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谈莎士比亚戏剧的人文思想和语言特色 被引量:4
1
作者 杨秀萍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76-78,共3页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英国语言大师。他的作品有喜剧、悲剧、历史剧,是真、善、关的结合,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神深度,永恒的艺术魅力超越了时空,对...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英国语言大师。他的作品有喜剧、悲剧、历史剧,是真、善、关的结合,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神深度,永恒的艺术魅力超越了时空,对今天的读者仍有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戏剧 人文思想 语言特色 思想内容 文学评论 英国
下载PDF
夏洛克形象所蕴含的宗教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梁桂平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58-61,共4页
本文主要从种族、宗教文化这一角度来剖析夏洛克这一艺术形象,探讨这一形象所蕴 含的宗教意义:第一,夏洛克是一个有着强烈民族意识与宗教信仰的犹太教徒,倍受基督徒的歧视、 虐待与迫害,并且积极进行反抗、复仇,最后失败,成为种... 本文主要从种族、宗教文化这一角度来剖析夏洛克这一艺术形象,探讨这一形象所蕴 含的宗教意义:第一,夏洛克是一个有着强烈民族意识与宗教信仰的犹太教徒,倍受基督徒的歧视、 虐待与迫害,并且积极进行反抗、复仇,最后失败,成为种族、宗教文化冲突下的悲剧人物。第二,夏 洛克形象折射出莎士比亚的宗教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 中世纪文学 戏剧 《威尼斯商人》 艺术形象 莎士比亚 夏洛克 基督教 犹太教 宗教意义
下载PDF
反转的童话:《威尼斯商人》中的鲍细霞
3
作者 韩颖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9年第6期93-98,共6页
在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威尼斯代表现实世界,贝尔蒙脱代表童话世界。从童话及其反转的角度看,贝尔蒙脱的女主角鲍细霞在“三匣选亲”的故事中表现为典型的童话公主,之后,特别是在威尼斯的法庭上,则颠覆了公主形象。童话反转的... 在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威尼斯代表现实世界,贝尔蒙脱代表童话世界。从童话及其反转的角度看,贝尔蒙脱的女主角鲍细霞在“三匣选亲”的故事中表现为典型的童话公主,之后,特别是在威尼斯的法庭上,则颠覆了公主形象。童话反转的节点则是威尼斯的信使闯入贝尔蒙脱,带来了现实世界的消息。曾经柔顺的公主化身为英雄人物,不是被拯救,而是去拯救她的恋人及其朋友。在现实世界,童话故事里的爱情变得不堪一击。回到贝尔蒙脱,爱情才再次成为主题,虽已变了味道。公主不过是假面罢了,女扮男装的鲍细霞反而更接近真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鲍细霞 童话反转
下载PDF
莎士比亚传奇剧艺术特征探析
4
作者 余秋丽 《铜陵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76-77,共2页
莎士比亚晚期创作的传奇剧通过神话式的幻想,借助超自然的力量来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在莎翁戏剧史上独树一帜。文章主要从其情节的神秘怪异、结构的模式化发展、背景的恬淡怡然等三个方面,对莎士比亚传奇剧的独... 莎士比亚晚期创作的传奇剧通过神话式的幻想,借助超自然的力量来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在莎翁戏剧史上独树一帜。文章主要从其情节的神秘怪异、结构的模式化发展、背景的恬淡怡然等三个方面,对莎士比亚传奇剧的独到特色进行了探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传奇剧 艺术特征
下载PDF
《李尔王》宣谕的救世理想——刍议莎士比亚后期悲剧的思想渊源
5
作者 胡雅坤 胡俊飞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4期96-97,共2页
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一剧中,通过考狄利娅和爱德伽两位主人公完整地建构了基督式的仁爱隐忍苦修精神的人格结构,通过这种方式,莎士比亚为“重整乾坤”,解救乱世中的个体提供了一套方案。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世纪希伯来基督教思想是莎... 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一剧中,通过考狄利娅和爱德伽两位主人公完整地建构了基督式的仁爱隐忍苦修精神的人格结构,通过这种方式,莎士比亚为“重整乾坤”,解救乱世中的个体提供了一套方案。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世纪希伯来基督教思想是莎士比亚创作乃至整个文艺复兴思潮的思想源泉之一。将人文主义思想和中世纪基督教思想完全对立起来的做法是与此相抵触的,是不尊重文学史事实的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尔王》 莎士比亚 仁爱隐忍苦修精神 思想渊源
下载PDF
人类灵魂的永恒困境——麦克白的悲剧性新探
6
作者 王莹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93-95,103,共4页
莎士比亚不是根据悲剧的模式,而是根据生活的真实刻画麦克白这一悲剧形象的。麦克白虽是弑君篡位的杀人凶手,但他的毁灭却有悲剧性质。他的悲剧是性格悲剧,也是社会悲剧。他的毁灭过程隐喻着人类灵魂的永恒困境,具有悲剧的深刻性与延续... 莎士比亚不是根据悲剧的模式,而是根据生活的真实刻画麦克白这一悲剧形象的。麦克白虽是弑君篡位的杀人凶手,但他的毁灭却有悲剧性质。他的悲剧是性格悲剧,也是社会悲剧。他的毁灭过程隐喻着人类灵魂的永恒困境,具有悲剧的深刻性与延续性。麦克白这一形象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麦克白 悲剧模式 性格悲剧 灵魂悲剧
下载PDF
Corpus-based Analysis on Anti-Semitism in Shakespeare's Works
7
作者 张小林 《海外英语》 2012年第6X期213-216,共4页
Thousands of years ago,the Jews were forced to leave their homeland and began to live an exiled life and gradually melted into other neighboring peoples.However,they were not welcomed by others.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ousands of years ago,the Jews were forced to leave their homeland and began to live an exiled life and gradually melted into other neighboring peoples.However,they were not welcomed by others.For thousands of years,Jews' "Bible" has become a source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but the image of Jews were excluded from the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even if there were some occasions,they were but described as autistic Misers or loan shark.Shakespeare is one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writers;he described many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in his works,the Jews,also included.Based on the corpus of Shakespeare's works,we can see that most adjectives used by Shakespeare to modify the word "Jew"are derogative words.Therefore,we can prove that anti-Semitism does exist in Shakespeare's wor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EW ANTI-SEMITISM DEROGATORY ADJECTIVES shakespear
下载PDF
以亚里斯多德的悲剧理论分析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英文)
8
作者 陈健 张云岗 高巨华 《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36-38,共3页
亚里斯多德对文学作品中的悲剧理论的阐述在文学的发展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他的情节结构理论和悲剧理论的其他六部分,常被用来分析莎士比亚的作品。
关键词 亚里斯多德 悲剧理论 情节 莎士比亚
下载PDF
人性最深刻的揭示——莎士比亚笔下“坏女人”形象分析
9
作者 李琴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第4期6-9,共4页
伟大的人文主义大师莎士比亚笔下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女性形象。在这些女性形象中,有很多令人扼腕不止的恶女人,在世人眼中,她们道德败坏、阴险毒辣、蛇蝎心肠,是恶魔一样的存在。但透过分析会发现,这些坏女人其实都是男权社会下男性... 伟大的人文主义大师莎士比亚笔下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女性形象。在这些女性形象中,有很多令人扼腕不止的恶女人,在世人眼中,她们道德败坏、阴险毒辣、蛇蝎心肠,是恶魔一样的存在。但透过分析会发现,这些坏女人其实都是男权社会下男性的附属物,都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她们的悲剧,既是个人性格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人性 坏女人
下载PDF
试论莎士比亚剧作的“自然”性
10
作者 韩法良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70-71,共2页
从审美的角度对莎士比亚戏剧进行探讨 ,论述其“自然”性的表现。着眼于剧作的主题构建、情节线索设置、语言运用及人性性格组合元素等几个方面 ,分层次论述了“自然诗人”莎士比亚的特色。
关键词 莎士比亚 剧作 主题 线索 语言 自然
下载PDF
含泪的微笑——兼论李渔和莎士比亚喜剧精神之和解与包容
11
作者 王海峰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32-34,共3页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李渔和莎士的喜剧的相似点即喜剧精神之和解与包容。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喜剧滋生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喜剧包含的意蕴——含泪的微笑;喜剧创造的模式——夸张的揶揄;以及相同的喜剧创造思路——致笑的旨趣。论述中,...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李渔和莎士的喜剧的相似点即喜剧精神之和解与包容。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喜剧滋生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喜剧包含的意蕴——含泪的微笑;喜剧创造的模式——夸张的揶揄;以及相同的喜剧创造思路——致笑的旨趣。论述中,选择了李渔喜剧的代表作品《风筝误》和莎士比亚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仲夏之梦》和《错误的喜剧》进行了比较,意在说明他们都采温和的讽刺、圆满的结局、夸张的场景等来表现和解包容的喜剧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剧 李渔 莎士比亚 和解与包容
下载PDF
人性与理性的对撞——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悲剧性格的比较
12
作者 张柯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22-23,共2页
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两人为父报仇是《哈姆莱特》剧情发展的重要线索 ,本文通过两人复仇悲剧的对比 。
关键词 莎士比亚 人文主义 悲剧 人生 理性 《哈姆莱特》
下载PDF
从《驯悍记》看莎士比亚的男权思想 被引量:6
13
作者 杨晓莲 张丽霞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60-65,共6页
在《驯悍记》中,莎士比亚以男权视角塑造了凯瑟丽娜这一"悍妇"形象,并让"悍妇"被其丈夫驯服,最终成为失去自我的"贤妻",这一模式流露出作家的男权思想。文章通过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人物语言来解读《驯... 在《驯悍记》中,莎士比亚以男权视角塑造了凯瑟丽娜这一"悍妇"形象,并让"悍妇"被其丈夫驯服,最终成为失去自我的"贤妻",这一模式流露出作家的男权思想。文章通过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人物语言来解读《驯悍记》所表现的男权思想,进一步分析了男权思想在莎士比亚其他作品中的体现,同时指出:莎士比亚的男权思想是与时代、性别的局限和个人经历分不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驯悍记》 男权思想 女性形象
下载PDF
莎士比亚与文艺复兴时期戏剧的社会地位 被引量:1
14
作者 崔莉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148-151,共4页
莎士比亚戏剧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然而就戏剧在当时的社会地位而言 ,却属于下层文化范畴 ,戏剧的内容、形式以及演员都受到很大的限制 ,莎士比亚本人的命运和他被后世所公认的地位形成极大的反差。然而 ,莎士比亚戏剧的形... 莎士比亚戏剧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然而就戏剧在当时的社会地位而言 ,却属于下层文化范畴 ,戏剧的内容、形式以及演员都受到很大的限制 ,莎士比亚本人的命运和他被后世所公认的地位形成极大的反差。然而 ,莎士比亚戏剧的形成和发展 ,是文艺复兴革命的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廉·莎士比亚 戏剧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
下载PDF
朱生豪莎士比亚译本赏析——以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为视角 被引量:2
15
作者 苏博雅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133-136,共4页
朱生豪的莎译本在国内译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用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来探讨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作品,认为朱生豪灵活运用了意译、省译和增译的方法使其译作达到了奈达所提倡"最自然的对等"效果,有力地传达了... 朱生豪的莎译本在国内译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用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来探讨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作品,认为朱生豪灵活运用了意译、省译和增译的方法使其译作达到了奈达所提倡"最自然的对等"效果,有力地传达了莎士比亚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生豪 莎士比亚译本 奈达 动态对等 意译 省译 增译
下载PDF
道德公正性与审美正义性——析《李尔王》结局的不可更改性
16
作者 李向云 何萍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60-64,共5页
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安排了一个“恶人式”的结局,这样的结局在约翰逊看来缺乏“道德公正性”,但《李尔王》在推动道德教化、维护社会秩序方面却有着非凡功能。这是在艺术自律前提下实现的一种艺术伦理,是审美正义性的诉求,故其结局... 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安排了一个“恶人式”的结局,这样的结局在约翰逊看来缺乏“道德公正性”,但《李尔王》在推动道德教化、维护社会秩序方面却有着非凡功能。这是在艺术自律前提下实现的一种艺术伦理,是审美正义性的诉求,故其结局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从“道德公正性”和“审美正义性”的角度分析《李尔王》的经典性及结局的不可更改性,说明了“道德正义性”与“审美正义性”之间不存在必须一致的统一性,审美正义性可以使作品中所隐含的或缺席的道德被读者的共情能力唤醒,从而实现道德的教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尔王》 莎士比亚 道德公正性 审美正义性
下载PDF
莎士比亚身世与作品之谜刍议
17
作者 秦莉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45-146,共2页
长期以来,怀疑论者给莎士比亚的身世人为地罩上了一层迷雾,把怀疑本身作为认识和研究的结果,将客观事实消融于自我意识之中。无根据的怀疑是不公正的,也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对其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穿凿附会更是违背了文艺理论的基本常识。
关键词 莎士比亚 身世 作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