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绿豆荚粒数增多突变体snpp1的表型分析及基因定位 被引量:1
1
作者 关伊宁 邱丹 +2 位作者 李信 胡筑兵 沈振国 《分子植物育种》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5071-5076,共6页
荚粒数是食用豆产量性状的构成因子,是食用豆遗传改良的育种目标之一。目前,调控绿豆荚粒数形成的遗传网络和分子基础尚不清楚。通过构建绿豆突变体库,本研究筛选获得了荚粒增加突变体snpp1,遗传分析发现该突变体受半显性基因控制。通... 荚粒数是食用豆产量性状的构成因子,是食用豆遗传改良的育种目标之一。目前,调控绿豆荚粒数形成的遗传网络和分子基础尚不清楚。通过构建绿豆突变体库,本研究筛选获得了荚粒增加突变体snpp1,遗传分析发现该突变体受半显性基因控制。通过构建F2代分离群体,筛选群体中的极端单株构建2个DNA混池(每个池包含35个极端单株),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结合集团分离分析法,将SNPP1基因初步定位在绿豆5号染色体上3.49 Mb(92640~3584000 bp)区域,包含233个注释基因。本研究将为进一步克隆SNPP1基因提供参考,为绿豆高产品种培育提供新的基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豆 荚粒数 snpp1 BSA-Seq 基因定位
原文传递
低芥酸油菜(Brassica napus L.)每角果粒数的基因效应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卢长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0年第3期22-27,共6页
采用改良的 Hayman-Jinks 双列杂交方法,研究了5个低芥酸甘蓝型油菜品种每角果粒数的遗传。结果表明,参试的亲本品种中,81007控制每角果粒数的显性基因最多,其它依次为81018、81004、81006和81033。其中除了亲本81033隐性基因多于显性... 采用改良的 Hayman-Jinks 双列杂交方法,研究了5个低芥酸甘蓝型油菜品种每角果粒数的遗传。结果表明,参试的亲本品种中,81007控制每角果粒数的显性基因最多,其它依次为81018、81004、81006和81033。其中除了亲本81033隐性基因多于显性基因外,其余亲本都以显性基因占优势。按增效基因的多少排序,依次为81004>81007>81006>81018>81033。试验揭示了显性减效基因的存在,但显性基因主要为增效基因。供试的油菜群体中,每角果粒数的增效基因频率为0.7940,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之比为2.0930.广义遗传力 h_B^2=47.81%,狭义遗传力 h_B^2=27.54%,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属于超显性遗传.根据研究结果,作者认为,低芥酸油菜每角果粒数的改良应重视在进一步积累增效基因的基础上培育优良自交系,进行杂种优势的利用。杂交后代的选择宜在较晚世代进行。本性状的改良可考虑采用相互轮回选择和单倍体育种等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低芥酸 基因 育种
下载PDF
油研5号制种中母本植株上不同角粒数角果的性状研究
3
作者 赵继献 何惠平 《贵州农业科学》 CAS 1998年第3期11-16,共6页
对油研5号制种中,其母本植株上不同角粒数角果诸性状研究表明:角粒数的多少与角果大小有关,角果各组成部分重对角粒重起着重要作用。随着角粒数的增加,角果的结籽率、形成种子粒数、角粒重、生产力、经济系数、总角果壳重、角果生... 对油研5号制种中,其母本植株上不同角粒数角果诸性状研究表明:角粒数的多少与角果大小有关,角果各组成部分重对角粒重起着重要作用。随着角粒数的增加,角果的结籽率、形成种子粒数、角粒重、生产力、经济系数、总角果壳重、角果生物产量、对产量的贡献率呈现有规律的递增,千粒重和角果百分率呈现有规律的递减。不同角粒数角果百分率中,萝卜角占有效角的比例为2/5,对产量的贡献率约为1/10。除千粒重外,其他性状都是正常角优于萝卜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粒数 产量 角果性状 油菜 制种 油研5号
下载PDF
大豆多四粒荚创新种质‘汾豆96’选育及理想模型构建
4
作者 史宏 《中国农学通报》 2018年第21期14-22,共9页
旨在选育多四粒荚大豆品种,构建理想模型,为大豆高产超高产育种探索新途径。用spss 18分析‘汾豆96’生理生态特性,以椭圆叶形多四粒荚‘汾豆96’为主,结合34份披针叶形四粒荚材料,对其10项产量相关的农艺性状用逐步回归法构建理想模型... 旨在选育多四粒荚大豆品种,构建理想模型,为大豆高产超高产育种探索新途径。用spss 18分析‘汾豆96’生理生态特性,以椭圆叶形多四粒荚‘汾豆96’为主,结合34份披针叶形四粒荚材料,对其10项产量相关的农艺性状用逐步回归法构建理想模型。‘汾豆96’群体内四粒荚单株的存在率达85%以上,单株四粒荚最高达49个,占总荚数的30.25%,‘汾豆96’产量随四粒荚数的增加总体呈增加趋势。当R^2=0.939时,模型拟合最优:Y=-87.583+0.415X_1-5.155X_2+10.094X_3+13.459X_4。回归方程表明多四粒荚创新材料产量与生物产量(X_1)、株高(X_2)、百粒重(X_3)和主茎节数(X_4)呈显著线性回归关系。提升每荚粒数和选育多四粒荚品种,是高产超高产育种产量突破的新途径。大豆品种具备的理想模型是抗倒伏、多荚粒、适合机械化收获的短节间密荚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产量 四粒荚 每荚粒数 理想模型
下载PDF
大豆叶形垂直分布类型在产量改良中的应用 被引量:8
5
作者 彭玉华 杨国保 +2 位作者 吴琳 吴宇 朱国富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3-16,共4页
对油89306组合分离世代的研究表明,该组合存在3种叶形垂直分布类型,即下阔叶—上阔叶、下阔叶—上窄叶和下窄叶—上窄叶。以下阔叶—上阔叶和下阔叶—上窄叶类型的百粒重最大,且两类型间无明显差异,但显著高于下窄叶—上窄叶... 对油89306组合分离世代的研究表明,该组合存在3种叶形垂直分布类型,即下阔叶—上阔叶、下阔叶—上窄叶和下窄叶—上窄叶。以下阔叶—上阔叶和下阔叶—上窄叶类型的百粒重最大,且两类型间无明显差异,但显著高于下窄叶—上窄叶类型的百粒重;以下窄叶—上窄叶类型的每荚粒数最多,下阔叶—上阔叶类型的每荚粒数最少。在本研究所处旱涝频繁的黄淮南部地区,以下阔叶—上窄叶类型的育种效果最好,并从本类型的研究材料中成功地选育出高产夏大豆新品种中豆26。与下阔叶—上阔叶类型的中豆19(89306组合的母本)相比,下阔叶—上窄叶的材料中豆26和中豆20实现了在保持其它产量因素变化很小前提下每荚粒数的定向显著提高,因而实现产量的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叶形 垂直分布 产量改良
下载PDF
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荚粒性状的QTL分析 被引量:31
6
作者 王贤智 张晓娟 +5 位作者 周蓉 沙爱华 吴学军 蔡淑平 邱德珍 周新安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41-448,共8页
利用大豆重组自交系soy01群体中的255个家系进行2年田间试验,采用两种作图方法,寻找一粒荚、四粒荚、每荚粒数等5个荚粒性状稳定的QTL。结果表明,利用区间作图法,2年共找到24个荚粒性状QTL,解释的遗传变异为5%-80%;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 利用大豆重组自交系soy01群体中的255个家系进行2年田间试验,采用两种作图方法,寻找一粒荚、四粒荚、每荚粒数等5个荚粒性状稳定的QTL。结果表明,利用区间作图法,2年共找到24个荚粒性状QTL,解释的遗传变异为5%-80%;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2年共找到27个荚粒性状QTL,解释的遗传变异为4%-73%。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2年找到2个重复出现、稳定的四粒荚QTL和2个每荚粒数QTL,为大豆荚粒性状QTL的精细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荚粒性状 四粒荚 每荚粒数 QTL定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