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拉曼光谱和深度学习的家蚕卵微粒子病无损检测
1
作者 代芬 邢鸿昕 +5 位作者 王先燕 冯敏 胡豆豆 孙京臣 赵懿琨 王叶元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60-567,共8页
为研究家蚕微粒子病检测方法,基于密集连接块提出用R-DenseNet模型对家蚕微粒子病拉曼光谱进行无损检测。以患家蚕微粒子病原原母种卵为实验样本,构建家蚕微粒子病拉曼光谱数据集。R-DenseNet与其他5种分类模型的对比结果表明,不使用额... 为研究家蚕微粒子病检测方法,基于密集连接块提出用R-DenseNet模型对家蚕微粒子病拉曼光谱进行无损检测。以患家蚕微粒子病原原母种卵为实验样本,构建家蚕微粒子病拉曼光谱数据集。R-DenseNet与其他5种分类模型的对比结果表明,不使用额外预处理的R-DenseNet的检测准确率达到97.32%,优于使用预处理的传统分类模型;对于处理60 dB强度噪声的光谱数据,R-DenseNet能达到93.66%的检测精度,在同等性能中,其模型训练的参数量较对比模型减少50%以上,表现出更好的鲁棒性和计算效率。文中提出的R-DenseNet网络结构能够对家蚕卵微粒子病拉曼光谱实现快速、准确且无损的检测,为家蚕微粒子病检测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曼光谱 家蚕微粒子病 无损检测 深度学习
下载PDF
破碎法提取家蚕微孢子虫孢子核酸的PCR检测灵敏度试验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光才 蔡顺风 +6 位作者 何祥康 何欣怡 马焕艳 孟祥坤 邱海洪 何永强 鲁兴萌 《蚕桑通报》 2011年第4期8-11,共4页
蚕微粒子病检测技术是该病防治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本文在通过破碎法提高模板核酸获取量的基础上,对纯化家蚕微粒子虫孢子的PCR检测灵敏度进行了测试。提取核酸-模板稀释测试12对引物的灵敏度中有4对引物达到0.05粒(102粒/mL)、4对引物5粒... 蚕微粒子病检测技术是该病防治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本文在通过破碎法提高模板核酸获取量的基础上,对纯化家蚕微粒子虫孢子的PCR检测灵敏度进行了测试。提取核酸-模板稀释测试12对引物的灵敏度中有4对引物达到0.05粒(102粒/mL)、4对引物5粒(104粒/mL)、1对引物50粒(105粒/mL)、2对引物500粒(106粒/mL)和1对引物5000粒(107粒/mL)。两对灵敏度较高的引物(NbZS004F/NbZS004R和NbZS007F/NbZS007R)灵敏度临界值(0.05粒和0.005粒)的PCR重复检测率均为90%。纯化家蚕微粒子虫孢子稀释后提取核酸再进行PCR检测试验中,NbZS004F/NbZS004R和NbZS007F/NbZS007R的灵敏度分别为:5粒(104粒/mL)和0.5粒(103粒/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微粒子病 孢子 聚合酶链式反应 检测 灵敏度
下载PDF
基于环境控制的家蚕微粒子病防控措施
3
作者 廖模祥 张国平 雷语 《湖南农业科学》 2016年第1期63-65,共3页
桑园野外昆虫微孢子虫的交叉感染已成为当前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主要原因,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从养蚕环境净化入手,提出了生产环境净化、桑叶全程洗消、桑园病虫害的控制等一系列实用技术措施,以期达到控制家蚕微粒子病传染和交叉感染,... 桑园野外昆虫微孢子虫的交叉感染已成为当前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主要原因,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从养蚕环境净化入手,提出了生产环境净化、桑叶全程洗消、桑园病虫害的控制等一系列实用技术措施,以期达到控制家蚕微粒子病传染和交叉感染,减少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微粒子病 养蚕环境净化 消毒 桑叶全程洗消 桑园净化
下载PDF
基于GC-MS代谢组学解析阿苯达唑治疗家蚕微粒子病的作用机制
4
作者 邢东旭 廖森泰 +7 位作者 黄文洁 李庆荣 肖阳 赵超艺 晏石娟 蒋满贵 黄旭华 杨琼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735-1744,共10页
【目的】利用GC-MS代谢组学技术研究阿苯达唑对患微粒子病家蚕血淋巴代谢物的影响,从代谢组学角度阐明阿苯达唑的作用机制,为以阿苯达唑为主剂研发新的家蚕微粒子病治疗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五龄起蚕接种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 【目的】利用GC-MS代谢组学技术研究阿苯达唑对患微粒子病家蚕血淋巴代谢物的影响,从代谢组学角度阐明阿苯达唑的作用机制,为以阿苯达唑为主剂研发新的家蚕微粒子病治疗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五龄起蚕接种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建立家蚕微粒子病模型,分别于攻毒后12、24、48、72和96 h开始饲喂阿苯达唑混悬液处理桑叶直至上蔟结茧,以未攻毒未给药的家蚕为对照,待化蛹后逐头镜检调查家蚕感染率,以评价阿苯达唑的治疗效果;同时采用GC-MS代谢组学技术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筛选患微粒子病蚕体血淋巴中的差异代谢物,并通过MetaboAnalyst 4.0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阿苯达唑对家蚕微粒子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药物作用的关键时间是攻毒后24~48 h。与对照组家蚕血淋巴相比,从模型组家蚕血淋巴中共筛选并定性获得47种差异代谢物,其中27种代谢物呈下降趋势、20种代谢物呈上升趋势。对模型组与阿苯达唑给药组的家蚕血淋巴样本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除木酮糖、D-葡萄糖-6-磷酸、肌醇、泛酸、甲基丁二酸和油酸外,阿苯达唑对多数与家蚕微粒子病相关的代谢物具有干预调节作用。通过MetaboAnalyst 4.0进行通路分析,发现家蚕感染N.b后有6条主要的代谢通路发生明显变化,分别为:①淀粉和蔗糖代谢;②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③苯丙氨酸代谢;④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⑤谷胱甘肽代谢;⑥磷酸肌醇代谢。家蚕添食阿苯达唑混悬液处理桑叶后能有效减轻上述代谢通路的改变,从而促使患微粒子病家蚕处于较正常的生理状态。【结论】阿苯达唑对家蚕微粒子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药物作用的关键时间在N.b感染后24~48 h,结合N.b的生活史,可全面揭示阿苯达唑治疗家蚕微粒子病的作用机制,即阿苯达唑通过抑制N.b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微粒子病 家蚕微孢子虫(N.b) 阿苯达唑 代谢组学 GC-M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