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里木盆地志留-泥盆纪岩相古地理及时空演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张翔 田景春 彭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62-771,共10页
近年来塔里木盆地志留—泥盆系油气勘探的发现,使其研究重新受到重视,但仍存在一些制约志留—泥盆系勘探的基础地质问题需要深入研究。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周缘野外剖面、盆内钻井、岩芯详细的分析,在地层划分、对比的基础上,结合地震相研... 近年来塔里木盆地志留—泥盆系油气勘探的发现,使其研究重新受到重视,但仍存在一些制约志留—泥盆系勘探的基础地质问题需要深入研究。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周缘野外剖面、盆内钻井、岩芯详细的分析,在地层划分、对比的基础上,结合地震相研究成果,将塔里木盆地泥盆—志留系划分为3个沉积体系组(分别为陆相、海陆过渡和海洋沉积体系组),进一步识别出8个沉积体系。在上述沉积相研究基础上,结合测井相、地震相的识别,对塔里木盆地志留—泥盆系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时空演化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表明在志留—泥盆纪沉积演化过程中,岩相古地理分布特征在各个时期存在差异性,但在整个古地理演化过程中,又具有继承性。具体表现为:整个志留纪以陆棚、滨岸、潮坪沉积为主,沉积相带总体表现为南北向分带、东西向展布的格局;晚志留世—泥盆纪总体为滨海—潮坪环境,沉积相带较前期局限;晚泥盆世晚期为滨岸—潮坪环境,沉积区进一步缩小。这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取得,将会为储层分布规律研究和油气预测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志留-泥盆纪 沉积体系 岩相古地理 时空演化特征
下载PDF
Geochemical Stratigraphy and Microvertebrate Assemblage Sequences across the Silurian/Devonian Transition in South China 被引量:11
2
作者 ZHAO Wenjin WANG Nianzhong +3 位作者 ZHU Min Ulrich MANN Ulrich HERTEN Andreas LǖKE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2期340-353,共14页
Carbon isotope (δ13Corg) analyses of non-marine clastic rocks and neritic carbonates and black shales spanning the Silurian/Devonian transition are compared from two richly fossiliferous sequences in Qujing of East... Carbon isotope (δ13Corg) analyses of non-marine clastic rocks and neritic carbonates and black shales spanning the Silurian/Devonian transition are compared from two richly fossiliferous sequences in Qujing of East Yunnan and Zoige of Sichuan, South China. The two sections, Xishancun and Putonggou sections in South China, reveal positive δ13Corg shifts happening in the Upper Pridoli and Lower Devonian and reaching peak values as heavy as -25.2‰ (Xishancun) and -19.9‰(Putonggou) in the lowermost Lochkovian following the first occurrence of the thelodont Parathelodus and the conodont Icriodus woschmidti woschmidti (only in Putonggou Section and together with Protathyris-Lanceomyonia brachiopod fauna). These results replicate a globally known positive shift in δ13Corg from the uppermost Silurian to the lowermost Devonian. The δ13Corg variations across the Silurian/Devonian Boundary (SDB) at the two sections in South China exhibit a shift in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similar to the detailed SDB curves from the borehole Klonk-1 drilled at top of the Klonk Global Standard Stratotype-Section and Point (GSSP) in the Prague Basin, Czech Republic. In addition, four microvertebrate assemblages, including the Liaojiaoshan, Xishancun, Yanglugou and Xiaputonggou assemblages, are recognized from the Silurian/Devonian transition exposed in the Xishancun and Putonggou sections,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from both carbon isotope stratigraphy and microvertebrate assemblage sequences suggest that the SDB in South China is located at the base of the Xishancun Formation (between sample QX-20 and sample QX-21) in the Xishancun Section and the lower part of the Xiaputonggou Formation (between sample ZP-09 and sample ZP-10) in the Putonggou Section. The isotopic trend for organic carbon together with the changes of microvertebrate remains across the SDB can offer an approach to a potential correlation of the SDB from different sedimentary facies, which help to correlate the marine with non-mar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isotope stratigraphy microvertebrate assemblages silurian-devonian Boundary marine and non- marine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South China
下载PDF
新疆东准卡拉麦里碰撞带南缘志留-泥盆系生物地层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蔡雄飞 王富明 +1 位作者 廖群安 樊光明 《资源调查与环境》 2015年第4期244-251,共8页
通过精细的生物地层学工作,从时代和生物群组合入手,重新厘定了志留-泥盆系各时期的岩石地层单位时序,在卡拉麦里碰撞带南缘建立较为合理的地层序列。研究认为,该区中-上志留统白山包组第一段可建立扭图瓦贝(Tuvaestrophiasp.)-薄扭贝(L... 通过精细的生物地层学工作,从时代和生物群组合入手,重新厘定了志留-泥盆系各时期的岩石地层单位时序,在卡拉麦里碰撞带南缘建立较为合理的地层序列。研究认为,该区中-上志留统白山包组第一段可建立扭图瓦贝(Tuvaestrophiasp.)-薄扭贝(Leptostrophiasp.)-原始戟贝(Protochonetes sp.)生物群组合,第二段可建立大型图瓦贝(Tuvaella gigantea Tschernyschew)-近平无洞贝(相似种)(Atrypacf.depressa Zhang)-盖嘴贝(Stegerhynchus sp.)生物群组合,第三段可建立大型图瓦贝(Tuvaella gigantea Tschernyschew)-拉氏图瓦贝(Tuvaella rackovskii Tschernyschew)-扁平薄皱贝(Leptaenacf.depressa)-新疆高面石燕(Tannuspirifer xinjiangensis Zhang)生物群组合。上志留统老沟组可建立小鸽小无洞贝(Atrypellacf.columbella Barrande)-单褶准无窗贝(Athyrisinacf.uniplicata Grabau)-安嘎西盖嘴贝(Stegerhynchus angaciensis Tschernyschew)生物群组合。顶志留统-下泥盆统红柳沟组可建立肥厚灌木孔珊瑚(Steatothamnopora sp.)-沟孔珊瑚(Striatopora sp.)-拟灌木孔珊瑚(Parathamnoporasp.)动物群组合,下-中泥盆统卡拉麦里组可建立中华薄腔贝(相似种)(Leptocoeliacf.sinicaSu)-肠状珊瑚(未定种)(Enterolasmasp.)-双锥珊瑚(未定种)(Diplochonesp.)动物群组合,上泥盆统克安库都克组出现先鳞木(未定种)(Prelepidondronsp.)。志留-泥盆系生物地层单位时序的建立,对研究卡拉麦里碰撞带及志留-泥盆系地层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东准噶尔 卡拉麦里碰撞带 志留-泥盆系 生物地层 化石生物群 时序
下载PDF
新疆卡拉麦里碰撞带南缘志留--泥盆纪沉积学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蔡雄飞 廖群安 +1 位作者 王富明 樊光明 《华东地质》 2016年第2期113-119,共7页
志留纪、泥盆纪是研究新疆卡拉麦里碰撞带发展、演化的关键时期。本文通过研究该区志留—泥盆纪的沉积学特征,认为志留纪白山包组为"风暴海"远岸沉积,而非单纯的"海滩"、"浅海"沉积。泥盆纪卡拉麦里组下... 志留纪、泥盆纪是研究新疆卡拉麦里碰撞带发展、演化的关键时期。本文通过研究该区志留—泥盆纪的沉积学特征,认为志留纪白山包组为"风暴海"远岸沉积,而非单纯的"海滩"、"浅海"沉积。泥盆纪卡拉麦里组下段发现的重力流浊流沉积序列以及重力流水道相沉积,表明沉积环境为斜坡相—半深海相,而非"滨海相"。晚泥盆世克安库都克组发现的陆相磨拉石,显示陆一陆碰撞造山阶段的沉积,这些沉积记录了盆地形成、演化和造山过程,丰富了新疆卡拉麦里构造演化的研究内容,确定洋壳俯冲、陆陆碰撞的时间应为晚泥盆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带南缘 沉积学 志留一泥盆纪 克拉麦里 新疆
下载PDF
SILURIAN-DEVONIAN COUPLING OF THE NORTH CHINA AND YANGTZE PLATES: EVIDENCE FROM THE GEOCHEMISTRY OF SEDIMENTARY ROCKS 被引量:2
5
作者 高山 张本仁 +2 位作者 谷晓明 谢千里 郭孝明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1991年第11期1372-1380,共9页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compositions of a large number of Proterozoic-Tertiary finegrained clastic sedimentary rocks from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and its adjacent sou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Platform and nort...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compositions of a large number of Proterozoic-Tertiary finegrained clastic sedimentary rocks from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and its adjacent sou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Platform and north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Platform reveal that the North China and Yangtze plates were coupled during the period of Silurian to Devoni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LING Orogenic Belt North China PLATE Yangtze PLATE silurian-devonian continental COUPLING GEOCHEMISTRY of fine-grained elastic sedimentary rocks.
原文传递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泥盆系层序界面的“四位一体”响应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田景春 邵晓岩 +1 位作者 张翔 林小兵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42-1050,共9页
以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泥盆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盆地周缘野外露头剖面详细观测、盆内典型钻井岩心详细描述、测井资料分析、地震剖面解释,详细研究了盆地内志留系—泥盆系沉积演化过程中关键层序界面(主要包括S/O界面——对应于地震剖面... 以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泥盆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盆地周缘野外露头剖面详细观测、盆内典型钻井岩心详细描述、测井资料分析、地震剖面解释,详细研究了盆地内志留系—泥盆系沉积演化过程中关键层序界面(主要包括S/O界面——对应于地震剖面上的T07,上、中下志留统之间的层序界面——对应于地震剖面上的T16,上、中泥盆统之间的界面——对应于地震剖面上的T06,石炭系、泥盆系之间的界面——对应于地震剖面上的T75)的"四位一体"响应特征,即层序界面在野外露头剖面、钻井岩心、测井曲线及地震剖面上的特征,结果表明:层序界面在露头剖面、钻井岩心上通常为不整合或冲刷侵蚀面,在测井曲线上表现为突变,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上超、下超或削截。进而详细论述了层序界面形成的油气地质意义,具体表现为:(1)层序界面反映了关键时期盆地性质的转化;(2)层序界面为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3)层序界面有利于圈闭的形成。该研究成果将为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泥盆系的进一步油气勘探提供重要的基础地质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志留系-泥盆系 层序界面 四位一体 油气地质意义
下载PDF
The Silurian-Devonian boundary in East Yunnan(South China)and the minimum constraint for the lungfish-tetrapod split 被引量:3
7
作者 Wenjin ZHAO Xiaolin ZHANG +2 位作者 Guodong JIA Yan’an SHEN Min ZH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SCD 2021年第10期1784-1797,共14页
The Silurian-Devonian interval is an essential period in Earth history for witnessing the rise of sarcopterygian fishes and terrestrial vascular plants.In addition to its implication in global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 The Silurian-Devonian interval is an essential period in Earth history for witnessing the rise of sarcopterygian fishes and terrestrial vascular plants.In addition to its implication in global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the precise location of the Silurian-Devonian boundary(SDB)in East Yunnan closely relates to the minimal and maximal estimated dates for the lungfish-tetrapod split.Several geochemical indicators including the values and curves ofδ^(13)C_(org),δ^(13)Ccarb and TOC are obtained from the continuous SDB sequence in Dahe,Yiliang County,East Yunnan.The results reveal the significant positiveδ^(13)C_(org) shifts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Yulungssu Formation and the lower part of the Xishancun Formation,and the peak value(−20.0‰)in the sample YD-25 from the lowermost of the Xishancun Formation,replicating theδ^(13)C_(org) variation trend from the uppermost Silurian to the lowermost Devonian worldwide.Theδ^(13)C_(org) variation across the SDB at the Dahe Section resembles the SDB curve from the borehole Klonk-1 drilled at the top of the Klonk GSSP in the Prague Basin,Czech Republic.As such,we place the SDB in the Dahe Area between the samples of YD-17 and YD-18 from the lowermost part of the Xishancun Formation.This SDB assignment is corroborated by new findings of Early Devonian thelodont Parathelodus from the lower part of the Xishancun Formation in Qujing Area.The resolution of the SDB in Dahe,coupled with available paleontological data and the biostratigraphic zonation in East Yunnan,has provided vital data for the geological ages of the fish-bearing strata in East Yunnan.The earliest rhipidistian Youngolepis from the Xishancun Formation(Lochkovian,Devonian)and earliest stem-sarcopterygian Psarolepis from the Kuanti Formation(Ludfordian,Silurian)in East Yunnan indicate that the split between lungfish and tetrapods occurred between 426.5 and 416.0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isotope stratigraphy silurian-devonian boundary East Yunnan South China Lungfish-tetrapod split Calibration date
原文传递
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志留—泥盆系油气成藏规律 被引量:3
8
作者 李赫 董清水 +3 位作者 楼仁兴 张凯文 张勇 孙雷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12年第4期730-739,共10页
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以寒武—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为烃源岩,志留—泥盆系三角洲-滨岸砂岩为储层,潮坪环境形成的致密泥岩为盖层,形成了断裂型生储盖组合,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通过对研究区志留—泥盆系沉积相带展布、断层发... 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以寒武—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为烃源岩,志留—泥盆系三角洲-滨岸砂岩为储层,潮坪环境形成的致密泥岩为盖层,形成了断裂型生储盖组合,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通过对研究区志留—泥盆系沉积相带展布、断层发育特征以及古隆起和古斜坡的综合研究,结合烃源岩排烃及已发现油气特征,认为巴楚—麦盖提地区志留—泥盆系油气成藏规律主要受沉积和构造的共同控制,在二叠纪末,寒武—奥陶系烃源岩排烃期已经形成的单斜构造或斜坡带,被长期活动断层沟通了寒武—奥陶系烃源岩的志留—泥盆系储层分布区易于形成油气藏。区内有利油气成藏区带主要为康2-方1井之间的断裂带与玉1-BK8-巴5井之间的斜坡带,可能发育的油气藏类型为岩性油气藏和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留—泥盆系 油气成藏规律 岩性油气藏 巴楚—麦盖提地区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东昆仑造山带东段志留纪-泥盆纪中性岩的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彬 伍炼华 +5 位作者 马昌前 徐雨 李福林 湛君明 黄坚 孙洋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398-2414,共17页
细致地调查与研究同折返或后碰撞岩浆岩能为理解大陆深俯冲-折返中的壳-幔相互作用及恢复碰撞造山带构造演化历史提供非常关键的线索.以东昆仑东段巴隆-金水口地区晚志留世-泥盆纪同折返期中性岩类为研究对象,开展锆石U⁃Pb年代学、岩石... 细致地调查与研究同折返或后碰撞岩浆岩能为理解大陆深俯冲-折返中的壳-幔相互作用及恢复碰撞造山带构造演化历史提供非常关键的线索.以东昆仑东段巴隆-金水口地区晚志留世-泥盆纪同折返期中性岩类为研究对象,开展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质学等综合研究,以期为深入认识东昆仑造山带同折返期岩浆形成机制及其始特提斯洋构造演化提供新的证据.结果显示,巴隆和金水口地区中性岩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420 Ma和405 Ma,与东昆仑地区榴辉岩的折返时限重叠.其中,巴隆闪长玢岩具有相对低的MgO、Mg#以及相对高的K2O,而金水口闪长岩则具有相对高的MgO、Mg#以及相对高的Na2O.巴隆闪长玢岩的Nb/La比值随着Mg#降低而降低,符合同化混染与分离结晶作用(assimilation and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AFC)的成分演化趋势,并且样品在La/Sm-La图解中投影均落在分离结晶演化曲线上.但是金水口闪长岩的Nb/La比值与Mg#之间不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样品在La/Sm-La图解中投影均落在部分熔融曲线上.此外,与金水口闪长岩相比,巴隆闪长玢岩具有相对高的Isr值和相对低的εNd(t)值,并且显示更高的初始岩浆熔体温度.综合本文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等研究成果,可以确定巴隆和金水口地区两套中性岩的形成分别与玄武质岩浆的分离结晶与地壳混染、下地壳玄武质岩石的部分熔融有关.结合区域上已报道的最新研究资料,可以判断,这些中性岩类应形成于碰撞后伸展的环境中,板片断离很可能是触发东昆仑晚志留世-泥盆纪大规模同折返期岩浆活动关键因素.东昆仑地区至少从440 Ma开始进入大陆碰撞及陆壳深俯冲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岩 陆壳折返 志留纪-泥盆纪 始特提斯 东昆仑造山带 岩石学.
原文传递
志留—泥盆纪华北高地的猜想:从甘肃的研究说起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旗 《甘肃地质》 2011年第2期1-10,共10页
为华北克拉通缺失晚奥陶世—早石炭世地层的记录,岩相古地理解释为一个古陆,我们研究认为它可能是一个高地。寒武—奥陶纪时华北克拉通为广泛的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指示为海台地势,地壳厚度<30km。志留—泥盆纪时为一高地,地壳厚约&g... 为华北克拉通缺失晚奥陶世—早石炭世地层的记录,岩相古地理解释为一个古陆,我们研究认为它可能是一个高地。寒武—奥陶纪时华北克拉通为广泛的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指示为海台地势,地壳厚度<30km。志留—泥盆纪时为一高地,地壳厚约>40km。晚石炭世发育海相、海陆交互相沉积,地壳厚度也在30km左右。高地的形成与构造挤压有关,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和有限的花岗岩资料推测,在志留纪时,水平的挤压力可能来自西部,西部有埃达克型和喜马拉雅型花岗岩出露,指示南祁连与华北发生了碰撞。晚期泥盆纪时的挤压力源于北方,北方有零星埃达克岩出露,推测与古亚洲洋地体之间的弧陆碰撞有关。志留—泥盆纪的华北高地属于冷高地,没有伴随花岗岩的大量活动,因此,高地的垮塌与拆沉无关,可能与晚石炭世时的地壳伸展减薄有关,地壳厚度减薄了大约10km。志留—泥盆纪的华北高地比中国东部高原面积还大,也许是中国地质历史上最大的一个高地,研究这个冷高地形成和破坏的机制及其对全球构造、气候、环境的影响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志留—泥盆纪的华北高地 冷高原 热高原 高地形成机制
原文传递
云南的早期脊椎动物化石研究
11
作者 赵文金 朱敏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3年第6期863-869,共7页
我国云南是世界上早期脊椎动物化石的重要产地,古生代中期的鱼类不仅门类齐全,而且大多出现时代早、地区性属种多,其中不少化石材料如今已成为探讨如脊椎动物起源、硬骨鱼类起源、四足动物起源等一系列生命史中重大课题的关键资料。主... 我国云南是世界上早期脊椎动物化石的重要产地,古生代中期的鱼类不仅门类齐全,而且大多出现时代早、地区性属种多,其中不少化石材料如今已成为探讨如脊椎动物起源、硬骨鱼类起源、四足动物起源等一系列生命史中重大课题的关键资料。主要对古生代中期云南早期脊椎动物化石的研究做一个系统、全面的回顾与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有关研究的重点与方向进行了展望。在探索生物演化格局的同时,不仅要加强对演化机制、环境以及古地理背景的研究,而且更要强调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充分利用我国古生代中期丰富的鱼类化石资料,在早期脊椎动物系统演化、古地理与古气候等方面做出原创性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脊椎动物 志留纪-泥盆纪 云南
下载PDF
新疆哈密三道岭地层新知
12
作者 叶干 冯庆来 《新疆地质》 CAS CSCD 1990年第3期272-274,共3页
在三道岭原石炭系中采到大量腕足类化石,其上部灰岩的时代应为D_1—D_2,其下部泥岩的时代应为S_3—D_1.
关键词 哈密 三道岭西 原石炭系 腕足类化石 志留—泥盐纪
下载PDF
云南早期有颌类化石形态学研究新进展
13
作者 郭相奇 《云南地质》 2019年第2期162-175,共14页
有颌类的出现是脊椎动物演化历史上的里程碑,云南是世界早期有颌类研究的最重要的地区之一。云南的盾皮鱼类包含在节甲鱼类、瓣甲鱼类、胴甲鱼类三大类群和向硬骨鱼类的过渡类群中,硬骨鱼类以肉鳍鱼类为主,棘鱼类、软骨鱼类和部分硬骨... 有颌类的出现是脊椎动物演化历史上的里程碑,云南是世界早期有颌类研究的最重要的地区之一。云南的盾皮鱼类包含在节甲鱼类、瓣甲鱼类、胴甲鱼类三大类群和向硬骨鱼类的过渡类群中,硬骨鱼类以肉鳍鱼类为主,棘鱼类、软骨鱼类和部分硬骨鱼类呈微体化石保存。云南早期有颌类化石的形态学研究已经历了56年,本文回顾总结发现于云南、分布在5个动物群16个组合中的75属82种早期有颌类的整体形态学特征,并展望云南早期有颌类化石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颌类 形态学 志留纪-泥盆纪 云南
下载PDF
兴安地层区的古生代地层 被引量:27
14
作者 苏养正 《吉林地质》 1996年第3期23-24,共2页
西伯利亚板块东南缘,从早晚寒武世晚期至早石炭世,地层发育经历了被动陆经、岛孤和弧后盆地、岛弧期后抬升、裂陷槽和陆表海侵期几个阶段,文中详细论述了它们沉积特征及相互关系.
关键词 兴安地层区 奥陶纪 岛弧 古生代 志留纪 地层
下载PDF
K-Ar测年法在确定沉积岩成岩时代中的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被引量:22
15
作者 赵孟为 Hans Ahrendt Klaus Wemmer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1-21,共11页
根据伊利石K-Ar测年法研究,确定鄂尔多斯盆地存在两期与构造运动有关的成岩作用事件:即与早期燕山运动有关的侏罗纪(170—160Ma)和与晚期加里东运动有关的志留-泥盆纪(420-370Ma)成岩作用时代。为了揭示碎... 根据伊利石K-Ar测年法研究,确定鄂尔多斯盆地存在两期与构造运动有关的成岩作用事件:即与早期燕山运动有关的侏罗纪(170—160Ma)和与晚期加里东运动有关的志留-泥盆纪(420-370Ma)成岩作用时代。为了揭示碎屑物质对K-Ar年龄的影响和伊利石成岩作用的机制,本文提出了一个通过观察K-Ar年龄随深度变化的趋势来进行判断的模式。在K-Ar年龄小于地层时代的条件下,K-Ar年龄与深度呈正相关,或者很相近的K-Ar年龄与深度变化无关均标志着没有或很少有碎屑物质的影响;同时,前者指示逐渐埋藏条件下的成岩作用,而后者则反映短暂的热事件引起的成岩作用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岩 成岩时代 同位素测年法
下载PDF
滇东曲靖志留-泥盆系界线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18
16
作者 方宗杰 蔡重阳 +7 位作者 王怿 李星学 高联达 王成源 耿良玉 王尚启 王念忠 李代芸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81-90,共10页
首次在曲靖玉龙寺组上易剥页岩中发现Pridolian期的化石证据。对多门类大化石及微体化石的分析研究表明,玉龙寺组属晚志留世晚期,下西山村组属早泥盆世早期,志留一泥盆系界线应从它们之间通过。
关键词 地层 志留纪 泥盆纪 界线 玉龙寺组
原文传递
内蒙古达茂旗巴特敖包地区包尔汉图剖面牙形刺生物地层 被引量:10
17
作者 王平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22-331,共10页
内蒙古达茂旗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 )巴特敖包地区志留纪、泥盆纪碳酸岩相地层发育 ,本区珊瑚、腕足类、层孔虫等底栖大化石的研究工作已有一定基础。但志留纪、泥盆纪地层在时代确定和对比上还存在很多问题 ,必须用主导化石门类牙形刺... 内蒙古达茂旗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 )巴特敖包地区志留纪、泥盆纪碳酸岩相地层发育 ,本区珊瑚、腕足类、层孔虫等底栖大化石的研究工作已有一定基础。但志留纪、泥盆纪地层在时代确定和对比上还存在很多问题 ,必须用主导化石门类牙形刺加以解决。研究表明 :包尔汉图剖面的顶部属泥盆系无疑 ,应归入阿鲁共组 ,而不是西别河组 ;巴特敖包地区的海侵 ,始于罗德洛统卢德福德阶 (L udfordian)早期。本剖面没有发现文洛克世和罗德洛世早期的海相沉积。本文描写了一个志留纪牙形刺新种 :Ozarkodina uncrispa sp.no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形刺 生物地层 西别河组 阿鲁共组 志留纪 早泥盆世 内蒙古
下载PDF
南天山造山带志留—泥盆纪盆地恢复与构造旋回地层学初探 被引量:6
18
作者 赵玉光 李向东 《新疆地质》 CAS CSCD 1998年第4期299-306,共8页
用动力旋回地层学观点对南天山造山带进行了初步探讨 ,建立该区域志留—泥盆纪构造沉积演化模式 :南天山南缘洋盆早志留世已出现 ,晚志留世为孤立碳酸盐台地发育阶段 :泥盆纪南天山南缘洋盆开始向北俯冲 ,导致了相对海平面上升 ,使碳酸... 用动力旋回地层学观点对南天山造山带进行了初步探讨 ,建立该区域志留—泥盆纪构造沉积演化模式 :南天山南缘洋盆早志留世已出现 ,晚志留世为孤立碳酸盐台地发育阶段 :泥盆纪南天山南缘洋盆开始向北俯冲 ,导致了相对海平面上升 ,使碳酸盐台地被淹没 ,出现深水浊流盆地背景 ,并伴随来自哈尔克山、艾尔宾山南缘火山岛弧带的火山碎屑沉积。至石炭纪 ,由于洋壳俯冲加剧 ,在南天山北缘出现火山弧、南缘盆地形成超覆沉积 ,总体反映了海平面不断上升的过程。同时 ,对造山带中变形盆地对原型盆地响应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超构造岩片、构造岩片、微构造岩片及地层序列四级岩片划分方案。针对有限史密斯地层进行了动力旋回层序的研究 ,将上志留统至泥盆系划分为四个二级动力旋回层序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志留—泥盆纪 构造沉积 动力旋回地层学
下载PDF
东昆仑成矿带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地质条件与成矿规律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良 孙丰月 +16 位作者 李世金 李碧乐 钱烨 王超 赵拓飞 禹禄 王冠 霍亮 王力 张雅静 王琳琳 李浩然 闫佳铭 李予晋 张得鑫 杨延乾 王维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61-1496,共36页
东昆仑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Au-Cu-Co-Ni-Fe-Pb-Zn及其他多金属成矿带,2011年夏日哈木超大型镍矿床的发现使东昆仑一跃成为我国重要的铜镍资源基地。经过多年的勘查,东昆仑成矿带Cu-Ni找矿取得了较大突破,陆续发现了一批具有较大找矿潜力... 东昆仑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Au-Cu-Co-Ni-Fe-Pb-Zn及其他多金属成矿带,2011年夏日哈木超大型镍矿床的发现使东昆仑一跃成为我国重要的铜镍资源基地。经过多年的勘查,东昆仑成矿带Cu-Ni找矿取得了较大突破,陆续发现了一批具有较大找矿潜力的岩体,如石头坑德、阿克楚克塞、浪木日和尕牙河等岩体。笔者依据近些年研究的成果对东昆仑成矿带岩浆铜镍矿床的成矿规律和成矿特征作初步总结,并指出下一步找矿方向。形成的主要认识如下:东昆仑造山带至少发生了4期强度不等的Cu-Ni-Co-(PGE)成矿事件,分别为寒武纪—奥陶纪(535~445 Ma)、志留纪—泥盆纪(440~394 Ma)、二叠纪—早三叠世(271~239 Ma)与晚三叠世(233~208 Ma),其中志留纪—泥盆纪的岩体数量最多、矿化率最高,产出的矿床数量多、规模也最大,而其他期次岩体的数量少、规模小与矿化弱;与其他成矿期的岩体零星分布于整个东昆仑成矿带不同,志留纪—泥盆纪岩体严格产在昆中断裂以北,又以昆中带数量最多,丛聚性明显;成矿具有显著的专属性,成矿岩体均以杂岩体产出,岩相发育齐全,富含贵橄榄石和斜方辉石的超镁铁质岩是最重要的含矿岩石,多属于铁质超基性岩;原始岩浆起源于软流圈地幔的大比例部分熔融,地壳物质混染是硫化物饱和的关键因素;志留纪—泥盆纪岩体找矿潜力最大,主要分布在昆中带,是今后找矿勘查的主攻方向和区域,其他期次找矿潜力较小,但仍需进一步评价寒武纪—奥陶纪岩体的Cu-PGE含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日哈木铜镍矿床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 志留纪—泥盆纪岩体 成矿规律 找矿方向 东昆仑成矿带
下载PDF
中国中古生代脊椎动物古地理研究回顾 被引量:5
20
作者 潘江 卢立伍 姬书安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1994年第Z2期200-210,共11页
本文回顾了中国及相邻地区志留纪、泥盆纪古地理研究概况,叙述了近年来中国早期脊椎动物化石的新发现及其生物地理学意义。塔里木盆地中古生代鱼类化石面貌与华南相似。古脊椎动物及古植物化石证据支持包括塔里木、华北、华南在内的中... 本文回顾了中国及相邻地区志留纪、泥盆纪古地理研究概况,叙述了近年来中国早期脊椎动物化石的新发现及其生物地理学意义。塔里木盆地中古生代鱼类化石面貌与华南相似。古脊椎动物及古植物化石证据支持包括塔里木、华北、华南在内的中国地台存在于早古生代,并且可能在早泥盆世时,与东冈瓦纳大陆(澳大利亚和南极)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留纪及泥盆纪 脊椎动物 古生物地理 中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