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济-文学批评理论视域下莎士比亚戏剧的阐释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焦敏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5-33,共9页
在21世纪学科交叉融合的背景下,文学与经济学之间的跨学科交流正在创造一个充满希望的新兴研究领域。本文通过追溯文学与经济学的历史渊源,介绍经济-文学批评发展的阶段以及基本批评实践方法,并以经济-文学视角介入莎士比亚研究所产生... 在21世纪学科交叉融合的背景下,文学与经济学之间的跨学科交流正在创造一个充满希望的新兴研究领域。本文通过追溯文学与经济学的历史渊源,介绍经济-文学批评发展的阶段以及基本批评实践方法,并以经济-文学视角介入莎士比亚研究所产生的卓著成果为例说明该批评实践的意义,即探索处于经济环境或一系列经济事件中的人物或者文学作品中阐述的经济观点和争议,可以带来对文本、作家、流派和风格的全新视角。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经济学研究与文学和文化研究的对话有助于发现在文学作品和经济文本中并行的潜文化潮流、探索文化遗产中思想的演变,提供相关文化史和经济史的新观点。此外,将人文主义方法引入经济学研究也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参考资料,可为近来喧嚣尘上的批判,即经济学研究存在的道德缺陷及价值判断缺陷,提供了解决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与经济 新经济批评 经济-文学批评 莎士比亚戏剧
下载PDF
罪恶与救赎——论莎士比亚戏剧与基督教对人的本质理解之异同 被引量:4
2
作者 肖四新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4期106-113,共8页
莎士比亚戏剧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与基督教有一致之处:都视人为有罪的存在,都认为罪恶源于人的自由意志。但它又与基督教有本质的差异:基督教认为救赎要依赖神恩,而莎士比亚戏剧体现的是人的自由意志的力量。救赎观的不同,其根源在于它们... 莎士比亚戏剧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与基督教有一致之处:都视人为有罪的存在,都认为罪恶源于人的自由意志。但它又与基督教有本质的差异:基督教认为救赎要依赖神恩,而莎士比亚戏剧体现的是人的自由意志的力量。救赎观的不同,其根源在于它们对人的本质理解的差异。基督教从神学本体论出发,认为原罪是人的自由意志背离上帝的结果。而莎士比亚戏剧将罪恶看作是自由意志中的破坏力,尽管破坏力使人无法彻底自救,但自由意志中的内驱力可以使人在对自我有限性的触摸中,生发出对宇宙的敬畏感,获得人性的提升与精神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戏剧 基督教 人的本质 原罪 救赎
下载PDF
莎剧两种译本中的汉语“欧化”现象描写与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威 《外语教育研究》 2015年第1期62-70,共9页
现代汉语的"欧化"现象是语言接触的必然结果,其特点、表现形式、限度等问题可以从基于语料库的研究中得到解答。本文采用语料库的实证方法尝试对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四部戏剧的梁... 现代汉语的"欧化"现象是语言接触的必然结果,其特点、表现形式、限度等问题可以从基于语料库的研究中得到解答。本文采用语料库的实证方法尝试对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四部戏剧的梁实秋和朱生豪汉译本的语言特征在"欧化"的框架下进行定量描述,从"被"字句、"N的V"结构、表示判断意义的"是……的"结构、介词"在"表示时间放在句首的用法、数词"一"与"个""种""位"等量词搭配的用法等视角考察后得到的结论为:梁实秋译本比朱生豪译本表现出更明显的"欧化"特征,这是译者的翻译观、翻译目的及成长背景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化” 语料库 莎士比亚戏剧 梁实秋 朱生豪
下载PDF
所谓伊人——从塑造女性形象的意象看莎士比亚戏剧和中国古典戏剧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昊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4-27,共4页
以几部莎士比亚戏剧和中国古典戏剧中表现女性形象的意象为着眼点,分析意象的特征和它们在两种戏剧中的异同点。联系剧本的深层结构、相关社会背景,比较两种戏剧传统在表现感情题材时的不同侧重点和各自的审美特色。
关键词 莎士比亚戏剧 中国古典戏剧 女性形象 语言意象
下载PDF
变异与融通:京剧与莎士比亚戏剧的互文与互文化 被引量:1
5
作者 李伟民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0-96,共7页
以京剧改编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莎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能否以京剧来演绎莎剧一直存在着争论,但演出的实践证明,这种改编大部分是成功的,是中西方观众可以接受的。以歌舞演故事的京剧莎剧是在变异与融通之中达到了京剧与莎剧的... 以京剧改编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莎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能否以京剧来演绎莎剧一直存在着争论,但演出的实践证明,这种改编大部分是成功的,是中西方观众可以接受的。以歌舞演故事的京剧莎剧是在变异与融通之中达到了京剧与莎剧的互文性解读,同时中西文化也在这种交流中达到了互文化的和谐。京剧的艺术形式可以表现莎士比亚悲剧之中蕴涵的人文主义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剧 莎士比亚戏剧 互文 互文化 变异 融通 改编
下载PDF
莎士比亚戏剧中大写字母“O”的视觉象似性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建丽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8年第2期84-89,117,共7页
为了弥补过往象似性研究对于字母视觉象似性维度关注的不足,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理论,以莎士比亚全集语料为例探讨其中大写字母O的视觉象似特征。结果发现,在莎剧当中的大写字母O可以表征三类具有视觉象似的对象:天体、人体器官以及... 为了弥补过往象似性研究对于字母视觉象似性维度关注的不足,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理论,以莎士比亚全集语料为例探讨其中大写字母O的视觉象似特征。结果发现,在莎剧当中的大写字母O可以表征三类具有视觉象似的对象:天体、人体器官以及抽象概念。这一发现在认知文体学上以及对于莎士比亚研究均具有学术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戏剧 大写字母O 视觉象似性
下载PDF
历史的星空:四百年来莎士比亚戏剧研究述评 被引量:1
7
作者 欧阳美和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97-107,共11页
一、前言莎士比亚(1564—1616)一生只有三个时间点是确切无疑的——一是受洗的日子:1564年4月26日,星期三,地点在斯特拉福的圣三一教堂。我们现在所知的他的生日是人们根据当时小孩在出生三天后接受洗礼而推测出来的,
关键词 莎士比亚 戏剧研究 述评 历史 时间点
下载PDF
朱译莎戏“净本”的君王原型范畴观之辨——以《汉姆莱脱》中淫秽隐喻翻译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刘翼斌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4年第5期8-11,共4页
在译者隐喻性的思维活动中,译者的原型范畴观,决定了作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其翻译结果又反作用于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叙述。本文以具有典型中世纪狂欢文学的艺术特征的《汉姆莱脱》中淫秽隐喻翻译为例,以朱生豪的君王原型范畴观对朱译莎... 在译者隐喻性的思维活动中,译者的原型范畴观,决定了作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其翻译结果又反作用于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叙述。本文以具有典型中世纪狂欢文学的艺术特征的《汉姆莱脱》中淫秽隐喻翻译为例,以朱生豪的君王原型范畴观对朱译莎剧的"净本"之争进行深层探讨和考辨。发现其译本以保持隐喻的"洁净"为标准,对意象的进行取舍,不译淫秽意考虑。这对《哈》剧节奏有一定影响,但隐喻并没删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戏剧 朱生豪翻译 原型范畴观 淫秽隐喻
下载PDF
安东尼·特罗洛普小说作品的叙事伦理
9
作者 崔洁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0年第8期84-88,共5页
安东尼·特罗洛普是英国19世纪一位拥有强烈道德意识的小说家,其作品中蕴含的伦理道德倾向往往寓于设计精妙的叙事技巧之中。特罗洛普的多部作品在叙事话语方面借助与莎剧作品相关联,通过对人物的戏剧化叙事话语的呈现,以触动读者... 安东尼·特罗洛普是英国19世纪一位拥有强烈道德意识的小说家,其作品中蕴含的伦理道德倾向往往寓于设计精妙的叙事技巧之中。特罗洛普的多部作品在叙事话语方面借助与莎剧作品相关联,通过对人物的戏剧化叙事话语的呈现,以触动读者心弦的方式表现了伦理道德问题本身具有的真实性和多维性,并在充满叙事张力和伦理对话的过程中,以一种象征性和隐喻性的方式展现了作者的伦理价值取向及同情观,并最终指向了惩恶扬善这一作家最基本的道义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罗洛普 莎剧 同情 叙事话语 叙事伦理
下载PDF
柯勒律治论莎剧的有机形式
10
作者 白利兵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通讯》 2013年第1期26-30,共5页
新古典主义批评家如德莱顿、蒲伯、约翰逊等人总是指责莎士比亚不遵守艺术规则,违反了三一律。柯勒律治认为这是一种机械的美学观,内在的有机规则与外在的机械规则不同,规则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希腊戏剧与莎剧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 新古典主义批评家如德莱顿、蒲伯、约翰逊等人总是指责莎士比亚不遵守艺术规则,违反了三一律。柯勒律治认为这是一种机械的美学观,内在的有机规则与外在的机械规则不同,规则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希腊戏剧与莎剧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不能用三一律来评价莎剧。莎剧有内在的有机形式,其中贯穿着兴趣的统一,部分与整体之间达到了完美的和谐。这一整体的、内在的、有生命的有机美学观点终结了莎评的新古典主义时代,开创了莎评史上的新纪元,也为诗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勒律治 莎剧 有机形式
下载PDF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博物学及其汉语翻译
11
作者 北塔 《英语文学研究》 2022年第2期28-41,共14页
莎士比亚生活于英国历史上博物学勃兴的时代。他的趣味和文风受到时风的扇染,具有相当丰富驳杂的博物学元素。关于莎士比亚与博物学之关系,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已有了多部专著,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样的研究在中国百年莎士比亚研究史... 莎士比亚生活于英国历史上博物学勃兴的时代。他的趣味和文风受到时风的扇染,具有相当丰富驳杂的博物学元素。关于莎士比亚与博物学之关系,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已有了多部专著,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样的研究在中国百年莎士比亚研究史上,几乎付诸阙如,这严重影响了中国人对莎士比亚戏剧的读解。我们的早期翻译窄化了莎翁的博物学知识视野,矮化了他的博物学水平,甚至遮蔽了他的博物学兴趣。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中国译者必须在博物学上下功夫,以最大可能恢复莎翁的博物学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学 莎士比亚戏剧 汉语翻译 植物
原文传递
“诗体译莎”的诗学解读:孙大雨音组理论再思考
12
作者 赵庭驰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7-124,192,共9页
孙大雨因其提出“音组理论”翻译莎士比亚的诗剧,在中国被称为“诗体译莎第一人”。一直以来,“诗体译莎”都被学界公认为是翻译莎士比亚诗剧的主要范式之一。然而,通过对孙大雨“诗体”和“音组理论”进行翻译学与诗学角度的考察,本文... 孙大雨因其提出“音组理论”翻译莎士比亚的诗剧,在中国被称为“诗体译莎第一人”。一直以来,“诗体译莎”都被学界公认为是翻译莎士比亚诗剧的主要范式之一。然而,通过对孙大雨“诗体”和“音组理论”进行翻译学与诗学角度的考察,本文认为,孙大雨的“诗体”与莎剧原诗是否真的实现了“诗体”对应,尚需做进一步反思;其次,孙大雨的“音组理论”是否具有足够的诗学理据,也需要做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大雨 诗体译莎 音组理论 诗歌翻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