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arch progress on silicon/carbon composite an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ion battery 被引量:35
1
作者 Xiaohui Shen Zhanyuan Tian +5 位作者 Ruijuan Fan Le Shao Dapeng Zhang Guolin Cao Liang Kou Yangzhi Bai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4期1067-1090,共24页
Silicon (Si) has been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anode material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lithium-ion batteries (LIBs) with high energy densities, due to its high theoretical capacity, abundant availabi... Silicon (Si) has been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anode material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lithium-ion batteries (LIBs) with high energy densities, due to its high theoretical capacity, abundant availa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friendliness. However. silicon materials with low intrinsic electric and ionic conductivity suffer from huge volume variation during lithiation/delithiation processes leading to the pulverization of Si and subsequently resulting in severe capacity fading of the electrodes. Coupling of Si with carbon (C) realizes a favorabl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materials properties, such as high lithiation capacity of Si and excellent mechanical and conductive properties of C. making silicon/carbon composite (Si/C) ideal candidates for LIBs anodes. In this review, recent progresses of Si/C materials utilized in LIBs are summarized in terms of structural design principles, material synthesis methods,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s by highlighting the material structures. The mechanisms behind the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are also discussed. Moreover, other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performance of Si/C anodes, such as prelithiation, electrolyte additives, and binders, are also discussed. We aim to present a full scope of the Si/C-based anodes, and help understand and design future structures of Si/C anodes in LIB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thium-ion batteries Anodes silicon/carbon composite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8
2
作者 方华 丰小华 +1 位作者 张林森 陈冰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80-584,共5页
综述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在制备方法、结构特点和储锂性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硅/石墨、硅/无定型碳、硅/碳纳米管和硅/石墨烯等;展望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在结构设计、改性和工艺改进等方面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硅/碳复合材料 负极材料 制备方法 储锂性能
下载PDF
生物质碳-硅复合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3
作者 张长安 杨丽杰 +1 位作者 曹新龙 贾彦龙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9-373,共5页
生物质碳具有独特的孔结构,较大的层间距,可加速Li+在无定形碳中的扩散速度。采用纳米硅、沥青、生物质碳,通过喷雾造粒、高温热解法制备生物质碳-硅复合负极材料。通过XRD、SEM、表面分析研究材料的表面形貌特征;通过恒流充放电等实验... 生物质碳具有独特的孔结构,较大的层间距,可加速Li+在无定形碳中的扩散速度。采用纳米硅、沥青、生物质碳,通过喷雾造粒、高温热解法制备生物质碳-硅复合负极材料。通过XRD、SEM、表面分析研究材料的表面形貌特征;通过恒流充放电等实验研究电化学性能。该材料制备扣式电池的首次充电比容量达到1 692.5 mAh/g,首次库仑效率为90.7%。制备的18650型电池在2.75~4.20 V循环,以1.00 C循环616次的容量保持率为91.44%;以0.50 C充电、1.00 C放电循环447次的容量保持率为94.48%,高于沥青碳-硅复合材料的84.90%和91.98%,说明该材料的倍率性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 硅-碳复合材料 生物质碳 沥青碳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硅负极材料性能改进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肖钰 梁晓杜 +2 位作者 廖丽霞 李幼聪 方涛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共4页
硅基材料具有极高的储锂容量和较低的电压平台,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下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之一。然而,硅的首次不可逆容量较大,电极循环稳定性较差,限制了其商业化应用。基于目前研究现状及硅基材料存在的问题,从不同硅源的选择、硅... 硅基材料具有极高的储锂容量和较低的电压平台,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下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之一。然而,硅的首次不可逆容量较大,电极循环稳定性较差,限制了其商业化应用。基于目前研究现状及硅基材料存在的问题,从不同硅源的选择、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以及预嵌锂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对硅材料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工作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物 硅碳复合材料 预锂化 锂离子电池
下载PDF
浅述锂离子电池硅碳负极材料复合结构
5
作者 贾军 《陶瓷》 CAS 2024年第7期9-11,100,共4页
硅基材料作为最具发展前景的锂离子负极电池材料之一,其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和优异的快充性能,符合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需求。但由于其在充放电的嵌脱锂过程中体积发生严重膨胀,使得电极材料结构被破坏,继而出现粉化脱落现象,制约了... 硅基材料作为最具发展前景的锂离子负极电池材料之一,其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和优异的快充性能,符合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需求。但由于其在充放电的嵌脱锂过程中体积发生严重膨胀,使得电极材料结构被破坏,继而出现粉化脱落现象,制约了该材料的商业化应用。有学者提出若将碳和硅2种材料复合,即可得到容量高、导电性能和循环性能佳的负极材料。笔者先分析了硅基负极的储锂机制,对硅碳负极复合材料的核壳结构、蛋黄壳结构、多孔结构、嵌入结构4种结构设计进行了简单总结,并针对不同结构的特点进行分析。最后对硅碳负极复合材料未来的研究及低成本的产业化发展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硅碳负极 复合结构 比容量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结构设计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黄雨辰 曹丽杰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58-61,共4页
硅基材料理论容量高、电位低、自然资源丰富,是最理想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但是硅基负极在锂化和脱锂过程中巨大的体积变化,导致了硅基负极的循环稳定性与导电性差,阻碍了其实际应用。硅碳复合材料可将碳材料的高导电性和机械性能与... 硅基材料理论容量高、电位低、自然资源丰富,是最理想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但是硅基负极在锂化和脱锂过程中巨大的体积变化,导致了硅基负极的循环稳定性与导电性差,阻碍了其实际应用。硅碳复合材料可将碳材料的高导电性和机械性能与硅基材料的高容量和低电位的优势相结合。综述了硅碳负极材料的主要制备方法,总结了硅碳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并对未来碳硅材料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碳复合材料 锂离子电池 制备方案 结构设计
下载PDF
Elect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hosphorus doped Si-C composite for anode active material of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ies 被引量:4
7
作者 Jae-Hyun NOH Kwan-Yo ung LEE Joong-Kee LEE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会刊:英文版》 EI CSCD 2009年第4期1018-1022,共5页
Phosphorus doped silicon-carbon composite particles were synthesized through a DC arc plasma torch.Silane(SiH4) and methane(CH4) were introduced into the reaction chamber as the precursor of silicon and carbon,respect... Phosphorus doped silicon-carbon composite particles were synthesized through a DC arc plasma torch.Silane(SiH4) and methane(CH4) were introduced into the reaction chamber as the precursor of silicon and carbon,respectively.Phosphine(PH3) was used as a phosphorus dopant gas.Characterization of synthesized particles were carried out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X-ray diffractometry(XRD),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 and bulk resistivity measurement.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were investigated by cyclic test and electrochemical voltage spectroscopy(EVS).In the experimental range,phosphorus doped silicon-carbon composite electrode exhibits enhanced cycle performance than intrinsic silicon and phosphorus doped silicon.It can be explained that incorporation of carbon into silicon acts as a buffer matrix and phosphorus dop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o enhance the conductivity of the electrode,which leads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ycle performance of the ce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特性 磷掺杂 负极活性材料 磷硅 电池材料 锂离子 X射线光电子能谱 扫描电子显微镜
下载PDF
微米硅-石墨-碳负极的制备及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被引量:5
8
作者 董燕茹 孔国龙 +2 位作者 张渝 马磊 魏良明 《微纳电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79-385,共7页
硅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的理论比容量是商用碳材料的10倍以上,但是其在循环过程中的巨大体积变化会导致电池负极粉化,形成不稳定的固体电解质界面(SEI)膜,从而阻碍硅负极材料的实际应用。以价格低廉的微米硅作为原材料,石墨和聚丙烯腈作... 硅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的理论比容量是商用碳材料的10倍以上,但是其在循环过程中的巨大体积变化会导致电池负极粉化,形成不稳定的固体电解质界面(SEI)膜,从而阻碍硅负极材料的实际应用。以价格低廉的微米硅作为原材料,石墨和聚丙烯腈作为碳源,采用球磨、液相包覆和热解的方法,制备了微米硅-石墨-碳(Si-G-C)复合材料。所制备的微米Si-G-C电极表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能和倍率性能,在500 mA/g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次后仍有1 000 mA·h/g的高可逆比容量,容量保持率为67.75%。即使在1 A/g的大电流密度下,其循环100次后,可逆比容量也可达到873 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硅碳复合材料 微米硅 石墨 碳包覆
下载PDF
低分子聚碳硅烷制备Si-C-N复合超细微粉 被引量:4
9
作者 谢凯 张长瑞 +3 位作者 盘毅 周安郴 陈一民 许静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668-673,共6页
以富碳低分子聚碳硅烷(LPS)为原料,利用其原料的特点,采用气相反应热裂解方法制备出Si-C-N复合微粉.系统地讨论了合成工艺条件对采用富碳有机硅原料制备含N的Si-C-N复合微粉产物的性质以及形貌、组成,尤其是微粉... 以富碳低分子聚碳硅烷(LPS)为原料,利用其原料的特点,采用气相反应热裂解方法制备出Si-C-N复合微粉.系统地讨论了合成工艺条件对采用富碳有机硅原料制备含N的Si-C-N复合微粉产物的性质以及形貌、组成,尤其是微粉中N含量等的影响,并较详细地探讨了NH3与LPS分解反应的过程及与LPS制备SiC微粉的反应过程的差别.所合成的无定形Si-C-N复合微粉:粒径30—50nm,球形,含碳(质量分数,下同)10%—30%,含氮4%—2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 聚碳硅烷 复合超细微粉 陶瓷 复合陶瓷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赵海鹏 李珊珊 《辽宁化工》 CAS 2017年第11期1125-1127,共3页
锂离子电池发展至今,因其优异的性能,已成为新能源领域发展中的宠儿,大容量高倍率特性是目前该电池最重要的研究方向。具有高比容量和较低电压平台的硅成功的吸引了人们的眼球,有望成为下一代锂离子电池的主要负极材料。根据近十多年来... 锂离子电池发展至今,因其优异的性能,已成为新能源领域发展中的宠儿,大容量高倍率特性是目前该电池最重要的研究方向。具有高比容量和较低电压平台的硅成功的吸引了人们的眼球,有望成为下一代锂离子电池的主要负极材料。根据近十多年来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成果,本文讨论了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综述了国内外该材料的研究进展,系统地总结了目前硅碳材料改性的优势和不足,建议了今后应努力的方向和硅碳负极材料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硅碳复合物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稻壳制备硅/碳复合材料及储锂性能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树和 董鹏 +1 位作者 姚耀春 赵淑春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43-47,共5页
作为一种储量丰富的农业废弃物,稻壳的高附加值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稻壳为原料,通过空气氧化、镁热还原和酸浸得到硅/碳复合材料,探讨了复合材料的组成结构以及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硅/碳复合材料中的硅为晶... 作为一种储量丰富的农业废弃物,稻壳的高附加值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稻壳为原料,通过空气氧化、镁热还原和酸浸得到硅/碳复合材料,探讨了复合材料的组成结构以及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硅/碳复合材料中的硅为晶体纳米颗粒,分布在无定形炭基质中;稻壳的氧化增加了硅/碳复合材料中硅的含量和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从而增加了复合材料的容量,但首次库伦效率较低;硅/碳复合材料中的碳可以抑制硅的体积变化,改善循环性能。含碳8%的硅/碳复合材料,首次充电容量758.5mAh/g,30次循环后充电容量保持率为7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壳 镁热还原 硅/碳复合材料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氮掺杂碳包覆rGO-纳米硅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12
作者 周惠 朱帅波 +3 位作者 王际童 乔文明 余子舰 张寅旭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72-81,共10页
通过静电自组装法,将自带负电的石墨烯与用正电荷修饰过的纳米硅进行自组装,再利用多巴胺的黏接特性对复合材料进行氮掺杂碳包覆得到复合材料Si/rGO@CN.通过改变多巴胺的浓度和聚合时间,研究了不同厚度的氮掺杂碳层对复合材料电化学性... 通过静电自组装法,将自带负电的石墨烯与用正电荷修饰过的纳米硅进行自组装,再利用多巴胺的黏接特性对复合材料进行氮掺杂碳包覆得到复合材料Si/rGO@CN.通过改变多巴胺的浓度和聚合时间,研究了不同厚度的氮掺杂碳层对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氮掺杂碳的含量(质量分数)为23.6%时,复合材料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0.2 A/g电流密度下循环200次后容量为943.4 mA·h/g;在1.0 A/g电流密度下的长循环性能测试中,发现其经300次循环后容量仍然保持在753.8 mA·h/g.氮掺杂碳层的均匀连续包覆不仅可以避免硅与电解液的直接接触,还可以缓冲硅纳米材料在脱嵌锂时产生的体积膨胀,维持材料结构的稳定性,而石墨烯的存在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导电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硅碳复合 纳米硅 碳包覆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用聚多巴胺衍生碳包覆硅纳米颗粒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13
作者 苏永进 耿茂宁 韩东梅 《电镀与涂饰》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47-53,共7页
实现新型高理论比容量负极材料的应用是开发新一代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的关键。硅具有4 200 mA·h/g的高理论比容量,远高于商业化石墨负极的比容量,因此在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的开发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然而硅导电性差,在充放电... 实现新型高理论比容量负极材料的应用是开发新一代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的关键。硅具有4 200 mA·h/g的高理论比容量,远高于商业化石墨负极的比容量,因此在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的开发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然而硅导电性差,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发生巨大的体积膨胀而使电极粉化,造成电池性能急剧下降。基于此,本文以聚多巴胺(PDA)作为碳源,采用自模板法成功制备了具有中空结构的硅/碳复合材料(Si@void@C-PDA),主要步骤如下:先利用多巴胺(DA)与Si亲和力较高的特性,在纳米Si颗粒表面原位聚合形成PDA包覆层(对应样品记为Si@PDA),然后通过碳化来实现对硅材料的碳包覆改性(对应样品记为Si@C-PDA),最后采用Na OH溶液对Si@C-PDA进行蚀刻,得到具有中空结构的Si@void@C-PDA。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分析了上述材料的结构,结果显示经过Na OH蚀刻后成功制备了具有中空结构的硅/碳复合材料。对材料进行电化学性能研究的结果表明,改性后的硅材料在电池中的界面阻抗明显降低。进一步的倍率性能测试表明,Si@void@C-PDA表现出了更高的可逆容量。在0.5C倍率下充放电循环120次以后,Si@void@C-PDA和Si的可逆容量分别为1 290 mA·h/g和848 mA·h/g。这些结果都表明采取自模板法中空结构的改性策略有助于提高硅基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对推动硅负极材料在新一代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的应用提供了设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碳复合材料 聚多巴胺 原位包覆 自模板法 中空结构 锂离子电池
下载PDF
聚酰亚胺粘结剂对锂离子电池用硅碳复合材料循环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何旻雁 杨志伟 +5 位作者 王振宇 任小龙 刘鑫雨 王烉然 罗加悦 朱凌云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1-24,28,共5页
如何通过粘结剂有效抑制硅碳复合材料的体积膨胀一直是锂离子电池行业的研究热点。本文针对传统聚偏氟乙烯(PVDF)树脂无法有效抑制硅基复合材料体积膨胀的问题,利用高强度的改性聚酰亚胺树脂作为硅碳复合材料的粘结剂,通过不同基团的有... 如何通过粘结剂有效抑制硅碳复合材料的体积膨胀一直是锂离子电池行业的研究热点。本文针对传统聚偏氟乙烯(PVDF)树脂无法有效抑制硅基复合材料体积膨胀的问题,利用高强度的改性聚酰亚胺树脂作为硅碳复合材料的粘结剂,通过不同基团的有效引入对电池性能进行提升。结果表明:使用聚酰亚胺类树脂作为硅碳复合材料的粘结剂时,可明显提高硅碳复合材料的循环性能,而采用具有羟基基团的PI-3聚酰亚胺树脂作为粘结剂时,硅碳复合材料的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碳复合材料 聚酰亚胺 改性 循环性能
下载PDF
硅碳复合结构对锂离子电池负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田晓华 余晨露 +3 位作者 郑瀚 孙卓 张哲娟 朴贤卿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2-61,共10页
以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过程中的晶硅切削废料为原料、以壳聚糖(Chitosan,CTS)为碳源,通过液相包裹和低温热解工艺制备了具有较大孔隙的硅/硬碳复合材料(Si@CTS).对比研究了Si@CTS及Si@CTS混合石墨后(Si@CTS/G)分别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的... 以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过程中的晶硅切削废料为原料、以壳聚糖(Chitosan,CTS)为碳源,通过液相包裹和低温热解工艺制备了具有较大孔隙的硅/硬碳复合材料(Si@CTS).对比研究了Si@CTS及Si@CTS混合石墨后(Si@CTS/G)分别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具有孔隙和互联结构的Si@CTS负极首次放电比容量可达到1672.8 mAh/g,首次库伦效率达到了84.45%;在循环100圈之后Si@CTS放电比容量保持在626.4 mAh/g.进一步,将Si@CTS作为高容量活性物质添加至石墨中,研磨混合后制得的Si@CTS/G复合负极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在循环100圈之后放电比容量为698.1 mAh/g,对高容量高稳定性硅碳负极批量化生产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微米硅 硅废料 硅碳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 联结结构
下载PDF
源于溪木贼的高性能锂离子电池三维多孔生物质硅/碳复合负极材料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昆儒 胡省辉 +2 位作者 张正富 郭玉忠 黄瑞安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29-935,共7页
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理论比容量比传统石墨材料高10倍,是最有前途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之一。然而硅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工艺复杂、成本高昂,严重限制了锂离子电池硅负极的商业应用。本工作采用溪木贼为原料,通过深度还原、浅度氧化... 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理论比容量比传统石墨材料高10倍,是最有前途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之一。然而硅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工艺复杂、成本高昂,严重限制了锂离子电池硅负极的商业应用。本工作采用溪木贼为原料,通过深度还原、浅度氧化和碳包覆工艺制备了三维多孔生物质硅/碳复合材料(多孔3D-bio-Si/C)。三维多孔结构不仅有利于Li+的快速传输,而且提供足够的空隙缓解在脱-嵌锂过程中发生的体积变化。得益于三维结构中大量的孔隙和高强度的外部碳层,多孔3D-bio-Si/C制备的电极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当电流密度为1 A/g时,多孔3D-bio-Si/C的可逆容量为1243.2 mAh/g,循环400次后仍可保持933.4 mAh/g,容量保持率高达89%。利用溪木贼作为生物质硅源制备高性能硅基负极材料,实现了低成本、可规模化、绿色和可持续的合成路线,有望为Si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商业应用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溪木贼 锂离子电池 多孔硅 硅/碳复合材料 负极材料
下载PDF
Size effect of Si particles on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s of Si/C composite anodes 被引量:2
17
作者 Bonan Liu Hao Lu +4 位作者 Geng Chu Fei Luo Jieyun Zheng Shimou Chen Hong Li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8期598-604,共7页
A series of Si/C composites were fabricated based on pitch and Si powders with particle sizes of 30, 100, 500, and 3000 nm. The size effects of the Si particles in the Si/C composites were investigated for lithium-ion... A series of Si/C composites were fabricated based on pitch and Si powders with particle sizes of 30, 100, 500, and 3000 nm. The size effects of the Si particles in the Si/C composites were investigated for lithium-ion battery anodes. The nanoscale Si and Si/C composites exhibited good capacity retentions.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howed that exterior and interior cracks emerging owing to volume expansion as well as parasitic reactions with the electrolyte could well explain the performance fail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licon-carbon composite solid-electrolyte interphase size effect anode volume expansion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材料中硅含量的测定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艳凯 张曼 +1 位作者 徐鹏远 马树华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52-254,共3页
分别用氟硅酸钾容量法、氯化铵重量法和硅钼蓝光度法测定锂离子电池硅碳混合、复合材料中硅的含量。3种测试方法的结果一致,表明方法可靠可行。校正硅含量后,对硅碳复合材料进行测试,以0.53 A/g的电流在0.01~1.50 V充放电,材料的可逆比... 分别用氟硅酸钾容量法、氯化铵重量法和硅钼蓝光度法测定锂离子电池硅碳混合、复合材料中硅的含量。3种测试方法的结果一致,表明方法可靠可行。校正硅含量后,对硅碳复合材料进行测试,以0.53 A/g的电流在0.01~1.50 V充放电,材料的可逆比容量从1 300 mAh/g修正为1 650 mAh/g;循环280次,材料的比容量仍稳定在1 600 mAh/g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硅碳复合材料 硅含量 硅钼蓝光度法
下载PDF
沥青包覆Si/G/C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阮威 王英 +2 位作者 唐仁衡 肖方明 孙泰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33-536,共4页
以沥青为包覆剂,通过喷雾干燥和高温热解工艺制备了一系列Si/G/C复合负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以及恒电流充放电测试(CC)等手段研究了沥青热解温度对Si/G/C复合负极材料结构、形貌以及电化学性能的... 以沥青为包覆剂,通过喷雾干燥和高温热解工艺制备了一系列Si/G/C复合负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以及恒电流充放电测试(CC)等手段研究了沥青热解温度对Si/G/C复合负极材料结构、形貌以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前驱体分别在900、1 000、1 050、1 100、1 150、1 200℃分解,1 050℃分解得到的复合负极材料综合电化学性能更加优异,在100 mA/g的充放电电流下,其首次放电比容量为714.9 mAh/g,首次库仑效率为84.0%,循环30周后的容量保持率为8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喷雾干燥 硅碳负极 负极材料 硅/碳复合材料
下载PDF
氧化亚硅负极材料的碳包覆改性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唐其伟 王丽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57-659,665,共4页
不同的碳源前驱体由于其在热解过程中的分解产物、残碳量以及聚合程度不同,导致了最终热解碳性能各异,其差异会对碳包覆的SiO复合材料的性能产生影响。采用热解法,分别以高温煤沥青和酚醛树脂为前驱体对SiO进行表面碳包覆,并对包覆后得... 不同的碳源前驱体由于其在热解过程中的分解产物、残碳量以及聚合程度不同,导致了最终热解碳性能各异,其差异会对碳包覆的SiO复合材料的性能产生影响。采用热解法,分别以高温煤沥青和酚醛树脂为前驱体对SiO进行表面碳包覆,并对包覆后得到的SiO/C复合材料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和物理性能分析,结果表明:以高温煤沥青为前驱体得到的SiO/C复合材料表面包覆层均匀完整,电化学性能较为优异,在0.05C下首次可逆比容量可达1563.9 mAh/g,首次库仑效率为83.05%,相比之下,酚醛树脂包覆的SiO/C复合材料首次可逆比容量和首次效率仅为1355 mAh/g和75.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 硅碳复合材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