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串列叶栅缝隙射流对分离流动及叶栅性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刘汉儒 岳少原 +1 位作者 王掩刚 张俊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728-2736,共9页
为了研究串列叶栅前后叶缝隙流作用对流动分离和叶栅性能影响机制,通过非定常数值计算分析了串列叶栅轴向重合度和节距系数两种缝隙参数组合对高负荷压气机串列叶栅在大攻角11°下性能影响以及缝隙流掺混作用下前后叶流动分离的时... 为了研究串列叶栅前后叶缝隙流作用对流动分离和叶栅性能影响机制,通过非定常数值计算分析了串列叶栅轴向重合度和节距系数两种缝隙参数组合对高负荷压气机串列叶栅在大攻角11°下性能影响以及缝隙流掺混作用下前后叶流动分离的时空演化机制的影响规律,并且提出了缝隙流对串列叶栅流动及性能影响的综合性参数-缝隙收缩比。研究结果表明:轴向重合度在-0.022~0.023,节距系数在0.6~0.9时,串列叶栅能取得较好气动性能;在缝隙非定常吹除作用下,后叶吸力面分离泡被周期性抑制,前叶吸力面分离泡受缝隙射流源的影响较弱;提出的缝隙收缩比作为综合匹配参数可以更清晰揭示出串列叶栅有效工作条件,在亚声速来流工况下,缝隙收缩比大于1是串列叶片能正常工作的前提,缝隙收缩比小于1,缝隙加速作用消失,叶栅性能较差,最佳的缝隙收缩比范围是1.1~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串列叶栅 非定常流动 分离泡 压力波动特征 缝隙收缩比
下载PDF
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分离泡直接数值模拟 被引量:3
2
作者 童福林 董思卫 +1 位作者 段俊亦 李新亮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30-144,共15页
采用直接数值模拟(DNS)方法对来流马赫数为2.25、33.2°激波角的入射激波/平板湍流边界层干扰分离泡进行了数值研究。在验证了计算结果可靠性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3个不同展向站位分离泡的非定常运动特性、分离微团几何特征和相干... 采用直接数值模拟(DNS)方法对来流马赫数为2.25、33.2°激波角的入射激波/平板湍流边界层干扰分离泡进行了数值研究。在验证了计算结果可靠性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3个不同展向站位分离泡的非定常运动特性、分离微团几何特征和相干结构等,定量考察了三维展向结构差异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分离泡存在复杂的三维结构,其流向长度明显大于法向高度和展向宽度,整体上沿展向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扁平型单峰结构。分离泡面积脉动预乘功率谱结果表明,分离泡的非定常运动表征为大尺度低频膨胀/收缩过程,其展向三维结构对峰值频率的影响较小,且分离泡两侧略滞后于中间。采用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对分离泡低频膨胀/收缩过程进行了条件统计分析。统计结果表明,膨胀和收缩运动对分离微团几何特征没有实质影响,各展向站位分离微团高度/长度比值的概率峰值出现在0.1附近,同时分离微团面积和法向高度近似满足二次方分布。此外,流向速度脉动场的本征正交分解(POD)分析指出,分离泡的非定常运动与低阶模态密切相关,而高阶模态的贡献相对较小。采用前10个低阶模态可以准确重构出分离泡的低频膨胀/收缩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 分离泡 低频膨胀/收缩 经验模态分解 本征正交分解
原文传递
Secondary instability of separated shear layers 被引量:2
3
作者 Zhiyin YANG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1期37-44,共8页
The process through which a laminar flow undergoes transition to turbulence is of great fundamental and practical interest. Such a process is hugely complex as there are many diverse routes for a laminar flow to becom... The process through which a laminar flow undergoes transition to turbulence is of great fundamental and practical interest. Such a process is hugely complex as there are many diverse routes for a laminar flow to become turbulent flow. The transition process is usually initiated by flow instabilities—a primary instability stage followed by a secondary instability stage. This forms a rational framework for the early stage of a transition process and it is crucially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physics of instabilities leading to turbulence.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ults of studies on secondary instability of separated shear layers in separation bubbles and summari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our understanding in this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imary INSTABILITY SECONDARY INSTABILITY SEPARATED SHEAR LAYERS separation bubbles Transition
原文传递
叶片前缘形状对压气机气动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5
4
作者 宋寅 顾春伟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51-1054,共4页
叶片型线曲率,特别是前缘的曲率不连续现象对于压气机叶型损失有较大影响。针对前缘形状对压气机叶型损失的影响开展数值模拟研究,原始叶型的前缘为圆弧形,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吸力面前缘分离诱导层流边界层转捩,叶型总压损失显著增大。使... 叶片型线曲率,特别是前缘的曲率不连续现象对于压气机叶型损失有较大影响。针对前缘形状对压气机叶型损失的影响开展数值模拟研究,原始叶型的前缘为圆弧形,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吸力面前缘分离诱导层流边界层转捩,叶型总压损失显著增大。使用曲率连续的叶片前缘后,消除了小冲角工况下前缘的分离泡,推迟了叶型损失的增大。而在冲角较大的工况,使用曲率连续前缘的叶片尽管也产生了前缘分离泡,但是能够有效减小分离泡的大小,因此叶型在大冲角工况下的损失同样得到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缘 曲率连续 压气机 分离泡 叶型损失
原文传递
前缘锯齿对边界层不稳定噪声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陈伟杰 乔渭阳 +2 位作者 仝帆 段文华 刘团结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634-3645,共12页
为探索仿生学前缘锯齿结构的降噪规律,试验研究了低雷诺数到中等雷诺数(Re=(2~8)×10~5)不同攻角状态下9种前缘锯齿结构对叶片层流边界层不稳定噪声的影响。研究表明:前缘锯齿可以减弱甚至完全抑制边界层不稳定噪声,降噪效果... 为探索仿生学前缘锯齿结构的降噪规律,试验研究了低雷诺数到中等雷诺数(Re=(2~8)×10~5)不同攻角状态下9种前缘锯齿结构对叶片层流边界层不稳定噪声的影响。研究表明:前缘锯齿可以减弱甚至完全抑制边界层不稳定噪声,降噪效果对锯齿振幅和锯齿波长均比较敏感,锯齿振幅越大、波长越小,降噪效果越好,降噪量可达30dB;前缘锯齿结构可以诱导产生流向涡,影响叶片下游边界层流动,破坏声学反馈回路;前缘锯齿对边界层不稳定噪声峰值频率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缘锯齿 不稳定噪声 T-S波 分离泡 声学反馈回路
原文传递
大跨度平屋盖表面风荷载体型系数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董欣 叶继红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9-42,共14页
通过平屋盖刚性模型风洞测压试验,基于分离泡作用机理,以顺风向及横风向风压为研究对象,对屋盖表面的风压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合理的分区体型系数。①基于顺风向平均、脉动风压变化曲线和脉动风压谱,发现分离泡作用下的平屋盖表面可... 通过平屋盖刚性模型风洞测压试验,基于分离泡作用机理,以顺风向及横风向风压为研究对象,对屋盖表面的风压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合理的分区体型系数。①基于顺风向平均、脉动风压变化曲线和脉动风压谱,发现分离泡作用下的平屋盖表面可以分为主涡作用区、次级涡作用区以及旋涡脱落区;②提出风压相关长度的概念,计算横风向互相关长度,结果表明在旋涡作用范围内,各相关长度相差无几,超出旋涡区后风压相关长度出现衰减;③基于面积平均压力的概念计算刚性平屋盖表面的分区体型系数。通过面积平均压力的累积概率曲线对准定常理论和我国《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中的规定系数-0.6进行验证,发现在分离泡作用下准定常理论是适用的,我国规范在迎风前缘附近的强吸力区和屋盖中后部分别低估和高估了实际体型系数;将本文的体型系数取值与美国规范(ASCE7-98)、加拿大规范(NBC-1995)以及日本规范(AIJ-2004)进行对比,发现本文的体型系数计算结果与美国规范较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型系数 平屋盖 分离泡 互相关性 面积平均压力
下载PDF
倒角化处理对于矩形高层建筑风荷载特性的影响机理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董欣 丁洁民 +1 位作者 邹云峰 左太辉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1-162,208,共13页
通过风洞测压试验,对比不同风向下、不同倒角半径的矩形高层建筑表面风压分布、整体风力及斯托罗哈数St;采用PIV试验,给出建筑的近尾流流动特性,并从流场作用角度,揭示倒角化处理对于矩形高层建筑风荷载特性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临界... 通过风洞测压试验,对比不同风向下、不同倒角半径的矩形高层建筑表面风压分布、整体风力及斯托罗哈数St;采用PIV试验,给出建筑的近尾流流动特性,并从流场作用角度,揭示倒角化处理对于矩形高层建筑风荷载特性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临界风向下,在建筑一侧分离的剪切层发生流动再附,形成分离泡;此时,建筑的阻力达谷值,升力和St达最大值。相比而言,倒角化矩形高层建筑的临界风向小于无气动措施的工况。St主要受到横风向投影宽度和尾流涡对间距的影响,在一定的风向范围内,当倒角半径达一定数值,St将有所增大。在建筑的整体阻力方面,倒角化处理将使得建筑尾流涡对尺寸减小;涡对横向流速增大,涡量掺混运动加剧,旋涡强度减弱。在此作用下,建筑整体阻力降低。在建筑的整体升力方面,采用倒角化处理后,旋涡脱落的不规则性和随机性增大,脱落强度减弱,这促使建筑整体升力减小;但倒角化处理对于升力的减小效应并非见于所有风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倒角化 矩形高层建筑 PIV 分离泡 尾流涡对
下载PDF
绕翼型低雷诺数流动的数值仿真 被引量:9
8
作者 关键 郭正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7275-7281,共7页
层流转捩到湍流及翼型表面分离泡的产生是绕翼型低雷诺数流动的重要特征,对流场产生很大影响。针对这一流动现象,选取E387翼型为研究对象,采用求解雷诺平均N-S方程的有限体积法,结合当前应用较广泛的Spalart-Allmaras、SST k-ω、Realiz... 层流转捩到湍流及翼型表面分离泡的产生是绕翼型低雷诺数流动的重要特征,对流场产生很大影响。针对这一流动现象,选取E387翼型为研究对象,采用求解雷诺平均N-S方程的有限体积法,结合当前应用较广泛的Spalart-Allmaras、SST k-ω、Realizable k-ε三种湍流模型,对雷诺数为3×105时翼型绕流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将结果与Selig等人的风洞实验数据进行对比,评估三种湍流模型对绕翼型低雷诺数流动的模拟能力。基于对翼型阻力计算不准原因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Michel转捩判据的数值模拟方法,分别从分离泡的模拟、壁面摩阻分布、翼型阻力系数等方面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较好地模拟低雷诺翼型绕流流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雷诺数 分离泡 转捩 湍流模型 翼型
下载PDF
基于表面热膜的超高负荷低压涡轮叶栅附面层特性 被引量:8
9
作者 李伟 朱俊强 +1 位作者 李钢 徐燕骥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5-121,共7页
利用表面热膜测量了定常来流条件下某超高负荷后加载叶型吸力面附面层的分离流动,并与壁面静压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热膜用于超高负荷低压涡轮叶型附面层流动测量可靠性较高;热膜测得的准壁面剪切应力及相关统计参数能准确地判... 利用表面热膜测量了定常来流条件下某超高负荷后加载叶型吸力面附面层的分离流动,并与壁面静压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热膜用于超高负荷低压涡轮叶型附面层流动测量可靠性较高;热膜测得的准壁面剪切应力及相关统计参数能准确地判断附面层分离、再附着和转捩位置;在低雷诺数条件下,分离泡尺寸和转捩区长度随来流雷诺数的减小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负荷 低压涡轮 分离泡 转捩 表面热膜
原文传递
雷诺数变化对翼型边界层发展及失速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彦军 赵轲 +1 位作者 张同鑫 陈利丽 《航空工程进展》 CSCD 2019年第3期319-329,共11页
翼型失速及其边界层发展是飞行器设计中的基础科学问题,而雷诺数变化对其影响很大。针对后缘失速翼型,采用Menter k-ωSST模型及耦合扰动放大因子输运方程的转捩模型,进行雷诺数变化对层流-湍流转捩边界层特性和失速特性的影响分析。结... 翼型失速及其边界层发展是飞行器设计中的基础科学问题,而雷诺数变化对其影响很大。针对后缘失速翼型,采用Menter k-ωSST模型及耦合扰动放大因子输运方程的转捩模型,进行雷诺数变化对层流-湍流转捩边界层特性和失速特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雷诺数增大时,对于转捩边界层,当地涡量雷诺数增大,转捩前移且分离泡减小,流动能量耗散减小,翼型整体表面剪切效应增强,动能更充沛,流动自持能力增强,压力分布可以维持较长距离的梯度抵抗分离能力增强;因此雷诺数增大使翼型失速迎角提高、升力系数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诺数 翼型失速 边界层 转捩 分离泡 湍流模型
下载PDF
高超声速有攻角锥裙直接数值模拟
11
作者 赖江 范召林 +3 位作者 王乾 董思卫 童福林 袁先旭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62,共19页
采用直接数值模拟方法对有攻角的高超声速7°~34°锥裙开展了数值研究,通过对比0°、90°、180°周向子午面,评估了三维横流效应对激波/边界层干扰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制,包括壁面压力、摩阻、热流分布,分离泡非定... 采用直接数值模拟方法对有攻角的高超声速7°~34°锥裙开展了数值研究,通过对比0°、90°、180°周向子午面,评估了三维横流效应对激波/边界层干扰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制,包括壁面压力、摩阻、热流分布,分离泡非定常运动,再附边界层演化等。研究发现,不同周向站位均出现流动分离,横流区、迎风区内复杂激波结构与边界层相互作用导致壁面压力、摩阻、热流显著升高。热流与压力的比值在干扰区上升后由于再附降低,而热流与摩阻的雷诺比拟关系在分离区则完全失效。分离泡面积脉动的功率谱结果表明,分离泡非定常膨胀/收缩运动呈低频特征,且分离泡呼吸与激波低频振荡在横流区密切相关,在迎风区存在迟滞,而在背风区不相关。速度脉动场的本征正交分解结果表明,分离区的低频特征与低阶模态相应的剪切层附近大尺度结构相关。对下游再附边界层演化分析指出,攻角的存在导致雷诺应力在再附点附近大幅增强,其流向分量的恢复最为迅速,雷诺应力分量的峰值位置在背风区沿流向持续外移,而在迎风区、横流区已迅速向内层恢复。此外,雷诺应力各向异性不变量分布进一步表明干扰下游的近壁区湍流各向异性峰值在背风区弱于迎风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波/边界层干扰 高超声速 分离泡 三维横流效应 直接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高负荷低压涡轮边界层转捩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梁赟 刘火星 邹正平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23-1029,共7页
为了研究高负荷低压涡轮边界层的非定常转捩过程及雷诺数对尾迹边界层相互作用机制的影响,采用热线和表面热膜测试技术在高负荷叶栅实验台上对吸力面边界层的非定常时空演化进行了实验测试。结果表明:高负荷叶型的吸力面边界层在没有来... 为了研究高负荷低压涡轮边界层的非定常转捩过程及雷诺数对尾迹边界层相互作用机制的影响,采用热线和表面热膜测试技术在高负荷叶栅实验台上对吸力面边界层的非定常时空演化进行了实验测试。结果表明:高负荷叶型的吸力面边界层在没有来流尾迹作用的情况下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分离。分离剪切层中的K-H无粘不稳定机制主导了失稳转捩过程;来流尾迹的逆射流会与边界层相互作用,产生卷起涡结构,从而促进分离剪切层的转捩过程。边界层的分离被转捩产生的湍流条带及其后的寂静区抑制;随着雷诺数降低,分离点向上游移动11.4%吸力面弧长,分离泡的流向和法向范围扩大,尾迹引起的卷起涡结构尺度也随之变大。雷诺数通过改变分离剪切层的状态对转捩机制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压涡轮 高负荷 尾迹 边界层 分离泡 转捩
下载PDF
粗糙度对超高负荷低压涡轮边界层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孙爽 雷志军 +1 位作者 朱俊强 李伟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47-355,共9页
基于IET-LPTA叶型研究了被动控制中的粗糙度对分离转捩的影响,以寻求一种优化的粗糙度布置方式来减小叶型损失。研究以CFX数值模拟为主,对数值结果进行试验验证。主要考察了不同粗糙高度及不同粗糙度布置位置对叶型损失的影响,提出了变... 基于IET-LPTA叶型研究了被动控制中的粗糙度对分离转捩的影响,以寻求一种优化的粗糙度布置方式来减小叶型损失。研究以CFX数值模拟为主,对数值结果进行试验验证。主要考察了不同粗糙高度及不同粗糙度布置位置对叶型损失的影响,提出了变粗糙高度的优化布置方案,并使用间歇因子、位移厚度、动量厚度、形状因子、湍流度等特征参数分析了粗糙度控制分离的机理。研究发现粗糙度对减小叶型损失,推迟开式分离泡的出现有显著作用,同时变粗糙高度结合前缘至转捩点的布置方式能够更好地抑制分离,减小叶型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控制 分离泡 粗糙度 叶型损失
下载PDF
Numerical Study on Low-Reynolds Compressible Flows around Mars Helicopter Rotor Blade Airfoil
14
作者 Takuma Yamaguchi Masayuki Anyoji 《Journal of Flow Control, Measurement & Visualization》 CAS 2023年第2期30-48,共19页
High-speed rotor rotation under the low-density condition creates a special low-Reynolds compressible flow around the rotor blade airfoil where the compressibility effect on the laminar separated shear layer occurs. H... High-speed rotor rotation under the low-density condition creates a special low-Reynolds compressible flow around the rotor blade airfoil where the compressibility effect on the laminar separated shear layer occurs. However, the compressibility effect and shock wave genera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Mach number (M) and the trend change due to their interference have not been clarified. The purpose is to clear the compressibility effect and its impact of shock wave generation on the flow field and aerodynamics. Therefore, we perform a two-dimensional unsteady calculation by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analysis using the CLF5605 airfoil used in the Mars helicopter Ingenuity, which succeeded in its first flight on Mars. The calculation conditions are set to the Reynolds number (Re) at 75% rotor span in hovering (Re = 15,400), and the Mach number was varied from incompressible (M = 0.2) to transonic (M = 1.2). The compressible fluid dynamics solver FaSTAR developed by the Japan aerospace exploration agency (JAXA) is used, and calculations are performed under multiple conditions in which the Mach number and angle of attack (α) are swept.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flow field is similar to that in the Earth’s atmosphere above M = 1.0, such as bow shock at the leading edge, whereas multiple λ-type shock waves are observed over the separated shear layer above α = 3° at M = 0.80. However,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s found in the C<sub>p</sub> distribution around the airfoil between M = 0.6 and M = 0.8. From the results, it is found that multiple λ-type shock waves have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airfoil surface pressure distribution, the separated shear layer effect is dominant in the surface pressure change and 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D CLF5605 Rotor Blade Airfoil Compressibility Effect Low-Reynolds Number Mars Helicopter separation bubble Shock Wave
下载PDF
入射激波边界层干扰分离流场结构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姚瑶 高波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40-747,769,共9页
入射激波边界层干扰易导致边界层分离,为了分析其局部流场结构,捕获局部高压、高热区,掌握分离泡的大小,本文针对入射激波导致的边界层分离流场,构造简化模型,辅助以极曲线理论分析描述,结合自由干扰理论、激波关系式以及分离区长度工... 入射激波边界层干扰易导致边界层分离,为了分析其局部流场结构,捕获局部高压、高热区,掌握分离泡的大小,本文针对入射激波导致的边界层分离流场,构造简化模型,辅助以极曲线理论分析描述,结合自由干扰理论、激波关系式以及分离区长度工程估算首次给出完整的理论求解。该理论模型可快速获得流动图画,给出流场参数分布,便于分析整体流场结构,并得到了很好的数值验证。运用该理论模型对分离泡高度进行了参数化分析,分离泡高度随来流马赫数的增大先略有减小再增大,同时是外压缩角以及飞行高度的增函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波边界层干扰 分离泡 流场结构 极曲线 CFD
下载PDF
基于后掠唇罩的入射激波/边界层干扰流动控制方法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灿民 黄河峡 +3 位作者 梁钢 吕靖昊 蔡佳 谭慧俊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115-127,共13页
针对高超声速进气道内强唇罩激波/边界层干扰带来的大尺度分离、流动损失大等问题,提出了基于后掠唇罩的入射激波/边界层干扰流动控制方法。在来流马赫数3、唇罩压缩角18°条件下,仿真对比了后掠/平直2类唇罩2种构型干扰区内的流动... 针对高超声速进气道内强唇罩激波/边界层干扰带来的大尺度分离、流动损失大等问题,提出了基于后掠唇罩的入射激波/边界层干扰流动控制方法。在来流马赫数3、唇罩压缩角18°条件下,仿真对比了后掠/平直2类唇罩2种构型干扰区内的流动特性。结果表明:后掠唇罩入射激波/边界层干扰产生的分离包尺度沿展向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利用三维后掠入射激波产生的自对称面往两侧的顺压梯度,驱动低能流往两侧迁移,可使得分离区流向尺度相对于平直唇罩构型最大可减小50.6%;在后掠唇罩干扰区内,压力分布呈现以分离线曲率中心为虚拟中心的椭圆相似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罩激波/边界层干扰 后掠唇罩 分离包 流动控制 椭圆相似
原文传递
前缘形状对涡轮叶栅损失影响的机理 被引量:5
17
作者 白涛 邹正平 +2 位作者 张伟昊 周琨 刘火星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82-1489,共8页
通过改变前缘几何形状来分析其在设计攻角、非设计攻角下前缘附近的流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宽工况范围内椭圆型前缘表现出了较优越的性能,不但在设计攻角下能很好抑制吸力峰的强度以避免前缘分离泡的产生,而且在较宽的攻角范围内都能... 通过改变前缘几何形状来分析其在设计攻角、非设计攻角下前缘附近的流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宽工况范围内椭圆型前缘表现出了较优越的性能,不但在设计攻角下能很好抑制吸力峰的强度以避免前缘分离泡的产生,而且在较宽的攻角范围内都能保证前缘附近边界层状态基本不变.当正攻角很大时,不同前缘形状前缘附近都会出现分离泡,且会诱导边界层发生转捩,但椭圆型前缘边界层开始发生转捩的攻角会向大攻角方向移动.在20°攻角下,椭圆型前缘叶型的损失相比基准叶型下降了7%左右.进口湍流度的增加不会改变吸力峰的强度但可以减弱前缘分离泡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 前缘形状 吸力峰 分离泡 边界层 湍流度
原文传递
膨胀效应对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童福林 周桂宇 +1 位作者 孙东 李新亮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8-52,共15页
采用直接数值模拟方法对来流马赫数2.9,30°激波角的入射激波与膨胀角湍流边界层干扰问题进行了数值研究。入射激波在壁面上的名义入射点固定在膨胀角角点,膨胀角角度分别取为0°、2°、5°和10°。通过改变膨胀角... 采用直接数值模拟方法对来流马赫数2.9,30°激波角的入射激波与膨胀角湍流边界层干扰问题进行了数值研究。入射激波在壁面上的名义入射点固定在膨胀角角点,膨胀角角度分别取为0°、2°、5°和10°。通过改变膨胀角角度,考察了膨胀效应对干扰区内复杂流动现象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制,如分离泡、物面压力脉动特性、膨胀区湍流边界层和物面剪切应力脉动场等。研究发现,膨胀角角度的增大使得分离区流向长度和法向高度急剧降低,尤其是在强膨胀效应下分离泡形态呈现整体往下游偏移的双峰结构。物面压力脉动功率谱结果表明,膨胀角为2°和5°时,分离激波的非定常运动仍表征为大尺度低频振荡,而膨胀角为10°,强膨胀效应极大地抑制了分离激波的低频振荡,加速了下游再附边界层物面压力脉动的恢复过程。膨胀区湍流边界层雷诺剪切应力各象限事件贡献和出现概率呈现逐步恢复到上游湍流边界层的趋势,G?rtler-like流向涡结构展向和法向尺度变化剧烈,同时在近壁区将诱导生成大量小尺度流向涡。此外,物面剪切应力脉动场的本征正交分解分析指出,膨胀效应的影响体现在低阶模态能量的急剧降低从而使得高阶模态的总体贡献相对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 膨胀角 本征正交分解 物面剪切应力脉动 分离泡 直接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大跨屋盖表面旋涡的PIV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董欣 叶继红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61-169,共9页
该文通过风洞流场显示试验,观察了大跨平屋盖和马鞍屋盖表面的分离泡和锥形涡现象,给出了不同风向、不同屋盖表面的旋涡流线和涡量场分布;分析了风向角、屋盖曲率对于旋涡形态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风向垂直于平屋盖迎风前缘时,屋盖... 该文通过风洞流场显示试验,观察了大跨平屋盖和马鞍屋盖表面的分离泡和锥形涡现象,给出了不同风向、不同屋盖表面的旋涡流线和涡量场分布;分析了风向角、屋盖曲率对于旋涡形态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风向垂直于平屋盖迎风前缘时,屋盖表面将形成典型的分离泡现象,且分离泡的涡核位置恰好对应了涡量场的负向峰值。在斜向风作用下,平屋盖和以高点作为迎风点的马鞍屋盖表面将出现锥形涡。观察旋涡的平均流线和涡量场分布图,发现当来流沿两种屋盖对角线时,锥形涡截面形状接近圆形;当来流偏离屋盖对角线时,在靠近来流的一侧,锥形涡截面形状接近椭圆形;流场内负向涡量分布于壁面上,峰值集中在迎风前缘附近和旋涡周围。在相同的风向角下,曲率较大的马鞍表面锥形涡涡轴与屋盖迎风前缘所成角度较大,曲率较小的马鞍表面锥形涡涡轴与迎风前缘所成角度较小。此外,旋涡的瞬时流线图表明,锥形涡是一种瞬时变化的流体现象,其形态和位置在每个瞬时都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屋盖 马鞍屋盖 锥形涡 分离泡 PIV
原文传递
转捩点位置对风力机翼型气动特性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高月文 李春 +1 位作者 高伟 聂佳斌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971-1976,共6页
采用Xfoil程序对三组不同相对厚度和相对弯度翼型的气动性能进行分析模拟,研究转捩现象对翼型气动性能的影响,阐述不同攻角下边界层转捩点的预测和分析以及不同攻角转捩点对翼型气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相对厚度下转捩点位置前移... 采用Xfoil程序对三组不同相对厚度和相对弯度翼型的气动性能进行分析模拟,研究转捩现象对翼型气动性能的影响,阐述不同攻角下边界层转捩点的预测和分析以及不同攻角转捩点对翼型气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相对厚度下转捩点位置前移速度和前移位置变化不同,导致翼型失速变化不同,且弯度的变化也对翼型转捩点和失速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型 Xfoil 转捩点 分离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