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11篇文章
< 1 2 8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爱的真切呼唤——论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基督教倾向 被引量:19
1
作者 李伟民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9,共6页
莎士比亚的《李尔王》是世界文学史、戏剧史上的著名悲剧之一,在世界和中国都有广泛的影响。莎士比亚创作的《李尔王》深受《圣经》和基督教的影响。莎士比亚在宗教的层面上展现了《李尔王》中爱的内涵。
关键词 莎士比亚 《李尔王》 基督教 《圣经》
下载PDF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观 被引量:20
2
作者 王莎烈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98-103,共6页
莎翁喜剧中的女性观念是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折射,与当时的人文主义思想具有同质性和同构性。从其本质上看,这种观点是伴随着封建道德伦理一同成长起来的,有利于资本主义和逻各斯菲勒斯权利的张扬和维护,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莎翁喜剧中的女性观念是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折射,与当时的人文主义思想具有同质性和同构性。从其本质上看,这种观点是伴随着封建道德伦理一同成长起来的,有利于资本主义和逻各斯菲勒斯权利的张扬和维护,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但从人性的角度来讲,这种女性观点是反人性的,是有悖于人性和谐发展和创建真正平等和谐的人类社会的,是保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喜剧 意象 同质与同构性 保守性
下载PDF
艰难的进展与希望——近年来中国莎士比亚研究述评 被引量:17
3
作者 李伟民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8-33,共6页
近5年来中国莎士比亚研究在莎剧演出、中外戏剧与莎剧之间的比较、语言学、宗教和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研究者将重点放在中外戏剧与莎剧的比较、从语言学角度研究莎士比亚、西方现代文论下的莎士比亚... 近5年来中国莎士比亚研究在莎剧演出、中外戏剧与莎剧之间的比较、语言学、宗教和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研究者将重点放在中外戏剧与莎剧的比较、从语言学角度研究莎士比亚、西方现代文论下的莎士比亚研究等方面,显示出中国莎学研究的整体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戏剧 综述
下载PDF
《李尔王》——一部充满悖论的悲剧 被引量:13
4
作者 谢劲秋 《山东外语教学》 2003年第1期18-21,共4页
莎士比亚在其杰出悲剧<李尔王>中,充分运用悖论这一手法,通过在情节、人物、对话等方面匠心独运的矛盾设置,深刻地揭示出人的神性和兽性的对抗与冲突,鞭挞了兽性,弘扬了神性,实现了永恒的"诗的正义".
关键词 《李尔王》 悖论 莎士比亚 英国 戏剧文学 文学评论
下载PDF
中国语境: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阐释策略 被引量:14
5
作者 李伟民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4-79,共6页
透视《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中国阐释”的不同侧面,以此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中国的传播特点及批评者不同的阐释策略及主要倾向。认为在莎学研究中,中国批评者已经从最初的介绍,政治层面的解读发展为从人性、爱情... 透视《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中国阐释”的不同侧面,以此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中国的传播特点及批评者不同的阐释策略及主要倾向。认为在莎学研究中,中国批评者已经从最初的介绍,政治层面的解读发展为从人性、爱情与中国戏曲主题和艺术特点进行比较的多元化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罗密欧与朱丽叶》 中国语境 阐释策略
下载PDF
被湮没的莎士比亚戏剧译者与研究者——曹未风的译莎与论莎 被引量:14
6
作者 李伟民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0-109,共10页
曹未风是中国早期计划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译者之一,由于在战乱和动荡的年代,使他不可能安静地翻译完成《莎士比亚全集》。他所译莎剧也有瑕疵,但仍有自己的特色和研究价值。曹未风堪称一位严肃的莎作译者。同时,他在莎学研究上也表... 曹未风是中国早期计划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译者之一,由于在战乱和动荡的年代,使他不可能安静地翻译完成《莎士比亚全集》。他所译莎剧也有瑕疵,但仍有自己的特色和研究价值。曹未风堪称一位严肃的莎作译者。同时,他在莎学研究上也表现出自己鲜明的特色,拨开其具有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的莎学论述,仍能看到曹未风论莎的真知灼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未风 莎士比亚 翻译 研究
原文传递
从动物意象看《李尔王》中的虚无主义思想 被引量:10
7
作者 罗益民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128-136,共9页
关键词 《李尔王》 动物意象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鸟的意象 考狄利娅 《红楼梦》 shakespeare 悲观主义 里根 悲剧
原文传递
莎士比亚英国历史剧的创作意图 被引量:12
8
作者 张沛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2-20,共9页
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十部英国历史剧,它们讲述了一个完整的"英国故事":莎士比亚首先讲述了这个故事的后半部分(第一四联剧),然后追叙了它的前半部分(第二四联剧),并且在中间插入了一个新的开端(《约翰王》)从而重新演绎了这个&... 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十部英国历史剧,它们讲述了一个完整的"英国故事":莎士比亚首先讲述了这个故事的后半部分(第一四联剧),然后追叙了它的前半部分(第二四联剧),并且在中间插入了一个新的开端(《约翰王》)从而重新演绎了这个"英国故事",其中"亨利三部曲"同时构成了它的孪生故事;最后,他以《亨利八世》结束了这个"英国故事"。讲述它的成长历程和最后胜利,即构成了戏剧诗人-政治哲人莎士比亚的"作者之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英国历史剧 都铎神话 英国故事 意图
原文传递
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哈姆莱特》——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的一个特殊译本《天仇记》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伟民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5-43,共9页
邵挺所译《天仇记》是早期《哈姆莱特》"三大文言文译本"中真正以"诗剧"形式翻译的译本。《天仇记》特色明显,在莎士比亚翻译研究中具有特殊的价值,在莎士比亚翻译研究中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译本,在中国莎士比亚传... 邵挺所译《天仇记》是早期《哈姆莱特》"三大文言文译本"中真正以"诗剧"形式翻译的译本。《天仇记》特色明显,在莎士比亚翻译研究中具有特殊的价值,在莎士比亚翻译研究中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译本,在中国莎士比亚传播史上应该占有一定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仇记》 邵挺 翻译研究 莎士比亚 中国
原文传递
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李伟民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5-84,共10页
对莎士比亚的大悲剧《麦克白》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进行追溯,其重点在于研究中国对《麦克白》及其主人公的批评和舞台演出的评论,因为对《麦克白》的批评构成了中国莎学研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关键词 莎士比亚 《麦克白》 批评
下载PDF
解析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中麦克白悲剧命运的不可避免性 被引量:11
11
作者 刘瑛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108-110,共3页
亚里士多德的极为重要的悲剧理论——悲剧主角的过失论,通过对来自与外界影响因素和麦克白自身因素的分析,得出最终导致麦克白的悲剧命运的是他难以抵抗外界因素的诱惑和自身对权利的极度热衷。正是因为悲剧主角的过失论,更好地说明了... 亚里士多德的极为重要的悲剧理论——悲剧主角的过失论,通过对来自与外界影响因素和麦克白自身因素的分析,得出最终导致麦克白的悲剧命运的是他难以抵抗外界因素的诱惑和自身对权利的极度热衷。正是因为悲剧主角的过失论,更好地说明了麦克白的悲剧命运的不可避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失论 外界因素 自身因素 悲剧命运 不可避免 麦克白 莎士比亚
下载PDF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内美初探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李正栓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53-56,共4页
本文从生命内涵和生命形式两个方面入手,对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进行了研究.作者指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表现了很强的内美,即对生命的探讨与感悟;这种内美通过爱、诗与永恒这些主题得以充分表现;作者还认为,焦虑与嫉妒也是构成莎士比亚... 本文从生命内涵和生命形式两个方面入手,对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进行了研究.作者指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表现了很强的内美,即对生命的探讨与感悟;这种内美通过爱、诗与永恒这些主题得以充分表现;作者还认为,焦虑与嫉妒也是构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内美的重要因素.本文还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动力性、有机性、节奏性和生长性这些内美因素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十四行诗 内美
下载PDF
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隐性艺术家形象——兼论“隐性艺术家”与“隐含作者”的差异 被引量:10
13
作者 汪余礼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8-34,共7页
在作品中置入"隐性艺术家"是莎士比亚创作悲剧的一个重要技巧。在莎翁四大悲剧中,都存在隐性艺术家形象,且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魔鬼艺术家,他们在剧中往往扮演着制造危机、煽风点火、压榨人心的角色;另一类是自由艺术家,他... 在作品中置入"隐性艺术家"是莎士比亚创作悲剧的一个重要技巧。在莎翁四大悲剧中,都存在隐性艺术家形象,且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魔鬼艺术家,他们在剧中往往扮演着制造危机、煽风点火、压榨人心的角色;另一类是自由艺术家,他们往往具有高度的超越性,在重重困境中坚守理想,不惧死亡,想方设法去实现理想。这些隐性艺术家在作品中的主要功能是暗暗引导作品实现艺术的本质或作家的创作意图。从理论层面来看,这里所谓"隐性艺术家"不同于韦恩·布斯提出的"隐含作者",他(她)不是作者的理想化自我,也不是作者"所选择的东西的总和",而只是作品的一个独特组成部分。"隐性艺术家"之所以会存在,根源在于艺术作品不只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而是现实生活、作者自我、审美形式三维耦合的结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隐性艺术家 隐含作者
原文传递
《麦克白》主人公的悲剧心理 被引量:10
14
作者 徐锡祥 吾文泉 《南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71-75,共5页
《麦克白》在现代莎评中自身几乎转换成了充满原型的心理悲剧,它在女巫、鬼魂、超自然因素及阴暗的色彩等笼罩下充分展示悲剧主人公的潜意识心理及其极力保持心灵内外对统一的平衡的努力;主人公本我狂野的欲望及其在事后的病态心理表现... 《麦克白》在现代莎评中自身几乎转换成了充满原型的心理悲剧,它在女巫、鬼魂、超自然因素及阴暗的色彩等笼罩下充分展示悲剧主人公的潜意识心理及其极力保持心灵内外对统一的平衡的努力;主人公本我狂野的欲望及其在事后的病态心理表现正是他们意识内外失控的心态,犹如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麦克白》 精神分析 无意识
下载PDF
《哈姆雷特》隐喻辞格的认知识解及其汉译 被引量:10
15
作者 黄兴运 谢世坚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2017年第2期48-52,共5页
本文从认知视角分析了《哈姆雷特》隐喻辞格的成因理据及其翻译。研究发现,基于体验,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里创造性地运用"天地"、"情感"等隐喻修辞并将其贯穿整个剧本,成为其人物塑造、情节发展和主题突出的有... 本文从认知视角分析了《哈姆雷特》隐喻辞格的成因理据及其翻译。研究发现,基于体验,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里创造性地运用"天地"、"情感"等隐喻修辞并将其贯穿整个剧本,成为其人物塑造、情节发展和主题突出的有力工具。在汉译里,由于受体验认知影响,田汉和卞之琳除了直译外,还借助释译、换译等方法来处理这些隐喻;相比之下,卞之琳"文学作品"式的诗体翻译比田汉"油画"式的散文体翻译更好地保留了原剧的意境与语言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 隐喻修辞 体验认知 汉译
原文传递
后经典叙事中的黄梅戏:莎士比亚喜剧《无事生非》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伟民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77-682,共6页
后经典叙事注意到叙述媒介的多样性,在叙事学讨论的范畴内,戏剧也被初步接纳。黄梅戏《无事生非》以特有的唱腔演绎了莎士比亚话剧《无事生非》,采用写意性的表现手法反映了莎士比亚喜剧精神,借助于唱腔和表演展现了其中人物的性格、心... 后经典叙事注意到叙述媒介的多样性,在叙事学讨论的范畴内,戏剧也被初步接纳。黄梅戏《无事生非》以特有的唱腔演绎了莎士比亚话剧《无事生非》,采用写意性的表现手法反映了莎士比亚喜剧精神,借助于唱腔和表演展现了其中人物的性格、心理、行动,将黄梅戏唱腔、表演之美拼贴于其情节之中。这种改编,在后经典叙事的阐释中不同于作为话剧的《无事生非》的美学形态,实现了后经典叙事、元叙事与虚拟、写意基础上的审美叠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经典叙事 黄梅戏 莎士比亚喜剧 Perspective shakespeare 唱腔 写意性 喜剧精神 美学形态 话剧 表演 表现手法 元叙事 叙事学 多样性 展现 演绎 叙述 虚拟 性格
下载PDF
论通感在诗歌中的语言功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艳 张智宏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64-66,共3页
关键词 诗歌 视觉意象 通感性意象 具体语言环境 文学作品 shakespeare 莎士比亚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 钱钟书 《现代汉语八百词》
原文传递
莎士比亚传奇剧的主题辨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肖四新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9-33,共5页
莎士比亚传奇剧的主题是人文主义思想,但不是教条式的人文主义内涵,而是融基督教文化的神秘性、超越性与世俗人本主义于一体的新兴人文主义观,它所强调的仍然是人的主体性与自由意志。莎士比亚传奇剧中所体现的人文主义内涵,其实是当时... 莎士比亚传奇剧的主题是人文主义思想,但不是教条式的人文主义内涵,而是融基督教文化的神秘性、超越性与世俗人本主义于一体的新兴人文主义观,它所强调的仍然是人的主体性与自由意志。莎士比亚传奇剧中所体现的人文主义内涵,其实是当时英国人文主义本质的审美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传奇剧 主题
下载PDF
《威尼斯商人》人物塑造中凸现的基督教情怀 被引量:9
19
作者 黄谷明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7年第4期53-55,共3页
文章从人物塑造上分析贯穿在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基督教情怀。在《威尼斯商人》中,莎士比亚将人文主义理想与基督教情怀结合在一起,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文学艺术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无不闪耀着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辉,同时也... 文章从人物塑造上分析贯穿在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基督教情怀。在《威尼斯商人》中,莎士比亚将人文主义理想与基督教情怀结合在一起,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文学艺术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无不闪耀着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辉,同时也凸现出基督教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威尼斯商人》 基督教 夏洛克
下载PDF
《威尼斯商人》与莎士比亚的商业观——兼及谭霈生先生对《威》剧的论述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伟民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68-71,共4页
笔者结合谭霈生先生对《威尼斯商人》的论述,探讨了莎士比亚的商业观。这种商业观的形成与商品交换的繁荣有关,与工商业的发展有关。莎士比亚在该剧中揭露了商品经济社会里金钱的罪恶和人性的堕落。莎士比亚并不反对金钱,而是反对只要... 笔者结合谭霈生先生对《威尼斯商人》的论述,探讨了莎士比亚的商业观。这种商业观的形成与商品交换的繁荣有关,与工商业的发展有关。莎士比亚在该剧中揭露了商品经济社会里金钱的罪恶和人性的堕落。莎士比亚并不反对金钱,而是反对只要金钱不要人性,主张金钱为人生服务的商业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谭霈生 《威尼斯商人》 莎士比亚 金钱 商业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