田蓟苷不是胆盐转运蛋白的底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蓟苷 单向肠灌流 吸收
原文传递
Self-micro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 for improving the bioavailability of huperzine A by lymphatic uptake 被引量:15
7
作者 Fang Li Rongfeng Hu +5 位作者 Bin Wang Yun Gui Gang Cheng Song Gao Lei Ye Jihui Tang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3期353-360,共8页
Huperzine A(Hup-A) is a poorly water-soluble drug with low oral bioavailability. A selfmicro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SMEDDS) was used to enhance the oral bioavailability and lymphatic uptake and transport of H... Huperzine A(Hup-A) is a poorly water-soluble drug with low oral bioavailability. A selfmicro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SMEDDS) was used to enhance the oral bioavailability and lymphatic uptake and transport of Hup-A. A single-pass intestinal perfusion(SPIP) technique and a chylomicron flow-blocking approach were used to study its intestinal absorption, mesenteric lymph node distribution and intestinal lymphatic uptake. The value of the area under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time curve(AUC) of Hup-A SMEDD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a Hup-A suspension(P <0.01).The absorption rate constant(K_a) and the apparent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P_(app)) for Hup-A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intestine suggested a passive transport mechanism, and the values of K_a and P_(app) of Hup-A SMEDDS in the ileum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in other intestinal segments. The determination of Hup-A concentration in mesenteric lymph nodes can be used to explain the intestinal lymphatic absorption of Hup-A SMEDDS. For Hup-A SMEDDS, the values of AUC and maximum plasma concentration(C_(max)) of the blocking model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model(P<0.05). The proportion of lymphatic transport of Hup-A SMEDDS and Hup-A suspension were about 40% and 5%,respectively, suggesting that SMEDDS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intestinal lymphatic uptake and transport of Hu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perzine A SELF-MICROEMULSION Drug delivery systems SMEDDS BIOAVAILABILITY single-pass intestinal perfusion Lymphatic transport
原文传递
单向在体肠灌流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8
作者 许永崧 韩晓凤 +4 位作者 龚慕辛 翟永松 李朝霞 李静 贺蕊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11-218,共8页
化合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在评价候选药物的口服吸收及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占有重要地位,基于中药多成分特点,所提出的中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更适用于中药成分的研究。谱效相关技术的普及为寻找中药药效物质成分提供了新方法,而以肠吸收... 化合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在评价候选药物的口服吸收及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占有重要地位,基于中药多成分特点,所提出的中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更适用于中药成分的研究。谱效相关技术的普及为寻找中药药效物质成分提供了新方法,而以肠吸收谱为切入点,避免了血清谱复杂的体内分布、代谢过程带来的难题,且不易遗漏不吸收的有效组分,更加简便,更适用于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单向在体肠灌流模型是公认的研究药物在体吸收的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准确模拟了口服药物的在体吸收,联用运用肠系膜取血等技术,可较为真实反映成分吸收入血情况,更加适用于中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及谱效相关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单向在体肠灌流实际上反映的是各组分表观吸收,欲进一步了解其吸收机制,还需结合单个药物、成分的单向肠灌流研究及在体吸收研究。在单一成分研究的基础上,再对其多成分环境下的特征和规律进行研究,回归到以中药或复方为整体的研究中去。近年来,单向在体肠灌流在中药研究中应用越来越多。查阅近20年文献,对筛选出用于中药研究的200多篇文献进行分析,结合课题组经验,总结其在中药有效成分、单味药、药对、复方研究中的应用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为其在中药研究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向在体肠灌流模型 肠吸收 中药多成分
原文传递
甘草酸-F127/TPGS混合纳米胶束的制备及其大鼠在体肠吸收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朱君君 沈成英 +2 位作者 王镜 戴博 袁海龙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845-1851,共7页
目的制备甘草酸(GL)-普朗尼克F127(F127)/聚乙二醇1000维生素E琥珀酸酯(TPGS)混合纳米胶束(MMs)(GL-F127/TPGS-MMs),以改善GL的口服吸收。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GL-F127/TPGS-MMs,以胶束包封率、载药量为评价指标,单因素实验优化处方... 目的制备甘草酸(GL)-普朗尼克F127(F127)/聚乙二醇1000维生素E琥珀酸酯(TPGS)混合纳米胶束(MMs)(GL-F127/TPGS-MMs),以改善GL的口服吸收。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GL-F127/TPGS-MMs,以胶束包封率、载药量为评价指标,单因素实验优化处方及工艺,包括F127与TPGS的比例、聚合物的质量浓度、GL的用量、水化温度、水化时间;采用透射电镜考察胶束形态;以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为评价指标,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法考察GL-F127/TPGS-MMs的肠吸收特性。结果优化得到处方和工艺为TPGS 180 mg、F127270 mg、GL 70 mg、水化温度50℃、水化时间3 h。所制备GL-F127/TPGS-MMs澄明度好,平均粒径为(28.20±5.63)nm,多分散系数为0.20±0.06,Zeta电位为(?5.24±1.55)mV,包封率为(97.57±5.29)%,载药量为(13.13±0.71)%;胶束呈球形,可见明显的囊泡结构。与回肠段比较,GL在空肠段吸收较好,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GL原料药比较,GL-F127/TPGS-MMs的肠吸收较好,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所制备的GL-F127/TPGS-MMs显著地提高了GL的体内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酸 纳米胶束 薄膜分散法 包封率 载药量 肠吸收 吸收速率常数 表观吸收系数 单向肠灌流法
原文传递
吴茱萸碱油包水型复合纳米乳的药代动力学和在体肠吸收 被引量:12
10
作者 晏声蕾 胡江波 +2 位作者 王薛 石明芯 张景勍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49-252,共4页
目的考察吴茱萸碱油包水型复合纳米乳在雄性SD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在体肠吸收情况。方法 12只雄性SD大鼠灌胃给予吴茱萸碱油包水型复合纳米乳和吴茱萸碱(吴茱萸碱质量浓度为100mg/kg)后,分别于0.083、0.25、0.5、0.75、1、2、5、8、1... 目的考察吴茱萸碱油包水型复合纳米乳在雄性SD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在体肠吸收情况。方法 12只雄性SD大鼠灌胃给予吴茱萸碱油包水型复合纳米乳和吴茱萸碱(吴茱萸碱质量浓度为100mg/kg)后,分别于0.083、0.25、0.5、0.75、1、2、5、8、12、24、48和72h时眼底采血,用HPLC法检测血药浓度,用DAS 2.1.1软件对数据进行拟合,分析其药动学行为;建立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药物在大鼠体内的吸收情况。结果吴茱萸碱油包水型复合纳米乳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4 924.59±1 105.28)μg·L·h^(-1),峰浓度(Cmax)为(305.47±51.23)μg·L-1和达峰时间(Tmax)为(0.83±0.29)h;其在胃中的吸收速率常数(Ka)为(1.05±0.82)×10^(-5) L·s^(-1);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中的Ka分别为(12.19±1.57)×10^(-5)、(12.66±1.35)×10^(-5)、(11.94±4.17)×10^(-5)和(11.21±1.25)×10^(-5) L·s^(-1),有效渗透系数(Peff)分别为(26.03±3.84)×10^(-5)、(18.48±5.99)×10^(-5)、(19.77±2.59)×10^(-5)和(36.02±1.48)×10^(-5) cm·s^(-1)。结论吴茱萸碱油包水型复合纳米乳增强了吴茱萸碱在胃和各个肠段中的吸收,提高了吴茱萸碱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碱 纳米乳 药代动力学 肠吸收 单向肠灌流
下载PDF
吴茱萸汤各成分在正常和偏头痛模型大鼠肠吸收差异的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吴燕川 许永崧 +4 位作者 贺蕊 吴莎 郭丽 龚慕辛 王智民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682-1691,共10页
为比较正常大鼠与偏头痛模型大鼠对吴茱萸汤中各成分吸收的差异,并从吸收环节探讨优化汤剂药效好的原因,该研究将成分经过优化配比和未经过优化配比的2种吴茱萸汤分别在正常大鼠、硝酸甘油致偏头痛大鼠、利血平化低5-羟色胺(5-HT)偏... 为比较正常大鼠与偏头痛模型大鼠对吴茱萸汤中各成分吸收的差异,并从吸收环节探讨优化汤剂药效好的原因,该研究将成分经过优化配比和未经过优化配比的2种吴茱萸汤分别在正常大鼠、硝酸甘油致偏头痛大鼠、利血平化低5-羟色胺(5-HT)偏头痛大鼠上进行单向在体肠灌流试验(SPIP),采用HPLC测定灌流后样品中8种不同成分的含量,计算各成分4种吸收相关参数:单位面积吸收量(Mper area)、吸收速度常数(Ka)、渗透常数(P(app))、相对吸收率(RA)等,并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正常鼠和模型鼠对同种吴茱萸汤中各成分的吸收不同。硝酸甘油致偏头痛大鼠使优化汤中多数成分的吸收相关参数升高;利血平低5-HT大鼠使优化汤剂中多数成分的吸收相关参数升高,而使未优化汤剂中多种成分的吸收相关参数降低。因此以吸收谱效相关进行有效成分研究时,应采用病理模型鼠进行试验。优化汤中较多的有效成分在模型鼠的吸收更快、更易、更充分,从吸收环节部分地揭示其药效好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汤 单向在体肠灌流 偏头痛模型 肠吸收 优化样品
原文传递
蟾毒灵的大鼠在体肠吸收机制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刘颖 冯年平 +2 位作者 许洁 巫珊 张欣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28-430,共3页
目的研究蟾毒灵的大鼠在体肠吸收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吸收实验模型,并应用重量法校正灌流液体积,考察吸收部位、药物浓度、pH值及P-糖蛋白(P-gp)抑制剂对药物吸收的影响。结果蟾毒灵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 目的研究蟾毒灵的大鼠在体肠吸收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吸收实验模型,并应用重量法校正灌流液体积,考察吸收部位、药物浓度、pH值及P-糖蛋白(P-gp)抑制剂对药物吸收的影响。结果蟾毒灵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分别按照空肠、回肠、十二指肠、结肠的顺序下降。220μg·ml-1的药物浓度对K和Papp无显著影响(P〉0.05);灌流液pH值对药物吸收有影响;含P—gP抑制剂组与不合P—gP抑制剂组相比,Ka和Papp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蟾毒灵为全肠段吸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且P—gP对药物的小肠吸收基本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蟾毒灵 肠吸收 单向灌流
下载PDF
5种大黄游离蒽醌大鼠在体肠吸收的单向灌流法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平 孟宪丽 +3 位作者 王进荣 刘辉 杨永茂 刘蓉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90-792,共3页
目的研究5种大黄游离蒽醌混合物(FAM,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甲醚)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状况。方法运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肠吸收模型,HPLC法测定灌流液中FAM的浓度,分别考察FAM中5种物质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 目的研究5种大黄游离蒽醌混合物(FAM,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甲醚)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状况。方法运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肠吸收模型,HPLC法测定灌流液中FAM的浓度,分别考察FAM中5种物质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及胆汁引流十二指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药物表观吸收系数(Papp)。结果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和大黄酸主要吸收部位为十二指肠,大黄酚在十二指肠和结肠段的吸收均较大,大黄素甲醚主要吸收部位为结肠;各物质在回肠段的吸收速率均最低(P<0.05)。结论 FAM作为肠灌流液时,各物质的吸收与肠道的酸碱内环境和物质本身的脂溶性有关,同时可能存在相互间吸收的竞争与拮抗作用。胆汁对FAM在十二指肠的吸收有抑制作用。单向肠灌流实验表明FAM在各肠段吸收良好,这与体循环血液中除大黄酸外各物质测定浓度较低存在矛盾,推测这与相关物质的肠道代谢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 蒽醌 肠吸收 单向肠灌流
下载PDF
葛根素药物纳米晶自稳定pickering乳的大鼠肠吸收特性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帅 李清清 +2 位作者 王帆 易涛 张继芬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162-2167,共6页
研究药物纳米晶自稳定pickering乳(NSSPE)的肠吸收性质。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灌流液中葛根素的浓度,考察NSSPE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中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并与葛根素的原... 研究药物纳米晶自稳定pickering乳(NSSPE)的肠吸收性质。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灌流液中葛根素的浓度,考察NSSPE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中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并与葛根素的原料药、纳米晶和普通乳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葛根素NSSPE在各肠段Ka和Papp大小依次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其中十二指肠显著大于空肠和回肠(P〈0.05),极显著大于结肠(P〈0.01),空肠和回肠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与其余3种制剂比较,葛根素NSSPE在十二指肠中的Ka和Papp显著大于原料药、纳米晶和普通乳(P〈0.05);空肠和结肠中的Ka和Papp极显著大于原料药、纳米晶和普通乳(P〈0.01);回肠中的Ka和Papp显著大于葛根素的原料药和普通乳(P〈0.05),但与纳米晶无显著差别。由此证实,NSSPE能显著提高葛根素在小肠中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纳米晶 pickering乳液 单向肠灌流 肠吸收
原文传递
白头翁皂苷D在大鼠肠道的吸收行为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饶小勇 龚明 +4 位作者 尹姗 罗晓健 简晖 冯育林 杨世林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3515-3520,共6页
目的考察白头翁皂苷D在大鼠肠道的吸收特性。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考察白头翁皂苷D在大鼠肠道的吸收情况,HPLC法测定肠灌流液中的白头翁皂苷D,以白头翁皂苷D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为指标,考察吸收部位、药... 目的考察白头翁皂苷D在大鼠肠道的吸收特性。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考察白头翁皂苷D在大鼠肠道的吸收情况,HPLC法测定肠灌流液中的白头翁皂苷D,以白头翁皂苷D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为指标,考察吸收部位、药物浓度、pH值和P-糖蛋白(P-gp)抑制剂对白头翁皂苷D吸收的影响。结果白头翁皂苷D灌流液在各肠段的Ka和Papp值为结肠>回肠>空肠>十二指肠,且各肠段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随着pH值不断增加,Ka和Papp值也随之增加,且Ka和Papp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质量浓度(0.30、0.15、0.08 mg/mL)的灌流液在结肠的吸收无显著差异;灌流液中含P-gp抑制剂与不含P-gp抑制剂的白头翁皂苷D的肠吸收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白头翁皂苷D在大鼠各肠段均能较好地被吸收,吸收窗主要在结肠;一定范围内的药物质量浓度对白头翁皂苷D的Ka和Papp无明显影响,初步确定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白头翁皂苷D是P-gp的底物,且存在转运蛋白饱和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头翁皂苷D 单向肠灌流 肠吸收 P-糖蛋白 转运蛋白饱和
原文传递
吴茱萸碱脂质纳米粒的药代动力学和在体肠吸收特性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杨婕 刘宏明 +2 位作者 陈云 陈冉 张景勍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96-701,共6页
研究吴茱萸碱脂质纳米粒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在体肠吸收特性。采用溶剂蒸发法制备吴茱萸碱脂质纳米粒,并测量其粒径电位。雄性SD大鼠分别单剂量灌胃给予吴茱萸碱和吴茱萸碱脂质纳米粒后(按吴茱萸碱计,质量分数为250 mg/kg),在预设... 研究吴茱萸碱脂质纳米粒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在体肠吸收特性。采用溶剂蒸发法制备吴茱萸碱脂质纳米粒,并测量其粒径电位。雄性SD大鼠分别单剂量灌胃给予吴茱萸碱和吴茱萸碱脂质纳米粒后(按吴茱萸碱计,质量分数为250 mg/kg),在预设时间点取血并采用HPLC法测定血浆样品中吴茱萸碱的含量,用DAS 2.1.1软件分析药代动力学数据;建立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吴茱萸碱脂质纳米粒在大鼠肠道内的吸收情况。结果显示,吴茱萸碱脂质纳米粒的平均粒径和电位分别为180.10 nm和−17.90 mV。吴茱萸碱和吴茱萸碱脂质纳米粒的药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862.60±14.03)和(4084.31±17.21)μg/L·h,峰浓度分别为(163.40±13.27)和(616.90±21.04)μg/L。吴茱萸碱脂质纳米粒在各个肠段的吸收均显著高于吴茱萸碱(P<0.05),且其在结肠的吸收优于其他肠段。其在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45.10±6.08)×10^−5,(48.20±1.21)×10^−5、(22.10±3.18)×10^−5、(59.10±1.11)×10^−5和(90.00±3.85)×10^−5 s−1。其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有效渗透系数分别为(44.10±0.51)×10^−5、(17.21±0.77)×10^−5、(35.36±0.31)×10^−5和(40.33±0.34)×10^−5 cm/s。综上,吴茱萸碱脂质纳米粒增强了吴茱萸碱在大鼠肠道内的吸收,提高了吴茱萸碱在大鼠体内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碱 脂质纳米粒 药代动力学 肠吸收 单向肠灌流
下载PDF
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小檗碱磷脂固体分散体的大鼠肠吸收特性 被引量:8
17
作者 马永贵 袁龙 +2 位作者 王文清 方建国 施春阳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820-1824,共5页
目的比较盐酸小檗碱(BBH)及其磷脂固体分散体(BBH-PSD)的肠吸收特点,探讨磷脂固体分散体技术提高小檗碱生物利用度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单向灌流模型,HPLC法测定在体灌流液中小檗碱的质量浓度变化,分别考察不同部位、不同灌流体积... 目的比较盐酸小檗碱(BBH)及其磷脂固体分散体(BBH-PSD)的肠吸收特点,探讨磷脂固体分散体技术提高小檗碱生物利用度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单向灌流模型,HPLC法测定在体灌流液中小檗碱的质量浓度变化,分别考察不同部位、不同灌流体积流量、不同质量浓度对BBH和BBH-PSD肠吸收特性的影响,以吸收速率常数(K_a)和表观吸收系数(P_(app))为指标。结果 BBH和BBH-PSD在空肠吸收最快,BBH-PSD在空肠的K_a和P_(app)显著高于BBH(P<0.05);BBH-PSD在体积流量为0.2、0.4、0.8 mL/min下的K_a和P_(app)均显著高于BBH(P<0.05);质量浓度的增加对BBH肠吸收的影响不显著(P>0.05),而随着BBH-PSD质量浓度的增加可显著增加BBH的肠吸收(P<0.05)。结论磷脂固体分散体技术可促进小檗碱在各个肠段的吸收,尤其是空肠,其促进吸收机制与提高小檗碱渗透性、增强单纯扩散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小檗碱 磷脂固体分散体 单向肠灌流 肠吸收 吸收速率常数 表观吸收系数
原文传递
基于PBPK模型的在体单向肠灌流技术对苷元成分的适用性分析评价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洋 张鑫 +3 位作者 石秀佳 温雅心 杨丽 董玲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3645-3652,共8页
在体单向肠灌流技术(single-pass intestinal perfusion,SPIP)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BCS)研究化合物渗透性的常用载体。随着BCS在中药领域的应用与深入,采用SPIP模型研究中药成分的肠吸收也愈... 在体单向肠灌流技术(single-pass intestinal perfusion,SPIP)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BCS)研究化合物渗透性的常用载体。随着BCS在中药领域的应用与深入,采用SPIP模型研究中药成分的肠吸收也愈来愈普遍。该研究基于SPIP模型在某些中药渗透性研究的局限性问题上,推测苷元可能比苷更适合采用SPIP模型研究肠吸收问题,并对其在苷元成分的适用性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以槲皮素、大豆苷元、芒柄花素、染料木素和甘草次酸为研究对象,通过SPIP的定量研究评估这几种苷元成分的肠道通透性并做人体有效渗透系数(Peff)和吸收分数(Fa)的预测。结合多种渗透性研究方法的文献对比分析及基于生理的药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 models,PBPK)模型对苷元成分的人体吸收预测,以进一步说明SPIP模型是研究中药苷元渗透性及预测人体吸收的良好工具,为单向肠灌流技术和BCS在中药成分的肠吸收研究方面提供数据基础及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PBPK模型 SPIP 苷元 渗透性
原文传递
水飞蓟宾在大鼠小肠中的吸收特性 被引量:6
19
作者 栾立标 赵暖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8-141,共4页
目的考察水飞蓟宾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方法以一定浓度的水飞蓟宾溶液作为灌流液,以0.1mL.m in-1进行大鼠不同肠段的单向灌流,于不同时间收集肠灌流液并肝门静脉取血,分别用HPLC测定灌流液和血中药物浓度。结果实验结果表明190μg.mL-1... 目的考察水飞蓟宾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方法以一定浓度的水飞蓟宾溶液作为灌流液,以0.1mL.m in-1进行大鼠不同肠段的单向灌流,于不同时间收集肠灌流液并肝门静脉取血,分别用HPLC测定灌流液和血中药物浓度。结果实验结果表明190μg.mL-1水飞蓟宾在不同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有效透过系数(Peff)是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质量浓度为80μg.mL-1的水飞蓟宾灌流液在十二指肠的吸收与190和300μg.mL-1的吸收情况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质量浓度为190μg.mL-1与300μg.mL-1的吸收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门静脉血中药物分析也显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结论水飞蓟宾在小肠全肠道均有吸收且有高浓度饱和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飞蓟宾 单向灌流 HPLC 肝门静脉
下载PDF
氟比洛芬的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彭俊杰 蔺聪聪 +3 位作者 李江 朱志红 杨星钢 潘卫三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23-427,共5页
本文考察了氟比洛芬大鼠在体肠吸收的动力学特征。采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法,利用HPLC法测定氟比洛芬的含量,研究氟比洛芬在小肠段(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吸收情况,并考察药物浓度和灌流速度对氟比洛芬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小肠... 本文考察了氟比洛芬大鼠在体肠吸收的动力学特征。采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法,利用HPLC法测定氟比洛芬的含量,研究氟比洛芬在小肠段(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吸收情况,并考察药物浓度和灌流速度对氟比洛芬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小肠段与结肠段的药物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药物质量浓度在4.0、10.0和16.0 mg.L 1时,Ka均无显著差异(P>0.05);质量浓度为4.0和10.0 mg.L 1时,其Papp有显著的差异(P<0.05);质量浓度为10.0和16.0 mg.L 1时,其Papp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灌流速度下Ka和Papp有显著相差异(P<0.05)。以上结果说明氟比洛芬在全肠道吸收良好,无特定吸收部位;氟比洛芬在整个肠段的吸收以易化扩散为主,同时可能伴随有膜动转运机制;不同灌流速度对氟比洛芬的吸收速率常数和表观吸收系数均有显著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比洛芬 小肠吸收 单向灌流法 重量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