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现代竞技体育困惑的文化反思
被引量:5
- 1
-
-
作者
杨志敏
-
机构
温州师范学院
-
出处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3-65,71,共4页
-
文摘
从竞技体育产生的文化根源入手 ,剖析导致现代竞技体育困惑的文化因素。指出 :“天人相分”的西方思维模式和理念、“喜忧参半”的科学技术发展、人文教化的枯萎与物欲的膨胀是导致并产生现代竞技体育困惑的主要原因。
-
关键词
现代竞技体育
困惑
天人相分
科学技术
人文教化
-
Keywords
modern sports
perplexity
separation of heaven and hum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manism education
-
分类号
G80-05
[文化科学—运动人体科学]
-
-
题名天变足畏否?——王安石天人思想探析
- 2
-
-
作者
雷达
-
机构
南昌大学国学研究院
-
出处
《哲学评论》
2022年第1期212-232,共21页
-
文摘
王安石变法有三句响亮的口号流传甚广:“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然而,所谓“三不足”之说是否真的出自王安石之口很值得怀疑。从思想史上看,汉代的天人感应思想在北宋确实发生了动摇,王安石重视人的能动作用固然有其深刻的思想背景。可是也要看到,相信天人之间存在某种感应机制作为一项共识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王安石无法颠覆这项共识。就理论层面而言,王安石在天人问题上的主要观点其实与北宋天人思想的主流并无出入。而就实践层面而言,王安石虽有“不畏天变”的思想倾向,但这也与他推行变法的特殊性有关。总的来看,王安石虽是当时将天人相分思想推向极致的代表人物,但他的天人观实际并未脱离古代社会大的思想环境。
-
关键词
王安石
天人观
天人感应
天人相分
-
Keywords
Wang Anshi
The thought of heaven and human
heaven-human induction
separation of heaven and human
-
分类号
I20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从礼论的视角看荀子天人关系说
被引量:2
- 3
-
-
作者
廖晓炜
-
机构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
出处
《邯郸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48-53,共6页
-
文摘
荀学的归结点在天下之治,其根本则在于统合个体、社会乃至自然的礼义之道。因此,礼在荀子的思想中无疑占有根基性的地位,其全部思想均由之展开,本文试图从礼论的角度重新思考,厘清长期以来在学界颇具争议的荀子天人关系思想。荀学主张一种"本体宇宙论"意义上的天人合一观,由之说明礼的价值根源的问题,通过哲学史的分析,更可见出,此一观念经由汉唐以至宋明的内在发展脉络;同时,荀学中亦包涵有圣人法天、则道进而达致"明参日月、大满八极"之同于孔子的天人合一思想。通常所谓的"天人之分"则是荀子对"天志"等原始宗教观念的回应,其目的在于强调人为的重要性,与天人合一的观念并无内在冲突。与孔孟等其他儒家相同,荀子天人相分的观念是在个体的有限性以及现实的制约性方面凸现出来的,通过时遇、命等观念的分析,可以极为清楚地反映这一点。
-
关键词
礼
天人之分
天人合一
-
Keywords
li (礼)
the combination of heaven and human
the separation of heaven and human
-
分类号
B222.6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一个世界与两个世界——中西天人关系再思考
- 4
-
-
作者
万绍和
-
机构
浙江大学
-
出处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66-69,共4页
-
文摘
传统中西方文化价值模式分别为天人合一的价值模式和天人相分的价值模式。人类本应有两个世界:感性生命世界和道德理性世界。中国传统儒家否定了人的感性生命世界,因此天人合一的价值模式只剩下一个纯道德的理性世界。西方传统文化肯定人的感性生命的合理性,因此天人相分的价值模式含有感性生命的世界和道德理性世界。
-
关键词
中国
西方文化
天人关系
感性生命世界
道德理性世界
儒家
-
Keywords
The integration of heaven and human
The separation of heaven and human
The world of perceptual life
The world of ethical rationale.
-
分类号
B821
[哲学宗教—伦理学]
-
-
题名论《周易》大传的本体论建构
被引量:5
- 5
-
-
作者
杨虎
黄玉顺
-
机构
华侨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
出处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8-56,共9页
-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项目"华侨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资助"(Z17X0119)
-
文摘
早期中国易学的建构历程体现为从《易经》神性观念到"左氏易传"(《左传》《国语》易学)的伦理化转进,再到《周易》大传形而上学的初步完成。"绝地天通"观念开启了形而上学建构的可能性,但《易经》所反映的殷周之际的上帝、天命观念并未完成本体论的建构。经由"左氏易传"的伦理化转进之奠基需求,《周易》大传初步建立了形而上学本体论。《周易》大传确立了"形而上者—形而下者"的基本架构,通由乾坤并建的生生之德证立本体,由"一阴一阳"的运行机制敞开生生与变易的世界;自伦理学的形上学奠基问题言之,《周易》大传提出了具有心性论色彩的"继善成性"观念,自天道下贯而论"善",自主体超越而言"性",故善即性、性即善,这可以被把握为"本体即是主体"的实现历程。
-
关键词
《周易》大传
本体论
绝地天通
生生之德
继善成性
-
Keywords
Ten Wings
ontology
separation of heaven from Earth and human
quality of producing and reproducing
suc-cession of goodness and accomplishment of human nature
-
分类号
B22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