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4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中国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地震识别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46
1
作者 徐华宁 杨胜雄 +2 位作者 郑晓东 王明君 王家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691-1698,共8页
南中国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是天然气水合物发育的有利地区,钻井取芯表明此区域的天然气水合物以细颗粒状分布于水合物稳定带内.以三维地震数据为基础,讨论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的高分辨率地震成像关键技术,综合利用不同的地球物理方法(... 南中国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是天然气水合物发育的有利地区,钻井取芯表明此区域的天然气水合物以细颗粒状分布于水合物稳定带内.以三维地震数据为基础,讨论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的高分辨率地震成像关键技术,综合利用不同的地球物理方法(阻抗反演、属性聚类分析及神经网络方法等),以钻井结果为约束分析不同方法对天然气水合物识别的适用性,确定利用属性聚类方法来获得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与游离气的三维空间展布特征.将钻井取芯结果与地质条件相结合,综合多方面地球物理信息,分析产生这一分布特征的地质原因,指出断层与裂缝是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水合物、游离气的分布模式及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主要地质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中国海 神狐海域 天然气水合物 地震成像 地震属性 分布模式
下载PDF
SV波入射下河谷地形地震动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46
2
作者 周国良 李小军 +1 位作者 侯春林 李铁萍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61-1166,共6页
基于显式有限元方法和人工透射边界,对二维河谷地形在3条地震动波以SV波形式垂直入射和30°斜入射下进行了地震反应分析,比较了河谷地表各观测点地震动的差别,探讨了河谷地形地震动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河谷地形对地震动分布具... 基于显式有限元方法和人工透射边界,对二维河谷地形在3条地震动波以SV波形式垂直入射和30°斜入射下进行了地震反应分析,比较了河谷地表各观测点地震动的差别,探讨了河谷地形地震动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河谷地形对地震动分布具有重要影响,沿河谷斜坡顶到谷底的各观测点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存在显著差异,地震动位移存在差动现象,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在大于1 Hz的高频段差别明显。入射角度是影响场地地震反应的重要因素,斜入射时各观测点PGA和相对位移的离散程度明显大于垂直入射情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谷地形:地震反应 入射角度 地震动 分布特征
下载PDF
强地震前兆异常特征与深部流体作用探讨 被引量:32
3
作者 杜建国 康春丽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95-101,共7页
:根据华北几次强震前后地下流体和重力异常特征 ,结合大地测深资料探讨了地震发生前后深部介质的变化和地壳浅层应力场变化特征。地震发生前震中区地下水位异常主要表现为下降型 ,气体异常呈上升型 ,重力和形变也出现异常 ;在外围地区... :根据华北几次强震前后地下流体和重力异常特征 ,结合大地测深资料探讨了地震发生前后深部介质的变化和地壳浅层应力场变化特征。地震发生前震中区地下水位异常主要表现为下降型 ,气体异常呈上升型 ,重力和形变也出现异常 ;在外围地区地震前地下水位异常以上升型为主。海城地震和大同 -阳高地震前地下水位上升、下降异常有方向性分布的趋势 ,呈 X形分布 ,这意味着地壳浅层应力场是压扭型的 ,并存在垂向应力的作用。在孕震过程中 ,地球深部流体向上运移 ,使得震源区及其附近的岩石膨胀、密度降低 ,震中区地壳浅层应力场呈拉张型 ,造成地下水储容积增大 ,地下水位出现了下降型异常。在特定的构造单元内 ,地下流体、重力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能较好地反映地球深部物质运动和地壳浅层应力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前兆 异常分布 深部流体
下载PDF
川滇及其邻区中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适用性研究 被引量:22
4
作者 孙继浩 帅向华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18,共8页
本文选取川滇及邻区作为研究区域,根据地震构造环境和震害分布特点,将该地区分为西南地区和盆地地区,选取该地区6级以上的典型历史震例,将其数字化得到等震线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统计回归分析,分别建立两个区域的地震烈度沿长轴与短... 本文选取川滇及邻区作为研究区域,根据地震构造环境和震害分布特点,将该地区分为西南地区和盆地地区,选取该地区6级以上的典型历史震例,将其数字化得到等震线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统计回归分析,分别建立两个区域的地震烈度沿长轴与短轴的衰减关系、各烈度面积与地震震级的关系、破裂长度与震级的关系。同时,综合利用上述关系建立不同的地震影响场分布计算模型,以进行震后快速评估等工作。其研究结果对于应急工作中的快速评估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盆地地区 中强地震 烈度衰减关系 烈度面积分布
下载PDF
矿山地震监测台站的空间分布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9
5
作者 贾宝新 李国臻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045-2048,共4页
为了提高矿山地震定位精度,在分析定位误差产生原因的基础上,研究了矿震监测台站的空间分布,提出了台站空间分布准则。研究表明,定位误差主要来自于随机定位误差和系统偏差。在给定速度模型时,随机误差由地震波到时准确性和震中与观测... 为了提高矿山地震定位精度,在分析定位误差产生原因的基础上,研究了矿震监测台站的空间分布,提出了台站空间分布准则。研究表明,定位误差主要来自于随机定位误差和系统偏差。在给定速度模型时,随机误差由地震波到时准确性和震中与观测站间的几何图形来决定。通过在北京昊华能源有限公司木城涧煤矿的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有效地提高了矿震定位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震 监测台站 空间分布 定位 误差
下载PDF
Co-seismic slip distribution of the 2011 Tohoku(MW 9.0)earthquake inverted from GPS and space-borne gravimetric data 被引量:18
6
作者 Xin Zhou Gabriele Cambiotti +1 位作者 WenKe Sun Roberto Sabadini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2018年第2期120-138,共19页
Data obtained by 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 have been used to invert for the seismic source parameters of megathrust earthquakes under the assumption of either uniform slip over an entire fault or ... Data obtained by 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 have been used to invert for the seismic source parameters of megathrust earthquakes under the assumption of either uniform slip over an entire fault or a point-like seismic source.Herein, we further extend the inversion of GRACE long-wavelength gravity changes to heterogeneous slip distributions during the 2011 Tohoku earthquake using three fault models:(Ⅰ) a constant-strike and constant-dip fault,(Ⅱ) a variable dip fault, and(Ⅲ) a realistically varying strike fault. By removing the post-seismic signal from the time series, and taking the effect of ocean water redistribution into account, we invert for slip models I, II, and III using co-seismic gravity changes measured by GRACE, de-striped by DDK3 decorrelation filter. The total seismic moments of our slip models, with respective values of 4.9×10^(22) Nm, 5.1×10^(22) Nm, and 5.0×10^(22) Nm, are smaller than those obtained by other studies relying on GRACE data. The resulting centroids are also located at greater depths(20 km, 19.8 km,and 17.4 km, respectively). By combining onshore GPS, GPS-Acoustic, and GRACE data, we obtain a jointly inverted slip model with a seismic moment of 4.8×10^(22) Nm, which is larger than the seismic moment obtained using only the GPS displacements. We show that the slip inverted from low degree space-borne gravimetric data, which contains information at the ocean region, is affected by the strike of the arcuate trench. The space-borne gravimetric data help us constrain the source parameters of a megathrust earthquake within the frame of heterogeneous slip mod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CE SLIP distribution inversion co-seismic gravity changes GPS
下载PDF
涠西南凹陷A井区古近系流沙港组一段砂体沉积特征及分布规律 被引量:19
7
作者 刘杰 操应长 +1 位作者 王健 刘明全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6-66,共11页
涠西南凹陷A井区古近系流沙港组一段下亚段发育了大规模的砂砾岩沉积。岩芯观察及分析化验资料表明砂砾岩沉积发育丰富的能够反映浊流沉积的鲍马序列、冲刷充填及变形构造等沉积构造并具有直线一段式和上拱一段式等粒度概率曲线类型。... 涠西南凹陷A井区古近系流沙港组一段下亚段发育了大规模的砂砾岩沉积。岩芯观察及分析化验资料表明砂砾岩沉积发育丰富的能够反映浊流沉积的鲍马序列、冲刷充填及变形构造等沉积构造并具有直线一段式和上拱一段式等粒度概率曲线类型。垂向以多个底部发育冲刷充填构造的正旋回叠加为特征,整体表现为正序。沉积特征表明砂砾岩为湖底扇沉积。综合利用地震反射特征及垂向地层叠加样式等方法,在流一段湖底扇内共识别出3个五级层序,将湖底扇沉积划分为3期。各旋回湖底扇砂体厚度与平均波峰振幅、能量半时及瞬时频率等地震属性有良好的相关关系。在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的约束下,结合钻井及录井资料分析与地震属性分析,对3期湖底扇砂体平面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各期湖底扇具有左右迁移摆动、垂向叠置发育的特征。由于受到3号控盆断层和0号隐伏断层的影响,使得涠西南低突起北缘发育的5号断层幕式活动,导致研究区可容空间发生转换,构造运动控制的可容空间不均衡转换是控制流一段湖底扇砂体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涠西南凹陷 流一段 湖底扇 地震属性 分布规律
下载PDF
1920年海原8.5级地震高烈度区滑坡编录与分布规律 被引量:19
8
作者 许冲 田颖颖 +7 位作者 马思远 徐锡伟 周本刚 吴熙彦 庄建琦 高玉欣 吴玮莹 黄学强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88-1195,共8页
发生在黄土高原的1920年12月16日的海原MS8.5级大地震触发了大量的滑坡,这些滑坡直接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关于本次地震触发滑坡的专题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多是基于局部震区或者个别单体滑坡进行,极少有关于该地震触... 发生在黄土高原的1920年12月16日的海原MS8.5级大地震触发了大量的滑坡,这些滑坡直接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关于本次地震触发滑坡的专题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多是基于局部震区或者个别单体滑坡进行,极少有关于该地震触发滑坡详细全面的成果出现。这种情况已经成为了深入理解海原地震触发滑坡的规模与程度、发育规律等的障碍。本研究拟基于谷歌地球平台,采用人工目视解译方法,以海原地震高烈度区(Ⅸ~Ⅺ)为研究区,开展地震滑坡解译工作,并分析这些滑坡的分布规律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本次地震在Ⅸ~Ⅺ度区内触发了至少5384处滑坡,滑坡总面积为218.78 km2。滑坡密度最高的区域为Ⅸ烈度圈的北西部分。通过分析这些滑坡与地形、地震、地质等因子的关系发现,高程1700~2000 m为滑坡的高发与高易发区间;大多数滑坡集中发育在坡度15°~25°范围内,滑坡密度随着坡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坡位越低,也就是距离河流越近,滑坡密度越大;新生代地层、尤其是第四系黄土覆盖地区是海原地震滑坡发生的主要区域,也是高易发区域。本文为探索黄土地区地震滑坡发育规律、减轻黄土地震滑坡灾害等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原地震 滑坡 谷歌地球 地震烈度 分布规律
下载PDF
川滇地震滑坡分布规律探讨 被引量:14
9
作者 乔建平 蒲晓虹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411-417,共7页
本文主要从宏观角度讨论了川滇地区地震滑坡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地震滑坡灾害在空间上可分为四种不同程度的地区。地震滑坡不但受到地震强度、频度的控制,而且与各震区所处的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川滇地区的滑坡生成环境可... 本文主要从宏观角度讨论了川滇地区地震滑坡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地震滑坡灾害在空间上可分为四种不同程度的地区。地震滑坡不但受到地震强度、频度的控制,而且与各震区所处的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川滇地区的滑坡生成环境可分成三类。在这些环境因素的制约下,形成了自北而南地震滑坡灾害逐渐递降的发育趋势。从时间分布的讨论中可见,川滇地震滑坡自1870—1976年的百年内为高潮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地震 滑坡 分布规律
下载PDF
黏滞阻尼器对高层钢结构地震易损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10
作者 乔云龙 王自法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5-212,共8页
为研究黏滞阻尼器对高层钢结构地震易损性的影响,基于Open SEES有限元分析平台,建立一个25层钢框架结构以及同尺寸附着黏滞阻尼器的钢框架结构,对两个钢框架结构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作为地震动强度指标,以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θmax... 为研究黏滞阻尼器对高层钢结构地震易损性的影响,基于Open SEES有限元分析平台,建立一个25层钢框架结构以及同尺寸附着黏滞阻尼器的钢框架结构,对两个钢框架结构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作为地震动强度指标,以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θmax为工程需求参数,从太平洋地震工程研究中心(PEER)中选取了15条地震动记录,分别对两个结构进行增量动力分析(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IDA),建立结构的IDA曲线簇。结合地震易损性分析,对分析结果进行对数拟合,构筑两个结构的连续易损性曲线,并进一步提出用贝塔分布函数将结果转化为地震动参数-震害指数概率密度函数的概率表达方式,可以更加直观简便地观察到黏滞阻尼器显著的减震效果。该表达方法具有直观性,研究成果可为既有结构的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等提供简明且有力的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易损性 增量动力分析 贝塔分布 黏滞阻尼器 高层钢结构
下载PDF
深部隐伏构造特征地震解释及对煤矿安全的影响 被引量:15
11
作者 杜文凤 彭苏萍 师素珍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40-645,共6页
为了查明隐伏构造带的分布,针对研究区不同年份采集的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连片叠前时间偏移处理,采用全三维层位追踪和地震多属性断层识别,获得了研究区主要煤层构造形态和断裂构造分布。根据三维地震解释成果,依据隐伏构造带的塌陷范围... 为了查明隐伏构造带的分布,针对研究区不同年份采集的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连片叠前时间偏移处理,采用全三维层位追踪和地震多属性断层识别,获得了研究区主要煤层构造形态和断裂构造分布。根据三维地震解释成果,依据隐伏构造带的塌陷范围及破碎程度,将隐伏构造划分为正常带、影响带和断陷带。隐伏构造带平面上展布复杂,剖面上浅层断距大,深层断距小,具有断陷带的发育特征。隐伏构造带内的断层可以将上到松散层含水层,下到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的各个含水层连通起来,因此隐伏构造带构成突水威胁。随着开采水平加深,采动影响加大,隐伏构造带突水的危险性也将增大。在煤矿开采进程中,为避免发生突水灾害,要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伏构造 地震解释 煤矿安全 分布特征 隐伏构造“三带”划分
下载PDF
薄互层地震切片解释中的几个问题——以一个三维地质模型为例 被引量:15
12
作者 李国发 王亚静 +2 位作者 熊金良 岳英 田纳新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88-393,223-224,共6页
在对薄层干涉效应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一个地质模型对地震切片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潜力进行了相对客观的实验分析。实验分析结果表明:①相对于地震剖面本身,薄层砂体在地震切片上具有更好的可识别性和可检测性;②地震切片能够相对... 在对薄层干涉效应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一个地质模型对地震切片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潜力进行了相对客观的实验分析。实验分析结果表明:①相对于地震剖面本身,薄层砂体在地震切片上具有更好的可识别性和可检测性;②地震切片能够相对可靠地反映不同砂体的分布特征和物源方向,当砂体累计厚度小于1/4地震波波长时,均方根振幅与砂体累计厚度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③某层砂体的"零值时间"地震切片不包含该层砂体本身的反射贡献,不同深度砂体的"零值时间"能够较好地反映砂体之间的垂向距离,有助于建立不同深度砂体的沉积模型和叠置关系;④同一层砂体具有多个"零值时间","零值时间"地震切片具有周期性,且"零值时间"地震切片与单层砂体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但其出现次序与地层深度是反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互层 地震切片 砂体分布 叠置关系 零值时间
下载PDF
上海中心大厦结构抗震分析简化模型及地震耗能分析 被引量:15
13
作者 陆新征 卢啸 +2 位作者 李梦珂 叶列平 马晓伟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10,共10页
以结构高度为632 m的上海中心大厦结构为工程背景,建立其二维非线性简化分析模型,提出主要构件的简化分析方法,并与上海中心大厦结构精细有限元分析模型的模态、静力和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对简化分析模型的准确性进行验证。结... 以结构高度为632 m的上海中心大厦结构为工程背景,建立其二维非线性简化分析模型,提出主要构件的简化分析方法,并与上海中心大厦结构精细有限元分析模型的模态、静力和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对简化分析模型的准确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建立的简化分析模型能较好地反映上海中心大厦的基本动力特性,近似反映结构的地震响应。以FEMA P695推荐的22组远场地震动记录为基本输入,基于简化模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分析不同地震强度下上海中心大厦结构不同构件对塑性滞回耗能的贡献及其总耗能沿高度的分布。分析表明:由于高阶振型影响显著,上海中心大厦结构的总塑性耗能主要集中在结构上部的4个区段,且伸臂桁架是主要的塑性耗能构件。本研究可为进一步完善超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层建筑结构 有限元分析 简化模型 抗震性能 滞回耗能 耗能分布
原文传递
全球7级大震与我国地震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14
14
作者 苏鸾声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43-150,共8页
本文对全球7级以上大震进行了分区研究,分析了各区地震活动的特征及其与地球自转速度的关系,并对华北中强以上地震活动特征及其与全球大震活动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认为,全球各区大震活动特征分为三种类型,它们都与地球自转速度... 本文对全球7级以上大震进行了分区研究,分析了各区地震活动的特征及其与地球自转速度的关系,并对华北中强以上地震活动特征及其与全球大震活动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认为,全球各区大震活动特征分为三种类型,它们都与地球自转速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自转 大震 地震活动性 空间分布特征
下载PDF
利用测井和地震信息识别和预测优质烃源岩——以渤海湾盆地饶阳凹陷沙一段为例 被引量:14
15
作者 殷杰 王权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761-1770,共10页
通过对渤海湾盆地饶阳凹陷优质烃源岩研究,建立利用测井和地震信息进行优质烃源岩识别和预测的流程和工作方法。以沙一段烃源岩为例,应用测井信息和地震资料,通过建立测井响应特征、地震相和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之间的关系,在层序格架下... 通过对渤海湾盆地饶阳凹陷优质烃源岩研究,建立利用测井和地震信息进行优质烃源岩识别和预测的流程和工作方法。以沙一段烃源岩为例,应用测井信息和地震资料,通过建立测井响应特征、地震相和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之间的关系,在层序格架下预测优质烃源岩的发育分布。研究表明,饶阳凹陷沙一段优质烃源岩(TOC>2%)主要分布在沙一下亚段的湖侵体系域及高位体系域的下部,测井计算TOC曲线形态主要以箱型为主,中间夹杂少许锯齿状特征曲线,地震相主要呈低频率、强振幅、高连续性且具有平行—亚平行结构的反射特征;平面上优质烃源岩在凹陷中北部洼槽集中发育,最大厚度为马西洼槽的西63井,达到138m,不同构造区域优质烃源岩分布特征差异较大,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饶阳凹陷 沙一段 优质烃源岩 测井响应 地震相 发育分布
原文传递
川南YJ向斜区茅口组储层地震预测与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16
作者 杨柳 巫芙蓉 +3 位作者 郭鸿喜 耿超 范昆 何小会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63-368,共6页
川南YJ向斜区YJ2井在茅口组钻遇石灰岩岩溶储层,测试获高产工业气流,日产量为58.8×10^(4)m^(3),展现出川南向斜区茅口组岩溶储层巨大的勘探潜力。文中基于YJ向斜区高品质三维地震资料和典型新老钻井井震标定,结合模型正演,研究了... 川南YJ向斜区YJ2井在茅口组钻遇石灰岩岩溶储层,测试获高产工业气流,日产量为58.8×10^(4)m^(3),展现出川南向斜区茅口组岩溶储层巨大的勘探潜力。文中基于YJ向斜区高品质三维地震资料和典型新老钻井井震标定,结合模型正演,研究了茅口组内幕岩溶储层和表层岩溶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优选均方根振幅地震属性,预测了内幕岩溶储层和表层岩溶储层的分布。研究表明,茅口组储层的主控因素为颗粒滩相沉积、东吴期岩溶改造和燕山—喜山期构造裂缝。研究成果为川南地区茅口组拓展勘探领域提供了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储层 地震响应 分布特征 主控因素 茅口组 YJ向斜
下载PDF
典型框架-核心筒单重与双重抗侧力体系的抗震性能与剪力分担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谢昭波 解琳琳 +1 位作者 林元庆 陆新征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40-49,共10页
在中国规范体系下,框架-核心筒结构应设计为双重抗侧力体系,其对二道防线的设计有明确的规定,即框架-核心筒体系的框架部分必须具有足够的抗侧刚度和承载力。国外的一些规范(如美国规范ASCE7等)则允许单重抗侧力体系,即水平荷载由剪力... 在中国规范体系下,框架-核心筒结构应设计为双重抗侧力体系,其对二道防线的设计有明确的规定,即框架-核心筒体系的框架部分必须具有足够的抗侧刚度和承载力。国外的一些规范(如美国规范ASCE7等)则允许单重抗侧力体系,即水平荷载由剪力墙承担,框架部分只承担竖向荷载。因此,为了比较单重与双重抗侧力体系的抗震性能,该文首先根据中国规范设计一典型框架-核心筒双重抗侧力体系模型,然后在保持结构重力荷载代表值相等(混凝土用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基于以下调整原则设计了框架-核心筒单重抗侧力体系模型:1)在双重结构体系的基础上取消结构二道防线,即取消结构框架部分的楼层剪力调整;2)为了减小框架构件截面尺寸,该研究取消了框架构件抗震等级的要求,使筒体承受大部分的水平地震作用,而框架只承担结构的竖向荷载。该文对比分析了两种结构体系在多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响应特征和构件损伤情况,进而讨论两种体系的倒塌机理以及抗倒塌性能。最后讨论单重与双重体系在不同地震水准下,框架所承担剪力和剪力分担比的变化情况以及对应关键构件的破坏情况。研究表明:在地震作用下,双重抗侧力体系结构的响应略大于单重抗侧力体系,两者的抗倒塌能力相当。然而,单重体系的用钢量比双重体系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核心筒结构 高层结构 抗侧力体系 抗震性能 剪力分担比
下载PDF
海南岛及邻区地震活动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谢振福 《震灾防御技术》 2006年第4期326-336,共11页
本文研究范围属东南沿海地震带西南端,历史上曾发生过琼州7.5级大地震,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北部湾发生过6.1级和6.2级地震。至今,在研究区内,尤其是在北部湾、海南陵水东面海域和东方近海,小震活动仍然频繁。本文在收集研究区内地震目... 本文研究范围属东南沿海地震带西南端,历史上曾发生过琼州7.5级大地震,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北部湾发生过6.1级和6.2级地震。至今,在研究区内,尤其是在北部湾、海南陵水东面海域和东方近海,小震活动仍然频繁。本文在收集研究区内地震目录的基础上,重点揭示了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地震活动的时间序列特征及与其相关的地质构造特点。对未来地震活动的总体趋势给出了初步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 空间分布 时间序列 地震活动趋势
下载PDF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南坡古近系流二段滩坝砂体分布规律 被引量:12
19
作者 王健 操应长 +1 位作者 李俊良 乐友喜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36-544,共9页
涠西南凹陷南坡H-1井区流二段发育了一定规模的滨浅湖滩坝砂体。在滩坝砂体沉积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地震沉积学分析方法和技术,对滩坝砂体分布规律及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在沉积模型控制和钻井资料标定的基础上,地层切片属性分析能够... 涠西南凹陷南坡H-1井区流二段发育了一定规模的滨浅湖滩坝砂体。在滩坝砂体沉积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地震沉积学分析方法和技术,对滩坝砂体分布规律及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在沉积模型控制和钻井资料标定的基础上,地层切片属性分析能够较好的反映滩坝砂体的分布范围,并且能够较好的对坝砂和滩砂沉积进行区分和识别。地层切片分析表明MC1旋回内滩坝砂体早中期表现为进积特征,滩砂和坝砂沉积范围均明显扩大和迁移,中晚期表现为加积特征,坝砂厚度和范围明显增加;MC2旋回内滩坝砂体沉积过程中分布范围变化不大,滩砂和坝砂均呈明显的垂向加积特征。两个旋回内坝砂沉积主要呈相互平行的条带状分布在研究区东南部及中部。为了增加钻井成功率和探明滩坝砂体主体发育特征,建议目前的勘探重点应放在研究区东南部及中部坝砂沉积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坝 地层切片 地震沉积学 分布规律 涠西南凹陷
下载PDF
桥台支座布置方式对连续梁桥地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2
20
作者 魏标 于向东 +1 位作者 戴公连 文颖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7-121,共5页
为了避免桥台的地震破坏,提出一种新型桥台支座布置方式,通过双向滑动支座、弹塑性挡块和拉压连接装置的联合作用来工作.以2座连续梁桥为例,通过新型桥台支座布置方式和传统桥台支座布置方式的对比研究,分析了挡块屈服力、桥台约束刚度... 为了避免桥台的地震破坏,提出一种新型桥台支座布置方式,通过双向滑动支座、弹塑性挡块和拉压连接装置的联合作用来工作.以2座连续梁桥为例,通过新型桥台支座布置方式和传统桥台支座布置方式的对比研究,分析了挡块屈服力、桥台约束刚度对桥梁横向地震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传统桥台支座布置方式,桥台承受的地震力随着地震强度的增大而增加,存在地震破坏风险;对于新型桥台支座布置方式,可以通过调节挡块横向屈服力来控制桥台地震力,既可使桥台分担一部分结构地震惯性力,又可避免桥台破坏.进行抗震设计时,可以根据具体的桥梁和对应的地震动输入,选择合适的桥台挡块横向屈服力,以使整座桥梁的地震反应达到最优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 抗震设计 桥台 支座布置 挡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