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4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龙门山断裂带北段晚第四纪活动性讨论 被引量:97
1
作者 李传友 宋方敏 冉勇康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48-258,共11页
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 ,结合所采集的各条断裂之上的覆盖物或断层带物质的热释光 (TL)或电子自旋共振 (ESR)样品年龄 ,对龙门山断裂带北段的晚第四纪活动性进行了分析 ,认为 :后山断裂在第四纪早 -中期曾有过活动 ,晚更新世以来已不再活... 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 ,结合所采集的各条断裂之上的覆盖物或断层带物质的热释光 (TL)或电子自旋共振 (ESR)样品年龄 ,对龙门山断裂带北段的晚第四纪活动性进行了分析 ,认为 :后山断裂在第四纪早 -中期曾有过活动 ,晚更新世以来已不再活动 ;中央断裂早更新世或前第四纪是活动的 ;前山断裂在白龙江以北变成一些小的、零星分布的断裂 ,它们在第四纪早期以前有过活动。而已有研究表明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和西南段晚第四纪以来仍在活动。造成龙门山断裂带不同段落新活动时代不同的主要原因 ,可能是区域应力场的变化所导致的活动地块边界的变化。龙门山断裂带的北段现在已不构成活动块体的边界 ,加之岷山隆起对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的屏障作用 ,使得龙门山断裂带北段活动减弱。而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中南段和岷山隆起构造带共同成为块体持续挤压作用的东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 晚第四纪 活动性 动力学 地质构造
下载PDF
帕米尔北缘弧形推覆构造带东段的基本特征与现代地震活动 被引量:64
2
作者 陈杰 曲国胜 +1 位作者 胡军 冯先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01-312,共12页
帕米尔北缘弧形推覆构造带东段由强烈活动的艾卡尔特弧形活动褶皱-逆断裂带与卡兹克阿尔特弧形活动褶皱-逆断裂带南、北两条巨型边缘弧形构造带及其间的推覆构造构成。每个弧形带分别由多个不同级别的、相对独立的次级弧形构造组成。... 帕米尔北缘弧形推覆构造带东段由强烈活动的艾卡尔特弧形活动褶皱-逆断裂带与卡兹克阿尔特弧形活动褶皱-逆断裂带南、北两条巨型边缘弧形构造带及其间的推覆构造构成。每个弧形带分别由多个不同级别的、相对独立的次级弧形构造组成。每个弧形构造实际上就是一个独立的逆冲推覆席体,都有其各自独特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特征,但同时又具有自相似性特征。独立地震破裂区或形变带与独立活动的弧形推覆构造可能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形带 推覆体 地震活动性 推覆构造
下载PDF
中国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被引量:68
3
作者 刘传正 陈春利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34-1348,共15页
中国地质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地质灾害的多样性、易发性及其区域变异性。地质灾害的发生不仅取决于地质环境演变,还与区域降雨渗流、冻融作用、地震损伤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叠加作用密切相关。基于大数据思维,作者统计研究了中国年均降... 中国地质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地质灾害的多样性、易发性及其区域变异性。地质灾害的发生不仅取决于地质环境演变,还与区域降雨渗流、冻融作用、地震损伤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叠加作用密切相关。基于大数据思维,作者统计研究了中国年均降雨量、地质灾害数量、多年降雨距平、死亡失踪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等参数的相关关系。提出了重合度概念及其计算方法,计算了1998~2018年各年度降雨正距平分布区与地质灾害易发区的重合度,得出地质灾害危害程度与重合度正相关。例如,1998年年均降雨量距平10.5%,重合度达60%,危害损失大;2010年年均降雨量距平7.8%,重合度高达65%,危害损失巨大;2011年年均降雨量距平为-9.8%,重合度只有10%,危害损失小;2018年年均降雨量距平5.9%,但重合度仅15%,危害损失小。研究证明,中国地质灾害防治成效是显著的,灾情大小与年度降雨作用和地质灾害易发区的重合度正相关,"人努力,天帮忙"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重合度指数 降雨渗流 冻融作用 地震损伤 人类活动
下载PDF
地表水体对断层应力与地震时空分布影响的综合分析——以紫坪铺水库为例 被引量:61
4
作者 雷兴林 马胜利 +2 位作者 闻学泽 苏金蓉 杜方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46-1064,共19页
为系统研究水库对附近地区地震活动的影响,提出了一个综合分析地震活动性与水库蓄水引起的应力变化的方法并开发了通用性较强的软件。以紫坪铺水库为例,对水库引起的应力变化与库区附近地震活动性变化的关系进行了详细分析。一方面,定... 为系统研究水库对附近地区地震活动的影响,提出了一个综合分析地震活动性与水库蓄水引起的应力变化的方法并开发了通用性较强的软件。以紫坪铺水库为例,对水库引起的应力变化与库区附近地震活动性变化的关系进行了详细分析。一方面,定量地分析了水库蓄水过程在附近断层附加的库仑应力变化;另一方面,用紫坪铺水库地震观测台网的地震目录,对包括地震发生频度、能量释放速率、b值、空间相关距离等统计参数的时间演化进行了详细解析。数值计算结果发现,无论是荷重还是孔隙压的扩散都在被认为是汶川大地震发震断层的映秀-北川断层和灌县-江油断层的库区下伏段引起了明显的库仑应力变化。地震活动统计特性的时间演化与主要断层的应力变化之间存在明确的且符合岩石力学破坏准则的相关性。据此,初步认为紫坪铺水库在其蓄水过程中对其地下的龙门山中央断层和山前断层有明显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仑应力 水库 汶川MS8.0地震 地震活动 统计模型
下载PDF
鲜水河断裂带全新世活动性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51
5
作者 熊探宇 姚鑫 张永双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0年第2期176-188,共13页
鲜水河断裂带是中国西南山区一条现今活动强烈的大型地震断裂。本文在系统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野外地质调查,综述了鲜水河断裂带空间展布特征、活动性质及强度、历史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地震危险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前人研究... 鲜水河断裂带是中国西南山区一条现今活动强烈的大型地震断裂。本文在系统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野外地质调查,综述了鲜水河断裂带空间展布特征、活动性质及强度、历史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地震危险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前人研究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带以惠远寺为界可分为两段,进一步可细分为八段;断裂带全新世以来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具逆冲性质;整条断裂现今走滑活动速率约为10mm/a左右,垂向变形在2mm/a以内;其中断裂带北西段活动速率为10~20mm/a,南东段则小于10mm/a,一般为5mm/a左右;断裂带地震活动频繁,地震活动性北西段明显高于南东段,强震迁移呈明显的跳跃式特征并具有原地复发性质;断裂带历史地震地表破裂特征与玉树地震所报道的地表破裂特征一致;断裂带地震危险性评价具很多不确定因素,研究程度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 活动速率 地震活动 地震危险性 地表破裂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色东普沟崩滑-碎屑流堵江灾害初步研究 被引量:50
6
作者 刘传正 吕杰堂 +4 位作者 童立强 陈红旗 刘秋强 肖锐铧 涂杰楠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9-234,共16页
2018年10月17日5时许,西藏林芝市雅鲁藏布江左岸色东普沟上游发生冰崩岩崩,冲击下部的早期崩坡积物和冰碛物,形成滑坡-碎屑流进入雅鲁藏布江,堵江堰塞约56 h后自然漫顶泄流,整个过程形成崩滑-碎屑流-堰塞湖-溃决洪水灾害链。采用多年气... 2018年10月17日5时许,西藏林芝市雅鲁藏布江左岸色东普沟上游发生冰崩岩崩,冲击下部的早期崩坡积物和冰碛物,形成滑坡-碎屑流进入雅鲁藏布江,堵江堰塞约56 h后自然漫顶泄流,整个过程形成崩滑-碎屑流-堰塞湖-溃决洪水灾害链。采用多年气温降水数据分析、多时相卫星遥感解译冰川退缩、直升机抵近观察堰塞坝、Scheidegger公式计算崩滑-碎屑流运动速度、Gutenberg-Richter公式计算地震活动序列b值和多因素赋值统计研判未来冰崩地点规模,得到堰塞坝体积约为3100×10~4m^3(含以往多次崩滑堵江残留堆积),滑坡-碎屑流运动距离超过8 km,平均运动速度约20 m/s,整个运动过程历时6.7 min,具有高速远程性质。色东普沟域崩滑-碎屑流是在地貌高陡、岩体破碎、气候变暖、局地降水、冰川退缩、断裂活动和地震效应(b值在0.7左右)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会多次发生。初步预测,当局地平均气温超过13℃、1 h降雨量超过5 mm或24 h降雨量超过10 mm,或地震PGA大于0.18 g,可能引发新的崩滑-碎屑流事件,造成雅鲁藏布江再次壅堵。针对该区域山高谷深,人烟稀少,交通困难的实际,提出了适应自然、全面避让和适当疏导的防灾减灾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碎屑流 堰塞湖 气候变化 冰川作用 地震活动 累积效应
下载PDF
川滇地区强震序列库仑破裂应力加卸载效应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5
7
作者 陈连旺 张培震 +4 位作者 陆远忠 陈化然 马宏生 李丽 李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411-1421,共11页
通过建立较精细的川滇地区三维有限元模型,数值模拟了川滇地区主要活动断裂的强震活动对于其他活动断裂潜在强震孕育进程的库仑破裂应力加卸载效应.模拟结果显示在川滇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带的几何学展布形态和运动学性质的构造背景之上,... 通过建立较精细的川滇地区三维有限元模型,数值模拟了川滇地区主要活动断裂的强震活动对于其他活动断裂潜在强震孕育进程的库仑破裂应力加卸载效应.模拟结果显示在川滇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带的几何学展布形态和运动学性质的构造背景之上,川滇地区强震活动相互影响的主要特征是活动断裂面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大多处于增大状态.其中,金沙江断裂带、小江断裂带、楚雄—建水断裂带、鲜水河断裂带和安宁河断裂带上的强震所产生的加载作用比较强,而丽江—小金河断裂带和腾冲—澜沧断裂带则较弱.1981~2000年川滇地区M≥6.5地震序列的模拟结果显示,后续地震全部位于已发生地震所引起的库仑破裂应力增大区之内.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在川滇地区,一个强震发生之后,发震断层本身强烈卸载的同时,库仑破裂应力的加载效应在其他主要活动断裂带潜在强震孕育进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强震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的主要效应是应力加载,已发生的强震加速了下一个强震的孕育进程,进而导致一系列地震的发生,直至整个区域所积累的应变能处于较低水平之后,区域地震活动进入一个新的平静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三维有限元模拟 强震活动 库仑破裂应力 加卸载效应
下载PDF
地下流体中短期异常与地震活动性指标 被引量:44
8
作者 刘耀炜 范世宏 曹玲玲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9-25,共7页
从地下流体前兆产生的机理出发,系统研究了地下流体中短期异常与地震活动性指标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对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流体中短期异常点在空间上与地震空区、弱震条带、b值异常区有明显关系;在时间上与小震活动频度和b值、η... 从地下流体前兆产生的机理出发,系统研究了地下流体中短期异常与地震活动性指标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对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流体中短期异常点在空间上与地震空区、弱震条带、b值异常区有明显关系;在时间上与小震活动频度和b值、η值等也有密切的联系,其结果对判定地下流体中短期异常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流体 地震活动性 前兆分类 中短期异常
下载PDF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及其强震活动 被引量:37
9
作者 刘光勋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19-126,共8页
本文在简述东昆仑活动断裂带的构造背景与演化历史的基础上,重点叙述了该活动断裂带的展布、几何结构、第四纪运动和强震活动等特征。指出,这是一条具有长期演化历史、深部构造背景和第四纪乃至全新世强烈活动的断裂带,因而在我国大地... 本文在简述东昆仑活动断裂带的构造背景与演化历史的基础上,重点叙述了该活动断裂带的展布、几何结构、第四纪运动和强震活动等特征。指出,这是一条具有长期演化历史、深部构造背景和第四纪乃至全新世强烈活动的断裂带,因而在我国大地构造演化,尤其在青藏高原隆起形成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它还是我国西部地区一条主要的强震活动构造带,根据现代强震活动记录和在全带新发现的多期全新世古地震及其地表破裂带,分析了大震在断裂带上的空间、时间分布规律。最后,对1937年花石峡7(1/2)级地震的宏观震中位置和所造成的地表破裂带展布、规模等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活动断裂 地震构造 古地震 地震活动性
下载PDF
大陆构造变形与地震活动——以青藏高原为例 被引量:43
10
作者 李海兵 潘家伟 +8 位作者 孙知明 司家亮 裴军令 刘栋梁 Marie-Luce CHEVALIER 王焕 卢海建 郑勇 李春锐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4-213,共20页
大陆内部构造变形和地震活动往往突显出复杂的、区域性的特征,很难用板块构造理论来解释。青藏高原是大陆构造变形的典型实例,具有不同构造变形的分区特征,不仅表现在物质组成、地形地貌和断裂组合等方面的不同,而且还表现出不同的地震... 大陆内部构造变形和地震活动往往突显出复杂的、区域性的特征,很难用板块构造理论来解释。青藏高原是大陆构造变形的典型实例,具有不同构造变形的分区特征,不仅表现在物质组成、地形地貌和断裂组合等方面的不同,而且还表现出不同的地震活动特征。东昆仑断裂带以北的青藏高原北部地块,主要发育一系列挤压环境下的盆岭构造,表现为以连续变形为特征的上地壳挤压缩短变形;高原中北部巴颜喀拉地块,具有整体向东运动的特点,变形主要集中在其边缘,表现为刚性块体运动特征。在东部,由于稳定的四川盆地(扬子地块)的阻挡,位于龙日坝和龙门山断裂带之间相对坚硬的龙门山地区受到东西向强烈挤压,西部边界为伸展变形;在高原中央腹地羌塘地块西部,由于上地壳物质在向东挤出的驱动下不断变形,沿一系列小型正断层和走滑断层以伸展变形为主,表现为弥散型变形特征。相比之下,羌塘地块的东部向东-南东方向挤出,在大型走滑断层之间形成一个刚性块体;高原南部地块以东西向伸展的南北向裂谷系为主要变形特征,高原南缘以南北向挤压的大型逆冲断裂系为特征。历史地震和仪器记录的大地震(M≥8)只发生在高原东北和东南部的大型走滑带,以及东部和南部边缘的大型逆冲断裂上,沿后者更为频发。到目前为止,高原其他地区只发生了8级以下地震。青藏高原这种分区域的地壳变形形式和地震活动分布是大陆构造变形的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构造 构造变形 地震活动 地块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印度板块北边界地震活动和中国大陆地震 被引量:42
11
作者 张国民 李献智 耿鲁明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9,共9页
本文研究了印度板块北边界地震活动与我国大陆地震活动的关系,给出了两者在时间起伏上的一致性,以及印度板块北边界兴都库什和缅甸两端点附近中深地震对中国大陆强震活动所具有的前兆性和相关性。这些特点,对于中国大陆强震活动的预测... 本文研究了印度板块北边界地震活动与我国大陆地震活动的关系,给出了两者在时间起伏上的一致性,以及印度板块北边界兴都库什和缅甸两端点附近中深地震对中国大陆强震活动所具有的前兆性和相关性。这些特点,对于中国大陆强震活动的预测、尤其是地震大形势预测是十分有意义的。文中还应用了中国大陆强震孕育发生的计算机模型的研究结果,讨论了强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对于理解中国大陆作为一个孕震系统在周围地质构造块体动力作用下所出现的强震轮回活动及其主体活动地区转移等特点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性 地震 印度板块 中国
下载PDF
2008年新疆于田Ms7.3地震的中期预测 被引量:41
12
作者 祝意青 徐云马 梁伟锋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3-15,132,共4页
根据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工程获得的重力变化及强震活动性,介绍2008年新藏交界地区(36.0°N,80.0°E为中心,半径200km)Ms7.3地震中期预报的基本依据及重力场动态演化图像。
关键词 地壳运动 重力变化 于田地震 中期预测 地震活动
下载PDF
基于小波变换的动态地震活动周期分析 被引量:37
13
作者 杜兴信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57-264,共8页
利用Morlet小波变换对华北、中国大陆和陕西的地震活动进行了动态周期分析。结果表明,地震活动既存在比较稳定的周期,也有一定时变性。如华北近500a来存在比较稳定的300a周期和60a左右周期,陕西近20a来存在比较稳定的2~3a周期,中... 利用Morlet小波变换对华北、中国大陆和陕西的地震活动进行了动态周期分析。结果表明,地震活动既存在比较稳定的周期,也有一定时变性。如华北近500a来存在比较稳定的300a周期和60a左右周期,陕西近20a来存在比较稳定的2~3a周期,中国大陆5级以上地震在1910~1980年普遍存在30a左右周期,但在1980年后变为20a左右周期。小波分析揭示的地震活动周期时变性,一方面提示在依据周期规律外推时要应用近期周期分析结果和使用比较稳定的周期;另一方面也告诉周期突变的不可预知性将对趋势预测带来很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变换 地震活动性 周期分析
下载PDF
Far-field coseismic displacements associated with the 2011 Tohoku-oki earthquake in Japan observed by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被引量:37
14
作者 WANG Min LI Qiang +5 位作者 WANG Fan ZHANG Rui WANG YanZhao SHI HongBo ZHANG PeiZhen SHEN ZhengKa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1年第23期2419-2424,共6页
Analysis of GEONET observations covering the entire territory of Japan shows that the great Tohoku-oki earthquake that occurred on March 11, 2011 off the east coast of Honshu in Japan caused an eastward movement of th... Analysis of GEONET observations covering the entire territory of Japan shows that the great Tohoku-oki earthquake that occurred on March 11, 2011 off the east coast of Honshu in Japan caused an eastward movement of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island by as much as 5.3 m. The GPS data from TEONET in China were used to derive far-field coseismic displacements and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the Tohoku-oki earthquake on crustal deformation in eastern China.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coseismic horizontal displacements induced by the earthquake are the level of millimeters to centimeters in North and Northeast China, with a maximum of 35 mm. Strain analysis also indicates that the earthquake resulted in an increase in the tensile strain on the north-northeast trending faults in North and Northeast China. The tensile strain imposed on the Yilan-Yitong and Dunhua-Mishan faults is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at imposed on the faults in North China; the maximum normal strain reaches about 40 nano-strain. Considering that the static Coulomb stress loaded on the faults is limited, its effect on the regional seismic activity may not be significa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相 东北部 全球定位系统 OKI 位移观测 日本 远场 北东向断裂
原文传递
华北地区布格重力异常的多尺度分解特征与地震活动性 被引量:30
15
作者 方盛明 张先康 +3 位作者 嘉世旭 段永红 杨卓欣 邱淑燕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2年第1期34-39,共6页
采用小波变换多尺度分解技术 ,对华北地区布格重力异常进行分解 ,获得自地表至 Moho界面深度范围内不同尺度的密度异常体产生的重力异常。讨论了各阶变换异常细节特性及相应地质构造特征 ,认为各阶小波变换细节分别反映了地壳不同深度... 采用小波变换多尺度分解技术 ,对华北地区布格重力异常进行分解 ,获得自地表至 Moho界面深度范围内不同尺度的密度异常体产生的重力异常。讨论了各阶变换异常细节特性及相应地质构造特征 ,认为各阶小波变换细节分别反映了地壳不同深度在一定尺度意义上的介质密度的分布特性 ,表明华北地区很多断裂 ,特别是深大断裂两侧的岩性密度确实存在着较大差异 ,记录了地壳形成演化的历史。还对该区 MS≥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多尺度分解 布格重力异常 介质密度 地震活动 华北地区
下载PDF
天山—帕米尔结合带的地壳速度结构及地震活动研究 被引量:29
16
作者 胥颐 刘建华 +3 位作者 刘福田 朱令人 龙海英 魏斌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69-476,共8页
利用流动地震台阵记录的地震数据,通过地震层析技术反演了天山—帕米尔结合带的P波速度结构,揭示出地壳结构的非均匀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对应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天山和西昆仑的双向挤压导致塔里木西部边缘地壳严重变形,在山前地区形成... 利用流动地震台阵记录的地震数据,通过地震层析技术反演了天山—帕米尔结合带的P波速度结构,揭示出地壳结构的非均匀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对应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天山和西昆仑的双向挤压导致塔里木西部边缘地壳严重变形,在山前地区形成基底隆起带,地壳深部则被断裂分割成为若干块体,有的块体可能卷入造山带内部;喀什坳陷地壳深部结构相对完整,变形程度较弱;天山和西昆仑的地壳结构显示出缩短增厚的波速特性,在与塔里木接壤的局部地区,壳幔边界附近存在热物质的侵入迹象.大部分地震都发生在塔里木西部边缘的壳内高速块体周围,推测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应力调整是导致天山—帕米尔结合带频繁发生地震的主要原因,伽师地震则与构造变形由天山向塔里木内部扩展以及该地区的地壳非均匀结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析成像 地壳结构 地震活动 天山-帕米尔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及其对矿产能源形成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30
17
作者 田有 刘财 冯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07-414,共8页
中国东北地区处于古亚洲洋和滨太平洋构造域叠合部位,地质构造极其复杂.利用东北及华北地区部分台网所接收的近震及远震走时资料获得东北地区地壳与上地幔三维P波速度结构,成像分辨率在80 km左右.成像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地壳与上地幔具有... 中国东北地区处于古亚洲洋和滨太平洋构造域叠合部位,地质构造极其复杂.利用东北及华北地区部分台网所接收的近震及远震走时资料获得东北地区地壳与上地幔三维P波速度结构,成像分辨率在80 km左右.成像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地壳与上地幔具有较强的横向不均匀性.P波速度异常走向大体呈北东向,与该区地表构造走向一致.5 km深度的速度异常与地表起伏形态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阴山、燕山与大兴安岭造山带表现为高速异常;渤海湾盆地,松辽盆地表现为低速异常,渤海湾低速异常一直延伸至>200 km深度.东北地区呈现两个明显的低速异常条带,分别是沿着长白山一线与松辽盆地地区,其中长白山低速异常延伸至400 km深度附近.地幔转换带(410~660 km)表现为显著高速异常体,这与西向俯冲的高速太平洋板块在地幔转换带中的滞留相对应.较高分辨率的三维速度成像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构造演化(如岩浆活动、岩石圈演化、深震与火山活动等)与东北亚地区大地幔楔内软流圈上涌与西太平洋板块在地幔转换带中的滞留密切相关.东北地区的岩浆活动在矿产与油气资源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提供物源和深层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地区 地震层析成像 地壳与上地幔 P波速度 岩浆活动
下载PDF
台湾海峡滨海断裂带的构造特征与活动性 被引量:30
18
作者 黄昭 王善雄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6-22,共7页
根据台湾海峡滨海断裂带活动断裂调查得到的海底地形、重力、地磁和多道地震探测资料,对滨海断裂带的构造特征与活动性进行了研究。该断裂带总体呈NE向分布,东北端起自牛山岛以东海域,西南端止于兄弟屿以东海域,大体沿50~60m等深线展布... 根据台湾海峡滨海断裂带活动断裂调查得到的海底地形、重力、地磁和多道地震探测资料,对滨海断裂带的构造特征与活动性进行了研究。该断裂带总体呈NE向分布,东北端起自牛山岛以东海域,西南端止于兄弟屿以东海域,大体沿50~60m等深线展布,全长约500km,是华南大陆与台湾海峡海盆的分界断裂;断层面近于直立,切穿地壳;在主压应力轴为NWWSEE方向的应力场作用下,断裂以右旋走滑为主,兼逆冲性质;断裂带两侧地形反差大,最新活动性强,控制着两侧新生代地层的沉积,;断裂带上地震活动频繁,是福建沿海地震活动最活跃的断裂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海峡 滨海断裂 构造演化 现今构造特征 地震活动性 活动断裂
下载PDF
首都圈地区的地震活动性与断裂的关系 被引量:27
19
作者 马文涛 徐锡伟 +1 位作者 于贵华 张兰凤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93-304,共12页
通过地震学参数研究构造脆性变形的方法 ,着重分析了首都圈地区地震活动的“时、空、强”及其震源机制分布特征与断裂活动的关系 ,展示出该地区断裂活动的定量性规律 ,由此获得了首都圈地区上地壳变形的物理模型。结果表明 :首都圈地区... 通过地震学参数研究构造脆性变形的方法 ,着重分析了首都圈地区地震活动的“时、空、强”及其震源机制分布特征与断裂活动的关系 ,展示出该地区断裂活动的定量性规律 ,由此获得了首都圈地区上地壳变形的物理模型。结果表明 :首都圈地区地震活动的“时、空、强”及其震源机制分布特征与断裂活动性质吻合较好 ,NE或NEE向和NWW向 2组断裂构成共轭断裂 ;沿NWW -SEE向的张家口 -渤海湾断裂带两侧形成了燕山块体、晋北块体、太行山块体和冀中块体的基本活动体系 ;在NWW -SEE向串列状的块体边界上形成一定量的NWW向地震活动密集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性 断裂 震源机制 首都圈地区
下载PDF
2003—2008年新疆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探讨 被引量:29
20
作者 高国英 聂晓红 龙海英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0-79,共10页
给出了2003—2008年新疆74次MS≥4.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了该期间震源机制反映出的新疆区域应力场特征,并结合1990—2008年的地震活动图像和区域应力场进行了讨论。结果认为:1990—2003年与2004—2008年新疆MS≥5地震活动空间分布图... 给出了2003—2008年新疆74次MS≥4.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了该期间震源机制反映出的新疆区域应力场特征,并结合1990—2008年的地震活动图像和区域应力场进行了讨论。结果认为:1990—2003年与2004—2008年新疆MS≥5地震活动空间分布图像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震源机制得到的主压应力P轴方位为NNW向,与新疆近SN向的背景应力场和作者前期给出的NNE向结果略有差异,反映出不同时期新疆大区域应力场的变化特点;中强地震震源机制主压应力P轴仰角的大小变化与新疆地震活动的强弱相关性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地震活动 区域应力场 P轴仰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