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ructural uncertainty quantification of Reynolds-Averaged Navier–Stokes closures for various shock-wave/boundary layer interaction flows
1
作者 Fanzhi ZENG Tianxin ZHANG +2 位作者 Denggao TANG Jinping LI Chao YAN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3期34-48,共15页
Accurate prediction of Shock-Wave/Boundary Layer Interaction(SWBLI)flows has been a persistent challenge for linear eddy viscosity models.A major limitation lies in the isotrop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Reynolds stress,... Accurate prediction of Shock-Wave/Boundary Layer Interaction(SWBLI)flows has been a persistent challenge for linear eddy viscosity models.A major limitation lies in the isotrop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Reynolds stress,as assumed under the Boussinesq approximation.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promise in improving the prediction capability for incompressible separation flows by perturbing the Reynolds-stress anisotropy tensor.However,it remains uncertain whether this approach is effective for SWBLI flows,which involve compressibility and discontinuity.To address this issue,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quantifies the structural uncertainty of the anisotropy for oblique SWBLI flows.The eigenspace perturbation method is applied to perturb the anisotropy tensor predicted by the Menter Shear–Stress Transport(SST)model and reveal the impacts of anisotropy on the prediction of quantities of interest,such as separation and reattachment positions,wall static pressure,skin friction,and heat flux.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potential and reveal the challenges of eigenspace perturbation in improving the SST model.Furthermore,a detailed analysis of turbulent characteristics is performed to identify the source of uncertainty.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eigenspace perturbation primarily affects turbulent shear stress,while the prediction error of the SST model is more related to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ock-wave/boundary layer interaction(SWBLI) Turbulence models Uncertainty analysis Eigenspace perturbation Anisotropy
原文传递
一种抑制激波-边界层相互作用的新型无源被动控制 被引量:8
2
作者 苏纬仪 张堃元 金志光 《空气动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38-743,共6页
为了探索一种抑制激波-边界层相互作用的新型无源、被动控制方法,采用有限体积法计算流体力学程序,分别对压缩拐角和激波入射平板两种典型流动的附面层分离进行了无源被动控制的数值研究。数值结果表明,新型无源被动控制方法消除了20... 为了探索一种抑制激波-边界层相互作用的新型无源、被动控制方法,采用有限体积法计算流体力学程序,分别对压缩拐角和激波入射平板两种典型流动的附面层分离进行了无源被动控制的数值研究。数值结果表明,新型无源被动控制方法消除了20°压缩拐角流动所产生的分离泡;对激波入射平板所诱导的附面层分离,采用的自适应无源控制方法可将分离区长度减小为无控制时的58%、总压恢复可比无控制时提高7.2%、x=0.85m截面最大回流速度较无控制时减小了69.3%。从而验证了无源被动抑制控制激波-边界层相互作用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波-边界层相互作用 被动控制 自适应控制
下载PDF
一种前缘带锯齿的斜楔激波/边界层干扰
3
作者 卜炜峻 谢旅荣 +2 位作者 林华川 潘纪富 于平贺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6-138,共13页
为探究三维锯齿构型对入射激波/边界层干扰流场结构的影响,对一种前缘带锯齿的斜楔/底板流场进行数值仿真分析,并总结了不同锯齿深度对流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与前缘平直斜楔相比,锯齿斜楔受溢流的影响.入射激波呈现为三波系曲面结构... 为探究三维锯齿构型对入射激波/边界层干扰流场结构的影响,对一种前缘带锯齿的斜楔/底板流场进行数值仿真分析,并总结了不同锯齿深度对流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与前缘平直斜楔相比,锯齿斜楔受溢流的影响.入射激波呈现为三波系曲面结构,激波强度减弱,波角减小,流场结构后移;底板上分离区呈现出"凹"型的空间结构,分离区展向表现为中间低、两边高,流向表现为中间短,两边长.随着锯齿深度增大,流场结构更加后移,分离区的三维特性更加明显.在溢流模型中,受侧面溢流影响,对称面处的分离最大,分离区呈现出三维的"半凹"结构;对比基准溢流模型,锯齿溢流降低了入射波系强度,使侧面溢流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楔/底板 锯齿状前缘 流场特性 激波/边界层干扰 分离区 溢流
原文传递
TSTO并联分离激波/边界层干扰流动特性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范孝华 张庆虎 +2 位作者 罗磊 林敬周 唐志共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7-97,I0002,共12页
针对两级入轨飞行器的缩比模型,通过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在马赫数6条件下开展典型级间距状态的激波/边界层干扰流场研究,详细分析干扰区壁面及空间的流动结构与特性。结果表明:试验中模型壁面边界层在激波入射之前为层流状态,... 针对两级入轨飞行器的缩比模型,通过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在马赫数6条件下开展典型级间距状态的激波/边界层干扰流场研究,详细分析干扰区壁面及空间的流动结构与特性。结果表明:试验中模型壁面边界层在激波入射之前为层流状态,在强激波干扰后迅速转捩为湍流状态,因此试验结果在第一道激波作用结束之前与层流计算结果吻合,而在第一道激波作用结束之后与湍流计算结果一致;激波/边界层干扰呈现复杂的三维流动特征和明显的开放结构,强激波在壁面形成的高压区呈弧状向下游展开,轨道级头部产生的入射激波在级间来回反射,强度依次递减;同时,干扰区内存在展向弯曲的主分离线与再附线、沿流向排列的二次分离线与再附线、流动剪切形成的旋涡结构以及包括鞍点、结点、焦点在内的临界点;层流边界层受到激波作用形成的分离区明显大于湍流边界层,同时开放特征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级入轨飞行器 激波/边界层干扰 三维流动特征 开放结构 干扰区
下载PDF
Reconstruction of skin friction topology in complex separated flows
5
作者 Tianshu Liu 《Advances in Aerodynamics》 EI 2023年第1期579-613,共35页
This paper describes a theoretical method for reconstruction of the skin friction topology in complex separated flows,which i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exact relation between skin friction and surface pressure through t... This paper describes a theoretical method for reconstruction of the skin friction topology in complex separated flows,which i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exact relation between skin friction and surface pressure through the boundary enstrophy flux(BEF).The key of this method is that a skin friction field is reconstructed from a surface pressure field as an inverse problem by applying a variational method.For applications,the approximate method is proposed,where the composite surface pressure field is given by a linear superposition of the base-flow surface pressure field and the surface pressure variation field and the base-flow BEF field is used as the first-order approximation.This approximate method is constructive in a mathematical sense since a complex skin friction field in separated flows can be reconstructed from some elemental skin friction structures(skin friction source/sink,vortex and their combinations)by a linear superposition of some simple surface pressure structures.The distinct topological features,such as critical points,separation lines and attachment lines,naturally occur as a result of such reconstruction.As examples,some elemental skin friction structures in separated flows are reconstructed in simulations,and the skin friction fields in shock-wave/boundary-layer interactions(SWBLIs)are reconstructed from pressure sensitive paint(PSP)images obtained in wind tunnel experi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kin friction Surface pressure boundary enstrophy flux Flow separation TOPOLOGY Inverse problem Variational method Euler-Lagrange equation Taylor-series-expansion solution Navier-Stokes equations Poincare-Bendixson index formula shock-wave/boundary-layer interaction Pressure sensitive paint Aerodynamics
原文传递
高超声速进气道附面层分离无源被动控制 被引量:4
6
作者 苏纬仪 张堃元 金志光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55-460,共6页
为了控制超燃冲压发动机进气道唇口反射激波诱导的附面层分离,根据其流动特征,提出了附面层泄除-吹除互相驱动的自适应、无源、被动控制方案。并采用空间HLLE格式、LU-SGS隐式推进、多块结构网格的有限体积法数值模拟程序对该流动现象... 为了控制超燃冲压发动机进气道唇口反射激波诱导的附面层分离,根据其流动特征,提出了附面层泄除-吹除互相驱动的自适应、无源、被动控制方案。并采用空间HLLE格式、LU-SGS隐式推进、多块结构网格的有限体积法数值模拟程序对该流动现象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结果表明,施加自适应无源被动控制后,分离区长度减小为无控制时的45%,控制区域的总压恢复系数和流场均匀性提高。从而证实了自适应、无源、被动控制抑制高超声速进气道附面层分离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进气道 被动控制 激波/边界层相互作用+
下载PDF
高马赫数下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数值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闫文辉 吴小虹 +1 位作者 徐晶磊 高歌 《航空计算技术》 2011年第5期56-60,共5页
应用GAO-YONG可压缩湍流方程组数值模拟了入射斜激波/平板湍流边界层相互干扰现象,计算了来流马赫数为5.0,激波入射角度分别为15.876°、23.287°两种不同激波干扰强度下的流场。计算程序中的对流项、扩散项分别采用二阶ROE格... 应用GAO-YONG可压缩湍流方程组数值模拟了入射斜激波/平板湍流边界层相互干扰现象,计算了来流马赫数为5.0,激波入射角度分别为15.876°、23.287°两种不同激波干扰强度下的流场。计算程序中的对流项、扩散项分别采用二阶ROE格式和二阶中心差分格式离散,并用多步Runge-Kutta显式时间推进法求解空间离散后的控制方程。计算较好地模拟了高马赫数下的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的流场结构,位移边界层厚度,动量损失厚度等,也比较准确地预测了平板壁面压力、摩阻系数等气动力参数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波边界层干扰 湍流 计算流体力学 GAO—YONG可压缩湍流方程组
下载PDF
有二次涡的激波边界层干扰流动的DPNS和NS方程计算 被引量:1
8
作者 申义庆 高智 王汝权 《空气动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07-412,共6页
本文针对具有二次涡复杂分离再附现象的激波边界层干扰流动 ,数值地考察了扩散抛物化Navier Stokes(DPNS)方程组的适用情况。壁面摩阻和压力、主涡和二次涡的涡高和涡长、分离再附位置以及流线图等特性的计算表明
关键词 NS方程组 DPNS方程组 激波边界层干扰流动
下载PDF
激波-边界层被动控制概念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卢奇正 路波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98-103,共6页
本文通过运载火箭模型的跨声速风洞试验,研究了运用激波-边界层被动控制降低模型表面脉动压力和阻力的效果,并得出了开孔区表面的开孔率、开孔方式和空腔深度对脉动压力系数的影响规律,探讨了激波-边界层被动控制的机理。
关键词 激波 边界层 干扰 脉动压力
下载PDF
一种Spalart-Allmaras模型在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涉中的改进
10
作者 马力 陆利蓬 +1 位作者 方剑 王丹华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79-283,共5页
本文通过分析马赫2.25的斜激波/平板边界层干涉的DNS数据,对其中的湍动能输运特性进行了研究,表明压力梯度使湍动能在分离区增强。在此基础上,本文用当地密度、速度和动力黏性系数对压力梯度进行了无量纲化,将无量纲化的压力梯度引入到S... 本文通过分析马赫2.25的斜激波/平板边界层干涉的DNS数据,对其中的湍动能输运特性进行了研究,表明压力梯度使湍动能在分离区增强。在此基础上,本文用当地密度、速度和动力黏性系数对压力梯度进行了无量纲化,将无量纲化的压力梯度引入到Spalart-Allmaras(S-A)模型的生成项和耗散项中,得到了改进的S-A模型。在超音速斜激波/边界层干涉和压缩角流动中的计算表明,改进提高了S-A模型对激波/边界层干涉流动的预测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波/边界层干涉 压力梯度 S-A模型
原文传递
微尺度涡流发生器尾迹涡的发展及其对激波边界层干涉的控制
11
作者 张彬彬 赵庆军 徐建中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5-258,共4页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超音速流动中斜坡型、双排斜坡型和分裂斜坡型三种不同微尺度涡流发生器诱导的尾迹涡耗散过程和发展轨迹,并对比分析了不同结构涡流发生器布置对激波边界层干涉的控制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的三种涡流发...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超音速流动中斜坡型、双排斜坡型和分裂斜坡型三种不同微尺度涡流发生器诱导的尾迹涡耗散过程和发展轨迹,并对比分析了不同结构涡流发生器布置对激波边界层干涉的控制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的三种涡流发生器结构诱导的逆旋涡之间具有相互弱化作用。双排斜坡型涡流发生器诱导的逆旋涡之间的弱化作用最强,斜坡型涡流发生器次之,分裂斜坡型涡流发生器诱导的逆旋涡之间的弱化趋势最弱,涡量更易在下游边界层中得到保持。涡流发生器产生的逆旋涡在互相诱导的作用下逐渐向远离壁面边界层的方向移动,分裂斜坡型和双排斜坡型涡流发生器的尾迹涡远离壁面的运动轨迹均较斜坡型涡流发生器的尾迹涡更为平缓。双排斜坡型涡流发生器的尾迹涡远离壁面的趋势更显著弱于分裂斜坡型涡流发生器,有利于保持尾迹涡在边界层内部,提升边界层的抗分离能力。在两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双排斜坡型涡流发生器对激波边界层相互作用具有最优的控制效果,分裂斜坡型涡流发生器的控制效果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尺度涡流发生器 激波边界层干涉 流动控制
原文传递
使用GAO-YONG湍流模型数值研究管道凸起流动
12
作者 武玥 闫文辉 高歌 《航空计算技术》 2011年第4期40-44,共5页
用GAO-YONG可压缩湍流方程数值模拟了Delery管道凸起跨音流场中的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现象,分析了GAO-YONG可压缩湍流方程组对湍流的非平衡、多尺度、各向异性等特性的描述能力。计算中对流项、扩散项分别采用二阶ROE格式和二阶中心差分... 用GAO-YONG可压缩湍流方程数值模拟了Delery管道凸起跨音流场中的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现象,分析了GAO-YONG可压缩湍流方程组对湍流的非平衡、多尺度、各向异性等特性的描述能力。计算中对流项、扩散项分别采用二阶ROE格式和二阶中心差分格式离散,并用多步Runge-Kutta显式时间推进法求解了空间离散后的控制方程。计算很好地模拟到了压力平台区、"λ"波结构等典型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的流动现象,也得到了壁面压力分布、平均速度剖面以及雷诺应力分布等,并与相应的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两者符合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波边界层干扰 湍流 跨音流动 GAO—YONG可压缩湍流方程组
下载PDF
激波与层流/湍流边界层相互作用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全鹏程 易仕和 +2 位作者 武宇 朱杨柱 陈植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39-243,共5页
在超声速风洞中,分别对层流和湍流来流条件下的边界层和斜激波(激波强度足以引起流动分离)相互干扰进行了实验研究,利用纳米粒子示踪平面激光散射(NPLS)技术获得了两种条件下流场的精细结构图像;利用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获得了两种条... 在超声速风洞中,分别对层流和湍流来流条件下的边界层和斜激波(激波强度足以引起流动分离)相互干扰进行了实验研究,利用纳米粒子示踪平面激光散射(NPLS)技术获得了两种条件下流场的精细结构图像;利用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获得了两种条件下流场的速度场和涡量场;综合运用NPLS结果和PIV结果对比分析了两种流动的瞬时流动结构和时间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层流边界层内的分离区呈现出狭长的条状,而湍流边界层内分离区呈现出较规则的椭圆;在入射激波上游距入射点较远的位置,层流边界层外围拟序结构会诱导出一系列压缩波系,进而汇聚成空间位置不稳定的诱导激波,而湍流边界层则是在入射激波上游较近的地方直接形成较强且稳定的诱导激波;在入射激波下游,层流边界层内的膨胀区域较小且急促,膨胀后产生的再附激波很弱,而湍流边界层内的膨胀区域较大,膨胀后产生的激波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波边界层 层流 湍流 流动分离
原文传递
Effect of a transverse plasma jet on a shock wave induced by a ramp 被引量:7
14
作者 Hongyu WANG Jun LI +3 位作者 Di JIN Hui DAI Tian GAN Yun WU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6期1854-1876,共23页
We conducted experiments in a wind tunnel with Mach number 2 to explore the evolution of a transverse plasma jet and its modification effect on a shock wave induced by a ramp with an angle of 24°. The transverse ... We conducted experiments in a wind tunnel with Mach number 2 to explore the evolution of a transverse plasma jet and its modification effect on a shock wave induced by a ramp with an angle of 24°. The transverse plasma jet was created by arc discharge in a small cylindrical cavity with a 2 mm diameter orifice. Three group tests with different actuator arrangements in the spanwise or streamwise direction upstream from the ramp were respectively studied to compare their disturbances to the shock wave. As shown by a time-resolved schlieren system, an unsteady motion of the shock wave by actuation was found: the shock wave was significantly modified by the plasma jet with an upstream motion and a reduced angle. Compared to spanwise actuation, a more intensive impact was obtained with two or three streamwise actuators working together. From shock wave structures, the control effect of the plasma jet on the shock motion based on a thermal effect, a potential cause of shock modification, was discussed. Furthermore, we performed a numerical simulation by using the Improved Delayed Detached Eddy Simulation(IDDES) method to simulate the evolution of the transverse plasma jet plume produced by two streamwise actuat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flow structures are similar to those identified in schlieren images. Two streamwise vortices were recognized,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higher jet plume is the result of the overlap of two streamwise je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ow control Improved delayed detachededdy simulation (IDDES)method Plasma synthetic jet shock wave/boundary layerinteraction Time resolved schlierensystem
原文传递
激波风洞内超燃冲压发动机三面压缩进气道流场实验观测 被引量:6
15
作者 黄舶 李祝飞 +1 位作者 杨基明 罗喜胜 《实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3-29,共7页
主要进行了超燃冲压发动机三面压缩进气道的实验观测。利用来流马赫数4.5的直通式激波风洞,考察了三组具有不同压缩角度的进气道模型内部的流场情况。实验观测手段为油流法、丝线法和高速纹影,同时,辅以数值模拟以有助于流场细节分析。... 主要进行了超燃冲压发动机三面压缩进气道的实验观测。利用来流马赫数4.5的直通式激波风洞,考察了三组具有不同压缩角度的进气道模型内部的流场情况。实验观测手段为油流法、丝线法和高速纹影,同时,辅以数值模拟以有助于流场细节分析。纹影照片展示了进气道内部以激波边界层相互作用为主要影响因素的流场复杂结构,数值模拟也显示了相近的结果。油流技术与丝线法显示了近壁面处的流动图像,照片中可见激波、分离线、再附线等分界线位置。根据实验结果,可以推测唇口激波与进气道内边界层的相互作用及其引起的壁面分离是影响进气道内流动的主要因素。同时,尝试了利用抽吸方法减弱激波与边界层相互作用诱发的壁面流动分离,并取得一定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波边界层相互作用 超燃冲压发动机 高超声速进气道 流动显示
原文传递
尖楔和半锥引起的激波/边界层干扰中相关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邓学蓥 廖锦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5,共5页
本文对于由尖楔和半锥等引起的后掠激波/边界层干扰中相关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雷诺数Re=2.4×10~7/m,自由流马赫数Ma_∞=1.79,2.04和2.50。相关性研究的结果表明:在锥形干扰区域内,上游影响线和主分离线的斜率仅仅依赖于无粘... 本文对于由尖楔和半锥等引起的后掠激波/边界层干扰中相关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雷诺数Re=2.4×10~7/m,自由流马赫数Ma_∞=1.79,2.04和2.50。相关性研究的结果表明:在锥形干扰区域内,上游影响线和主分离线的斜率仅仅依赖于无粘激波强度,而无粘激波形状及湍流边界层特性对其影响不大。即在锥形干扰区域内,激波上游的流动特性主要依赖于无粘激波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波 边界层干扰 分离特性
下载PDF
Momentum and Heat Transfer in Laminar Boundary Layer Behind Shock Wave 被引量:2
17
作者 Liancun Zheng Xinxin Zhang Jicheng He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55-258,共4页
Analytical and numerical solutions are established for momentum and energy laminar boundary layer induced by a shock wav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kin friction σ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in velocity ratio ξ(1... Analytical and numerical solutions are established for momentum and energy laminar boundary layer induced by a shock wav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kin friction σ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in velocity ratio ξ(1≤ξ【 6). For each specified ξ(1≤ξ【 6), temperature w(t)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of Tw but decreases with Te , and for a range of t ∈[1,ξ], w(t)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ing of t. Thermal diffusion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of uw but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ock wave boundary layer MOMENTUM and heat TRANSFER ANALYTICAL solution.
原文传递
方柱高超声速绕流的数值模拟
18
作者 薛大文 陈志华 孙晓晖 《力学季刊》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56-260,共5页
基于大涡模拟方法,应用WENO格式以及自适应网格加密(AMR)技术,对来流马赫数Ma=5的超声速方柱绕流进行了数值求解。计算结果清晰地揭示了湍流边界层的分离激波和方柱障碍物上游的弓形激波相互作用的波系结构。通过将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 基于大涡模拟方法,应用WENO格式以及自适应网格加密(AMR)技术,对来流马赫数Ma=5的超声速方柱绕流进行了数值求解。计算结果清晰地揭示了湍流边界层的分离激波和方柱障碍物上游的弓形激波相互作用的波系结构。通过将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以及其他文献结果比较分析,验证了计算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同时计算结果还显示了分离区的旋涡结构以及二次涡的形成和发展。另外在模拟中分离区的旋涡结构中出现了八涡结构,这种新的现象有待于实验认证和进一步深入的数值研究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 方柱 激波边界层 数值模拟
下载PDF
B/L湍流模型在强压力梯度流场计算中的应用 被引量:26
19
作者 梁德旺 黄国平 赵海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7-42,共6页
对在湍流计算中已得到广泛应用的Baldwin/Lomax(B/L)代数湍流模型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B/L模型考虑了压力梯度及物面引射速度对内层VanDriest衰减因子的影响。与此同时,文中还用修正的B/L湍流模型对... 对在湍流计算中已得到广泛应用的Baldwin/Lomax(B/L)代数湍流模型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B/L模型考虑了压力梯度及物面引射速度对内层VanDriest衰减因子的影响。与此同时,文中还用修正的B/L湍流模型对亚声平板附面层流动、拉伐尔喷管内的正激波/湍流附面层干扰流动进行了计算。计算与实验结果比较表明,修正后的B/L模型不仅可以更准确地计算具有强压力梯度的激波/附面层干扰区内流动压力分布,而且还可以准确地预报激波/附面层干扰引起的流动分离,从而为B/L模型的工程应用开拓了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模型 计算流体力学 流场 压力梯度
下载PDF
激波的传播与干扰 被引量:19
20
作者 杨基明 李祝飞 +3 位作者 朱雨建 翟志刚 罗喜胜 陆夕云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41-587,共47页
激波的传播特性既取决于激波的产生条件,也与所处的传播环境密切相关.驱动条件、几何边界、介质的物理化学属性等发生变化时,都会引起激波传播特性的改变,而激波的变化反过来又会对其波及的流场产生影响.尽管激波传播及其干扰现象广泛... 激波的传播特性既取决于激波的产生条件,也与所处的传播环境密切相关.驱动条件、几何边界、介质的物理化学属性等发生变化时,都会引起激波传播特性的改变,而激波的变化反过来又会对其波及的流场产生影响.尽管激波传播及其干扰现象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科技活动之中,其复杂机理的认识、规律的描述乃至应用潜力的挖掘仍有漫长的路要走.本文根据气体中激波传播和干扰现象以及与之相关的理论描述特征,在对激波传播以及反射、折射等基本现象进行简要阐述的基础上,重点围绕目前的热点问题,包括激波/激波干扰、激波/边界层干扰、激波与湍流作用、激波的聚焦与点火以及激波作用下气体界面不稳定性等研究进行了介绍和讨论,旨在对近年来该领域的进展及获得的成果做一个概述和归纳,期望对将来的深入研究有一个鉴借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波传播 激波反射 激波/边界层相互作用 激波/界面相互作用 激波极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