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京剧与晚清上海社会 被引量:6
1
作者 徐剑雄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3-120,共8页
1867年,京剧传播到上海,迅速盛行,成为晚清上海城市流行艺术。戏园观剧是上海市民闲暇生活重要部分,捧角和玩票也是市民乐此不疲的消遣;京剧女伶滥觞于上海,女伶登上城市戏剧舞台是晚清上海女性解放的重大成就;京剧及伶人与晚清上海社... 1867年,京剧传播到上海,迅速盛行,成为晚清上海城市流行艺术。戏园观剧是上海市民闲暇生活重要部分,捧角和玩票也是市民乐此不疲的消遣;京剧女伶滥觞于上海,女伶登上城市戏剧舞台是晚清上海女性解放的重大成就;京剧及伶人与晚清上海社会变革紧密相连,京剧被赋予启迪民众的重任,伶人被视为教育民众的大师。以京剧为经纬可以勾勒出一幅晚清上海社会色彩斑驳的图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剧 上海 城市娱乐 京剧女伶 女性解放 社会变革
下载PDF
上海新舞台京剧连台本戏《济公活佛》演出史考述
2
作者 穆杨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9-76,共8页
《济公活佛》是上海新舞台历史上演出时间最长、票房收益最高的戏,却也是蒙受骂名最多的戏。当时的文化精英认为,新舞台由此从宣传进步思想,堕落为极力讨好观众。新舞台是商业利润与社会责任并重的职业演剧团体,《济公活佛》是其实现通... 《济公活佛》是上海新舞台历史上演出时间最长、票房收益最高的戏,却也是蒙受骂名最多的戏。当时的文化精英认为,新舞台由此从宣传进步思想,堕落为极力讨好观众。新舞台是商业利润与社会责任并重的职业演剧团体,《济公活佛》是其实现通俗教育演剧观念的一次尝试。《济公活佛》的具体做法或有肤浅粗糙之嫌,但其立足传统文化资源、对接现代观众审美的创作理念,依然对当代戏曲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舞台 《济公活佛》 京剧连台本戏
下载PDF
对梅派艺术的“京戏海唱”模式的研究——以《太真外传》与《大唐贵妃》为例
3
作者 吉文斌 郭祉聪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143-147,共5页
上世纪20年代初,梅兰芳创排京剧连台本戏《太真外传》,在京沪两地红极一时。2001年由梅葆玖主演的大型交响京剧《大唐贵妃》在上海首演,此后数年上演六轮近三十场,反响尤为强烈。从梅(兰芳)派京剧艺术"京戏海唱"模式的实践经... 上世纪20年代初,梅兰芳创排京剧连台本戏《太真外传》,在京沪两地红极一时。2001年由梅葆玖主演的大型交响京剧《大唐贵妃》在上海首演,此后数年上演六轮近三十场,反响尤为强烈。从梅(兰芳)派京剧艺术"京戏海唱"模式的实践经验与特点切入,探讨了梅派京剧艺术在上海的创新发展及其与上海城市精神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剧 上海 连台本戏 交响京剧 长恨歌
下载PDF
民国年间上海京剧唱片概论 被引量:1
4
作者 赵炳翔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2-123,共12页
19世纪末,留声机与唱片传入我国。20世纪初,西方唱片公司主动开拓中国市场,英国留声机、胜利、百代等著名唱片公司纷纷来华录音,并成立跨国公司,以实现产业"本土化",从而谋求丰厚的商业利益。上海由于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 19世纪末,留声机与唱片传入我国。20世纪初,西方唱片公司主动开拓中国市场,英国留声机、胜利、百代等著名唱片公司纷纷来华录音,并成立跨国公司,以实现产业"本土化",从而谋求丰厚的商业利益。上海由于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迅速成为了中国唱片业的发源地,并在民国时期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唱片产业链。京剧艺术在唱片业的发展和推动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艺术传播更加广泛,演唱水准明显提高,流派唱腔得以传承。目前,民国年间的京剧老唱片作为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亟待保护、整理、采录与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上海 京剧 唱片 研究
原文传递
20世纪初海派京剧中的外国戏与“五四”精神
5
作者 倪君 《文化艺术研究》 CSSCI 2020年第2期88-97,共10页
20世纪初海派京剧中的外国戏是商业都市的产物,反映了商业背景下市民大众的审美趋向。这些蕴含着现实关怀精神的外国戏具有强烈的现代性诉求,不仅作为一种娱乐文化,还代表着一种酝酿“五四”精神的文化形式。外国戏作为一种新文化形式,... 20世纪初海派京剧中的外国戏是商业都市的产物,反映了商业背景下市民大众的审美趋向。这些蕴含着现实关怀精神的外国戏具有强烈的现代性诉求,不仅作为一种娱乐文化,还代表着一种酝酿“五四”精神的文化形式。外国戏作为一种新文化形式,所酝酿的“五四”精神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个体层面,对个体启蒙与解放的追求;二是在国家层面,对民族独立与强大的争取;三是在戏剧层面,对现代性的自觉追求。外国戏在这三方面的变革创新,既为上海民众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一种新的娱乐样式、开辟了一个新维度,又为中国现代性进程提供了必要的传播媒介,成为中国旧文化向新文化转变中、量变走向质变的一股重要力量。20世纪初海派京剧中的外国戏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对当下的文艺建设亦深具启示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背景 海派京剧 外国戏 现代性诉求 “五四”精神 20世纪初
下载PDF
辛亥时期海派京剧中的新思想与中国现代美学形态
6
作者 倪君 《绥化学院学报》 2019年第9期87-91,共5页
京剧南下上海后,受本地工商社会环境和西方文化观念熏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地域性京剧流派——海派京剧。辛亥革命时期的海派京剧已经明显反映出很多新思想,通过分析研究辛亥革命时期海派京剧中的新思想,探索这一时期海派京剧中新思想产... 京剧南下上海后,受本地工商社会环境和西方文化观念熏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地域性京剧流派——海派京剧。辛亥革命时期的海派京剧已经明显反映出很多新思想,通过分析研究辛亥革命时期海派京剧中的新思想,探索这一时期海派京剧中新思想产生背后的社会基础;通过辛亥时期海派京剧新思想看20世纪初期中国现代美学形态,从而更清晰的揭示在中国现代性进程中审美文化所起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 海派京剧 新思想 现代美学形态
下载PDF
近代中国审美现代性的“中国性”和“现代性”--以海派京剧为例
7
作者 倪君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39-45,共7页
经济基础对美学形态的产生与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西方学者对“审美现代性”的解读是基于西方语境的阐述,即西方社会各阶段都有清晰的社会进程、明确的现代性目标,审美文化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审美现代性在新的经济基础--商品经济--上萌发... 经济基础对美学形态的产生与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西方学者对“审美现代性”的解读是基于西方语境的阐述,即西方社会各阶段都有清晰的社会进程、明确的现代性目标,审美文化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审美现代性在新的经济基础--商品经济--上萌发生长。近代中国有别于西方的社会存在,使中国审美现代性转型展现出与西方不同的“中国性”和“现代性”。“中国性”指中国的审美现代性相较西方存在继发、被动、不平衡的特殊性和“共时性”、“双重性”的任务特征。“现代性”指中国现代美学与古典美学在特征上的差异。20世纪初海派京剧因其独特的发展背景和演进历程,成为解读近代中国审美现代性转型的典型艺术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现代性 中国性 现代性 五四新文化 海派京剧
下载PDF
中国近代戏剧思想的发生及其背景考察
8
作者 张福海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31-40,共10页
中国近代戏剧发生于1902年,是一批流亡或留学日本的革命家、学者和学人受示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创造的新派剧的启发而形成戏剧改良思想,这一思想由梁启超创办的《新小说报》杂志张布其主张,并在诸多不同政治立场的思想家、革命家、改良... 中国近代戏剧发生于1902年,是一批流亡或留学日本的革命家、学者和学人受示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创造的新派剧的启发而形成戏剧改良思想,这一思想由梁启超创办的《新小说报》杂志张布其主张,并在诸多不同政治立场的思想家、革命家、改良家、学者和艺人们的支持和参加下,酿成一场由上海而扩展为全国性的戏剧改良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戏剧 新派剧 进化团 春阳社 春柳剧场 海派京剧
原文传递
签约与垄断:孤岛时期京伶赴沪演出情况考察——以梅兰芳、程砚秋两家为例
9
作者 张婷婷 黄承悦 《民族艺术研究》 2023年第5期27-35,共9页
孤岛时期的上海演剧市场,在特殊的政治与商业环境下,竞争日益白热化。争抢名角与垄断名角,成为获利最大化的形式。作为四大名旦中影响力最大的两位京伶,梅兰芳与程砚秋都在孤岛时期受邀赴沪演出,梅兰芳成为上海剧场争抢订约的名角,程砚... 孤岛时期的上海演剧市场,在特殊的政治与商业环境下,竞争日益白热化。争抢名角与垄断名角,成为获利最大化的形式。作为四大名旦中影响力最大的两位京伶,梅兰芳与程砚秋都在孤岛时期受邀赴沪演出,梅兰芳成为上海剧场争抢订约的名角,程砚秋与秋声社被黄金大戏院“垄断”。两种竞争模式都为戏院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以梅兰芳与程砚秋在上海演出的商业模式与票房收入为考察视角,可窥见孤岛时期京伶赴沪演出的生态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兰芳 程砚秋 上海孤岛时期 京剧市场
下载PDF
清末民国时期海派京剧女伶的崛起兴盛及其历史意义
10
作者 刘欣 《民族艺林》 2023年第2期45-51,共7页
京剧自1867年传入上海后,迅速风靡沪上,海派京剧逐渐形成并迅速崛起。海派京剧女伶也在这时顺时而动、顺势而为,重登舞台并大放异彩。诸多因素共同构成了女伶崛起的条件。女伶突破禁令的枷锁重新登上城市戏曲舞台,对繁荣戏曲艺术、推动... 京剧自1867年传入上海后,迅速风靡沪上,海派京剧逐渐形成并迅速崛起。海派京剧女伶也在这时顺时而动、顺势而为,重登舞台并大放异彩。诸多因素共同构成了女伶崛起的条件。女伶突破禁令的枷锁重新登上城市戏曲舞台,对繁荣戏曲艺术、推动戏曲改革和传播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是近代女性解放的先声,具有鲜明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国时期 海派京剧 女伶 髦儿戏 时装新戏
下载PDF
创新与守正:荣春社科班的排演策略
11
作者 孙俊士 王一府 《晋阳学刊》 2023年第5期140-145,共6页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平沦陷,戏曲生态恶化,科班生存面临重大危机。尚小云在1937年筹建的戏曲科班荣春社,一方面充分发挥科班人多势众的特点,积极借鉴海派演剧风格,大排本戏,更新机关布景,以提升营业,维持科班的正常运转;另一方面...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平沦陷,戏曲生态恶化,科班生存面临重大危机。尚小云在1937年筹建的戏曲科班荣春社,一方面充分发挥科班人多势众的特点,积极借鉴海派演剧风格,大排本戏,更新机关布景,以提升营业,维持科班的正常运转;另一方面,又以保存旧剧为己任,复排失传老戏,继承和发挥旧剧精神,为京剧界培养演员300余人。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治下的北平,市面紊乱,百业凋零,物价飞涨,荣春社在经历辍演风波之后最终于1949年初报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荣春社 《立言画刊》 戏曲科班 海派京剧
下载PDF
清末民初上海戏剧舞台中光的应用解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边思敏 陈翔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8-116,F0002,共10页
对"光"这一要素在中国传统戏剧舞台空间中持续的、多角度的探讨,海派京剧是开先河者。彼时的戏剧批评家对海派京剧的舞台表现方式多持否定态度,认为这是一种浅层的、媚俗的商业性尝试。然而,新的要素在舞台空间中被运用和消... 对"光"这一要素在中国传统戏剧舞台空间中持续的、多角度的探讨,海派京剧是开先河者。彼时的戏剧批评家对海派京剧的舞台表现方式多持否定态度,认为这是一种浅层的、媚俗的商业性尝试。然而,新的要素在舞台空间中被运用和消化需要经历漫长的探索过程。以"光"在海派京剧中的运用为切入点,通过史料文本的深入解读可以发现,这一要素与舞台空间、戏剧叙事的关系探索实际上经历了从相互分离到逐步融合的过程,并最终达成了与其他要素的有机配合。"光"恰当地从属于舞台空间,与其他要素一同完成了对戏剧艺术这一整体的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舞台布景 叙事 海派京剧
原文传递
20世纪初海派京剧中外国戏的想象与审美转型
13
作者 倪君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9期58-65,共8页
20世纪初,海派京剧中出现了一系列外国题材的新剧,这类新剧所塑造的新形象是编创者在原有外国作品基础上,结合自身理解、聚焦时代需求加工改造而成的,是想象中的形象。受上海工商社会的经济、文化影响,外国题材戏的想象聚焦点趋向于思... 20世纪初,海派京剧中出现了一系列外国题材的新剧,这类新剧所塑造的新形象是编创者在原有外国作品基础上,结合自身理解、聚焦时代需求加工改造而成的,是想象中的形象。受上海工商社会的经济、文化影响,外国题材戏的想象聚焦点趋向于思想的现代性和题材的现实性,体现了现代审美文化的转型。深入分析外国题材戏的想象聚焦点,对于深化中国审美现代性的再思考亦具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想象 海派京剧 外国戏 审美转型
下载PDF
对五四新文化来源的再认识:论20世纪初的海派京剧与现代美学形态转型
14
作者 倪君 《都市文化研究》 2019年第2期69-83,共15页
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美学形态的正式确立时期,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爆发为标志。但五四新文化运动有自己的酝酿、生长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个孕育过程漫长而多样,20世纪初具新文化品质的海派京剧就是五四新文化的重要孕育部分。20世纪... 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美学形态的正式确立时期,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爆发为标志。但五四新文化运动有自己的酝酿、生长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个孕育过程漫长而多样,20世纪初具新文化品质的海派京剧就是五四新文化的重要孕育部分。20世纪初的海派京剧对传统京剧的革新,是基于上海开埠后社会经济体制和文化形态转型的时代机缘,其本身即构成一种新文化现象,体现了现代美学形态在早期都市的萌芽及对文艺作品的促进作用。虽然海派京剧属于工业资本主义化的现代大众文化,但其并没有割断与传统文化、改良思潮的关联,而是将这些元素融汇到艺术倡导与社会现实的关联上,这为现代新文化发展提供了一种更客观合理的模式。在当今时代转型和学术反思的现实语境下,海派京剧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原创性理应得到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初海派京剧 五四新文化 时代机缘 新文化品质 精神原创
原文传递
简论新时期海派京剧的国际影响
15
作者 曹树钧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7年第1期213-217,共5页
海派文化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提升海派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海派京剧的国际影响力,是一个值得我们进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对新时期以来海派京... 海派文化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提升海派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海派京剧的国际影响力,是一个值得我们进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对新时期以来海派京剧在国际上的影响,作一个初步的回顾和论述,探讨了二十几年来,我们已经做出的成功经验和成功原因,借以推动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派京剧 国际影响 创意 世界文化市场
下载PDF
论清末民初上海京剧的外部机制
16
作者 周淑红 《史志学刊》 2018年第1期29-35,共7页
清末民初,上海得地理之便,成为商业化程度较高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京剧市场在这段时期也是高度商业化。在戏剧发展的过程中,外部机制的力量非常重要。清末民初的上海京剧有一套商业化的外部机制:采用了"班园一体制"的组织形式... 清末民初,上海得地理之便,成为商业化程度较高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京剧市场在这段时期也是高度商业化。在戏剧发展的过程中,外部机制的力量非常重要。清末民初的上海京剧有一套商业化的外部机制:采用了"班园一体制"的组织形式,案目制的营销手段,包银制的分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上海京剧 班园一体制 案目制 包银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