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不同序贯免疫程序的基础免疫效果研究 被引量:27
1
作者 卢莉 李晓梅 +12 位作者 刘东磊 张合润 张朱佳子 王海红 刘芳 宁召起 张丽文 褚平 解艳涛 许颖 李娟 庞星火 邓瑛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10-513,共4页
目的评价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nactivated polio vaccine,IPV)与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ral polio vaccine,OPV)不同序贯免疫程序的基础免疫效果。方法选择在北京居住的≥2月龄(60~89d)婴儿,分为1剂IPV和2剂OPV序贯(I-O—O,... 目的评价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nactivated polio vaccine,IPV)与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ral polio vaccine,OPV)不同序贯免疫程序的基础免疫效果。方法选择在北京居住的≥2月龄(60~89d)婴儿,分为1剂IPV和2剂OPV序贯(I-O—O,122名)、2剂IPV和1剂OPV序贯(I—I-O,103名)、IPV全程(I—I—I,114名)、OPV全程(O—O—O,106名)共4组,分别在2、3、4月龄时接种。检测其血清中脊髓灰质炎中和抗体,以及接种1剂和2剂IPV后的抗体滴度,计算各组保护率。结果完成基础免疫后,O—O—O组I、Ⅱ、Ⅲ型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788.32、738.42、631.17,I-I-I组分别为212.02、262.30、537.52,I-O-O组分别为940.35、929.72、940.35,I-I-O组分别为901.09、1102.68、1110.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7.71、53.84、9.81,P值均〈0.01);各组3个型别的抗体保护率为98.1%(104/106)~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第1剂IPV后,I-O—O组I、Ⅱ、Ⅲ型抗体GMT分别为18.88、37.77、24.64,保护率为82.6%(122/138)。96.4%(133/138);接种第2剂IPV后,I—I-O组I、Ⅱ、Ⅲ型抗体GMT分别为177.03、168.25、321.86,保护率为99.1%(108/109)~100.0%(109/109)。结论IPV与OPV序贯接种后,脊髓灰质炎中和抗体GMT比单独接种3剂IPV或3剂OPV高;序贯程序中,接种2剂IPV后抗体保护率达到较高水平,有利于减少疫苗相关麻痹病例(VAPP)。为维持高水平免疫屏障并避免VAPP发生,可采用IPV与OPV序贯程序,并以2剂IPV的序贯程序为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灰质炎 疫苗 灭活 疫苗 减毒 免疫活性 序贯程序
原文传递
北京市昌平区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与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不同序贯免疫程序的基础及加强免疫效果的评价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丽文 许颖 +3 位作者 邢海鹰 王海红 苑新海 朱宗龙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10期1283-1287,共5页
目的 评价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nactived polio vaccine,IPV)与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ral polio vaccine,OPV)不同序贯免疫程序的基础及加强免疫效果。方法 选择逸2月龄婴儿,分为4组:1剂IPV和2剂OPV序贯(I-O-O组);2剂IPV和1... 目的 评价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nactived polio vaccine,IPV)与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ral polio vaccine,OPV)不同序贯免疫程序的基础及加强免疫效果。方法 选择逸2月龄婴儿,分为4组:1剂IPV和2剂OPV序贯(I-O-O组);2剂IPV和1剂OPV序贯(I-I-O组);3剂IPV(I-I-I组);3剂OPV(O-O-O组),以O-O-O组为对照组,分别于2、3、4月龄各接种1剂,IPV每剂悬液0.5 ml,经大腿前外侧中部肌肉注射,OPV每剂口服1 g糖丸。均采集免疫前、完成基础免疫后1个月、满18月龄后及I-O-O组接种第1剂IPV后1个月、I-I-O组接种第2剂IPV后1个月、I-I-I组加强免疫1剂IPV后1个月受试者的静脉血,分离血清,由北京市CDC脊髓灰质炎实验室采用WHO推荐的微量中和试验方法检测脊髓灰质炎中和抗体水平,计算各组抗体保护率及几何平均滴度(GMT)。结果 各组研究对象的体重、性别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跃0.05),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约0.05)。免疫前各组脊髓灰质炎Ⅰ、Ⅱ、Ⅲ型中和抗体水平均低于1:8,其中以Ⅲ型最低。完成3剂基础免疫后,I-O-O和I-I-O组Ⅰ、Ⅱ、Ⅲ型中和抗体GMT在889.20-1 193.99之间,I-I-I和O-O-O组在243.22-831.76之间;O-O-O组的Ⅰ型和Ⅲ型抗体保护率均为96.67%,I-O-O组的Ⅲ型为97.18%,其余均为100%。I-O-O组接种第1剂IPV后,Ⅰ、Ⅱ、Ⅲ型中和抗体GMT分别为21.73、39.63和26.49,抗体保护率分别为88.10%、97.62%和84.52%;I-I-O组接种第2剂IPV后,Ⅰ、Ⅱ、Ⅲ型中和抗体GMT分别为234.96、247.74和416.87,抗体保护率均为100%。基础免疫后1年,I-O-O、I-I-O和O-O-O组Ⅰ、Ⅱ、Ⅲ型中和抗体GMT均高于I-I-I组(P约0.05),抗体保护率均为100%;I-I-I组加强1剂IPV后,Ⅰ、Ⅱ、Ⅲ型中和抗体GMT均为1 819.70,抗体保护率均为100%。结论 序贯接种组抗体较单独接种IPV或OPV组高。基础免疫1年后抗体保护率仍较高,但I-I-I组需1年后加强1剂,以保持较高水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 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 免疫活性 序贯程序
原文传递
梅州市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替代减毒活疫苗序贯程序免疫效果 被引量:5
3
作者 肖胜传 刘雅姬 +1 位作者 黎国英 林立新 《职业与健康》 CAS 2018年第14期1949-1951,1956,共4页
目的在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后期,分析用Sabin株脊灰灭活疫苗(IPV)替代首剂脊灰减毒活疫苗(OPV)的"1剂Sabin株IPV+3剂OPV序贯程序"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梅州市2008—2017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 目的在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后期,分析用Sabin株脊灰灭活疫苗(IPV)替代首剂脊灰减毒活疫苗(OPV)的"1剂Sabin株IPV+3剂OPV序贯程序"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梅州市2008—2017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2015年12月—2017年11月Sabin株IPV替代首剂OPV免疫后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病例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免疫策略调整前8年梅州市发生4例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VAPP),发病率为0.21/10万。Sabin株IPV替代首剂OPV后,可获得较好的脊灰中和抗体保护率,2年未发生VAPP、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病例。主动、被动监测结果显示,AEFI发生率分别为542.51/10万、65.52/10万,以一般反应为主,异常反应发生率和同期接种的第一、二类疫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梅州市采用"1剂次Sabin株IPV+3剂次OPV"的序贯免疫程序2年来,保持高水平脊灰免疫屏障,消除脊灰野毒株传入的风险,并且防止了VAPP、VDPV病例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灰质炎 疫苗 灭活 减毒 免疫活性 序贯程序
原文传递
不同毒株脊髓灰质炎疫苗序贯免疫程序的免疫原性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黄卓英 孙晓冬 +9 位作者 刘敏勇 李崇山 任佳 胡家瑜 杨建萍 刘捷宸 李智 杨玉颖 李云逸 陆菁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13-518,共6页
目的评价不同毒株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序贯免疫程序的免疫原性。方法采用平行对照设计,于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在上海市招募各区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预防接种门诊受种者为研究对象,以Sabin株脊灰灭活疫苗(sIPV)、野毒株脊灰灭活疫苗(wI... 目的评价不同毒株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序贯免疫程序的免疫原性。方法采用平行对照设计,于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在上海市招募各区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预防接种门诊受种者为研究对象,以Sabin株脊灰灭活疫苗(sIPV)、野毒株脊灰灭活疫苗(wIPV)和Ⅰ+Ⅲ型脊灰减毒活疫苗(bOPV)作为研究疫苗,按照4种序贯免疫程序进行基础免疫并分组,即接种sIPV+sIPV+bOPV、sIPV+wIPV+bOPV、wIPV+sIPV+bOPV和wIPV+wIPV+bOPV组,完成基础免疫前采血、基础免疫并采血者共151名,每组分别为36、44、30和41名;检测并计算脊灰Ⅰ、Ⅲ型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对数转换值,分析研究对象基础免疫后抗体阳性及阳转情况。结果151名研究对象的月龄为(2.27±0.61)个月,出生体重为(3.27±0.43)kg,其中男性为70名。脊灰Ⅰ型中和抗体阳转率为98.68%(149例),Ⅲ型为97.35%(147例);各组分别检测了36、44、30和41名,免疫后Ⅰ型阳转率分别为97.22%(35例)、100.00%(44例)、96.67%(29例)和100.00%(41例)(P=0.345),Ⅲ型分别为97.22%(35例)、95.45%(42例)、96.67%(29例)和100.00%(41例)(P=0.614)。结论同时或交替使用sIPV和wIPV开展脊髓灰质炎疫苗序贯免疫程序对于适龄婴儿均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灰质炎 免疫活性 疫苗 灭活 序贯程序 实验研究
原文传递
关于串行程序并行化 被引量:2
5
作者 蒋作 高毅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3期274-276,共3页
并行程序设计主要有两种途径,即使用并行程序设计语言编写并行程序,或将串行程序并行化.串行程序并行化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并行程序设计的途径.通过介绍并行技术的现状及相关分析的一些定义,给出了一个关于在串行程序中识别可并行执行语... 并行程序设计主要有两种途径,即使用并行程序设计语言编写并行程序,或将串行程序并行化.串行程序并行化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并行程序设计的途径.通过介绍并行技术的现状及相关分析的一些定义,给出了一个关于在串行程序中识别可并行执行语句的算法,论述了这一算法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串行程序 并行化 相关分析 数据相关
下载PDF
顺序程序并行转换系统中程序中间表示的管理与维护
6
作者 刘键 庞丽萍 钟毅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38-41,共4页
研究了基于并行分布式环境下的顺序程序转换系统中有关程序中间表示的管理与维护,讨论了顺序程序的转换过程的可视性与可干预性。
关键词 顺序程序 程序中间表示 转换
下载PDF
脊髓灰质炎疫苗2种序贯免疫程序不同免疫剂次免疫效果的评估
7
作者 李彦坤 陈伟 +4 位作者 丁亚兴 骆晓艳 曲江文 孙静 高志刚 《职业与健康》 CAS 2019年第24期3361-3364,3368,共5页
目的评估脊髓灰质炎疫苗2种序贯程序下不同剂次的免疫效果,为新免疫策略和免疫程序制定提供依据。方法2016-2017年随机抽取天津市适龄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新生儿128人,分A、B、C 3组,A组42人,B组44人,C组42人。A、B 2组接种1剂脊髓灰... 目的评估脊髓灰质炎疫苗2种序贯程序下不同剂次的免疫效果,为新免疫策略和免疫程序制定提供依据。方法2016-2017年随机抽取天津市适龄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新生儿128人,分A、B、C 3组,A组42人,B组44人,C组42人。A、B 2组接种1剂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PV)和2剂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I-O-O),C组接种3剂IPV(I-I-I)。各组研究对象分别于接种疫苗后不同时间点采血,采用微量中和试验进行抗体检测,并对抗体阳性率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水平(GMT)进行分析。结果接种1剂次IPV后,A组Ⅰ型、Ⅱ型、Ⅲ型脊髓灰质炎抗体阳转率分别为69.05%(29人)、71.43%(30人)、71.43%(30人)(P>0.05),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7.62%(41人)、95.24%(40人)、80.95%(34人),3型脊髓灰质炎抗体GMT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OPV2或IPV2后,除B组Ⅲ型阳性率为97.73%(43人)外,B组Ⅰ型、Ⅱ型及C组各型阳性率均达到100%,仅Ⅱ型脊髓灰质炎抗体GMT在B、C组间(B组357.42,C组172.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I-O-O完成全程接种后,A组各型脊髓灰质炎抗体阳性率均为100%,3型脊髓灰质炎抗体GMT分别为1075.05、464.67、786.53(P<0.05)。结论接种1剂次IPV或接种IPV1+OPV2后各型脊髓灰质炎抗体阳性率未全部达到100%,接种2剂次IPV后各型脊髓灰质炎抗体阳性率均可达到100%;I-O-O序贯程序可以诱导研究对象产生保护性抗体,但在降低脊髓灰质炎的发生可能性方面,I-I-O序贯程序优于I-O-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灰质炎疫苗 序贯程序 抗体 免疫效果
原文传递
高压大流量齿轮泵混合参数增效设计 被引量:13
8
作者 叶素娣 徐敬华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5-170,共6页
随着齿轮泵向高压大流量方向发展,间隙泄漏、粘滞摩擦、流量脉动等现象对泵工作效率的影响也更为突出。大流量齿轮泵的特点之一是模数大,齿数相对较少,使得齿高和齿厚较大,导致在高压作用下间隙泄漏损失和粘滞摩擦损失增加,尤其是粘滞... 随着齿轮泵向高压大流量方向发展,间隙泄漏、粘滞摩擦、流量脉动等现象对泵工作效率的影响也更为突出。大流量齿轮泵的特点之一是模数大,齿数相对较少,使得齿高和齿厚较大,导致在高压作用下间隙泄漏损失和粘滞摩擦损失增加,尤其是粘滞摩擦损失增加幅度较大。提出了齿轮泵广义效率的概念,并建立了多个与广义效率相关的优化模型,构建了序列二次规划法的优化算法,针对高压大流量齿轮泵模数大和齿数较小的特点,用混合参数增效设计方法,优化齿轮的结构参数,解决了优化过程的全约束,克服了传统圆整法优化过程产生截断误差的难题,实现增效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轮泵 广义效率 高压 大流量 序列二次规划法 混合参数
下载PDF
求解一类可分离凸规划的对偶显式模型DP-EM方法 被引量:8
9
作者 隋允康 彭细荣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35-1144,共10页
推导对偶目标函数的精确显式表达式,可选用更多成熟高效的求解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非线性规划对偶理论求解结构拓扑优化问题的效率.研究工作来源于非线性凸规划同其对偶规划的间隙为零,可以等价转化为对偶问题求解,通常可以大大地缩... 推导对偶目标函数的精确显式表达式,可选用更多成熟高效的求解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非线性规划对偶理论求解结构拓扑优化问题的效率.研究工作来源于非线性凸规划同其对偶规划的间隙为零,可以等价转化为对偶问题求解,通常可以大大地缩小问题的规模,可是二者不具有显式关系却影响了对偶解法的应用.所幸的是,结构优化当中一大类问题包括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问题,不仅具有凸性,而且具有变量可分离性,于是原变量和对偶变量之间有了显式关系,因此,对偶解法成了38年来被应用的有效方法之一.然而长期以来,对偶问题的目标函数并不是显式,这缘于含参数的极小化问题导致目标函数为隐式表达,常见的显式化方法是进行二阶近似.本文突破了对偶问题难以显式化只能采用近似显式的定势,将我们提出的"对偶规划-显式模型"(DP-EM)方法应用于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并与对偶序列二次规划(DSQP)算法及移动渐近线(MMA)算法为求解器的方法进行计算效率对比,结果显示:(1)MMA算法比DP-EM算法和DSQP算法的外部迭代次数均多;(2)DP-EM算法与DSQP算法外循环次数相同,而内循环数显著减少.说明了DP-EM算法具有显式对偶函数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偶目标显式模型化 可分离凸规划 结构拓扑优化 对偶序列二次规划方法 移动渐近线方法
下载PDF
基于移位原理的顺序控制器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徐锋 蒋友明 杨彦青 《电气开关》 2007年第2期32-34,共3页
根据PLC顺序控制程序的设计思路,阐述了用常用集成数码移位寄存器、电力电子开关电路和少量外围电子元件构成移位控制器的原理,根据此设计思路制作的移位控制器经过在实验室环境下运行,证明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关键词 顺序控制程序 移位寄存器 电力电子开关电路
下载PDF
一种新的MIMO雷达发射波形设计方法 被引量:4
11
作者 黄中瑞 单凉 +1 位作者 陈明建 张剑云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26-1033,共8页
该文提出一种约束基波束权值动态的MIMO雷达发射波形设计方法。首先,构造一组发射波形集并从理论上推导了阵元发射波形的恒模特性,在此基础之上,将各阵元平均发射功率的均匀性控制问题转化为基波束权值动态的定量约束问题;其次,建立了... 该文提出一种约束基波束权值动态的MIMO雷达发射波形设计方法。首先,构造一组发射波形集并从理论上推导了阵元发射波形的恒模特性,在此基础之上,将各阵元平均发射功率的均匀性控制问题转化为基波束权值动态的定量约束问题;其次,建立了直接约束权值动态的基波束优化模型,利用切线投影法和区域迭代法将其进行凸松弛,并且给出了二阶锥规划子问题和序列锥迭代流程;最后,利用二阶锥规划设计出了基波束的比例系数。所提方法在保证MIMO雷达发射方向图匹配性能的前提下,能够兼顾阵元发射功率均匀性和发射方向图旁瓣功率的性能,因而在设计发射波形时更具灵活性。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MO雷达 发射方向图综合 波形设计 发射波形集 序列锥规划 二阶锥规划
下载PDF
基于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结合序贯式排痰护理方案对重症卒中气管切开患者呼吸状态及排痰情况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杜娟 李豆敏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11期139-142,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结合序贯式排痰护理方案在重症卒中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21年4月至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重症卒中气管切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常... 目的探讨基于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结合序贯式排痰护理方案在重症卒中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21年4月至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重症卒中气管切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基于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结合序贯式排痰护理方案。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出ICU时,观察组的呼吸系统动态顺应性(Cdyn)高于对照组,气道阻力(Raw)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每日排痰量和痰液黏稠度Ⅰ度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出ICU时,观察组的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CAR)、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率(MLR)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结合序贯式排痰护理方案用于重症卒中气管切开患者护理中,可改善排痰情况,调节炎症状态,促进呼吸状态恢复,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 序贯式排痰护理方案 重症卒中 气管切开 呼吸状态 排痰情况
下载PDF
基于改进序列二次规划算法的复杂曲面轮廓度误差评定 被引量:3
13
作者 马文魁 李宁 《河南科技》 2019年第22期50-53,共4页
针对复杂曲面的误差评定,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序列二次规划的误差评定方法,并利用MAT.LAB软件实现了误差评定的数值模拟仿真计算。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提升复杂曲面轮廓度误差的评定精度,为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复杂曲面 序列二次规划 误差评定 数值仿真
下载PDF
处理退化问题的一类SQP算法
14
作者 徐以凡 郑应平 《系统科学与数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7-263,共7页
本文对不等式优化问题提出了一个修正的序列二次规划算法(SQP).该算法适用于退化问题—积极约束梯度线性相关且严格互补条件不成立,并且算法是可行的,具有整体收敛与超线性收敛性.
关键词 退化问题 序列二次规划 整体收敛 超线性收敛 SQP算法 优化问题 搜索方向
原文传递
远程制导炮弹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器设计 被引量:2
15
作者 修观 王良明 《弹道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8-32,共5页
针对远程制导炮弹动力学模型多输入、多输出、多约束、非线性和快时变的特点,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理论,设计了一种组合型非线性预测控制器.此控制器综合了2种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方法,一种方法以序列二次规划为在线优化算法求解最优控制律,... 针对远程制导炮弹动力学模型多输入、多输出、多约束、非线性和快时变的特点,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理论,设计了一种组合型非线性预测控制器.此控制器综合了2种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方法,一种方法以序列二次规划为在线优化算法求解最优控制律,另一种方法具有解析形式控制律.2种方法的合理组合克服了前一种方法的控制延迟和后一种方法没有考虑约束的缺点.将设计的控制器用于某制导炮弹滑翔段控制,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器控制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导炮弹 非线性模型 预测控制 序列二次规划 解析控制律 控制器 仿真
原文传递
线性互补约束优化问题的一类修正SQP算法(英文)
16
作者 万中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11,共3页
提出了求解线性互补约束优化问题的一类修正逐步二次规划算法,数值实验表明了该算法有效.
关键词 逐步二次规划 SQP 平衡约束条件 线性互补问题 约束优化 修正SQP算法
下载PDF
Taylor幂法则在抽样方法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胡全胜 《安徽农学院学报》 CSCD 1990年第2期127-131,共5页
本文基于Taylor幂法则导出简单随机抽样,比例配额和最适配额分层抽样的理论抽样数,序贯抽样公式及其最大抽样数以及零频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这对Taylor幂法则在实践中应用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 Taylor幂法则 抽样方法 种群密度
下载PDF
基于配点GA-SQP算法的月球软着陆轨道优化设计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爱苹 马红娟 +1 位作者 杨世宁 李宁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114-121,共8页
月球软着陆是月球探测中的一项关键技术.针对这项技术,提出基于直接配点法和GA-SQP法的月球软着陆轨道优化算法.算法通过建立月球软着陆动力学模型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利用直接配点法将月球软着陆轨道优化问题离散为非线性规划问题,应用SQ... 月球软着陆是月球探测中的一项关键技术.针对这项技术,提出基于直接配点法和GA-SQP法的月球软着陆轨道优化算法.算法通过建立月球软着陆动力学模型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利用直接配点法将月球软着陆轨道优化问题离散为非线性规划问题,应用SQP方法可求解该优化问题.同时考虑到SQP方法对初值敏感、收敛半径小及容易陷入局部极值等不足,提出了应用GA为SQP方法提供迭代初值的算法,提高了算法的稳定性.最后给出了相关的仿真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配点法 遗传算法(GA) 序列二次规划(SQP) 月球软着陆 轨道优化
原文传递
基于移位原理的顺序控制器研究
19
作者 徐锋 蒋友明 杨彦青 《机床电器》 2007年第1期40-42,共3页
本文根据PLC顺序控制程序的设计思路,阐述了用常用集成数码移位寄存器、电力电子开关电路和少量外围电子元件构成移位控制器的原理,根据此设计思路制作的移位控制器经过在实验室环境下运行,证明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关键词 顺序控制程序 移位寄存器 电力电子开关电路
下载PDF
空分装置一拖二压缩机组控制系统优化
20
作者 刘小毛 《大氮肥》 CAS 2015年第3期210-212,共3页
介绍空分装置一拖二压缩机组的控制方案,分析空气压缩机组防喘振放空阀不能全关的原因,探讨通过增加顺序控制程序,优化空气压缩机与分子筛纯化系统各阶段运行控制的匹配性,实现了空分装置正常运行时防喘振放空阀全关,降低了空分装置的... 介绍空分装置一拖二压缩机组的控制方案,分析空气压缩机组防喘振放空阀不能全关的原因,探讨通过增加顺序控制程序,优化空气压缩机与分子筛纯化系统各阶段运行控制的匹配性,实现了空分装置正常运行时防喘振放空阀全关,降低了空分装置的蒸汽消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空阀 导叶调节阀 顺序控制程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