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1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土壤干层水分恢复研究 被引量:73
1
作者 王志强 刘宝元 路炳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1944-1950,共7页
黄土高原土壤干层是一个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干层土壤水分的恢复对正确指导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实现该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固原县,选择了将紫花苜蓿翻耕后3a、12a的坡耕地,对其土壤干层的... 黄土高原土壤干层是一个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干层土壤水分的恢复对正确指导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实现该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固原县,选择了将紫花苜蓿翻耕后3a、12a的坡耕地,对其土壤干层的水分恢复状况进行了分析。发现二者土壤干层水分最大恢复深度分别为3m、4.8m,但土壤水分含量在中效水及其之上的主要恢复层深度分别为2m、2.2m。苜蓿翻耕3a和12a后2m以上土层土壤平均湿度都能恢复到易效水或极易效水的水平,可以满足1年生农作物的生长需求而不会进一步恶化土壤水分生态环境。但即使苜蓿翻耕12a后土壤水分,也不能满足林木和多年生豆科牧草正常生长的水分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半干旱区 土壤干层 紫花苜蓿 土壤水分
下载PDF
封育措施对半干旱沙地草场植被群落特征及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87
2
作者 杨晓晖 张克斌 侯瑞萍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30-734,共5页
随着干旱区草场非平衡态理论的提出和发展,退化草场封育的时间、方式与草场恢复间的关系已成为目前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作者选择完全封育、季节封育和未封育3种措施进行对半干旱沙地草场的植被特征及其生物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 随着干旱区草场非平衡态理论的提出和发展,退化草场封育的时间、方式与草场恢复间的关系已成为目前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作者选择完全封育、季节封育和未封育3种措施进行对半干旱沙地草场的植被特征及其生物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封育处理的年份中,不同封育措施(放牧压力)是决定植被差异的主要因子。完全封育区和季节封育区植物以一年生草本为主,在植物种数量、生物多样性上差异并不显著,未封育区植被则以多年生草本为主,且Simpson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与前两者差异均显著;完全封育并未导致一些牲畜喜食植物种的完全消失,但一些饲用价值差的植物如平卧碱蓬等大量出现在完全封育的群落中,同时旱生和强旱生植物的比例明显增加。尽管3种措施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差异并不显著,但各群落中主要植物种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则存在这一定的差异,从3种措施植被的饲用价值来看,季节封育区植被的饲用价值较高,表明季节封育可以促进并提高草场的放牧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地上生物量 沙地草场 封育 半干旱区
下载PDF
半干旱区中耕深松对土壤水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0
3
作者 肖继兵 孙占祥 +3 位作者 杨久廷 张玉龙 郑家明 刘洋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09-714,共6页
为了提高半干旱区旱作农田对天然降雨的利用率,打破犁底层,增加雨水入渗,达到蓄水保墒、提高作物产量的目的,2008-2009年在朝阳半干旱区对旱地玉米和大豆进行中耕深松试验。研究表明,深松能打破犁底层,降低表层土壤容重和根系穿透阻力,... 为了提高半干旱区旱作农田对天然降雨的利用率,打破犁底层,增加雨水入渗,达到蓄水保墒、提高作物产量的目的,2008-2009年在朝阳半干旱区对旱地玉米和大豆进行中耕深松试验。研究表明,深松能打破犁底层,降低表层土壤容重和根系穿透阻力,提高土壤孔隙度。与对照相比,深松可以增加土壤含水量并可以提高水分入渗深度,深松区土壤水分入渗深度可达80 cm左右,未深松区土壤水分入渗深度只有40 cm左右。深松使玉米根干重增加幅度为3.6%-6.1%,使大豆根干重增加15.1%,并使大豆主根系入土深度增加3 cm,玉米增产幅度1.9%-11.3%,在干旱年份增产效果明显,大豆增产19.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深松 土壤水分 玉米 大豆 产量
原文传递
陇中半干旱地区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水分及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63
4
作者 晋小军 黄高宝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9-112,共4页
通过分析6种不同耕作措施对定西半干旱地区春小麦土壤水分年变化和垂直变化的影响,结合春小麦产量分析了不同耕作措施的水分利用率。结果表明,免耕秸秆覆盖和传统耕作秸秆覆盖两个处理土壤贮水量少,但水分利用效率高。而免耕不覆盖和免... 通过分析6种不同耕作措施对定西半干旱地区春小麦土壤水分年变化和垂直变化的影响,结合春小麦产量分析了不同耕作措施的水分利用率。结果表明,免耕秸秆覆盖和传统耕作秸秆覆盖两个处理土壤贮水量少,但水分利用效率高。而免耕不覆盖和免耕覆膜2个处理土壤贮水量最多,但作物的水分利用率最低。从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贮水量的影响看,表现为TW6>TW3>TW1>TW5>TW2>TW4,而水分利用率则为TW2>TW4>TW1>TW5>TW3>TW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地区 春小麦 耕作措施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不同人工植被恢复土壤水分的相对亏缺 被引量:68
5
作者 杨磊 卫伟 +1 位作者 莫保儒 陈利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060-3068,共9页
土壤水分是制约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的关键因子。而缺乏科学指导的人工植被恢复会加剧土壤水分耗竭,造成土壤水分亏缺,从而严重阻碍该区生态系统恢复和脆弱生境的有效改善。以典型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甘肃定西龙滩流域为例... 土壤水分是制约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的关键因子。而缺乏科学指导的人工植被恢复会加剧土壤水分耗竭,造成土壤水分亏缺,从而严重阻碍该区生态系统恢复和脆弱生境的有效改善。以典型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甘肃定西龙滩流域为例,对比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储水状况,并通过构建土壤水分相对亏缺指数CSWDI(Compared Soil Water Deficit Index)和样地土壤水分相对亏缺指数PCSWDI(Plot Compared Soil Water Deficit Index)进行定量化分析与评价,发现各人工植被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壤水分亏缺。其中,柠条、油松、山杏林地PCSWDI分别达到0.65、0.62、0.62,土壤水分亏缺严重,尤其是100 cm以下土层;山毛桃林地和苜蓿草地PCSWDI分别为0.38和0.17,在100—200 cm土层有一定程度的水分亏缺,但相对较轻;侧柏林地土壤水分的亏缺主要集中在20—100 cm这一层次,100 cm以下则随深度增加而降低;0—200 cm土层内,杨树林地、撂荒草地和马铃薯农地无显著水分亏缺,且在0—100 cm内土壤水分有一定的补充。CSWDI和PCSWDI能有效反映不同层次和样地土壤水分相对亏缺状况,可用于同一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水分响应的定量化分析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黄土高原 土壤水分 水分亏缺 植被恢复
下载PDF
半干旱地区不同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量碳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58
6
作者 文倩 赵小蓉 +2 位作者 陈焕伟 妥德宝 林启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504-1509,共6页
在半干旱地区采集7个不同利用方式的土样,利用干筛法获得不同粒径的团聚体,并分析其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K_2SO_4浸提碳含量。结果显示,有机碳含量最高的土壤其大团聚体占的比例也最高;未筛分土壤的微生物量碳以灌溉耕地最高、油菜-土... 在半干旱地区采集7个不同利用方式的土样,利用干筛法获得不同粒径的团聚体,并分析其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K_2SO_4浸提碳含量。结果显示,有机碳含量最高的土壤其大团聚体占的比例也最高;未筛分土壤的微生物量碳以灌溉耕地最高、油菜-土豆轮作旱地最低,分别为336和189mg·kg-1。团聚体微生物量碳含量为153~324mg·kg-1。灌溉耕地土壤>5mm团聚体最高,草地土壤<0.25mm团聚体最低。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在大团聚体(>2mm)中的含量相对都高于小团聚体。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极显著相关,与K2SO4浸提碳不相关。与微生物量碳相反,K_2SO_4浸提碳含量在<1mm的团聚体中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量碳 土壤团聚体 半干旱地区 灌溉 土壤有机碳 油菜 耕地土壤 粒径 浸提 筛分
下载PDF
半干旱区减氮增钾、有机肥替代对全膜覆盖垄沟种植马铃薯水肥利用和生物量积累的调控 被引量:67
7
作者 张绪成 于显枫 +3 位作者 王红丽 侯慧芝 方彦杰 马一凡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52-864,共13页
【目的】减氮增钾和有机肥替代是提高中国作物生产中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降低作物生产病害风险的有效途径。研究明确半干旱区全膜覆盖垄沟种植马铃薯减氮追施、有机肥替代和增施钾肥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和... 【目的】减氮增钾和有机肥替代是提高中国作物生产中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降低作物生产病害风险的有效途径。研究明确半干旱区全膜覆盖垄沟种植马铃薯减氮追施、有机肥替代和增施钾肥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和水分利用的影响,为该区域实施水肥高效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在4年大田定位试验基础上,通过测定全膜覆盖垄沟种植条件下传统施肥(PM)、减氮25%并花期追施和增施钾肥(PMN)和减氮50%与有机肥替代并花期追施(PMO)的土壤贮水量、马铃薯的生物量和产量等指标,计算不同施肥模式的耗水量、生长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以明确不同养分管理模式对马铃薯耗水过程的调控及其对干物质积累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2011—2014年PMN花前耗水量较PM分别降低了17.4、28.7、26.8和34.2 mm,花后耗水量增加了31.1、34.7、36.7和49.2 mm;PMO没有显著降低马铃薯花前耗水,而花后耗水量分别增加了17.8、24.3、11.2和10.3 mm。与PM相比,PMN在盛花期后显著提高马铃薯地上地下生物量和生长速率,使马铃薯产量在2012—2014年平均增加2 595.1 kg·hm-2,并使水分利用效率(WUE)在2013—2014年分别增加了14.4%和6.3%,达到显著差异;PMO显著提高马铃薯各生育期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和生长速率,4年平均马铃薯块茎产量增加了2 945 kg·hm-2,而且WUE在2012—2014年显著高于PM。PMN和PMO较PM均能显著提高马铃薯肥料偏生产力、化肥偏生产力、氮素偏生产力和化肥氮素偏生产力,表明PMN和PMO能协同提高作物的养分和水分利用效率,实现以肥调水和以水促肥的目标。2011年为严重干旱年份,虽然PMN和PMO能调节马铃薯花前花后耗水,提高地上地下生物量和生长速率,显著提高养分偏生产力,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提高。【结论】PMN和PMO均能显著调节马铃薯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马铃薯 氮肥减量 有机肥替代 钾肥 水肥利用效率 产量
下载PDF
半干旱地区地气界面水汽和二氧化碳通量的日变化及季节变化 被引量:59
8
作者 刘辉志 涂钢 +2 位作者 董文杰 符淙斌 石立庆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8-118,共11页
采用涡动相关方法连续观测2002年10月到2003年12月半干旱地区地气界面水汽和二氧化碳通量变化,分析水汽和二氧化碳通量的季节和日变化规律,同时比较农田和退化草地两种不同下垫面物质和能量通量交换过程的差异,得到如下一些主要结果... 采用涡动相关方法连续观测2002年10月到2003年12月半干旱地区地气界面水汽和二氧化碳通量变化,分析水汽和二氧化碳通量的季节和日变化规律,同时比较农田和退化草地两种不同下垫面物质和能量通量交换过程的差异,得到如下一些主要结果:(1)半干旱地区湿季,相距5km的两种不同下垫面,即使在同一天气过程控制下,不同植被下垫面的降雨分布仍不尽相同,甚至相差很大。这表明降雨空间的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具有很强的局地特征。(2)在干季近地面层能量收支中,两种不同下垫面上的有效能量(净辐射与地表热流量之差)主要分配为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在非生长季(干季)通常很小。在湿季(生长季),潜热通量与感热通量相当,但农田下垫面的潜热通量大于退化草原下垫面。(3)土壤的温度和湿度日变化主要集中在0~20cm土壤层内,在湿季农田下垫面土壤的湿度有明显的跳跃,这与降雨过程有很好的相关。(4)在非生长季,两种不同下垫面地气间二氧化碳通量差别不大,都很小。白天由于光合作用,在生长季农田下垫面吸收CO2通量较退化草原大,但比湿润地区稻田下垫面小一个量级,远小于森林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变化 水汽通量 二氧化碳通量 半干旱地区 涡动相关法
下载PDF
半干旱区土壤酶活性与其理化及微生物的关系 被引量:52
9
作者 丁菡 胡海波 王人潮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18,共6页
在半干旱典型区域选择了8个不同植物群落样地对4类土壤酶活性及与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种酶活性受制于水分、盐碱等因素,含量均较低。大多数酶在同一样地各个剖面中变化趋势一致。相关分析表明,影响各种... 在半干旱典型区域选择了8个不同植物群落样地对4类土壤酶活性及与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种酶活性受制于水分、盐碱等因素,含量均较低。大多数酶在同一样地各个剖面中变化趋势一致。相关分析表明,影响各种酶活性的土壤物理、化学、生物性状有一定的差异,其中大多与有机质含量、微生物含量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用土壤化学性质对各种酶活性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可以得到理想的方程。主成分分析发现,微生物量和中性磷酸酶在各主成分中均有较大的相关系数,可认为是该地区有代表性的土壤生物特性因子。另外,对土壤表层酶活性和微生物量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将8个样地分为不同的类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土壤酶活性 理化性质 微生物量
下载PDF
甘肃中部半干旱区紫花苜蓿耗水规律及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43
10
作者 杨启国 张旭东 杨兴国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3年第4期37-40,共4页
利用大型蒸渗仪于2001~2002年连续2年测定的甘肃中部半干旱地区紫花苜蓿生长期日耗水量以及土壤水分资料,分析研究了耗水规律和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全生长期总耗水量约在382 9mm左右,日耗水量随降水量的增大而增大,在... 利用大型蒸渗仪于2001~2002年连续2年测定的甘肃中部半干旱地区紫花苜蓿生长期日耗水量以及土壤水分资料,分析研究了耗水规律和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全生长期总耗水量约在382 9mm左右,日耗水量随降水量的增大而增大,在整个生长期内基本呈现周期性正弦曲线波动,土壤水分的周年变化可划分为3个时期:春季失墒期、夏季波动变化期、秋季增墒期;垂直变化分为3个层次:多变层(0~30cm)、缓变层(30~100cm)、稳变层(100~200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中部地区 半干旱区 紫花苜蓿 耗水规律 土壤水分
下载PDF
半干旱区夏闲期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及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51
11
作者 侯贤清 韩清芳 +2 位作者 贾志宽 李永平 杨宝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2-58,共7页
在宁南旱平地进行了夏闲期深松、免耕及传统翻耕(对照)对土壤水分及后作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夏闲期深松和传统翻耕能有效地蓄雨保墒,提高旱平地冬小麦播前的土壤贮水量,深松和翻耕土壤蓄墒率极显著高于免耕处... 在宁南旱平地进行了夏闲期深松、免耕及传统翻耕(对照)对土壤水分及后作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夏闲期深松和传统翻耕能有效地蓄雨保墒,提高旱平地冬小麦播前的土壤贮水量,深松和翻耕土壤蓄墒率极显著高于免耕处理,深松处理较翻耕高0.79%;夏闲期末深松处理0~200cm土壤贮水量(310.78mm)分别较免耕、传统翻耕高8.23mm、1.61mm。深松和免耕较传统翻耕显著改善了冬小麦苗期的土壤水分状况,对越冬期0~60cm耕层土壤水分状况的改善有利于冬小麦的越冬。苗期0~200cm土壤贮水量深松、免耕分别较传统翻耕(351.05mm)高35.9mm、28.8mm,不同的耕作处理对后作冬小麦苗期的土壤水分影响差异主要在80cm以上土层。冬小麦返青期降雨主要使0-80cm土层土壤贮水量有所增加,处理间的差异减小。夏闲期深松处理能有效地增加对降雨的蓄保能力,提高旱地冬小麦播前及整个生长阶段0~200cm的土壤贮水量。不同耕作方式的冬小麦产量以夏闲期翻耕处理最高(3475.9kg/hm^2),与深松处理(3322.0kg/hm^2)无显著差异,免耕显著低于其它2种耕作处理;水分利用效率以翻耕最高[14.12kg/(hm^2·mm)],深松次之[13.62kg/(hm^2·mm)],免耕处理显著低于前二者[10.64kg/(hm^2·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耕作方式 土壤水分 水分利用效率 冬小麦
下载PDF
半干旱区沙质退化草地造林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42
12
作者 胡亚林 曾德慧 +1 位作者 范志平 艾桂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391-2397,共7页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培养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我国北方半干旱区科尔沁沙地退化草地营造樟子松人工林32年后0~10cm表层土壤理化性状、土壤碳氮矿化量、土壤微生物量以及土壤酶活性等的变化.结果表明:32年生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全氮...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培养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我国北方半干旱区科尔沁沙地退化草地营造樟子松人工林32年后0~10cm表层土壤理化性状、土壤碳氮矿化量、土壤微生物量以及土壤酶活性等的变化.结果表明:32年生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等养分含量分别下降了21%、42%和45%;5月和11月樟子松人工林土壤NH4+-N显著高于草地(P=0.001;P=0.019),而5、8和11月草地土壤NO3--N含量显著高于樟子松人工林(P<0.001;P=0.048;P=0.031);5、8和11月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日矿化释放的CO2-C量均大于草地,而二者土壤氮矿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5和8月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与草地相比差异不显著,11月则显著高于草地;土壤养分和水分含量是影响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的重要因素;与草地相比,樟子松人工林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降低,而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升高.上述结果说明半干旱区沙质退化草地营造樟子松人工林32年后土壤质量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由于植被的改变,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理化性状和生物学性状等表现出与草地不同的季节动态特征.造林作为我国北方半干旱区沙地退化生态系统的一种恢复手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草地造林 土壤质量 樟子松
下载PDF
保水剂用法和用量对马铃薯产量和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39
13
作者 刘殿红 黄占斌 +1 位作者 蔡连捷 魏仲香 《西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66-270,共5页
为了促进宁南半干旱山区产业支柱作物马铃薯的生产,解决马铃薯生产、特别是苗期的干旱缺水问题,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进行保水剂用法和用量对马铃薯产量和效益的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苗期每公顷穴施保水剂15~60kg,能促进码铃... 为了促进宁南半干旱山区产业支柱作物马铃薯的生产,解决马铃薯生产、特别是苗期的干旱缺水问题,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进行保水剂用法和用量对马铃薯产量和效益的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苗期每公顷穴施保水剂15~60kg,能促进码铃薯干物质的积累和提高光合生产率,其中以苗期每公顷穴施30kg用量效果最好,其产量和商品薯分别比对照高出25.26~27.30%、204.46%~237.50%,增收2257.5~2500.5元/hm^2。研究表明,宁南半干旱区及其同类地区旱地种植马铃薯,保水剂应用的适宜施用方式和用量是苗期穴施30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保水剂 马铃薯 产量 效益
下载PDF
不同覆膜栽培方式对旱地土壤水热效应及西瓜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1
14
作者 马忠明 白玉龙 +1 位作者 薛亮 杜少平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14-522,共9页
【目的】西瓜是黄土高原旱地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近年来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但该区域降水总量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西瓜生产中常遭受前期干旱和后期涝害而导致减产。本研究针对黄土高原旱作区水资源缺乏的现状,采用垄沟种植,改变栽培方式... 【目的】西瓜是黄土高原旱地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近年来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但该区域降水总量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西瓜生产中常遭受前期干旱和后期涝害而导致减产。本研究针对黄土高原旱作区水资源缺乏的现状,采用垄沟种植,改变栽培方式和覆膜方式,探索适宜西瓜生长的集雨高产栽培模式,实现有效汇集天然降水,以改善土壤水热效应,提高西瓜产量。【方法】2011—2013在甘肃省庆阳市宁县太昌乡开展试验,研究不同覆膜栽培方式对旱地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和西瓜产量的影响。试验设全覆膜垄上播种(RM)、全覆膜垄上沟播(GM)、全覆膜沟播(TG)、半覆膜垄上沟播(GH)和半覆膜垄上播种(RH)5个处理,采用随机区组排列,以RH为对照,3次重复。起垄后垄宽100 cm,沟宽30 cm。垄上沟播处理中,集水沟宽20 cm,深10 cm。采用Stow Away Tidbit Temp Logger测定5、10和15 cm土层土壤温度,烘干法测定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种植密度为7 692株/hm2。【结果】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受集雨作用和西瓜生长影响。在幼苗期,TG、GM和GH处理0—10 cm土壤含水量分别较RH提高41.41%、37.82和32.69%。伸蔓期TG、RM和GH处理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别较RH提高13.91%、10.61%和6.75%,结果期GM和GH处理0—40 cm土壤含水量分别较RH提高8.50%和5.49%。成熟期GM、GH、TG和RM处理0—40 cm土壤含水量分别较RH提高10.51%、10.33%、4.98%和3.66%,土壤储水量由高到低依次为GH>GM>TG>RM>RH。不同处理的温度日变化呈"S"型负正弦曲线,随土壤深度的增加,曲线的振幅减小,相位后移,周期增长。日均温度从大到小依次为RM>RH>GM>TG>GH。土层每加深5 cm,各处理温度日变化曲线相位依次推移1 h。垄上温度均高于垄沟,垄上土壤温度以处理RM最高。不同栽培方式的保温效果从大到小依次为GM>TG>GH>RH>RM。GM处理连续两年产量最高,平均较RH提高10.34%,GH处理3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栽培 产量 西瓜 半干旱区
下载PDF
半干旱区马铃薯品种性状比较试验 被引量:39
15
作者 董旭生 牛俊义 +5 位作者 高玉红 张小红 苏平 刘宏胜 景卫国 葸廷奎 《中国马铃薯》 2015年第3期129-132,共4页
为筛选出适合甘肃中部半干旱区种植的高产抗逆性强的马铃薯品种,通过田间试验,对新引进的6个马铃薯品种在甘肃会宁半干旱区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脱毒薯‘青薯168’、‘庄薯3号’和‘黑蛋’产量较当地大面积种植常规品种‘青薯168... 为筛选出适合甘肃中部半干旱区种植的高产抗逆性强的马铃薯品种,通过田间试验,对新引进的6个马铃薯品种在甘肃会宁半干旱区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脱毒薯‘青薯168’、‘庄薯3号’和‘黑蛋’产量较当地大面积种植常规品种‘青薯168’(CK)增产32.19%以上,产量差异极显著,且综合农艺性状好,可做为甘肃中部半干旱地区大面积推广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马铃薯 品种比较 产量
下载PDF
半干旱地区不同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量磷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29
16
作者 文倩 赵小蓉 +4 位作者 张书美 妥德宝 李贵桐 陈焕伟 林启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27-332,共6页
从半干旱地区采集了7个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样品,利用干筛法获得了不同粒径的土壤团聚体,研究了微生物量磷、速效磷、有机磷及其组分在团聚体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磷、有机磷分别为5.86~12.24mg·kg-1和0.12~0.35g&... 从半干旱地区采集了7个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样品,利用干筛法获得了不同粒径的土壤团聚体,研究了微生物量磷、速效磷、有机磷及其组分在团聚体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磷、有机磷分别为5.86~12.24mg·kg-1和0.12~0.35g·kg-1,灌溉耕地最高、退化草地最低,二者在大团聚体(>2mm)中的含量皆高于小团聚体(<2mm);土壤速效磷含量则相反,在小团聚体中较高。有机磷分组研究显示,大团聚体的中等稳定性和稳定性有机磷含量较高,活性和中等活性有机磷含量则在>2mm或<0.5mm团聚体中较高。结果表明土壤大团聚体可能是磷转化的库,小团聚体是土壤磷供给的源。微生物量磷与各种形态的土壤磷都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土壤微生物量 半干旱地区 土壤磷 有机磷 土壤速效磷 退化草地 含量 分布特征 分组研究
下载PDF
保水剂和微生物菌肥对半干旱区造林和土壤改良的影响 被引量:38
17
作者 宋双双 孙保平 张建锋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34-339,共6页
试验分别设置低、中、高浓度保水剂(20,40,60g/株)和微生物菌肥(150,300,450g/株)用于张北半干旱区风沙土樟子松造林。通过分析不同处理对土壤田间持水量、有效水分含量、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微生物菌落数量和微生物量碳、氮等指标的差异... 试验分别设置低、中、高浓度保水剂(20,40,60g/株)和微生物菌肥(150,300,450g/株)用于张北半干旱区风沙土樟子松造林。通过分析不同处理对土壤田间持水量、有效水分含量、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微生物菌落数量和微生物量碳、氮等指标的差异,研究保水剂与微生物菌肥对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微生物以及樟子松成活率的影响,探究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区樟子松造林的最佳配比。结果表明:保水剂和微生物菌肥能够显著改良土壤,提高造林成活率,但不同浓度配比对各项指标影响效果不同。高浓度保水剂单施对田间持水量,有效水分含量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提高最明显,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141%,150%,63.8%;中浓度保水剂和高、中浓度菌肥混施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土壤微生物量,其中真菌,细菌和放线菌分别较对照组高77%,108%,93%,微生物碳、氮分别较对照组增加132%,178%。此外,施加保水剂和微生物菌肥对樟子松生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株高、地径平均值分别较对照组提高6%,12%。保水剂提高樟子松成活率的效果优于其与微生物菌肥混施,且中浓度保水剂条件下造林成活率最高。在干旱、半干旱区造林时,采用中浓度保水剂和微生物菌肥配施可以改良土壤,提高造林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水剂 微生物菌肥 半干旱区 风沙土 成活率
下载PDF
鄂尔多斯高原3种优势灌木幼苗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被引量:23
18
作者 肖春旺 张新时 +1 位作者 赵景柱 吴钢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1年第7期736-741,共6页
鄂尔多斯高原是中国半干旱沙区典型沙地 ,这里的干旱生态系统对全球的水热分配格局具有灵敏的响应。随着未来全球变暖 ,将给这里的陆地生态系统分布格局和生产力带来巨大影响。选择鄂尔多斯高原优势灌木柠条(CaraganaintermediaKuangetH... 鄂尔多斯高原是中国半干旱沙区典型沙地 ,这里的干旱生态系统对全球的水热分配格局具有灵敏的响应。随着未来全球变暖 ,将给这里的陆地生态系统分布格局和生产力带来巨大影响。选择鄂尔多斯高原优势灌木柠条(CaraganaintermediaKuangetH .C .Fu)、杨柴 (HedysarummongolicumTurcz.)和油蒿 (ArtemisiaordosicaKraschen .)幼苗为研究对象 ,人为控制 2种温度水平来探讨它们的幼苗形态可塑性、生物量效应和光合生理特征对增温条件下的生态适应策略。研究结果表明 ,增温处理对 3种植物种类生长和光合生理特征的影响是不同的。增温对柠条和杨柴幼苗株高、叶数、叶面积、生物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等特征有显著的增大作用。表明增温对柠条和杨柴幼苗生长具有显著正效应。增温对油蒿幼苗生长总体影响不显著 ,叶数、叶大小、叶面积、生物量、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随着温度增高没有显著增大 ,但树高和净光合速率随着温度增高而显著增大。柠条、杨柴和油蒿幼苗之间的种间生长差异显著 ,除叶大小外 ,其余 7个特征值均为柠条幼苗显著高于杨柴和油蒿幼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高原 优势灌木 半干旱区 全球变暖 生态适应 幼苗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饲用燕麦种质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 被引量:36
19
作者 南铭 赵桂琴 柴继宽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97-1205,共9页
通过遗传种质的多样性评估,可以指导育种中优异互补亲本的选择,进而提高优异基因的积累叠加和新品种培育的效率,为促进饲用燕麦品种选育提供基础依据。本研究选用45份来自国内外的饲用燕麦种质,通过对20个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 通过遗传种质的多样性评估,可以指导育种中优异互补亲本的选择,进而提高优异基因的积累叠加和新品种培育的效率,为促进饲用燕麦品种选育提供基础依据。本研究选用45份来自国内外的饲用燕麦种质,通过对20个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合二维排序综合评价优异种质资源,结果表明:供试种质材料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丰富,遗传基础广泛;单株粒重的遗传多样性指数(3.86)最高,单株粒数变异系数高达36.98%,所有表型性状均表现出了丰富的变异;主成分分析将10个表型性状转化成可以代表原有指标83.735%信息量的4个主成分,构建出以4个主成分因子为参数的定量评价函数模型,并通过二维排序筛选出Z4(青引1号)、Z5(Bauntebue)、Z6(定燕2号)、Z7(定引1号)、Z12(Jerry)、Z21(Marion)、Z22(Trophy)、Z32(Loevile)等8个因子协调最好的优异种质材料;系统聚类将供试种质划分为3大类群,第Ⅰ、Ⅲ类群可作为选育高产、抗病、抗倒品种的优良亲本,第Ⅱ类群包涵种质地理来源丰富,可作为选育多目标性状的优良亲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饲用燕麦种质 表型性状 遗传多样性 综合评价
下载PDF
半干旱区小麦玉米雨水高效利用技术模式 被引量:33
20
作者 牛建彪 《甘肃农业科技》 2005年第5期22-23,共2页
根据榆中县东部半干旱农业区的特点,总结推广的旱作玉米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沟播集成技术模式可使旱地玉米平均单产比半膜覆盖增产30.4%,增加产值2345.4元/hm2;小麦微垄覆膜集雨集成技术模式可使旱作小麦的平均产量比露地常规种植对照增产2... 根据榆中县东部半干旱农业区的特点,总结推广的旱作玉米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沟播集成技术模式可使旱地玉米平均单产比半膜覆盖增产30.4%,增加产值2345.4元/hm2;小麦微垄覆膜集雨集成技术模式可使旱作小麦的平均产量比露地常规种植对照增产25.2%,增加产值758.25元/hm2。并重点从选地整地、选用良种、起膜覆膜、田间管理等方面介绍了配套栽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早农业区 玉米 小麦 雨水高效利用 集成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