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辽盆地白垩纪沉积特征 被引量:66
1
作者 刘招君 王东坡 +4 位作者 刘立 刘万洙 王璞君 杜晓弟 杨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27-338,共12页
松辽盆地晚侏罗世岩石圈破裂后,玄武岩浆喷溢,在白垩纪,盆地经历了裂前成穹、拉张破裂、断陷、断陷转向坳陷、坳陷和萎缩等6个地质演化阶段(图10),盆地中充填了厚近万米的陆相沉积。各演化阶段具有不同的沉积序列。早白垩世沙河子组至... 松辽盆地晚侏罗世岩石圈破裂后,玄武岩浆喷溢,在白垩纪,盆地经历了裂前成穹、拉张破裂、断陷、断陷转向坳陷、坳陷和萎缩等6个地质演化阶段(图10),盆地中充填了厚近万米的陆相沉积。各演化阶段具有不同的沉积序列。早白垩世沙河子组至营城组时期,为断陷盆地发育阶段,形成火山岩-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夹阵发型浊积岩)-沼泽相的序列;早白垩世登娄库组时期,盆地为从断陷向坳陷转化阶段,形成冲泛平原-湖泊相为主的序列;早白垩世泉头组-晚白垩世嫩江组时期,盆地为坳陷活动阶段,形成了冲泛平原-三角洲-湖泊(夹稳定型浊积岩)相;而晚白垩世四方台组-明水组时期,盆地进入萎缩阶段,再度出现以冲泛平原-冲积扇及小型残存湖泊沉积为主的沉积序列。这一垂向上的沉积序列,充分显示出夭折大陆裂谷的沉积特征。有许多事实说明在盆地发展的坳陷阶段发生过两次大的湖侵,且与全球海平面上升同步,导致湖与海沟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序列 松辽盆地 白垩纪 沉积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7段黑色页岩形成环境及其对页岩油富集段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8
2
作者 张斌 毛治国 +5 位作者 张忠义 袁懿琳 陈小亮 石雨昕 刘广林 邵晓州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27-1136,共10页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钻探的三叠系延长组7段全取心井冯75井的地球化学分析,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对黑色页岩形成环境及其对页岩油富集的控制作用进行综合研究。自长73亚段到长71亚段黑色页岩中的有机碳含量从5.70%降至3.55%,氢指数从345...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钻探的三叠系延长组7段全取心井冯75井的地球化学分析,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对黑色页岩形成环境及其对页岩油富集的控制作用进行综合研究。自长73亚段到长71亚段黑色页岩中的有机碳含量从5.70%降至3.55%,氢指数从345 mg/g降至269 mg/g,而氧指数从6 mg/g逐渐增高至29 mg/g,指示长72亚段和长73亚段沉积时期为严重缺氧环境。生物标志化合物出现规律性变化,在长73亚段深度为2753~2777 m的井段出现明显“拐点”,指示陆源有机质输入增多。但是,在“拐点”附近出现有机碳同位素组成负向漂移,偏差约为2%,与生物标志化合物结果矛盾。古秦岭地区陆上火山活动所引起的极热和缺氧事件是造成其邻近的鄂尔多斯盆地黑色页岩中有机碳同位素组成负向漂移的主要原因。火山活动导致气温升高,空气污浊,引发极端天气,洪水增多,陆源有机质输入增多,同时形成极度缺氧环境,有利于有机质保存。陆源有机质比水生有机质更有利于形成轻质油,是页岩油富集的重要“甜点”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页岩 三叠系 沉积环境 火山灰 缺氧事件 页岩油 鄂尔多斯盆地 长7段
下载PDF
震积岩、海啸岩、震浊积岩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3
作者 吴勘 《四川地质学报》 2010年第2期136-139,共4页
震积岩是具有特殊震积构造和震积序列的一种灾变性事件岩。近十几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在研究、对比现代和古代震积岩成因沉积物后,逐渐认识到震积岩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沉积岩。国内外学者对震积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生代以前的海相地层,本... 震积岩是具有特殊震积构造和震积序列的一种灾变性事件岩。近十几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在研究、对比现代和古代震积岩成因沉积物后,逐渐认识到震积岩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沉积岩。国内外学者对震积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生代以前的海相地层,本文从震积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介绍了震积岩的岩石类型、震积序列、鉴别标志及震积岩,海啸岩,震浊积岩的对比鉴别。震积岩自身也是一种潜在的油气储集体,通过对震积岩的研究还可以更多地了解古代地震发生的规律,为预测地震活动等提供有利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积岩 沉积特征 事件沉积 识别标志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延长组湖盆底形演化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丁晓琪 张哨楠 +1 位作者 熊迪 朱志良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6,201,共6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延长组具有非常丰富的油气资源,是近年来增储上产的主要领域,明确盆地底形的演化规律对今后的油气勘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主要目的层的砂体堆砌样式、半深湖—深湖区的迁移规律研究,结合盆地大量存在的事件沉...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延长组具有非常丰富的油气资源,是近年来增储上产的主要领域,明确盆地底形的演化规律对今后的油气勘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主要目的层的砂体堆砌样式、半深湖—深湖区的迁移规律研究,结合盆地大量存在的事件沉积,表明:上三叠统长7期是盆地西南缘秦岭造山最活跃的时期,地震频繁、火山喷发、物源区发生隆升,造山带前缘快速下沉,湖盆中心迅速向西南缘迁移,南陡北缓的不对称湖盆形成。湖盆底形由对称变为不对称、沉积相由曲流河三角洲转变为辫状河三角洲,浊积岩、凝灰岩、砂岩脉的形成均与秦岭造山有密切关系。根据湖盆底形的演化规律,认为盆地西南缘的华池—庆城—正宁地区长7段浊积岩砂体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组 湖盆底形 沉积相 事件沉积 造山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缘五峰组—龙马溪组沉积地球化学及有机质富集模式——以叙永地区田林剖面为例 被引量:15
5
作者 郑宇龙 牟传龙 王秀平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41-560,共20页
晚奥陶—早志留世转折期是一个重要的地质历史时期,在这一相对短暂时间内(440~453 Ma),全球板块构造形态、古气候条件、古海洋环境、生物群类型等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扬子地区在这一全球大背景之下沉积了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两套富有机质... 晚奥陶—早志留世转折期是一个重要的地质历史时期,在这一相对短暂时间内(440~453 Ma),全球板块构造形态、古气候条件、古海洋环境、生物群类型等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扬子地区在这一全球大背景之下沉积了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两套富有机质泥页岩,是页岩气勘探的重点层位。有机质丰度决定着页岩生烃能力的强弱,同时还影响着储层吸附能力及储集空间的大小,是储层含气性的决定因素。有机质富集所涉及的因素较多,过程复杂,古海洋初级生产力、古氧相及沉积速率、成岩降解等对其都有影响,其中古生产力决定有机质数量,古氧相是有机质保存的决定性条件,这两者是富有机质泥页岩主要影响因素。然而五峰组—龙马溪组纵向上有机质丰度差异较大,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因此,为厘清五峰组—龙马溪组垂向沉积环境演化及有机质丰度差异原因,对四川盆地南缘叙永地区田林剖面上奥陶统临湘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地层剖面进行实测及连续采样,并开展了岩石矿物学及详细沉积地球化学(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研究。结果表明:田林剖面五峰组—龙马溪组Al/(Al+Fe+Mn)值、Ce异常、Eu异常指示非陆源硅主要为生物成因,SiO2、Si xs与CaO、TiO2含量的强负相关性表明硅质含量受陆源输入量及古水深控制;Mo/TOC值与Mo/U值指示五峰组沉积初期具有强滞留环境,而有机质富集层段主要在半滞留环境下沉积形成;斑脱岩密集层段较高古生产力表明火山活动对古生产力有提升作用;总有机碳与古氧相代替系数的高相关性表明有机质富集整体主要受古氧相控制;而古生产力代替系数整体与总有机碳相关性不高是由于生境类型的差异及陆源输入量与古生产力、古氧相的利弊关系导致对古生产力有利的沉积环境往往对应较差的还原条件。综合分析认为,五峰组—龙马溪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地球化学 五峰组 龙马溪组 古生产力 古氧相 灭绝事件 有机质富集 四川盆地
下载PDF
索尔库里盆地中-上新世地层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10
6
作者 常宏 方小敏 +2 位作者 安芷生 宋春晖 强小科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07-111,共5页
对青藏高原东北部索尔库里盆地的索尔库里达板及茫崖剖面进行了地层学研究 ,分析了地层的沉积序列 ,总结了其砂质中粒角砾岩 -含砾砂岩 -泥质粉砂岩的地层结构韵律性特征。地层剖面中有两个完整的韵律组合 ,其上被一厚达 6 6 m的巨砾岩... 对青藏高原东北部索尔库里盆地的索尔库里达板及茫崖剖面进行了地层学研究 ,分析了地层的沉积序列 ,总结了其砂质中粒角砾岩 -含砾砂岩 -泥质粉砂岩的地层结构韵律性特征。地层剖面中有两个完整的韵律组合 ,其上被一厚达 6 6 m的巨砾岩覆盖。结合所产化石 ,其时代为中 -上新世。粒度的截然变化反映了物源区与沉积区高差的变化 ,沉积序列的结构特征反映了其沉积的古地理环境发生了 4次明显的变化 ,推测物源区的青藏高原北部发生了多期隆升事件。分析认为中新世较早时期已有一定程度的隆升 ,经过较长时间的风化剥蚀 ,于中新世晚期发生了一次较为强烈的隆升 ,而最后造成现今宏伟地貌特征的隆升事件发生于上新世后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序列 古地理环境 隆升事件 索尔库里盆地 青藏高原 上新世地层
下载PDF
济阳坳陷石炭二叠系暗色泥岩微量元素赋存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9
7
作者 苗耀 桑树勋 +2 位作者 陈世悦 刘长江 欧阳金保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7-67,共11页
在对Sc、Co、Ni、Ga、Rb、Sr、Mo、Ba等微量元素进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试和对泥岩粘土矿物进行X射线衍射相对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骨架砂岩岩石薄片镜下观察结果,采用Sr-Rb-Ba-Sc多元素标准化图解,分析了济阳坳陷石炭二... 在对Sc、Co、Ni、Ga、Rb、Sr、Mo、Ba等微量元素进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试和对泥岩粘土矿物进行X射线衍射相对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骨架砂岩岩石薄片镜下观察结果,采用Sr-Rb-Ba-Sc多元素标准化图解,分析了济阳坳陷石炭二叠系暗色泥岩微量元素赋存特征及其所指示的海陆沉积相变化、火山事件、物源等方面的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济阳坳陷暗色泥岩微量元素含量普遍比华北地台同时期沉积物高(Ba除外)。(2)济阳坳陷本溪组和太原组下部发育海相沉积以及上石盒子组曾发生数次规模较大的海侵,表现为在Sr-Rb-Ba-Sc标准化图解中Sr上扬,或Rb-Ba-Sc近似呈直线;局限台地相沉积可能造成其上部相邻地层泥岩中Rb、Sr发生异常。(3)在济阳坳陷石炭二叠系骨架砂岩岩石薄片中观察到自形石英、港湾状石英、聚片双晶长石、保存较好的挠曲状云母,推测石炭二叠系受到多次火山作用影响;Sr-Rb-Ba-Sc标准化图解中Rb异常可能揭示火山作用的影响,而Rb异常的泥岩样品通常高岭石含量非常高(>70%),且伊利石含量非常低(<5%)。(4)Rb-Ba-Sc标准化图解显示济阳坳陷石炭二叠系物源区可能是华北地台北部的古老岩体,母岩岩浆来自上地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多元素标准化图解 沉积相 火山事件 物源
下载PDF
扬子地块西南部晚元古代——三叠纪沉积地球化学演化 被引量:6
8
作者 于炳松 裘愉卓 李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27-133,共7页
本文通过对扬子地块西南部自上元古界板溪群到三叠系发育在盆地和下斜坡背景中的泥质岩的系统的无素地球化学研究,首次发现了下寒武统、上泥盆统和上二叠统这三个在元素地球化学性质上明显不同于其它层位的地球化学异常层,从而构成了... 本文通过对扬子地块西南部自上元古界板溪群到三叠系发育在盆地和下斜坡背景中的泥质岩的系统的无素地球化学研究,首次发现了下寒武统、上泥盆统和上二叠统这三个在元素地球化学性质上明显不同于其它层位的地球化学异常层,从而构成了本区地质历史中三个明显的地球化学旋回。通过地球化学旋回与本区地壳演化和一系列沉积事件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说明沉积地层的地球化学演化是地球发展演化的必然结果和物质表现形式。因此,可通过这些地层的元素地球化学体系来恢复地壳发育和演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地球化学 地壳演化 扬子地块 元素地球化学
下载PDF
喀左盆地下白垩统九佛堂组油页岩特征及控矿条件 被引量:6
9
作者 王宇林 郭强 +4 位作者 肖乾华 王威 杨春 魏恒飞 刘锦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1-216,共6页
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喀左盆地3个油页岩层群分别发育于下白垩统九佛堂组的一、二、三段,以位于三段的第三油页岩层群的工业意义最大;油页岩常与上覆沉凝灰岩或其它凝灰质岩石呈伴生关系。油页岩(矿石)类型有泥岩、... 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喀左盆地3个油页岩层群分别发育于下白垩统九佛堂组的一、二、三段,以位于三段的第三油页岩层群的工业意义最大;油页岩常与上覆沉凝灰岩或其它凝灰质岩石呈伴生关系。油页岩(矿石)类型有泥岩、具粉砂质条带的含钙-钙质泥岩、泥灰岩和页岩4种类型,以前两者为主;低品级油页岩体积分数为50%,中品级油页岩体积分数为42%,高品级油页岩体积分数为8%,均属高灰分油页岩。油页岩的有机质类型为腐植-腐泥型,源于低等植物;浅湖—半深湖形成的油页岩(矿石)类型为含粉砂质条带的含钙-钙质泥岩,深湖形成的油页岩(矿石)类型主要为泥岩;物源区母岩类型对油页岩的化学成分特征及灰分成分类型具有明显的控制关系;火山喷发的灾变事件终止了油页岩的成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左盆地 九佛堂组 油页岩 控矿条件 沉积环境 火山事件
下载PDF
鄂西高坪龙骨洞地层形成环境的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程捷 高振纪 +4 位作者 郑绍华 张兆群 刘丽萍 冯晓波 王晓宁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68-274,共7页
鄂西龙骨洞保存有早更新世早期的地层,并产早期人类化石和巨猿化石以及石器。通过对这套地层的形成环境的研究表明:沉积物形成于水动力条件较弱的暗河环境,期间发生过几次水体干涸事件,形成钙板层。根据沉积环境的特点,龙骨洞的地层可... 鄂西龙骨洞保存有早更新世早期的地层,并产早期人类化石和巨猿化石以及石器。通过对这套地层的形成环境的研究表明:沉积物形成于水动力条件较弱的暗河环境,期间发生过几次水体干涸事件,形成钙板层。根据沉积环境的特点,龙骨洞的地层可划分为4部分:第一部分是剖面的底部,在洞穴沉积物的形成初期,沉积物粒度较粗,形成水动力较强的暗河环境;第二部分是钙板层或强钙质胶结层的形成,表明洞穴处于干涸或水很少的环境;第三部分是地层的主体部分,以粘土和亚粘土为主,形成于弱水流的暗河环境,化石主要产自这部分;第四部分是剖面的顶部,为钙板层,洞穴干涸。洞中的化石和石器部分是被水流带入洞中沉积形成的,部分为人类和巨猿在洞中生存时留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更新世 含巨猿化石地层 沉积环境 沉积事件 龙骨洞 鄂西
下载PDF
“古地理学术论坛”第1—17期评述
11
作者 李新坡 郑秀娟 +3 位作者 朱筱敏 鲍志东 王媛 鲜本忠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02-508,I0001,I0002,I0003,共10页
以《古地理学报》中文版、英文版编辑部为主,联合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国际古地理学会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共同举办的“古地理学术论坛”,是促进古地理学创新发展、倡导开展公益学术讲座的学术交流平台。从2... 以《古地理学报》中文版、英文版编辑部为主,联合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国际古地理学会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共同举办的“古地理学术论坛”,是促进古地理学创新发展、倡导开展公益学术讲座的学术交流平台。从2022年9月论坛开始至2024年1月共举办了17期,共计邀请21位专家学者(包括外国专家4位)在论坛作报告。报告内容紧密结合生产实践和科技前沿,既有高屋建瓴的沉积古地理学综述,也有与油气勘探关系密切的沉积体系与沉积环境、源汇系统、层序地层学、深水沉积研究,以及与深时古环境重建有关的事件沉积、遗迹化石、古野火、碳酸盐沉积、构造古地理学研究,还包括铝土矿成因等矿产沉积学研究。总体看来,系列报告理论联系实践,既立足基础又关注前沿,受到学者们较高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理学术论坛 沉积古地理 事件沉积学 源汇系统 层序地层学 深水沉积 碳酸盐岩 矿产沉积学
下载PDF
构造活动影响下地质事件沉积序列——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油层组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梁庆韶 田景春 +3 位作者 王峰 余威 孟浩 李建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81-495,共15页
中晚三叠世,印支运动I幕导致秦岭隆升,同期地震、火山活动频发,在鄂尔多斯湖盆中保存了大量地质事件沉积层。为了认识构造活动影响下地质事件沉积序列,探讨地质历史时期内各类地质事件的耦合关系,从全新的角度认识大型坳陷湖盆的形成和... 中晚三叠世,印支运动I幕导致秦岭隆升,同期地震、火山活动频发,在鄂尔多斯湖盆中保存了大量地质事件沉积层。为了认识构造活动影响下地质事件沉积序列,探讨地质历史时期内各类地质事件的耦合关系,从全新的角度认识大型坳陷湖盆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笔者等以鄂尔多斯盆地内部及周缘的长7油层组野外露头及钻井岩芯中发育的关键事件沉积层为研究对象,对地震事件、浊流事件、火山事件、缺氧事件沉积特征和叠置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长7期,湖盆中多种事件沉积类型主要受控于中—晚三叠世秦岭造山运动,构造活动引起湖盆沉降,为事件沉积层的保存提供了条件;火山事件喷发的火山灰降落在湖盆中形成凝灰岩层,同时,也为湖盆缺氧事件创造了条件;沉积层因地震活动形成震积岩,而地震活动又是诱发浊流事件发生的关键因素;这些构造活动影响下的地质事件交替发生,共同构成长7油层组内各类事件沉积层的相互叠置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件沉积 沉积模式 长7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Effects on Sedimentary Processes via Upper Triassic Climate Forcing Caused by Multiple Impacting and Large Igneous Provinces (LIP)-Rifting/Degassing: Jordanian Platform/Arabian Plate and Germanic Basin/Central Europe
13
作者 Werner Schneider Elias Salameh 《Open Journal of Geology》 CAS 2023年第2期136-170,共35页
Upper Triassic sedimentary systems of both the Arabian Plate and the Germanic Basin reveal climate- and plate tectonic-forced effects through certain time-intervals experienced by architectural elements, lithofacies t... Upper Triassic sedimentary systems of both the Arabian Plate and the Germanic Basin reveal climate- and plate tectonic-forced effects through certain time-intervals experienced by architectural elements, lithofacies types, unconformities, flash flood deposits, maximum flooding surfaces/sequence boundary (MFS/SB), mineralogy, and isotope anomalies. Further, Moon recession and changes of Earth’s rotation velocity (core/mantle boundary) are associated with multiple impacting and large igneous provinces/Mid Oceanic Ridge Basalt, LIP/MORB-rifting/degassing. While acidification (by degassing, sturz-rain) does influence tectosilicates and carbonates, montmorillonite represents a key mineral as transformation of volcanic/impact glass (Tephra) to be found as co-components in and in certain pelite units as “boundary clay-suspicions” (mixture of eolian paleoloess, pelite, paleosol, and tephra → tuffite). Obviously, unconformities and sequence boundaries of both study areas separate and dislocate interrupted ∂<sup>13</sup>C and <sup>87</sup>Sr/<sup>86</sup>Sr-data groups along the isotope curves. Both Proto-Arctic Ocean rifting/degassing comprising kimberlitic pyroclastic eruptions and Neotethys rifting/degassing as well as multiple impacting played the most important role during the Norian, followed by the incipient Central Atlantic Magmatic Provinces rifting since the Rhaetian. The following associations are encountered and dealt with in this study: Sequence boundaries-∂<sup>13</sup>C, maximum flooding surfaces-(FUCs)-∂<sup>13</sup>C, unconformities-plate motion, tephra-pelite-tuffite-montmorillonite. Norian: maximum flooding surfaces (MFSs)-“paleosol”/boundary clay?-rifting-volcanism, Moon/Earth data change. So the Norian (~221 - 206 Ma) hosts anomalous “amalgamated maximum flooding surfaces (MFSs)”, amalgamated paleosol (Jordanian Platform), multiple impacting (~219 - 214 Ma), the maximum opening of the Proto-Arctic Ocean (PAO) (~230 - 200 Ma), Neo-Tethys (NT)-subvolcanic (sills, dikes) in the NE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dogenic and Impact Drivers sedimentary Effects Interplay Processing event-Stratigraphy
下载PDF
汉江上游沉积记录的北宋时期古洪水事件文献考证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光朋 查小春 +2 位作者 黄春长 庞奖励 张国芳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88-496,共9页
基于对近年来汉江上游古洪水水文学研究成果的整理和分析,结合文献记载和气候背景分析,对汉江上游5个沉积剖面记录的北宋时期古洪水事件进行了文献考证.研究结果表明,北宋时期为洪水频发期;洪水灾害的影响范围、灾情的严重性以及洪痕沉... 基于对近年来汉江上游古洪水水文学研究成果的整理和分析,结合文献记载和气候背景分析,对汉江上游5个沉积剖面记录的北宋时期古洪水事件进行了文献考证.研究结果表明,北宋时期为洪水频发期;洪水灾害的影响范围、灾情的严重性以及洪痕沉积规律等表明,汉江上游5个沉积剖面记录的古洪水事件可能是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六月的一次特大洪水事件.依据树轮、冰芯、石笋等气候代用性指标及历史文献记载,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正处于北宋980年代气候突变时期,此次古洪水事件可能是对当时气候异常多变的瞬时响应.该研究结果可为汉江上游防洪减灾和水利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记录 北宋时期 古洪水事件 文献考证 汉江上游
下载PDF
基于测井曲线分析的沉积事件精准识别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立新 唐明远 +7 位作者 李浩 周贤斌 黄学斌 刘双莲 赵睿 张辉 申本科 苏映宏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50-57,共8页
沉积事件在油气生成演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沉积事件的测井精准识别对精细指导地质分层及准确划分地质单元具有重要意义,但相关报道的文献较少。为此,应用2种方法研究沉积事件,首先通过岩心、薄片及地震资料对测井曲线的精细刻度与标定... 沉积事件在油气生成演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沉积事件的测井精准识别对精细指导地质分层及准确划分地质单元具有重要意义,但相关报道的文献较少。为此,应用2种方法研究沉积事件,首先通过岩心、薄片及地震资料对测井曲线的精细刻度与标定,获得系统沉积事件的地质专属特征,为识别复杂沉积事件提供准确依据;其次通过沉积旋回、沉积物质等的突变及其成因关系的归因研究,获得复杂沉积事件的识别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岩心、薄片及地震资料不仅有助于标定测井曲线上的沉积事件,而且可以与测井曲线构成识别沉积事件的可信证据链;②沉积旋回的突变或反转与地层层序演化有关,这种突变关系有助于确认层序界面;③沉积旋回的节奏变化与储层岩石结构和孔渗结构密切相关,对于准确预测和评价储层性质有帮助;④沉积旋回及其节奏变化的研究有助于判断和识别沉积事件的性质和特点;⑤地质内因深刻地影响了地震信息与测井信息的联动响应规律,事件与沉积物的隐性变化关系在油气地质研究中有着潜在的广阔应用领域。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有效地解决了碳酸盐岩“同期异相”的地层对比难题,并有力支撑了四川盆地普光气田的地层单元划分及含气面积的确定,为气田的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事件 测井曲线 地层厚度 沉积旋回 岩石类型
下载PDF
Genesis of granular calcite in lacustrine fine-grained sedimentary rocks and its indication to volcanichydrothermal events: A case study of Permian Lucaogou Formation in Jimusar Sag, Junggar Basin, NW China
16
作者 LI Ke XI Kelai +2 位作者 CAO Yingchang WANG Youcheng LIN Miruo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3年第3期615-627,共13页
Granular calcite is an authigenic mineral in fine-grained sedimentary rocks.Core observation,thin section observation,cathodoluminescence analysis,fluid inclusion analysis,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and isotopi... Granular calcite is an authigenic mineral in fine-grained sedimentary rocks.Core observation,thin section observation,cathodoluminescence analysis,fluid inclusion analysis,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and isotopic composition analysis were combined to clarify the genesis of granular calcite in the lacustrine fine-grained sedimentary rocks of the Permian Lucaogou Formation in the Jimusar Sag,Junggar Basin.It is found that the granular calcite is distributed with laminated characteristics in fine-grained sedimentary rocks in tuffite zones(or the transitional zone between tuffite and micritic dolomite).Granular calcite has obvious cathodoluminesence band,and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Stage-Ⅰ calcite,with non-luminesence,high content of Sr element,inclusions containing Cos,and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 higher than 170℃,was directly formed from the volcanic-hydrothermal deposition.Stage-Ⅱ calcite,with bright yellow luminescence,high contents of Fe,Mn and Mg,enrichment of light rare earth elements(LREEs),and high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was formed by recrystallization of calcareous edges from exhalative hydrothermal deposition.Stage-IlI calcite,with dark orange luminescence band,high contents of Mg,P,V and other elements,no obvious fractionation among LREEs,and low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was originated from diagenetic transformation during burial.The granular calcite appears regularly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and its formation temperature decreases from the center to the margin of particles,providing direct evidences for volcanic-hydrothermal events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the Lucaogou Formation.The volcanic-hydrothermal event was conducive to the enrichment of organic matters in fine-grained sedimentary rocks of the Lucaogrou Formation,and posit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source rocks.The volcanic-hydrothermal sediments might generate intergranular pores/fractures during the evolution,creating conditions for the self-generation and self-storage of shale 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ne-grained sedimentary rocks calcite origin volcanic-hydrothermal event event deposition Permian Lucaogrou Formation Jimusar Sag Junggar Basin
下载PDF
昌都地区三叠纪事件沉积及其成因 被引量:3
17
作者 彭勇民 汪名杰 陈明 《四川地质学报》 1999年第4期273-280,共8页
事件沉积是指偏离正常过程的地质作用(事件) 所形成的沉积物。昌都地区的事件沉积很发育,尤以风暴沉积与火山堆积为典型例子。本文对区内事件沉积作了较系统的总结与分析,阐述了风暴沉积事件与火山事件的时空分布,探讨了其成因及... 事件沉积是指偏离正常过程的地质作用(事件) 所形成的沉积物。昌都地区的事件沉积很发育,尤以风暴沉积与火山堆积为典型例子。本文对区内事件沉积作了较系统的总结与分析,阐述了风暴沉积事件与火山事件的时空分布,探讨了其成因及其作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事件 沉积事件 火山事件 昌都地区
下载PDF
长沙新开铺剖面纹层沉积序列及其反映的古洪水事件 被引量:3
18
作者 魏灵 易朝路 +1 位作者 贾玉连 罗清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48-254,共7页
对湘江下游新开铺ESR年代为24.1~32.4kaBP河流沉积剖面140个纹层中264个样品进行了粒度组成分析,C-M图显示:样品主要落入 、 、 与 区,远离河流、浊流与远洋悬浮沉积区.粒度组成接近于洪水平流层沉积,沉积环境可能为边滩、心滩等河漫滩... 对湘江下游新开铺ESR年代为24.1~32.4kaBP河流沉积剖面140个纹层中264个样品进行了粒度组成分析,C-M图显示:样品主要落入 、 、 与 区,远离河流、浊流与远洋悬浮沉积区.粒度组成接近于洪水平流层沉积,沉积环境可能为边滩、心滩等河漫滩.基于河漫滩平流沉积发育特点与剖面沉积物粘土含量稳定,砂与粉砂的含量呈负相关及纹层内部粒度变化等特点,认为出现在各纹层内部(包括低部)而不是顶部的"砂"含量增加与C值(粒度组成达到1%含量的Φ值)变小事件,可以作为划分洪水期次的标准;在140个纹层中识别出了128次古洪水沉积事件和16次明显的坡面径流冲刷蚀余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纹层 粒度组成 沉积动力 砂增加 C值 古洪水事件
下载PDF
鸭绿江口沉积粒度特征及其对沉积环境演化的指示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红军 刘月 +5 位作者 程岩 张春鹏 高建华 刘敬伟 张亮 郑金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8-66,共9页
基于鸭绿江口主汊道10个沉积柱的粒度分析,讨论了鸭绿江口水动力条件、物源输入、沉积事件等沉积环境的演化过程。沉积记录显示,空间上自陆向海潮流对沉积的影响逐渐加强,时间上从上层到下层的径流影响逐渐减弱。沉积物的敏感粒度分析表... 基于鸭绿江口主汊道10个沉积柱的粒度分析,讨论了鸭绿江口水动力条件、物源输入、沉积事件等沉积环境的演化过程。沉积记录显示,空间上自陆向海潮流对沉积的影响逐渐加强,时间上从上层到下层的径流影响逐渐减弱。沉积物的敏感粒度分析表明,细组分可能来源于鸭绿江径流;粗组分大部分来源于径流悬移质中的较粗部分和跃移质,少部分来源于浅海潮流脊的物质。在可识别的9个沉积事件中,4个与洪水直接相关,其他也表现出对环境事件或流域变化的响应。1960年的沉积事件非常重要,导致了河口地貌"二级分汊,三口入海"的重大地貌格局的形成。鸭绿江河口三角洲沉积与西岸潮滩的沉积具有"耦合效应",1970年、1988—1992年和1995年的沉积事件在鸭绿江口西汊道及西岸潮滩剖面中同样存在,可以用来进行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分析 沉积环境 沉积事件 鸭绿江口
下载PDF
江苏徐州赵圩剖面新元古界倪园组沉积环境演化与事件沉积
20
作者 孟艳 李壮福 +5 位作者 沈玉林 杨天洋 敬宇鸿 文祖超 祝玉琳 刘炳文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8-322,共15页
江苏徐州赵圩剖面新元古界倪园组出露完整连续,岩性组合极具代表性,沉积现象丰富,发育有大量典型的事件沉积,因其成因存在争议而长期受到关注。本研究以倪园组野外宏观岩性组合及镜下微观岩石特征为基础,依据宏观—微观对照的方法,分析... 江苏徐州赵圩剖面新元古界倪园组出露完整连续,岩性组合极具代表性,沉积现象丰富,发育有大量典型的事件沉积,因其成因存在争议而长期受到关注。本研究以倪园组野外宏观岩性组合及镜下微观岩石特征为基础,依据宏观—微观对照的方法,分析了倪园组沉积环境及事件沉积特征,探讨了事件沉积频发及类型多样的成因。研究表明:(1)倪园组沉积环境自下而上依次为潟湖—缓坡中上部—缓坡中下部—缓坡中上部—潮坪+潟湖;(2)事件沉积在各段的发育情况均有所区别,其中砾屑灰岩与冲刷—充填构造在各段均有发育,但下段与中段规模较大,除此之外,中段局部见震裂角砾岩、液化底辟构造,顶部发育臼齿构造,而上段底部以臼齿构造为主,中上部见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以及交错层理,结合沉积环境分析,认为事件沉积主要发生于缓斜坡环境以及潮坪、潟湖环境;(3)综合以上研究结果,认为倪园组频发—多类型事件沉积与正常沉积构成的特殊旋回,其动力机制或与周期性的地震—风暴作用有关,即可能为Rodinia古大陆的汇聚—裂解导致的华北地台东缘伸展型区域构造运动与米兰科维奇旋回的叠加而引发的多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事件沉积 旋回 新元古界 倪园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