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attern of latest tectonic motion and its dynamics for active blocks in Sichuan-Yunnan region, China 被引量:138
1
作者 XU Xiwei (徐锡伟) WEN Xueze (闻学泽) ZHENG Rongzhang (郑荣章) MA Wentao (马文涛) SONG Fangming (宋方敏) YU Guihua (于贵华)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3年第z2期210-226,共10页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active block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with surface ruptures as well as major and subordinate active faults. The Sichuan-Yunnan region can be divided into ...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active block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with surface ruptures as well as major and subordinate active faults. The Sichuan-Yunnan region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first-order blocks. They are the Markam block (I), the Sichuan-Yunnan rhombic block (II), Baoshan-Pu'er block (III), and Mizhina-Ximeng block (IV). Cut by sub-ordinate NE-trending active faults, the Sichuan-Yunnan rhombic block (II)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two sub-blocks: the northwestern Sichuan sub-block (II1) and the middle Yunnan sub-block (II2), while the Baoshan- Pu'er block (III)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three sub-blocks: Baoshan sub-block (III1), Jinggu sub-block (III2), and Mengla sub-block (III3). A quantitative study of offset landforms is carried out and the basic types of active faults and their long-term slip rates along the major boundaries of active blocks of different orders in the Sichuan-Yunnan region are determined, through slip vector analysis, the motion states of the active blocks are clarified and the deformation coordination on the block margins is discussed.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tectonic motion of the blocks in this region is a complex or superimposition of three basic types of motions: southeastward sliding, rotating on vertical axis, and uplifting. The Markam block (I), the northwestern Sichuan sub-block (II1), and middle Yunnan sub-block (II2) have a southeastward horizontal sliding rate of 1-5 mm/a, clockwise rotating angular rate of 1.4-4(/Ma, and uplifting rate of about 1 mm/a. The Baoshan-Pu'er (III) and Mizhina-Ximeng (IV) blocks have also been extensively clockwise rotated. This pattern of motion is a strain response to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 Indian and Eurasian plates and the localized deformation and differential slip on the block margins associated with the northward motion of the Indian Plate. Because a set of transverse thrusts between the blocks absorbs and transforms some components of eastward or southeastward sliding motion, the eastward escape 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huan-yunnan region ACTIVE fault ACTIVE block block rotation TECTONIC motion.
原文传递
川滇地区活动地块现今地壳形变特征 被引量:120
2
作者 乔学军 王琪 杜瑞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05-811,共7页
利用川滇地区 1998~ 2 0 0 2年间 2 0 0多GPS点位的多期复测结果 ,将川滇地区分为 9个次级活动块体 ,计算了各个活动块体的欧拉旋转矢量和主要活动断裂的运动速度 ,并分析了该地区的应变场特征 .结果表明 ,川滇地区的地壳运动速度具有... 利用川滇地区 1998~ 2 0 0 2年间 2 0 0多GPS点位的多期复测结果 ,将川滇地区分为 9个次级活动块体 ,计算了各个活动块体的欧拉旋转矢量和主要活动断裂的运动速度 ,并分析了该地区的应变场特征 .结果表明 ,川滇地区的地壳运动速度具有北强南弱、西强东弱、以菱形块体为主顺时针旋转的特征 ;菱形块体外各个块体运动速度大幅衰减 ;与地质结果的差异表明 ,川滇菱形块体的现今地壳运动由北往南逐渐增强 ;青藏高原物质的侧东向挤出在滇中块体南部明显下降 ,而丽江—小金河断裂带的吸收作用并不明显 ;川滇地区以压应变为主 ,四川石棉和云南新平一带出现的应变集中地区也许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地块 地壳形变 川滇地区 GPS
下载PDF
川滇地块的震源力学机制、运动速率和活动方式 被引量:92
3
作者 程万正 刁桂苓 +3 位作者 吕弋培 张永久 李桂芳 陈天长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1-87,共17页
用 4 4 2次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了川滇次级地块应力场的优势方向。使用 771次 3级左右地震的滑动角λ参数统计确定震源断层的错动方式 ,并用中强地震P波初动解的N轴仰角的统计分布结果得到的震源断层错动或滑动型式去佐证。拟合中... 用 4 4 2次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了川滇次级地块应力场的优势方向。使用 771次 3级左右地震的滑动角λ参数统计确定震源断层的错动方式 ,并用中强地震P波初动解的N轴仰角的统计分布结果得到的震源断层错动或滑动型式去佐证。拟合中强地震的矩张量速率式 ,计算了川滇次级地块各地震构造区的年均滑动速率 ,并进行比较。根据 1980— 2 0 0 1年川青地块、雅江地块和滇中地块边界断裂带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定期复测结果 ,分析了水平和垂向年均形变速率。川滇地块间的运动是不均匀的。川青地块的运动方向为SEE。雅江地块压应力场优势方向为SSE ,相对川青地块的运动速率更大。滇中地块承袭雅江地块的运动方向 ,略偏东。密支那滇西地块压应力场有 2组优势方向 ,存在向NE方向的推挤和SSE方向的逃逸 ,活动速率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块 震源机制 地块运动 运动速率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弧形旋扭活动构造体系及其动力学特征与机制 被引量:78
4
作者 吴中海 龙长兴 +4 位作者 范桃园 周春景 冯卉 杨振宇 仝亚博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1,共31页
在系统总结前人成果资料基础上,结合最新的遥感解译与地表调查资料发现,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最新的顺时针旋转运动主要受控于由川滇外弧带和滇西内弧带构成的双弧型川滇弧形旋扭活动构造体系。进一步的综合分析认为,该构造体系的弧形旋... 在系统总结前人成果资料基础上,结合最新的遥感解译与地表调查资料发现,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最新的顺时针旋转运动主要受控于由川滇外弧带和滇西内弧带构成的双弧型川滇弧形旋扭活动构造体系。进一步的综合分析认为,该构造体系的弧形旋扭运动学变形模式的动力学机制及其内部块体变形的差异性与不均匀性,主要是该区边界力的作用方式、先存地质结构和现今的地壳与岩石圈结构、岩石圈物质组成及其物理性质、深部的热状态、重力势能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印度板块与扬子地块之间的右旋剪切和青藏高原内部物质向东南的不均匀挤出共同产生的力偶作用和岩石圈性质与结构,可能是造成该区围绕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整体发生顺时针旋转运动和旋扭叠加伸展变形最重要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川滇地块 活动构造体系 玉树-鲜水河-小江断裂系 旋扭构造
下载PDF
维西—乔后断裂新活动特征及其与红河断裂的关系 被引量:76
5
作者 常祖峰 常昊 +1 位作者 臧阳 代博洋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17-530,共14页
根据野外调查结果,重点阐述了维西—乔后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并对其与红河断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分析。维西—乔后断裂对晚新生代盆地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右旋走滑特征明显,沿线山脊和河流表现为同步右旋位错。德胜和长邑南探槽揭... 根据野外调查结果,重点阐述了维西—乔后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并对其与红河断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分析。维西—乔后断裂对晚新生代盆地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右旋走滑特征明显,沿线山脊和河流表现为同步右旋位错。德胜和长邑南探槽揭示其断错了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堆积。岩曲—石岩村一带Ⅱ级河流阶地和后缘洪积扇上发育长约3 km、高2.5 m左右的断层陡坎。根据洪积扇、冲沟和河流阶地位错量估算,该断裂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右旋水平滑动速率为1.8-2.4 mm/a,垂直滑动速率为0.30-0.35 mm/a。它南与红河断裂相连,北与金沙江断裂相接,新生代以来具有与红河断裂和金沙江断裂相似的运动学特征、相同的地质演化历史和构造变形机制,是红河活动断裂的北延部分。维西—乔后断裂与红河、金沙江以及德钦—中甸—大具等断裂一起,共同构成了川滇活动块体的西部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西—乔后断裂 川滇块体 晚第四纪 右旋走滑运动 滑动速率
下载PDF
松潘—甘孜地块东部、川滇地块北部与四川盆地西部的地壳剪切波分裂 被引量:68
6
作者 石玉涛 高原 +2 位作者 张永久 王辉 姚志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81-494,共14页
松潘—甘孜地块东部、川滇地块及四川盆地西部属青藏高原东部,是中国大陆内部强烈地震发生的主要地区之一.本研究利用四川区域数字地震台网2000年1月至2010年4月的地震波形资料,使用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SAM),获得了研究区内44个台... 松潘—甘孜地块东部、川滇地块及四川盆地西部属青藏高原东部,是中国大陆内部强烈地震发生的主要地区之一.本研究利用四川区域数字地震台网2000年1月至2010年4月的地震波形资料,使用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SAM),获得了研究区内44个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和慢剪切波的时间延迟.剪切波分裂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显示,由于受到区域主压应力场以及局部地质结构的影响,快剪切波的偏振方向表现出复杂的特征.龙门山断裂带北东段和西南段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分别显示北东和北西的优势方向,川滇菱形地块西北部和东南部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分别显示近东西和北北西的优势方向.青川断裂北侧和南侧地震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分别为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北侧地震的慢剪切波的时间延迟大于该断裂南侧地震的慢剪切波时间延迟.研究表明,复杂的地质结构以及活动断裂的几何形态会造成剪切波分裂参数的区域化的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地块 川滇地块 四川盆地 各向异性 剪切波分裂 地壳 主压应力
下载PDF
川滇次级地块震源机制解类型与一致性参数 被引量:50
7
作者 程万正 阮祥 张永久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61-573,共13页
根据P波、S波的振幅并结合部分记录清晰的P波初动资料,求得1994—2005年川滇地区4个次级地块,即川青地块、雅江地块、川中地块和滇中地块2.5级以上有良好地震波记录的925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合已取得的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资料,研究... 根据P波、S波的振幅并结合部分记录清晰的P波初动资料,求得1994—2005年川滇地区4个次级地块,即川青地块、雅江地块、川中地块和滇中地块2.5级以上有良好地震波记录的925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合已取得的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资料,研究了上述4个次级地块的应力场特征及震源断层的错动类型.其P轴优势方位分布:川青地块为EW方向,雅江地块、川中地块、滇中地块为ESE或SE方位.根据大量震源机制解资料,编程计算了各地块的平均应力张量,即主应力σ1,σ2,σ3的方向.定义了单个震源机制解的力轴与平均应力张量的差异,或称震源机制解的一致性参数θ-,进而分析了川滇4个次级地块的-θ值和震源断层错动类型的分布及随时间的变化.通过次级地块大量区域小震震源机制解的测定,可以给出动态应力场和震源断层错动方式的变化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 动态应力场 震源错动类型 一致性参数 川滇地块
下载PDF
川滇块体北-东边界活动构造带运动学转换与变形分解作用 被引量:35
8
作者 陈桂华 徐锡伟 +1 位作者 闻学泽 王亚丽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8-85,共28页
青藏高原周缘活动构造带的定量运动学研究对于理解整个高原演化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利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和区域气候-地貌-构造对比分析的年代学方法,获取了川滇块体北-东边界活动构造带内主要断裂的运动学定量数据,发现多个断裂段作为... 青藏高原周缘活动构造带的定量运动学研究对于理解整个高原演化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利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和区域气候-地貌-构造对比分析的年代学方法,获取了川滇块体北-东边界活动构造带内主要断裂的运动学定量数据,发现多个断裂段作为走滑活动为主的断裂在局部存在中心对称的倾向滑动分量。据矢量分析方法,将川滇块体北-东边界活动构造带及其相邻块体作为一个区域性构造系统,利用构造带内主要断裂的运动学定量数据,分析了构造带横向上的构造运动学转换关系和纵向上的变形分解作用,确定出贡嘎山隆起区存在6·2mm/a的具有透入分布式的垂直隆升速率、安宁河谷东侧台地内侧存在倾滑速率至少1·45mm/a、以逆冲为主的活动断裂。定量地建立了川滇块体北-东边界构造转折带和东边界构造带的变形分解模式,进而建立了川滇块体北-东边界活动构造带及其相邻块体组成的区域性构造系统的定量运动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块体 构造运动学 变形分解作用 构造转换 定量模型
下载PDF
P-wave tomographic images beneath southeastern Tibet:Investigating the mechanism of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被引量:21
9
作者 WEI Wei SUN RuoMei SHI YaoLi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0年第9期1252-1259,共8页
We used 71670 P-wave arrival times from 3594 earthquakes recorded by the Sichuan and Yunnan seismic networks to determine the three-dimensional P-wave velocity structure in the crust and uppermost mantle beneath the s... We used 71670 P-wave arrival times from 3594 earthquakes recorded by the Sichuan and Yunnan seismic networks to determine the three-dimensional P-wave velocity structure in the crust and uppermost mantle beneath the sou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Our results show that prominent low P-wave velocity (low-Vp) anomalies exist in the midto lower crust of the Song- pan-Ganze and Sichuan-Yunnan blocks. In contrast, a high P-wave velocity (high-Vp) anomaly is resolved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crust beneath the Sichuan Basin. Our tomographic results provide seismic evidence for a dynamic model of lower crustal flow. Ongoing lower crustal flow beneath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abuts against the mechanically strong Si- chuan Basin resulting in accumulated strain in the Longmen Shan region. When a critical accumulation of strain energy was reached, its sudden release led to the occurrence of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Pronounced low-Vp anomalies are observed in the uppermost mantle in the region south of ~26°N. Combining these results with shear-wave splitting investigations, we suggest that the flow of asthenospheric material has impacted th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uppermost mantle and caused the thinning of the southwestern Yangtze Crat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tomography sichuan-yunnan block WENCHUAN earthquake LONGMENSHAN fault Yangtze CRATON
原文传递
丽江-小金河断裂中段晚第四纪古地震历史 被引量:17
10
作者 丁锐 任俊杰 +2 位作者 张世民 吕延武 刘汉永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22-640,共19页
丽江-小金河断裂为川滇菱形块体内部重要的次级边界断裂,沿断裂断错地貌清晰,晚第四纪活动强烈,但历史上无地表破裂型地震的记录,其大震复发行为仍不清楚,难以评价其地震危险性。文中选取断错地貌最为显著的丽江-小金河断裂中段,在高分... 丽江-小金河断裂为川滇菱形块体内部重要的次级边界断裂,沿断裂断错地貌清晰,晚第四纪活动强烈,但历史上无地表破裂型地震的记录,其大震复发行为仍不清楚,难以评价其地震危险性。文中选取断错地貌最为显著的丽江-小金河断裂中段,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的基础上,在母猪达、红星和干塘子开挖3个探槽,并利用放射性碳测年和古地震事件的Ox Cal建模对古地震事件年龄进行了限定。研究结果表明,母猪达探槽揭示了3次古地震事件,分别发生在7 940~6 540a BP、4 740~4 050a BP和1 830~420a BP;红星探槽揭示了2次古地震事件,分别发生在5 120~3 200a BP和2 100~1 220a BP;干塘子探槽揭示了至少3次古地震事件,分别发生在44 980~17 660a BP、7 210~3 810a BP和2 540~1 540a BP,因为地层存在缺失,该探槽中揭示的事件可能不完整。综合3个探槽结果,全新世以来丽江-小金河断裂中段有3次古地震,分别发生在7 940~7 210a BP、4 740~4 050a BP和1 830~1 540a BP,其大震复发大致符合准周期模式,平均复发间隔约3 000a,震级达M7.5。考虑到丽江-小金河断裂中段较强的晚第四纪活动和较长的大震离逝时间,其未来地震危险性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菱形块体 丽江-小金河断裂 古地震 探槽 复发间隔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strong earthquake evolution around the eastern boundary faults of the Sichuan-Yunnan rhombic block 被引量:16
11
作者 CHENG Jia LIU Jie +2 位作者 GAN WeiJun YU HuaiZhong LI G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1年第11期1716-1729,共14页
Based on the existing materials of fault segmentation,characteristic earthquakes,and their empirical relationships,we calculated the parameters of the fault segments,such as length,width,magnitudes of characteristic e... Based on the existing materials of fault segmentation,characteristic earthquakes,and their empirical relationships,we calculated the parameters of the fault segments,such as length,width,magnitudes of characteristic earthquakes,etc.Constrained by GPS velocity field,the slip rates of these fault segments in depth were inversed using the 3-D half-space elastic dislocation model.As not all of the recurrence periods and co-seismic displacements of characteristic earthquakes are known,we selected the fault segments with these two parameters known and calculated the accumulation rate of average co-seismic displacement,which shows the faults' slip rate in seismogenic layer.Then,the slip rate in depth was compared with that in seismogenic laye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was obtained,and this relationship was used to get the recurrence periods and co-seismic displacements of all fault segments.After the studies above,we calculated the co-seismic deformation field of all the earthquakes larger than M s 6.8 from AD 1700 one by one and inversed the potential displacement in the co-seismic deformation field.Then,we divided the potential displacement by the slip rate from GPS inversion to get the influences of these fault segments,added the influences into the elapsed time of the characteristic earthquakes,and obtained the earthquake hazard degree of all the segments we studied in the form of the ratio of elapsed time to recurrence period;so,we name the ratio as the Impending Earthquake Risk (IER).Historical earthquake cases show that the fault segment is in safety when the IER is less than 1 but in danger after the IER becomes larger than 1.In 2009,the IER is larger than 1 on the following segments,1.35 on the Tagong segment of Xianshuihe fault,1 on the Menggu-Dongchuan segment,1.04 on the Dongchuan-Xundian segment,and 1.09 on the Yiliang-Chengjiang segment of Xiaojiang fau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ern boundary faults of sichuan-yunnan rhombic block fault segment characteristic earthquake recurrence period earthquake Interaction Impending Earthquake Risk
原文传递
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地壳形变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方颖 江在森 牛安福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1-85,共5页
根据地质资料和GPS资料,在断层分布密集的地区用模拟断层的位错替代多断层位错,建立了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的非震位错模型.利用GPS区域网资料,采用改进的蒙特卡罗法和遗传算法,联合反演了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的活动特性,得到如下认识:1)... 根据地质资料和GPS资料,在断层分布密集的地区用模拟断层的位错替代多断层位错,建立了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的非震位错模型.利用GPS区域网资料,采用改进的蒙特卡罗法和遗传算法,联合反演了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的活动特性,得到如下认识:1)小江断裂是高应变积累闭锁区,鲜水河断裂次之,安宁河和则木河断裂应变积累程度最低.2)2001~2004年与1999~2001年相比,鲜水河北西段应变积累即锁定程度没有明显变化,南东段略有加强;安宁河略微减弱;则木河没有明显的变化;小江断裂各段的锁定程度均有显著的增强.3)各断裂的运动特点在空间上呈现出分段性.4)边界带的变形主要集中在川滇菱形块体一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演方法 位错模型 地壳形变 川滇菱形块体 应变积累
下载PDF
GPS约束下川滇地区主要断裂现今活动速率的估算方法 被引量:14
13
作者 郭晓虎 魏东平 张克亮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4-82,共9页
以川滇地区的GPS水平速度场为约束,建立由24个块体组成的线性弹性块体模型,剔除块体内部变形等对GPS测站速度的影响,反演得到各块体的长期运动速度及各主要边界断裂的现今活动速率.结果显示,在考虑块体内部弹性形变时,拟合速度残差中误... 以川滇地区的GPS水平速度场为约束,建立由24个块体组成的线性弹性块体模型,剔除块体内部变形等对GPS测站速度的影响,反演得到各块体的长期运动速度及各主要边界断裂的现今活动速率.结果显示,在考虑块体内部弹性形变时,拟合速度残差中误差由1.46mm/a减小至1.15 mm/a.因此,在用块体模型分析复杂构造地区的运动特征时,还需顾及块体内部形变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GPS 断裂活动速率 块体模型 欧拉矢量
下载PDF
联合GPS与重力资料反演分析川滇地区现今地壳形变 被引量:13
14
作者 温扬茂 许才军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68-572,共5页
联合GPS与重力数据,反演给出了川滇地区(96°-106°E,20°-36°N)的活动块体运动速度和主要活动断裂的错动速率。受青藏块体的北东向推挤和青藏高原隆升引起的重力势能作用,川滇地区围绕着喜马拉雅东构造作顺时针旋... 联合GPS与重力数据,反演给出了川滇地区(96°-106°E,20°-36°N)的活动块体运动速度和主要活动断裂的错动速率。受青藏块体的北东向推挤和青藏高原隆升引起的重力势能作用,川滇地区围绕着喜马拉雅东构造作顺时针旋转运动,造成川滇地区东侧断裂作左旋走滑运动,而西侧断裂以右旋走滑为主。鲜水河-夏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是区内最活跃的断裂带,其左旋走滑速率分别为12.1±0.6 mm/a,9.0±1.2mm/a,6.4±1.0 mm/a,6.0±1.2 mm/a和8.3±0.5 mm/a。龙行山断裂具有2.6±1.1 mm/a的右旋走滑和1.3±1.2 mm/a的挤压速率。反演结果表明,区内的地壳运动模式更趋向于“连续变形”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GPS 重力 联合反演 块体运动 活动断裂
原文传递
小江断裂带巧家段晚第四纪走滑速率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胡萌萌 吴中海 +1 位作者 李家存 黄小龙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29,共14页
鲜水河-小江左旋走滑断裂系是调节青藏高原东南部物质向东南挤出的大型边界断裂。云南巧家断裂作为小江断裂带北段,其晚第四纪走滑速率是认识川滇地块东部边界应变调节方式的关键。本文利用无人机航摄和地面激光扫描技术,获取了该断裂... 鲜水河-小江左旋走滑断裂系是调节青藏高原东南部物质向东南挤出的大型边界断裂。云南巧家断裂作为小江断裂带北段,其晚第四纪走滑速率是认识川滇地块东部边界应变调节方式的关键。本文利用无人机航摄和地面激光扫描技术,获取了该断裂段穿过金沙江河谷区红路和蒙姑两处的高分辨率地形数据,恢复出断层错动T2和T3两期阶地陡坎上缘的左旋位错量分别为120±5~128±1 m和193±1~202±1 m。根据T3中次生碳酸盐的AMS-14C法测年结果,结合已有的类似阶地年龄数据,并经气候曲线校正后认为,区域上T2和T3被废弃应分别发生在冰后期和末次盛冰期末期,时间为8.5~11.2 ka BP和18.6~21.4 ka BP。据此估算,小江断裂带巧家段的晚第四纪平均走滑速率为10~13 mm/a。进一步统计分析小江断裂带的晚第四纪走滑速率,发现巧家至宜良以北的段落,总体保持着10~15 mm/a的高走滑速率。但从宜良向南,断裂走滑速率出现了分段递减的特征,至建水以南快速减小到中-北段的近十分之一。小江断裂带中-北段的高走滑速率以及向南的分段式递减现象,反映在宜良以北,小江断裂带的走滑剪切作用是调节川滇地块向东南旋转-挤出运动的主要方式,但向南伴随变形分解作用,调节方式转变为了伸展、旋转和逆冲等多种方式共存的复杂形式。因此,进一步精细化定量限定川滇地块东部边界断裂的应变分解作用,是深入认识青藏高原物质挤出方式及其机制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小江断裂带 晚第四纪走滑速率 川滇地块 断块挤出与旋转
下载PDF
川滇地区地壳应变能密度变化率与强震复发间隔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9
16
作者 祝爱玉 张东宁 +1 位作者 蒋长胜 黎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06-927,共22页
以最新的川滇地区深部构造成像为基础,以构造应力场、GPS观测和断裂带活动速率为约束,建立了川滇地区的3维黏弹性有限元模型,通过数值模拟计算讨论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形蓄积的重力位能、区内主要活动断裂带的错动速率、由地震波速度计算... 以最新的川滇地区深部构造成像为基础,以构造应力场、GPS观测和断裂带活动速率为约束,建立了川滇地区的3维黏弹性有限元模型,通过数值模拟计算讨论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形蓄积的重力位能、区内主要活动断裂带的错动速率、由地震波速度计算出来的各地块的介质弹性参数以及岩石、介质蠕变性质差异对川滇地区地壳现今构造运动的影响。模拟计算出研究区域内各主要活动地块和主要活动断裂带的应变能密度积累速率,并探讨了应变能密度积累速率与强震复发间隔的关系,对模拟结果和地质观测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模拟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及文中研究区域内高海拔地形蓄积的重力位能和块体间的相互作用是控制区内主要活动断裂现今滑动速率、各Ⅱ级活动块体运动性质和地壳内应变能积累速率的主要动力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有限元数值模拟 应变能密度变化率 强震复发间隔
下载PDF
Late Quaternary Large Earthquakes on the Western Branch of the Xiaojiang Fault and Their Tectonic Implications 被引量:7
17
作者 LI Xi RAN Yongkang +3 位作者 CHEN Lichun WU Fuyao MA Xinquan CAO Ju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5期1516-1530,共15页
The Xiaojiang fault is a major active left-lateral fault along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The largest historical earthquake in Yunnan Province, with a magnitude 8 and a mean coseismic left-lateral ... The Xiaojiang fault is a major active left-lateral fault along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The largest historical earthquake in Yunnan Province, with a magnitude 8 and a mean coseismic left-lateral displacement of ~ 6.9 m, occurred on the western branch of the Xiaojiang fault.Studying this fault is important in understanding current deformation and kine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betan Plateau.Activities and stretches have been well undertaken on the Xiaojiang fault, while paleoseismic research work is always the weak link on this fault.To investigate the paleoseismic history and large earthquake activity of the Xiaojiang fault, we opened a large trench at the northern edge of Caohaizi sag pond on the western branch of the Xiaojiang fault.Six paleoseismic events have been identified, and named E1 through E6 from the oldest to the youngest.Charcoal and woods are abundant, 20 samples were dated to constrain the ages of the paleoseismic events at 40 000–36 300 BC, 35 400–24 800 BC, 9 500 BC–AD 500, AD 390–720, AD 1120–1620 and AD 1750–present.We associate the youngest event E6 with the 1833 M8 earthquake.Events E4, E5 and E6 show a continuous record of the western strand of the Xiaojiang fault in the late Holocene, with a average recurrence interval of 370–480 yr.Large earthquake recurrence in the late Holocene is far less than the recurrence of 2000–4000 yr posed in previous studies.Thus, the seismic hazard on the Xiaojiang fault should be reevaluated.Furthermore, the irregular recurrence of large earthquakes on the Xiaojiang fault and other faults in the Xianshuihe-Xiaojiang system, indicates the uneven southeastward extrusion of the Sichuan-Yunnan block along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iaojiang fault sag pond large trench PALEOEARTHQUAKE recurrence interval sichuan-yunnan block
下载PDF
川滇地区次级地块及其主要断裂带现今活动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岳彩亚 党亚民 +2 位作者 杨强 刘宗强 皱斌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6-181,共6页
以位于川滇区域的陆态网和四川省CORS站速度场为约束,结合研究区已知的断裂分布情况,通过使用欧拉矢量计算方法和反欧拉矢量计算方法求出每个次级块体的欧拉矢量,进而对川滇区域次级块体作进一步的调整。同时对该区域进行1°×1... 以位于川滇区域的陆态网和四川省CORS站速度场为约束,结合研究区已知的断裂分布情况,通过使用欧拉矢量计算方法和反欧拉矢量计算方法求出每个次级块体的欧拉矢量,进而对川滇区域次级块体作进一步的调整。同时对该区域进行1°×1°的网格插值,并利用各次级地块的欧拉矢量反演出每个次级块体的长期运动方向及其速度;对相邻块体的边界处,结合各自块体的欧拉矢量求出同一点在2个块体的速度并作差,进而研究分析各主要断裂带的现今活动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区域 次级地块 欧拉矢量 断裂带
下载PDF
云南地区强震的超长时间平静异常及未来地震趋势研究
19
作者 苏有锦 孙楠 +2 位作者 赵小艳 贺素歌 张潜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2-256,共15页
从1996年丽江M_(S)7.0地震发生后至2023年8月,云南地区M≥6.7和M≥7.0地震出现了长达27.55 a的超长时间平静现象。本文从更大时空尺度上对该平静异常现象及其与青藏高原和川滇地块的强震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讨论了云南地... 从1996年丽江M_(S)7.0地震发生后至2023年8月,云南地区M≥6.7和M≥7.0地震出现了长达27.55 a的超长时间平静现象。本文从更大时空尺度上对该平静异常现象及其与青藏高原和川滇地块的强震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讨论了云南地区未来地震趋势。结果表明,1887年以来,云南地区5次M≥7.0地震平静期内其周边地震活动环境有很大差异性:第Ⅰ,第Ⅱ和第Ⅴ平静期出现在青藏高原M≥7.0地震活跃背景下(即云南地区平静,但青藏高原活跃),第Ⅲ和第Ⅳ平静期出现在青藏高原M≥7.0地震平静背景下(即云南地区平静,青藏高原也平静)。当前云南地区处于27.55 a超长时间平静期(即第Ⅴ平静期),其所处的周边地震活动环境与第Ⅰ和第Ⅱ平静期相似,据此推断,其后续地震趋势可能也与第Ⅰ和第Ⅱ活跃期相似,处于相对弱的活跃期。同时,未来较长时间青藏高原可能仍将处于M≥7.0地震活跃时段;2022年泸定M_(S)6.8地震后,川滇地块可能会进入M≥6.7地震活跃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地区 强震平静 青藏高原 川滇地块 强震活动状态
下载PDF
川滇块体东边界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的三维构造模型:基于多元数据与隐式建模技术
20
作者 王毛毛 胡顺阳 +3 位作者 马皓然 梁铂雨 张金玉 鲁人齐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34,共16页
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与扬子地块相互拼接的交会部位,代表了川滇菱形块体的东部边界,地震活动频繁。其总体表现为左旋走滑的运动学特征,沿走向断裂结构复杂,为精细表征深部断裂的三维结构特征带来了很大挑战。目前存在... 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与扬子地块相互拼接的交会部位,代表了川滇菱形块体的东部边界,地震活动频繁。其总体表现为左旋走滑的运动学特征,沿走向断裂结构复杂,为精细表征深部断裂的三维结构特征带来了很大挑战。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主断层面本身的结构复杂特性;断裂交切与主次关系的不确定性;隐伏断层的空间约束;微震活动区域的断层面限定等。传统上,三维构造建模主要依赖于高分辨率的地震反射剖面、三维地震数据体和钻孔等数据约束,可以三角面网的形式在三维空间内使用数量有限的节点定义任意物体的几何形态,进而连接节点模拟物体的拓扑结构。然而,川滇块体东边界等大部分活动构造区域缺少这些高分辨率的数据,即使有相关数据,通常在空间上也非常稀疏。以往有研究利用大量精定位地震和断层地表迹线等数据建立了活动断裂的初始三维模型,但这种方法忽视了震源机制解提供的节面信息对建模的贡献,且未对多元数据采取差异化的权重分配策略。文中基于三维构造隐式建模方法,结合不同约束条件下的深、浅地质与地球物理数据,构建了川滇块体东边界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的三维精细构造模型。建模流程充分利用震源机制解提供的节面约束信息,将其与地表断层迹线、重定位地震震中等数据融合,纳入一个考虑差异化权重分配的多次迭代过程,最终实现利用多元数据建立川滇块体东边界断裂三维复杂结构特性的目标。基于隐式建模方法构建的活动断裂的精细三维结构模型可用于断面粗糙度和断裂系统分析,对约束断面上的凹凸体分布与开展地震破裂模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裂 隐式建模方法 三维构造建模 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 川滇块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