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省一季稻生长气候适宜性评价指标的建立与试用 被引量:44
1
作者 张建军 马晓群 许莹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8-93,共6页
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和一季稻的生理特征,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分别建立了安徽省分区域一季稻温度、降水和日照适宜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综合反映多因子对一季稻影响的气候适宜度模型。通过对不同时段内单要素适宜度和气候适宜度的集成,... 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和一季稻的生理特征,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分别建立了安徽省分区域一季稻温度、降水和日照适宜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综合反映多因子对一季稻影响的气候适宜度模型。通过对不同时段内单要素适宜度和气候适宜度的集成,构建了分区域一季稻单要素适区指数和气候适宜指数模型,并对两种集成方法进行了比较。基于气候适宜指数与一季稻产量的关系,建立了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适宜性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归一化法气候适宜指数模型优于绝对值法,气候适宜指数与产量丰歉指数具有显著相关性;气候适宜性评价指标对一季稻的产量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指标回代检验准确率较高,业务试用效果良好,可以用之评价气候条件对一季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适宜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季稻 气候适宜度 气候适宜指数 模型 指标 评价
下载PDF
江淮流域水稻高温热害灾损变化及应对策略 被引量:40
2
作者 谢志清 杜银 +1 位作者 高苹 曾燕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74-781,共8页
构建基于Logistic模型的规范化可累计高温热害综合指数,研究了江淮流域高温热害与单季稻产量损失的时空对应关系,发现江淮流域西北部为单季稻高温热害灾损关键区,高温热害平均减产率从20世纪70年代的8.9%上升到21世纪的17.9%,花期处在... 构建基于Logistic模型的规范化可累计高温热害综合指数,研究了江淮流域高温热害与单季稻产量损失的时空对应关系,发现江淮流域西北部为单季稻高温热害灾损关键区,高温热害平均减产率从20世纪70年代的8.9%上升到21世纪的17.9%,花期处在高温集中时段是单季稻减产的主要原因。江淮流域单季稻生育关键期高温热害出现年代际波动,20世纪60年代高温热害最强,21世纪初覆盖范围最广。高温热害覆盖面积比例在1 971年发生突变后迅速上升,到21世纪初超过63.6%。每年7月11日至8月15日为江淮流域高温集中时段,高温出现比例超过20%。20世纪70年代以来高温集中时段的热害强度以增强为主,江淮东南部趋势显著,但通过采用晚熟品种和推迟播期,江淮东南部单季稻花期成功避开高温集中时段。综合考虑气温稳定通过20℃终日的气候平均值、高温热害变化和气候变暖背景下热量资源的改善,借鉴江淮东南部成功经验,建议全流域推广中晚熟品种,自北向南播种期延迟到5月上、中、下旬,花期安排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避开高温同时能保证单季稻生育关键期处在20℃以上安全生长季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害 江淮流域 单季稻
下载PDF
北方稻田生态系统养分平衡研究 被引量:28
3
作者 罗良国 闻大中 沈善敏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301-304,共4页
1994~1996年研究了5种不同模式水稻田生态系统养分平衡及养分效率.结果表明,不同模式的水稻田生态系统中,N输入输出基本相抵,处于平衡状态;K输入输出稍有盈余,唯P施用量较输出高1倍,使土壤中P有所积累.通过合理... 1994~1996年研究了5种不同模式水稻田生态系统养分平衡及养分效率.结果表明,不同模式的水稻田生态系统中,N输入输出基本相抵,处于平衡状态;K输入输出稍有盈余,唯P施用量较输出高1倍,使土壤中P有所积累.通过合理水肥调控措施,使水稻单产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作水稻 稻田生态系统 养分平衡 养分效率
下载PDF
我国单季稻种植区的气候适宜性 被引量:38
4
作者 段居琦 周广胜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26-432,共7页
从国家层次和年尺度阐明影响我国单季稻种植区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揭示我国单季稻种植区的潜在分布及其气候适宜性,可为我国优化单季稻生产布局、改进种植制度和引种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从国家层次和年尺度选取影响我国单季稻分布的潜在... 从国家层次和年尺度阐明影响我国单季稻种植区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揭示我国单季稻种植区的潜在分布及其气候适宜性,可为我国优化单季稻生产布局、改进种植制度和引种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从国家层次和年尺度选取影响我国单季稻分布的潜在气候因子,利用其地理分布信息,结合最大熵模型和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阐明影响我国单季稻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并构建我国单季稻分布与气候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影响我国单季稻潜在种植区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是年降水量、湿润指数和稳定通过18℃日数,它们对单季稻分布的累积贡献率达到了潜在气候因子的94.5%;基于主导气候因子和单季稻种植点分布的地理信息,结合最大熵模型构建的我国单季稻种植区分布与气候的关系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我国单季稻种植区的潜在分布.根据待预测区单季稻的存在概率,明确了我国单季稻种植区潜在分布的气候低、中、高适宜区和气候不适宜区,并分析了各气候适宜区的气候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季稻 潜在分布 气候适宜性 主导气候因子 最大熵模型
原文传递
西南地区水稻洪涝等级评价指标构建及风险分析 被引量:28
5
作者 杨建莹 霍治国 +2 位作者 吴立 张桂香 汪天颖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135-144,共10页
构建水稻洪涝灾害等级评价指标体系,评估水稻洪涝致灾风险,对开展水稻洪涝防灾减灾、灾害保险意义重大。以西南地区一季稻为研究对象,利用气象资料、水稻灾情史料和生育期资料,在水稻洪涝灾害反演的基础上,构建水稻洪涝灾害样本过程雨... 构建水稻洪涝灾害等级评价指标体系,评估水稻洪涝致灾风险,对开展水稻洪涝防灾减灾、灾害保险意义重大。以西南地区一季稻为研究对象,利用气象资料、水稻灾情史料和生育期资料,在水稻洪涝灾害反演的基础上,构建水稻洪涝灾害样本过程雨量序列。基于Kolmogorov-Smirnov(K-S)分布拟合检验,采用置信区间下限值确定阈值的方法,构建水稻洪涝等级评价指标,并采用预留独立水稻洪涝灾害样本进行检验验证。在此基础上,计算西南地区各站点洪涝致灾风险指数。结果表明:水稻洪涝灾害的过程降水强度为抽穗成熟期>拔节孕穗期>移栽分蘖期;构建的西南地区水稻洪涝等级指标能较好地反映水稻洪涝实际受灾程度,指标验证完全一致的吻合率为66.7%,完全一致及相差1级的吻合率为100%。水稻洪涝灾害风险移栽分蘖期>拔节孕穗期>抽穗成熟期,高风险区域主要位于云南南部和东北部、贵州南部、以及四川中部的成都、眉山和德阳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灾害 风险评估 作物 一季稻 评价指标 西南地区
下载PDF
西南地区水稻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被引量:23
6
作者 杨建莹 霍治国 +2 位作者 吴立 张桂香 汪天颖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64-577,共14页
为全面评估水稻洪涝的综合风险,基于自然灾害系统理论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利用西南地区(重庆、四川、贵州和云南)193个气象站1961-2012年逐日降水资料、396个县(市)1981-2012年水稻产量、面积资料和17个农气站点水稻生育期数据... 为全面评估水稻洪涝的综合风险,基于自然灾害系统理论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利用西南地区(重庆、四川、贵州和云南)193个气象站1961-2012年逐日降水资料、396个县(市)1981-2012年水稻产量、面积资料和17个农气站点水稻生育期数据,以及西南地区数字高程(DEM)数据,构建区域水稻洪涝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暴露性、孕灾环境敏感性和区域抗灾能力指数,以及综合风险评价模型,对西南地区水稻洪涝进行风险分析与区划。结果表明:(1)水稻不同生育阶段洪涝等级风险概率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洪涝危险性表现为移栽分蘖期>拔节孕穗期>抽穗成熟期;全生育期高、次高危险区主要分布于云南南部和东北部、贵州南部,以及四川的成都、眉山和德阳地区。(2)基于不同时间序列的水稻相对暴露率明显波动,水稻生产承灾体高、次高暴露区主要集中在四川东北部和重庆地区;孕灾环境高、次高敏感区主要位于云南北部、四川南部和贵州东南部地区;水稻洪涝低抗灾能力区主要位于贵州。(3)西南地区水稻洪涝综合风险呈由中部向四周递增的趋势,高、次高风险区主要位于贵州南部、云南南部和四川东北部地区,低风险区位于重庆南部和云南北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灾害 农业气象 风险分析 区划 一季稻
下载PDF
单季稻不同用量沼液的肥效试验 被引量:18
7
作者 岑汤校 张硕 胡宇峰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3-86,共4页
在单季稻中施用不同用量的沼液和化肥,使总N控制在210 kg/hm2,基肥P2O5控制在45 kg/hm2,追肥K2O控制在60 kg/hm2,研究单季稻施用沼液后对水稻的生长情况和产量的影响,进而研究沼液的施用对地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沼液的施用量为18... 在单季稻中施用不同用量的沼液和化肥,使总N控制在210 kg/hm2,基肥P2O5控制在45 kg/hm2,追肥K2O控制在60 kg/hm2,研究单季稻施用沼液后对水稻的生长情况和产量的影响,进而研究沼液的施用对地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沼液的施用量为187.5、225、262.5、300 t/hm2中,水稻产量都比单施化肥有所提高,尤其是施用沼液262.5 t/hm2增产效果达到极显著水平。对施用沼液后的土壤进行了养分测定,检测结果表明:随着沼液用量的增加,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易氧化有机碳、腐殖酸碳、胡敏酸碳等营养元素的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地力提升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季稻 沼液 肥效
下载PDF
不同播种期对单季杂交稻“中浙优1号”产量及生育期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吕周林 张伟梅 姚宏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6年第2期26-28,共3页
试验结果表明,“中浙优1号”作单季晚稻种植,5月15日至6月4日播种均可正常成熟。在本试验条件下,以5月25日播种,即秧龄35d处理的产量最高。
关键词 单季稻 中浙优1号 播种期 生育期 产量
下载PDF
基于ORYZA2000模型模拟贵阳地区一季中稻的适应性初探 被引量:8
9
作者 冯跃华 黄敬峰 +5 位作者 陈长青 潘兴书 何腾兵 潘剑 范乐乐 纪洪亭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9期26-32,共7页
为了验证ORYZA2000模型在贵阳地区一季中稻的适应性,以贵阳地区2008—2009年气象资料为基础,采用2008—2009年‘金优527’、‘黔南优2058’、‘Q优6号’的田间试验数据对ORYZA2000模型进行校正,同时获取相关作物参数和开展模拟评价。结... 为了验证ORYZA2000模型在贵阳地区一季中稻的适应性,以贵阳地区2008—2009年气象资料为基础,采用2008—2009年‘金优527’、‘黔南优2058’、‘Q优6号’的田间试验数据对ORYZA2000模型进行校正,同时获取相关作物参数和开展模拟评价。结果表明,ORYZA2000模型对3个品种的地上部总生物量、茎生物量、穗生物量、绿叶生物量、叶面积指数、产量的NRMSE分别为:16.4%、22.5%、23.5%、26.5%、26.1%、11.3%。经过参数调试后的ORYZA2000模型能够比较准确地模拟贵阳地区一季中稻的生物量、叶面积动态变化及产量,尤其是在模拟产量、总生物量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YZA2000模型 一季中稻 生物量 叶面积指数 产量
下载PDF
肥药双减运筹对单季稻病虫害发生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会福 余山红 +1 位作者 钟列权 郑许松 《中国农学通报》 2018年第12期136-141,共6页
为了验证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农药减量在当地单季稻条件下的表现,笔者运用控肥技术、生态控制技术与农药减量技术等,并与当地常规管理相比较。结果表明,通过"三控"方案处理后能有效控制总施氮量和基蘖肥施氮量,提... 为了验证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农药减量在当地单季稻条件下的表现,笔者运用控肥技术、生态控制技术与农药减量技术等,并与当地常规管理相比较。结果表明,通过"三控"方案处理后能有效控制总施氮量和基蘖肥施氮量,提高氮肥利用率,防止前期水稻长势过于嫩绿,降低前期病虫害发生概率,减少农药使用量,减轻农田生态环境污染。总之能综合提高有效穗、实粒数、结实率以及增加粒重,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因此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季稻 “三控”施肥 农药减量 病虫害 效益显著
下载PDF
江汉平原施氮水平对稻田CH_4和N_2O排放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苏荣瑞 刘凯文 +5 位作者 王斌 金涛 李健陵 蔡威威 尤慧 周守华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8-125,共8页
氮素是保证水稻(Oryza sative L.)产量的关键,同时也会影响稻田温室气体的排放。研究施氮水平对江汉平原地区稻田甲烷(CH4)、氧化亚氮(N_2O)排放和水稻产量的影响,旨在筛选出适合当地的低碳高产氮肥管理措施。以单季稻"丰两优香1号... 氮素是保证水稻(Oryza sative L.)产量的关键,同时也会影响稻田温室气体的排放。研究施氮水平对江汉平原地区稻田甲烷(CH4)、氧化亚氮(N_2O)排放和水稻产量的影响,旨在筛选出适合当地的低碳高产氮肥管理措施。以单季稻"丰两优香1号"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施氮水平(T0:对照,0 kg N/hm2;T1:90 kg N/hm2;T2:150 kg N/hm2;T3:210 kg N/hm^2),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稻田CH4和N_2O排放通量进行连续监测,测定水稻产量及CH4和N_2O季节排放特征,分析综合温室效应和排放强度。结果表明,不同施氮处理下CH4和N_2O排放通量具有较为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T2处理的CH4季节累积排放量为302.5 kg/hm2,显著大于T0、T1和T3处理,与T0相比增加CH4排放106.7%,T3处理稻田CH4季节累积排放量为160.5 kg/hm2,比T2、T1水平处理低。不同施氮处理生长季N_2O累积排放量在0.465~0.631 kg/hm2之间,T3、T2、T1处理N_2O累积排放量显著大于T0处理,但T3、T2、T1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水稻产量随着氮素水平增加而增加,100年尺度上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以T3处理最小为0.39,T2处理最大为0.79,二者差异显著(P<0.05)。因此,210 kg N/hm2可推荐为江汉平原地区水稻低碳高产的适宜氮素投入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季稻 氮肥 CH4排放 N2O排放 产量
原文传递
东北地区单季稻温度适宜性及其变化特征 被引量:7
12
作者 谭方颖 王建林 程路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19-724,共6页
利用温度适宜度模型计算了1961—2015年东北地区单季稻各生育阶段温度适宜度,并对其平均值、变异系数及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单季稻分蘖、孕穗和抽穗期温度适宜度高且变异系数小,而播种和出苗期则相反;根据... 利用温度适宜度模型计算了1961—2015年东北地区单季稻各生育阶段温度适宜度,并对其平均值、变异系数及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单季稻分蘖、孕穗和抽穗期温度适宜度高且变异系数小,而播种和出苗期则相反;根据各站点55年平均适宜度大小,将东北单季稻主产区划为适宜度高、中、低3个区,且适宜度高低在空间上存在较明显的南北差异,总体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1961—2015年单季稻各生育阶段温度适宜度均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总体升高的趋势,播种-出苗、乳熟-成熟阶段升高趋势最为明显(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根据东北地区各站点温度适宜度变化倾向率,将东北地区单季稻主产区分为适宜度强增长、次增长和弱增长区,强增长区主要位于温度低适宜区,未来东北地区单季稻温度适宜度的地域性差异将减小,种植环境将趋于平均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适宜性 变化特征 东北地区 单季稻
原文传递
10%阿维·甲虫肼等6种药剂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7
13
作者 顾国伟 张怀杰 +1 位作者 凌小明 冯新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17年第15期129-132,共4页
二化螟抗药性问题逐年加重,容易爆发成灾,有必要开展研究控制其危害蔓延。试验选用6种药剂对单季稻二化螟进行防治,在危害稳定期调查各个处理的防治效果,筛选高效药剂。结果表明:10%阿维·甲虫肼悬浮剂1.2 L/hm^2对二化螟防效最好,5... 二化螟抗药性问题逐年加重,容易爆发成灾,有必要开展研究控制其危害蔓延。试验选用6种药剂对单季稻二化螟进行防治,在危害稳定期调查各个处理的防治效果,筛选高效药剂。结果表明:10%阿维·甲虫肼悬浮剂1.2 L/hm^2对二化螟防效最好,5%丁虫腈乳油1.5 L/hm^2、5%阿维·丁虫腈乳油0.75 L/hm^2、5%阿维菌素微乳剂0.75 L/hm^2、40%三唑磷乳油0.975 L/hm^2防效一般,25%甲维·茚虫威水分散粒剂150 g/hm^2防效最差。试验筛选出了10%阿维·甲虫肼,可临时替代氯虫苯甲酰胺,有效控制二化螟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季稻 二化螟 药剂筛选 丁虫腈 阿维·甲虫肼
下载PDF
不同水肥模式对南方地区单季水稻需水特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郑世宗 王士武 卢成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6-88,共3页
通过多点田间对比试验,分析了不同灌溉模式、不同施肥方式对南方地区单季水稻需水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同一区域不同灌溉模式单季水稻需水量变化基本一致;不同区域受外部水文气象条件的影响,其需水高峰期出现的时间存在差异;施肥方式... 通过多点田间对比试验,分析了不同灌溉模式、不同施肥方式对南方地区单季水稻需水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同一区域不同灌溉模式单季水稻需水量变化基本一致;不同区域受外部水文气象条件的影响,其需水高峰期出现的时间存在差异;施肥方式对单季水稻需水量的影响小于灌溉模式,在合理施肥条件下、增加施肥次数会略增加水稻需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肥模式 单季水稻 需水特性
下载PDF
沿江单季稻区控释掺混肥施用效应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花可可 李蒙蒙 +2 位作者 钟成虎 郭志彬 王道中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14-323,共10页
为探寻沿江单季稻区高效环保的施氮方式,进行了不同用量控释掺混肥田间试验,分析单季稻休闲种植制度下不施肥(CK)、常规施肥(NPK,225 kg/hm^(2))、控释等氮(CRF1)、控释减氮15%(CRF2)和控释减氮25%(CRF3)5种施肥方式对水稻氮素吸收、氮... 为探寻沿江单季稻区高效环保的施氮方式,进行了不同用量控释掺混肥田间试验,分析单季稻休闲种植制度下不施肥(CK)、常规施肥(NPK,225 kg/hm^(2))、控释等氮(CRF1)、控释减氮15%(CRF2)和控释减氮25%(CRF3)5种施肥方式对水稻氮素吸收、氮肥利用率、土壤氨氧化菌和田面水氮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PK处理相比,CRF1、CRF2和CRF3处理均不会造成水稻减产,其中CRF2处理水稻产量、植株地上部吸氮量、氮肥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分别提高7.4%、10.7%、43.4%和27.2%;氨氧化古菌(Ammonia-oxidizing archaea,AOA)是稻田土壤氨氧化菌的优势菌(占73.5%~88.4%),CRF1、CRF2和CRF3处理分别较NPK处理使AOA的比例降低了13.6%、9.9%和6.0%(p<0.05),说明控释掺混肥可有效降低以AOA为主导的土壤氨氧化强度;与NPK处理相比,CRF2和CRF3处理可显著降低田面水总氮含量(降低比例分别为13.2%和24.9%)、可溶性总氮含量(10.6%和22.9%)和颗粒态氮含量(33.7%和40.6%)。总之,施用控释掺混肥可提高水稻产量、减弱土壤氨氧化强度、提高氮肥利用率和减少氮素流失风险,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其中以控释减氮15%(190 kg/hm2)效果最好,宜在沿江单季稻区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季稻 氮肥利用率 氨氧化微生物 田面水氮 控释掺混肥
下载PDF
2013年极端高温对合肥一季稻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罗艳 伍晓玲 +3 位作者 周建平 于堃 江春 王传辉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21期244-248,共5页
为了研究一季稻生长对高温胁迫的响应,更好地补充和完善一季稻高温热害气象指标,本研究利用2013年合肥夏季高温数据和田间试验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2013年合肥地区出现的极端高温对田间试验的一季稻‘徽两优6号’抽穗扬花过程以及结... 为了研究一季稻生长对高温胁迫的响应,更好地补充和完善一季稻高温热害气象指标,本研究利用2013年合肥夏季高温数据和田间试验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2013年合肥地区出现的极端高温对田间试验的一季稻‘徽两优6号’抽穗扬花过程以及结实率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一季稻抽穗扬花期是对高温最敏感的时期;验证了已建立的高温热害气象指标,并对其补充完善:抽穗扬花当天和前后2~5天的持续高温对一季稻的影响最为严重。进一步分析表明:高温天气直接造成空秕率明显上升,结实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季稻 高温 影响
下载PDF
1961-2015年西南区域单季稻生长季气候年型及其生产潜力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庞艳梅 陈超 +1 位作者 郭晓艺 徐富贤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76-489,共14页
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作物气候年型以及不同气候年型下作物的生产潜力,对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61-2015年西南区域单季稻种植区316个气象台站的逐日气象资料和单季稻生产资料,利用异常度概念分析了单季稻生长季的10... 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作物气候年型以及不同气候年型下作物的生产潜力,对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61-2015年西南区域单季稻种植区316个气象台站的逐日气象资料和单季稻生产资料,利用异常度概念分析了单季稻生长季的10种气候年型,解析了不同气候年型下单季稻的气候生产潜力,并分析气候变化对单季稻生长季气候年型及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55年来西南区域单季稻生长季正常年型发生频次最高,平均21.5次,其次是少雨年型和多雨年型。从空间分布来看,正常年型多出现在云南南部和西北部、四川攀西和四川盆地南部的部分地区,少雨和多雨年型多出现在四川盆地大部和其他省市的部分地区,高温年型多出现在四川攀西地区、云南和贵州的个别地区,低温和寡照年型的空间差异不明显。(2)1961-2015年,西南区域单季稻气候生产潜力平均为7065.6 kg/hm^2。与正常年相比,多雨年型气候生产潜力偏高超过10%,少雨年型偏低超过14%,降水是影响单季稻气候生产潜力的最主要因子。(3)气候变暖对西南区域单季稻生长季气候年型变化的影响最为显著。与1961-1990年相比,1991-2015年暖年增加,冷年减少。近55年来西南各省市单季稻气候生产潜力均呈下降趋势,1990年代以来暖年的增加有利于气候生产潜力的提高,而少雨和寡照年的增加是气候生产潜力总体下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季稻 气候年型 生产潜力 气候变化 西南区域
原文传递
优质高产杂交稻新组合Y两优5867的选育与应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熊尧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32-33,共2页
Y两优5867是用Y58S与恢复系R674配组而成的高产优质杂交一季稻新组合,具有米质优,高产稳产,熟期适中,熟期转色好等特点,于2010年3月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介绍了Y两优5867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栽培及制种技术要点。
关键词 Y两优5867 一季稻 选育 栽培技术 制种技术
下载PDF
四川省单季稻高低温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庞艳梅 刘佳 陈超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16,共8页
开展单季稻高低温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可为四川省单季稻生产防灾减灾提供理论支持.基于1981年-2012年四川省26个气象台站单季稻观测资料和逐日气象资料,利用水稻高、低温灾害指标,从灾害发生频率、次数和强度等方面定量分析了四川省单... 开展单季稻高低温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可为四川省单季稻生产防灾减灾提供理论支持.基于1981年-2012年四川省26个气象台站单季稻观测资料和逐日气象资料,利用水稻高、低温灾害指标,从灾害发生频率、次数和强度等方面定量分析了四川省单季稻生育期内高温和低温致灾因子的危险性.结果表明:1981年-2012年四川省单季稻秧田期低温和灌浆结实期高温的发生频率较高,大部地区超过60%;秧田期低温和灌浆结实期高温的发生次数较多,大部地区在26~50次;秧田期低温和灌浆结实期高温的发生强度较高,大部地区分别为4~12天/次和6~9天/次.近30年来,四川省单季稻秧田期的低温发生次数和强度呈减少趋势;开花期高温发生次数基本不变,发生强度呈现降低趋势;灌浆结实期高温发生次数和强度呈增加趋势.四川省不同区域和不同生育阶段单季稻高温和低温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存在差异,需要因地制宜地应对气象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保障单季稻的安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季稻 高温和低温 致灾因子危险性 四川省
下载PDF
5种杀菌剂对水稻纹枯病及稻曲病防效试验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赵敏 陈佳蕾 +2 位作者 尹微 叶伟清 方雪勇 《生物灾害科学》 2021年第3期300-304,共5页
【目的】为明确不同杀菌剂对单季稻纹枯病及稻曲病的防治效果。【方法】对5种杀菌剂防治单季稻始病期纹枯病与盛发期纹枯病兼治稻曲病的田间试验。【结果】16%井冈·噻呋SC600 m L/hm2、32.5%苯甲·嘧菌酯SC600 mL/hm2、5%已唑... 【目的】为明确不同杀菌剂对单季稻纹枯病及稻曲病的防治效果。【方法】对5种杀菌剂防治单季稻始病期纹枯病与盛发期纹枯病兼治稻曲病的田间试验。【结果】16%井冈·噻呋SC600 m L/hm2、32.5%苯甲·嘧菌酯SC600 mL/hm2、5%已唑醇SC1 200 mL/hm2、25%吡唑醚菌酯SC600 mL/hm2 4种处理对单季稻始病期纹枯病均有较好的防控效果,药后27 d病指防效分别为90.7%、96.8%、88.7%、92.5%。在破口前5 d,16%井冈·噻呋SC900 mL/hm2、32.5%苯甲·嘧菌酯SC600 mL/hm2、75%肟菌·戊唑醇WG300 g/hm2、25%吡唑醚菌酯SC600mL/hm2 4种处理对单季稻盛发期纹枯病也均有较好的综合防控效果,药后17 d以16%井冈·噻呋SC最佳,病指防效为88.6%,其次为25%吡唑醚菌酯SC、75%肟菌·戊唑醇WG、32.5%苯甲·嘧菌酯SC,病指防效分别为71.2%、67.1%、66.5%;4种杀菌剂对稻曲病病指防效分别为16.3%、58.2%、100%、76.4%,以75%肟菌·戊唑醇WG300 g/hm2效果最好,16%井冈·噻呋SC900 mL/hm2效果最差。【意义】研究结果可以为浙西北单季稻区纹枯病及稻曲病科学有效地进行化学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季稻 纹枯病 稻曲病 杀菌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