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16S rRNA分析传统四川发酵泡菜中的细菌多样性 被引量:29
1
作者 田伟 张琦 +5 位作者 邓珍珍 刘森 李明元 车振明 马力 向文良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215-218,共4页
为了解传统四川发酵泡菜中的细菌多样性,采用构建16S rRNA基因文库的方法,对样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所得到129个克隆子均鉴定为乳酸菌,分布于Lactobacillus和Pediococcus两个属,所占比例分别为88.4%和10.1%。... 为了解传统四川发酵泡菜中的细菌多样性,采用构建16S rRNA基因文库的方法,对样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所得到129个克隆子均鉴定为乳酸菌,分布于Lactobacillus和Pediococcus两个属,所占比例分别为88.4%和10.1%。L.pentosus、L.plantarum和P.damnosus是其中的优势菌种分别占50.4%、16.3%和10.1%,L.paralimentarius、L.sunkii、L.brevis、L.kisonensis、L.acetotolerans、L.namurensis分别占7.8%、4.7%、3.1%、1.6%、0.8%和0.8%,且P.damnosus、L.paralimentarius、L.sunkii、L.kisonensis和L.acetotolerans均在泡菜中发现。这些结果揭示四川泡菜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反映其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展现很多未知的生物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泡菜 细菌多样性 16S RRNA基因 克隆文库 系统发育分析
下载PDF
中、日、韩三国泡菜加工工艺的对比 被引量:23
2
作者 卢沿钢 董全 《食品与发酵科技》 CAS 2011年第4期5-9,共5页
对目前中、日、韩三国泡菜的加工工艺、操作要点和产品特色进行了对比研究,并由此对中国泡菜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四川泡菜 日本泡菜 韩国泡菜 加工工艺
下载PDF
食窦魏斯氏菌协同植物乳杆菌改善四川泡菜风味 被引量:20
3
作者 张楠笛 祝林 +1 位作者 许琴 向文良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102-108,共7页
探索食窦魏斯氏菌协同植物乳杆菌(协同发酵)对四川泡菜风味的影响,研究发酵过程中乳酸菌菌落总数、pH值及乳酸、乙酸、苹果酸、柠檬酸的变化;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四川泡菜产品中挥发性物质成分及含量,并对产品... 探索食窦魏斯氏菌协同植物乳杆菌(协同发酵)对四川泡菜风味的影响,研究发酵过程中乳酸菌菌落总数、pH值及乳酸、乙酸、苹果酸、柠檬酸的变化;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四川泡菜产品中挥发性物质成分及含量,并对产品感官品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协同发酵能够快速提升发酵前期(0~4 d)泡菜体系中乳酸菌、乳酸和乙酸的含量,改善泡菜产品发酵风味,提升产品品质。发酵第1天,协同发酵组中乳酸菌菌落总数达到8.52(lg(CFU/mL)),比植物乳杆菌组增加了0.85(lg(CFU/mL));发酵第3天,协同发酵组中乳酸质量浓度达10.9 g/L,比植物乳杆菌组增加了5.5 g/L;发酵结束后,协同发酵泡菜产品的感官优于植物乳杆菌发酵泡菜产品。挥发性物质分析表明,协同发酵组中挥发性物质达27种,比植物乳杆菌组新增7种挥发性物质;挥发性物质总量为6.096 mg/L,显著高于植物乳杆菌组(3.188 mg/L)。因此,食窦魏斯氏菌能够较好协同植物乳杆菌发酵四川泡菜,改善产品风味,表现了较好的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泡菜 食窦魏斯氏菌 植物乳杆菌 协同发酵 风味
下载PDF
四川泡菜生花酵母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5
4
作者 饶瑜 常伟 +3 位作者 龚丽 李榕 唐洁 车振明 《食品与发酵科技》 CAS 2013年第3期19-22,共4页
分离并鉴定了引起四川泡菜"生花"的腐败微生物。将"生花"的四川泡菜样品,通过孟加拉红培养基和YM培养基的分离培养,得到不同菌落形态的2株菌株。经26S rRNA D1/D2结构域分子生物学鉴定为克鲁维毕赤酵母SH1和白地霉... 分离并鉴定了引起四川泡菜"生花"的腐败微生物。将"生花"的四川泡菜样品,通过孟加拉红培养基和YM培养基的分离培养,得到不同菌落形态的2株菌株。经26S rRNA D1/D2结构域分子生物学鉴定为克鲁维毕赤酵母SH1和白地霉SH2。发酵实验证明SH1和SH2均能引起明显的"生花"和腐败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泡菜 腐败微生物 克鲁维毕赤酵母 白地霉
下载PDF
肠膜明串珠菌发酵对四川泡菜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6
5
作者 朴泓洁 黄存辉 金清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1-35,共5页
四川泡菜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发酵食品。传统泡菜的制作方式多为自然发酵、具有发酵时间长、发酵条件不易控制、产品质量难以保障等弊端。为进一步研究接种发酵对泡菜品质的影响,在传统四川泡菜制作工艺的基础上,以自然和接种肠膜明... 四川泡菜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发酵食品。传统泡菜的制作方式多为自然发酵、具有发酵时间长、发酵条件不易控制、产品质量难以保障等弊端。为进一步研究接种发酵对泡菜品质的影响,在传统四川泡菜制作工艺的基础上,以自然和接种肠膜明串珠菌2种方式发酵四川泡菜,对发酵过程中p H、总酸、亚硝酸盐、质构参数进行测定,最后进行成品感官评价。实验结果显示,与自然发酵相比接种发酵的泡菜p H下降速度和总酸含量上升速度快,亚硝酸盐含量较低,质构特性优,感官评价综合得分高。因此,接种肠膜明串珠菌发酵四川泡菜可以缩短发酵周期,加强泡菜食用安全性,改善风味,提高泡菜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泡菜 自然发酵 肠膜明串珠菌 品质
原文传递
四川泡菜和东北酸菜在发酵过程中的物质成分变化 被引量:16
6
作者 朱翔 汪冬冬 +5 位作者 明建英 陈功 唐垚 李恒 张伟 张其圣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8-81,共4页
为研究工艺对发酵蔬菜品质的影响,以四川泡菜和东北酸菜为研究对象,分析在发酵过程中盐度、pH值、总酸、有机酸、游离氨基酸、质构及亚硝酸盐等物质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四川泡菜和东北酸菜在发酵过程中盐度都先逐渐升高后趋于稳定... 为研究工艺对发酵蔬菜品质的影响,以四川泡菜和东北酸菜为研究对象,分析在发酵过程中盐度、pH值、总酸、有机酸、游离氨基酸、质构及亚硝酸盐等物质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四川泡菜和东北酸菜在发酵过程中盐度都先逐渐升高后趋于稳定,pH值都逐渐下降,总酸含量均逐渐升高,发酵产生了大量乳酸和少量乙酸,但四川泡菜产酸更快;游离氨基酸均以丙氨酸、脯氨酸和丝氨酸为主,其硬度、弹性、咀嚼性均随着发酵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亚硝酸盐都在第5天达到峰值,但远低于限量标准20 mg/kg。四川泡菜和东北酸菜在发酵过程中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但含量各有差异,表明发酵蔬菜之间具有共性和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泡菜 东北酸菜 物质成分 变化规律
下载PDF
腐败四川泡菜菌相构成及主要腐败菌特性分析 被引量:16
7
作者 蔡炯 迟原龙 +3 位作者 汪冬冬 唐垚 金璐 张其圣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79-283,共5页
以腐败四川泡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一般理化性质、感官品质和微生物数量,并对其菌相构成和主要腐败菌特性进行研究。腐败四川泡菜的p H为3.93,其细菌总数、真菌总数和乳酸菌数量分别为3.86、4.76、2.16 log cfu/m L。从腐败四川泡菜中分... 以腐败四川泡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一般理化性质、感官品质和微生物数量,并对其菌相构成和主要腐败菌特性进行研究。腐败四川泡菜的p H为3.93,其细菌总数、真菌总数和乳酸菌数量分别为3.86、4.76、2.16 log cfu/m L。从腐败四川泡菜中分离鉴定得到16种菌株,其中细菌主要由Lactobacillus plantarum、Bacillus megaterium、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Bacillus subtilis和Bacillus licheniformis构成,真菌包括Pichia membranifaciens和Kazachstania bulderi。菌株致腐特性结果显示B.methylotrophicus、B.subtilis、B.licheniformis、P.peoriae和P.membranifaciens是腐败泡菜中主要的腐败微生物。L.plantarum和Lactobacillus tucceti表现出较强的产酸能力和抑菌性。研究结果可为四川泡菜的防腐保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泡菜 腐败菌 菌相构成 特性
原文传递
设计乳杆菌特异性引物并运用菌落PCR技术快速检出和鉴定四川泡菜中的乳杆菌 被引量:12
8
作者 潘渠 杨维华 +3 位作者 王颖 余小平 陈恬 陈玮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300-1305,共6页
乳杆菌(Lactobacillus)是益生菌,也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研究泡菜等样品中的乳杆菌需要快速的检出方法。根据已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14种乳杆菌的16S rDNA序列,设计一对乳杆菌特异性引物。PCR检测结果表明该引物对乳杆菌和明串珠菌能扩... 乳杆菌(Lactobacillus)是益生菌,也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研究泡菜等样品中的乳杆菌需要快速的检出方法。根据已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14种乳杆菌的16S rDNA序列,设计一对乳杆菌特异性引物。PCR检测结果表明该引物对乳杆菌和明串珠菌能扩增出800 bp的片段,对表皮葡萄球菌、乳酸乳球菌和枯草芽胞杆菌却没有扩增条带,具有一定的乳杆菌特异性。结合MRS乳杆菌半选择培养基和革兰氏染色,运用菌落PCR技术,可以快速高效地检出四川泡菜中的乳杆菌。再通过对PCR扩增片段测序,可以将乳杆菌鉴定到种。从16份四川泡菜样品中检出了15株乳杆菌,其中14株被鉴定为植物乳杆菌,1株需进一步鉴定才能确定种。该方法可以检出乳杆菌新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杆菌 四川泡菜 菌落PCR 鉴定 16S RDNA
原文传递
采用碱裂解法提取DNA鉴定细菌和酵母菌 被引量:11
9
作者 迟原龙 唐垚 +3 位作者 金璐 张凤 姚开 何强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7-180,共4页
采用碱裂解法对分离自四川泡菜的8株细菌和4株酵母菌进行DNA提取,对菌株DNA提取物浓度和纯度、PCR扩增产物质量、核苷酸测序和菌株鉴定结果进行分析,并对该方法的测试成本和耗时进行估算。结果表明,采用碱裂解法提取菌株DNA的浓度均大于... 采用碱裂解法对分离自四川泡菜的8株细菌和4株酵母菌进行DNA提取,对菌株DNA提取物浓度和纯度、PCR扩增产物质量、核苷酸测序和菌株鉴定结果进行分析,并对该方法的测试成本和耗时进行估算。结果表明,采用碱裂解法提取菌株DNA的浓度均大于40 ng/μL,A260/A280大于1.9,表明该方法下提取菌株DNA的质量较好。12株泡菜菌株被鉴定至种水平,且鉴定结果与试剂盒法一致,表现出较高的测试准确性。该方法的测试成本估算为50元/100次,测试耗时为50 min,明显优于目前普遍使用的试剂盒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裂解法 DNA提取 四川泡菜 菌种鉴定
下载PDF
四川传统泡菜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抗氧化评估 被引量:9
10
作者 解文利 吴雨烔 +1 位作者 白雪 周礼红 《食品与发酵科技》 CAS 2022年第1期35-41,共7页
四川泡菜中含有丰富具有抗氧化能力的乳酸菌,为评估其抗氧化活性,本研究以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亚铁离子螯合能力为指标,探究了从泡菜中分离出来... 四川泡菜中含有丰富具有抗氧化能力的乳酸菌,为评估其抗氧化活性,本研究以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亚铁离子螯合能力为指标,探究了从泡菜中分离出来的6株乳酸菌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16S rDNA基因序列鉴定的6株菌均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6株乳酸菌在ABTS+和DPPH自由基清除、亚铁离子螯合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作用,其中发酵上清液组菌株SPC-3-1、SPC-1-3、SPC-3-1,完整细胞组菌株SPC-1-1、SPC-3-1、SPC-1-4,无细胞提取物组SPC-3-1、SPC-3-1、SPC-1-3分别在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亚铁离子螯合能力中最高,分别为89.33%±1.27%、71.88%±0.16%、38.58%±0.85%、15.49%±3.78%、18.65%±1.49%、91.56%±1.73%、14.33%±0.50%、21.06%±1.14%和90.40%±4.58%。在6株植物乳杆菌对ABTS+和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中,发酵上清液组的清除率均高于完整细胞组和无细胞提取物组,而在对亚铁离子的螯合能力中,完整细胞组和无细胞提取物组的螯合能力大于发酵上清液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泡菜 乳酸菌 抗氧化
下载PDF
筛选用于四川泡菜生物保鲜的产细菌素乳酸菌(英文) 被引量:9
11
作者 饶瑜 王猛 +4 位作者 蒋云璐 常伟 陈功 向文良 车振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71-177,共7页
从8 种中国传统四川泡菜中筛选产细菌素的乳酸菌,以用于四川泡菜的生物保鲜。从四川泡菜样品中共分离出227 株乳酸菌,并筛选出8 株能够产生细菌素类化合物抑制英诺克李斯特氏菌(Listeria innocua)、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 从8 种中国传统四川泡菜中筛选产细菌素的乳酸菌,以用于四川泡菜的生物保鲜。从四川泡菜样品中共分离出227 株乳酸菌,并筛选出8 株能够产生细菌素类化合物抑制英诺克李斯特氏菌(Listeria innocua)、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生长的乳酸菌。其中Lactobacillus harbinensis B22、屎肠球菌E6(Enterococcus faecium E6)和植物乳杆菌E11(Lb. plantarum E11)能够产生抑制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生长的细菌素类化合物。进一步研究表明,这3 株乳酸菌耐酸、耐高盐,能够在四川泡菜模拟培养基中生长并产生耐酸耐高温的细菌素类化合物。结果表明,Lactobacillus harbinensis B22、屎肠球菌E6和植物乳杆菌E11可用于四川泡菜的生物保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细菌素乳酸菌 食品生物保鲜 筛选 四川泡菜 卷心菜汁培养基
下载PDF
应用16S rDNA克隆文库技术解析四川泡菜发酵过程中的细菌多样性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安 梁会朋 +2 位作者 孟霞 范娟 张文学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共6页
采用构建16SrDNA基因文库的方法,对四川泡菜发酵过程中细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得到的1190个克隆子分布于17个类群,泡菜发酵1天细菌多样性最高,发酵31天细菌多样性最低。发酵前期的绝对优势菌为Pseudomonas(35.0%),Vibrio(56.... 采用构建16SrDNA基因文库的方法,对四川泡菜发酵过程中细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得到的1190个克隆子分布于17个类群,泡菜发酵1天细菌多样性最高,发酵31天细菌多样性最低。发酵前期的绝对优势菌为Pseudomonas(35.0%),Vibrio(56.9%),主要优势菌为Lactobacillus(29.5%),Acinetobacter(15.4%),Halomonas(14.3%),Sphingobacterium(12.9%);发酵中期的绝对优势菌为Lactobacillus(94.0%),主要优势菌为Vibrio(12.8%);发酵后期的绝对优势菌为Lactobacillus(50.3%),主要优势菌为Vibrio(19.8%),Halomonas(13.0%),Arcobacter(11.1%),此结果揭示了四川泡菜发酵过程中的细菌多样性,可为四川泡菜的基础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泡菜 16S RDNA 克隆文库 细菌多样性
下载PDF
直投式乳酸菌剂发酵泡菜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7
13
作者 唐雪鹭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4,共4页
简要介绍了泡菜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对乳酸菌及其发酵形式、泡菜的乳酸发酵过程给予了一定的介绍。通过比较自然发酵泡菜和直投式乳酸菌发酵泡菜在发酵周期、盐分、益生菌数量、亚硝酸盐含量等十个方面的指标,对比分析了两法的优缺点... 简要介绍了泡菜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对乳酸菌及其发酵形式、泡菜的乳酸发酵过程给予了一定的介绍。通过比较自然发酵泡菜和直投式乳酸菌发酵泡菜在发酵周期、盐分、益生菌数量、亚硝酸盐含量等十个方面的指标,对比分析了两法的优缺点,提出为满足标准化、规模化和工业化生产应大力推广使用直投式乳酸菌剂发酵泡菜。之后概述了现有从自然发酵泡菜汁中分离纯化乳酸菌的研究方法,并对直投式乳酸菌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菜 直投式乳酸菌发酵剂 生产工艺
下载PDF
传统四川泡菜发酵过程中明串珠菌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6
14
作者 夏姣 蒲彪 +3 位作者 敖晓琳 陈安均 崔慧玲 袁杨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53-156,160,共5页
分别以红皮萝卜、卷心菜、豇豆为原料,用自然发酵法制作了三种四川泡菜。对三种泡菜发酵过程中的明串珠菌进行分离,主要得到四种不同形态的菌株,将其分别命名为:MC-1、MC-2、MC-13、J-5,其中J-5为豇豆泡菜特有,其余为三种泡菜共... 分别以红皮萝卜、卷心菜、豇豆为原料,用自然发酵法制作了三种四川泡菜。对三种泡菜发酵过程中的明串珠菌进行分离,主要得到四种不同形态的菌株,将其分别命名为:MC-1、MC-2、MC-13、J-5,其中J-5为豇豆泡菜特有,其余为三种泡菜共有。采用生理生化结合16SrDNA序列鉴定对分离的菌株进行鉴定,依次鉴定为:乳明串珠菌(L.1actis)、肠膜明串株菌葡聚糖亚种(L.mesenteroides subsp.dextranicum)、柠檬明串珠菌(L.citreurn)、假肠膜明串珠菌(L.pseudomesenteroide).对发酵过程中明串殊菌动态分析表明:L.laetis、L.mesenteroides subsp.dextranieum为三种泡菜中的主要优势明串珠菌;L.citreum在发酵第2~4d出现后很快又消失;L.pseudomesenteroide在豇豆发酵的第3~9d比较活跃;泡菜发酵到第11d,泡菜水中所有的L.lactis都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泡菜 明串珠菌 16SrDNA 动态变化
下载PDF
四川泡菜生产中微生物多样性与发酵条件优化研究
15
作者 汤春梅 喻淋英 +3 位作者 闵锡祥 丁勇 李兰英 王文建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14期31-37,共7页
为探究四川泡菜生产中微生物多样性及发酵条件的优化对提高产品品质的影响,通过试验对四川泡菜的制作过程进行详细分析,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泡菜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果表明,泡菜中存在丰富的微生物多样性,其中乳酸菌是主导菌群。进... 为探究四川泡菜生产中微生物多样性及发酵条件的优化对提高产品品质的影响,通过试验对四川泡菜的制作过程进行详细分析,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泡菜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果表明,泡菜中存在丰富的微生物多样性,其中乳酸菌是主导菌群。进一步的试验确定了温度、食盐质量分数和pH值等关键发酵条件对微生物活性和泡菜品质的显著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方法优化上述条件,提出了一套四川泡菜的发酵工艺优化建议。结果表明,合理控制发酵条件不仅可以提高泡菜的感官品质,还能增强其营养价值,为四川泡菜的标准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泡菜 微生物多样性 发酵条件优化
下载PDF
现代生物制剂在四川泡菜工业化生产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冯月玲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3-26,共4页
四川泡菜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富含以乳酸菌为主的益生菌群,是以微生物乳酸菌主导发酵而生产的我国传统特色生物食品的典型代表,历史悠久,是源自中国本土的生物技术产品。文章概述了国内外泡菜产业利用现代生物制剂进行工业化大规模生产... 四川泡菜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富含以乳酸菌为主的益生菌群,是以微生物乳酸菌主导发酵而生产的我国传统特色生物食品的典型代表,历史悠久,是源自中国本土的生物技术产品。文章概述了国内外泡菜产业利用现代生物制剂进行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现状,提出了可用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现代生物制剂发酵泡菜生产工艺,并对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对比了传统四川泡菜与现代生物制剂泡菜的生产工艺以及营养、安全性等各项指标,分析了传统四川泡菜的弊端,对应用现代生物制剂进行工业化大规模生产中仍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展望了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泡菜 现代生物制剂 乳酸菌剂 生产工艺
下载PDF
不同空气暴露条件下四川泡菜的品质变化及产植物细胞壁降解酶微生物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钱杨 吴李川 +3 位作者 许童桐 沈秋霞 袁洋 饶瑜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128-133,147,共7页
以四川泡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酵坛口暴露、间歇暴露和封闭三种空气暴露程度模拟不同的空气暴露情况,探究不同空气暴露条件下四川泡菜发酵过程中的品质变化,并分析产植物细胞壁降解酶(Plant cell wall degradation enzymes,PCWDEs)的主... 以四川泡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酵坛口暴露、间歇暴露和封闭三种空气暴露程度模拟不同的空气暴露情况,探究不同空气暴露条件下四川泡菜发酵过程中的品质变化,并分析产植物细胞壁降解酶(Plant cell wall degradation enzymes,PCWDEs)的主要微生物种类。结果表明:发酵8 d后不同空气暴露条件下四川泡菜都具有该条件下的最佳质构,发酵前16 d,三种条件下四川泡菜的pH都迅速下降至3.0,总菌和乳酸菌数量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随着发酵时间的增加,不同空气暴露条件下四川泡菜的品质出现差异,发酵64 d后暴露式发酵四川泡菜的pH上升至6.5,真菌数量上升至7.6 lg CFU/mL,和发酵8 d相比泡菜硬度和脆度分别下降了93.2%和100%,泡菜发生明显软腐,在该条件下分离得到的19株(其中有12株为发酵48 d时分离得到)产PCWDEs微生物多为好氧型微生物;间歇暴露式发酵四川泡菜在发酵64 d后pH上升至3.5,和发酵8 d相比泡菜硬度和脆度分别下降了39.1%和35.6%,泡菜出现轻微腐败,在该条件下分离得到的6株产PCWDEs微生物多为好氧型微生物;封闭式发酵四川泡菜在发酵64 d后pH仍维持在3.0,乳酸菌数量虽下降至5.34 lg CFU/mL,但仍是四川泡菜中的主导微生物,和发酵8 d相比泡菜硬度和脆度分别下降了52.5%和24.4%,在该条件下分离得到的5株产PCWDEs微生物多为兼性厌氧型微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泡菜 空气暴露 质构 植物细胞壁降解酶 16S rDNA
下载PDF
3株魏斯氏菌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白霞 崔梦含 +5 位作者 朱鹏程 苏雅航 刘爽 王金丽 李东亮 唐俊妮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59-69,共11页
目的 对泡菜发酵初期魏斯氏菌进行分离鉴定,并探究其安全特性和益生特性。方法 采用平板对细菌进行分离,进行分离菌株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测序鉴定,检测其代谢产物毒性,抗生素敏感性,耐药基因,评价细菌的耐酸、耐胆盐、耐人工肠液、... 目的 对泡菜发酵初期魏斯氏菌进行分离鉴定,并探究其安全特性和益生特性。方法 采用平板对细菌进行分离,进行分离菌株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测序鉴定,检测其代谢产物毒性,抗生素敏感性,耐药基因,评价细菌的耐酸、耐胆盐、耐人工肠液、黏附能力、对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降解能力、抗氧化能力以及抑菌能力。结果 共筛选出3株魏斯氏菌,命名为融合魏斯氏菌C13、食窦魏斯氏菌G232和W212;3株菌代谢产物无毒性,对14类21种抗生素表现出不同程度耐药,耐药基因检测C13携带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M), G232和W212携带磺胺类耐药基因(sulⅡ);3株菌能耐受pH 2~4和3.0 g/L以下的胆盐,在人工肠液中3 h后存活率超过76.80%;3株菌的黏附能力好,疏水性为60.47%~62.69%,自凝聚率为43.76%~52.55%,共凝聚率为43.20%~61.58%;对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降解主要在前15 h;表现出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苦肼自由基清除率较高(清除率25.69%~58.12%),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相对较低(10.08%~35.29%);3株菌对志贺氏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抑菌活性好(抑菌圈直径18.22~42.18 mm)。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筛选的3株魏斯氏菌有较好的安全性和一定的益生特性,为将来魏斯氏菌在实际生产的应用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泡菜 魏斯氏菌 安全特性 益生特性
下载PDF
肠膜明串珠菌发酵对四川泡菜中有机酸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黄存辉 朴泓洁 +1 位作者 金清 崔明勋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3-28,共6页
四川泡菜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发酵食品。有机酸是衡量四川泡菜发酵程度和品质的重要指标。为研究肠膜明串珠菌发酵对四川泡菜中有机酸生成的影响,在传统四川泡菜制作工艺的基础上,以自然和接种肠膜明串珠菌2种方式发酵四川泡菜,对发... 四川泡菜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发酵食品。有机酸是衡量四川泡菜发酵程度和品质的重要指标。为研究肠膜明串珠菌发酵对四川泡菜中有机酸生成的影响,在传统四川泡菜制作工艺的基础上,以自然和接种肠膜明串珠菌2种方式发酵四川泡菜,对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数量、总酸及有机酸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接种肠膜明串珠菌发酵的四川泡菜与自然发酵相比,其菌落优势大于自然发酵组,总酸优先达到平衡,柠檬酸、酒石酸含量高于自然发酵组;接种发酵组中苹果酸、柠檬酸、抗坏血酸、酒石酸、乳酸含量在发酵20 d后的含量分别为2.76、0.94、0.07、0.17、49.22 mg/mL;接种肠膜明串珠菌发酵提高了四川泡菜中有机酸的含量,缩短了发酵周期,为四川泡菜新型乳酸菌发酵剂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为四川泡菜工业化生产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泡菜 肠膜明串珠菌 有机酸
原文传递
川式与韩式泡菜加工工艺的比较 被引量:4
20
作者 俞灵芳 刘娟 +2 位作者 沈勇根 朱丽琴 徐明生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09-113,共5页
研究了川式和韩式两种泡菜在发酵过程中酸度、pH值及亚硝酸盐的变化规律和成品泡菜的最佳保藏方法。结果表明:两种泡菜的pH值在发酵过程中都呈现先降低后趋于稳定的趋势,川式泡菜的pH值在第7天达到最低,为3.1;韩式泡菜在第8天达到最低,... 研究了川式和韩式两种泡菜在发酵过程中酸度、pH值及亚硝酸盐的变化规律和成品泡菜的最佳保藏方法。结果表明:两种泡菜的pH值在发酵过程中都呈现先降低后趋于稳定的趋势,川式泡菜的pH值在第7天达到最低,为3.1;韩式泡菜在第8天达到最低,为3.9。两种泡菜的酸度随着发酵的进行逐渐增大,在发酵的第5天,韩式泡菜的酸度开始急剧增大并与川式泡菜的酸度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1);川式和韩式泡菜亚硝酸盐含量随着发酵的进行呈现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生成高峰分别为第3天和第4天,高峰值分别为2.0μg/g、4.9μg/g。感官评定和剪切力检测结果显示,较好的保藏方法为防腐剂结合冷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式泡菜 韩式泡菜 加工工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