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3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母亲羞愧教育对幼儿品行问题的影响:教养方式与气质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2
1
作者 郭筱琳 谢佳佳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78-984,共7页
目的:探讨母亲教养方式及幼儿气质对母亲羞愧教育与幼儿品行问题关系的共同调节作用。方法:以266名3-5岁儿童及其母亲为研究对象,采用羞愧教育问卷、教养方式和维度问卷、儿童行为问卷和儿童长处与困难问卷对母亲羞愧教育、母亲教养方... 目的:探讨母亲教养方式及幼儿气质对母亲羞愧教育与幼儿品行问题关系的共同调节作用。方法:以266名3-5岁儿童及其母亲为研究对象,采用羞愧教育问卷、教养方式和维度问卷、儿童行为问卷和儿童长处与困难问卷对母亲羞愧教育、母亲教养方式、幼儿气质、幼儿品行问题进行测评。结果:①母亲羞愧教育与男生品行问题的关系受外倾性和权威教养方式、努力控制和权威教养方式的共同调节以及专制教养方式的单独调节;②母亲羞愧教育与女生品行问题的关系分别受外倾性和专制教养方式、努力控制和权威教养方式的共同调节。结论:母亲羞愧教育对幼儿品行问题的影响是有条件的,在教养方式与气质的交互作用下,影响效果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羞愧教育 品行问题 教养方式 气质
原文传递
重新融合羞辱理论:对掠夺性越轨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张乐宁 张晓东 姚钱仕(译) 《警学研究》 2019年第3期25-38,共14页
本研究试图以控制两个变量的方式来研究布雷斯怀特的重新融合与羞辱论,这两个变量分别是父母和同辈对越轨行为的反对(羞辱)和对越轨者的宽恕(重新融合)。该研究通过结合父母和同龄人对越轨者的越轨行为表现出的反对及宽恕的形式,来把握... 本研究试图以控制两个变量的方式来研究布雷斯怀特的重新融合与羞辱论,这两个变量分别是父母和同辈对越轨行为的反对(羞辱)和对越轨者的宽恕(重新融合)。该研究通过结合父母和同龄人对越轨者的越轨行为表现出的反对及宽恕的形式,来把握重新融合羞辱理论。通过研究国家青少年调查收集的前两组数据发现,当其他重要变量的影响保持不变时,父母的重新融合与羞辱或同辈的重新融合与羞辱同时存在时对引发掠夺性越轨没有影响。但这两组数据却显示:当父母的宽恕和同辈的羞辱单独出现时,对于诱发掠夺性越轨都有显著消极作用。相比之下,同辈宽恕在第一组数据中对诱发掠夺性越轨表现出明显积极的作用。这些发现为布雷斯怀特的理论中的一些内容提供了支撑,但并没有支持其关键的假设,即重新融合羞辱理论是诱发掠夺性越轨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研究成果的意义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影响仍有待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羞辱 重新融合 越轨行为
下载PDF
Will Shaming Prostitutes In a Public Parade Help to Curb the Illegal Practice?
3
《Beijing Review》 2007年第5期46-47,共2页
Futian District in Shenzhen,Guangdong Province had a very unusual look about it late last November when hundreds of prostitutes and their customers were paraded in front of at least a thousand local residents. The mov... Futian District in Shenzhen,Guangdong Province had a very unusual look about it late last November when hundreds of prostitutes and their customers were paraded in front of at least a thousand local residents. The move was part of a campaign by the police to crack down on the illegal sex industry and was met by whistles, applause and other less savory commentsfrom those who had turned out to see the great walk of sha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 Will shaming Prostitutes In a Public Parade Help to Curb the Illegal Practice
原文传递
Ideology,Emotionology,and Problems of Shaming Punishments in Early Modern Britain
4
作者 Zhao Han 《World History Studies》 2020年第2期15-44,共30页
Shame as a disciplinary weapon constituted a crucial part of premodern British penal regime.But in contrast to the substantial studies of capital punishment,shaming penalties remains relatively unexplored by historian... Shame as a disciplinary weapon constituted a crucial part of premodern British penal regime.But in contrast to the substantial studies of capital punishment,shaming penalties remains relatively unexplored by historians.This article fills this gap by exploring some of the very basic,but rather neglected questions about the nature,mechanism,and problems of shaming punishments in early modern Britain.It argues that the use of shame was not random;behind it was an often unspoken but shared idea that shaming punishments should direct at offences which were customarily deemed“shameful”.Shameful was not just a moral judgement;it represented a disapproving emotion towards the offender,and a moral emotion that the convict and audience were expected to have for the purposes of reformation and deterrence.However,from the eighteenth century,the growing infl iction of shame on offenders whose transgressions were not commonly deemed shameful degraded public shaming into a violent,chaotic,and counter-productive exercise unable to evoke or inculcate the moral sense of shame.These problems made shame a subject of debate among legal writers,who criticized the excessive use of shaming techniques,but continually recognized the importance of shame as a virtuous emotion and an important penal strate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ming Punishments History of Emotion Penal Culture Early Modern Britain
原文传递
诉诸舆论的司法:耻辱刑的现代流变及启示 被引量:5
5
作者 李立景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1-17,共7页
为了保证司法的公正和司法独立,排除公众舆论对审判的影响是必要的。然而,司法如何利用舆论延伸和强化其功能,并未受到国内学界应有的重视。耻辱刑的作用过程就是国家、犯罪人和社会公众之间关于刑罚意义上共通的符号传播互动过程,是国... 为了保证司法的公正和司法独立,排除公众舆论对审判的影响是必要的。然而,司法如何利用舆论延伸和强化其功能,并未受到国内学界应有的重视。耻辱刑的作用过程就是国家、犯罪人和社会公众之间关于刑罚意义上共通的符号传播互动过程,是国家对社会的法律和舆论的富有效率的双重控制,具有隔离、规范的确认和名誉恢复的功能。从身体刑到犯罪信息的公开披露是古代耻辱刑的现代流变形式。我国应明确规定向社会公布司法判决作为一种刑罚措施,并建立国家判决数据库和复权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 刑罚 耻辱刑 犯罪人 舆论
下载PDF
氟伏沙明治疗强迫症4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吴雪卉 《中国卫生产业》 2011年第06Z期16-16,18,共2页
目的探讨氟伏沙明治疗强迫症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86例强迫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采用氟伏沙明治疗,对照组采用盐酸帕罗西汀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70%,对照组总有效率86... 目的探讨氟伏沙明治疗强迫症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86例强迫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采用氟伏沙明治疗,对照组采用盐酸帕罗西汀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70%,对照组总有效率86.05%,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治疗后Y-BOCS评分和HAMD评分均有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30.23%,对照组为58.14%,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氟伏沙明治疗强迫症的临床疗效与盐酸帕罗西汀相当,但安全性高,患者依从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症 氟伏沙明 盐酸帕罗西汀
下载PDF
重整性羞耻理论视阈下的刑事合规 被引量:1
7
作者 蒋亦多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39-45,共7页
整合了标签理论、紧张理论、犯罪亚文化理论的重整性羞耻理论是恢复性司法运动的理论基石,为企业刑事犯罪问题提供了犯罪学的研究视角。传统的刑事司法体系惯于给越轨的民营企业贴上犯罪罪人标签、施加烙印性羞耻,与预防企业犯罪的初衷... 整合了标签理论、紧张理论、犯罪亚文化理论的重整性羞耻理论是恢复性司法运动的理论基石,为企业刑事犯罪问题提供了犯罪学的研究视角。传统的刑事司法体系惯于给越轨的民营企业贴上犯罪罪人标签、施加烙印性羞耻,与预防企业犯罪的初衷背道而驰。检察机关利用刑法激励手段、对涉案企业进行合规整改是倡导消除标签效应,以重整性羞耻将犯罪企业重新整合进社会的过程。重整性羞耻理论不仅阐述了企业刑事合规的犯罪学解释路径,还能为刑事合规制度的建构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学 重整性羞耻 恢复性司法 企业犯罪 刑事合规
下载PDF
The Impact of the Greene County Juvenile Justice VIP (Victim Impact Panel) on Offender Development of Remorse and Empathy
8
作者 Aida Y. Hass Samantha Lucas 《Psychology Research》 2013年第9期529-545,共17页
关键词 罪犯 司法 少年 面板 受害人 VIP 移情 林县
下载PDF
性越轨行为羞辱性惩罚之省思
9
作者 许娟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45-450,共6页
对性越轨行为的羞辱罚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性越轨行为者的羞辱感降低,二是公权力引导媒体、社会公众羞辱过当。问题的关键不是加大羞辱力度,而是要唤起性越轨行为人的羞辱感。羞辱罚具有正负效应,羞辱罚的有效威慑和威慑失灵并存。与... 对性越轨行为的羞辱罚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性越轨行为者的羞辱感降低,二是公权力引导媒体、社会公众羞辱过当。问题的关键不是加大羞辱力度,而是要唤起性越轨行为人的羞辱感。羞辱罚具有正负效应,羞辱罚的有效威慑和威慑失灵并存。与传统社会羞辱罚的有效威慑相比,现代社会羞辱罚更多地体现出威慑失灵。我们应当根据羞辱罚的两个维度——正当性和表现力,进行羞辱分类和羞辱管理、当事人选择羞辱、重新融合羞辱,以凸显羞辱应有之力量。同时,要规制公权力滥用羞辱罚的行为,以现代人格力量和程序规则来规避羞辱罚的弱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越轨行为 羞辱罚 本土资源 规制
下载PDF
易羞耻者的归因方式和应对风格 被引量:42
10
作者 施承孙 钱铭怡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93-195,共3页
本研究目的是探讨易羞耻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归因特点和应对风格。根据被试在羞耻量表上的得分把被试分为易羞耻组(53人)和不易羞耻组(52人)。首先研究两组被试在生活事件的性质和可控性不同水平下的归因特点;其次比较两组在应对... 本研究目的是探讨易羞耻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归因特点和应对风格。根据被试在羞耻量表上的得分把被试分为易羞耻组(53人)和不易羞耻组(52人)。首先研究两组被试在生活事件的性质和可控性不同水平下的归因特点;其次比较两组在应对风格上的差异。结果显示:(1)易羞耻者对消极事件倾向于作自身的、持久的、整体的归因,这在事件的可控性中等和高等时表现最明显;(2)易羞耻者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更多地使用“否认问题回避问题”等消极的应对方式,较少使用“分析问题采取行动”等积极的应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羞耻 归因 应对方式 病理心理学
下载PDF
自尊在大学生人格、羞耻感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36
11
作者 钟杰 李波 钱铭怡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4期241-245,共5页
目的 :考察自尊在大学生人格、羞耻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中的直接效应和干扰效应 ,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大学生人格、羞耻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方法 :36 5名大学生参加了本研究 ,其中男生 196人 ,女生 16 9人 ,平均年龄 2... 目的 :考察自尊在大学生人格、羞耻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中的直接效应和干扰效应 ,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大学生人格、羞耻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方法 :36 5名大学生参加了本研究 ,其中男生 196人 ,女生 16 9人 ,平均年龄 2 0 .6 5± 1.5 9岁。所有被试填写了自尊量表、羞耻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进行拟合。结果 :在大学生人格、羞耻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中 :(1)自尊对心理症状和羞耻感有显著的直接影响 ;(2 )自尊在神经质人格影响心理症状路径中的干扰效应显著 ;(3)精神质作为一个独立的影响心理症状的因素得到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尊 大学生 人格 羞耻感 心理健康
下载PDF
全程康复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恢复期病耻感及心理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57
12
作者 刘英 张凯 胡江 《海南医学》 CAS 2019年第17期2297-2299,共3页
目的研究全程康复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恢复期病耻感及心理状况的影响,为患者诊疗期间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5月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接诊的68例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 目的研究全程康复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恢复期病耻感及心理状况的影响,为患者诊疗期间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5月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接诊的68例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在服药的基础上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服药的基础上给予12周的全程康复护理。护理干预前后,分别采用病耻感评估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病耻感得分、HAMD量表评分以及NOSIE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统计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病耻感得分、NOSIE量表评分和HAMD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护理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病耻感得分为(25.50±10.3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28±12.19)分,HAMD量表评分为(19.67±4.51)分,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50±3.1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整洁因子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康复护理可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耻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和社会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康复护理 病耻感 心理 生活质量
下载PDF
羞耻易感性差异及对羞耻的应付 被引量:34
13
作者 钱铭怡 刘嘉 张哲宇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87-392,共6页
研究目的是了解羞耻感对应付的影响。 1 0 0名大专一年级学生根据主试呈现的 9个故事情境 ,评定自己在其中体验到的羞耻的强烈程度 ,从中选择了 5个可以较好的激发被试羞耻情绪的典型羞耻事件 ,考察被试在其中的应付方式 ,并比较了高、... 研究目的是了解羞耻感对应付的影响。 1 0 0名大专一年级学生根据主试呈现的 9个故事情境 ,评定自己在其中体验到的羞耻的强烈程度 ,从中选择了 5个可以较好的激发被试羞耻情绪的典型羞耻事件 ,考察被试在其中的应付方式 ,并比较了高、低羞耻组被试在应付方法使用上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 :大学生面临羞耻事件时 ,倾向于采用接受事件结果、直接面对问题和让时间冲淡一切的应对方法 ,较少使用否认和逃避的方法。羞耻易感性较高的个体较之羞耻易感性低的个体更可能使用回避、隐藏感情、祈祷和等待的应付方法 ;羞耻易感性低的个体较之羞耻易感性高的个体更可能使用寻求社会支持的方法。作者进一步根据羞耻的本质和其现象学的特点解释了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羞耻 应激源 应付
下载PDF
心理控制源倾向与抑郁、羞耻、及自尊的关系初探 被引量:32
14
作者 王登峰 王燕 张雨新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207-210,共4页
99名大学生被试完成了心理控制源量表,抑郁量表,以及羞耻和自尊量表。因素分析的结果,羞耻和自尊量表具有满意的结构效度。对各量表分数的相关及方差分析表明,心理控制源分数与抑郁和羞耻有中等水平的正相关,与自尊有较低的负相关,并且... 99名大学生被试完成了心理控制源量表,抑郁量表,以及羞耻和自尊量表。因素分析的结果,羞耻和自尊量表具有满意的结构效度。对各量表分数的相关及方差分析表明,心理控制源分数与抑郁和羞耻有中等水平的正相关,与自尊有较低的负相关,并且性别有显著的中介作用。文中讨论了性别和文化因素对控制倾向及适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控制源 抑郁 羞耻 自尊 适应
下载PDF
大学生羞耻和内疚差异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6
15
作者 钱铭怡 戚健俐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26-633,共8页
以 48名北京大学本科生为被试 ,检验羞耻和内疚差异的 3种假设 :研究一同时检验“公开化与私人化”和“个人无能与违背道德”两个假设 ;研究二检验“伤害自我与伤害他人”假设。方法是依次呈现一系列不同的负性情境 (情境事先已按要检... 以 48名北京大学本科生为被试 ,检验羞耻和内疚差异的 3种假设 :研究一同时检验“公开化与私人化”和“个人无能与违背道德”两个假设 ;研究二检验“伤害自我与伤害他人”假设。方法是依次呈现一系列不同的负性情境 (情境事先已按要检验的假设加以控制 ) ,要求被试设想自己亲身经历该情境 ,然后回答体验到的羞耻和内疚的程度及理由。结果表明 :①“公开化与私人化”对羞耻和内疚的影响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有他人在场”可以易化羞耻 ,而内疚感的产生一般不需要“观众”在场。②“违背道德”在引发羞耻和内疚感上基本相等 ,而“个人无能”引起更多的羞耻感 (p <0 0 1)。③“公开化与私人化”和“个人无能与违背道德”的交互作用不显著。④“伤害自我”更多引起羞耻感 (p <0 0 5 ) ,而“伤害他人”更多引起内疚感 (p <0 0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对比研究 羞耻 内疚 伤害自我 伤害他人 道德情感 青少年心理
下载PDF
自尊、归因方式与内疚和羞耻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4
16
作者 樊召锋 俞国良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7-61,79,共6页
通过对1040名中学生施测问卷,建立自尊、归因方式与内疚和羞耻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1)自尊与内疚和羞耻呈显著正相关,归因方式与内疚或羞耻呈显著负相关;2)自尊是归因方式与内疚和羞耻之间的中介变量,归因方式对自尊的直接作用大... 通过对1040名中学生施测问卷,建立自尊、归因方式与内疚和羞耻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1)自尊与内疚和羞耻呈显著正相关,归因方式与内疚或羞耻呈显著负相关;2)自尊是归因方式与内疚和羞耻之间的中介变量,归因方式对自尊的直接作用大于对内疚和羞耻的直接作用,对内疚和羞耻的间接作用大于直接作用;3)个体对内疚事件更倾向于内归因,对羞耻事件更倾向于外归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疚 羞耻 自尊 归因方式
下载PDF
高中生数学能力实体观对数学学习投入的影响:学业自我效能感和消极学业情绪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36
17
作者 蒋舒阳 刘儒德 +2 位作者 甄瑞 洪伟 金芳凯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8-56,共9页
采用数学能力实体观量表、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消极学业情绪量表(羞愧、厌倦)和数学学习投入量表,对1064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数学能力实体观、学业自我效能感、羞愧、厌倦和数学学习投入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学业自我效能感、... 采用数学能力实体观量表、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消极学业情绪量表(羞愧、厌倦)和数学学习投入量表,对1064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数学能力实体观、学业自我效能感、羞愧、厌倦和数学学习投入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学业自我效能感、厌倦在数学能力实体观和数学学习投入之间的中介作用均显著;且学业自我效能感-厌倦的链式中介作用也显著。这表明,高中生的数学能力实体观不仅可以直接预测数学学习投入,也可分别经由学业自我效能感、厌倦的中介作用、以及二者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数学学习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能力观 学业自我效能感 消极学业情绪 数学学习投入 高中生
原文传递
癫痫患者羞耻感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6
18
作者 宋杰 李真 +2 位作者 许阳 李浩 绳宇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0-44,共5页
目的调查描述癫痫患者羞耻感的现状,分析癫痫患者羞耻感的影响因素。方法采取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北京某医院就诊的109例癫痫患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患者自主填写一般资料、Kilifi癫痫患者羞耻感中文版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简易应... 目的调查描述癫痫患者羞耻感的现状,分析癫痫患者羞耻感的影响因素。方法采取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北京某医院就诊的109例癫痫患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患者自主填写一般资料、Kilifi癫痫患者羞耻感中文版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及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对癫痫患者羞耻感和11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09例研究对象羞耻感得分为(8.27±5.21)。家庭人均月收入(回归系数为-1.325,标准回归系数为-0.209)、病程(回归系数为1.382,标准回归系数为0.269)、客观支持(回归系数为-0.474,标准回归系数为-0.228)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回归系数为-0.877,标准回归系数为-0.291)是癫痫患者羞耻感的影响因素,解释了总变异的27.4%。结论国内癫痫患者的羞耻感水平对比其他发展中国家较低;社会客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越高、家庭经济状况越好、病程越短,癫痫患者的羞耻感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羞耻 影响因素分析
原文传递
中国大学生羞耻和内疚之现象学差异 被引量:25
19
作者 谢波 钱铭怡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05-109,共5页
采用对26条项目进行定量评定的方法,考察了305名中国大学生的羞耻和内疚在现象学表现上所存在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1)在中国大学生中,羞耻和内疚在现象学上的差异与西方人基本相似;(2)与西方研究的不同点在于该研究中... 采用对26条项目进行定量评定的方法,考察了305名中国大学生的羞耻和内疚在现象学表现上所存在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1)在中国大学生中,羞耻和内疚在现象学上的差异与西方人基本相似;(2)与西方研究的不同点在于该研究中未发现羞耻和内疚在对个人能力的负性评价上的差异;(3)羞耻和内疚都有可能在有他人在场和无他人在场时被体验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羞耻 内疚 现象学差异 中国文化 大学生
下载PDF
中学生敌意愤怒在羞耻倾向和攻击行为间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33
20
作者 杨坤 刘勇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79-881,884,共4页
目的考察中学生羞耻倾向与敌意、愤怒、攻击行为的关系,为中学生精神卫生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中学生羞耻感量表、Buss-Perry攻击问卷,对方便抽取的哈尔滨市851名中学生进行测试。结果中学生羞耻倾向、身体攻击与言语攻击得分在... 目的考察中学生羞耻倾向与敌意、愤怒、攻击行为的关系,为中学生精神卫生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中学生羞耻感量表、Buss-Perry攻击问卷,对方便抽取的哈尔滨市851名中学生进行测试。结果中学生羞耻倾向、身体攻击与言语攻击得分在性别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04,6.87,2.98,P值均<0.05),男生得分高于女生;中学生羞耻倾向、愤怒、身体攻击与言语攻击得分在年级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5.73,3.63,5.77,4.05,P值均<0.05),表现出先增后减的发展过程。羞耻倾向、敌意、愤怒与攻击行为(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间均存在正相关(P值均<0.01)。敌意与愤怒在羞耻倾向预测攻击行为间多重中介作用(χ~2/df=4.11,CFI=0.901,TLI=0.907,RMSEA=0.047,SRMR=0.054)。结论中学生羞耻倾向可直接影响攻击行为,也可通过敌意、愤怒间接影响攻击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敌意 羞耻 攻击 精神卫生 学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