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Tiantai Zhiyi's Theory of the Three Categories of Dharma
1
作者 Haiyan Shen Brikha H. S. Nasoraia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8年第2期237-256,共20页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Master Zhiyi (538-597) of Chinese Tiantai Buddhism's theory of the Subtlety of the three categories of Dharma. By means of interpreting the title "the Subtle Dharma of the Lotus Su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Master Zhiyi (538-597) of Chinese Tiantai Buddhism's theory of the Subtlety of the three categories of Dharma. By means of interpreting the title "the Subtle Dharma of the Lotus Sutra," he is able to adhere to the One Buddha-vehicle as the unifying force to incorporate different viewpoints and to classify the teaching of the Buddha. Zhiyi's interpretation of the title of the Lotus Sutra begins with the word "Dharma."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Buddha teaches dharma, for dharma is the doctrine of truth or reality. He divides dharma into three categories: (1) Dharma of Sentient Beings, (2) Dharma of Bud- dha, and (3) Dharma of Mind. These three categories of dharma are regarded as constituting the doctrines in the teaching of the Buddha. Through this interpretation, the dharma the Buddha expounds in his teaching is confirmed to be subtle and inconceivable. The meaning of the subtlety is defined by Zhiyi as being vast in substance, superior in placeness, and eternal in function, These three aspects of the subtlety are spoken of in terms of the Ten Dharma-realms being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Ultimate Truth. As this Ultimate Truth is constituted by the Relativity of the nine realms and the Ultimate of the Buddha-realm, the Buddha's teaching that functions to lead beings to enter the realm of Buddha is made evident. Owing to the fact that both of the nine realms and the Buddha-realm belong to the Dharma-realm, and the dharmadhatu is the Ultimate Truth, Zhiyi maintains that the nine realms as the Relative contains the Ultimate, and the Buddha-realm as the Ultimate contains the Relative. The integrated reality of the Relative and the Ultimate of the Ten Dharma-realms renders the dharma of the Ultimate Truth inconceivable and subtle. Coinciding with the subtlety that is defined by these three aspects in terms of vast substance, superior placeness, and eternal function, these three categories of dharma are linked with those three aspects of the subtlety. The Dh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antai Buddhism Master Zhiyi Subtlety of Dharma Ten Dharmarealm Ultimate and Relative Truth Dharma of Buddha Dharma of sentient Beings Dharma of Mind
原文传递
The Unchangingness of the Realm of Sentient Beings:The Tathagatagarbha Doctrine in the Anunatvapur natvanirdesaparivarta
2
作者 Yuefan WANG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21年第2期88-94,共7页
The Anunatvapur natvanirdesaparivarta,which was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in 520,is about a critique of two types of wrong views regarding the realm of sentient beings,namely,the view of increase in two aspects and the ... The Anunatvapur natvanirdesaparivarta,which was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in 520,is about a critique of two types of wrong views regarding the realm of sentient beings,namely,the view of increase in two aspects and the view of decrease in three aspects.This paper examines the notions in an equation noted in the sutra and investigates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the notions.It argues that the sutra’s doctrine about the unchangingness of sentient beings is based on the equivalence of the supreme truth,the realm of sentient beings,the Buddha-nature,the dharma-body,and the single realm.The highest idea in the sutra is neither abiding in nirvana nor in saṃsa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unatvapur natvanirdesaparivarta TATHAGATAGARBHA unchangingness realm of sentient beings
下载PDF
The Anti-metaphysical Turn in the Philosophy of Love (From the Cartesian Perinatai Perspective on Love to Diderot's Free Love in His Supplement to Bougainville's Journeys)
3
作者 Gabor Boros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6年第3期365-377,共13页
In my paper, I show how the metaphysical aspect of the earlier concepts of love faded away through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essential references to God as the one, omniscient, omnipotent and benevolent being of the cr... In my paper, I show how the metaphysical aspect of the earlier concepts of love faded away through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essential references to God as the one, omniscient, omnipotent and benevolent being of the creation of nature, physis. Although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structure of nature was conceived roughly in Epicurean terms, this concept was thought to be in need of a completion through a parallel system of being directed by teleological causality in one way or other. A synthesis of the Epicurean-scientific and the Christian teleological worldview was the main point in the philosophical agenda. The Enlightenment period meant a radical break between this soul-centred view and a new body-centred view most of the important thinkers were persuaded of. I exemplify this radically new look at the human being-in-the-world by presenting some ideas from ~ 50 of Diderot's "Thoughts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nature" (Pensdes sur l'interprdtation de la nature). Diderot attributes the faculties of feeling and thinking to all being from the tiniest molecules to the most complex beings, dispensing in this way with the typically seventeenth-century idea of God as the personal warrant of the pos- sibility of cognition. The sentient elements' j,~,~ng other corpuscles is no more governed by an omniscient creator but by the dynamism of the process itself. This boundless, creative, dynamic fluidity of being, this newly conceived nature in continual flux seemed to be captured best by such elastic faculties as imagination or sentiment. This is one of the reasons for the overall dominance of these faculties in the French and Scottish versions of the philosophy and theory of art of Enlight- enment. The consequences of all this in domain of the thinking on love will be presented by way of a reflection upon Diderot's ideas on the mixing of human andanimal species in the Dream of D'Alembert and on his ideas on "free love" in his Supplement to the voyage of Bougainville (1775/17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metaphysical concepts of nature Dominance of imagination overreason sentient molecules Free love
原文传递
三阶非线性KdV方程的交替分段显-隐差分格式 被引量:15
4
作者 曲富丽 王文洽 张鸿庆(推荐)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869-876,共8页
对三阶非线性KdV方程给出了一组非对称的差分公式,用这些差分公式与显、隐差分公式组合,构造了一类具有本性并行的交替分段显-隐格式.证明了格式的线性绝对稳定性.对1个孤立波解、2个孤立波解的情况分别进行了数值试验.数值结果显示,交... 对三阶非线性KdV方程给出了一组非对称的差分公式,用这些差分公式与显、隐差分公式组合,构造了一类具有本性并行的交替分段显-隐格式.证明了格式的线性绝对稳定性.对1个孤立波解、2个孤立波解的情况分别进行了数值试验.数值结果显示,交替分段显-隐格式稳定,有较高的精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oaeweg-de Vfies方程 本性并行 交替分段显-隐差分格式 线性绝对稳定
下载PDF
血肉有情之品治疗难治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理论探析 被引量:9
5
作者 刘健 李芮 +3 位作者 毛悦 靳楠 蒋佩珍 唐旭东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2期161-165,共5页
[目的]探讨龟甲胶、鹿角胶等血肉有情之品治疗难治性再生障碍性贫血(refractory or resistant aplastic anemia,rAA)的运用规律,以期进行临床指导。[方法]通过整理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血液科门诊所见的病例,并查阅相关文献和中医古籍... [目的]探讨龟甲胶、鹿角胶等血肉有情之品治疗难治性再生障碍性贫血(refractory or resistant aplastic anemia,rAA)的运用规律,以期进行临床指导。[方法]通过整理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血液科门诊所见的病例,并查阅相关文献和中医古籍,学习血肉有情之品的药物特点以及临床运用原则,从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探析血肉有情之品治疗rAA的理论依据,并举验案一隅加以证实。[结果]rAA患者临床疗效较差,患者长期输血依赖,感染和出血的风险较高,生存质量低下。唐师认为,rAA发病多因正气本虚、外邪侵袭所致,其根本病机是肾虚,病位在髓,治疗上运用血肉有情之品以补益肾精,同补肾之阴阳,使阴阳调和,促进气血恢复。在临床实践中,唐师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以龟鹿二仙胶等血肉有情之品的中药为主,补益精血、养肾益髓,辅以少量西药,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运用龟甲胶、鹿角胶等血肉有情之品,从其养血益精的本义出发,再结合患者症状,随证论之,对于改善rAA患者的症状效果颇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肉有情之品 龟鹿二仙胶 补益肾精 阴阳双补 难治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中医药治疗 验案
下载PDF
仲景应用部分“血肉有情之品”内涵新解 被引量:8
6
作者 李正富 田合禄 范永升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1期42-45,共4页
[目的]探讨仲景应用部分"血肉有情之品"如牡蛎、龙骨、文蛤、鳖甲、阿胶、猪肤、人尿、鸡子白、鸡子黄等内涵。[方法]通过梳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有上述"血肉有情之品"的部分条文,剖析仲景应用部分"血... [目的]探讨仲景应用部分"血肉有情之品"如牡蛎、龙骨、文蛤、鳖甲、阿胶、猪肤、人尿、鸡子白、鸡子黄等内涵。[方法]通过梳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有上述"血肉有情之品"的部分条文,剖析仲景应用部分"血肉有情之品"的内涵。[结果]仲景应用部分"血肉有情之品"另有深意,如牡蛎、文蛤、鳖甲、阿胶、猪胆汁及人尿等多用于少阴君火热病。均宗《内经》"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之法则。如用咸寒之牡蛎、文蛤、鳖甲、人尿等清热泻火;君火引动相火,用苦寒之"猪胆汁"清泄相火;少阴热病伤及阴血,用阿胶滋阴补血,人尿补液;火热克肺金,耗伤阴津,用甘寒之猪肤、甘平之白蜜滋阴润肺,甘寒之鸡子白润肺利咽;心火(阴火)产生之源在于脾胃虚弱,用甘温之鸡子黄补脾和中。[结论]仲景应用部分"血肉有情之品"其意主要是针对心君之火所致内伤火病,李东垣之"阴火论"有助于理解其深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肉有情之品 张仲景 伤寒论 金匮要略 少阴君火 内伤火病
下载PDF
新疆西准噶尔沙吉海地区地表形变时空特征分析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智纯 陈川 +2 位作者 李顺达 高玲玲 王聪聪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85-1396,共12页
煤矿地下开采形成的采空区对地表工程和周围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造成沙吉海矿区周围生态脆弱,草场面积缩减。长期废弃的矿井由于不清楚地下开采情况及范围,所以难以进行有效治理。通过长时间大范围的采空区形变特征监测,对于地质灾害预... 煤矿地下开采形成的采空区对地表工程和周围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造成沙吉海矿区周围生态脆弱,草场面积缩减。长期废弃的矿井由于不清楚地下开采情况及范围,所以难以进行有效治理。通过长时间大范围的采空区形变特征监测,对于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7年3月19日—2019年12月22日73幅覆盖沙吉海矿区的Sentinel-1A影像,采用差分干涉测量短基线集时序分析技术(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BAS-InSAR)获取时序地表残余变形,此外通过克里金插值法获取了整个研究区完整的形变信息,监测到研究区平均变形速率在-148.44~38.05 mm/a,最大累积形变量达-1 418.42 mm。分别得到废弃采空区和正在开采矿井工作面的形变特征,正在开采煤矿采空区呈漏斗形变形,废弃采空区沉降呈多点分散形,变化不均匀。经过对沙吉海矿区详细的野外调查,验证了SBAS-InSAR结果的可靠性。最后,结合野外验证结果分析了煤矿采空区围绕沉降中心呈漏斗形演化的过程。研究成果可为老旧采空区治理提供参考,对采空区变形预测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采空区 差分干涉测量短基线集时序分析技术(SBAS-InSAR) sentient-1A 野外验证 沙吉海矿区
下载PDF
动物民法地位的四类重设与我国的应然选择 被引量:5
8
作者 徐国栋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23年第2期81-109,共29页
在世界上有民法典的91个国家和地区中,有26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法典重设了动物民法地位,4个国家正打算进行重设,形成一股潮流。所谓重设,就是不再把有生命的动物与无生命的物件等同。重设的模式有四类,即动物非物模式、动物有感生灵模式、... 在世界上有民法典的91个国家和地区中,有26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法典重设了动物民法地位,4个国家正打算进行重设,形成一股潮流。所谓重设,就是不再把有生命的动物与无生命的物件等同。重设的模式有四类,即动物非物模式、动物有感生灵模式、特殊客体模式(又称全动物模式)、有限主体模式。一旦完成动物民法地位重设,民法整体必须经受或大或小的重构。动物非物模式重构较小,有限主体模式重构最大。我国《民法典》未完成动物地位重设,没有采纳我国学界提出的特殊客体模式、有限主体模式重构建议。未来的《民法典》应采用有感生灵模式重设动物地位,同时吸收其他模式的合理因素对民法典相关制度进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 有感生灵 有限主体 民法典
下载PDF
无情有性与无情无性——以牛头禅与慧能南宗禅为中心
9
作者 戴继诚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79-81,共3页
佛性问题是佛教哲学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对其内涵的不同理解,牛头禅与慧能禅在无情是否有佛性问题上存有重大的分歧。牛头宗秉持其虚空即道的理念,主张无情有佛性;而慧能禅则坚持以人为本,主张“无情无佛种”,否认无情有佛性。两者的... 佛性问题是佛教哲学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对其内涵的不同理解,牛头禅与慧能禅在无情是否有佛性问题上存有重大的分歧。牛头宗秉持其虚空即道的理念,主张无情有佛性;而慧能禅则坚持以人为本,主张“无情无佛种”,否认无情有佛性。两者的争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佛教哲学对佛性问题的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性 有情 无情 牛头禅 慧能禅
下载PDF
穿过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入典的《民法总则》 被引量:5
10
作者 徐国栋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1,共11页
2017年的《民法总则》成为2020年的《民法典》的第一编时,立法者做出了两处实质性的改动。其一是增加紧急替代监护,这是对公共卫生危机的应对措施;其二是否认了法人人格权的开放性。"其一"忽略了对宠物的准监护的替代安排,这... 2017年的《民法总则》成为2020年的《民法典》的第一编时,立法者做出了两处实质性的改动。其一是增加紧急替代监护,这是对公共卫生危机的应对措施;其二是否认了法人人格权的开放性。"其一"忽略了对宠物的准监护的替代安排,这是《民法典》坚持人类中心主义的结果,稍早于《民法典》颁布的新《波多黎各民法典》则赋予了有感动物以准主体的地位,使自己具有了21世纪的民法典的色彩。"其二"排除了法人有形象权。意大利的判例和学说承认私法人和公法人皆有形象权。在公共卫生危机中,我国一些公法人的形象遭到了应有的或不应有的损害,对于不应有的损害,有关主体应援引形象权应对。另外,公共卫生危机揭示了我国资源的有限性和《民法典》采用的自然人概念和自然人权利能力一律平等原则的冲突,尽管学者呼唤回归公民概念和有限平等立场,可惜《民法典》对此无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急替代监护 有感动物 动物主体化 法人形象权 稀缺性 有限平等
原文传递
探析中药血肉有情之品的涵义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5
11
作者 房晓 《中医临床研究》 2012年第20期85-86,共2页
中药血肉有情之品主要是指具有滋补强壮、填精益髓养血、补肝益肾健脑等作用的药物,用于改善人体虚证,提高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在临床过程中治疗各种虚证见长。
关键词 中药 血肉有情之品 涵义和应用
下载PDF
转宾为主--佛性论中国化的一个侧面
12
作者 史经鹏 刘修志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34,共9页
一般认为,佛教重视觉悟,其核心强调众生自力修行以达到解脱。但通过对印度和中国佛教佛性论的阐释,发现佛性论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体现出从救济论到众生论的转化。具体而言,印度大乘佛教的如来藏佛性经论普遍强调以佛陀为中心,借助... 一般认为,佛教重视觉悟,其核心强调众生自力修行以达到解脱。但通过对印度和中国佛教佛性论的阐释,发现佛性论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体现出从救济论到众生论的转化。具体而言,印度大乘佛教的如来藏佛性经论普遍强调以佛陀为中心,借助佛的加持力而救济众生,众生处于宾位。而在中国佛教中,佛性论最具特色的宗派是华严宗、天台宗和禅宗。通过对三个宗派代表人物与文献的探讨,可知华严宗的“性起”佛性论模式推重佛陀在果位引导众生修行和解脱中的核心作用,继承了印度佛教救济论的特征。与之相对,天台宗的“性具”佛性论和禅宗的随缘任运的思想,更加注重众生作为修行主体的自主性。然而,在天台宗的圆融思想中,众生论仍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这种潜能在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思想体系中得到充分的实现,众生的主人翁地位得到彰显。综而言之,众生的地位在印中佛性论的结构中呈现出转宾为主、宾主历然有别的基本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性论 救济论 众生论 佛教中国化
下载PDF
西藏十六罗汉信仰在元明之际的骤兴及其多重功能 被引量:2
13
作者 魏文 《中国藏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5-47,212-213,共15页
元明之际,十六罗汉信仰在西藏遽然兴起,然此中原委尚不明了,有待厘清。文章利用汉藏文史料,讨论西藏十六罗汉信仰在“三明六通”和护持佛法的功能基础上,逐步衍生出祝祷长寿、疗愈帝王、护佑社稷等丰富的功用内涵。进而列举西藏各地明... 元明之际,十六罗汉信仰在西藏遽然兴起,然此中原委尚不明了,有待厘清。文章利用汉藏文史料,讨论西藏十六罗汉信仰在“三明六通”和护持佛法的功能基础上,逐步衍生出祝祷长寿、疗愈帝王、护佑社稷等丰富的功用内涵。进而列举西藏各地明代前期的石窟、殿堂和唐卡中以十六罗汉与药师七佛为主的各种神祇的组合,从图像配置角度阐明十六罗汉在上述内涵的底层逻辑上又分别呈现出救度超荐、祛病延寿、忏悔罪业等不同的功能面向。最后,通过译释元朝纳塘寺主色乌·扎巴尊珠的传记,发掘出其在元世祖和元成宗宫廷中广行药师七佛和十六罗汉仪轨的历史事迹,这不但呼应了上述十六罗汉的母题及其世俗功德的表述,亦可解释十六罗汉和药师佛的图像组合在元明之际颇为流行的文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罗汉 钦·南喀扎 祛病 救度 药师 色乌·扎巴尊珠
原文传递
基于新概念的“感知城市”探索 被引量:2
14
作者 孟濬 许文媛 赵夕朦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662-1668,1680,共8页
为了实现机器主动感知人体的生理状态、情感和行为等人体状态信息、实现机器对人体的行为和环境的有效干预,提出以机器感知人体为核心的新概念,与现有的环境智能概念进行对比;基于新概念详细分析"感知城市"的核心、关键组成... 为了实现机器主动感知人体的生理状态、情感和行为等人体状态信息、实现机器对人体的行为和环境的有效干预,提出以机器感知人体为核心的新概念,与现有的环境智能概念进行对比;基于新概念详细分析"感知城市"的核心、关键组成等要素,提出信息与信息采集设备之间所具有的耦合关系;构建以机器主动感知人体、环境自主适应人体为核心的"感知城市"平台,与IBM提出的"感知城市"平台进行对比;以"椅子"为例,具体阐述在"感知城市"中如何实现机器主动感知人体、如何在感知人体状态信息后实现环境的自主调节.与现有的环境智能和感知城市对比,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概念和平台,可以实现机器的主动感知和有效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生境 环境智能 感知城市 人体状态感知
下载PDF
论“体之于身”的自我的界限与自由——从身体现象学到中国传统修身哲学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健君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3年第1期64-77,共14页
体之于身的自我界限与自由是伯恩哈德·瓦登菲斯的身体现象学和中国传统修身哲学的共同主题。因为身体,自我开始划定界限;同样因为身体,所有既定的界限都可以被超越。人的自我认同虽然是一个不断划界的过程,但是自我却不安于既定的... 体之于身的自我界限与自由是伯恩哈德·瓦登菲斯的身体现象学和中国传统修身哲学的共同主题。因为身体,自我开始划定界限;同样因为身体,所有既定的界限都可以被超越。人的自我认同虽然是一个不断划界的过程,但是自我却不安于既定的界限并深陷于身心分裂之苦。自我的自由在于创造性地与界限相处,这一点在太极拳修身哲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恢复、拓展和深化传统修身哲学的内涵,可以此批评现代哲学对本己身心性命的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登菲斯 身体现象学 界限 修身 太极拳
下载PDF
康德论亲子关系及其问题——创造和养育自由生命体的时间性辨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祥龙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2-17,共6页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中指出,人类两性的结合所创造出的后代享有一系列天生的权利,因为这个被创造者(子女)是一个自由生命体,而且其没有同意这个创造。由此权利,导致了父母对于子女的义务及一些权利。他又指出了"创造自由生命体&...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中指出,人类两性的结合所创造出的后代享有一系列天生的权利,因为这个被创造者(子女)是一个自由生命体,而且其没有同意这个创造。由此权利,导致了父母对于子女的义务及一些权利。他又指出了"创造自由生命体"会遭遇到的解释困难,即去解释一个服从因果律的父母创造子女的过程,却创造出了一个超感性、超因果的被创造者的困难。这可以通过区分在时间中的创造与超时间或超感性的创造来克服,或起码可以证明这种创造是不自相矛盾的。本文将审视康德的这些观点,说明它们既有很启发人的一面,即将亲子关系当作与物自身相关的关系来处理,又有不少缺陷。首先,他用来避免上述解释困难的策略蔽于一端,因为时间在康德那里有感性的直观形式之一与先验想象力的表现形式的区别,而后者与"自由因"和"定言命令"是有关联的。一旦说到自由生命体的权利以及这些权利维持的时间,那么,断言这种生命体的被创造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涉及时间和感性肉身,这就很成问题。而且,康德未充分考虑到,父母也是自由的生命体,他们对于子女的权利并不完全基于子女的天生权利,而是也有自己的先天根基。康德赋予父母以过少的天赋权利与过多的后天权利,这是因为在他视野中的亲子关系是失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亲子关系 自由生命体
下载PDF
有情与无情:中国诗学中的伦理之思 被引量:1
17
作者 殷学国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83-90,共8页
道德论域中,情性之辩涉及伦理问题的人性论基础,而情理之争则关联道德价值判断背后的规范问题。以诗言思,融学理的思考与诗性的表述为一体。具体的诗歌作品中,有情无情之辨,从对自然人事的伦理观照,发展为社会实践上的反道德与反价值,... 道德论域中,情性之辩涉及伦理问题的人性论基础,而情理之争则关联道德价值判断背后的规范问题。以诗言思,融学理的思考与诗性的表述为一体。具体的诗歌作品中,有情无情之辨,从对自然人事的伦理观照,发展为社会实践上的反道德与反价值,似乎走向反伦理的歧途。然超脱物与我的视域,以天观之,则渔樵意象诗作中的伦理之思又转出"天道有情"的意味。中国诗学中的伦理之思,蕴含着关于"仁政"的美德要求,关于"功利"的价值思考,以及关于群己、物我、天人关系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这既是中国学术思想的诗性特征,也是中国诗学的重要思想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情无情 渔樵 中国诗学 伦理学
下载PDF
佛教“孝道”观念的建构——以《地藏菩萨本愿经》为中心
18
作者 郭盛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22-35,共14页
儒家“孝亲”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是中国传统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石。而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若要在古代的中国社会中立足并传播开来,必须要妥善解释佛教与“孝亲”观念之间的关联,才能与中国传统社会相适应。中国... 儒家“孝亲”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是中国传统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石。而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若要在古代的中国社会中立足并传播开来,必须要妥善解释佛教与“孝亲”观念之间的关联,才能与中国传统社会相适应。中国佛教的“孝道”观念成为了佛教传播史中的重要一节,通过对佛教经典《地藏菩萨本愿经》的“文本”解读,可以获知佛教“孝道”观念架构体系,窥见中国佛教与儒家文化的冲突整合过程,并最终形成了有别于儒家思想的独特的佛教“孝道”观念。这一论题的探究可以展现中国佛教与儒家文化兼容,也为“佛教中国化”学术审视提供一个有意义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孝道观念 地藏经 “众生”概念 善知识
下载PDF
众生无差别:约翰·伯恩赛德动物诗歌中的佛教思想
19
作者 王秋生 《英语文学研究》 2023年第2期155-171,共17页
本文以当代苏格兰诗人约翰·伯恩赛德的诗集为研究对象,从众生平等、不杀生、人与动物共同体等三个层面分析和探讨其动物诗歌中的佛教思想和动物伦理。伯恩赛德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给自然生态带来的负面影响,表达了众生平等和不杀生的... 本文以当代苏格兰诗人约翰·伯恩赛德的诗集为研究对象,从众生平等、不杀生、人与动物共同体等三个层面分析和探讨其动物诗歌中的佛教思想和动物伦理。伯恩赛德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给自然生态带来的负面影响,表达了众生平等和不杀生的观念,包括批判以娱乐为目的的杀生、见死不救等行径,肯定救助处于危难之中的动物的行为。这些均反映了诗人愿意与动物共享生存空间的共同体观。作为生态诗人,伯恩赛德为建立和谐共生的人与自然关系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生态诗学和动物伦理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翰·伯恩赛德 佛教思想 众生平等 不杀生 人与动物共同体
原文传递
辩证法三题
20
作者 张光成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114-117,共4页
辩证法是揭示事物向相反方向而去,是从事物的反面看事物的。它因事物向背反的方向而去,所以表现宇宙之大。辩证法是站在弱者一方的。柔弱胜刚强,弱的一方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胜强大的事物,所以辩证法是作为弱者思想武器的辩证法。最后,天... 辩证法是揭示事物向相反方向而去,是从事物的反面看事物的。它因事物向背反的方向而去,所以表现宇宙之大。辩证法是站在弱者一方的。柔弱胜刚强,弱的一方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胜强大的事物,所以辩证法是作为弱者思想武器的辩证法。最后,天有好生之德,无垠的宇宙也总能给宇宙中的万千事物以存在、生长、成熟、表演、"秀"的机会与过程,让万有展示其风华亮丽。在此辩证法又是有情的辩证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辩证法 反者道之动 柔弱胜刚强 有情的辩证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