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5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dern use of Chinese herbal formulae from Shang-Han Lun 被引量:4
1
作者 CHEN Fang-pey CHEN Fun-jou +3 位作者 JONG Maw-shiou TSAI Hui-lin WANG Jen-ren HWANG Shinn-ja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16期1889-1894,共6页
Background The Chinese medical archive, Shang-Han Lun, is said to be written by ZHANG Zhong-jing (150-219 A.D.) This great influential work introduced the specific symptoms of six-channel disorders (Tai-Yang, Yang-... Background The Chinese medical archive, Shang-Han Lun, is said to be written by ZHANG Zhong-jing (150-219 A.D.) This great influential work introduced the specific symptoms of six-channel disorders (Tai-Yang, Yang-Ming, Shao-Yang, Tai-Yin, Shao-Yin, and Jue-Yin)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treatments, the combined syndromes, deterioration due to malpractice, and the concept of six-channel transitions. The concept of Shang-Han Lun is widely accepted by Chinese herbal doctors. However, no clinical data about Shang-Han symptoms are described in oriental or western medical reports. Methods The clinical prescription data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isits were extracted under the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in Taiwan. The application rate of 42 Shang-Han formulae in clinical practice was analyzed in detail with the software SPSS. Results Between 1999 and 2002, the prescription rate of Shang-Han formula was only 5.22% among a total of 528 889 576 Chinese herbal formula prescriptions.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formula was Tai-Yang formulae (71.31%), followed by Shao-Yang formulae (17.49%) and the most commonly prescribed individual Shang-Han formulae were Ge-Gen Tang (16.11%), Shao-Yao-Gan-Cao Tang (12.97%), Xiao-Qing-Long Tang (11.79%), Ban-Xia Xie-Xin Tang (10.24%), and Xiao-Chai-Hu Tang (9.11%), which comprised 60.22% of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total Shang-Han formulae. Conclusions From the prescription patterns of Shang-Han formulae, there was no evidence of transitions among the six channels. Despite the fundamental role of Shang-Han Lu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 of Shang-Han formulae was limited in clinical pract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ng-han Lun six-channel transi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anG Zhong-Jing
原文传递
中国古玉器(商-汉)的分类及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奚波 陆晓颖 +1 位作者 钱伟吉 吕晓瑜 《上海计量测试》 2015年第3期2-5,9,共5页
通过对商代、西-东周、春秋、战国以及汉代古玉器的研究分析以及分类汇总,归纳总结了商-汉不同时期古玉器的不同特征。此研究结果对古玉器及仿制品的鉴别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商-汉 古玉器 分类 特征
下载PDF
中国古玉器(商-汉)的鉴定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奚波 钱伟吉 陆晓颖 《上海计量测试》 2015年第4期12-16,23,共6页
对中国古玉器(商-汉)的鉴定方法进行研究。一般以肉眼和10倍放大镜,主要依据纹饰、质地、雕工等特征对古玉进行无损鉴定。利用综合资料去分析和断定古玉的年代。
关键词 商-汉 古玉器 雕工 质地
下载PDF
伤寒论评话 第39章 少阴心肾兼水火,寒热虚实证不同——少阴病概说 被引量:6
4
作者 梁华龙 《中医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351-354,共4页
1按照寒热从化对少阴病进行分类,可分为寒化证和热化证2大类。在寒化证中,尽管都是寒证,但有实寒证和虚寒证之分,其中四逆汤类证即属于实寒证,而其他寒化证则属于虚寒证;在热化证中,尽管都是热证,但有实热证与虚热证之分,其中少阴三急... 1按照寒热从化对少阴病进行分类,可分为寒化证和热化证2大类。在寒化证中,尽管都是寒证,但有实寒证和虚寒证之分,其中四逆汤类证即属于实寒证,而其他寒化证则属于虚寒证;在热化证中,尽管都是热证,但有实热证与虚热证之分,其中少阴三急下证、伤津动血证、甘草及桔梗汤证等属于实热证,而黄连阿胶汤证和猪苓汤证则属于虚热证。2少阴三急下证即是少阴邪从热化,热势鸱张,恐有阴竭之虞,故以大承气汤急下存阴,属于少阴病实热证,而并非少阴兼有阳明,不能因用大承气汤就断为阳明病,即不能以方定病,而是因病遣方。3少阴病实寒证,从方剂中附子的炮制和配伍,即可见其端倪。凡用生附子,配伍干姜的四逆类方剂,是以祛寒为主,温养为辅,主治寒邪偏盛的实寒证。而凡用熟附子,配伍人参、桂枝等药物的,是以温养为主,祛寒为辅,主治阳虚为主的虚寒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阴病 寒化证 热化证 少阴三急下证 大承气汤 张仲景 伤寒论 金匮要略
下载PDF
河南武陟南东陶遗址晚商至汉代浮选结果及初步分析
5
作者 赵俊杰 郭荣臻 +1 位作者 胡赵建 刘彦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37,共7页
对河南武陟南东陶遗址东区2023年度发掘中采集的晚商至汉代浮选样品鉴定分析显示,晚商时期先民的粮食作物组合为粟、黍、大豆,作物构成状况指向了粟作在先民农业生产中的主导地位,与中原其他晚商时期植物考古记录具有一定相似性;东周至... 对河南武陟南东陶遗址东区2023年度发掘中采集的晚商至汉代浮选样品鉴定分析显示,晚商时期先民的粮食作物组合为粟、黍、大豆,作物构成状况指向了粟作在先民农业生产中的主导地位,与中原其他晚商时期植物考古记录具有一定相似性;东周至汉代的考古记录中,以粟、黍为代表的粟作农业仍是先民生业的组成。南东陶遗址的浮选结果为豫西北地区商代至汉代农业结构的探研提供了证据,随着发掘与研究的深入,对这一区域不同时期先民农业经济与生业系统的认识将更加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东陶遗址 晚商至汉代 植物考古 农业经济 生业模式
下载PDF
培养中医临床人才之我见 被引量:4
6
作者 彭坚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1期43-48,共6页
2011年12月17日,在广州举办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班上,我给学员们做了一次讲座,题为《疼痛辨治的经方思路与心得体会》,本文内容主出自“心得体会”部分。
关键词 《伤寒论》 经方 时方 方证对应 六经辨证
下载PDF
从六经病机辨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 被引量:1
7
作者 何友成 黄健 +3 位作者 陈慧 明全 陈家卫 黄铭涵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28-33,共6页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病邪属性应定性为"寒湿疫"。《伤寒论》以六经病机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该文结合抗击"新冠"肺炎临床实践,从六经病机传变规律阐述"新冠"肺炎的六经...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病邪属性应定性为"寒湿疫"。《伤寒论》以六经病机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该文结合抗击"新冠"肺炎临床实践,从六经病机传变规律阐述"新冠"肺炎的六经传变规律,并进行分期分型辨治,以期对优化临床诊治思路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经病机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 寒湿疫 伤寒论 临床医案
下载PDF
以《伤寒论》为纲探析麻黄汤新用 被引量:1
8
作者 王一 周春祥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165-1166,共2页
通过文献考证及对相关临床资料的搜集,探讨张仲景运用麻黄汤的方法、麻黄汤的适用范围及其对现今临床所具有的指导意义。麻黄汤的运用已远超表证范畴,在多种内外科杂病中也取得了良好疗效,其关键在于通过把握腠理闭塞的程度调整用量,从... 通过文献考证及对相关临床资料的搜集,探讨张仲景运用麻黄汤的方法、麻黄汤的适用范围及其对现今临床所具有的指导意义。麻黄汤的运用已远超表证范畴,在多种内外科杂病中也取得了良好疗效,其关键在于通过把握腠理闭塞的程度调整用量,从而实现发汗程度的不同,最终起到改善不同程度风寒郁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黄汤 伤寒 妙用 张仲景
下载PDF
浅析大黄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及其现代药理机制 被引量:33
9
作者 张博 朱建光 《中医学报》 CAS 2017年第5期766-769,共4页
大黄具有泻下通便、活血消瘀、祛湿热退黄疸、泻热逐水、攻下宿食、清泻胃热、泻热凉血、清热解毒等作用,张仲景以《神农本草经》所载大黄功效为根据,结合个人体会,充分发挥了大黄的多种功能和不同作用,将其广泛用于阳明腑实证、瘀血证... 大黄具有泻下通便、活血消瘀、祛湿热退黄疸、泻热逐水、攻下宿食、清泻胃热、泻热凉血、清热解毒等作用,张仲景以《神农本草经》所载大黄功效为根据,结合个人体会,充分发挥了大黄的多种功能和不同作用,将其广泛用于阳明腑实证、瘀血证、黄疸等众多疾病的治疗中。而现代研究亦进一步证实、发展了大黄的效用,使之更有效地服务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 伤寒杂病论 药理研究
下载PDF
从寒温理论沟通看厥阴主风病机与乌梅类方活用之理论探讨 被引量:24
10
作者 刘英锋 姚荷生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7-31,共5页
文章基于江西泰斗姚荷生寒温汇通思想,从寒温内外皆有厥阴病变的立场出发,对以乌梅丸为代表的厥阴阴阳错杂方证,从生理病理到辨症用方,进行了系统梳理,突出强调了厥阴主病不只阴阳错杂且有肝风内扰,厥阴主方不仅燮理阴阳且能敛肝熄风;... 文章基于江西泰斗姚荷生寒温汇通思想,从寒温内外皆有厥阴病变的立场出发,对以乌梅丸为代表的厥阴阴阳错杂方证,从生理病理到辨症用方,进行了系统梳理,突出强调了厥阴主病不只阴阳错杂且有肝风内扰,厥阴主方不仅燮理阴阳且能敛肝熄风;对厥阴病复杂多变,比较了伤寒、温病与内伤杂病由于病因差异,以致各自的阴阳错杂,会产生寒热虚实不同偏转的情况;进而提出厥阴主证主方,不限于乌梅丸证一例,而是包括连梅饮证、椒梅汤证、安胃丸证等在内的一组乌梅类方方证系列;最后对乌梅类方临床运用中容易产生疑惑的若干问题做了简要的解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厥阴病 乌梅丸 名医经验 证治分类 寒温理论
原文传递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情志病 被引量:23
11
作者 张燕 过伟峰 杜琳琳 《中医学报》 CAS 2021年第8期1616-1618,共3页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源自张仲景《伤寒论》第107条,主治少阳气郁、热扰心神证,具有疏肝解郁、和解少阳、清解表里、通腑泄热、发表散寒、通阳利水、安神定志之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病位在少阳半表半里,往来寒热是其证候特点。少阳为人体...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源自张仲景《伤寒论》第107条,主治少阳气郁、热扰心神证,具有疏肝解郁、和解少阳、清解表里、通腑泄热、发表散寒、通阳利水、安神定志之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病位在少阳半表半里,往来寒热是其证候特点。少阳为人体阴阳升降出入之枢,掌握全身阴阳的消长。邪入少阳,枢机不利,阴阳升降出入失衡,或见形寒怕冷,或见寒热往来。情志病患者出现形寒怕冷,或手足冰冷,或躯体某一局部清冷,又有烘热汗出、烦热不安等阴阳失和表现者,正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情志病的特征性证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情志病 少阳证 《伤寒论》 张仲景
下载PDF
《伤寒杂病论》五苓散方证辨析 被引量:23
12
作者 赵国平 陈佳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808-810,850,共4页
对《伤寒杂病论》五苓散的方证特征、病机、功效、配伍进行探讨。认为五苓散的方证特征是蓄水与脱水并存;表里证不解的病机均缘于气不化水;五苓散通过化气利水作用调节水液代谢,不仅可治疗蓄水与脱水并存的里证,且可解除水液不能外应皮... 对《伤寒杂病论》五苓散的方证特征、病机、功效、配伍进行探讨。认为五苓散的方证特征是蓄水与脱水并存;表里证不解的病机均缘于气不化水;五苓散通过化气利水作用调节水液代谢,不仅可治疗蓄水与脱水并存的里证,且可解除水液不能外应皮毛作汗的表证;五苓散中白术的应用在于恢复脾气散精的功能,生津止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五苓散 方证 功效 配伍
原文传递
中医外感热病理论溯源 被引量:19
13
作者 王兴 杜晓刚 《中医学报》 CAS 2020年第2期232-235,共4页
中医外感热病,是指感受外邪,主要症状为发热,同时在病变过程中出现各种其他证候类型的一类疾病群。这类疾病在现代医学中主要为急性传染病,包括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由细菌或者病毒感染等引起的各类疾病。通过文献梳理不难看出,《黄帝内经... 中医外感热病,是指感受外邪,主要症状为发热,同时在病变过程中出现各种其他证候类型的一类疾病群。这类疾病在现代医学中主要为急性传染病,包括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由细菌或者病毒感染等引起的各类疾病。通过文献梳理不难看出,《黄帝内经》作为第一个里程碑奠定了中医外感热病学理论基础。张仲景《伤寒论》的问世便是第二个里程碑。明清时期温热病学说的成熟则为第三个里程碑,这一时期的代表著作为《温病条辨》。这期间中医对于外感热病诊断和治疗一直在不断完善,从刚开始认为其病因为"伤寒之类也",到论述狭义伤寒和广义伤寒的区别,从六经辨证的出现、完善到提出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从《黄帝内经》《伤寒论》时出具系统化的伤寒治疗体系,到明清时期温病独立成科。中医学基本思想为辨证论治,近年来各种亚型流感频发,中医可以在明确致病因素前采用对症治疗,解决了西医治疗的后发性缺点,在疾病的初起阶段也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热病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论》 《温病条辨》 中医
下载PDF
半夏厚朴汤化饮降逆治咳探讨 被引量:19
14
作者 马家驹 谷晓红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88-1091,共4页
半夏厚朴汤出自《金匮要略》,一般被认为是治疗梅核气的专方,这严重制约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方剂的适应范围应当依据方证来定。以方测证,半夏厚朴汤是以小半夏加茯苓汤为底方,加入解表行气的苏叶、降逆化痰的厚朴而成,故半夏厚朴汤适... 半夏厚朴汤出自《金匮要略》,一般被认为是治疗梅核气的专方,这严重制约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方剂的适应范围应当依据方证来定。以方测证,半夏厚朴汤是以小半夏加茯苓汤为底方,加入解表行气的苏叶、降逆化痰的厚朴而成,故半夏厚朴汤适用于水饮上逆所致咳症的治疗。文章不仅从《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经典出发阐述了水饮致咳的理论源流,而且从方证分析、医案举例方面论述了临床可运用半夏厚朴汤利饮降逆来治疗水饮上逆所致咳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夏厚朴汤 伤寒论 金匮要略 痰饮 咳嗽
原文传递
从中国古代大小衡制透视中医古方药物衡值的演变 被引量:18
15
作者 郭晶磊 杨永清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8-93,共6页
文章从权衡大小制、历代医籍药衡不变从小制、桂枝汤为例的古方用药剂量三方面,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药物衡制量值进行了考查与研究。研究证明,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当时的古方用药权衡量值为1两= 13. 75 克,显示中医古方药物... 文章从权衡大小制、历代医籍药衡不变从小制、桂枝汤为例的古方用药剂量三方面,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药物衡制量值进行了考查与研究。研究证明,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当时的古方用药权衡量值为1两= 13. 75 克,显示中医古方药物衡值演变与中国古代度量衡变迁史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衡 大小制 药衡 量值 伤寒杂病论 中医
原文传递
浅析《伤寒论》之“泻心汤”与“心下痞” 被引量:17
16
作者 周勇 魏盼 周小康 《中医学报》 CAS 2019年第2期248-251,共4页
《伤寒论》所称"心下痞"即患者自觉心下痞满不舒,按之濡或硬,无疼痛症状。痞证之根本病机为中焦气机壅滞,脾胃升降失和。《伤寒论》中关于心下痞的"泻心汤"有五种,分别为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 《伤寒论》所称"心下痞"即患者自觉心下痞满不舒,按之濡或硬,无疼痛症状。痞证之根本病机为中焦气机壅滞,脾胃升降失和。《伤寒论》中关于心下痞的"泻心汤"有五种,分别为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及附子泻心汤。五方均主治痞证,然各方所治主证之病机有所差异: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错杂之痞;生姜泻心汤主治太阳少阳并病之胃虚不化水热痞;甘草泻心汤主治少阳阳明并病之胃虚痞;大黄黄连泻心汤主治寒郁化热,热邪壅聚之热痞;附子泻心汤主治热痞兼阳虚之证。五证虽均以痞为患,但病机不同,立法处方也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灵活施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仲景 《伤寒论》 半夏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 附子泻心汤 心下痞
下载PDF
“汤液经法图”系列研究之二:基于五味补泻理论的10首经方配伍原理解析 被引量:17
17
作者 金锐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961-2968,共8页
"汤液经法图"是已遗汉代之前方书《汤液经法》的关键原理图,经梁·陶弘景《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的转述而留存下来,是汉·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并进行经方配伍的理论来源,又称"五味补泻体用图"。它采... "汤液经法图"是已遗汉代之前方书《汤液经法》的关键原理图,经梁·陶弘景《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的转述而留存下来,是汉·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并进行经方配伍的理论来源,又称"五味补泻体用图"。它采用脏腑虚实辨证体系和五味化合配伍组方的方式,进行疾病的诊疗。本文采用"汤液经法图"所示的五味补泻理论,对《伤寒杂病论》所载的10首治疗各类病证的代表性经方(桂枝汤、葛根汤、三黄泻心汤、栀子豉汤、理中丸、干姜人参半夏丸、麻杏石甘汤、大承气汤、猪苓汤和肾气丸)进行组方配伍的解释分析,探索性揭示了桂枝汤(功效为补肝治风,组方为2个辛补药、1个酸泻药和2个甘缓药,数字含义下同)、葛根汤(补肝治风,辛补3酸泻1甘缓3)、三黄泻心汤(泻心止血,苦泻2咸补1)、栀子豉汤(泻心除烦,苦泻1酸收1)、理中丸(补脾益气,甘补2辛泻1苦燥1)、干姜人参半夏丸(泻脾止呕,辛泻2甘补1)、麻杏石甘汤(泻肺清热,苦甘化咸泻2酸补1辛散1)、大承气汤(泻肺通便,咸泻3酸补1)、猪苓汤(泻肾利水,甘泻4咸润1)和肾气丸(补肾强腰膝兼补肝,子能令母实,苦补2甘泻1咸润1辛补2酸泻1甘缓1)的组方原理,为更好的使用和研究经方提供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液经法图 伤寒杂病论 经方 中药配伍 五味补泻
下载PDF
《敖氏伤寒金镜录》学术渊源探讨 被引量:16
18
作者 梁嵘 王召平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02年第3期148-150,共3页
《敖氏伤寒金镜录》是现存第一部舌诊专著。该书从病态舌象的病位、病性、治疗方药、病机解释几个方面 ,可说明其作者属于刘完素的学术流派 ,舌诊是基于刘完素的火热论学说而建立的、用于辨别温热病的诊断方法。《敖氏伤寒金镜录》利用... 《敖氏伤寒金镜录》是现存第一部舌诊专著。该书从病态舌象的病位、病性、治疗方药、病机解释几个方面 ,可说明其作者属于刘完素的学术流派 ,舌诊是基于刘完素的火热论学说而建立的、用于辨别温热病的诊断方法。《敖氏伤寒金镜录》利用直观的视觉 ,证明了红舌与热证之间的直接联系 ,这是使温热病学说从伤寒学中裂变出来的重要环节。同时 ,红舌———里热证———清解里热的诊断、治疗模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敖氏伤寒金镜录》 刘完素 舌诊 伤寒病 温病
原文传递
陈明对《伤寒论》五苓散证的解读及运用 被引量:15
19
作者 崔姗姗 陈明 《中医学报》 CAS 2018年第12期2333-2336,共4页
五苓散在《伤寒论》中凡八见,为苓桂剂的代表方剂。本证核心病机为膀胱气化不利,水气内停,核心症状为小便不利、口渴;方药配伍特点:茯苓、猪苓、泽泻利水于下,桂枝化水于外,白术防水于中。陈明教授认为,五苓散证水蓄于内,往往影响全身,... 五苓散在《伤寒论》中凡八见,为苓桂剂的代表方剂。本证核心病机为膀胱气化不利,水气内停,核心症状为小便不利、口渴;方药配伍特点:茯苓、猪苓、泽泻利水于下,桂枝化水于外,白术防水于中。陈明教授认为,五苓散证水蓄于内,往往影响全身,上、中、下三焦证候皆可见。水蓄于下,则见小便不利、少腹满;水亏于上,则见消渴,"渴欲饮水,水入则吐";水扰于中,脾胃升降紊乱,则可见心下痞、霍乱等病证。以五苓散治风水、消渴、干燥症、水痞、汗出异常、脑积水等均应收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五苓散证 五苓散 风水 消渴 干燥症 水痞 汗出异常 脑积水
下载PDF
《伤寒论》中心悸诊治理论及用药规律探讨 被引量:15
20
作者 王凤 马燕云 +2 位作者 章怡祎 施榕 李红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35-536,544,共3页
从太阳误下、心阳不振、水停下焦、心肾阳虚、邪犯少阳、心脾两虚、心阴阳两虚、阴虚火旺、肝气郁结、胃气逆心致悸等10个方面探讨心悸的成因和诊断,并以温振心肾、益气暖心,振奋心阳、补气温心,行水平冲、化气定心,温阳利水、摄气强心... 从太阳误下、心阳不振、水停下焦、心肾阳虚、邪犯少阳、心脾两虚、心阴阳两虚、阴虚火旺、肝气郁结、胃气逆心致悸等10个方面探讨心悸的成因和诊断,并以温振心肾、益气暖心,振奋心阳、补气温心,行水平冲、化气定心,温阳利水、摄气强心,和解枢机、调气畅心,补脾建中、益气养心,阴阳平调、滋气舒心,滋阴降火、散气安心,疏肝解郁、理气宽心,和胃平逆、降气利心等十法给予治疗,同时对于用药规律作初步探讨,以期对临床诊断治疗和用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室性早搏 诊治理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