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短时受精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周期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4
1
作者 刁英 杨智敏 +1 位作者 谭兵兵 葛斌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2104-2106,共3页
目的:比较IVF-ET治疗中精卵孵育不同时间对胚胎质量及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189个IVF-ET周期按精卵共孵育时间不同分为短时受精组(A组,精卵共孵育2h)和传统受精组(B组,精卵孵育过夜)。两组中又根据男方精液质量是否正常分为精液正常组... 目的:比较IVF-ET治疗中精卵孵育不同时间对胚胎质量及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189个IVF-ET周期按精卵共孵育时间不同分为短时受精组(A组,精卵共孵育2h)和传统受精组(B组,精卵孵育过夜)。两组中又根据男方精液质量是否正常分为精液正常组和精液异常组(中重度精液异常),分别比较4组的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和流产率。结果:①4组的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和流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短时受精组的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显著高于传统受精组(P分别<0.05、<0.01)。③短时受精中精液正常组(A1组)与精液异常组(A2组)的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及胚胎种植率均高于传统受精中的精液异常组(B2组,P分别<0.01或<0.05),而与传统受精中的精液正常组(B1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短时受精不影响受精率、卵裂率和流产率,可提高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及胚胎种植率;②短时受精不减少多精受精率;③短时受精对精液质量异常(中重度精液异常)周期治疗结果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受精 共培养 体外受精 活性氧化物
原文传递
辅助生殖技术中短时受精失败结合早期补救ICSI与常规ICSI的临床结局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王紫娟 游敏 +3 位作者 张红梅 王丽媛 土增荣 田秀珠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1期79-85,共7页
目的探讨短时受精失败结合早期补救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2016-10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生殖中心首次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 目的探讨短时受精失败结合早期补救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2016-10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生殖中心首次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或ICSI助孕的540对夫妇病历资料,按照是否实施早期补救性ICSI进行分组,分为2组,研究组76个周期,为短时受精失败结合早期补救ICSI周期,对照组464个周期,为常规ICSI周期。比较两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冷冻胚胎率、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新生儿出生情况等指标。结果研究组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和优质胚胎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85. 28%vs 71. 23%,6. 57%vs 1. 58%,38. 74%vs 30. 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间卵裂率、可利用胚胎率、冷冻胚胎率、周期取消率和胚胎种植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间生化和临床妊娠率、异位妊娠率、早期和晚期流产率、早产率、活产率、双胎出生率、低体重儿出生率、新生儿胎龄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短时受精失败结合早期补救ICSI可以获得较高的受精率和优质胚胎率,可预防受精失败的发生,改善临床妊娠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助生殖技术 短时受精 受精失败 早期补救ICSI 临床结局
下载PDF
短时受精联合R-ICSI、half-ICSI、过夜受精在不同不孕情况中的应用 被引量:9
3
作者 史鸿志 张楠 +2 位作者 秦妍 李伟伟 李丽玮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12期1219-1223,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短时受精联合早期补救ICSI(R-ICSI)与部分ICSI(half-ICSI)、过夜受精在原发不孕及继发不孕无生育史患者、单纯继发不孕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行首次IVF助孕周期的临床资料(共466个周... 目的对比分析短时受精联合早期补救ICSI(R-ICSI)与部分ICSI(half-ICSI)、过夜受精在原发不孕及继发不孕无生育史患者、单纯继发不孕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行首次IVF助孕周期的临床资料(共466个周期),将纳入对象按照不孕类型进行区分,原发不孕和继发不孕无生育史患者中行短时受精联合R-ICSI的为A组(n=123),行half-ICSI的为B组(n=45);单纯继发不孕患者中行短时受精联合R-ICSI的为C组(n=94),行过夜受精的为D组(n=204)。分别比较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受精情况、胚胎质量及妊娠结局。结果 A组完全受精失败率(7.32%vs.2.22%)、低受精率(8.94%vs.0.00%)及总受精失败率(16.26%vs.2.22%)均显著高于B组(P<0.05),ICSI卵母细胞率显著低于B组(16.02%vs.50.89%,P<0.05);A、B两组的MⅡ卵受精率、2PN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C组的正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略低于D组,多PN率略高于D组,但尚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原发不孕以及继发不孕无生育史患者行首次IVF助孕治疗时,短时受精联合R-ICSI对预防受精失败的发生有明显效果;half-ICSI则没有明显效果,反而增加过度ICSI的风险。对于单纯的继发不孕患者,过夜受精的结局可能优于短时受精,仍是值得选择的授精方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受精 half-ICSI 过夜受精 受精失败
下载PDF
精子功能指标在辅助生殖助孕方式选择中的作用 被引量:5
4
作者 许世艳 涂文娇 +1 位作者 朱科衡 刘瑜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3期337-342,共6页
目的评估精子功能参数对精子常规体外受精能力的预测价值,探寻有效选择受精方式的新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首次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短时受精的429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受精结局不同分为2组:受精失... 目的评估精子功能参数对精子常规体外受精能力的预测价值,探寻有效选择受精方式的新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首次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短时受精的429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受精结局不同分为2组:受精失败或受精率<30%的患者为早补救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R-ICSI)组(n=98);受精率≥30%的为短时IVF组(n=331)。比较两组患者精子前向运动(PR)、精子浓度、精子正常形态率、顶体酶活性、顶体反应(AR)、酪氨酸磷酸化(TP)及透明质酸结合试验(HBA)等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受精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评估各项危险因素对IVF受精率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患者精子的正常形态率、顶体酶活性、自发AR和TP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R-ICSI组患者的精子浓度、PR、诱发顶体反应(IAR)和HBA均显著低于短时IVF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精子PR、IAR和HBA为IVF受精率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精子PR、IAR、HBA和联合预测新变量(Pre-1)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6、0.62、0.64和0.70。结论精子功能指标中IAR和HBA是影响IVF受精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对辅助生殖助孕方式的选择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受精 受精失败 受精率 精子-透明质酸结合率 顶体反应
下载PDF
短时授精显著改善受精率、囊胚形成率和胚胎种植率 被引量:6
5
作者 李博 贺晓 +6 位作者 李丽 黄剑磊 张亨德 康彬 吕佳星 谢荣霞 王晓红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8期1013-1017,共5页
目的探讨短时授精是否可以改善受精状况、胚胎质量和胚胎种植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在唐都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助孕的患者资料共2265个周期,根据授精时间长短分为短时授精组(n=1066)与常规... 目的探讨短时授精是否可以改善受精状况、胚胎质量和胚胎种植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在唐都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助孕的患者资料共2265个周期,根据授精时间长短分为短时授精组(n=1066)与常规IVF授精组(n=1199),比较两组患者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及胚胎种植率差异。结果与常规IVF授精组相比,短时授精组的受精率(81.79%vs.77.79%)、正常受精率(73.95%vs.68.78%)显著增加;进一步细化受精率指标显示,短时授精组的2PN受精率显著高于常规IVF授精组(P<0.01),而异常受精指标3PN受精率和0PN受精率则显著低于常规IVF授精组(P<0.01)。D3胚胎结局方面,两组之间的优胚率(55.93%vs.56.09%)无显著性差异,但是短时授精组的胚胎种植率则显著高于常规IVF授精组(39.98%vs.30.48%)(P<0.01)。囊胚培养结果显示,与常规IVF授精组相比,短时授精组的囊胚形成率(73.64%vs.61.47%)、优质囊胚率(66.55%vs.54.20%)和优质囊胚形成率(49.01%vs.33.32%)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短时授精可以显著改善受精率、囊胚质量和胚胎种植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授精 正常受精率 优质胚胎率 囊胚形成率 胚胎种植率
下载PDF
短时受精与常规受精在体外受精周期效果的Meta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简启亮 王芳 +2 位作者 丁楠 杜宏 黄山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12期1504-1509,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中短时受精与常规受精两种受精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h e Cochrane Library(2014年第8期)、EMbase、CBM、CNKI、Wan Fang Data和VIP,搜集IVF治疗中短时受精与常规受精疗效... 目的系统评价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中短时受精与常规受精两种受精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h e Cochrane Library(2014年第8期)、EMbase、CBM、CNKI、Wan Fang Data和VIP,搜集IVF治疗中短时受精与常规受精疗效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4年8月。由2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然后采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6个RCT,共计1 37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短时受精在提高优质胚胎率[OR=1.42,95%CI(1.18,1.70),P=0.000 2]和临床妊娠率方面[OR=1.67,95%CI(1.33,2.09),P<0.000 01]优于常规受精,但两组的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和流产率无明显差异。结论现有证据显示,短时受精在提高优质胚胎率及临床妊娠率方面优于常规受精。受纳入研究数量及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大样本、高质量、长期随访的RCT来加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短时受精 常规受精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短时受精并即刻脱颗粒细胞在IVF-ET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李宜学 王振荣 +2 位作者 郭剑 王丽荣 陈小君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3441-3443,共3页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治疗中短时受精并即刻脱颗粒细胞对胚胎质量的影响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500例IVF-ET周期治疗中的卵子按精卵孵育时间的不同及是否即刻脱颗粒细胞,随机分为短时受精并即刻脱颗粒细胞组(A组,...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治疗中短时受精并即刻脱颗粒细胞对胚胎质量的影响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500例IVF-ET周期治疗中的卵子按精卵孵育时间的不同及是否即刻脱颗粒细胞,随机分为短时受精并即刻脱颗粒细胞组(A组,精卵共同孵育4~6 h后随机选取1/2数量卵子脱颗粒细胞)、短时受精并次日晨脱颗粒细胞组(B组,所剩1/2数量卵子,精卵共同孵育4~6 h并加精后18~20 h脱颗粒细胞)和长受精组(C组,精卵孵育过夜)。分别比较三组的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妊娠率、胚胎种植率。结果:三组的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和卵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的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显著高于C组(P<0.05)。结论:短时受精并即刻脱颗粒细胞不影响受精率和卵裂率,但可提高优质胚胎率、胚胎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短时受精并即刻脱颗粒细胞能观察第二极体是否排出及较准确地判断卵子成熟度,从而及时进行早补救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R-ICSI),避免受精失败,保证胚胎种植与子宫内膜发育的同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受精 脱颗粒细胞 早补救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
原文传递
短时受精对体外受精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郭江华 冯丽英 +1 位作者 黎平 李锦红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6年第7期1206-1207,共2页
目的 观察短时受精在IVF中的临床作用。方法35例IVF-ET患者经促排卵治疗后获得的卵子,孵育4-6h,先与精子共培养3h后,一半的卵子经洗涤后去除外周的精子,在新鲜培养液滴中培养,作为实验组,剩余的一半卵子在精子液滴中过夜培养至16-... 目的 观察短时受精在IVF中的临床作用。方法35例IVF-ET患者经促排卵治疗后获得的卵子,孵育4-6h,先与精子共培养3h后,一半的卵子经洗涤后去除外周的精子,在新鲜培养液滴中培养,作为实验组,剩余的一半卵子在精子液滴中过夜培养至16-18h,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受精率(2PN、1PN、≥3PN)、卵裂率、优质胚胎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卵子数为219个,受精率、2PN率、1PN率、≥3PN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分别为73.6%、59.7%、6.1%、3.6%、95.7%、43.4%,而对照组卵子数为228个,受精率、2PN率、1PN率、多PN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分别为75.9%、58.9%、5.4%、9.8%、96.1%、45.8%。两组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及正常受精2PN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多精受精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短时受精可作为降低多精受精的一种补充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受精 体外受精 胚胎移植 效果
下载PDF
传统过夜受精与短时受精在继发不孕患者体外受精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9
作者 吴成亮 苏占营 +2 位作者 江旺航 辜敏 巢时斌 《当代医学》 2024年第5期123-127,共5页
目的探讨传统过夜受精与短时受精在继发不孕患者体外受精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于九江市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因不孕不育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助孕的462个周期继发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IVF方案... 目的探讨传统过夜受精与短时受精在继发不孕患者体外受精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于九江市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因不孕不育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助孕的462个周期继发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IVF方案分为短时受精组[239个周期,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周期除外]与传统过夜受精组(223个周期,ICSI周期除外)。两组移植周期均为49个周期。比较两组受精情况、两原核(2PN)率、卵裂率、优胚率、囊胚形成率、优质囊胚率、胚胎利用率及临床妊娠率等情况。结果两组MⅡ卵率、0PN率、1PN率、≥3PN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传统过夜受精组2PN率高于短时受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卵裂率、优胚率、囊胚形成率、优质囊胚率、胚胎利用率、临床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传统过夜受精组受精率高于短时受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过夜受精可作为继发不孕患者首选受精方式之一,可以提高卵子利用率及受精率,且不影响胚胎发育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发性不孕 传统过夜受精 短时受精 试管婴儿
下载PDF
短时受精后早剥卵对胚胎质量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汪翔 方丛 贾磊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90-395,共6页
【目的】探讨短时受精后早期剥除颗粒细胞对体外受精胚胎质量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在本中心助孕的有早剥卵的103个IVF周期与74个ICSI周期,以ICSI组为对照,比较两组的2PN受精率、多PN受精率、可利用胚胎形成率、... 【目的】探讨短时受精后早期剥除颗粒细胞对体外受精胚胎质量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在本中心助孕的有早剥卵的103个IVF周期与74个ICSI周期,以ICSI组为对照,比较两组的2PN受精率、多PN受精率、可利用胚胎形成率、卵裂期优质胚胎形成率、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再以IVF周期中的卵子是否进行早剥分为两组,比较早剥对IVF周期中2PN受精率、多PN受精率、可利用胚胎形成率、卵裂期优质胚胎形成率、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的影响。【结果】在IVF周期中共有1 181枚卵子纳入研究,其中早剥卵子513枚,非早剥卵子668枚,在ICSI周期中共有619枚成熟卵子纳入研究。结果显示,IVF组的2PN受精率、卵裂期优质胚胎形成率低于ICSI组,多PN受精率高于ICS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而IVF的全部卵子中,早剥卵子组的2PN受精率、多PN受精率、可利用胚胎形成率、优质胚胎形成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与非早剥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传统ICSI相比,短时受精后早期剥除卵丘颗粒细胞并未降低可利用胚胎形成率;与常规IVF相比,早剥也未提高多PN受精率;早剥卵是安全的,并能够使受精情况不明的患者受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受精 早剥卵 受精率 胚胎质量 妊娠结局
下载PDF
短期施肥对羊草草甸割草场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代景忠 闫瑞瑞 +4 位作者 卫智军 白玉婷 张爽 王天乐 孙世贤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431-2437,共7页
以呼伦贝尔羊草草甸天然割草场为研究对象,从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等指标,探讨土壤微生物对短期施肥的响应及指标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施肥显著地增加了土壤真菌数量,随着施肥水平增加,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有增大的趋势,... 以呼伦贝尔羊草草甸天然割草场为研究对象,从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等指标,探讨土壤微生物对短期施肥的响应及指标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施肥显著地增加了土壤真菌数量,随着施肥水平增加,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有增大的趋势,而细菌数量逐渐减小。施肥显著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熵,而对微生物生物量氮、土壤蔗糖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无显著性影响。施肥后土壤真菌数量与微生物生物量碳呈极显著正相关,细菌与放线菌呈显著正相关。低水平处理(N 3.5 g·m^(-2)+P 1.7 g·m^(-2))比较适合土壤微生物的繁殖。施肥后草地土壤微生物之间关系密切。微生物数量对短期施肥的响应最为敏感,其次为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其中,真菌的响应程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期施肥 割草场 微生物数量 微生物生物量 酶活性
原文传递
IVF周期中短时受精的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春玲 吴晓云 +2 位作者 朱玉蓉 赵静 方路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7年第5期131-133,共3页
目的探索IVF周期中短时受精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6月期间的IVF周期,比较和统计分析103例长时受精和122例短时受精的IVF周期中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多精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妊娠率、种植率、流产率、宫外孕率及活... 目的探索IVF周期中短时受精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6月期间的IVF周期,比较和统计分析103例长时受精和122例短时受精的IVF周期中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多精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妊娠率、种植率、流产率、宫外孕率及活产率。结果 (1)长时受精组和短时受精组女性患者的年龄、获卵数经统计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差异显著(P<0.01),多精受精率和优质胚胎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2)新鲜移植后,长时受精组和短时受精组妊娠率、着床率、流产率、宫外孕率和活产率分别为59.4%/63.6%、57.4%/43.9%、10.5%/9.5%、5.3%/9.5%、50.0%/54.5%,经统计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冷冻移植后,长时受精组和短时受精组妊娠率、着床率和活产率分别为56.7%/64.1%、38.0%/44.3%、10.5%/8.5%、5.3%/6.8%、47.8%/53.3%,经统计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讨论无论是新鲜移植或冷冻移植,短时受精同长时受精相比对妊娠结局均无显著差异性(P>0.05);从短期的临床数据来看,短时受精在临床的应用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VF周期 短时受精 长时受精 妊娠结局
原文传递
短时受精与常规受精对体外受精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管荷琴 吕杰强 +2 位作者 陈华 习海涛 葛红山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989-1991,共3页
目的:比较不孕患者行短时受精与常规受精的临床结局,从而评估短时受精在体外受精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在我院生殖中心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的不孕患者资料,短时受精周期217例(Ⅰ组),常... 目的:比较不孕患者行短时受精与常规受精的临床结局,从而评估短时受精在体外受精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在我院生殖中心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的不孕患者资料,短时受精周期217例(Ⅰ组),常规受精周期413例(Ⅱ组),两组患者均为首次接受IVF-ET治疗。结果:Ⅰ组获卵3007枚,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多原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冷冻周期率分别为77.79%、62.82%、14.97%、97.27%、64.39%、32.35%、48.39%、79.26%,Ⅱ组获卵5586枚,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多原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冷冻周期率分别为77.68%、63.73%、13.95%、97.27%、59.69%、33.63%、48.18%、72.88%。两者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多原核受精率、卵裂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冷冻周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Ⅰ组的优质胚胎率与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时受精可以为临床提供更多的优质胚胎,而不影响周期的正常受精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精 体外 胚胎移植 短时受精 多原核受精率 优质胚胎率
下载PDF
短时受精失败早补救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邓志华 丘映 +2 位作者 李春苑 许常龙 杨华 《医学综述》 2013年第17期3250-3251,共2页
目的了解短时受精早补救性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受精(ICSI)与晚补救性ICSI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在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生殖中心实施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发生完全性受精失败的97例患... 目的了解短时受精早补救性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受精(ICSI)与晚补救性ICSI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在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生殖中心实施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发生完全性受精失败的97例患者共97个周期,分析受精后20 h进行补救(晚补救)的30个周期共30例患者(A组),受精后6 h进行补救(早补救)的67个周期共67例患者(B组),统计两组的平均获卵数、正常受精率、多精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冷冻胚胎率及临床妊娠率。结果早期补救性(B组)与晚补救(A组)的ICSI平均获卵数(12.10 vs 10.10,P>0.05)、正常受精率(84.73%vs 79.92%)、冷冻胚胎率(24.90%vs 24.10%)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754,0.923,0.173,P>0.05);但多精受精率(2.53%vs 0.00%)、优质胚胎率(40.72%vs 5.64%)、临床妊娠率(40.30%vs 10.00%),早期补救性(B组)显著高于晚补救组(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434,4.560,8.905,P<0.05)。结论短时受精早补救可以获得与常规IVF相似的临床结局,可以作为受精失败补救措施的最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受精 受精失败 补救性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受精 临床结局
下载PDF
短时受精结合早期补救ICSI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莫丽芬 阮秋燕 +4 位作者 劳艳萍 王超 莫房德 钟慧芝 牛向丽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12期1813-1819,共7页
目的探讨短时受精结合早期补救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R-ICSI)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殖医院行IVF/ICSI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最终的受精方式,分为短时受精结合早期R-ICSI组(R-ICSI组,... 目的探讨短时受精结合早期补救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R-ICSI)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殖医院行IVF/ICSI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最终的受精方式,分为短时受精结合早期R-ICSI组(R-ICSI组,105个周期)、常规IVF组(IVF组,2058个周期)及常规ICSI组(ICSI组,486个周期),其中R-ICSI组新鲜移植周期56个,IVF组新鲜移植周期1059个,ICSI组新鲜移植周期259个。分析3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实验室指标和妊娠结局。结果基本资料比较中,3组患者的女方年龄、体质量指数(BMI)、不孕年限、促性腺激素(Gn)用量和天数、基础生殖激素水平、平均获卵数及可移植周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R-ICSI组和ICSI组原发不育率显著高于IVF组(P<0.05),但R-ICSI组和ICSI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R-ICSI组无患者使用卵泡期长方案,IVF组和ICSI组使用卵泡期长方案促排卵的周期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R-ICSI组使用黄体期长方案促排卵的周期比例显著高于IVF组(P<0.05),但与ICSI组无显著差异(P>0.05);3组使用超长方案和拮抗剂方案促排卵的周期比例均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室指标比较中,R-ICSI组和ICSI组患者的总受精率和正常受精率均高于IVF组(P<0.05),但MⅡ率、多精受精率、优胚率、囊胚形成率和可用囊胚率均显著低于IVF组(P<0.05);R-ICSI组的总受精率和多精受精率显著高于ICSI组(P<0.05),而囊胚形成率显著低于ICSI组(P<0.05);ICSI组移植D3胚胎周期比例显著高于IVF组(P<0.05),但与R-ICSI组无显著差异(P>0.05);3组患者平均移植胚胎数及移植D5胚胎周期比例均无显著差异(P>0.05)。临床结局比较中,3组患者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流产率、分娩率、多胎妊娠率、异位妊娠率、活产率、出生性别比、出生体重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短时受精结合R-ICSI可获得较好的实验室数据和临床结局,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精失败 短时受精 早期补救ICSI 辅助生殖
下载PDF
Selective Short-term Fertilization Combined with Early Rescue ICSI: An Optimal Strategy for Patients at High Risk for Fertilization Failure
16
作者 Yu-ling HUANG Ai-hua WU Jian-qiao LIU 《Journal of Reproduction and Contraception》 CAS 2014年第4期207-217,共11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ho were at more precise criteria risks for fertilization failure and were treated with selective, short-term fertilization (oocytes and sperm co-incubated for ...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ho were at more precise criteria risks for fertilization failure and were treated with selective, short-term fertilization (oocytes and sperm co-incubated for 4 h) and early rescue 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 (ICSI).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2023 women undergoing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ART). They were assigned to 4 groups: short-term in vitro fertilization (short-term IVF,, group A, n=217), regular IVF (oocytes and sperm coincubated overnight, group B, n=1475), short-term IVF and early rescue ICSI (shortterm ICSI, group C, n=94), and regular ICSI (group D, n=237). Results In group A, 69.8% (217/311) achieved normal fertilization rates, and the complete fertilization failure rate (fertilization rate was 0%) was 12.9% (40/311). But all of the fertilization failure oocytes got rescue ICSI. In group B, the complete fertilization failure rate was 1.1% (19/1 692). The fertilization rate, 2 PN (pronucleus) rate, and i PN rate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group A than those in group B (70.9% vs 80.8%, 57.8% vs 66.3%, and 3.5% vs 6.2%, respectively).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in clinical pregnancy rates and birth defect rates between groups A and B. The fertilization rates in groups C and D did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 (77.9% vs 76.2%), which was also true for birth defect rates. The clinical pregnancy rate of group C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D (51.2% vs 42.3%), but this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 (P〉0. 05).Conclus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selective, short-term fertilization can result in effective outcomes for patients who were at high risk for fertilization fail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 (IVF-ET) short-term fertilization early rescue 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s (ICSI) PREGNANCY
原文传递
精子浓度及受精时间对于受精结局和胚胎发育潜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史鸿志 秦妍 +2 位作者 张楠 李伟伟 殷秀荣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9年第1期99-101,共3页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体外受精(IVF)过程中不同受精浓度、不同受精时间多精受精、胚胎质量及发育潜能的差异,探讨体外受精过程中合适的受精浓度和精卵孵育的时间。方法选择首次行IVF并且获卵数大于12个的周期,将卵子随机分为数目相当的两组...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体外受精(IVF)过程中不同受精浓度、不同受精时间多精受精、胚胎质量及发育潜能的差异,探讨体外受精过程中合适的受精浓度和精卵孵育的时间。方法选择首次行IVF并且获卵数大于12个的周期,将卵子随机分为数目相当的两组,分别采用低、高两种浓度的精子受精,低浓度采用0.15×10~6/ml,高浓度采用0.5×10~6/ml的精子浓度进行受精。根据受精时间的不同,分为短时受精低浓度组(A1组)、短时受精高浓度组(B1组),过夜受精低浓度组(A2组)和过夜受精高浓度组(B2组)。分别比较不同受精方式下各组间正常受精率、多精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之间的差异。结果各组间正常受精率、多精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受精浓度在一个比较大的范围内,无论短时受精还是过夜受精,多精受精率及胚胎发育潜能都不会随着受精浓度的增加而发生变化,体外受精多精受精率的增加可能更多的来源于非精子浓度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受精 过夜受精 精子浓度 多精受精
原文传递
短时受精对夫精IVF胚胎参数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高松城 王立雅 +2 位作者 王惠洁 余秋锋 黄智勇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第27期55-58,共4页
目的 探究短时受精对夫精体外受精(IVF)胚胎参数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725例进行IVF的不孕患者,根据IVF方式分为短时组(347例)和常规组(378例)。常规组采用常规长时受精,短时组采用短时受精。比较两组胚胎参数及妊娠结局(平均获卵数... 目的 探究短时受精对夫精体外受精(IVF)胚胎参数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725例进行IVF的不孕患者,根据IVF方式分为短时组(347例)和常规组(378例)。常规组采用常规长时受精,短时组采用短时受精。比较两组胚胎参数及妊娠结局(平均获卵数、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多原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平均移植胚胎数、冷冻周期率、平均冷冻胚胎数、种植率、临床妊娠率)。结果 短时组的优质胚胎率48.99%高于常规组的37.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短时组平均获卵数(13.63±6.84)枚、受精率77.23%、正常受精率62.25%、多原核受精率6.05%、卵裂率97.12%、平均移植胚胎数(1.71±0.86)枚、冷冻周期率78.96%、平均冷冻胚胎数(3.23±2.54)枚、种植率46.40%、临床妊娠率63.40%与常规组的(13.38±6.88)枚、77.25%、62.96%、7.67%、97.35%、(1.70±0.88)枚、80.69%、(3.19±2.55)枚、43.39%、59.7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孕患者在IVF过程中短时受精的优质胚胎率由于缩短精卵孵育时间,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胚胎质量,短时受精可以在不影响正常受精率的前提下为临床提供更多的优质胚胎,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受精 短时受精 妊娠结局 优质胚胎 受精率
下载PDF
精子存活率对完全受精失败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袁景川 蒋彦 +2 位作者 宋歌 张旭慧 曹尧南 《中国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期63-66,共4页
目的探讨精子存活率对IVF短时受精完全受精失败的影响。方法对精液未见明显异常,获卵数≥8个的,MII卵数≥6个的第一周期IVF周期(卵母细胞未见明显异常)患者,行短时受精。分别计数完全受精失败(total fertilizatian faiure,TFF)组和正常... 目的探讨精子存活率对IVF短时受精完全受精失败的影响。方法对精液未见明显异常,获卵数≥8个的,MII卵数≥6个的第一周期IVF周期(卵母细胞未见明显异常)患者,行短时受精。分别计数完全受精失败(total fertilizatian faiure,TFF)组和正常受精组受精皿和受精管中8 h和24 h精子活力,计算精子活力系数(sperm motility index,SMI)。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短时受精80个周期(正常受精组50周期,TFF组30周期)。两组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TFF组与正常受精组比较:8 h受精皿SMI(0.892±0.042 vs.0.920±0.027),受精管SMI(0.895±0.039 vs.0.917±0.025)均明显降低(P<0.05);24 h受精皿SMI(0.830±0.039 vs.0.851±0.027),受精管SMI(0.827±0.038 vs.0.849±0.027)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8 h和24 h SMI可作为预测精子TFF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受精 精子活力系数 完全受精失败
原文传递
精卵孵育时间与活性氧的关系以及对体外受精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娜 张轶 +3 位作者 乜照燕 赵静云 赵素英 甄秀丽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4年第8期119-120,122,共3页
目的检测长、短时受精受精液中活性氧的不同,分析精卵孵育不同时间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影响。方法 155例接受常规IVF受精的患者,每人取出的OCCC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短时受精,B组为长时受精。检测受精液中H2O2、CTA的含量。移植的11... 目的检测长、短时受精受精液中活性氧的不同,分析精卵孵育不同时间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影响。方法 155例接受常规IVF受精的患者,每人取出的OCCC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短时受精,B组为长时受精。检测受精液中H2O2、CTA的含量。移植的119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60人移植短时受精的胚胎,一组59人移植长时受精的胚胎。结果 B组的受精液中H2O2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5),CTA水平明显低于A组(P<0.05)。B组的多精受精率明显高于A组(P<0.05),A组的优胚率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间的受精率、卵裂率、植入率、临床妊娠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长时受精时,过量的活性氧对卵子及胚胎有不利影响。短时受精在不影响受精率的前提下,可以降低多精受精率,提高优胚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时受精 短时受精 精卵孵育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活性氧 过氧化氢 过氧化氢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