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高浓度对苯二甲酸溶液产电的微生物燃料电池 被引量:7
1
作者 叶晔捷 宋天顺 +3 位作者 徐源 陈英文 祝社民 沈树宝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221-1226,共6页
以高浓度对苯二甲酸(TA)溶液为底物,研究微生物燃料电池的产电效果.以厌氧活性污泥作为接种体,经过210 h驯化,开路电压达到0.54 V,证明了TA可以作为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底物进行产电.深入研究了不同pH值和底物浓度对产电的影响,实验结果表... 以高浓度对苯二甲酸(TA)溶液为底物,研究微生物燃料电池的产电效果.以厌氧活性污泥作为接种体,经过210 h驯化,开路电压达到0.54 V,证明了TA可以作为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底物进行产电.深入研究了不同pH值和底物浓度对产电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体系pH为8.0时,负载两端(R=1 000Ω)电压最大,底物浓度越高,负载两端电压越大,并逐渐趋近于一个最大值,通过Monod方程回归得到该微生物燃料电池体系输出电压的最大值Umax为0.5 V,Ks值为785.2 mg/L.当底物浓度(以COD计)为4000 mg/L时,最大输出功率密度为96.3 mW/m2,库仑效率为2.66%,COD去除率为8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燃料电池 单极室 对苯二甲酸(TA) 产电
原文传递
单室沉积本征微晶硅薄膜及其在电池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王光红 张晓丹 +7 位作者 孙福河 许盛之 岳强 魏长春 孙建 耿新华 熊绍珍 赵颖 《光电子.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37-641,共5页
为获得单室沉积高效微晶硅(μc-Si)太阳电池,首先采用甚高频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VHF-PECVD)技术制备了不同沉积条件下的本征μc-Si薄膜。通过对材料的结构和电学输运特性的研究,借鉴分室沉积的器件质量级μc-Si材料的经验,选取合... 为获得单室沉积高效微晶硅(μc-Si)太阳电池,首先采用甚高频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VHF-PECVD)技术制备了不同沉积条件下的本征μc-Si薄膜。通过对材料的结构和电学输运特性的研究,借鉴分室沉积的器件质量级μc-Si材料的经验,选取合适的本征层和p种子层处理B污染的技术,在单室中制备出光电转换效率为6.23%(1cm2)的单结μc-Si电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室 甚高频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VHF-PECVD) 本征微晶硅(μc-Si) 太阳电池
原文传递
Effect of air-exposed biocathode on the performance of a Thauera-dominated membraneless single-chamber microbial fuel cell (SCMFC) 被引量:5
3
作者 Nuan Yang Guoqiang Zhan +4 位作者 Tingting Wu Yanyan Zhang Qinrui Jiang Daping Li Yuanying Xia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4期216-224,共9页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ir-exposed biocathode(AEB) on the performance of singlechamber microbial fuel cell(SCMFC), wastewater quality, bioelect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lectrode biofilms were resea...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ir-exposed biocathode(AEB) on the performance of singlechamber microbial fuel cell(SCMFC), wastewater quality, bioelect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lectrode biofilms were researched. It was demonstrated that exposing the biocathode to air was beneficial to nitrogen removal and current generation. In Test 1 of 95%AEB, removal rates of ammonia, total nitrogen(TN) and 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reached 99.34% ± 0.11%, 99.34% ± 0.10% and 90.79% ± 0.12%, respectively. The nitrogen removal loading rates were 36.38 g N/m3/day. Meanwhile, current density and power density obtained at 0.7 A/m3 and 104 m W/m3 respectively. Further experiments on opencircuit(Test 2) and carbon source(Test 3) indicated that this high performance could be attributed to simultaneous biological nitrification/denitrification and aerobic denitrification, as well as bioelectrochemical denitrification. Results of community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both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s on the surface of the cathode and in the liquid of the chamber were different. The percentage of Thauera, identified as denitrifying bacteria, maintained at a high level of over 50% in water, but decreased gradually in the AEB. Moreover, the genus Nitrosomonas, Alishewanella, Arcobacter and Rheinheimera were significantly enriched in the AEB, which might contribute to both enhancement of nitrogen removal and electricity gene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ngle-chamber microbial fuel cell (SCMFC) Air-exposed biocathode(AEB) Thauera-dominated Electricity generation Aerobic denitrification Bioelectrochemical denitrification
原文传递
铁阳极/生物阴极单室电池脱氮及产电效能
4
作者 夏大朋 袁林江 +3 位作者 陈雪娇 刘妍 王景华 马炎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114-6121,共8页
研究了铁阳极生物阴极单室电池无机废水脱氮及产电效能,并探究了生物阴极优势菌群结构.结果表明,在外接1000Ω电阻,进水40mg/L硝氮的条件下单室电池的内阻仅为224.1Ω,并且最大功率密度达到1.82W/m^(3),总氮去除率为40%.降低外电阻和硝... 研究了铁阳极生物阴极单室电池无机废水脱氮及产电效能,并探究了生物阴极优势菌群结构.结果表明,在外接1000Ω电阻,进水40mg/L硝氮的条件下单室电池的内阻仅为224.1Ω,并且最大功率密度达到1.82W/m^(3),总氮去除率为40%.降低外电阻和硝氮负荷后,电池在外接200Ω电阻情况下可以稳定运行与处理硝氮负荷为20mg/L的无机废水,在2d内总氮去除率达到95.8%,最大去除负荷为0.0102kgNO_(3)^(-)-N/(m^(3)·d),硝氮去除负荷提升了1倍,说明单室铁阳极生物阴极电池具有良好的去除无机废水中低浓度硝氮的能力.生物阴极群落分析表明,与接种污泥相比,生物阴极群落多样性降低,绝对优势菌属为Thiobacillus,相对丰度为40.8%,为阴极电自养反硝化主要菌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室 生物阴极 自养反硝化 低碳氮比废水 铁阳极
下载PDF
电极面积对无质子交换膜微生物燃料电池协同去污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冉春秋 李海燕 +3 位作者 王冰 孙红杰 李隽截 孙佳楠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63-567,共5页
以间距是180μm的不锈钢网为电极,构建了单室型无质子交换膜微生物燃料电池(MFC)污水处理系统。分别驯化、培养厌氧消化菌和反硝化菌,厌氧消化菌在阳极附着成膜组成生物阳极氧化去除有机污染物,反硝化菌在阴极附着成膜组成生物阴极反硝... 以间距是180μm的不锈钢网为电极,构建了单室型无质子交换膜微生物燃料电池(MFC)污水处理系统。分别驯化、培养厌氧消化菌和反硝化菌,厌氧消化菌在阳极附着成膜组成生物阳极氧化去除有机污染物,反硝化菌在阴极附着成膜组成生物阴极反硝化去除含氮污染物,研究了电极面积对污染物协同去除能力的影响。当电极面积为45 mm×100mm和45 mm×50 mm时,两系统的开路电压最大值分别为(182.8±6.2)mV和(161.8±5.4)mV,COD、NH4+-N和NO3--N最大去除率分别为96.5%、99.7%、99.7%和85.4%、92.2%、97.9%;出水中NO2--N的含量分别低于(0.072±0.006)mg/L和(0.084±0.008)mg/L。这表明电极面积大的系统具有较好的有机污染物和含氮污染物协同去除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燃料电池 单室型 电极面积 厌氧消化 脱氮
原文传递
双腔心脏起搏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黄凯荣 《系统医学》 2018年第14期34-36,共3页
目的观察双腔心脏起搏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海门市人民医院心内科2016年1月—2017年12月接收的79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为该次实验研究对象,按照是否给予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双腔组与单... 目的观察双腔心脏起搏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海门市人民医院心内科2016年1月—2017年12月接收的79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为该次实验研究对象,按照是否给予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双腔组与单腔组,单腔组35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单腔心脏起搏器,双腔组44例患者植入双腔心脏起搏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79例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随访显示各项心功能指标均明显改善,其中双腔组患者术后各项心功能指标均明显优于单腔组(P<0.05)。双腔组患者疾病控制率明显优于单腔组(97.8%vs 91.5%)(χ~2=5.982,P<0.05)。双腔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9.8%,单腔组为8.5%(χ~2=5.008,P<0.05)。结论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双腔心脏起搏器可明显改善个体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腔 单腔 心脏起搏器 心功能 缓慢性心律失常
下载PDF
单室空气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硝酸根去除系统的建立和性能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黄浩斌 成少安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739-1747,共9页
本文以单室空气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FuelCell,MFC)处理含不同浓度硝酸根的模拟废水,研究了NO3^--N初始浓度和开闭路培养方式对单室MFC的启动、硝酸根去除性能和产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O3^--N初始浓度的提高,MFC的NO3^--... 本文以单室空气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FuelCell,MFC)处理含不同浓度硝酸根的模拟废水,研究了NO3^--N初始浓度和开闭路培养方式对单室MFC的启动、硝酸根去除性能和产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O3^--N初始浓度的提高,MFC的NO3^--N平均去除速率达到稳定值所需时间增加,NO3^--N平均去除速率提高.当NO3^--N初始浓度为200mg·L^-1时,闭路组MFC的NO3^--N平均去除速率达到(3.52±0.28)kg·m^-3·d^-1,高于相近条件下许多传统生物反应器的NO3^--N平均去除速率.硝酸根去除过程主要发生在MFC运行周期的前期.硝酸根对阳极生物膜中主要产电菌Geobacter的生物量没有影响.当基质充足时,所有闭路组MFC的最大功率密度相近(~27W·m^-3).闭路组MFC比开路组MFC具有更高的NO3^--N去除速率,可能与其阳极生物膜具有电化学还原亚硝酸根能力和Thauera易在其阳极上富集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燃料电池 单室 硝酸根 生物电化学 微生物群落
原文传递
硼对沉积本征微晶硅薄膜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孙福河 张晓丹 +7 位作者 王光红 许盛之 岳强 魏长春 孙建 耿新华 熊绍珍 赵颖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93-1297,共5页
采用甚高频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VHF-PECVD)技术制备了不同腔室环境下的微晶硅薄膜.对单室沉积掺杂层p材料后遗留在腔室中的硼对本征微晶i材料电学特性和结构特性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研究.测试结果表明:单室沉积p层后的硼降低了微晶i... 采用甚高频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VHF-PECVD)技术制备了不同腔室环境下的微晶硅薄膜.对单室沉积掺杂层p材料后遗留在腔室中的硼对本征微晶i材料电学特性和结构特性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研究.测试结果表明:单室沉积p层后的硼降低了微晶i层材料的暗电导,增加了材料的光敏性;由于硼对i层污染程度的不同,使得材料的激活能发生了变化;腔室中残余的硼也导致微晶硅薄膜的结晶状况恶化,同时弱化了材料的(220)择优取向.而在较高功率和较强氢稀释下制备的晶化率较高,(220)晶向明显择优的材料受硼污染影响相对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室 甚高频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 微晶硅
原文传递
轴向出流的单腔压电泵结构设计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孙晓锋 刘勇 +1 位作者 武之炜 黄成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1-55,共5页
为提高压电泵的输出性能,设计了一种新型轴向出流的单腔有阀压电泵。泵体结构主要由3部分构成,即固定压电振子的上盖、带有腔体结构和被动截止阀的中间体及起压紧和密封作用的下盖。轴向出流的单腔压电泵的结构是将进口阀安装在圆柱形... 为提高压电泵的输出性能,设计了一种新型轴向出流的单腔有阀压电泵。泵体结构主要由3部分构成,即固定压电振子的上盖、带有腔体结构和被动截止阀的中间体及起压紧和密封作用的下盖。轴向出流的单腔压电泵的结构是将进口阀安装在圆柱形腔体的中心位置,保证进口管的轴线与压电振子垂直,出口阀安装在泵腔外,通过导流槽与泵腔连接,形成轴向进出流方式。将轴向出流的单腔压电泵和早期设计的侧向出流压电泵进行输出性能测试,试验发现,在低频工作阶段,侧向出流的单腔压电泵输出效果要略高于轴向出流,在高频工作阶段,后者要高于前者,而在整个40~400 Hz测试范围内,后者输出的液体压力都要高于前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电泵 单腔 轴流式
下载PDF
单腔体压电叠堆泵的结构设计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登云 陈洪涛 +1 位作者 杨志刚 程光明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10,96,共4页
对单腔体压电叠堆泵进行了结构设计,并制作了实验用样机。分析了阀的工作原理,在阀体选择上选用了一种简单的薄膜阀。设计了正弦信号发生器电路,将产生的正弦信号经过电压放大和功率放大后,作为该泵的电源驱动,并对该泵的工作性能进行... 对单腔体压电叠堆泵进行了结构设计,并制作了实验用样机。分析了阀的工作原理,在阀体选择上选用了一种简单的薄膜阀。设计了正弦信号发生器电路,将产生的正弦信号经过电压放大和功率放大后,作为该泵的电源驱动,并对该泵的工作性能进行较为系统的实验测试和研究。实验测试表明:该泵工作性能稳定,其流量的最佳工作频率约为25Hz,输出压力的最佳工作频率约为7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电叠堆 单腔体 薄膜阀
下载PDF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的临床应用单中心经验 被引量:1
11
作者 蔡彬妮 黄卫斌 +3 位作者 孟凡琦 周法光 郭晋村 王焱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6年第3期220-223,共4页
目的评估本中心置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发生及治疗状况。方法连续入选本中心于2004年1月至2014年6月置入ICD或CRTD并规范随访的患者,收集术前资料、术后VT/VF发生及治疗情况... 目的评估本中心置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发生及治疗状况。方法连续入选本中心于2004年1月至2014年6月置入ICD或CRTD并规范随访的患者,收集术前资料、术后VT/VF发生及治疗情况。结果共分析76例患者,其中一级预防32例,二级预防44例,43例(56.6%)存在严重心功能不全(左室射血分数<0.35)。随访13个月至10年,无一例死于VT/VF。22例(28.9%)发生ICD恰当治疗,15例(19.7%)发生不恰当治疗。一级预防患者VT/VF发生率低于二级预防组(9.4%vs 43.2%,P=0.001)。冠心病亚组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VT/VF发生率无差别(20%vs 55.6%,P=0.21),而扩张型心肌病组一级预防低于二级预防(8%vs 50%,P=0.009)。不同病因的二级预防患者VT/VF发生率无差异。单腔与双腔(包括三腔)ICD的不恰当治疗率分别是28.1%vs 13.6%(P=0.11)。结论 ICD能有效预防室性心律失常性死亡,二级预防及缺血性心肌病患者ICD恰当治疗率高,而一级预防患者中扩张型心肌病VT/VF发生率较低。双腔ICD的不恰当治疗率较单腔有减少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 恰当治疗 不恰当治疗 单腔 双腔
原文传递
单腔体气体压电泵设计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晓锋 杨志刚 +1 位作者 贺业荣 邵泽波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00-204,共5页
为制造输出性能良好的气体压电泵,设计了一种新型的伞形橡胶阀.分析了伞形橡胶阀的过流特性,并应用Ansys软件,对阀的工作性能进行仿真分析,确定了伞形橡胶阀的前10阶固有频率和阀工作失效时作用在阀两侧的临界压力值.仿真结果表明:在泵... 为制造输出性能良好的气体压电泵,设计了一种新型的伞形橡胶阀.分析了伞形橡胶阀的过流特性,并应用Ansys软件,对阀的工作性能进行仿真分析,确定了伞形橡胶阀的前10阶固有频率和阀工作失效时作用在阀两侧的临界压力值.仿真结果表明:在泵工作频率低于阀一阶固有频率时,且当作用在阀两侧的临界压力值大于0.8 kPa时,阀因为开启高度过大而不能恢复到关闭状态导致泵工作失效.并对泵用压电振子在泵送气体时进行了发热性能测试以及应用伞形橡胶阀所设计的单腔气体压电泵进行输送气体和液体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110 V正弦交流电压驱动下,驱动电压频率小于400 Hz时,振子的热平衡温度小于70℃;输送气体时,在最佳工作频率为380 Hz时,最大输出流量和压力分别为1 889 mL/min和5.1 kPa;输送液体时,在最佳工作频率为240 Hz时,最大输出流量和压力分别为300 mL/min和25.0 k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电泵 单腔 气泵 伞形橡胶阀 仿真分析 发热试验
下载PDF
p种子层对单室制备微晶硅电池性能的影响
13
作者 王光红 张晓丹 +7 位作者 许盛之 孙福河 岳强 魏长春 孙建 耿新华 熊绍珍 赵颖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7294-7299,共6页
采用单室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技术沉积pin微晶硅电池时,硼污染降低了本征材料的晶化率并影响了p/i界面特性.针对该问题文中采用p种子层技术,即在沉积p层后采取高的H2/SiH4比率及适当的功率又沉积一个薄的p层,初步研究了p种子层对微晶硅... 采用单室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技术沉积pin微晶硅电池时,硼污染降低了本征材料的晶化率并影响了p/i界面特性.针对该问题文中采用p种子层技术,即在沉积p层后采取高的H2/SiH4比率及适当的功率又沉积一个薄的p层,初步研究了p种子层对微晶硅i层纵向均匀性及电池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此方法能改善p/i界面特性,提高本征材料纵向结构的均匀性并降低硼对本征层的污染,有效地提高单结微晶硅电池的性能.最后,通过优化沉积条件,制备得到光电转换效率为8.81%(1cm2)的非晶/微晶硅叠层电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室 甚高频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 微晶硅太阳电池 p种子层
原文传递
单气室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材料、微堆结构与相关应用
14
作者 吕喆 魏波 +1 位作者 王志红 田彦婷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0-242,共13页
单气室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C-SOFC)是一种整个电池处在单一气室中,阳极和阴极分别对混合气体中的燃料和氧气进行选择催化产生电动势的特殊结构燃料电池.SC-SOFC因其独特的原理和结构而具有无需密封、易于堆叠、可以快速启动和不易发生... 单气室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C-SOFC)是一种整个电池处在单一气室中,阳极和阴极分别对混合气体中的燃料和氧气进行选择催化产生电动势的特殊结构燃料电池.SC-SOFC因其独特的原理和结构而具有无需密封、易于堆叠、可以快速启动和不易发生积碳等诸多优点,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作者在SC-SOFC的原理和特点的基础上,系统地总结了SC-SOFC所用材料、微堆结构设计、衰退机制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提高SC-SOFC微堆的输出电压和功率为目的,改进预混气体环境下运行的微堆结构,采取星型布局的四电池微堆其输出功率提高到420 m W;随后,逐步改进供气方式,结合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研究,提出了单路多点供气和双路多点供气模式,成功地将单个SC-SOFC微堆模块的输出功率提升到8.178 W,进而开展了微堆模块外部串并联和与燃烧器的结合实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SC-SOFC可以很便捷地连接成微堆模块并产生数瓦的输出功率,未来有望用于以供热为主型的热电联供系统.作者还借助原位电阻和开路电压的原位同步测试,阐明了Ni在CH4-O2气氛中的反复氧化-还原循环是SC-SOFC发生不可逆衰退的主要机制,这一发现后来催生出氧化-还原法制备多孔金属的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单气室 微堆 选择催化
下载PDF
剩余污泥为燃料的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特性研究 被引量:36
15
作者 贾斌 刘志华 +6 位作者 李小明 杨永林 杨麒 曾光明 刘医 刘倩倩 郑施雯 《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227-1231,共5页
利用厌氧污泥作为接种体在不加入任何营养元素的条件下,经过20 d成功地启动了单室无膜微生物燃料电池.启动成功后对剩余污泥作为燃料产电特性以及底物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生的最大电压为495 mV(外电阻为1000Ω... 利用厌氧污泥作为接种体在不加入任何营养元素的条件下,经过20 d成功地启动了单室无膜微生物燃料电池.启动成功后对剩余污泥作为燃料产电特性以及底物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生的最大电压为495 mV(外电阻为1000Ω),最大功率密度达到44 mW.m^-2,稳定期间内阻约为300Ω.在1个运行周期中,污泥SS和VSS的去除率分别为27.3%和28.7%,pH值的变化范围为6.5-8.0,COD的起始浓度为617 mg.L^-1,浓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并稳定在1150mg.L^-1左右,随后逐渐下降,糖的起始浓度为47 mg.L^-1,逐渐增大到60 mg.L^-1之后浓度逐渐下降.微生物燃料电池可以将剩余污泥中的化学能转化为最清洁的电能,为污泥资源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室无膜微生物燃料电池 剩余污泥 底物 污泥资源化
原文传递
单室井筒式地下连续墙水平承载力试验与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20
16
作者 戴国亮 龚维明 +2 位作者 周香琴 刘云忠 刘立基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7-73,共7页
井筒式地下连续墙基础内部含有大面积的土芯,由于存在墙内土芯、墙体以及外部土体的相互作用,其水平承载特性复杂。采用水平静载荷试验,进行了3个不同截面尺寸单室井筒式地下连续墙模型试验。便于对比,同时进行了3个相应尺寸的单片墙模... 井筒式地下连续墙基础内部含有大面积的土芯,由于存在墙内土芯、墙体以及外部土体的相互作用,其水平承载特性复杂。采用水平静载荷试验,进行了3个不同截面尺寸单室井筒式地下连续墙模型试验。便于对比,同时进行了3个相应尺寸的单片墙模型试验。基于墙身内力及位移测试结果,研究了单室井筒式地下连续墙基础的水平承载特性,分析了水平荷载-位移特性、土压力-位移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单室井筒式地下连续墙基础呈整体倾斜破坏特性,前墙外侧土压力对承载力贡献最大。结合模型试验特征,分别采用4种弹簧的弹性基础分析法和8种弹簧的刚性基础分析法计算单片墙与单室井筒式地下连续墙,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分析方法可为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室井筒式地下连续墙 模型试验 水平承载特性 分析方法
原文传递
武九客运专线铁路(82+154+88)m矮塔斜拉桥设计 被引量:17
17
作者 罗春林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0-74,共5页
武汉至九江客运专线铁路西南下行联络线特大桥主桥采用(82+154+88)m矮塔斜拉桥跨越3条既有铁路。通过对矮塔斜拉桥结构形式、主梁构造、桥塔及斜拉索锚固型式、施工方法等进行设计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桥梁满足功能性要求;新型抗滑鞍座能... 武汉至九江客运专线铁路西南下行联络线特大桥主桥采用(82+154+88)m矮塔斜拉桥跨越3条既有铁路。通过对矮塔斜拉桥结构形式、主梁构造、桥塔及斜拉索锚固型式、施工方法等进行设计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桥梁满足功能性要求;新型抗滑鞍座能够起到有效锚固作用;转体施工降低了对铁路运营的干扰;桥梁各项指标均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桥 矮塔斜拉桥 曲线梁 单箱单室 抗滑鞍座 转体施工 设计
下载PDF
油气分离式单气室悬架刚度与阻尼性能研究 被引量:17
18
作者 田晋跃 狄勇 向华荣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5-38,共4页
在分析油气分离式单气室悬架工作原理和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了油气悬架的非线性数学模型。对油气悬架的系统性能作了仿真分析,并通过油气悬架的性能试验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本文还研究了油气悬架的刚度特性和阻尼特性,以及主要结构参数... 在分析油气分离式单气室悬架工作原理和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了油气悬架的非线性数学模型。对油气悬架的系统性能作了仿真分析,并通过油气悬架的性能试验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本文还研究了油气悬架的刚度特性和阻尼特性,以及主要结构参数对油气悬架刚度特性和阻尼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油气悬架兼有非线性刚度特性和非线性阻尼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式油气悬架 仿真 试验
下载PDF
单腔球囊和COOK球囊在足月妊娠引产的效果 被引量:13
19
作者 朱进璐 朱鸣萍 +1 位作者 杨方纬 季俊男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9年第10期1302-1305,共4页
目的探讨单腔球囊和COOK球囊在足月妊娠引产中的促宫颈成熟效果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共选取义乌市中心医院产科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500例足月妊娠产妇,均符合引产指征并接受宫颈扩张球囊引产,宫颈Bishop评分均<6分,... 目的探讨单腔球囊和COOK球囊在足月妊娠引产中的促宫颈成熟效果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共选取义乌市中心医院产科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500例足月妊娠产妇,均符合引产指征并接受宫颈扩张球囊引产,宫颈Bishop评分均<6分,采用随机数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单腔球囊组(n=250)和COOK球囊组(n=250),比较两组促宫颈成熟效果、分娩方式和母婴结局。结果单腔球囊组引产后Bishop评分(t=0.389)、促宫颈成熟总有效率(χ^2=0.456)与COOK球囊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产妇分娩情况方面,单腔球囊组诱发有效宫缩时间明显长于COOK球囊组[(15.08±3.02)h vs.(14.51±2.65)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3,P<0.05);两组第一产程时间、总产程时间、产后2h出血量和分娩方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212、0.938、0.482,χ^2=0.506,均P>0.05);母婴不良结局方面,单腔球囊组产后出血发生率(4.80%vs. 6.00%)、产褥期感染率(5.20%vs. 4.00%)、羊水污染发生率(6.80%vs. 8.00%)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1.60%vs. 1.20%)与COOK球囊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352、0.410、0.263、0.145,均P>0.05)。结论单腔球囊和COOK球囊在足月妊娠引产中的促宫颈成熟效果接近,在产妇分娩情况和母婴结局方面安全性均较好,产科临床实际中可结合产妇意愿和具体情况酌情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月妊娠 引产 单腔球囊 COOK球囊 母婴结局
下载PDF
单室直接微生物燃料电池的阴极制作及构建 被引量:10
20
作者 祝学远 冯雅丽 +3 位作者 李少华 李浩然 杜竹玮 罗小兵 《过程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94-597,共4页
在研制含铁离子阴极电极板的基础上,构建了单室直接微生物燃料电池.通过实验考察了单室无介体微生物燃料电池的产电规律及阴极板中铁离子含量对产电的影响.实验证明,单室直接微生物燃料电池是可行的,电能的输出主要依赖吸附在电极表面... 在研制含铁离子阴极电极板的基础上,构建了单室直接微生物燃料电池.通过实验考察了单室无介体微生物燃料电池的产电规律及阴极板中铁离子含量对产电的影响.实验证明,单室直接微生物燃料电池是可行的,电能的输出主要依赖吸附在电极表面的细菌形成的生物膜,而与悬浮在溶液中的细菌及溶液中的其他物质基本无关.在单室无介体微生物燃料电池的阴极板中添加铁离子,通过铁离子在二价和三价间的循环转化,提高了电子的传递速率,加快了质子和氧气的反应,电池的输出功率达到14.58mW/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室无介体微生物燃料电池 生物膜 阴极电极 铁离子循环转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