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与生活》创刊访谈录
1
作者 李中法 李频 《中国出版史研究》 2016年第1期74-81,共8页
访谈时间:2012年12月15日、16日访谈地点:上海市宜昌路李中法先生家中李频:《文化与生活》是历史新时期出版的第一个文化生活类期刊,引领了这一期刊类群的发展,影响深远,您是《文化与生活》的创办者之一,您怎么想到创办这一杂志的?李中... 访谈时间:2012年12月15日、16日访谈地点:上海市宜昌路李中法先生家中李频:《文化与生活》是历史新时期出版的第一个文化生活类期刊,引领了这一期刊类群的发展,影响深远,您是《文化与生活》的创办者之一,您怎么想到创办这一杂志的?李中法:《文化与生活》的创刊时间是与上海文化出版社的办社宗旨有密切关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nghai CULTURE PRESS Gushi Hui(Story Collections) CULTURE and Life CHEN Congzhou ZHOU shoujuan
下载PDF
译注及其文化解读——从周瘦鹃译注管窥民初的小说译介 被引量:39
2
作者 李德超 王克非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7-84,共8页
早期对译注的研究大多采取规定性立场,指明译者为何和如何加注。本文从描述性角度出发,对清末民初时期知名小说家和翻译家周瘦鹃早期翻译作品中的译注细加梳理,考察译注形式、种类和对象,总结分布频率,并尝试揭示译注中反映出来的当时... 早期对译注的研究大多采取规定性立场,指明译者为何和如何加注。本文从描述性角度出发,对清末民初时期知名小说家和翻译家周瘦鹃早期翻译作品中的译注细加梳理,考察译注形式、种类和对象,总结分布频率,并尝试揭示译注中反映出来的当时对译注功能的看法,管窥20世纪初中国对外国小说的接受与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注 文化解读 周瘦鹃
原文传递
基于语料库的周瘦鹃翻译风格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李婵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9-85,共7页
基于多译本语料库,通过对比周瘦鹃译文与黄建人、张经浩、陶颖等人的现代重译本,探讨周瘦鹃的翻译风格。研究从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出发,同时将1911年前汉语白话原创文学文本作为参照库,找寻原创文本对周瘦鹃翻译语言的影响。研究发现,... 基于多译本语料库,通过对比周瘦鹃译文与黄建人、张经浩、陶颖等人的现代重译本,探讨周瘦鹃的翻译风格。研究从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出发,同时将1911年前汉语白话原创文学文本作为参照库,找寻原创文本对周瘦鹃翻译语言的影响。研究发现,周译本篇幅比现代重译本短,偏好口语化表达,关注女性人物刻画,多使用传统白话小说词汇,平均句段长也小于后者,长句段使用频率较低,趋近原创汉语的行文方式。研究还尝试从社会文化和译者个人层面解释周瘦鹃翻译风格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译本语料库 周瘦鹃 翻译风格
原文传递
中国电影批评史上的张恨水
4
作者 李斌 孙士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48-156,共9页
从电影理论和电影史的角度出发审视中国电影批评,已经成为重写电影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鸳鸯蝴蝶派”在电影批评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当前研究对象主要聚焦于上海的代表人物周瘦鹃等,而对于北京的代表人物张恨水的研究相对较少。... 从电影理论和电影史的角度出发审视中国电影批评,已经成为重写电影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鸳鸯蝴蝶派”在电影批评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当前研究对象主要聚焦于上海的代表人物周瘦鹃等,而对于北京的代表人物张恨水的研究相对较少。为了避免电影批评史狭隘地限定在“上海电影批评史”范畴内,有必要深入研究张恨水的电影批评。尽管张恨水是一位广为人知的通俗文学作家,目前的研究更多关注于电影叙事模式和剪辑手法对他小说创作的影响,而较少涉及他的电影批评。通过对他的电影批评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张恨水并非电影的“门外汉”,而是在社会功能、艺术表现、技术制作和市场营销等方面拥有深刻的见解。张恨水的电影批评是“鸳鸯蝴蝶派”电影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思维、视角和意识等方面与上海的“鸳鸯蝴蝶派”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差异正好突显了早期中国电影的多元共生和丰富繁荣,表明中国电影并非单一受益于某一思想的影响;相反,它是在不同观点和审美标准相互平衡和影响的情况下形成的。对张恨水的电影批评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打破以上海为中心的传统电影史书写框架,重新解读“鸳鸯蝴蝶派”电影批评的文化价值,为理解早期中国电影生态的多元性和丰富性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批评 张恨水 周瘦鹃 “鸳鸯蝴蝶派”
下载PDF
1958年周瘦鹃赴京事考辩及其一封佚信
5
作者 包中华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8-12,共5页
现存《周瘦鹃年谱》关于1958年周瘦鹃赴京的叙述,有缺漏和可疑处,尤其是周瘦鹃托人向毛主席敬呈盆景、出版作品和献诗一事,在目前资料中并未记载,不过类似的盆景和诗在周瘦鹃的散文中确曾提及,与年谱所记有差异。此外,台北“中研院”近... 现存《周瘦鹃年谱》关于1958年周瘦鹃赴京的叙述,有缺漏和可疑处,尤其是周瘦鹃托人向毛主席敬呈盆景、出版作品和献诗一事,在目前资料中并未记载,不过类似的盆景和诗在周瘦鹃的散文中确曾提及,与年谱所记有差异。此外,台北“中研院”近史所藏包天笑《1958年3月至7月日记》手稿,抄录了一封周瘦鹃写给包天笑的书信,此信为佚信,其中也谈到1958年周瘦鹃赴京事。从“日记手稿”和“书信”可知,这些通俗文学作家们晚年常通尺素,诉之衷肠、寄托情怀,阅读他们的日记和书信,可窥见其精神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瘦鹃 包天笑 佚信 考辩 通俗文学
下载PDF
爱情、忠贞与世俗现代性:论周瘦鹃中文首译哈代“回首”的反讽缺失
6
作者 刘月洁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9-198,共20页
周瘦鹃翻译的哈代短篇小说“回首”是哈代进入中国之始,但周译本缺失了“回首”鲜明的反讽风格。清末民初对西方通俗文学的译介生态造成了周译本的不充分性,与周瘦鹃创作的哀情特质共同造成了周译本反讽的缺失。这种缺失形成的原因既非... 周瘦鹃翻译的哈代短篇小说“回首”是哈代进入中国之始,但周译本缺失了“回首”鲜明的反讽风格。清末民初对西方通俗文学的译介生态造成了周译本的不充分性,与周瘦鹃创作的哀情特质共同造成了周译本反讽的缺失。这种缺失形成的原因既非周瘦鹃的误读,亦非其刻意改写,而是一种介于中间的意译状态,将哈代原文对爱情和忠贞的反讽转变成了歌颂,是清末民初翻译文学对西方通俗文学的世俗现代性的一种归化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瘦鹃 哈代 “回首” 反讽 翻译文学
原文传递
周瘦鹃集外文四篇及其释读
7
作者 宫立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58-68,共11页
新发现周瘦鹃的《黄山纪游》《我所爱游的名山》《我的苦学史》三篇以及周瘦鹃为赵君豪《游尘琐记》作的序,均不见于范伯群主编的《周瘦鹃文集》和范伯群、周全编的《周瘦鹃年谱》,当为集外文。前两篇是以黄山为主题的经典游记散文,第... 新发现周瘦鹃的《黄山纪游》《我所爱游的名山》《我的苦学史》三篇以及周瘦鹃为赵君豪《游尘琐记》作的序,均不见于范伯群主编的《周瘦鹃文集》和范伯群、周全编的《周瘦鹃年谱》,当为集外文。前两篇是以黄山为主题的经典游记散文,第三篇可算是"自传"之一种,为我们了解周瘦鹃早年生平提供了第一手文献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瘦鹃 集外文 《周瘦鹃文集》 《周瘦鹃年谱》
下载PDF
民初翻译规范影响下的周瘦鹃翻译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乔澄澈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6-90,共5页
民国初期外国文学翻译家希望通过译介外国文学作品启蒙民众,推动国家与社会的变革,实现富强民主。当时的翻译家大多较为关注翻译文学能否实现预期的社会功用,而并非对原作的忠实,因而在这一历史文化语境下形成民初独特的翻译规范。周瘦... 民国初期外国文学翻译家希望通过译介外国文学作品启蒙民众,推动国家与社会的变革,实现富强民主。当时的翻译家大多较为关注翻译文学能否实现预期的社会功用,而并非对原作的忠实,因而在这一历史文化语境下形成民初独特的翻译规范。周瘦鹃作为民初最具有代表性的外国文学翻译家之一,在上述翻译规范的影响下创造性地进行具有鲜明比喻特征的外国文学翻译。本文拟从译入语视角考察在民初翻译规范影响下周瘦鹃的外国文学翻译特征,尤其是其具有鲜明比喻特征的翻译,即在译作文本中增加各种比喻的操纵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范 周瘦鹃 比喻 操纵 民初
原文传递
被历史遮蔽的一种:周瘦鹃及其翻译小说 被引量:1
9
作者 肖爱云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78-81,共4页
以五四新文学为标准所构建的文学史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这一历史框架中,民初文学被历史所遮蔽,其审美价值被忽略。周瘦鹃作为民国初期著名的翻译家、小说家、编辑家、园艺家的历史价值一直没有受到肯定。以周瘦鹃发表于民国初期著名期... 以五四新文学为标准所构建的文学史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这一历史框架中,民初文学被历史所遮蔽,其审美价值被忽略。周瘦鹃作为民国初期著名的翻译家、小说家、编辑家、园艺家的历史价值一直没有受到肯定。以周瘦鹃发表于民国初期著名期刊《礼拜六》的翻译小说为例,意在做一点历史除蔽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遮蔽 周瘦鹃 《礼拜六》 翻译小说
下载PDF
狼虎会——1920年代沪上文艺叙餐 被引量:1
10
作者 曾安菁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8-17,共10页
1920年代,上海出现了一个文艺叙餐会——“狼虎会”,该会滥觞于1917年周瘦鹃、陈小蝶、丁慕琴、李常觉四人的影戏之约,并于1920年正式创立,其成员来自文学、新闻、出版、美术、电影等不同领域。狼虎会采用轮值的形式,每逢礼拜六举行一次... 1920年代,上海出现了一个文艺叙餐会——“狼虎会”,该会滥觞于1917年周瘦鹃、陈小蝶、丁慕琴、李常觉四人的影戏之约,并于1920年正式创立,其成员来自文学、新闻、出版、美术、电影等不同领域。狼虎会采用轮值的形式,每逢礼拜六举行一次,以探寻美食、游戏消遣为活动内容,极尽享乐,一直持续到1929年。狼虎会在继承文人雅集传统、发扬传统艺术、体现淡泊名利的精神等方面有其特殊的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虎会 鸳鸯蝴蝶派 文人雅集 《礼拜六》 周瘦鹃
下载PDF
身体政治与日常现代性:周瘦鹃社会讽喻小说的都市叙事 被引量:1
11
作者 郑文惠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3-29,共27页
文章主要从身体政治与日常现代性两面向,论析周瘦鹃1910—1920年代发表在报刊空间中社会讽喻小说的都市叙事,除考掘小说文本叙事中的"日常性"(everydayness)作为一种日常生活价值与表征的考古学意义,如何无声无息地赋予了社... 文章主要从身体政治与日常现代性两面向,论析周瘦鹃1910—1920年代发表在报刊空间中社会讽喻小说的都市叙事,除考掘小说文本叙事中的"日常性"(everydayness)作为一种日常生活价值与表征的考古学意义,如何无声无息地赋予了社会前进、改变的一种重要基础与革命动能外,也探究在资本主义的运作机制及工业化的劳动分工之下,小说文本如何预示了身体、伦理与知识等现代化世俗大众须锤炼的自我技术,及小说文本空间所触及的现代化危机与伦理辩证。也尝试分析周瘦鹃如何以一种新的形式对应于新媒体、新主题、新时代、新都市,集中探讨周瘦鹃社会讽喻小说的美学结构如何廓绘出都市文化复杂流动、变幻莫测的文化症候,以突出上海都会空间中世俗大众多元共生的情感样态。在民国初期通俗文学的现代性历程中,又如何提供一种普世的浪漫主义真理,以调节传统和现代之间的裂缝,并绘制出世俗日常生活非同时的共时性的大众感觉气象图,而对位出上海都市文化完整的"片断整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瘦鹃 日常现代性 身体政治 都市叙事 差异时间地理学 民国通俗文学
下载PDF
周瘦鹃与《半月》杂志——“消闲”文学与摩登海派文化(1921—1925)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建华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30-46,共17页
1920年代初,在"新""旧"文学之争中创刊的《半月》是周瘦鹃第一本独立主编的杂志,是不可忽视的"海派"文化景观。该杂志以《伦敦杂志》《海滨杂志》为借镜,将"消闲"与"专研文艺"相结合... 1920年代初,在"新""旧"文学之争中创刊的《半月》是周瘦鹃第一本独立主编的杂志,是不可忽视的"海派"文化景观。该杂志以《伦敦杂志》《海滨杂志》为借镜,将"消闲"与"专研文艺"相结合,紧贴都市时尚脉动,鼓吹新国民守则与新家庭生活,把名花美人的抒情美学、伦理价值以及文人雅集唱和方式融为一体,富于情思与文创的意味。这一范式与"五四"反传统及其彻底改造中国社会的"革命"观不同,召唤另一种世界经验与中国想象。文章从中西文化交融、为社会底层发声、家庭价值、商品美学与小说艺术等方面描述《半月》的特征,并指出周瘦鹃"花样翻新"的编辑理念对于今天新时代文化建设仍具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瘦鹃 《半月》 消闲 摩登 海派 家庭 中产阶级
下载PDF
“诗的小说”与抒情传统的回归——周瘦鹃在《紫罗兰》中的小说创作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建华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9-14,共6页
民国初年,周瘦鹃以"哀情小说"蜚声文坛,此后二十年间创作了数百篇小说,从男女之情到家庭与社会百态,对于都市现代性不无悲天悯人的情怀。与他大力从事翻译相平行,思想与形式方面多方包容吸收,融会了欧美浪漫主义、维多利亚宗... 民国初年,周瘦鹃以"哀情小说"蜚声文坛,此后二十年间创作了数百篇小说,从男女之情到家庭与社会百态,对于都市现代性不无悲天悯人的情怀。与他大力从事翻译相平行,思想与形式方面多方包容吸收,融会了欧美浪漫主义、维多利亚宗教意识及好莱坞"情节剧"的艺术表现,万花筒般体现了上海"五方杂处"的镜像舞台,创造了作者特有的通俗风格。在语言方面,文言与白话并重,承传了中国抒情传统。文章以1920年代后期周氏在《紫罗兰》杂志上发表的言情小说为中心,系统梳理了其抒情语言在现代境遇中经历的历史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瘦鹃 诗的小说 抒情传统
下载PDF
周瘦鹃盆景艺术论 被引量:1
14
作者 崔晋余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15-18,共4页
除去文学、翻译和编辑方面的贡献,在盆景艺术方面,周瘦鹃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主要是因为周瘦鹃的盆景造型中含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深受吴文化滋养和熏陶。周瘦鹃的盆景艺术,推动了"苏派"盆景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对周瘦鹃盆景艺... 除去文学、翻译和编辑方面的贡献,在盆景艺术方面,周瘦鹃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主要是因为周瘦鹃的盆景造型中含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深受吴文化滋养和熏陶。周瘦鹃的盆景艺术,推动了"苏派"盆景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对周瘦鹃盆景艺术的传承,开创了"苏派"盆景艺术的新纪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瘦鹃 盆景艺术 吴文化 “苏派”盆景
下载PDF
戏仿的侦探小说与解殖民诉求——论周瘦鹃《临城劫车案中之福尔摩斯》
15
作者 张锐雪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39-46,共8页
《临城劫车案中之福尔摩斯》以民国轰动一时的“临城劫车案”为叙事背景,戏仿了西方侦探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斗智情节。在小说滑稽嬉笑的表层叙述下,实则隐含着周瘦鹃对现实强烈的反讽意识及其作为半殖民地文人的民族本位立场与解殖民诉... 《临城劫车案中之福尔摩斯》以民国轰动一时的“临城劫车案”为叙事背景,戏仿了西方侦探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斗智情节。在小说滑稽嬉笑的表层叙述下,实则隐含着周瘦鹃对现实强烈的反讽意识及其作为半殖民地文人的民族本位立场与解殖民诉求。同时,小说也不可避免地显露出周瘦鹃的伦理困境、保守倾向与身份焦虑等解殖民迷思。从半殖民与解殖民的视角解读文本,为研究民初半殖民地文人抵抗殖民的文化心态,为探讨个体与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深刻关联提供了别一视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瘦鹃 《临城劫车案中之福尔摩斯》 解殖民 临城劫车案 福尔摩斯 侦探小说
下载PDF
现代思想视域下回顾翻译家周瘦鹃的历史贡献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丽云 《兰台世界》 2017年第16期9-11,共3页
从晚清时期开始,很多外国的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中文,对诗歌、戏剧、散文和小说等文学形式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民国初年的翻译家和编辑家周瘦鹃在这其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虽然,他曾经是饱受诟病的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人物,但是当我们在... 从晚清时期开始,很多外国的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中文,对诗歌、戏剧、散文和小说等文学形式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民国初年的翻译家和编辑家周瘦鹃在这其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虽然,他曾经是饱受诟病的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人物,但是当我们在当代思想的视域下回顾历史,会发现他的许多历史贡献不仅是开创性的,而且是无可替代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瘦鹃 翻译家 民国初期 贡献
下载PDF
20世纪20年代另类“妇女问题”的呈现——论周瘦鹃在《快活林》《小申报》中的言情小说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诚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69-74,共6页
周瘦鹃1916~1918年在《新闻报·快活林》、《新申报·小申报》上的发表的作品,学界鲜有提及,对其进行发掘、整理、研究,对周瘦鹃研究本身就有填补空白的意义。周瘦鹃以上海特殊的社会文化语境为背景,通过与新文化运动所聚焦的... 周瘦鹃1916~1918年在《新闻报·快活林》、《新申报·小申报》上的发表的作品,学界鲜有提及,对其进行发掘、整理、研究,对周瘦鹃研究本身就有填补空白的意义。周瘦鹃以上海特殊的社会文化语境为背景,通过与新文化运动所聚焦的"妇女问题"之不同视角,思考现代女性婚姻解放问题的内在危机。周瘦鹃在这两大副刊上发表的言情小说,揭示了上海中产阶级市民的两性关系,展示了金钱支配婚恋中男性痴情悲剧与上世纪20年代妇女问题的另类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瘦鹃 言情小说 “妇女问题” 金钱 婚恋
下载PDF
从“诗话”到“影戏话”——试论中国早期电影批评的传统文体特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轩 《学术探索》 2018年第10期127-133,共7页
"影戏"与"话"的联立,实则继承了中国传统"诗话"的批评理路,以周瘦鹃《影戏话》为代表的中国早期电影批评,在"考证故实"与"随性闲谈"两方面承接了中国传统文艺批评的写作特质。究其成... "影戏"与"话"的联立,实则继承了中国传统"诗话"的批评理路,以周瘦鹃《影戏话》为代表的中国早期电影批评,在"考证故实"与"随性闲谈"两方面承接了中国传统文艺批评的写作特质。究其成因,旧派文人的文化自足感与对城市文化生活方式的认同,均推动了早期电影批评对影片文本的积极介入姿态与评论者身份的显豁在场,进而促成了"影戏话"的上述文体特征。但电影艺术本身的叙事特质与旧派文人身份的自我标榜,消解了"影戏话"的文体诉求,最终并未形成中国电影批评写作的一种长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话 《影戏话》 周瘦鹃 早期电影批评
下载PDF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域下周瘦鹃译介作品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敏玲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66-69,共4页
周瘦鹃多选择短篇小说进行翻译,早期译作(1919年之前)题材倾向于言情、侦探、伦理、爱国、秘史和轶事小说,五四运动之后则转为对底层市民的关注。这些选择上的倾向有其深刻的时代和个人背景因素。运用翻译适应选择论对其译作进行分析可... 周瘦鹃多选择短篇小说进行翻译,早期译作(1919年之前)题材倾向于言情、侦探、伦理、爱国、秘史和轶事小说,五四运动之后则转为对底层市民的关注。这些选择上的倾向有其深刻的时代和个人背景因素。运用翻译适应选择论对其译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清末民初的时代需求,文学思想动态,出版体制,读者市场,周瘦鹃的家庭环境、个人情感经历在其翻译倾向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瘦鹃 适应选择论 翻译生态系统
下载PDF
专业眼光·才子笔墨·哀为主调——论周瘦鹃的翻译小说 被引量:1
20
作者 孙超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2期188-195,共8页
周瘦鹃精通外语,避免了时人随意翻译的弊病;熟悉欧美小说,对所译作品的选择具有专业眼光。他运用整体忠实而适度归化的翻译策略,使译作呈现出不同于"五四"翻译小说的才子笔墨。无论用文言,还是白话,其译文总是清新流畅,雅俗共... 周瘦鹃精通外语,避免了时人随意翻译的弊病;熟悉欧美小说,对所译作品的选择具有专业眼光。他运用整体忠实而适度归化的翻译策略,使译作呈现出不同于"五四"翻译小说的才子笔墨。无论用文言,还是白话,其译文总是清新流畅,雅俗共赏,颇能引起民初读者的"兴味"。他大量翻译"哀情"小说乃是其主体精神与时代风尚双重建构的结果。若从"融才子笔墨与专业眼光为一体"的角度考察,他已经超越林纾、包天笑等译界前辈。在"新文学革命"前夕,他便开始更多地采用直译,使其译作呈现出一种与时俱进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瘦鹃 翻译小说 才子笔墨 专业眼光 哀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