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7篇文章
< 1 2 5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标准外伤大骨瓣与常规骨瓣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多中心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526
1
作者 江基尧 李维平 +5 位作者 徐蔚 许文辉 黄强 朱诚 王宇 罗其中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7-40,共4页
目的比较标准外伤大骨瓣与常规颞顶瓣开颅术在治疗447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挫裂伤脑水肿、恶性颅内高压病人的效果。方法6家医院神经外科共收治符合标准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447例,分为两组:(1)标准外伤大骨瓣组217例;(2)常规骨瓣组230例... 目的比较标准外伤大骨瓣与常规颞顶瓣开颅术在治疗447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挫裂伤脑水肿、恶性颅内高压病人的效果。方法6家医院神经外科共收治符合标准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447例,分为两组:(1)标准外伤大骨瓣组217例;(2)常规骨瓣组230例。所有病人都经CT扫描证实颅内损伤状况。结果伤后6个月临床随访结果:标准外伤大骨瓣组:76例预后较好(35.0%),其中恢复良好42例、中残34例;141例预后较差(65.0%),其中重残69例、植物生存9例、死亡63例;常规骨瓣组:58例预后较好(25.2%),其中恢复良好31例、中残27例;172例预后较差(74.8%),其中重残80例、植物生存7例、死亡85例(P<0.05)。标准外伤大骨瓣治疗组病人颅内压下降速度和程度优于常规骨瓣对照组(P<0.05)。标准外伤大骨瓣治疗组病人的迟发性血肿、再次手术、切口疝和脑脊液漏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骨瓣对照组(P<0.05),但两组病人术后急性脑膨出、术后外伤性癫痫和颅内感染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临床前瞻性多中心对照研究证明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严重脑挫裂伤脑水肿、恶性颅内高压病人的疗效优于常规颞顶瓣开颅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外伤大骨瓣 常规骨瓣 治疗 重型颅脑损伤 多中心前瞻性 对照研究 预后
原文传递
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94
2
作者 刘兵 张建宁 +1 位作者 王志涛 只达石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96-498,共3页
目的总结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探讨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建立颅脑损伤数据库,总结我科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之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诊疗情况,并对影响患者死亡的相关临床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1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 目的总结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探讨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建立颅脑损伤数据库,总结我科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之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诊疗情况,并对影响患者死亡的相关临床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1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车祸致伤152例(71.4%),手术103例(48.4%),其中血肿清除加标准大骨瓣减压术75例。GCS 3~5分患者死亡率61.2%,GCS 6~8分患者死亡率19.1%,总死亡率39.4%。外院转入99例(46.5%)。直接来院及入院时间在4h以内的患者死亡率明显下降。血糖明显升高(>13mmol/L)、上消化道出血和严重的低氧血症可以增加患者死亡率,尤其是晚期死亡者。结论在强化现场急救、规范住院治疗的基础上,完善转诊机制、减少转院、缩短入院时间,对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率、尤其是早期(24h之内)的死亡,有重要意义。加强继发性损伤的治疗、预防并及时准确处理并发症,可以降低患者的中晚期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死亡率 数据库
原文传递
鼻肠管与鼻胃管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和并发症、炎症反应和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3
3
作者 王翠娥 陈祥荣 +3 位作者 朱蓉蓉 刘金霞 黄丽娜 胡伟鹏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99-603,共5页
目的比较经鼻肠管与鼻胃管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和并发症、炎症反应和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以探讨更有效的肠内营养途径。方法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00例,... 目的比较经鼻肠管与鼻胃管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和并发症、炎症反应和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以探讨更有效的肠内营养途径。方法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鼻肠管组和鼻胃管组(每组50例),分别经螺旋型鼻肠管和传统的鼻胃管给予肠内营养。入院当天和肠内营养实施后1、3、7、14d,观察2组患者的一般状况和并发症的发生,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6浓度,采用酶学分光光度计法测定血浆D-乳酸、血清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浓度。结果肠内营养实施14d内,鼻肠管组患者胃潴留、误吸、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低于鼻胃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实施后14d,鼻肠管组患者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低于鼻胃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鼻胃管组比较.鼻肠管组在肠内营养后3、7、14d血清TNF-α、IL-6、血浆I-FABP表达降低,肠内营养后7、14d血浆D-乳酸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治疗后14d,鼻肠管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高于鼻胃管组(9.41±0.66vs.8.23±0.57),鼻肠管组患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低于鼻胃管组(14.27±1.22US.17.30±1.501,鼻肠管组患者住院天数少于鼻胃管组(18.52±2.00vs24.82±2.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鼻肠管肠内营养支持能够有效降低胃潴留、误吸等胃肠并发症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抑制伤后早期炎症反应,减轻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程度,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肠内营养 鼻肠管 鼻胃管
原文传递
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临床因素分析 被引量:79
4
作者 孙敬伟 赵振林 +2 位作者 黄富 刘康峰 肖华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79-283,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附属花都医院神经外科自2013年5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21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患者随访1-90 d,死... 目的探讨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附属花都医院神经外科自2013年5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21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患者随访1-90 d,死亡34例(15.96%),其中死亡时间为入院后1-10 d的患者23例(67.6%),11-20 d的9例(4.2%),20-30 d的2例(0.9%),死因均与重型颅脑损伤相关。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入院mGCS评分、改良CT图像评分、脑疝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入院mGCS评分、改良CT图像评分、脑疝是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预后 临床因素
原文传递
集束化护理干预对ICU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治疗效果 被引量:76
5
作者 曾莉 守丹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14期23-26,共4页
目的研究集束化护理干预对ICU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ICU病房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20例,按照不同护理方式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集束化护... 目的研究集束化护理干预对ICU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ICU病房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20例,按照不同护理方式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呼吸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通气不良、VAP、胃肠胀气、损伤压迫等并发症发病率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ICU监护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在干预前APACHE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APACHE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ICU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予以集束化护理干预治疗,能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率,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临床上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束化护理干预 重型颅脑损伤 机械通气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下载PDF
循证护理干预对ICU重症颅脑外伤患者院内感染的预防效果研究 被引量:70
6
作者 孙建兰 周洪兰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10期10-13,共4页
目的研究循证护理干预在ICU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ICU收治的98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给予循证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治疗时间、神经功能、运动... 目的研究循证护理干预在ICU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ICU收治的98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给予循证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治疗时间、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院内感染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NIHSS评分与FMA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压疮、切口感染、胃肠道感染、肺部感染与泌尿道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ICU重症颅脑外伤患者行循证护理干预可良好缩短临床治疗时间,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与运动能力,对院内感染有积极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U 重症颅脑外伤 循证护理 医院感染
下载PDF
中国成人重型颅脑损伤大骨瓣开颅手术标准技术专家共识 被引量:66
7
作者 刘佰运 +5 位作者 侯立军 张赛 苏宁 徐珑 郭尔安 茆翔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0年第2期68-75,共8页
大骨瓣开颅手术概念已在我国应用了近20年,经过众多临床医生的不断实践和完善,这一治疗方法已被接受并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使成千上万的急重危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患者得到了救治。尽管理论和实践均已证明该手... 大骨瓣开颅手术概念已在我国应用了近20年,经过众多临床医生的不断实践和完善,这一治疗方法已被接受并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使成千上万的急重危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患者得到了救治。尽管理论和实践均已证明该手术的有效性,但不同于其他受医生个体技术水平影响小的临床方法研究[如某种药物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大骨瓣开颅手术是一门由医生操作的手术技术,医生对该手术概念的理解程度和操作的技术水平是决定患者抢救结果的主要因素。如何掌握手术指征、如何选择适合的手术入路和方法、如何在手术中保护重要组织、如何清除血肿和坏死组织、如何处理骨瓣等相关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TBI发病率较高及其救治的“就近就急”的特点,决定了我国急性TBI的救治主体是基层医院,因此基层医生的技术能力决定了我国TBI救治的整体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大骨瓣开颅术 标准技术 成人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重型颅脑创伤和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有创颅内压监测术后早期颅内感染及其危险因素 被引量:64
8
作者 秦梦阳 张文泰 +8 位作者 凌宇辉 李坤航 李立帅 于鸿业 赵丹 王维 杨华林 孙晓伟 包义君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786-790,共5页
目的重型颅脑创伤和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具备有创颅内压监测指征,探讨有创颅内压监测术后早期颅内感染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对226例重型颅脑创伤和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术中有无有创颅内压监测分为监测组和传统手术... 目的重型颅脑创伤和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具备有创颅内压监测指征,探讨有创颅内压监测术后早期颅内感染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对226例重型颅脑创伤和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术中有无有创颅内压监测分为监测组和传统手术组(对照组)。观察术后1周内早期颅内感染的发生情况,并对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监测组45例患者中,颅脑创伤30例,高血压脑出血15例;对照组181例患者中,颅脑创伤96例,高血压脑出血85例。术后1周内,监测组颅内感染7例(15.56%),其中颅脑创伤4例(8.89%),高血压脑出血3例(6.67%);对照组颅内感染30例(16.57%),其中颅脑创伤15例(8.29%),高血压脑出血15例(8.29%)。2组比较,术后早期颅内感染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颅底骨折、术后营养指标、术后间断开放脑室型外引流管是监测组发生术后早期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而术后间断开放脑室型外引流管是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后1周内,在重型颅脑创伤和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有创颅内压监测与传统手术比较不会增加颅内感染的风险,术后尽可能规避间断开放脑室型外引流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有创颅内压监测术后早期颅内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创颅内压监测 重型颅脑创伤 高血压脑出血 颅内感染
下载PDF
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59
9
作者 梁晋 祝捷 +2 位作者 李建国 张赛 陈旭义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40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分的急性sTBI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常温治疗组(NT组)和亚低温治疗组(HT组),每组20例。NT组给予常规治疗,HT组在常规...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40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分的急性sTBI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常温治疗组(NT组)和亚低温治疗组(HT组),每组20例。NT组给予常规治疗,HT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亚低温治疗。动态监测两组颅脑损伤患者治疗期间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浓度。统计两组患者迟发性血肿、纤溶亢进、脑梗死3种常见凝血功能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于伤后3个月应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标准评估预后。结果 NT组伤后PT、APTT、TT显著缩短,12 h达谷值〔PT(s):10.6&#177;0.8比11.6&#177;1.2,APTT(s):16.7&#177;1.2比20.8&#177;1.4,TT(s):9.8&#177;0.8比13.6&#177;0.8〕,Fg、D-二聚体水平于伤后显著上升,12 h达峰值〔Fg(g/L):3.2&#177;0.9比2.5&#177;0.8,D-二聚体(μg/L):4126.7&#177;1170.3比873.5&#177;140.2〕,表明NT组伤后12 h内呈现高凝状态,12 h后向纤溶亢进转变。HT组PT、APTT、TT在给予亚低温治疗后缓慢延长,于伤后12 h达峰值〔PT(s):14.4&#177;0.9比10.9&#177;1.0,APTT(s):45.4&#177;1.0比20.2&#177;1.0,TT (s):25.3&#177;1.2比13.0&#177;0.6〕,Fg逐渐下降,12 h达谷值(g/L:1.8&#177;0.7比2.3&#177;0.6),然后趋于正常水平;D-二聚体逐渐上升,12 h达峰值(μg/L:3079.8&#177;947.6比795.6&#177;120.7),72 h趋于正常水平,且HT组上述指标早于NT组恢复正常水平。NT组迟发性血肿的发生率高于HT组(10%比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HT组纤溶亢进(5%比35%,P<0.05)和脑梗死(0比25%,P<0.05)的发生率低于NT组。HT组良好率较NT组明显升高(30%比5%,P<0.05),病死率明显高于HT组(25%比10%,P<0.05)。结论亚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 颅脑损伤 重型 凝血功能 预后
下载PDF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前瞻性临床多中心对照研究 被引量:52
10
作者 江基尧 方乃成 +8 位作者 张建平 李维平 徐蔚 朱诚 许文辉 包映辉 王勇 邱永明 罗其中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0-272,304,共4页
目的比较亚低温与常温治疗428例重型颅脑损伤(GCS≤8)合并脑挫裂伤脑水肿、颅内高压病人的效果。方法6家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符合标准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428例,随机分为亚低温组(n=210)接受32~35℃低温治疗,常温组(n=218)维持在(37±0... 目的比较亚低温与常温治疗428例重型颅脑损伤(GCS≤8)合并脑挫裂伤脑水肿、颅内高压病人的效果。方法6家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符合标准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428例,随机分为亚低温组(n=210)接受32~35℃低温治疗,常温组(n=218)维持在(37±0.5)℃,观察其疗效。结果随访6个月~6年,亚低温组75例预后良好(35.7%)、32例中残(15.2%)、50例重残(238%)、7例植物生存(3.3%)、46例死亡(21.9%);常温组56例预后良好(25.7%)、中残25例(11.5%)、重残58例(26.6%)、植物生存8例(3.7%)、死亡71例(32.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亚低温组颅内压下降速度和程度优于常温组(P<0.05),其应激性溃疡和癫痫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常温组(P<0.05)。两组肺部感染、颅内感染和心律异常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严重脑挫裂伤脑水肿、颅内高压病人的疗效优于常温组,而且无明显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亚低温治疗 病人 脑挫裂伤 颅内高压 脑水肿 临床 伤病 前瞻性 结论
下载PDF
集束化护理干预在重型颅脑损伤后躁动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被引量:52
11
作者 刘建荣 王妮 +2 位作者 唐小璐 曾娟 潘亚英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4期636-640,共5页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在重症颅脑损伤(sTBI)后躁动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sTBI后躁动患者11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7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集束化护理,比较两...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在重症颅脑损伤(sTBI)后躁动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sTBI后躁动患者11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7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及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1.75%、1.7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04%、12.28%(均P<0.05)。观察组呼吸机使用时间、住ICU时间、总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5);Ricker镇静—躁动评分(SA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GOS)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6.4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46%(P<0.05)。结论:在sTBI后躁动管理中应用集束化护理干预能够显著减轻患者的躁动情绪,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及并发症总发生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并改善临床预后,护理满意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颅脑损伤 躁动 集束化护理 护理不良事件 并发症 满意度
下载PDF
颅内压监测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预后与疾病负担影响的队列研究 被引量:51
12
作者 袁强 刘华 +8 位作者 姚海军 孙一睿 吴惺 吴雪海 金毅 高亮 胡锦 毛颖 周良辅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0-124,共5页
目的了解颅内压(ICP)监测在重型颅脑创伤(TBI)患者中的应用情况及其对预后和经济负担的影响。方法抽取上海市5家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在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间收治的重型TBI住院患者535例,按是否行ICP监测分为两组(ICP组和非ICP组... 目的了解颅内压(ICP)监测在重型颅脑创伤(TBI)患者中的应用情况及其对预后和经济负担的影响。方法抽取上海市5家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在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间收治的重型TBI住院患者535例,按是否行ICP监测分为两组(ICP组和非ICP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病死率,急性期总住院费用,住院天数,寿命年费用及质量调整寿命年费用。结果重型TBI患者行ICP监测的比例为28.0%。ICP组患者的住院病死率为16.7%,显著低于非ICP组患者的住院病死率32.2%(P〈0.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行ICP监测的患者死亡风险仅为非ICP监测患者的0.32倍(95%CI,0.19,0.54)。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行ICP监测可使病死率下降15.5%,但平均多耗费住院费用69620元(P〈0.001);行ICP监测的寿命年费用中位数为5995元,显著高于未行ICP监测的寿命年费用中位数2236元(P〈0.001);行ICP监测的质量调整寿命年费用中位数为11558元,显著高于未行ICP监测的寿命年费用中位数3938元(P〈0.001)。结论我国重型TBI行ICP监测的比例仍较低,重型TBI患者行ICP监测可能会增加经济负担,但却大大降低患者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创伤 颅内压监测 预后 经济负担
原文传递
高压氧治疗重度颅脑外伤远期疗效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51
13
作者 王泳 刘洁 +2 位作者 李海东 杨丽丽 高亚利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11-414,共4页
目的:评价高压氧治疗重度颅脑外伤患者远期疗效并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4年12月—2009年12月在我科进行高压氧治疗的44例重度颅脑外伤病例,远期疗效评定采用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OS)及残疾分级量表(DRS)。考虑... 目的:评价高压氧治疗重度颅脑外伤患者远期疗效并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4年12月—2009年12月在我科进行高压氧治疗的44例重度颅脑外伤病例,远期疗效评定采用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OS)及残疾分级量表(DRS)。考虑的相关因素包括:高压氧开始治疗时间、高压氧治疗次数、入院时GCS(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损伤部位、有无气管切开、颅脑手术与否、基础疾病、神经系统并发症,以及其他系统并发症等,将上述因素对预后的影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压氧治疗后DRS评分明显下降(P<0.05),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包括:开始高压氧治疗时间、入院时GCS评分及神经系统并发症(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可以显著提高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的预后,高压氧治疗开始时间越晚、开始治疗前昏迷程度越深以及神经系统并发症越多,预后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氧 重度颅脑外伤 远期疗效 相关因素
下载PDF
分级护理制度对重症颅脑外伤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及ICU入住时间的影响 被引量:51
14
作者 于岩岩 山广慧 金娜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8期68-70,共3页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实施分级护理制度对重症颅脑外伤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及ICU入住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ICU收治的重症颅脑外伤患者108例,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55例根据APACHEⅡ评分结果对患者进行分级护理,对照组53...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实施分级护理制度对重症颅脑外伤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及ICU入住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ICU收治的重症颅脑外伤患者108例,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55例根据APACHEⅡ评分结果对患者进行分级护理,对照组53例进行ICU常规护理,观察2组患者在ICU住院时间、院内感染发生率、患者病死率及出院后护理质量调查及满意度评分。结果实验组的基础护理、护理技能、病房管理、健康教育、护理流程分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院内感染发生率、病死率、ICU入住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对护理工作不满意的人数明显低于对照组,满意的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分级护理模式的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的院内感染情况、病死率及ICU入住时间显著低于应用常规护理模式的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分级护理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改善ICU的护理工作水平,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颅脑外伤 分级护理 重症监护病房 院内感染
下载PDF
过渡期护理模式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重症监护过渡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50
15
作者 韩美玲 王芳 +2 位作者 徐淑华 张淑琴 孙静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4年第5期9-12,共4页
目的探讨过渡期护理模式(transitional care model,TCM)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重症监护过渡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08年5月至2010年4月在宿州市立医院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治疗后转入神经外科的重度颅脑损... 目的探讨过渡期护理模式(transitional care model,TCM)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重症监护过渡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08年5月至2010年4月在宿州市立医院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治疗后转入神经外科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193例作为对照组;同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重度颅脑损伤患者198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在过渡期实施传统护理模式,而观察组患者实施TCM。护理干预1周,比较两组患者重症监护过渡期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重返ICU率及焦虑、抑郁情况;出院时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日和患者家属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重症监护过渡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重返ICU、焦虑与抑郁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日为(23.43±1.00)d,短于对照组的(30.20±0.9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1,P<0.01)。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率为98.4%,高于对照组的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9,P<0.05)。结论实施TCM,有利于重症监护过渡期患者的救治,同时可有效提高患者家属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渡期护理模式 重度颅脑损伤 重症监护室 焦虑 抑郁
下载PDF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原因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49
16
作者 李妍 曾萍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38-440,共3页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原因及其对策,为其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2年9月医院行气管切开术的5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不同年龄、昏迷时间、慢性基础疾病、吸烟史及脑损伤类型...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原因及其对策,为其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2年9月医院行气管切开术的5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不同年龄、昏迷时间、慢性基础疾病、吸烟史及脑损伤类型者肺部感染率进行比较,分析肺部感染者的病原菌分布,同时对肺部感染患者进行针对性处理,对感染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27例,感染率为50.94%,其中≥60岁者、昏迷时间≥1周、伴发慢性基础疾病、有吸烟史者及脑挫裂伤患者的肺部感染率分别为69.23%、72.22%、73.33%、67.86%及63.33%,明显高于其他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7例肺部感染患者中共分离病原菌2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7株占60.71%,革兰阳性菌9株占32.14%,真菌2株占7.14%。结论年龄较大、昏迷时间较长、伴发慢性基础疾病、有吸烟史及脑挫裂伤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的重要原因,且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经针对性处理可有效控制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气管切开 肺部感染
原文传递
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围术期炎性应激及代谢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48
17
作者 崔国胜 刘四新 +3 位作者 夏清岫 刘刚 田丽丽 陈茹兰 《医学综述》 2016年第9期1867-1870,共4页
目的探究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对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STBI)患者围术期炎性应激及代谢状态的影响。方法将自2010年3月至2014年9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08例STBI致颅内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标准组和对照组,各104... 目的探究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对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STBI)患者围术期炎性应激及代谢状态的影响。方法将自2010年3月至2014年9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08例STBI致颅内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标准组和对照组,各104例。标准组行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对照组行传统大骨瓣开颅手术,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预后评分标准进行预后分级,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2、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对比其术后恢复情况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标准组患者术后GCS评分≥4分患者比例(62.5%,65/104)显著高于对照组(38.5%,40/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组患者术后的血清NSE、TNF-α和IL-2水平较术前显著降低[(19.4±1.8)μg/L比(25.5±2.2)μg/L,(19.4±2.0)μg/L比(37.1±3.1)μg/L,(22.8±1.5)μg/L比(36.0±2.8)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4水平较术前显著增高[(15.8±2.3)μg/L比(5.7±2.0)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2/IL-4比值也较术前显著降低(1.8±0.5比7.7±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标准组患者的血清NSE、TNF-α和IL-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标准组平均住院时间为显著短于对照组[(39±5)d比(48±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STBI所致颅内血肿患者在标准大骨瓣手术治疗下其临床疗效显著提升,患者神经功能出现缺陷的可能大大降低,并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 围术期 标准大骨瓣开颅术
下载PDF
重型颅脑损伤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患者围术期炎性应激及代谢状态的变化 被引量:46
18
作者 栾雷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4期1541-1543,共3页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损伤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患者围术期炎性应激及代谢状态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于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5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常规骨瓣开颅术组)29例和观察组(标准大骨瓣开颅术...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损伤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患者围术期炎性应激及代谢状态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于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5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常规骨瓣开颅术组)29例和观察组(标准大骨瓣开颅术组)29例,然后将两组术前及术后1、3、5d的脑代谢、蛋白代谢及炎性应激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术前两组脑代谢、蛋白代谢及炎性应激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3d及5d观察组的脑代谢、蛋白代谢及炎性应激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术后不同时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患者围术期炎性应激及代谢状态不良波动小于常规骨瓣开颅术,因此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更为适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标准大骨瓣开颅术 围术期 炎性应激 代谢状态
下载PDF
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和大面积脑梗死(附49例报告) 被引量:45
19
作者 刘文鹏 郑冬 +4 位作者 方伟武 张朝利 刘燕 崔绍杰 黑博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1年第10期602-604,共3页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和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的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的38例重型颅脑损伤和11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出院时按GOS分级,3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和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的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的38例重型颅脑损伤和11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出院时按GOS分级,3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GOSⅠ级15例,Ⅱ~Ⅲ级4例,Ⅳ~Ⅴ级19例。11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中,GOSⅠ级4例,Ⅱ~Ⅲ级1例,Ⅳ~Ⅴ级6例。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和大面积脑梗塞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 重型颅脑损伤 大面积脑梗死 效果
下载PDF
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防治 被引量:45
20
作者 蒲建章 苏群 +1 位作者 李力 赵洪洋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2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包括迟发性颅内血肿21例,弥漫性脑肿胀13例,长时间脑疝(2h以上)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包括迟发性颅内血肿21例,弥漫性脑肿胀13例,长时间脑疝(2h以上)4例,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3例,术中低血压或低氧血症2例。出院后半年按GOS评定预后:恢复良好14例,重、中残6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20例。结论术前详细了解受伤机制,认真研究影像学资料对术中脑膨出的预判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不同病因的综合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及降低患者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开颅手术 急性脑膨出 原因 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