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药配方颗粒研究进展(Ⅱ)——中药单煎与合煎对比研究概况 被引量:50
1
作者 崔景朝 赵自明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40-245,共6页
目的:概述中药单煎与合煎对比研究的现况。方法:检索万方数据、维普资讯和中国知网(CNKI)三大全文数据库,对去重后的中药单煎与合煎文献进行系统分析。结果:中药单合煎对比研究主要包括化学成分、药效和临床疗效3个方面,涉及单味中药、... 目的:概述中药单煎与合煎对比研究的现况。方法:检索万方数据、维普资讯和中国知网(CNKI)三大全文数据库,对去重后的中药单煎与合煎文献进行系统分析。结果:中药单合煎对比研究主要包括化学成分、药效和临床疗效3个方面,涉及单味中药、药对和复方,一种或多种指标性成分或有效成分,一种或多种药理效应和疾病种类,单合煎化学成分各有增减、效应各有强弱,临床效应各有大小,单合煎化学成分差异的机制十分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在药物代谢、药效和临床应用上有所异同。结论:以若干有效成分、药理效应指标或疾病的疗效为指标进行中药单合煎对比研究,不能全面反映中药单合煎的优劣,单合煎有效成分(尤其是指标性成分)种类与数量上的差异,无法推论出药效的强弱和适应症的差异,需进行中药单合煎化学-药动-药效/毒理-临床联合研究;中药单合煎对比研究方法在传统汤剂和配方颗粒优劣性的应用缺乏论证依据,不同剂型药物应进行药理等效性、生物等效性或临床非劣/优效性研究,现有文献体现了上述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煎 合煎 中药 对比 进展
原文传递
当归-红花药物组合效应物质基础研究 被引量:23
2
作者 刘立 段金廒 +4 位作者 朱振华 史旭芹 宿树兰 唐于平 钱大玮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29-934,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配比当归-红花药物组合的物质基础与效应的相关性,探索两味中药配伍应用的变化规律。方法利用中医方剂数据库归纳分析当归-红花配伍比例,并以此设计方案,采用HPLC法分析不同配比当归-红花共煎液与单味药材煎液中阿魏酸、羟... 目的研究不同配比当归-红花药物组合的物质基础与效应的相关性,探索两味中药配伍应用的变化规律。方法利用中医方剂数据库归纳分析当归-红花配伍比例,并以此设计方案,采用HPLC法分析不同配比当归-红花共煎液与单味药材煎液中阿魏酸、羟基红花黄色素A、绿原酸、香豆酸量的变化。采用凝血时间和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药效指标评价当归-红花配伍的药理效应。结果获得应用频率前10位的当归-红花不同配比;HPLC分析结果显示,当归配伍红花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与同等生药量的单味药相比,当归配伍红花能延长凝血时间,增加DPPH自由基清除率。结论当归配伍红花具有合理性,有利于两味药材中芳香酸类成分的溶出,这与配伍后凝血时间延长、DPPH自由基清除率增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红花 配比 单煎 共煎 凝血时间 DPPH
原文传递
当归-桃仁药对配伍特点及其效应物质基础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刘立 段金廒 +4 位作者 唐于平 钱大玮 史旭芹 宿树兰 胡莹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415-2420,共6页
目的:探讨当归-桃仁药对不同配比的应用特点及其效应物质基础。方法:基于自建的中医方剂数据库,采用关联规则分析方法,挖掘归纳出当归-桃仁药对在方剂中的配伍特点;采用HPLC法分析当归-桃仁药对共煎液与单煎液不同配比中苦杏仁苷、绿原... 目的:探讨当归-桃仁药对不同配比的应用特点及其效应物质基础。方法:基于自建的中医方剂数据库,采用关联规则分析方法,挖掘归纳出当归-桃仁药对在方剂中的配伍特点;采用HPLC法分析当归-桃仁药对共煎液与单煎液不同配比中苦杏仁苷、绿原酸、咖啡酸、阿魏酸的含量变化;采用凝血时间、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清除DPPH自由基实验评价配伍效应及其作用特点。结果:挖掘归纳出当归-桃仁药对在方剂中的配伍特点及其出现频度;实验结果表明当归-桃仁配伍有利于苦杏仁苷、绿原酸、咖啡酸、阿魏酸等效应成分的溶出;桃仁当归配伍比同等生药量的桃仁单味药材凝血时间延长,血小板聚集率抑制率增加,DPPH清除率增加;当归桃仁配伍比同等生药量的当归单味药材血小板聚集率抑制率增加,说明两者配伍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结论:当归-桃仁药对具有合理性,有利于两味药中芳香酸类化合物绿原酸、咖啡酸、阿魏酸及苷类化合物苦杏仁苷的溶出;配伍后凝血时间延长,血小板聚集率抑制率增加和DPPH清除率增加,但各配伍比例之间差异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桃仁 不同配比 单煎 共煎 凝血时间 血小板聚集 1 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
原文传递
黄连与吴茱萸药对配方颗粒、单煎与共煎对幽门螺杆菌抑制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周红祖 陈永恒 +4 位作者 邱裕豪 侯梅轩 沈茂洽 赵本科 余惠旻 《中南药学》 CAS 2019年第1期48-53,共6页
目的比较黄连-吴茱萸药对配方颗粒、单煎与共煎体外抑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的作用,探讨药对配方颗粒与传统煎煮的等效性。方法采用麦氏比浊仪测定细菌浓度,绘制细菌生长曲线;采用琼脂稀释法制备含药血平板,测定黄... 目的比较黄连-吴茱萸药对配方颗粒、单煎与共煎体外抑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的作用,探讨药对配方颗粒与传统煎煮的等效性。方法采用麦氏比浊仪测定细菌浓度,绘制细菌生长曲线;采用琼脂稀释法制备含药血平板,测定黄连-吴茱萸不同配比(6∶1、5∶2、4∶3、3∶4、2∶5、1∶6)的配方颗粒剂和共煎液、黄连配方颗粒剂、吴茱萸配方颗粒剂、黄连单煎液及吴茱萸单煎液对H.pylori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分别作用H.pylori 48 h后,琼脂稀释法测得黄连颗粒剂对Hp SS1的MIC是0.900 mg·mL^(-1),单煎液为0.869 mg·mL^(-1);吴茱萸配方颗粒剂对Hp SS1的MIC为1.140mg·mL^(-1),单煎液为1.118 mg·mL^(-1);黄连、吴茱萸配方颗粒剂与单煎(传统煎煮)对H.pylori生长的抑制作用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0.05);黄连∶吴茱萸=6∶1的配方颗粒剂对Hp SS1的MIC为0.810mg·mL^(-1),相应共煎液的为0.396 mg·mL^(-1);1∶6配方颗粒剂的MIC为1.800 mg·mL^(-1),相应共煎液的为0.818 mg·mL^(-1),提示黄连、吴茱萸不同配比的配方颗粒剂与共煎液中,黄连∶吴茱萸=6∶1对H.pylori的抑制作用最强,且共煎液抑制H.pylori的作用明显优于相应的配方颗粒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黄连-吴茱萸不同配比颗粒剂、单煎液和共煎液均能有效抑制H.pylori的生长,黄连∶吴茱萸=6∶1的抑制作用最强,共煎液抑制作用明显优于相应配比的颗粒剂,本实验为配方颗粒剂与共煎的等效性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连 吴茱萸 配方颗粒剂 单煎 共煎 幽门螺杆菌
下载PDF
白虎加桂枝汤单煎与合煎提取物质量表征特性分析 被引量:18
5
作者 彭平 田瑞华 +3 位作者 杜菁 段娟娟 李晋生 张蓓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3263-3269,共7页
为研究白虎加桂枝汤单煎和合煎提取模式中药学质量表征及药效质量表征的同异性,该实验以相同工艺参数分别制备白虎加桂枝汤单煎和合煎提取物,基于两者HPLC图谱、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及其提取量比较分析其药学质量表征特性同异性,并基于... 为研究白虎加桂枝汤单煎和合煎提取模式中药学质量表征及药效质量表征的同异性,该实验以相同工艺参数分别制备白虎加桂枝汤单煎和合煎提取物,基于两者HPLC图谱、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及其提取量比较分析其药学质量表征特性同异性,并基于两者在炎症模型和疼痛模型下的药效实验结果比较分析其药效质量表征特性同异性。研究发现两者HPLC图峰表征未见明显质的差异,但峰面积值表征反映出量的差异,主要表征特性为单煎提取物小于合煎提取物的色谱峰主要来源于知母和桂枝;而单煎提取物大于合煎提取物的色谱峰主要来源于炙甘草;指标性成分中新芒果苷、芒果苷、知母皂苷BⅡ的含量及其提取量为合煎提取物高于单煎提取物,甘草苷、甘草酸的含量及其提取量为合煎提取物低于单煎提取物,肉桂酸的含量及其提取量为合煎提取物与单煎提取物无明显差异。药效实验结果表明两者均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抗炎、镇痛作用;但合煎提取物显示了较快速的抗炎药效作用,较快且持续时间较长的镇痛作用。由此可知,白虎加桂枝汤方单煎与合煎具有相同的有效物质基础,且其合煎的模式有利于促进本方中知母和桂枝有效成分的溶出,继而可更有利于其相关疗效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虎汤 单煎 合煎 抗炎 镇痛
原文传递
HPLC对黄芪和莪术单煎、单煎后合并及共煎的有效成分含量分析 被引量:18
6
作者 吴佳菲 姚映芷 +3 位作者 尹刚 陶伟伟 唐德才 臧文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567-1570,共4页
目的:通过研究黄芪和莪术共煎中化学成分的相互作用及其变化特点,揭示两药配伍协同增效的化学物质基础。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黄芪单煎、莪术单煎、单煎后合并及共煎时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定量相关成分的含量,归属黄芪、... 目的:通过研究黄芪和莪术共煎中化学成分的相互作用及其变化特点,揭示两药配伍协同增效的化学物质基础。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黄芪单煎、莪术单煎、单煎后合并及共煎时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定量相关成分的含量,归属黄芪、莪术主要色谱峰的来源。结果:黄芪甲苷、黄芪皂苷Ⅰ、黄芪皂苷Ⅱ、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莪术醇、莪术二酮、吉马酮在共煎液中的含量均高于单煎及合并液。结论:黄芪、莪术配伍的物质基础和黄芪、莪术单用的物质基础有异同,其共煎液有效成分含量高于单煎及合并液,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提供了一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莪术 HPLC 合并 混煎 单煎 有效成分 含量 物质基础
原文传递
当归-红花配伍化学成分UHPLC-Q-TOF-MS分析及配伍协同增效作用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刘立 段金廒 唐于平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96-1000,共5页
目的:探讨当归-红花配伍化学成分变化规律及其配伍协同增效作用。方法:采用UHPLC-Q-TOF-MS分析方法,质谱数据采用Marker Lynx 4.1软件进行峰提取、峰对齐及归一化等处理,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PLS-DA)对当... 目的:探讨当归-红花配伍化学成分变化规律及其配伍协同增效作用。方法:采用UHPLC-Q-TOF-MS分析方法,质谱数据采用Marker Lynx 4.1软件进行峰提取、峰对齐及归一化等处理,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PLS-DA)对当归-红花配伍合煎液及单煎合并液的化学成分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建立小鼠血虚模型,对单味药材当归、红花及当归-红花配伍的补血作用进行比较研究;建立大鼠急性血瘀模型,对单味药材当归、红花及当归-红花配伍的活血化瘀作用进行比较研究。结果:UHPLC-Q-TOF-MS分析结果显示,当归-红花配伍合煎液与单煎合并液差异明显,当归-红花配伍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整体动物评价实验结果显示,当归-红花配伍补血活血作用较优。结论:阐明当归-红花配伍的物质基础,揭示中药配伍协同增效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红花 单煎 共煎 配伍协同增效
原文传递
白芷、没药单煎与合煎对欧前胡素含量及其镇痛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4
8
作者 王莉鑫 陈影 +7 位作者 孔一鸣 闫惠捷 张倩 游云 张东 仝燕 孟凤仙 王锦玉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20-24,共5页
目的:比较白芷、没药单煎与合煎对欧前胡素含量及其镇痛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常规水煎工艺得到白芷单煎液、没药单煎液、白芷-没药合煎液。采用LC-MS测定不同提取液中欧前胡素的含量,乙腈-水(55∶45),流速0.3 min·mL^(-1),... 目的:比较白芷、没药单煎与合煎对欧前胡素含量及其镇痛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常规水煎工艺得到白芷单煎液、没药单煎液、白芷-没药合煎液。采用LC-MS测定不同提取液中欧前胡素的含量,乙腈-水(55∶45),流速0.3 min·mL^(-1),进样量5μL,柱温35℃;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扫描模式,单离子监测(SIM)。小鼠分为空白组、阳性组(氨酚双氢可待因片组)和3种水煎液的低、中、高剂量组,阳性药给药剂量为0.24 g·kg^(-1)·d^(-1),白芷单煎液将3,6,12 g·kg^(-1)·d^(-1),没药单煎液将1.5,3,6 g·kg^(-1)·d^(-1),白芷-没药合煎液将4.5,9,18 g·kg^(-1)·d^(-1)设定为低、中、高给药剂量,分别灌胃给药7 d后进行热板试验和扭体试验,记录舔足时间和扭体次数。结果:欧前胡素线性范围0.02~0.20 mg·L^(-1)(R^2=0.991 1),欧前胡素在白芷单煎液中转移率仅0.62%,在白芷-没药合煎液中转移率提高至2.00%。除了个别时间点外,热板试验中单煎液、合煎液各剂量组与空白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扭体试验中白芷单煎低、中剂量组,没药单煎高剂量组和白芷-没药合煎各剂量组与空白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白芷与没药合煎能促进白芷中欧前胡素的溶出。单煎液、合煎液各剂量组均能延长小鼠热板舔足时间,合煎液各剂量组均能延长扭体潜伏时间,合煎液高剂量组对小鼠的疼痛抑制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芷 没药 欧前胡素 镇痛 单煎 合煎 热板法
原文传递
基于化学特征与核心功效分析经典名方桃红四物汤复方合煎与单煎差异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成颜芬 杜克群 +7 位作者 吴亿晗 杨青波 段毅 胥海婷 韩晓琴 傅超美 何瑶 章津铭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5879-5890,共12页
目的通过分析桃红四物汤(Taohong Siwu Decoction,TSD)合煎和单煎混合冻干粉之间化学成分、核心药效的差异性,探讨TSD经典名方制剂与单味药配方颗粒临床灵活应用的合理性。方法采用UPLC-Q-Exactive Orbitrap/MS对TSD基准样品合煎与单煎... 目的通过分析桃红四物汤(Taohong Siwu Decoction,TSD)合煎和单煎混合冻干粉之间化学成分、核心药效的差异性,探讨TSD经典名方制剂与单味药配方颗粒临床灵活应用的合理性。方法采用UPLC-Q-Exactive Orbitrap/MS对TSD基准样品合煎与单煎混合样品进行定性鉴定分析,同时测定合煎与单煎混合样品中9种指标成分的含量,比较单煎与合煎样品中成分的差异;并从调经止痛的核心药效建立大鼠急性痛经模型,对比评价二者药效差异。结果通过UPLC-Q-Exactive Orbitrap/MS技术分析初步鉴定并归属TSD合煎和单煎冻干粉中共有31种化学成分,在成分种类上无明显差异;进一步测定其中9种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单煎混合样品比较于合煎样品,芍药苷、芍药内酯苷、羟基红花黄色素A含量相对降低,而没食子酸、绿原酸、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5-羟甲基糠醛、毛蕊花糖苷含量相对升高,且对9种成分含量进行统计学分析表明二者之间含量未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这些成分不受合煎与单煎体系的影响;干膏得率结果表明,单煎混合样品的平均干膏得率与合煎样品差异不大。调经止痛核心药效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合煎与单煎混合样品组均能延长大鼠扭体潜伏期、降低扭体次数,显著降低血清中前列腺素F_(2α)(prostaglandin F_(2α),PGF_(2α))、前列腺素E_(2)(prostaglandin E_(2),PGE_(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子宫组织中Ca^(2+)、内皮素-1(endothelin 1,ET-1)、NO水平(P<0.05),改善子宫上皮细胞炎症、水肿等病理变化,具有一定的缓解痛经作用,合煎和单煎混合样品在功效上未见显著差异。结论 TSD复方合煎与单煎基准样品在化学成分种类、含量及核心药效上均未见明显差异,为其复方制剂与单味药配方颗粒制剂的临床合理应用与评价提供参考依据,也进一步为实现在古代经典名方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红四物汤 经典名方 合煎 单煎 化学特征 核心药效 UPLC-Q-Exactive Orbitrap/MS 急性痛经模型 前列腺素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内皮素-1
原文传递
逍遥散分煎与合煎药理作用比较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陈玉兴 简雪芹 +2 位作者 孙兰 周瑞玲 崔景朝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2000年第4期36-39,共4页
:对比研究了逍遥散分煎与合煎对小鼠四氯化碳性肝损伤、脾虚胃排空、失血性贫血、自主活动、睡眠时间的影响 ,结果表明合煎整体效应稍优于分煎 ,但除
关键词 逍遥散 分煎 合煎 药理作用 中药
下载PDF
不同比例黄连-吴茱萸配方颗粒/单/合煎对比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谭朝丹 楼冰 +1 位作者 顾伟鹰 施燕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2238-2242,2250,共6页
目的:通过考察不同比例的黄连与吴茱萸药对,其配方颗粒与单煎液、合煎液的关键成分含量差异,探索药对配方颗粒与传统煎法的等效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制法下6种生物碱含量,并利用SPSS18.0进行统计检验。结果:与单煎相比,... 目的:通过考察不同比例的黄连与吴茱萸药对,其配方颗粒与单煎液、合煎液的关键成分含量差异,探索药对配方颗粒与传统煎法的等效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制法下6种生物碱含量,并利用SPSS18.0进行统计检验。结果:与单煎相比,配方颗粒中4种黄连生物碱和吴茱萸次碱含量均与合煎中没有明显差异(小檗碱P=0.881;表小檗碱P=0.810;黄连碱P=0.961;巴马汀P=0.220;吴茱萸次碱P=0.137),单煎中黄连生物碱含量平均值约为配方颗粒或合煎的2倍(P<0.01),吴茱萸次碱单煎含量明显降低(配方颗粒/合煎平均值为单煎的3倍以上,P<0.01),而吴茱萸碱在配方颗粒与单煎中的差异小(P=0.314),平均值均在合煎液含量的40%以下(P<0.01)。另外,随着吴茱萸占比提高,合煎液中4种黄连生物碱、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含量明显降低,但比例对配方颗粒和单煎影响不大。结论:在黄连和吴茱萸药对中,黄连生物碱配方颗粒与合煎差异不显著,吴茱萸生物碱在配方颗粒中可能发生转变,导致与合煎有差异,而且配方颗粒并不能重现合煎中药对比例对成分含量的影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连 吴茱萸 配方颗粒 合煎 单煎 成分对比
原文传递
HPLC法研究川芎-白芍单煎及共煎液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8
12
作者 郑春松 叶蕻芝 +3 位作者 刘献祥 罗美容 温雪芬 周常恩 《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年第6期39-43,共5页
目的研究川芎-白芍单煎及共煎液中有效成分阿魏酸和芍药苷含量的变化,初步探索两味中药配伍应用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Phenomenex Gemini C18色谱柱,以乙腈-0.2%的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8 mL/min;柱温:35℃;检测波长分别... 目的研究川芎-白芍单煎及共煎液中有效成分阿魏酸和芍药苷含量的变化,初步探索两味中药配伍应用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Phenomenex Gemini C18色谱柱,以乙腈-0.2%的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8 mL/min;柱温:35℃;检测波长分别为324 nm、233 nm,测定追踪川芎-白芍共煎液与单煎液中主要有效成分阿魏酸和芍药苷含量的变化。结果阿魏酸回归方程为Y=51.989X-11.444(r=0.9998),在11.7~210.6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58%,RSD为0.22%;芍药苷回归方程为Y=15.201X-29.802(r=0.9999),在16.1~966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67%,RSD为0.97%;川芎-白芍共煎液中阿魏酸含量比川芎单煎液中平均升高24.04%,芍药苷含量比白芍单煎液中平均升高17.47%。结论川芎-白芍共煎液中阿魏酸和芍药苷的含量高于各单煎液中含量,两者配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 白芍 阿魏酸 芍药苷 单煎 共煎 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佛手散分煎液与合煎液的有效成分对比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贾智若 陈明伟 +2 位作者 甄丹丹 李培源 李海媚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第2期90-93,共4页
[目的]分析佛手散分煎液与合煎液的中有效成分,为该方的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佛手散分煎液和合煎液中绿原酸、咖啡酸、阿魏酸、洋川芎内酯A、藁本内酯等5种有效成分。色谱柱:Atlantis T3柱(250 mm×... [目的]分析佛手散分煎液与合煎液的中有效成分,为该方的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佛手散分煎液和合煎液中绿原酸、咖啡酸、阿魏酸、洋川芎内酯A、藁本内酯等5种有效成分。色谱柱:Atlantis T3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不同比例的甲醇—0.2%醋酸水溶液(5∶95→90∶10),采用梯度洗脱;流速0.8 ml/min;柱温25℃;检测波长280 nm;进样量10μl。[结果]佛手散分煎液与合煎液化学组成基本一致,但各成分的溶出量有所差异,合煎比分煎更利于5种有效成分的溶出。[结论]佛手散分煎与合煎对有效成分的溶出有一定的影响,在临床应用时应予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手散 分煎 合煎 有效成分
下载PDF
葛根川芎煎液中葛根素和阿魏酸的含量测定 被引量:8
14
作者 宋金春 唐开勇 王宗春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26-428,共3页
目的:建立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在单波长下同时测定葛根川芎煎液中葛根素和阿魏酸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以甲醇-水(含1%的冰醋酸)(30∶70)为流动相,ZorbaxSB-C18(4.6mm×250mm,5μm,Agilent)色谱柱;流速:1.0mL·min-1,检测... 目的:建立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在单波长下同时测定葛根川芎煎液中葛根素和阿魏酸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以甲醇-水(含1%的冰醋酸)(30∶70)为流动相,ZorbaxSB-C18(4.6mm×250mm,5μm,Agilent)色谱柱;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300nm。结果:葛根素和阿魏酸在上述色谱条件下能够完全分离,葛根素含量为19.43mg·(10g)-1,阿魏酸含量为6.71mg·(10g)-1;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53%,100.30%。结论:为药方中含葛根素和阿魏酸的制剂提供准确、灵敏、快速的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波长 高效液相色谱法 煎液 葛根素 阿魏酸
下载PDF
HPLC法研究当归-红花单煎及共煎液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荣 刘睿 +2 位作者 黄天来 宓穗卿 王宁生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48-452,共5页
目的研究和探讨当归-红花单煎及共煎液中有效成分阿魏酸和羟基红花黄色素A含量的变化,初步探索两味中药配伍应用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Phenomenex C18柱(4.6mm×150mm,5μm),以甲醇-0.05%磷酸水溶液p(H=2.45,25∶75)为流动相;流速:1.... 目的研究和探讨当归-红花单煎及共煎液中有效成分阿魏酸和羟基红花黄色素A含量的变化,初步探索两味中药配伍应用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Phenomenex C18柱(4.6mm×150mm,5μm),以甲醇-0.05%磷酸水溶液p(H=2.45,25∶75)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柱温:30℃;进样温度:5℃;检测波长分别为320nm、403nm,测定追踪当归-红花共煎液与单煎液中主要有效成分阿魏酸和羟基红花黄色素A含量的变化。结果阿魏酸回归方程为Y=3.8372X+0.0219(r=0.9998),在0.5~10.0μg 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2.68~101.13%,RSD小于3.2%;羟基红花黄色素A回归方程为Y=1.3647X-0.3714(r=0.9999),在5.0~100.0μg 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17~102.97%,RSD小于2.8%;当归红花共煎液中阿魏酸含量比当归单煎液中平均升高142.64%,羟基红花黄色素A含量比红花单煎液中平均升高145.37%。结论当归-红花共煎液中阿魏酸和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含量高于各单煎液中含量,两者配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该法快速、简便、准确,可为评价提取物中阿魏酸和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质量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红花 阿魏酸 羟基红花黄色素A 单煎 共煎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基于缓解化疗相关性腹泻作用的葛根芩连汤合煎和单煎等效性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敏 杨晓琴 +4 位作者 成颜芬 吴淑洋 邹亮 吴亿晗 章津铭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968-2980,共13页
对比研究葛根芩连汤(Gegen Qinlian Decoction,GQD)饮片单煎混合与传统复方合煎所得样品的化学概貌、组分含量、干膏率、药效等,为两者等效性研究提供依据,为临床中药配方颗粒应用的适宜性提供参考。采用相同的煎煮工艺分别制成GQD复方... 对比研究葛根芩连汤(Gegen Qinlian Decoction,GQD)饮片单煎混合与传统复方合煎所得样品的化学概貌、组分含量、干膏率、药效等,为两者等效性研究提供依据,为临床中药配方颗粒应用的适宜性提供参考。采用相同的煎煮工艺分别制成GQD复方合煎和饮片单煎混合样品,基于UPLC-Q-Exactive Orbitrap MS技术对比分析两者化学概貌,同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两者中9种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差异,随后建立伊立替康所致迟发性腹泻小鼠模型,对比两者对化疗致腹泻的药效差异。基于UPLC-Q-Exactive Orbitrap MS的ESI+和ESI-模式分析,初步鉴定并归属GQD合煎和单煎混合样品中各59种化学成分,在成分种类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异;9种指标性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在合煎中的汉黄芩苷、黄芩苷含量相对较高,而在单煎中葛根素、大豆苷元、小檗碱、表小檗碱、黄芩素、甘草苷、大豆苷含量相对较高,进一步对GQD合煎和单煎中9种指标性成分进行统计学差异分析表明二者之间含量并未有显著性差异,且干膏得率结果表明GQD合煎与单煎样品中干膏得率也未有显著性差异;药效实验结果可得,与模型组相比,合煎与单煎样品组均能缓解小鼠体质量降低,降低腹泻指数,两者结肠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环氧化酶2(COX-2)、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白细胞介素-10(IL-10)、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水平均降低,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均显著上升;苏木素-伊红(HE)染色显示两者结肠组织细胞紧密排列,胞核清晰,未见明显差异。GQD复方合煎样品和单煎混合样品在化学成分的种类、9种指标性成分的含量、两者干膏得率与缓解化疗所致腹泻的药效上均未见明显差异,为中药复方合煎和单煎在传统汤剂和配方颗粒使用的灵活性和优劣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芩连汤 配方颗粒 合煎 单煎 等效性
原文传递
熟地黄、山茱萸、茯苓单煎液与合煎液中毛蕊花糖苷、没食子酸煎出量的变化 被引量:6
17
作者 杨明明 王慧娜 +2 位作者 缪红 张万红 赵桂琴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1期4350-4354,共5页
目的:考察熟地黄、山茱萸及茯苓单煎液与合煎液中毛蕊花糖苷、没食子酸煎出量的变化,为深入研究合煎液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制备熟地黄、山茱萸、茯苓的单煎液、两两合煎液及三药合煎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各煎液... 目的:考察熟地黄、山茱萸及茯苓单煎液与合煎液中毛蕊花糖苷、没食子酸煎出量的变化,为深入研究合煎液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制备熟地黄、山茱萸、茯苓的单煎液、两两合煎液及三药合煎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各煎液中熟地黄的有效成分毛蕊花糖苷和山茱萸的有效成分没食子酸的煎出量,并进行比较。结果:与熟地黄单煎液比较,茯苓+熟地黄合煎液中毛蕊花糖苷煎出量降低(P<0.01),山茱萸+熟地黄和三药合煎液中毛蕊花糖苷煎出量升高(P<0.01);与山茱萸单煎液比较,各合煎液中没食子酸煎出量均降低(P<0.01)。结论:山茱萸、茯苓与熟地黄合煎时对熟地黄中毛蕊花糖苷的煎出分别具有一定的促进、抑制作用;熟地黄、茯苓与山茱萸合煎对山茱萸中没食子酸的煎出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推测毛蕊花糖苷可能是合煎液发挥药效作用的主要成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熟地黄 茯苓 山茱萸 合煎 单煎 毛蕊花糖苷 没食子酸 煎出量
下载PDF
不同配伍配比对赤芍-当归药对中10个成分溶出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程江雪 唐志书 +4 位作者 郭东艳 史亚军 邹俊波 王晶 王鹏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597-1604,共8页
目的:建立赤芍-当归药对中没食子酸、氧化芍药苷、香草酸、芍药内酯苷、芍药苷、阿魏酸、1,2,3,4,6-O-五没食子酰葡萄糖、苯甲酰芍药苷、丹皮酚、藁本内酯10个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考察不同配伍比例及配伍方式对赤芍-当归药对中10个主要... 目的:建立赤芍-当归药对中没食子酸、氧化芍药苷、香草酸、芍药内酯苷、芍药苷、阿魏酸、1,2,3,4,6-O-五没食子酰葡萄糖、苯甲酰芍药苷、丹皮酚、藁本内酯10个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考察不同配伍比例及配伍方式对赤芍-当归药对中10个主要活性成分溶出量的影响。方法:采用Wonda Cract ODS-2色谱柱(4.6mm×250 mm,5μm),以乙腈-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柱温25℃,变换波长检测赤芍-当归药对中10个成分,检测波长为210、230、260、274、275、325、350 nm。进一步测定赤芍-当归药对的单煎液、单煎合并液(1∶1)以及不同配比的合煎液(1∶1,1∶2,1∶3,2∶1,3∶1)中上述10个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结果:没食子酸、氧化芍药苷、香草酸、芍药内酯苷、芍药苷、阿魏酸、1,2,3,4,6-O-五没食子酰葡萄糖、苯甲酰芍药苷、丹皮酚、藁本内酯质量浓度分别在1.49~74.50μg·m L-1(r=0.996 0)、2.88~144.00μg·m L-1(r=0.996 4)、2.96~147.99μg·m L-1(r=0.997 6)、2.94~147.00μg·m L-1(r=0.997 9)、2.99~149.50μg·m L-1(r=0.998 1)、2.24~111.99μg·m L-1(r=0.997 8)、3.01~150.50μg·m L-1(r=0.997 8)、2.98~148.99μg·m L-1(r=0.998 4)、2.79~139.50(r=0.997 3)、6.00~300.00(r=0.998 2)μg·m L-1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精密度良好,RSD小于2.0%;回收率良好,3个加样浓度的平均回收率(n=9)为83.7%~100.4%,RSD为2.5%~7.2%。当赤芍-当归比例为2∶1时,各成分含量明显大于单煎液中含量,且多种成分在该比例中含量最高。当赤芍-当归比例为1∶1时,合煎液中含量较高的5个成分的溶出量明显多于单煎合并液。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测定方法,结果可靠准确,操作简便,可用于赤芍-当归药对中10个成分的含量测定;赤芍-当归(2∶1)的配伍比例以及合煎的配伍方式有利于10个成分在水中的溶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芍 当归 单煎 合并 合煎 高效液相色谱法 配伍 含量测定
原文传递
指纹图谱总量统计矩法对补阳还五汤分煎与合煎提取成分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周晋 邓凯文 +1 位作者 贺福元 石继连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9-82,共4页
目的:运用总量统计矩法,以HPLC指纹图谱方式,研究补阳还五汤分煎与合煎提取物中化学成分的差异。方法:以常规方法制备补阳还五汤分煎与合煎的提取物,并采用总量统计矩法对补阳还五汤的分煎与合煎提取物指纹图谱参数进行计算,比较参数的... 目的:运用总量统计矩法,以HPLC指纹图谱方式,研究补阳还五汤分煎与合煎提取物中化学成分的差异。方法:以常规方法制备补阳还五汤分煎与合煎的提取物,并采用总量统计矩法对补阳还五汤的分煎与合煎提取物指纹图谱参数进行计算,比较参数的差异。结果:单个对照品统计矩加合参数与混合对照品统计矩参数比较可知,T,j=1的加合性为96.21%,■2r,i=1的加合性为129.6%,平均加合性为97.47%。单味药材统计矩加合参数与药材处方液统计矩参数比较可知T,j=1的加合性为70.50%,■2的加合性为81.97%,平均加合性为50.55%。结论:分煎与合煎提取物中化学成分组成存在差异,该法具有对指纹图谱进行加合性分析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量统计矩 补阳还五汤 高效液相指纹图谱 分煎 合煎
原文传递
黄芪建中汤单煎液与合煎液中铜、铅、镉、汞及砷的含量差异 被引量:5
20
作者 晋臻 夏婷 谭晓梅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61-664,共4页
目的:研究黄芪建中汤(由黄芪、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6味中药材组成)单味药材水煎液(简称"单煎液")与各药材合煎液(简称"合煎液")中铜、铅、镉、汞、砷的含量差异,为中药的临床安全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取... 目的:研究黄芪建中汤(由黄芪、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6味中药材组成)单味药材水煎液(简称"单煎液")与各药材合煎液(简称"合煎液")中铜、铅、镉、汞、砷的含量差异,为中药的临床安全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取黄芪建中汤各药材制备药材样品、单煎液样品及合煎液样品;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各样品中铜、铅、镉、汞及砷的含量;并将测定结果与2015版《中国药典》和《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中铜(<20 mg/kg)、铅(<5 mg/kg)、镉(<0.3 mg/kg)、汞(<0.2 mg/kg)及砷(<2mg/kg)的含量限度进行比较,同时比较单煎液与合煎液中5种元素的含量差异。结果:6味药材中,桂枝和生姜的镉含量超标,分别为0.32、0.74 mg/kg(铜、铅、汞、砷均符合要求),其余药材中5种元素的含量均符合要求;6味药材单煎液及合煎液中铜、铅、镉、汞及砷的含量均符合要求;与各味药材比较,单煎液中铜、铅、镉、汞及砷含量更低(P<0.01);与各药材单煎混合液比较,合煎液中铜、汞的含量更低(P<0.01),铅、镉、砷的含量更高(P<0.01)。结论:黄芪建中汤各药材合煎会减少铜、汞的溶出,增加铅、镉、砷的溶出;推测合煎过程中各药材之间的相互作用改变了铜、铅、镉、汞及砷的溶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黄芪建中汤 单煎 合煎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