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acies-controlled prediction of dolomite reservoirs in the Middle Permian Qixia Formation in Shuangyushi,northwestern Sichuan Basin
1
作者 Chao Zheng Benjian Zhang +11 位作者 Rongrong Li Hong Yin Yufeng Wang Xin Hu Xiao Chen Ran Liu Qi Zeng Zhiyun Sun Rui Zhang Xingyu Zhang Weidong Yin Kun Zhang 《Energy Geoscience》 EI 2024年第2期21-30,共10页
The Middle Permian Qixia Formation in the Shuangyushi area,northwestern Sichuan Basin,develops shoal-facies dolomite reservoirs.To pinpoint promising reservoirs in the Qixia Formation,deep thin shoal-facies dolomite r... The Middle Permian Qixia Formation in the Shuangyushi area,northwestern Sichuan Basin,develops shoal-facies dolomite reservoirs.To pinpoint promising reservoirs in the Qixia Formation,deep thin shoal-facies dolomite reservoirs were predicted using the techniques of pre-stack Kirchhoff-Q compensation for absorption,inverse Q filtering,low-to high-frequency compensation,forward modeling,and facies-controlled seismic meme inversion.The results are obtained in six aspects.First,the dolomite reservoirs mainly exist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parts of the second member of Qixia Formation(Qi2 Member),which coincide with the zones shoal cores are developed.Second,the forward modeling shows that the trough energy at the top and bottom of shoal core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shoal-core thickness,and weak peak reflections are associated in the middle of shoal core.Third,five types of seismic waveform are identified through waveform analysis of seismic facies.Type-Ⅰ and Type-Ⅱ waveforms correspond to promising facies(shoal core microfacies).Fourth,vertically,two packages of thin dolomite reservoirs turn up in the sedimentary cycle of intraplatform shoal in the Qi2 Member,and the lower package is superior to the upper package in dolomite thickness,scale and lateral connectivity.Fifth,in plane,significantly controlled by sedimentary facies,dolomite reservoirs laterally distribute with consistent thickness in shoal cores at topographical highs and extend toward the break.Sixth,the promising prospects are the zones with thick dolomite reservoirs and superimposition of horstegraben structural tra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ervoir prediction Seismic facies Shoal-facies dolomite Qixia formation shuangyushi Sichuan basin
下载PDF
川西北部双鱼石区块栖霞组气藏水侵特征及开发技术对策 被引量:2
2
作者 冉丽君 罗静 +5 位作者 李旭成 袁港 万亭宇 朱亮 高雅洁 吴丽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2年第4期55-64,共10页
近年来,双鱼石区块二叠系栖霞组气藏已快速成长为川西北部地区主要产能贡献区,但已经陆续出现气井产水现象,对气井及气藏的稳产造成威胁,急需准确认识水侵特征以采取相应对策。由于该气藏构造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导致水侵特征认识不清... 近年来,双鱼石区块二叠系栖霞组气藏已快速成长为川西北部地区主要产能贡献区,但已经陆续出现气井产水现象,对气井及气藏的稳产造成威胁,急需准确认识水侵特征以采取相应对策。由于该气藏构造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导致水侵特征认识不清,制约气藏开发。为此,通过离子分析法、G_(p)-W_(p)关系曲线法、Stiff图版法等多种方法分析生产井的产水类型,明确产水为地层水的几口井,并结合静态、动态资料分析其水体来源、水侵通道和水体大小,提出开发技术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双探F、双探E、双鱼G共3口井产地层水,其中2口井(双探E、双鱼G)产出水为栖霞组地层水;(2)双探E、双鱼G的产水来源为同一水体,来自(3)、(4)号条带之间的构造低洼处;(3)两井产水动态特征不同(双探E为地层水沿储层均匀推进,双鱼G为地层水沿高导裂缝水窜),是由于所在位置的断层及裂缝发育特征有所不同;(4)双探E井区、双鱼G井区的水侵量分别为26.04×10^(4)m^(3)、30.50×10^(4)m^(3),水体能量中等偏弱;(5)针对水侵特征,分析认为目前(3)号条带井网密度合理,但采速过高,故提出气井合理配产方案,对目前配产作出调整;(6)针对水侵特征,建议(2)号条带部署2口开发井,提高(2)号条带储量动用率,以实现气藏均衡开采,降低水侵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鱼石 栖霞组气藏 气水分布 水侵特征 完善井网 技术对策
下载PDF
川西双鱼石构造反转的有限元模拟证据 被引量:1
3
作者 杨晓强 陈伟 +1 位作者 孟立丰 余养里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20年第4期441-446,共6页
川西双鱼石研究区位于龙门山构造带北段,近年双鱼石区块进行的油气勘探证明该区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条件,查明该区构造发育特征和构造演化历史对区内油气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研和地震资料解释,认为双鱼石研究区... 川西双鱼石研究区位于龙门山构造带北段,近年双鱼石区块进行的油气勘探证明该区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条件,查明该区构造发育特征和构造演化历史对区内油气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研和地震资料解释,认为双鱼石研究区具有构造正反转特征;通过有限元模拟分析,印证了双鱼石研究区构造演化经历了晚三叠世之前被动大陆边缘环境,发育高角度正断层,而后在燕山期和喜山期受到龙门山造山运动影响构造反转,早期高角度正断层上下相邻软弱层诱发逆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鱼石 有限元 构造反转 川西地区
下载PDF
高产水平井的突破与四川盆地深层常规气藏巨大的勘探开发潜力 被引量:16
4
作者 张本健 方进 +9 位作者 尹宏 杨华 杨迅 王宇峰 裴森奇 胡欣 李荣容 孙志昀 王强 尹瀚翔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9,共9页
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区(以下简称川西北)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气藏天然气资源丰富,该区双鱼石构造中二叠统栖霞组气藏属于超深、高温、高压的构造-岩性复合圈闭气藏,受滩体发育、成岩作用及构造作用等的影响,其储层非均质性强、单井测试产气量... 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区(以下简称川西北)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气藏天然气资源丰富,该区双鱼石构造中二叠统栖霞组气藏属于超深、高温、高压的构造-岩性复合圈闭气藏,受滩体发育、成岩作用及构造作用等的影响,其储层非均质性强、单井测试产气量差异较大。为了提升天然气勘探开发效益,实现"稀井、高产",利用岩心分析、测井、地震等资料,基于油气勘探开发一体化、地质工程一体化的工作思路,综合分析并确定了该区栖霞组气藏天然气富集高产的关键因素;进而利用三维地震资料,明确了栖霞组气藏优质储层的平面分布规律;同时大力推广应用新工艺新技术,连续在该构造获得了SYX131、SYX133两口高产水平井,栖霞组气藏测试天然气日产量分别达123.97×10^4 m^3和142.51×10^4 m^3,创造了该区天然气高产的新纪录。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栖霞组溶孔、溶洞型白云岩储层厚度、裂缝发育程度与天然气产能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②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栖霞组顶部"复波"或中上部"弱波峰"反射特征,储层越发育,"复波"或"弱波峰"特征越明显;③水平井钻井及大规模裸眼分段酸化改造等新工艺、新技术是实现该区天然气高产的重要工程保障。结论认为,两口高产水平井的突破,揭示了川西北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气藏具备常规气规模效益勘探开发的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北部 双鱼石构造 中二叠统 碳酸盐岩气藏 白云岩储集层 超深高温高压气藏 富集高产 水平井
下载PDF
双鱼石构造栖霞组白云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13
5
作者 彭先 彭军 +2 位作者 张连进 林攀 兰雪梅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2,共12页
针对川西北双鱼石构造栖霞组白云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问题,以野外剖面实测、岩芯观察描述及钻测井资料为基础,结合普通镜下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阴极发光等分析手段,探讨储层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栖霞组储层沿龙门山山... 针对川西北双鱼石构造栖霞组白云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问题,以野外剖面实测、岩芯观察描述及钻测井资料为基础,结合普通镜下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阴极发光等分析手段,探讨储层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栖霞组储层沿龙门山山前带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厚度在10~40 m;储层以台地边缘滩相的晶粒白云岩和少量颗粒白云岩为主;储集空间类型以溶蚀孔(洞)为主,裂缝次之;孔隙度频率分布主要集中在1.0%~4.0%,渗透率主要集中在0.001~10.000 mD;储集类型主要为裂缝-孔隙(洞)型储层。栖霞组储层的发育及分布主要受沉积相带、沉积古地貌、成岩作用及后期构造破裂等因素控制,沉积作用提供了储层发育的物质基础;沉积古地貌则控制了高能颗粒滩相的分布范围;准同生期淡水淋滤溶蚀不但形成了大量的次生溶蚀孔洞,还提供了白云石化流体运移的通道;埋藏白云石化作用最大限度地继承和保存了早期的孔洞系统;后期构造破裂形成的裂缝则进一步连通了孔洞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晶粒白云岩 储层主控因素 中二叠统栖霞组 双鱼石构造
下载PDF
川西北地区双鱼石气藏中二叠统天然气碳氢同位素特征及气源探讨 被引量:13
6
作者 孙奕婷 田兴旺 +5 位作者 马奎 彭瀚霖 戴鸿鸣 汪华 张玺华 陈聪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477-1486,共10页
天然气碳氢同位素组成、烃源岩和储层沥青生物标志化合物是天然气成因鉴别和气源对比研究最主要、最有效的方法。目前关于川西北双鱼石地区中二叠统天然气成因和来源研究较少。根据最新钻井成果和野外资料,应用天然气组分、组分碳氢同... 天然气碳氢同位素组成、烃源岩和储层沥青生物标志化合物是天然气成因鉴别和气源对比研究最主要、最有效的方法。目前关于川西北双鱼石地区中二叠统天然气成因和来源研究较少。根据最新钻井成果和野外资料,应用天然气组分、组分碳氢同位素数据,结合不同层系烃源岩和储层沥青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分析,对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天然气来源进行了判识,结果表明:①川西北地区双鱼石气藏中二叠统天然气均为干气,CH4含量高,平均为96.28%,C2H6含量低,平均为0.11%,C3H8、C4H10几乎没有,H2S含量低,平均为0.32%;②双鱼石气藏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值分布较为集中,介于-30.5‰^-29.5‰之间,乙烷碳同位素值介于-29.9‰^-26.7‰之间,天然气成因为原油二次裂解气;③通过天然气碳氢同位素、储层沥青—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认为,双鱼石气藏中二叠统栖霞组天然气来源为混源,主要来源于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烃源岩,部分来源于中二叠统梁山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双鱼石气藏 天然气 同位素 储层沥青 气源
原文传递
双鱼石地区栖霞组层序地层划分及沉积相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郑超 王宇峰 +2 位作者 汤兴宇 胡欣 孙志昀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9-45,共7页
双鱼石地区勘探潜力巨大,随着勘探的深入,双探1井在栖霞组取得了重大突破,但由于对该区滩体边界刻画不够细致,从而制约了勘探效益。为了深化对沉积展布特征的认识,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为理论基础,结合野外露头、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 双鱼石地区勘探潜力巨大,随着勘探的深入,双探1井在栖霞组取得了重大突破,但由于对该区滩体边界刻画不够细致,从而制约了勘探效益。为了深化对沉积展布特征的认识,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为理论基础,结合野外露头、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建立层序地层格架,并利用地震多属性分析技术对滩体边界进行刻画,进而对有利区域进行预测。研究认为:栖霞组可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和2个海泛面,各三级层序划分为海进、海退2个体系域;发育开阔台地相及台地边缘相,可分为4个亚相和3个微相;将有利区划分为三级有利区,其中以断层附近的构造高点最为有利。该结论的提出对后续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层序地层格架 栖霞组 双鱼石构造 川西北地区
下载PDF
川西双鱼石构造复杂深井安全快速钻井技术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10
8
作者 万夫磊 唐梁 王贵刚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9-32,共4页
川西地区双鱼石构造深部地层蕴含丰富的油气资源,且具有储层埋藏深,地层高温、高压、高含硫,纵向上多产层、多压力系统,部分层段易漏、易塌、安全密度窗口窄,岩石硬度高、研磨性强、可钻性差等复杂地质条件,严重制约了钻井速度。针对川... 川西地区双鱼石构造深部地层蕴含丰富的油气资源,且具有储层埋藏深,地层高温、高压、高含硫,纵向上多产层、多压力系统,部分层段易漏、易塌、安全密度窗口窄,岩石硬度高、研磨性强、可钻性差等复杂地质条件,严重制约了钻井速度。针对川西地区双鱼石构造安全快速钻井地质和工程难点,文章重点从井身结构、钻井方式、钻头类型、提速工具、钻井液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优化研究与现场试验,钻井安全提速效果显著,对川西双鱼石构造的深层油气勘探安全生产和降本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鱼石构造 深井钻井 安全快速钻井 井身结构 钻头优选 降本增效
下载PDF
KCl-有机盐聚合物钻井液在川西双鱼石区块的应用 被引量:10
9
作者 周代生 李茜 苏强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7-60,共4页
川西地区双鱼石区块目的层埋藏深,完钻井深在7 000 m以深,上部φ444.5 mm、φ333.4 mm井眼主要采用"空气钻"提速,空气钻井转钻井液如何保证井壁稳定至关重要,在"高效PDC+螺杆"提速方式下优质的钻井液性能也尤其重... 川西地区双鱼石区块目的层埋藏深,完钻井深在7 000 m以深,上部φ444.5 mm、φ333.4 mm井眼主要采用"空气钻"提速,空气钻井转钻井液如何保证井壁稳定至关重要,在"高效PDC+螺杆"提速方式下优质的钻井液性能也尤其重要。为此,KCl-有机盐聚合物钻井液在KCl、有机盐的共同作用下抑制能力强,能够抑制岩石组分水化分散、膨胀,封堵防塌剂可以快速形成致密泥饼,减少滤液侵入井壁地层,防止"空气钻"后干燥井壁"吸水"引起的井塌;抑制钻屑水化分散,钻井液流变性能稳定、波动小、易调控、现场维护处理简单;钻井液强抑制性、低黏度和切力可提高钻头水马力,减少钻屑在钻头上的吸附,防止钻头泥包现象,减少钻井液中微米、亚微米粒子,有助于提高机械钻速。双探8井等现场应用表明,KCl-有机盐聚合物钻井液确保了"空气钻"井段井壁稳定,顺利钻过沙溪庙组下部(沙一段)、凉高山组、自流井组及须家河组易垮塌地层,井眼畅通、井壁稳定、井径规则、电测顺利、井下安全、钻速较高,满足工程、地质录井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钻 KCl-有机盐聚合物钻井液 井眼稳定 流变性 提速 川西双鱼石区块
下载PDF
7000 m以深复杂断裂成组气藏开发早期评价技术--以川西北双鱼石构造栖霞组气藏为例 被引量:9
10
作者 任利明 张连进 +4 位作者 王俊杰 兰雪梅 唐青松 温梦晗 文雯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3-81,共9页
四川盆地西北部(以下简称川西北)双鱼石构造中二叠统栖霞组气藏天然气勘探开发潜力大,尚处于开发早期阶段,由于该区地质条件特殊、动静态资料缺乏,导致对该气藏认识不足,尚未实现整体规模效益开发。为了有效预测开发早期复杂气藏的开发... 四川盆地西北部(以下简称川西北)双鱼石构造中二叠统栖霞组气藏天然气勘探开发潜力大,尚处于开发早期阶段,由于该区地质条件特殊、动静态资料缺乏,导致对该气藏认识不足,尚未实现整体规模效益开发。为了有效预测开发早期复杂气藏的开发前景并给后续气藏整体效益开发提供支撑,基于新钻井及其试采资料,结合数字岩心、灰色关联法及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应用,系统评价了双鱼石构造栖霞组气藏的地质及气藏工程特点,总结了控制气井高产的影响因素,评估了气藏的开发前景。研究结果表明:①川西北双鱼石构造栖霞组气藏具有明显“分带分层”特征,由西向东划分的6个构造高带共发育局部圈闭14个,圈闭面积共计246.4 km^(2),总体为台地—台地边缘沉积,角砾状白云岩和砂糖状白云岩为有利的储集岩相;②储层具有特低—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特征,裂缝—孔洞型和裂缝—孔隙型是主要的储渗空间类型;③该气藏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天然气性质,整体发育大型构造—岩性复合圈闭,为超深复杂断裂成组气藏;④采用容积法估算该气藏地质储量超过1000×10^(8)m^(3),试采井总动态储量为150×10^(8)m^(3),气井产能差异较大,水平井(大斜度井)井型提产效果显著,基于灰色关联法明确了控制高产井的主要地质因素为沉积相;⑤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预测双鱼石构造栖霞组气藏采气速度为2.61%,稳产年限为11.34年,采收率为6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北部 双鱼石构造 中二叠统栖霞组 成组气藏 超深层 复杂断裂 开发早期评价 大数据分析
下载PDF
川西北双鱼石地区下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成因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曾鑫耀 钟大康 +6 位作者 李荣容 胡欣 孙海涛 刘文栋 秦鹏 彭思桥 梁雪祺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74-990,共17页
对川西北双鱼石地区栖霞组主力产层中的非均质白云岩进行研究.文中基于野外露头、岩心岩屑薄片及地震、钻测井等资料,通过偏光显微镜、阴极发光、电子探针、能谱和流体包裹体等技术手段,系统总结了研究区栖霞组发育的岩石类型及其阴极... 对川西北双鱼石地区栖霞组主力产层中的非均质白云岩进行研究.文中基于野外露头、岩心岩屑薄片及地震、钻测井等资料,通过偏光显微镜、阴极发光、电子探针、能谱和流体包裹体等技术手段,系统总结了研究区栖霞组发育的岩石类型及其阴极发光特征.结合常规测井半定量识别及成像测井定性识别,建立了研究区测井岩性识别图版,对白云岩的纵横向分布进行刻画;利用地震切片研究白云岩平面分布特征,明确白云岩在研究区内的展部规律,认为白云岩及过渡类豹斑云质灰岩的分布受沉积水体能量的控制,水动力差异导致了宿主灰岩的原始成分和粒间孔隙连通性不同,进而导致了后期白云岩化作用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双鱼石地区白云岩具有低GR(10.73~29.33)、高CNL(0.79~4.13)、低RT(531.51~23 380.71)的特征,主要分布在水动力相对较强、淘洗干净、原生粒间孔隙发育的滩核部位.豹斑云质灰岩具有中GR(12.70~14.34)、中高RT(14 840.14~94 114.93)、低CNL(0.03~0.14)的特征,主要分布在水动力相对较弱,泥晶充填严重,残余粒间孔少的滩翼部位.综合评价分析认为,栖霞组的白云岩为埋藏成因,云化流体仍然是保存在孔隙中的海水.随着埋深加大,温度升高,以及峨眉山玄武岩的热效应影响,白云石沉淀的动力学屏障得以克服,共有3期埋藏云化作用.白云岩化作用发生在大量生烃的中-晚三叠世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成因 埋藏白云岩化 栖霞组 双鱼石区块 四川盆地西北部
原文传递
四川盆地双鱼石区块特深井井身结构设计与适用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许期聪 付强 +2 位作者 周井红 陈宽 万夫磊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3-92,共10页
四川盆地双鱼石区块震旦系特深井存在5个套管必封点和2个复杂风险点,井身结构设计存在较大难度。文章在调研国内外已钻特深井井身结构情况的基础上,分析认为双鱼石震旦系特深井所需套管层序多、强度高,现有国内外特深井井身结构方案无... 四川盆地双鱼石区块震旦系特深井存在5个套管必封点和2个复杂风险点,井身结构设计存在较大难度。文章在调研国内外已钻特深井井身结构情况的基础上,分析认为双鱼石震旦系特深井所需套管层序多、强度高,现有国内外特深井井身结构方案无法在双鱼石区块震旦系特深井直接应用,需要自主研发。根据国内外现有钻井技术条件,文章建立了2套不使用膨胀管的适合特深井的套管和钻头尺寸匹配模型,并结合邻区钻探经验和本区块的地质特征,设计出适合双鱼石震旦系特深井的井身结构方案;然后对该井身结构开展了套管柱强度校核、水力学、钻柱力学及钻机作业能力的评价,对现有部分套管、钻杆等不满足安全钻井要求的情况,优化设计定制了专用套管、钻杆。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该套井身结构方案,作业过程中钻机负荷最大为6 856 kN,现有ZJ120型钻机及配套的70 MPa钻井泵可满足施工需求,配套设计的套管、钻柱、水力参数满足井下安全作业的需求,具有可实施性,可为国内相似区块的特深层勘探开发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鱼石区块 特深井 井身结构设计 适用性 评价
下载PDF
高分辨精细成像技术在川西北双鱼石地区的应用 被引量:7
13
作者 曾鸣 陈骁 +1 位作者 韩嵩 孔令霞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83-88,10,共7页
川西北龙门山前带地表起伏剧烈、出露岩性变化快,目的层埋藏深、储层单层厚度薄,且断裂发育,同时地下构造复杂,导致地震波场复杂,储层地震响应特征不清,保幅保真高分辨率偏移及准确成像难度大。结合GeoEast系统处理解释一体化的优势,运... 川西北龙门山前带地表起伏剧烈、出露岩性变化快,目的层埋藏深、储层单层厚度薄,且断裂发育,同时地下构造复杂,导致地震波场复杂,储层地震响应特征不清,保幅保真高分辨率偏移及准确成像难度大。结合GeoEast系统处理解释一体化的优势,运用微测井约束层析静校正、地表地下一体化建模、OVT处理技术、Q深度偏移特色技术,对工区地震资料进行针对性处理。在保真保幅的基础上获取了宽频地震资料,其断层、断点归位准确,波组响应特征清晰,为川西北双鱼石地区目的层构造解释、储层精细描述提供了良好的地震资料,有效支撑了探井、滚动评价井的部署跟踪、储量申报及开发试采方案编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双鱼石地区 OVT处理 Q深度偏移
下载PDF
川西北地区双鱼石区块栖霞组沉积微相特征 被引量:7
14
作者 蒲柏宇 张连进 +4 位作者 兰雪梅 刘曦翔 王俊杰 文雯 徐昌海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9年第4期8-18,共11页
近年来,以双鱼X131、双鱼X133井为代表,川西北地区双鱼石区块部署的多口井在中二叠统栖霞组钻遇厚层的孔隙型白云岩,并获得超过百万方的高产工业气流,展示了该地区栖霞组良好的勘探前景。研究区栖霞组储层的发育情况受沉积相控制明显,... 近年来,以双鱼X131、双鱼X133井为代表,川西北地区双鱼石区块部署的多口井在中二叠统栖霞组钻遇厚层的孔隙型白云岩,并获得超过百万方的高产工业气流,展示了该地区栖霞组良好的勘探前景。研究区栖霞组储层的发育情况受沉积相控制明显,为明确川西北地区双鱼石区块中二叠统栖霞组沉积微相类型及有利相带分布,提高油气勘探效益,本次研究主要利用野外剖面测量、岩心描述、铸体薄片鉴定、成像测井分析等方法对栖霞组沉积相特征进行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建立微相识别模板,将栖霞组划分出4种亚相、5种微相并分析对应特征;②结合9口单井的微相划分及连井相剖面分析,认为滩核、滩缘微相为最有利相带,纵向上主要分布于栖霞二段,横向分布稳定;③结合相对海平面变化,应用趋势面法恢复川西北地区双鱼石区块中二叠世栖霞期古地貌,并进一步得出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以上研究为该区栖霞组后续的优质储层研究及井位部署提供了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西北地区 双鱼石区块 中二叠世 栖霞期 沉积微相 台地边缘 古地貌恢复
下载PDF
川西北地区双鱼石区块栖霞组膝折褶皱的发现及其油气意义 被引量:6
15
作者 梁瀚 冉崎 +3 位作者 狄贵东 曾鸣 韩嵩 王跃翔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9年第4期1-7,共7页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台缘滩相白云岩储层广泛发育,油气储集条件好,新近发现①号断层下盘的隐伏构造带可延续并包含了双鱼石构造,栖霞组勘探有利面积增大,是四川盆地勘探开发领域的战略接替区。但隐伏构造带的构造变形机制复杂...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台缘滩相白云岩储层广泛发育,油气储集条件好,新近发现①号断层下盘的隐伏构造带可延续并包含了双鱼石构造,栖霞组勘探有利面积增大,是四川盆地勘探开发领域的战略接替区。但隐伏构造带的构造变形机制复杂,以前仅有地震资料,没有实钻井钻进隐伏构造带的复杂翼部,故认为背斜-向斜之间发育高角度逆冲断层,栖霞组气藏是断块型气藏,该认识限制了对栖霞组气藏的整体认识和油气勘探开发部署。但近期,构造复杂带双鱼石区块的实钻井倾角测井和高分辨地震精细成像攻关结果表明:①川西北地区隐伏构造带栖霞组大范围发育膝折褶皱,褶皱之间以高角度膝折带相连,并不发育大规模、延伸远的高角度逆冲断层;②膝折带为构造剪切带,膝折带内的储层裂缝发育,连通性强,是背斜和向斜的栖霞组储层的良好沟通渠道;③不仅双鱼石构造,整个①号断层下盘的栖霞组储层都具有连片分布的地质特征。结论认为:川西北地区隐伏构造带栖霞组气藏具备形成大型岩性-构造整装气藏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断块 构造变形 膝折带 中二叠世 整装气藏 四川盆地 双鱼石区块 龙门山前带
下载PDF
双鱼石构造超深超高压含硫气井完井管柱完整性设计探讨 被引量:5
16
作者 戴强 张本健 张晋海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4-46,61,I0003,共5页
双鱼石构造超深小井眼气井超高压、高温、含硫特征明显,完井作业及后期生产过程中完井管柱失效风险高,完整性面临诸多挑战。高温高压含硫气井完井管柱作为完井及生产期间的一级井屏障,对于保障完井管柱完整性尤为重要。在室内材质腐蚀... 双鱼石构造超深小井眼气井超高压、高温、含硫特征明显,完井作业及后期生产过程中完井管柱失效风险高,完整性面临诸多挑战。高温高压含硫气井完井管柱作为完井及生产期间的一级井屏障,对于保障完井管柱完整性尤为重要。在室内材质腐蚀实验基础上,评价了耐蚀合金材料和抗硫碳钢材料的抗腐蚀性能;通过管柱力学分析校核,优化了满足完井及生产要求的油管组合。针对不同的投产需求,设计了两套完井管柱结构,满足了完井管柱完整性要求。同时,提出完井管柱井屏障组件之间的适应性以及完井压井液与完井管柱完整性之间的关联性,为提高超深超高压含硫气井完井完整性提供了指导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鱼石构造 超深 超高压 小井眼 完井管柱 完整性
下载PDF
双鱼石区块栖霞组气藏试采认识及早期开发技术对策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旭成 万亭宇 +3 位作者 罗静 文雯 吴婷婷 李开发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1年第4期60-71,共12页
基于川西北部地区双鱼石区块栖霞组气藏试采方案执行情况的动态跟踪,结合气藏主要地质特征,梳理气藏主要开发特点,形成了该气藏开发早期初步认识。研究认为:①气藏受成藏条件影响,构造成排成带分布特征明显,划分的6个构造高带中,③、④... 基于川西北部地区双鱼石区块栖霞组气藏试采方案执行情况的动态跟踪,结合气藏主要地质特征,梳理气藏主要开发特点,形成了该气藏开发早期初步认识。研究认为:①气藏受成藏条件影响,构造成排成带分布特征明显,划分的6个构造高带中,③、④号高带压力连通;②储层的发育主要受滩相分布及白云岩化作用的控制,具有一定非均质性,试采井井间产能有一定差异;③、④号高带产能明显高于其他高带,且工艺井提高产能效果明显;③气藏存在局部水体,水体来源可能位于构造条带间的低洼部位;④目前气藏基本地质特征与方案设计时认识基本一致,但气水分布认识有所变化,气水关系更为复杂,受试采井数及分布限制,各条带间的连通关系认识、气藏类型定义有待进一步深化;⑤各条带储量动用略不均衡,生产井及后续投产井均集中于③、④号条带,局部采速高,建议调整产量至合理配产规模;⑥应进一步深化岩性边界刻画,加大井控程度较低区域构造、储层预测的研究力度,加快推动储量升级,有效落实储量申报面积及规模,强化超深有水含硫气藏排水采气工艺技术攻关,以支撑下步整体开发方案的编制及科学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层 碳酸盐岩气藏 双鱼石区块 试采 早期 开发技术对策
下载PDF
双鱼石区块栖霞组储层构造裂缝预测研究
18
作者 李诚 杜强 +3 位作者 王强 尹瀚翔 欧阳伟 李先锋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6-151,共6页
双鱼石区块栖霞组储层是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的主力层位之一。由于储层构造裂缝发育,井漏等井下复杂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该层位的高效开发。文章基于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和储层裂缝判断准则,开展了栖霞组储层构造裂缝预测研究... 双鱼石区块栖霞组储层是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的主力层位之一。由于储层构造裂缝发育,井漏等井下复杂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该层位的高效开发。文章基于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和储层裂缝判断准则,开展了栖霞组储层构造裂缝预测研究,并通过蚂蚁体追踪结果和现场施工信息对预测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双鱼石区块栖霞组最大主应力分布在170~230 MPa范围内,最小主应力分布在70~150 MPa范围内,断层对应力分布影响较为明显;断裂带位置处的裂缝发育程度最高,此外ST3、ST10、ST101、SY001-H2井位置区域的裂缝发育程度明显高于区域其他位置;构造裂缝预测结果与蚂蚁体追踪结果吻合较好,并与现场施工信息契合度高,表明了栖霞组构造裂缝预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研究能为双鱼石区块接下来的勘探开发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裂缝 裂缝预测 栖霞组 双鱼石区块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川西双鱼石构造须家河组岩石抗钻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彬 姚建林 杨斌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7846-7852,共7页
川西北部双鱼石构造栖霞组是四川盆地天然气增产上储的重要层系,但该区块以须家河组为代表的难钻地层面临钻头破岩难、磨损快,机械钻速低,单只钻头进尺短的瓶颈问题,严重制约了栖霞组气藏钻井提速和整体勘探开发进程。选取区块须家河组... 川西北部双鱼石构造栖霞组是四川盆地天然气增产上储的重要层系,但该区块以须家河组为代表的难钻地层面临钻头破岩难、磨损快,机械钻速低,单只钻头进尺短的瓶颈问题,严重制约了栖霞组气藏钻井提速和整体勘探开发进程。选取区块须家河组下部(须二、须一段)露头岩样和出井岩屑,开展了岩石可钻性、研磨性和抗钻机理分析实验。结果显示:测试岩样的可钻性级值平均为8.45,须一段岩样均为最高的10级,标准杆件平均研磨量为16.26 mg,整体表现出极强的抗钻性。分析认为:须家河组下部地层孔隙度渗透率极低,石英含量高,胶结强度高,岩石抗压强度和硬度高,不利于钻头冲击/切削破岩和水力辅助破岩,是导致机械钻速极低的主要原因;宏观上的高强度高硬度以及钻屑颗粒在细观与微观尺度上的强研磨性,是导致钻头牙齿冲击破坏和研磨失效的关键因素,也是后续钻头研发和选型的重点攻关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鱼石构造 须家河组 可钻性 研磨性 抗钻机理
下载PDF
双鱼X井短回接插挂一体化固井技术实践
20
作者 王德坤 邓艾 +1 位作者 周倩 刘运楼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3年第6期16-20,87,共6页
为了验证短回接插挂一体化固井技术在复杂深井回接固井作业中的应用可行性,以在川渝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双鱼X井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适应该井短回接一体化固井工具优化及确保固井施工安全与质量的工艺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该井作为部署在... 为了验证短回接插挂一体化固井技术在复杂深井回接固井作业中的应用可行性,以在川渝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双鱼X井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适应该井短回接一体化固井工具优化及确保固井施工安全与质量的工艺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该井作为部署在四川盆地西北部双鱼石构造上的一口超深井,五开的Φ168.3 mm尾管悬挂位置在井深5 688.01 m,为确保回接固井质量,须进行两次回接固井作业,先进行一次短回接,为确保第一次短回接管柱外水泥环的封固完整性,决定采用插挂一体化固井工艺,即回接管柱的下部不再使用常规的旋流短节,而是在回接套管注水泥结束后直接将回接管柱插入喇叭筒并坐挂,这样固井后没有旋流短节的过流孔,套管柱本身和外面的水泥环封固完整性得以保证;(2)工艺上通过对喇叭筒的有效磨铣,优化回接筒及短回接丢手装置的结构,既确保了下部回接筒能有效插入密封,又避免了上部短回接丢手装置中途坐挂及丢手困难造成“插旗杆”等风险;(3)利用CemMater固井软件,设计浆柱结构及施工参数,保证了回接固井质量。结论认为:短回接插挂一体化工具及施工工艺,在川渝地区已成为无法一次性长回接固井到井口的井的一项可行技术,既能确保固井质量,同时也有助于解决尾管固井后喇叭口窜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北部 双鱼石构造 双鱼X井 短回接 插挂一体化 技术实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