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刺法对急性脑梗塞患者CRP水平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皮敏 饶晓丹 +5 位作者 曹雪梅 吴立雄 彭君华 刘远声 于海波 杨卓欣 《针灸临床杂志》 2007年第7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法、头体针法、头针法及体针法4种不同刺法在不同时间段对急性脑梗塞(ACI)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并观察4种针法对ACI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05年6月~2006年6月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急诊科急...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法、头体针法、头针法及体针法4种不同刺法在不同时间段对急性脑梗塞(ACI)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并观察4种针法对ACI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05年6月~2006年6月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急诊科急诊住院ACI患者126例,随机分为4组,包括醒脑开窍针刺法组(32例),头体针结合组(31例),头针组(31例)和体针组(32例),4组患者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加用醒脑开窍针法、头体针、单纯头针和单纯体针4种针法,分别在第1天治疗前、第3、7、15天观察各组患者血清CRP水平的变化,并对各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在第1天治疗前,醒脑开窍针刺法组(1组)、头体针组(2组)、单纯头针组(3组)和单纯体针组(4组)4组患者血清CRP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第3、7、15天时,1组、2组的血清CRP水平明显低于3组和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1组与2组相比,CRP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第15天时,4组临床疗效评定比较,1组的有效率为96.9%,与2、3、4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30天时,4组有效率分别为96.9%、93.5%、71.0%和68.75%,1组与3、4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hi^2=6.09,9.27,P<0.05,P<0.01),2组与3、4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hi^2=5.42,6.28,P<0.05),1、2组相比,临床疗效差别无统计学意义(chi^2=0.00,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及头体针结合法较单纯头针或单纯体针法能显著减少急性脑梗塞的炎症反应,而醒脑开窍针刺法对急性脑梗塞早期的神经功能恢复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脑开窍针法 头体针 头针 体针 急性脑梗塞 血清c反应蛋白
下载PDF
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在小儿肺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吐克逊.哈山 热孜完古丽.木吐拉 《中国社区医师》 2016年第11期132-132,134,共2页
目的:分析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在小儿肺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治肺炎患儿90例作试验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小儿30例作对照组,比较两组小儿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细菌性肺炎患儿、支原体肺炎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 目的:分析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在小儿肺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治肺炎患儿90例作试验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小儿30例作对照组,比较两组小儿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细菌性肺炎患儿、支原体肺炎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性肺炎患儿和对照组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肺炎的临床诊断中,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能对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细菌性肺炎进行有效鉴别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 小儿肺炎 细菌性肺炎 支原体肺炎 病毒性肺炎
下载PDF
阿奇霉素、孟鲁司特钠对小儿肺炎的效果 被引量:2
3
作者 乐艳珍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0年第16期152-154,共3页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疗效及其对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100例2017年1月-2018年1月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随机分组,常规组给予阿奇霉素治疗,试验组则采取阿奇霉素联合孟鲁司特钠...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疗效及其对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100例2017年1月-2018年1月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随机分组,常规组给予阿奇霉素治疗,试验组则采取阿奇霉素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比较两组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控制率;发热消退的情况、肺部征象显示阴影消失时间、总治疗天数;治疗前后患者1秒用力呼气量以及肺活量、炎症水平C反应蛋白。结果试验组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控制率、发热消退的情况、肺部征象显示阴影消失时间、总治疗天数、1秒用力呼气量以及肺活量、炎症水平C反应蛋白相比较常规组更好,P <0.05。结论阿奇霉素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效果确切,可加速康复进程,改善临床炎症状况以及肺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奇霉素 孟鲁司特钠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 疗效 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 影响
下载PDF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C反应蛋白水平及年龄别体重Z评分的调节 被引量:2
4
作者 王翔 吕秀丽 +1 位作者 王凤圈 张媛媛 《医药论坛杂志》 2022年第1期37-40,共4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术后开展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年龄别体重Z评分(WAZ)与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儿科2019年7月—2021年7月收治的CHD患儿84例,随机分成两组,各42例,其中对照组术后不采取营...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术后开展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年龄别体重Z评分(WAZ)与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儿科2019年7月—2021年7月收治的CHD患儿84例,随机分成两组,各42例,其中对照组术后不采取营养支持,观察组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WAZ评分与CRP水平。结果两组术前检测指标与WAZ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C反应蛋白(CRP)、前白蛋白(Pre-ALB)、视黄醛结合蛋白(RBP)、血红蛋白(Hb)、运铁蛋白(TRF)及白蛋白(ALB)与WAZ评分与同组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首次排便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呼吸机撤离、ICU时间及喂养中断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CHD患儿营养状态,控制CRP增长水平,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 年龄别体重Z评分
原文传递
入院时血清CRP与钙水平联合检测对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5
作者 刘璐璐 郭巾瑜 《临床研究》 2023年第5期8-11,共4页
目的分析入院时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钙水平联合检测对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出血转化(HT)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行溶栓治疗的29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其溶栓后是否发生HT分为出血组与未出血组... 目的分析入院时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钙水平联合检测对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出血转化(HT)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行溶栓治疗的29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其溶栓后是否发生HT分为出血组与未出血组。单因素分析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发生HT的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CRP与钙水平联合检测对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发生HT的预测价值。结果与未出血组比较,出血组心房颤动的例数占比及美国国立卫生卒中量表(NIHSS)评分、CRP水平明显更高,血清钙水平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房颤动、NIHSS评分、血清钙、CRP水平是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钙、CRP水平二者联合预测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发生HT的曲线下面积(AUC)高于二者单独预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钙、CRP水平是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二者联合检测对缺血性脑卒中血管介入术后并发HT的预测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c反应蛋白 钙水平 缺血性脑卒中 出血转化
下载PDF
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在小儿肺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曾晓兵 杨丹 车敏 《系统医学》 2020年第20期83-85,共3页
目的探究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在小儿肺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90例2018年2月—2019年2月来该院进行检查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患有肺炎进行分组,对照组与实验组,30名健康儿童为对照组,60例肺炎患儿为实验组,其中病毒性肺炎患儿2... 目的探究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在小儿肺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90例2018年2月—2019年2月来该院进行检查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患有肺炎进行分组,对照组与实验组,30名健康儿童为对照组,60例肺炎患儿为实验组,其中病毒性肺炎患儿2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20例、细菌性肺炎患儿20例,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儿童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支原体组儿童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15.32±3.67)mg/L与细菌性组儿童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56.81±8.65)mg/L显著高于对照组儿童(2.08±1.0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5.300,P<0.05)。病毒性儿童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2.51±1.01)mg/L与对照组儿童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在细菌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与病毒性肺炎诊断中有显著效果,具有较高准确性,在临床中值得使用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 小儿肺炎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加味苇茎汤治疗痰热壅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效果及血清c-反应蛋白、白介素-6及白介素-10水平 被引量:1
7
作者 逢建 孙钢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A01期871-872,共2页
目的探讨加味苇茎汤治疗痰热壅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效果及血清c-反应蛋白、白介素-6及白介素-10水平及分析。方法选择痰热壅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100例为对象,划分为两组。对照组参考指南实施常规治疗,研究... 目的探讨加味苇茎汤治疗痰热壅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效果及血清c-反应蛋白、白介素-6及白介素-10水平及分析。方法选择痰热壅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100例为对象,划分为两组。对照组参考指南实施常规治疗,研究组参考指南实施常规治疗联合加味苇茎汤治疗。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前的FEV指标、FEV1指标及FEV1/FVC指标均与对照组无差异性,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FEV指标、FEV1指标及FEV1/FVC指标均高于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前的血清c-反应蛋白、白介素-6水平及白介素-10水平均与对照组无差异性,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血清c-反应蛋白、白介素-6水平均低于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白介素-10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痰热壅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应用加味苇茎汤治疗的治疗效果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味苇茎汤 痰热壅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急性加重期 效果 血清c-反应蛋白 白介素-6 白介素-10水平
下载PDF
老年肺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D-二聚体、乳酸的水平变化及意义
8
作者 王金萍 《智慧健康》 2018年第15期11-12,14,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肺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D-二聚体、乳酸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临床纳入本院2015年7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43例老年肺炎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住院43例非感染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CRP、D-二聚体、LA水平等指标进行... 目的探讨老年肺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D-二聚体、乳酸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临床纳入本院2015年7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43例老年肺炎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住院43例非感染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CRP、D-二聚体、LA水平等指标进行测定,并将两组CRP、D-二聚体、LA水平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同时对比存活组与死亡组CRP、D-二聚体、LA水平变化。结果研究组CRP、D-二聚体、LA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12.775、t=76.247、t=14.173),P<0.05;存活组与死亡组在CRP、D-二聚体、LA水平变化情况上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6.388、P=0.000,t=-2.991、P=0.005,t=-11.519、P=0.000)。结论老年肺炎患者CRP、D-二聚体、LA水平明显升高,且死亡者CRP、D-二聚体、LA水平显著高于存活者;CRP、D-二聚体、LA等指标的测定对诊断老年肺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肺炎 血清c-反应蛋白、D-二聚体 乳酸 水平变化
下载PDF
胎膜早破时间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关系及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比较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兰 《中国社区医师》 2016年第30期133-134,共2页
目的:分析胎膜早破时间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关系及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方法:收治胎膜早破患者82例,分为长程组(胎膜早破时间≥12 h)和短程组(胎膜早破时间<12 h),每组41例。两组患者给予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C反应蛋白,对... 目的:分析胎膜早破时间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关系及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方法:收治胎膜早破患者82例,分为长程组(胎膜早破时间≥12 h)和短程组(胎膜早破时间<12 h),每组41例。两组患者给予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C反应蛋白,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明确胎膜早破时间与血清C反应蛋白之间的联系,并记录两组患者的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结果:长程组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短程组,同时长程组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也高于短程组(P<0.05)。结论:胎膜早破时间与血清C反应蛋白之间存在显著的联系,同时伴随着胎膜早破时间的延长,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概率也会有所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膜早破时间 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 绒毛膜羊膜炎
下载PDF
依达拉奉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8
10
作者 范存秀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6年第11期1650-1652,共3页
目的:观察分析依达拉奉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7例作研究对象,遵照随机数字法原则将其分成两组,观察组(n=115)应用依达拉奉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对照组... 目的:观察分析依达拉奉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7例作研究对象,遵照随机数字法原则将其分成两组,观察组(n=115)应用依达拉奉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对照组(n=52)单纯采用依达拉奉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脑部梗死灶体积与血浆Hcy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7%,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5%,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基本治愈率为55.7%,对照组基本治愈率为25.0%,差异非常显著(P〈0.001);且两组患者治疗后脑梗死灶体积、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和血浆Hcy水平的组间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缩小其脑部梗死灶体积,并有效改善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和血浆Hcy水平,可作为急性脑梗死首选用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联合丹红注射液 急性脑梗死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 血浆HcY水平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