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滇地区未来强震预测与汶川M_W 7.9级地震孕震过程分析 被引量:29
1
作者 秦四清 薛雷 +3 位作者 徐锡伟 黄鑫 王媛媛 泮晓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639-2650,共12页
根据作者提出的孕震时空区域划分原则,确定了川滇地区地震区(带)划分的合理方案.运用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与相关预测方法,给出了各地震区(带)未来强震的四要素预测结果.结果表明,除西昌、丽江与鲜水河地震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 根据作者提出的孕震时空区域划分原则,确定了川滇地区地震区(带)划分的合理方案.运用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与相关预测方法,给出了各地震区(带)未来强震的四要素预测结果.结果表明,除西昌、丽江与鲜水河地震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无破坏性地震发生外,其他地震区都将有破坏性地震发生.本文还分析了汶川大地震的孕震过程.结果表明:导致2008年5月12日汶川M_w7.9级地震的最直接原因,是1976年发生在松潘—平武的M_s7.2级双震震群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地震区 锁固段 汶川地震 预测力法
下载PDF
川滇地区某些地震区未来震情研判 被引量:12
2
作者 秦四清 薛雷 +1 位作者 李国梁 泮晓华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849-1859,共11页
运用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与相关预测方法,对川滇地区某些地震区未来震情进行了重新研判和分析,并给出了这些地震区未来中强震或强震的四要素预测结果.结果表明:若1973年炉霍大震不是MS7.9级,则鲜水河地震区未来有MS7.9~8.1级... 运用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与相关预测方法,对川滇地区某些地震区未来震情进行了重新研判和分析,并给出了这些地震区未来中强震或强震的四要素预测结果.结果表明:若1973年炉霍大震不是MS7.9级,则鲜水河地震区未来有MS7.9~8.1级的地震发生;其它地震区,包括小江、西昌、云龙、宜宾-长宁以及自贡-遂宁地震区,未来都将有破坏性地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地震区 锁固段 地震预测方法
下载PDF
应力变化与流体(水位、水温、水化学、土壤气等)变化的耦合机理及其在川滇地区地震前兆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7
3
作者 杨秋野 张艳 +4 位作者 符力耘 张旺 胡俊华 黄辅琼 曹呈浩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124-2133,共10页
诸多研究表明,地下流体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是地震短临前兆的有效指标.川滇地区是地震前兆反应的敏感区域,前人的诸多研究表明地震前很多地震观测台站有明显的水位、水温、水氡、应变、电磁场等前兆异常.应力变化是影响孕震和地震触发的... 诸多研究表明,地下流体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是地震短临前兆的有效指标.川滇地区是地震前兆反应的敏感区域,前人的诸多研究表明地震前很多地震观测台站有明显的水位、水温、水氡、应变、电磁场等前兆异常.应力变化是影响孕震和地震触发的一个重要因素,流体观测包含有区域应力-应变场和断层活动的信息.本文通过总结梳理认为,解释地震导致的地壳变形时不仅需要考虑静态弹性应变,还需要考虑浅层地表孔隙压(流体)变化导致的同震体应变变化的影响.此外,通过总结发现除了需要研究地下流体和应力变化的耦合机理外,还需要结合含水层介质特征物性参数,并结合与应力变化密切相关的水温、水化、土壤气等数据的收集分析,才可能为探究地震孕育的前兆异常做机理分析铺垫.并且,多个参量的综合观测可以增强地震前兆的可信度以及大家进一步深入探究地震前兆的信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流体(水位、水温、水化学、土壤气等) 应力变化 地震 前兆 川滇地区
原文传递
川滇强震震前短期阶段地震活动空间异常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翔 苏有锦 +1 位作者 和宏伟 李宗兴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13-319,共7页
对1973年以来川滇地区21次6级以上强震的震前地震活动进行了全时空扫描, 发现大多数强震在孕育中期至短期阶段,震源附近会出现两条或两条以上3级或4级中小地震条带.与强震孕育中期阶段相比,在强震孕育的短期阶段中小地震条带方向出现明... 对1973年以来川滇地区21次6级以上强震的震前地震活动进行了全时空扫描, 发现大多数强震在孕育中期至短期阶段,震源附近会出现两条或两条以上3级或4级中小地震条带.与强震孕育中期阶段相比,在强震孕育的短期阶段中小地震条带方向出现明显偏转,偏转角度为15°~150°.中小地震活动在空间上的这种动态异常,可作为强震孕育、发展至短期阶段的一项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条带 空间异常 动态变化 短期 川滇地区
下载PDF
川滇强震前地震活动空间扫描短期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杜方 吴江 《四川地震》 2004年第4期4-11,共8页
对比分析了川滇地区近30年强震活跃段地震活动因子A值和空间集中度C值的全时空扫描结果。结果表明,川滇地区大地震孕育进入短期阶段时,震中周围地区的中小地震活动在A值和C值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而且选取地震活动因子A值可更好地表征川... 对比分析了川滇地区近30年强震活跃段地震活动因子A值和空间集中度C值的全时空扫描结果。结果表明,川滇地区大地震孕育进入短期阶段时,震中周围地区的中小地震活动在A值和C值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而且选取地震活动因子A值可更好地表征川滇地区的地震活动在时、空、强方面短期的综合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 空间集中度 空间扫描 川滇地区
下载PDF
川滇地区A(b)值动态演化特征及其在强震预测中的应用
6
作者 刘丽芳 付虹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20-324,共5页
以定量描述地震活动性的A(b)值作参数,利用1971~2000年川滇地区M≥2.5地震资料进行空间扫描.结果表明,川滇地区有72%的M≥6.0地震在震前1~2 a,在震中周围出现A(b)值异常.用R值对其进行评分,通过检验.
关键词 A(b)值 M≥6.0地震 中短期预测 川滇地区
下载PDF
大陆岩石圈解耦及块体运动讨论——以青藏高原—川滇地区为例 被引量:17
7
作者 杨晓松 马瑾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U08期240-247,共8页
块体构造理论的发展不断地深化着人们对现今大陆岩石圈运动 ,尤其是大陆强震的孕育和发生规律的认识。块体底部边界的构造性质是块体运动的核心问题之一 ,同时也是块体构造理论研究中的薄弱环节。确定块体底部边界的岩石物理性质是利用... 块体构造理论的发展不断地深化着人们对现今大陆岩石圈运动 ,尤其是大陆强震的孕育和发生规律的认识。块体底部边界的构造性质是块体运动的核心问题之一 ,同时也是块体构造理论研究中的薄弱环节。确定块体底部边界的岩石物理性质是利用地球物理方法探测和识别块体底部边界的前提。文中依据现代实验岩石学、实验岩石物理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等的研究成果 ,对块体底部边界之成因属性和岩石物理性质进行了分析。将大陆块体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地壳型块体和岩石圈型块体。地壳型块体是由大陆上部地壳所构成的“薄板” ,壳内软弱带的顶面为其底部边界和潜在的解耦带。岩石圈型块体在岩石圈尺度上是力学耦合的 ,以上地幔软流圈的顶面为其底部边界。壳内软弱带具有垂直方向低速和各向异性的基本特征 ,联合多种地震测深方法有望确定块体的底界。在现今构造活动区内 ,地壳型块体的潜在解耦带可能由壳内部分熔融带承担。青藏高原南部—川滇地区 2 0 35km的深度上广泛存在低速带。地热、岩石学、实验岩石学和模拟均显示该地区的低速带具有部分熔融的成因属性。块体沿着该壳内低速层与下伏地壳发生某种程度解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体 壳内软弱带 低速层 各向异性 部分熔融 青藏高原—川滇地区
下载PDF
川滇地区走滑型地震烈度衰减特征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董曼 杨天青 +1 位作者 郑通彦 陈通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47-154,共8页
为分析走滑型地震的烈度衰减特征,我们搜集并整理1900年以来川滇地区的145个5级以上震例和其中70个5级以上、破裂方式以走滑型为主的典型震例,利用联合椭圆衰减模型,建立该区域此类型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对比已有研究成果,结果表明,川滇... 为分析走滑型地震的烈度衰减特征,我们搜集并整理1900年以来川滇地区的145个5级以上震例和其中70个5级以上、破裂方式以走滑型为主的典型震例,利用联合椭圆衰减模型,建立该区域此类型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对比已有研究成果,结果表明,川滇地区破裂方式以走滑型为主的地震烈度衰减速度慢于西南地区,可能与该地区地震破裂方式、动力学过程等有关,但与川滇地区和中国西部的衰减规律相比没有明显差异。本文给出的烈度衰减关系在该区域此类地震的灾害快速评估和地震应急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其他区域的适用性需进一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烈度 烈度衰减 破裂方式 走滑型地震 川滇地区
下载PDF
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 被引量:93
9
作者 龙小霞 延军平 +1 位作者 孙虎 王祖正 《灾害学》 CSCD 2006年第3期81-84,共4页
川滇地区为我国大陆最显著的强震活动区域,地震活动频繁。在对川滇地区强震灾害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应用三元、四元、五元可公度法分别预测了该地区下(几)次可能发生强震的趋势,以便能更好地配合防震减灾工作。
关键词 川滇地区 地震 可公度 趋势预测
下载PDF
川滇菱形块体顺时针转动的构造学与古地磁学证据 被引量:58
10
作者 徐锡伟 程国良 +6 位作者 于贵华 宋方敏 向宏发 张兰凤 Hagai Ron 王洋龙 闻学泽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1-70,共10页
川滇菱形块体内部受NE向丽江 -小金河断裂的切割 ,可进一步划分为川西北次级块体和滇中次级块体等南北 2个部分 ;各次级块体东边界断裂有规律地左旋滑动、西边界断裂的右旋滑动及其滑动速率值的差异 ,反映出新生代时期各次级块体作向SE... 川滇菱形块体内部受NE向丽江 -小金河断裂的切割 ,可进一步划分为川西北次级块体和滇中次级块体等南北 2个部分 ;各次级块体东边界断裂有规律地左旋滑动、西边界断裂的右旋滑动及其滑动速率值的差异 ,反映出新生代时期各次级块体作向SE的水平滑移叠加绕垂直轴顺时针转动的复合运动。其中 ,川西北次级块体SE向的水平滑移速率 5mm/a ,顺时针转动角速度 1 4°/Ma ;滇中次级块体SE向的水平滑移速率 3 5mm/a ,顺时针转动角速度约 1 5°/Ma。在滇中次级块体内部姚安、大姚、永仁、昆明北马街等地采集到约 90个古新世地层的定向样品 ,通过交变退磁和热退磁获得了它们各自的剩磁矢量 (实验磁偏角和磁倾角 ) ,由实测磁偏角与期望磁偏角相比可知川滇地区滇中次级块体中新世早期以来的顺时针转动累积量可达 30°~ 4 8°。次级块体的整体转动与块边活动断裂的左旋滑动符合左旋走滑断裂作用区块体作顺时针转动的运动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裂 活动块体 块体转动 磁偏角期望值 磁偏角实测值 川滇地区
下载PDF
川滇地区区域地震目录完整性最小震级分析 被引量:56
11
作者 苏有锦 李永莉 +2 位作者 李忠华 易桂喜 刘丽芳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10-16,共7页
系统分析了川滇地区 1970~ 2 0 0 1年的区域地震目录 ,给出了川滇地区主要地震活动带 (区 )最小完整性震级的时、空分布。总体而言 ,对于川滇地区地震活动最强烈的 3个区域 ,地震目录的完整性最小震级可取如下震级 :(1)金沙江—红河断... 系统分析了川滇地区 1970~ 2 0 0 1年的区域地震目录 ,给出了川滇地区主要地震活动带 (区 )最小完整性震级的时、空分布。总体而言 ,对于川滇地区地震活动最强烈的 3个区域 ,地震目录的完整性最小震级可取如下震级 :(1)金沙江—红河断裂带及鲜水河—安宁河—小江断裂带所围限的川滇菱形地块 ,1970~ 1981年 2 5级 ,1982年以来 2 0级 ;(2 )金沙江—红河断裂带以西的滇西—滇西南腾冲—龙陵、澜沧—耿马、思普地区 ,1970~ 1981年 3 0级 ,1982年以来 2 5级 ;(3)阿坝区、松潘—龙门山带及名边—马山—昭通带 ,1970~ 1981年 2 5级 ,1982年以来 2 0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目录 最小完整性震级 川滇地区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地壳结构与动力学模式研究综述 被引量:24
12
作者 王苏 徐晓雅 胡家富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235-4253,共19页
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滇地区壳幔变形特征及地球动力学模式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多年来一直受到各国地球科学家的高度关注.青藏高原演变的"下地壳流模型"模拟得到的地表速度和变形场与GPS观测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该模型在当... 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滇地区壳幔变形特征及地球动力学模式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多年来一直受到各国地球科学家的高度关注.青藏高原演变的"下地壳流模型"模拟得到的地表速度和变形场与GPS观测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该模型在当前国际地学界很流行,因而寻找下地壳流存在与否的证据,是深部地球物理学必须面对的一个科学问题.本文综合了川滇地区GPS观测、震源机制解和Pms相分裂的结果,旨在探讨川滇地区地壳演变模式的合理性;另外,从层析成像、接收函数反演和大地电磁测深结果分析,认为川滇地壳内存在大范围的低速层,但分布的几何形态较复杂.在云南地区,这一壳内低速区似乎被小江断裂和金沙江—红河断裂限制在特定的区域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地球动力学模型 地壳结构 下地壳流
下载PDF
川滇地区水平向强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 被引量:24
13
作者 王玉石 李小军 周正华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38-249,286,共12页
利用近几年在川滇地区破坏性地震及汶川地震强余震中获得的951条加速度记录,通过选取合适的衰减关系形式和距离参数,经统计获得了川滇地区水平向峰值加速度与35个周期点对应的加速度反应谱(阻尼比0.05)衰减关系.统计结果显示,震级越大,... 利用近几年在川滇地区破坏性地震及汶川地震强余震中获得的951条加速度记录,通过选取合适的衰减关系形式和距离参数,经统计获得了川滇地区水平向峰值加速度与35个周期点对应的加速度反应谱(阻尼比0.05)衰减关系.统计结果显示,震级越大,地震动随距离的衰减越慢;加速度反应谱的短周期部分随距离的衰减明显快于长周期部分;中强地震在近场也会产生较大的峰值加速度和较高的短周期加速度反应谱.由于统计资料的非完整性,本文统计结果尚不宜直接应用于相关工程场地的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中.但本文结果与目前由转换方法得到的我国西部地震动参数衰减规律的较大差异提示:进一步深入研究我国地震动参数衰减规律应是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强地震动 衰减关系 峰值加速度 加速度反应谱
下载PDF
川滇地区活动块体划分与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研究综述 被引量:21
14
作者 骆佳骥 崔效锋 +1 位作者 胡幸平 朱敏杰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09-317,441,共9页
总结了30多年来川滇地区活动块体划分与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的主要研究认识,对二者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初步讨论。对于川滇地区活动块体的划分,不同学者给出的宏观格局基本一致,但对其中一些次级块体的划分和边界断裂存在不同的认识。学者... 总结了30多年来川滇地区活动块体划分与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的主要研究认识,对二者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初步讨论。对于川滇地区活动块体的划分,不同学者给出的宏观格局基本一致,但对其中一些次级块体的划分和边界断裂存在不同的认识。学者们对川滇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整体特征的认识较为一致,但对应力场的具体划分存在不同看法。川滇地区活动块体的划分格局基本确定了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分区,但二者并不完全一致。开展这两方面的深入研究,对进一步认识川滇地区构造变形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活动块体 构造应力场 应力场分区
下载PDF
利用GPS分析川滇地区活动地块运动与应变模型 被引量:20
15
作者 丁开华 许才军 +1 位作者 邹蓉 胡友健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22-827,共6页
以川滇地区上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8~2004年间的GPS观测成果为约束,基于地质学给出了块体划分模型,分别利用刚体运动模型、块体运动和形变模型反演了川滇地区内各活动块体的现今地壳运动和变形参数,并进一步对上述两种模型进行了辨... 以川滇地区上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8~2004年间的GPS观测成果为约束,基于地质学给出了块体划分模型,分别利用刚体运动模型、块体运动和形变模型反演了川滇地区内各活动块体的现今地壳运动和变形参数,并进一步对上述两种模型进行了辨识。结果表明,川滇地区的各块体用块体运动和形变模型来描述更为合适。通过对活动块体及断层运动进行讨论分析,认为川滇地区的地壳运动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减弱,且有顺时针旋转的特征,而地壳变形模式以连续和渐变的剪切为主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地壳运动 地壳变形 GPS 模型辨识
原文传递
川滇地区重力场特征与地壳变形研究 被引量:18
16
作者 钟锴 徐鸣洁 +2 位作者 王良书 刘绍文 丁增勇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1-117,共7页
对川滇地区重力场特征进行了研究,获得了研究区内地壳厚度分布及变形特征。总体上,研究区内地壳厚度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川滇菱形块体中内部出现了广泛的地壳增厚现象,并可能一直延伸至菱形块体的最南端。丽江-小金河断裂带在重力场... 对川滇地区重力场特征进行了研究,获得了研究区内地壳厚度分布及变形特征。总体上,研究区内地壳厚度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川滇菱形块体中内部出现了广泛的地壳增厚现象,并可能一直延伸至菱形块体的最南端。丽江-小金河断裂带在重力场特征上表现为龙门山断裂带向西南的延伸,其东侧主体构造走向等特征与扬子地块一致,推测丽江-小金河断裂带与龙门山断裂、红河断裂带一起构成了扬子地块的西边界。滇西地区布格重力一阶导数与现今地壳变形格局总体一致,主体构造方向为北北西-近南北向,代表了“新”构造主体构造线的方向;上延至4 5km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重力场 地壳变形 地壳增厚 塑性流动
下载PDF
GPS结果揭示的龙门山断裂带现今形变与受力——与川滇地区其他断裂带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9
17
作者 刘峡 孙东颖 +4 位作者 马瑾 吕健 李爱荣 梁福逊 占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91-1100,共10页
本文构建川滇地区二维有限元接触模型,采用"块体加载"方法和1999—2007年GPS数据,模拟计算该区主要断裂带的形变运动,对比、分析其运动、受力特征和应力积累差异.结合区域强震研究汶川地震、芦山地震的力学背景.结果显示强震... 本文构建川滇地区二维有限元接触模型,采用"块体加载"方法和1999—2007年GPS数据,模拟计算该区主要断裂带的形变运动,对比、分析其运动、受力特征和应力积累差异.结合区域强震研究汶川地震、芦山地震的力学背景.结果显示强震前龙门山断裂带保持低变形,右旋错动不超过1mm·a-1,挤压不超过0.5mm·a-1,明显低于其他断裂带,但其两侧应力值与其他断裂带相当,主压应力轴与断裂带走向垂直,形成很宽的挤压带,断层面法向挤压应力积累为-333.74Pa·a-1,为全区最高.揭示1999年以来,龙门山断裂带及巴颜喀拉块体东部的挤压应力快速增加,致使实际应力可能处于高水平并诱发地震活跃,期间强震呈丛集性,出现汶川、芦山地震接连发生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龙门山断裂带 芦山地震 GPS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基于时-空ETAS模型给出的川滇地区背景地震活动和强震潜在危险区 被引量:17
18
作者 蒋长胜 庄建仓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05-317,共13页
利用基于时-空传染型余震序列(Epidemic Type Aftershock Sequence,简称ETAS)模型的随机除丛法,重新审视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M_S8.0地震前可能存在的长期地震活动异常,研究了川滇地区背景地震活动特征,并评估了当前的强震危险状态.对川... 利用基于时-空传染型余震序列(Epidemic Type Aftershock Sequence,简称ETAS)模型的随机除丛法,重新审视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M_S8.0地震前可能存在的长期地震活动异常,研究了川滇地区背景地震活动特征,并评估了当前的强震危险状态.对川滇地区1 970年以来的M_L3.0以上的背景地震和丛集地震活动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地震丛集特征明显、时空分布很不均匀、地震序列常有前震事件.直接将概率值作为地震计数的权重,对地震丛集率空间分布图像分析表明,汶川M_S8.0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存在着长期、大范围的地震丛集率低值区,震前该段处于应力闭锁状态.对川滇地区地震从集率低值区内背景地震与全部地震的累积次数、b值和新定义的Δb等统计参量的分析表明,龙日坝与龙门山断裂带具有地震活动的关联性,川滇地区当前的强震潜在危险区可能是巧家地区和汶川M_S8.0地震破裂尚未穿越的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此外,还发现b值倾向于反映局部应力场变化,而△b能较为敏感地给出更大范围应力场的相对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地震危险性评估 强震潜在危险区 ETAS模型 川滇地区 汶川MS8.0地震
下载PDF
PI算法用于川滇-安达曼-苏门答腊地区7.0级以上强震危险性预测的回溯性检验 被引量:16
19
作者 蒋长胜 吴忠良 +1 位作者 马宏生 周龙泉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07-318,共12页
作为一个中长期地震预测方法,基于复杂系统统计物理的图象信息学PI算法近年来广受关注.针对7级以上强震成组和突发交替的川滇地区,考虑将与其构造和地震活动关系密切,且强震频发的安达曼-苏门答腊地区作为统一的强震预测研究区,使用PI... 作为一个中长期地震预测方法,基于复杂系统统计物理的图象信息学PI算法近年来广受关注.针对7级以上强震成组和突发交替的川滇地区,考虑将与其构造和地震活动关系密切,且强震频发的安达曼-苏门答腊地区作为统一的强震预测研究区,使用PI算法进行MW7.0及以上预测"目标震级"的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中使用了1973年以来的NEIC目录,采用10年尺度的地震活动"异常学习"时段和3年尺度"预测时间窗",对预测效果进行了ROC检验.回溯性研究显示,PI算法预测效果较好,表明将川滇-安达曼-苏门答腊地区作为统一的7级以上强震PI算法预测研究区在统计上具有合理性.从统计物理角度,研究区组合前后的各态遍历性曲线显示,组合后的研究区对PI算法的适用程度虽不优于单独考虑川滇地区,但优于安达曼-苏门答腊地区.PI预测图象显示,2008年汶川地震前可能存在中长期尺度的"前兆性"地震活动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长期地震危险性 统计物理 图象信息学 川滇地区 安达曼-苏门答腊地区
下载PDF
汶川地震同震形变场对川滇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地震发生趋势的影响 被引量:13
20
作者 程佳 刘杰 +1 位作者 甘卫军 李纲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77-490,共14页
以所建立的川滇地区主要活动块体及其周边断裂带的模型和前期利用GPS及水准资料反演所得到的断裂带长期运动速率作为基础,将汶川地震引起的同震错动量加入到三维断裂几何模型中,计算出汶川地震大范围的同震形变场,然后基于该同震形变场... 以所建立的川滇地区主要活动块体及其周边断裂带的模型和前期利用GPS及水准资料反演所得到的断裂带长期运动速率作为基础,将汶川地震引起的同震错动量加入到三维断裂几何模型中,计算出汶川地震大范围的同震形变场,然后基于该同震形变场和活动断裂三维几何模型反演了各条断裂对该同震形变场的反映,并通过与各断裂带长期运动速率对比,得到了汶川地震对川滇地区各主要活动断裂带发震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汶川地震引起的同震形变场作用下,在川滇交界东部地区,龙门山断裂带南西段地震危险性提前了305a,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大致提前了19a,安宁河断裂带和则木河断裂带分别提前了21a和12a,大凉山断裂带北段和南段分别提前了9.1a和18a,马边断裂带的地震危险性则提前了51a;对川滇交界西部的丽江—小金河断裂带南西段、怒江断裂带、龙陵—澜沧断裂带、南汀河断裂带、中甸断裂带等断裂带地震的能量积累也有促进作用;相反在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小江断裂带等历史地震频发的断裂带上,地震危险性具有一定的减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同震形变 活动断裂 地震危险性 川滇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