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5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rDNA的ITS序列在被子植物系统与进化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70
1
作者 王建波 张文驹 陈家宽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407-416,共10页
被子植物与其它高等真核生物相似,核rDNA是高度重复的串联序列。由于同步进化的力量,绝大多数物种中这些重复单位间已发生纯合或接近纯合。核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包含被5.8SrDNA所分隔的ITS1和ITS2... 被子植物与其它高等真核生物相似,核rDNA是高度重复的串联序列。由于同步进化的力量,绝大多数物种中这些重复单位间已发生纯合或接近纯合。核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包含被5.8SrDNA所分隔的ITS1和ITS2两个片段,ITS1的长度为187~298bp,ITS2为187~252bp,经PCR扩增后可以方便地对这两个片段进行直接测序或克隆测序。ITS序列变异较快,可以提供较丰富的变异位点和信息位点,已证实它是研究许多被子植物类群系统与进化的重要分子标记,不仅可用于解决科、亚科、族、属、组内的系统发育和分类问题,而且可用于重建多倍体复合体的网状进化关系,探讨异源多倍体的起源过程,然而,正是由于ITS序列变异较快,它一般不适于科以上水平的系统发育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TS序列 系统发育 进化 被子植物
下载PDF
陆相断陷盆地层序成因初探 被引量:72
2
作者 池英柳 张万选 +1 位作者 张厚福 孙红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9-26,共8页
层序成因初步分析表明,陆相断陷盆地的层序形成机制不是海(湖)平面变化,而是幕式构造沉降作用。二级构造旋回控制层序的发育,三级、四级旋回分别是准层序组;大多数准层序形成的主导控制因素、构造沉降新增沉积空间与同期供给或充... 层序成因初步分析表明,陆相断陷盆地的层序形成机制不是海(湖)平面变化,而是幕式构造沉降作用。二级构造旋回控制层序的发育,三级、四级旋回分别是准层序组;大多数准层序形成的主导控制因素、构造沉降新增沉积空间与同期供给或充填盆地的沉积物体积之间的对比关系,决定了准层序、准层序组和体系域的类型和特征。作为划分陆相断陷盆地各级层序的主要界面,如不整合面、沉积间断面等,其形成与构造作用有关。层序成因分析同时还揭示陆相断陷盆地的湖平面变化与海平面变化不同步及没有可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 断陷盆地 层序 成因 构造演化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沉积体系和层序特征 被引量:85
3
作者 杨友运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69-372,共4页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沉积体系类型形成于不同的地质背景,物源方向和沉积环境也不同,因此沉积特征和分布规律差异较大。以主力含油层段长8油组为例,辫状河三角洲体系主要位于盆地西南缘较陡坡带,砂体为长石砂岩,以槽状层理构造发育、...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沉积体系类型形成于不同的地质背景,物源方向和沉积环境也不同,因此沉积特征和分布规律差异较大。以主力含油层段长8油组为例,辫状河三角洲体系主要位于盆地西南缘较陡坡带,砂体为长石砂岩,以槽状层理构造发育、前三角洲中有重力流沉积为特征;重力流沉积主要分布在盆地南部渭北地区的长7油层段,以岩屑砂岩为主,形成于深湖环境中,发育的鲍玛组合层序有ABCE、ADE、AE和BCE型序列;东北方向水系形成了曲流河三角洲体系,主要位于盆地东北缓坡带上,三角洲分流河道伸展距离长,朵体规模大,以长石细砂岩为主,河口砂坝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沉积体系 辫状河 三角洲 层序演化
下载PDF
南海北缘新生代盆地沉积与构造演化及地球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73
4
作者 闫义 夏斌 +3 位作者 林舸 刘宝明 阎贫 李忠诚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3-61,共9页
南海北缘新生代沉积盆地是全面揭示南海北缘形成演化及与邻区大地构造单元相互作用的重要窗口。通过对盆地沉积构造特征分析,南海北缘新生代裂陷过程显示出明显的多幕性和旋转性的特点。在从北向南逐渐迁移的趋势下,东、西段裂陷过程也... 南海北缘新生代沉积盆地是全面揭示南海北缘形成演化及与邻区大地构造单元相互作用的重要窗口。通过对盆地沉积构造特征分析,南海北缘新生代裂陷过程显示出明显的多幕性和旋转性的特点。在从北向南逐渐迁移的趋势下,东、西段裂陷过程也具有一定的差异,西部裂陷活动及海侵时间明显早于东部,裂陷中心由西向东呈雁列式扩展。晚白垩世-早始新世裂陷活动应是东亚陆缘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的延续,始新世中、晚期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改变导致裂陷中心南移,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效应是南海中央海盆扩张方向顺时针旋转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沉积 地球动力学背景 新生代 南海 北缘 构造演化 构造-岩浆演化 大地构造单元 顺时针旋转 相互作用 形成演化 沉积盆地 特征分析 早始新世 晚白垩世 板块俯冲 碰撞效应 欧亚板块 裂陷 旋转性 中生代 太平洋 活动 邻区
下载PDF
滇黔桂地区晚古生代至三叠纪层序地层序列及沉积盆地演化 被引量:58
5
作者 梅冥相 李仲远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4期555-563,共9页
志留纪末期的加里东运动使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基本上连接成一个统一的华南板块,在这个较为稳定的构造背景下,从晚古生代至三叠纪滇黔桂地区经历了一个较为复杂的盆地演变过程,形成了一个复杂而有序的层序地层序列。晚古生界可以划分为2... 志留纪末期的加里东运动使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基本上连接成一个统一的华南板块,在这个较为稳定的构造背景下,从晚古生代至三叠纪滇黔桂地区经历了一个较为复杂的盆地演变过程,形成了一个复杂而有序的层序地层序列。晚古生界可以划分为25个三级沉积层序,三叠系大致可以划分为10个三级沉积层序;35个三级沉积层序又大致可以归并为8个二级构造层序。从三级沉积层序到二级构造层序的归并,代表了滇黔桂地区从晚古生代的"滇黔桂盆地"演化为早、中三叠世的"南盘江盆地"、最后在晚三叠世早期结束海相沉积历史的沉积学和地层学响应过程,为在层序地层学框架内理解复杂的地质演化历史提供了一个较为典型的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盆地演化 三叠纪 滇黔桂地区 晚古生代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构造样式的演化特点 被引量:51
6
作者 戴俊生 曹代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55-460,共6页
本文将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构造样式的演化归纳为6种序列和两个主要阶段,即冲断构造→生长背斜→反冲断层+断展背斜序列、生长背斜→反冲断层+断展背斜序列、生长背斜→纵弯背斜序列、生长断层→纵弯背斜序列、生长断层→滑脱褶皱序列、水... 本文将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构造样式的演化归纳为6种序列和两个主要阶段,即冲断构造→生长背斜→反冲断层+断展背斜序列、生长背斜→反冲断层+断展背斜序列、生长背斜→纵弯背斜序列、生长断层→纵弯背斜序列、生长断层→滑脱褶皱序列、水平岩层→纵弯背斜序列。构造样式的演化具有明显的地区性特点,盆地南北两侧具相似性,而盆地中央呈东西差异。两个阶段是喜马拉雅早中期的压缩构造样式发育阶段和晚期的强烈压缩构造样式发育阶段。控制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规律性的主要因素是区域构造环境、盆地基底性质、应力作用方式和岩石力学性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样式 发育序列 演化阶段 柴达木盆地 新生代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及周缘地区晚古生代沉积演化 被引量:51
7
作者 李文厚 张倩 +5 位作者 李克永 陈强 郭艳琴 马瑶 冯娟萍 张道锋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9-52,共14页
基于笔者多年对鄂尔多斯盆地及周缘地区晚古生代研究成果,结合野外剖面实测、钻井资料分析、地层学与层序地层学、地球化学、年代学等研究结果,从岩性特征、地层厚度、地层接触关系、物源分析、沉积相类型多方面进行对比研究,认为鄂尔... 基于笔者多年对鄂尔多斯盆地及周缘地区晚古生代研究成果,结合野外剖面实测、钻井资料分析、地层学与层序地层学、地球化学、年代学等研究结果,从岩性特征、地层厚度、地层接触关系、物源分析、沉积相类型多方面进行对比研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及周缘地区上古生界是华北地台的一部分,因此,其沉积充填及沉积演化研究必须置于晚古生代大华北盆地之中。在此研究基础上绘制了晚古生代各组鄂尔多斯盆地及周缘沉积相平面展布图,亮点是向东部和南部进行了扩张,并详述了晚古生代沉积演化过程,为该时期华北地台原始沉积面貌的恢复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晚古生代 层序地层 沉积相 沉积演化
下载PDF
四川盆地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分布的控制因素及有利勘探区带 被引量:50
8
作者 文龙 张奇 +8 位作者 杨雨 刘划一 车琴 刘微 曾云贤 魏小薇 徐亮 刘敏 刘璐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9-44,120-121,共6页
四川盆地二、三叠系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气藏勘探的不断突破需要更进一步弄清其礁、滩体分布及其控制因素。为此,在对比分析各种过井资料及三维地震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晚二叠世区域古地貌格局、拉张作用、长兴组—飞仙关组体系域等... 四川盆地二、三叠系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气藏勘探的不断突破需要更进一步弄清其礁、滩体分布及其控制因素。为此,在对比分析各种过井资料及三维地震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晚二叠世区域古地貌格局、拉张作用、长兴组—飞仙关组体系域等对开江—梁平海槽形态和礁、滩分布、发育的影响。结论认为:①晚二叠世末,四川盆地呈"三隆三凹"的古地貌格局,其对礁滩的分布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②拉张作用的不均衡性使得环开江—梁平海槽台缘斜坡带坡度陡缓存在差异,这一差异影响着礁滩发育的早晚和连续性;③层序演化结果表明龙潭期以海侵体系域为主,长兴组中后期为高水位体系域,体系域的变迁使得近台缘地区可能发育多期礁体。此外,还对台缘地区微古地貌的刻画方法进行了探讨,认为台缘生物礁的分布形态可以是沿台地边缘弯曲展布的串珠状礁体,也可能是与海槽斜交的斜列式分布的礁体。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划分出了有利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二叠纪-三叠纪 礁滩气藏 控制因素 层序演化 拉张作用 古地貌格局 有利勘探区带
下载PDF
冀中坳陷饶阳凹陷古近系层序地层学及演化模式 被引量:39
9
作者 纪友亮 杜金虎 +2 位作者 赵贤正 张以明 张瑞峰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3期397-406,共10页
根据陆相地层层序在地震剖面和电测曲线上的识别标志、岩石类型组合特点以及古生物等方面的特征,将饶阳凹陷古近系划分出3个二级层序、10个三级层序。其中层序Ⅰ、Ⅱ为裂谷初始期湖泊层序,层序Ⅲ、Ⅳ、Ⅴ、Ⅵ、Ⅶ为裂谷强活动期湖泊层序... 根据陆相地层层序在地震剖面和电测曲线上的识别标志、岩石类型组合特点以及古生物等方面的特征,将饶阳凹陷古近系划分出3个二级层序、10个三级层序。其中层序Ⅰ、Ⅱ为裂谷初始期湖泊层序,层序Ⅲ、Ⅳ、Ⅴ、Ⅵ、Ⅶ为裂谷强活动期湖泊层序,层序Ⅷ、Ⅸ、Ⅹ为河流层序。其中裂谷期湖泊层序可以划分为3个体系域,即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而河流层序可划分为基准面上升体系域和基准面下降体系域。针对研究区目的层段层序发育的特点,在层序地层单元划分和对比的基础上,结合构造发育史和地层厚度的变化所反映的古地形,建立了该区层序地层学演化模式,并初步分析了不同层序演化模式与油气的关系,预测了不同层序的地层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中坳陷 饶阳凹陷 古近系 层序地层学 演化模式
下载PDF
乌尔逊凹陷南部层序地层特征及成藏条件 被引量:36
10
作者 张成 魏魁生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7-52,共6页
乌尔逊凹陷沉积过程与构造演化对应,具有阶段性。层序地层学分析结果表明,凹陷南部白垩系发育2个一级层序(TSq1和TSq2)、5个二级层序(Ⅰ—Ⅴ)和12个三级层序(Sq1—Sq12)。层序界面特征明显,层序内部沉积体系类型丰富。凹陷沉积演化经历... 乌尔逊凹陷沉积过程与构造演化对应,具有阶段性。层序地层学分析结果表明,凹陷南部白垩系发育2个一级层序(TSq1和TSq2)、5个二级层序(Ⅰ—Ⅴ)和12个三级层序(Sq1—Sq12)。层序界面特征明显,层序内部沉积体系类型丰富。凹陷沉积演化经历了2个旋回,分别从T4时期和T04时期开始,其中后者为不完整旋回。总的构造格局决定了凹陷形态与沉积物在可容纳空间内的分布,这是油气成藏的先决条件;地层充填沉积,沉积体系叠置匹配,为成藏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二级层序Ⅱ和Ⅲ中各层序的密集段是烃源岩的主要分布区,尤以其中的Sq4和Sq5的暗色泥岩为最佳;这2个二级层序内的低位扇、低位楔,高位三角洲前缘、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以及湖底浊积扇体系是形成油气藏的有利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尔逊凹陷 层序地层 沉积演化 层序模式 成藏条件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奥陶纪碳酸盐岩台地的层序结构演化及其对盆地过程的响应 被引量:38
11
作者 林畅松 杨海军 +4 位作者 蔡振中 于炳松 陈建强 李浩 芮志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07-919,共13页
塔里木盆地奥陶纪的碳酸盐岩台地发育有长达3千余千米的台地边缘带。通过综合大量的地震、钻井及野外剖面的分析,奥陶纪碳酸盐岩系中识别出4个以不整合面为界的复合(二级)层序。它们均显示出从上超的水进沉积到进积或加积的高位域的沉... 塔里木盆地奥陶纪的碳酸盐岩台地发育有长达3千余千米的台地边缘带。通过综合大量的地震、钻井及野外剖面的分析,奥陶纪碳酸盐岩系中识别出4个以不整合面为界的复合(二级)层序。它们均显示出从上超的水进沉积到进积或加积的高位域的沉积结构。其内可进一步划分出10个沉积层序或三级层序。它们的组合和分布决定着碳酸盐台地沉积层序结构的基本特征。沉积层序的水进早期或高位域晚期以颗粒灰岩、生物灰岩等沉积相组合为主;而水进期或高位域早期则以泥晶—粉晶灰岩、簿层白云质灰岩等沉积相组合为主。古地貌恢复并结合钻井资料的沉积相分析揭示出,盆地东北部早、中奥陶世的碳酸盐岩台地边缘的分布受到满加尔深水凹陷的边缘斜坡带古构造地貌的控制,形成一向西凸的弧形碳酸盐岩台地边缘带,沿台地边缘发育有礁—滩沉积复合体。中奥陶世的构造古地理变革使盆内的碳酸盐岩台地分异成塔中、塔北、塘南等多个孤立台地,并由深水、半深水的凹陷所分隔。台地边缘的发育和分布常受古隆起边缘的控制。沿台地边缘的礁、滩相带为重要的有利储集层发育带。中奥陶统中央隆起带缺失中奥陶世早期和晚奥陶世早期沉积,并形成了大范围分布的喀斯特岩溶不整合面。喀斯特岩溶体系以发育垂向的、由断裂控制的串珠状洞穴和多层状分布的岩溶洞穴为特征。跨盆地不同构造带的井—震结合解释剖面的追踪对比表明,盆内与二级、三级层序对应的海进—海退旋回是同时变化的,并与Haq的海平面变化曲线可对比。这反映出盆地范围的或全球海平面变化对沉积旋回结构的发育具有控制作用。盆地西缘露头剖面和盆内钻井岩心的碳、氧同位素分析也为海平面变化的旋回结构分析提供了制约。主要海平面下降期的氧同位素δ18O都发生了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台地 层序结构 沉积演化 奥陶系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上扬子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层序地层及演化模式 被引量:35
12
作者 郭旭升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069-1082,共14页
学者们在页岩层序划分与构成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分歧;其次,现有研究中针对页岩非均质性在层序格架内的变化特征及成因规律方面亦有不足.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是上扬子地区重要的页岩气勘探层位之一,通过钻井岩心、露头剖面、常规测井、能... 学者们在页岩层序划分与构成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分歧;其次,现有研究中针对页岩非均质性在层序格架内的变化特征及成因规律方面亦有不足.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是上扬子地区重要的页岩气勘探层位之一,通过钻井岩心、露头剖面、常规测井、能谱测井和地球化学参数等资料,对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层序地层学进行了定量分析.在五峰组-龙马溪组识别出3个三级层序,其中五峰组为一个三级层序,进一步划分出海侵体系域(五峰组下部黑色页岩)和高位体系域(五峰组上部观音桥段);龙马溪组一段作为一个三级层序,进一步划分出海侵体系域、早期高位和晚期高位体系域;龙马溪组二段和三段为一个三级层序,进一步划分出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以不同体系域为单元分析了五峰组-龙马溪组层序发育与沉积环境特征,揭示了各体系域内古生产力与水体氧化还原条件对有机质富集的控制机理,总结并提出了系统的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层序地层垂向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峰组 龙马溪组 页岩 层序地层 有机质 沉积演化 石油地质
原文传递
试论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的影响因素——以任丘油田雾迷山组为例 被引量:32
13
作者 余家仁 雷怀玉 刘趁花 《海相油气地质》 1998年第1期39-48,共10页
依据任丘潜山碳酸盐岩储层研究成果及潜山油藏有关储层资料,分析了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的影响因素。储层中泥质白云岩与粗结构藻白云岩韵律性的岩性剖面,纵向上储层与非储层交替出现,孔洞的发育顺层分布,形成同层渗透带;多次沉积间断,... 依据任丘潜山碳酸盐岩储层研究成果及潜山油藏有关储层资料,分析了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的影响因素。储层中泥质白云岩与粗结构藻白云岩韵律性的岩性剖面,纵向上储层与非储层交替出现,孔洞的发育顺层分布,形成同层渗透带;多次沉积间断,构成多岩溶期,并有沿风化壳的溶蚀缝洞带及古水平岩溶带;构造应力产生断层和构造缝发育带,可形成断裂高渗带;成岩后生作用及储层演化,经历了各种次生改造,形成现今的储层面貌。认为层位古老的碳酸盐岩储层,原生孔隙难以保存,储渗空间以次生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地层 碳酸盐岩 油气藏 储集层特征 油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层序地层划分及演化 被引量:32
14
作者 张满郎 李熙喆 +1 位作者 谷江锐 谢武仁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89-298,共10页
利用露头、岩心、钻测井、地震资料,进行层序界面识别,建立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的层序地层格架,将其划分为5个二级层序、19个三级层序,并分析了层序的体系域构成及其基本特征。二级层序对应于特定的构造—沉积演化阶段:SS1—裂陷海湾... 利用露头、岩心、钻测井、地震资料,进行层序界面识别,建立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的层序地层格架,将其划分为5个二级层序、19个三级层序,并分析了层序的体系域构成及其基本特征。二级层序对应于特定的构造—沉积演化阶段:SS1—裂陷海湾与局限海共存阶段;SS2—统一陆表海阶段;SS3—近海平原沼泽、三角洲阶段;SS4—近海湖盆沉积阶段;SS5—内陆红色碎屑岩沉积阶段。建立了三种层序格架中的沉积砂体发育模式(包括太原组的海陆交互相潮坪—三角洲模式,山西组的近海平原沼泽—三角洲模式、下石盒子组的辫状河—辫状三角洲模式),并对层序格架中的主要砂体类型及分布进行分析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晚古生代 层序划分 沉积演化 砂体类型 层序地层模式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构造层序划分及盆地演化 被引量:31
15
作者 林良彪 陈洪德 +2 位作者 胡晓强 纪相田 姜平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15-422,共8页
晚三叠世是四川盆地演化的重要时期。根据野外露头、钻井和地震资料,运用构造层序地层学的思路和方法,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层序界面、层序划分和层序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并建立层序地层格架。研究表明,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可识别出4个层序界面... 晚三叠世是四川盆地演化的重要时期。根据野外露头、钻井和地震资料,运用构造层序地层学的思路和方法,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层序界面、层序划分和层序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并建立层序地层格架。研究表明,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可识别出4个层序界面:1)上三叠统与中、下三叠统之间的区域性构造不整合面;2)须二段与小塘子组的分界面;3)须三段与须四段之间的次级构造不整合面;4)三叠系与侏罗系之间的区域性构造不整合面。根据层序界面的发育情况,将研究区划分为3个构造层序,每个层序以最大湖泛面为界,划分为盆地扩张体系域(BE)和盆地收缩体系域(BW)2个体系域。晚三叠世四川盆地的演化主要是川西前陆盆地的演化,其中TS1为边缘前陆盆地演化阶段;TS2为川西前陆盆地形成阶段,龙门山逆冲推覆体开始逆冲推覆;TS3为川西前陆盆地发展阶段,受安县运动的影响,龙门山逆冲褶皱成山,使得整个四川盆地进入了陆相沉积环境。构造运动是控制晚三叠世四川盆地演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层序 盆地演化 上三叠统 川西前陆盆地 四川盆地
原文传递
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陆架边缘斜坡带层序结构和沉积演化及控制作用 被引量:33
16
作者 林畅松 施和生 +7 位作者 李浩 何敏 张忠涛 宫越 张博 张曼莉 舒梁峰 马铭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407-3422,共16页
南海盆地是东南亚陆缘最大的、含有丰富油气等资源的边缘海盆地.对于南海大陆斜坡带的发育、沉积演化与南海盆地构造作用及动力学过程的响应关系等方面缺乏深入认识.依据地震、测井及岩心等丰富资料,对南海珠江口盆地东南部陆架边缘斜... 南海盆地是东南亚陆缘最大的、含有丰富油气等资源的边缘海盆地.对于南海大陆斜坡带的发育、沉积演化与南海盆地构造作用及动力学过程的响应关系等方面缺乏深入认识.依据地震、测井及岩心等丰富资料,对南海珠江口盆地东南部陆架边缘斜坡带的层序地层、沉积-地貌演化及其对构造、海平面和沉积物供应变化的响应关系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研究表明盆地的沉积充填可划分为由区域性不整合所限定的7个复合(二级)层序(CS1-CS7).复合层序CS3-CS7(上渐新统-第四系)均由区域性的海侵-海退旋回构成;其内可进一步划分出由局部不整合或水退-水进的转换面为界的20个次级层序(三级).研究识别出包括外陆架至陆架边缘三角洲、前三角洲-斜坡扇、陆架边缘前积体、单向迁移的横向底流-斜坡重力流复合水道、大型斜坡下切峡谷、泥质斜坡扇、斜坡滑塌泥石流复合体以及大规模软沉积物变形体等沉积体系或沉积复合体,它们在不同层序具有特定的时空分布,构成多种沉积样式.短周期(三级)的沉积旋回变化与Haq的海平面变化曲线总体上可对比,但长周期的海侵和海退则明显不同,受到了构造隆升和沉降等的控制.陆架边缘沉积演化可划分出裂后早期海底扩张沉积(破裂层序)、裂后晚期海底扩张沉积、后海底扩张等构造-沉积演化阶段.裂谷作用晚期的热隆起、构造差异沉降、裂后热衰减沉降以及上新世以后的东侧碰撞等对主要不整合的形成和海侵-海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晚渐新世至中中新世发育的复合层序(CS3和CS4)记录了裂后海底扩张到停止的大陆斜坡沉积过程;而裂后早期的沉积层序(CS3)为破裂层序,以发育大型的陆架边缘三角洲-前三角洲斜坡扇体系构成的前积层为特征.气候变化和季风加强可能增强了晚渐新世-早中新世和更新世沉积期的沉积物供应,为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结构 沉积演化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 石油地质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含油气区构造层序地层研究 被引量:21
17
作者 汪泽成 刘焕杰 +1 位作者 张林 李熙哲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32-436,共5页
应用构造层序分析方法 ,研究了区内的构造特征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对盆地内层序界面或区域性层序界面进行了追踪对比 .结果表明 :鄂尔多斯含气区可以划分出 5种类型的构造层序界面 ,5个一级构造层序和 1 2个二级构造层序 .一级构造... 应用构造层序分析方法 ,研究了区内的构造特征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对盆地内层序界面或区域性层序界面进行了追踪对比 .结果表明 :鄂尔多斯含气区可以划分出 5种类型的构造层序界面 ,5个一级构造层序和 1 2个二级构造层序 .一级构造层序揭示了盆地经历了 5个构造演化阶段 ,形成 5个盆地原型 .二级构造层序揭示了大的构造幕中次一级构造作用 (如构造沉降 )所引起的充填地层层序变化序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层序 层序地层 盆地演化 油气区
下载PDF
从12SrRNA基因序列探讨8种鳄类的系统学关系 被引量:17
18
作者 吴孝兵 王义权 +4 位作者 周开亚 童宗中 聂继山 王朝林 谢万树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22-527,共6页
测得扬子鳄 (Alligatorsinensis)和暹罗鳄 (Crocodylussiamensis)的mtDNA 12SrRNA基因片段的部分序列 ,与GenBank中的 2种鳄及文献中 4种鳄的 12SrRNA基因相应片段 ,经比对后构建系统树。其结果显示 ,现存鳄类为单系起源 ,可划分为 3个... 测得扬子鳄 (Alligatorsinensis)和暹罗鳄 (Crocodylussiamensis)的mtDNA 12SrRNA基因片段的部分序列 ,与GenBank中的 2种鳄及文献中 4种鳄的 12SrRNA基因相应片段 ,经比对后构建系统树。其结果显示 ,现存鳄类为单系起源 ,可划分为 3个科 ,即 :鳄科、食鱼鳄科和假食鱼鳄科。食鱼鳄与假食鱼鳄亲缘关系较近 ,支持将假食鱼鳄作为食鱼鳄科的一个属 ,与以形态学为基础的研究结果不同。在钝吻鳄科中 ,扬子鳄与凯门鳄亲缘关系较远 ,而与密西西比鳄的亲缘关系虽较近 ,但它们的确存在很多差异 ,两者 12SrRNA基因序列差异达12 12 % ,碱基的颠换数为 9。在基于碱基转换和颠换的NJ系统树及仅基于碱基颠换的NJ系统树中 ,前者支持扬子鳄与密河鳄间的亲缘关系较近 ,而后者支持扬子鳄与凯门鳄间的亲缘关系较近 ,说明扬子鳄与密河鳄间亲缘关系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本文仅根据 12SrRNA基因部分序列来进行分析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鳄类 12SRRNA基因 DNA序列 分子进化 系统学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成藏特征 被引量:28
19
作者 宋传春 贺伦俊 +2 位作者 马立群 任海宁 朱光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6-138,共3页
钻探表明,车排子凸起具有多含油层系、多油藏类型和多油质品位等“三多”成藏特征。通过地层沉积、构造演化和油源对比分析,认为“三多”成藏特征与构造格架的分割、沉积旋回和成藏期次的控制和多向油源充注密切相关,并且由于车排子凸... 钻探表明,车排子凸起具有多含油层系、多油藏类型和多油质品位等“三多”成藏特征。通过地层沉积、构造演化和油源对比分析,认为“三多”成藏特征与构造格架的分割、沉积旋回和成藏期次的控制和多向油源充注密切相关,并且由于车排子凸起南部南偏东方向古山脊的存在和北部东南方向古山梁的发育,形成了南部古近-新近系浅层以稀油聚集、晚期成藏为主,北部侏罗系-石炭系以后期改造、稠油分布的成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车排子 含油层系 油藏类型 油质品位 沉积旋回 构造演化 油源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排子地区下白垩统层序地层与沉积演化 被引量:28
20
作者 杨勇 陈世悦 +1 位作者 向奎 杨俊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0-26,共7页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依据,综合运用地震、钻井、测井、野外露头和古生物资料,在井-震联合标定的基础上,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排子地区下白垩统层序地层及沉积演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下白垩统可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下部层序KSI结构发育完...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依据,综合运用地震、钻井、测井、野外露头和古生物资料,在井-震联合标定的基础上,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排子地区下白垩统层序地层及沉积演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下白垩统可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下部层序KSI结构发育完整,低位体系域以辫状河和扇三角洲沉积为主,下切谷特征明显,水进体系域发育滨浅湖沉积,高位体系域发育扇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上部层序KSII低位体系域不发育,水进体系域主要发育滨浅湖沉积,高位体系域在湖平面缓慢下降、陆源碎屑物质供给不断减少的环境下发育曲流河、扇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下白垩统沉积建造反映研究区的沉积演化具有一定旋回性,早白垩世古气候变化对层序的发育起重要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沉积演化 准噶尔盆地 车排子地区 下白垩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