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陆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流行特征的Meta分析 被引量:121
1
作者 韩阿珠 徐耿 苏普玉 《中国学校卫生》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665-1670,共6页
目的探讨中国大陆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的流行特征,为今后干预和控制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提供基线数据。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库(CBM)、中国学术文献库总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Pub Med数据库、Embase数... 目的探讨中国大陆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的流行特征,为今后干预和控制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提供基线数据。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库(CBM)、中国学术文献库总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Pub 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以及Web of Science中公开发表的关于中国大陆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的相关文献。使用R软件及其Meta程序包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按照性别、学段、城乡、独生子女、地区以及调查年限进行亚组分析,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评价。结果最终共纳入文献22篇,累计纳入总样本量146 936人,非自杀性自伤总检出率为27.4%(95%CI=24.5%~30.2%)。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大陆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检出率男生(27.2%)高于女生(25.6%),非独生子女(28.8%)高于独生子女(28.0%),农村(32.2%)高于城市(27.7%),中部地区(32.3%)高于西部(30.1%)、东部(25.4%)、东北部(5.5%)地区,2012年及之后调查的检出率(31.4%)高于2012年之前的检出率(2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37.03,9.85,30.28,531.58,120.95,P值均<0.05)。本次所纳入研究文献无发表偏倚,Meta分析结果稳健。结论我国大陆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总体检出率较高,且在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城乡、地区以及调查年限间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伤害行为 流行病学研究 精神卫生 学生
原文传递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的编制及其信效度评价 被引量:111
2
作者 万宇辉 刘婉 +1 位作者 郝加虎 陶芳标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0-173,共4页
目的编制适合我国使用的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并对其信效度进行评价,为更好地了解我国青少年非自杀性自杀行为提供工具。方法自行编制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沈阳、郑州、南昌和深圳部... 目的编制适合我国使用的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并对其信效度进行评价,为更好地了解我国青少年非自杀性自杀行为提供工具。方法自行编制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沈阳、郑州、南昌和深圳部分在校初、高中学生,共15 096人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同质信度、分半信度、结构效度等评价问卷的信效度。选取合肥市某中学94名学生使用自残功能性评估问卷(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Self-mutilation,FASM)作为校标问卷进行调查,考察问卷的效标关联效度。结果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分为行为问卷(12个条目)和功能问卷(19个条目)2部分。行为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921,分半信度为0.851,重测信度为0.843,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4.914%,与校标问卷FASM行为维度得分的相关系数r=0.833(P<0.01)。功能问卷总分的Cronbachα系数为0.905,分半信度为0.786,重测信度为0.805,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3.871%,与校标问卷FASM功能维度得分的相关系数r=0.859(P<0.01)。结论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作为我国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和功能的评定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伤害行为 精神卫生 青少年
原文传递
认知行为干预对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的影响 被引量:77
3
作者 李桂林 陈炯华 +3 位作者 张玉琦 刘晓伟 王瑛 程灶火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202-1206,共5页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26例抑郁症有自杀意念的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13例。对照组患者服用抗抑郁药,研究组患者服用抗抑郁药的同时给予认知行为干预。在入组时和研究结...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26例抑郁症有自杀意念的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13例。对照组患者服用抗抑郁药,研究组患者服用抗抑郁药的同时给予认知行为干预。在入组时和研究结束时分别运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和自杀态度问卷(Questionnaire of Suicide Attitude,QSA)对存在自杀意念的抑郁症患者进行评定。结果干预后第2、4、8周,干预组患者HAMD总分和认知障碍因子自杀项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干预组患者在干预后第8周对自杀意念性质的认识和对自杀者、自杀者家属及安乐死的态度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认知行为干预能够改善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意念,值得临床医护人员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自我伤害行为 认知疗法
原文传递
中国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检出率的Meta分析 被引量:76
4
作者 潘珍 毛绍菊 +7 位作者 唐寒梅 傅燕艳 孙玮璇 廖志林 李瑊妮 邱红恒 朱金云 黄鹏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78-881,共4页
目的系统评价中国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的检出率及其分布特征,为了解我国大学生NSSI检出率的分布情况提供更可靠的信息。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CNKI、万方数据库和VIP数据库,搜集关于我国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检出率研究的文献,检索时限为... 目的系统评价中国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的检出率及其分布特征,为了解我国大学生NSSI检出率的分布情况提供更可靠的信息。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CNKI、万方数据库和VIP数据库,搜集关于我国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检出率研究的文献,检索时限为1989年1月至2015年8月。英文检索词包括undergraduate/college/university;self-injury/self-harm/self-mutilation/self-abuse/autolesion/autotomy/autosadism等,中文检索词包括大学生/大学/高校、自(我)伤(害)/自残/自虐。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CMA 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3个研究,总样本量73 677人,非自杀性自伤检出率为16.6%(95%CI=10.7%~24.7%)。亚组分析显示,中国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检出率男生(16.2%)低于女生(1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609,P〈0.01);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高校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检出率分别为21.9%,23.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 373.879,P〈0.01)。敏感性分析显示,文献质量对结果改变不大。结论中国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检出率较高,且在性别、研究地区间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 自我伤害行为 META分析 学生
原文传递
童年创伤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59
5
作者 钟怡 杨亚婷 +1 位作者 张叶蕾 刘寰忠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20-526,共7页
目的:探讨童年创伤对青少年首次发病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的影响。方法:纳入60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并根据DSM-5评估有无NSSI,将患者分为伴NSSI组(n=24)和不伴NSSI组(n=36)。所有入组对象采用儿童... 目的:探讨童年创伤对青少年首次发病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的影响。方法:纳入60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并根据DSM-5评估有无NSSI,将患者分为伴NSSI组(n=24)和不伴NSSI组(n=36)。所有入组对象采用儿童期创伤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CTQ-SF)评估童年虐待和忽视经历,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评估抑郁、焦虑及其他心理症状,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童年创伤对NSSI的独立风险。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NSSI与童年创伤的关系。结果:60例患者中24例(40.0%)存在NSSI行为,40例(66.7%)经历过童年创伤。与不伴NSSI组相比,伴NSSI组在情绪虐待[(10.3±3.8)分与(15.3±5.5)分,t=4.15,P<0.01]、情绪忽视方面[(13.5±5.4)分与(17.0±5.2)分,t=2.51,P=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情绪虐待是NSSI的独立风险因素(OR=1.22,95%CI 1.0%~1.5%,P=0.01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伴NSSI的患者童年创伤与抑郁、焦虑等心理症状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NSSI的检出率较高,可能与其早期的童年创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青少年 应激障碍 创伤性 自我伤害行为
原文传递
江西中学生校园欺凌与自杀相关行为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38
6
作者 唐寒梅 杨丽霞 +7 位作者 傅树坚 章利明 傅燕艳 陈小龙 胡旺 何恒 李欢欢 黄鹏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0-63,共4页
目的探索中学生校园欺凌和自杀相关行为的关系,为中学生校园伤害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方便抽取南昌市和抚州市3所中学共7 129名中学生作为被试,使用Olweus欺负问卷、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问卷中自杀相关条目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中学生校园... 目的探索中学生校园欺凌和自杀相关行为的关系,为中学生校园伤害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方便抽取南昌市和抚州市3所中学共7 129名中学生作为被试,使用Olweus欺负问卷、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问卷中自杀相关条目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报告率为21.5%,其中仅被欺凌者为13.7%,仅欺凌者为2.7%,欺凌—被欺凌者为5.1%,均为男生高于女生(P值均<0.01)。中学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3种自杀相关行为的报告率分别为23.9%,10.6%和3.0%。控制相关混杂因素后,校园被欺凌、欺凌、欺凌—被欺凌均增加中学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的发生风险(OR值为2.21~3.20,P值均<0.01)。结论中学生校园欺凌是自杀相关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减少校园欺凌可能对自杀相关行为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 自我伤害行为 精神卫生 学生
原文传递
北京市高校大学生自伤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6
7
作者 攸佳宁 钟杰 梁耀坚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59-561,564,共4页
目的了解大学生自伤行为与其心理因素和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为大学生自伤行为的干预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方便抽取北京市2所大学在校学生794名,调查过去1 a内自伤行为的发生率和频率,同时测量自尊、自我挫败感、抑郁症状、边缘性人格障... 目的了解大学生自伤行为与其心理因素和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为大学生自伤行为的干预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方便抽取北京市2所大学在校学生794名,调查过去1 a内自伤行为的发生率和频率,同时测量自尊、自我挫败感、抑郁症状、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状、无效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探讨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有11.8%的大学生在过去1 a中有过1次或以上自伤行为,男生发生率(15.3%)高于女生(8.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父母亲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是自伤的危险因素(β男=3.42,P=0.025;β女=2.33,P=0.001),而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是自伤行为的保护因素(β男=-2.10,P=0.002;女生:β女=-1.60,P=0.045)。结论自伤行为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家庭教养方式对自伤行为有重要影响。应研究以家庭辅导为主的干预和预防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伤害行为 精神卫生 家庭 回归分析 学生
原文传递
童年期虐待经历与中学生自伤行为的关联性 被引量:33
8
作者 苏静 陈静 +7 位作者 万宇辉 钟超 胡晓 陶芳标 彭菲 陈钰 朱阿然 陈英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326-1329,共4页
目的探讨童年期虐待经历与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关系,为青少年自伤行为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贵阳市7所中学抽取4 617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统计学指标、童年期虐待经历、自伤行为等。采用χ... 目的探讨童年期虐待经历与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关系,为青少年自伤行为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贵阳市7所中学抽取4 617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统计学指标、童年期虐待经历、自伤行为等。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中学生自伤行为及童年期虐待检出率的差异,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童年期虐待经历对自伤行为的影响。结果中学生自伤行为的检出率为44.3%,初中生(47.4%)高于高中生(4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童年期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及躯体忽视的发生率依次为37.7%,16.8%,7.7%,61.4%和50.7%。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学习成绩较差及有心理病理症状的中学生受虐情况较重,自伤行为发生率也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χ2检验显示,任何一种童年期虐待经历都会增加自伤行为的发生(P值均<0.05)。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童年期虐待(情感、躯体、性虐待)和忽视(情感、躯体)均会增加自伤行为的发生;且随着虐待类型数目的增加,自伤行为的发生风险呈增加趋势(P值均<0.01)。结论童年期虐待经历是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加强对童年期虐待问题的重视和干预,可作为中学生自伤行为防控的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期受虐待的成年幸存者 自我伤害行为 精神卫生 学生
原文传递
童年期虐待与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关系 被引量:28
9
作者 肖亚男 陶芳标 +2 位作者 许韶君 苏普玉 黄朝辉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028-1030,共3页
目的探讨童年期不良经历与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的关系。方法在安徽省4个县各方便抽取4个中学。每所中学分别在初一至高三每个年级随机整群抽取1~2个班级,按照自愿参加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10894份。结果童年... 目的探讨童年期不良经历与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的关系。方法在安徽省4个县各方便抽取4个中学。每所中学分别在初一至高三每个年级随机整群抽取1~2个班级,按照自愿参加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10894份。结果童年期反复重度躯体虐待报告率为8.5%;反复中度躯体虐待报告率为23.6%;反复情感虐待的报告率为20.4%。青少年总体自伤报告率为22.3%,自伤的报告率与3种童年期反复虐待的经历呈相关趋势。童年期3种虐待经历是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不同类别和程度的童年期反复躯体虐待和反复情感虐待经历对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期虐待 自我伤害行为 青少年
下载PDF
淮北市中学生自伤与自杀行为关系分析 被引量:30
10
作者 雷修龙 许韶君 +5 位作者 刘祥云 祖萍 张诗晨 赵玉秋 蔡传兰 陶芳标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93-395,共3页
目的了解中学生自伤与自杀心理行为的流行状况及其相互关系,为实施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方便抽样方法,对安徽省淮北市6所中学2 707名中学生的自伤和自杀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 707名中学生最近1 a内自伤行为的总报告率为35... 目的了解中学生自伤与自杀心理行为的流行状况及其相互关系,为实施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方便抽样方法,对安徽省淮北市6所中学2 707名中学生的自伤和自杀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 707名中学生最近1 a内自伤行为的总报告率为35.2%,62.4%的自伤行为者具有反复性(≥3次),排名前3位的自伤行为分别为故意打自己(19.0%)、故意掐伤自己(15.7%)、故意拽头发(12.2%);自杀行为总报告率为16.8%,32.5%的自杀行为者具有反复性(≥3次),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报告率分别为16.2%,7.4%,3.1%。女生总自伤行为、自杀意念、自杀计划的报告率均高于男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初中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报告率均高于高中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有自伤行为的中学生自杀行为报告率明显高于无自伤行为者(P值均<0.01),有自伤行为中学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及自杀未遂风险分别是无自伤行为者的5.571,7.735,8.020倍。结论自伤是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应及早对青少年实施综合性干预措施,预防自杀行为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伤害行为 自杀 回归分析 学生
原文传递
大学生自伤行为抑郁焦虑现况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9
11
作者 赵颖 王艳秋 +3 位作者 王俊 江敏敏 王静 金岳龙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2-95,共4页
目的了解安徽省大学生自伤行为与抑郁、焦虑症状现况及其相关性,为减少大学生自伤行为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安徽省5所高校的9 63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人口学特征、抑郁自评量表(SDS)... 目的了解安徽省大学生自伤行为与抑郁、焦虑症状现况及其相关性,为减少大学生自伤行为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安徽省5所高校的9 63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人口学特征、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自伤行为问卷等。结果 9 638名大学生自伤行为检出率为22.94%(2 211名),男生(24.51%)高于女生(21.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6,P<0.05);抑郁检出率为28.57%(2 754名),焦虑检出率为11.11%(1 071名)。抑郁组自伤行为的检出率为33.48%,高于非抑郁组(18.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2.22,P<0.01);焦虑组自伤行为的检出率为48.74%,高于非焦虑组(19.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66,P<0.01)。抑郁、焦虑均与自伤行为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24,0.27,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在控制其他相关的影响因素后,抑郁(OR=1.48)及焦虑(OR=2.84)与大学生自伤行为发生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安徽省大学生自伤行为、抑郁和焦虑检出率不容乐观,且自伤行为与抑郁、焦虑之间呈正相关。应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伤害行为 抑郁 焦虑 回归分析 学生
原文传递
医学生的自伤行为与手机依赖及抑郁症状 被引量:29
12
作者 陶舒曼 伍晓艳 +3 位作者 刘业好 张昱堃 张诗晨 陶芳标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72-477,共6页
目的:调查医学生中自伤行为的现状,探讨其与手机依赖和抑郁症状的关联性.方法:在某医科大学选取2376名大一至大三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询问调查条目“最近一年是否做过以下8种故意伤害自己的行为”来评定自伤行为,使用青少年手... 目的:调查医学生中自伤行为的现状,探讨其与手机依赖和抑郁症状的关联性.方法:在某医科大学选取2376名大一至大三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询问调查条目“最近一年是否做过以下8种故意伤害自己的行为”来评定自伤行为,使用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SQAPMPU)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和抑郁症状进行评估.结果:医学生自伤行为的检出率为12.9% (307/2376).有手机依赖行为和抑郁症状的医学生中,自伤行为的检出率(17.9% vs.11.0%;21.1%vs.11.0%)更高(P〈0.001);医学生手机依赖(OR=1.74)、抑郁症状(OR=2.05)均与自伤行为呈正向关联,并对自伤行为存在相乘交互作用(OR =2.31),但不存在相加交互作用[RERI =0.33 (95% CI:-2.17~2.83)、AP =0.12(95%CI:-0.70~0.94)及Index S=1.22 (95%CI:0.28~5.38)].结论:自伤行为在医学生中的发生率较高;手机依赖和抑郁症状与自伤行为正向关联,并对自伤行为存在相乘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伤害行为 便携式电话 依赖(心理学) 抑郁 交互作用 现况调查
下载PDF
基于情绪智力模型的情绪管理方案在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5
13
作者 顾艳虹 施忠英 +3 位作者 李华 尹礞学 孟倩玉 赵晶晶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22年第7期1009-1014,共6页
目的:分析基于情绪智力模型的情绪管理方案对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正、负性情绪及自伤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4月在上海市某精神专科三级医院住院治疗的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19年11月至2020... 目的:分析基于情绪智力模型的情绪管理方案对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正、负性情绪及自伤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4月在上海市某精神专科三级医院住院治疗的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19年11月至2020年6月的50名患者为对照组,2020年7月至2021年4月的53名患者为干预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为期8周的情绪管理方案。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正性负性情绪自评量表、伯克利情绪表达量表及自伤行为监测结果评价干预前、后的效果。结果:干预组患者在入组8周时的抑郁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01),正、负性情绪体验及正性情绪表达倾向优于对照组(P<0.001),自伤行为发生例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情绪管理方案有助于改善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的情绪,减少自伤行为,提升患者正性情绪体验及表达意愿,帮助患者稳定情绪,促进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情绪管理 负性情绪 自伤行为 情绪智力模型
下载PDF
青少年童年期虐待与忽视对不良心理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5
14
作者 肖勇 汪耿夫 +4 位作者 杨海 王路晗 胡国云 徐耿 苏普玉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6-49,53,共5页
目的探究不同类型童年期虐待与忽视共存对青少年不良心理行为(抑郁症状、自伤行为、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准备、自杀未遂)的影响,为开展相应人群的心理干预与辅导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安徽省3市(铜陵市、阜阳市、... 目的探究不同类型童年期虐待与忽视共存对青少年不良心理行为(抑郁症状、自伤行为、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准备、自杀未遂)的影响,为开展相应人群的心理干预与辅导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安徽省3市(铜陵市、阜阳市、滁州市),共计5 726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使用自编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童年期虐待与忽视、抑郁症状、自伤行为、自杀相关心理行为等的发生情况。采用两步聚类分析对青少年遭受童年期虐待的情况进行分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童年期虐待与忽视对青少年不良心理行为的影响。结果青少年童年期虐待与忽视情况可分为3类:第一类为未受虐待和忽视,共2 763人(48.3%);第二类为轻度虐待和忽视,共2 356人(41.1%);第三类为中重度虐待和忽视,共607人(10.6%)。童年期遭受轻度和中重度虐待与忽视的青少年抑郁症状、自伤行为、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准备和自杀未遂的报告率均高于未遭受虐待与忽视者(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童年期遭受轻度和中重度虐待与忽视均是青少年抑郁症状、自伤行为、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准备和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两步聚类分析方法能对青少年童年期虐待与忽视进行准确分类;童年期虐待与忽视共存是青少年多种不良心理行为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虐待儿童 精神卫生 自我伤害行为 自杀 回归分析 青少年
原文传递
福建省中学生心理弹性家庭亲密度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系 被引量:24
15
作者 林丽华 曾芳华 +3 位作者 江琴 廖美玲 张瑜敏 郑金娣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664-1667,共4页
目的探究中学生家庭亲密度、心理弹性与自伤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内在机制,为中学生自伤行为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福建省4所中学的2065名学生,采用家庭亲密度量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和青少年自我伤害... 目的探究中学生家庭亲密度、心理弹性与自伤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内在机制,为中学生自伤行为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福建省4所中学的2065名学生,采用家庭亲密度量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和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问卷进行测量。结果中学生自伤行为报告率为40.34%,是否有留守经历、不同家庭教养方式、不同学习压力学生自伤行为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1.66,29.45,12.48,P值均<0.01)。在家庭亲密度得分、心理弹性总分及5个维度得分上,有无自伤行为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33,-12.08,-7.29,-11.53,-3.38,-7.37,-7.68,P值均<0.01)。家庭亲密度总分和心理弹性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呈正相关(r=0.27~0.56,P值均<0.01),与自伤行为呈负相关(r=-0.18,P<0.01);心理弹性总分及各维度与自伤行为均呈负相关(r=-0.24^-0.14,P值均<0.01)。心理弹性在家庭亲密度和自伤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61.11%。结论心理弹性在家庭亲密度和自伤行为间起中介作用,可通过促进家庭亲密度、提升心理弹性,预防中学生自伤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卫生 家庭 自我伤害行为 学生
原文传递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和网络成瘾的相关性 被引量:23
16
作者 马颖 陈雁如 +3 位作者 张曼 郭宏达 易艳妮 唐杰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972-976,共5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网络成瘾的关系,为提升青少年健康,预防不良危险行为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中国黑龙江、湖北、安徽、广东、云南5个省15538名初中和高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课题组编制的《... 目的探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网络成瘾的关系,为提升青少年健康,预防不良危险行为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中国黑龙江、湖北、安徽、广东、云南5个省15538名初中和高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课题组编制的《青少年心理行为健康状况调查问卷》调查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网络成瘾行为、一般人口学特征、家庭情况及心理状况等。结果调查前1年,被试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网络成瘾、可疑网络成瘾的自我报告率分别为28.7%,3.3%和29.9%。有无自伤行为组间孤独感和情绪管理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35,25.62,P值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网络成瘾有相关性(P<0.05);在控制性别、民族、年级、独生子女、父亲文化程度、家庭类型、管教方式、情绪管理、孤独感等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各类型与网络成瘾各类型仍有相关性(OR=1.30~2.79),且网络成瘾者发生各类型NSSI风险均高于可疑网络成瘾者。结论网络成瘾和可疑网络成瘾行为是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独立危险因子。加强对网络成瘾的预防可减少自伤行为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伤害行为 因特网 行为 成瘾 青少年 精神卫生
原文传递
中国农村地区青少年忽视及躯体虐待经历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联 被引量:23
17
作者 陈雁如 张曼 +3 位作者 郭宏达 易艳妮 马颖 唐杰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984-986,990,共4页
目的探讨中国农村地区青少年忽视及躯体虐待经历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系,为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安徽、广东、云南、黑龙江、湖北5个省份抽取14162名中学生进行问... 目的探讨中国农村地区青少年忽视及躯体虐待经历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系,为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安徽、广东、云南、黑龙江、湖北5个省份抽取14162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忽视及躯体虐待与自伤行为的相关性。结果农村地区中学生在调查前1年,自伤行为的自我报告率为13.5%,偶有自伤行为的自我报告率为15.4%。单因素分析显示,忽视、躯体虐待种类与反复自伤行为、偶有自伤行为均相关(P值均<0.01);控制性别、民族、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学历因素后,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忽视、躯体虐待种类数均与反复自伤行为和偶有自伤行为呈正相关(OR=1.43~3.23,P值均<0.01),且随着躯体虐待种类的增加,自伤行为发生的风险呈上升趋势。结论忽视及躯体虐待经历是中国农村地区青少年自伤行为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加强对青少年忽视及虐待干预,减少自伤行为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卫生 虐待 自我伤害行为 青少年 农村人口
原文传递
蚌埠市中学生手机使用依赖与伤害发生的关系 被引量:23
18
作者 汤建军 郝加虎 +5 位作者 韩慧 万宇辉 李红影 顾璇 秦同 王苗苗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8-211,共4页
目的了解蚌埠市中学生手机使用依赖与伤害发生之间的关联,为制定干预学生伤害、手机成瘾发生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从蚌埠市城区和农村中学中抽取学生5 116名。运用“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和伤害评定量表... 目的了解蚌埠市中学生手机使用依赖与伤害发生之间的关联,为制定干预学生伤害、手机成瘾发生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从蚌埠市城区和农村中学中抽取学生5 116名。运用“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和伤害评定量表评价调查对象手机使用依赖和伤害发生情况。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学生手机使用依赖报告率为25.69%(1 112/4 328),不同性别、学段、户口所在地、独生子女、父母文化程度学生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58,161.07,11.42,22.14,21.38,24.24,P值均〈0.01)。非自我伤害和自我伤害发生率分别为27.48%,43.32%,不同性别、学段、户口所在地、独生子女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性别为男性、户口所在地为农村、非独生子女是非自我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158,1.136,1.108,P值均〈0.05),手机使用依赖、性别为男性、学段为高中、居住地为农村、非独生子女是自我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075,1.069,1.121,1.086,1.141,P值均〈0.05)。结论中学生手机使用依赖和非自我伤害、自我伤害检出率均较高,手机使用依赖会增加中学生自我伤害的发生风险。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采取措施,减少青少年手机依赖和伤害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便携式电话 依赖(心理学) 自我伤害行为 创伤和损伤 学生
原文传递
山西省部分大学生自杀意念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7
19
作者 高宏生 曲成毅 苗茂华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24-325,共2页
目的 研究大学生的人格、应激、生活事件、心理症状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为开展自杀意念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应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防御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CL-90症状自评量表、简易应... 目的 研究大学生的人格、应激、生活事件、心理症状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为开展自杀意念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应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防御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CL-90症状自评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自杀态度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对山西省普通高校一~三年级4882名本、专科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并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在高度负性生活事件中可产生自杀意念;心理健康且没有负性生活事件诱发的大学生不会产生自杀意念。心理症状严重且有精神质的大学生即使没有负性生活事件的诱发,也可产生自杀意念。结论 心理症状、精神质是产生自杀意念的主要因素,而负性生活事件是自杀意念的诱发因素,但不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 自我伤害行为 学生 因素分析 统计学
下载PDF
累积家庭风险指数与青少年自伤行为分析 被引量:23
20
作者 葛海艳 刘爱书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98-701,共4页
目的探究累积家庭风险指数与青少年自伤的函数关系及认知情绪调节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为有效预防青少年自伤提供参考。方法整群抽取哈尔滨1所初中的42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家庭基本情况问卷、自伤问卷和认知情绪调节问卷进行调查。... 目的探究累积家庭风险指数与青少年自伤的函数关系及认知情绪调节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为有效预防青少年自伤提供参考。方法整群抽取哈尔滨1所初中的42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家庭基本情况问卷、自伤问卷和认知情绪调节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50.9%的青少年存在1个及以上的家庭风险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累积家庭风险能正向预测青少年自伤水平(P<0.01),且预测作用呈"正加速关系",标准化路径系数r=0.35(P<0.01)。自我责难和灾难化2种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累积家庭风险对青少年自伤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分别为0.26,0.05。结论累积家庭风险的数量达到某个临界值后,自伤水平将迅速增加,且路径以自我责难和灾难化2种消极认知情绪调节为部分中介及其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 自我伤害行为 精神卫生 青少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