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9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沉积盆地流体包裹体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108
1
作者 欧光习 李林强 孙玉梅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11,共11页
流体包裹体作为地质流体研究的重要手段,在沉积盆地油气成藏条件分析和有机/无机矿产共存、共生关系研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鄂尔多斯北部、塔里木东北部、辽西-冀北坳陷中-新元古界等地的油气藏、砂岩型铀矿为例,通过流体包... 流体包裹体作为地质流体研究的重要手段,在沉积盆地油气成藏条件分析和有机/无机矿产共存、共生关系研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鄂尔多斯北部、塔里木东北部、辽西-冀北坳陷中-新元古界等地的油气藏、砂岩型铀矿为例,通过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偏光-荧光特征、显微测温、显微傅里叶红外和包裹体同位素定年技术,结合盆地构造、地层埋藏史、热演化史等资料,探讨了流体包裹体在定性、定量分析有机/无机矿产的成矿流体性质、来源、期次、流体运/聚时空及油气成藏演化等方面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显微成分分析 包裹体定年 方法与实践 沉积盆地
下载PDF
“源热共控论”:来自南海海域油气田“外油内气”环带有序分布的新认识 被引量:88
2
作者 张功成 朱伟林 +3 位作者 米立军 张厚和 梁建设 屈红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87-1005,共19页
南海海域新生代经历印支—南海地台裂谷期、陆间裂谷期和区域沉降阶段,形成大陆架、大陆坡和洋壳区三大区域构造单元。围绕洋壳区,大陆坡和大陆架呈准环带状分布格局。沉积盆地主要分布在大陆架和大陆坡上,亦环绕中央洋壳区呈环带状分... 南海海域新生代经历印支—南海地台裂谷期、陆间裂谷期和区域沉降阶段,形成大陆架、大陆坡和洋壳区三大区域构造单元。围绕洋壳区,大陆坡和大陆架呈准环带状分布格局。沉积盆地主要分布在大陆架和大陆坡上,亦环绕中央洋壳区呈环带状分布。南海油气勘探活动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截至目前已发现数百个油气田,这些油气田主要分布在南部、北部和西部等大陆边缘。油气田分布主要呈大陆架或其近陆部分以油田为主、大陆坡(也包括邻近大陆架部分区域)以气田为主的"外油内气"特征。油环区凹陷烃源岩以中深湖相泥岩或深海相泥岩为主,沉积有机质以Ⅰ、Ⅱ1型干酪根为主,地壳相对较厚、热流值相对较低、烃源岩主要处在生油窗以内,烃类产物主要是原油。气环区生烃凹陷烃源岩以海陆过渡相泥岩和海相烃源岩为主,沉积有机质主要是Ⅱ2—Ⅲ型干酪根,地壳厚度相对较薄,热流值高,具"超热盆"特征,烃源岩以生气为主。油环区主力储层是砂岩,形成于湖相到浅海环境,存在多套储盖组合。气环区内带存在浅水沉积和深水沉积两套储盖组合,以深水扇和生物礁储层为主,盖层主要为海相泥岩。以300m水深为界,油环带主要位于浅水区,勘探程度较高;内带气环主要位于陆架下部及陆坡区,勘探程度较低。南海海域勘探领域正在由浅水区向深水区发展。南海油气资源丰富,有望成为我国新的大油气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油田分布 气田分布
下载PDF
沉积盆地的层序和沉积充填结构及过程响应 被引量:87
3
作者 林畅松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49-862,共14页
现代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发展,把沉积过程纳入到地质演化的时空框架中并与地球的多旋回或节律演化结合研究,形成了一套带有革命性的、在等时地层格架中研究沉积作用的新方法,成为了油气资源等沉积矿产预测勘探的重要工具。沉积盆地的沉积... 现代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发展,把沉积过程纳入到地质演化的时空框架中并与地球的多旋回或节律演化结合研究,形成了一套带有革命性的、在等时地层格架中研究沉积作用的新方法,成为了油气资源等沉积矿产预测勘探的重要工具。沉积盆地的沉积充填可划分出与各级沉积旋回相对应的层序地层单元。追踪对比由不整合面或不整合面及其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高级别层序地层单元建立的区域性等时地层格架,对盆地构造古地理再造和油气勘探战略性研究至关重要;追踪四、五级等低级别层序地层单元和体系域建立的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可为重点区域或区带的沉积体系和储集体的沉积构成和分布等的解剖提供精细的地层对比基础。依据沉积基准面的变化,从层序内水进到水退的沉积旋回中可划分出正常水退沉积、强制性水退沉积、水进沉积及垂向加积等成因沉积类型。海相或湖相盆地中三级层序地层单元内均可较好地划分出低位、水进、高位及下降体系域。盆地构造作用、气候变化、海、湖平面升降过程对层序发育的控制作用及沉积响应研究,一直是层序地层学或沉积地质分析领域的研究热点。沉积盆地的层序地层序列演化是盆地地球动力学过程的总体响应。层序地层学把盆地古构造、古地理的变迁纳入到统一的地球演化系统中研究,形成了与区域地球演化史或盆地动力学演化相结合的重要研究领域。多旋回盆地或叠合盆地中多期次的构造变革导致了多个区域性不整合面所分隔的多个构造层序的叠加。注重构造—层序地层的结合分析,揭示盆地的层序地层序列与多期盆地构造作用的成因联系,是构造活动盆地或大型叠合盆地沉积地质演化和油气聚集规律研究的关键。盆地构造作用,如前陆盆地多期次的逆冲挠曲沉降和回弹隆起的构造作用、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结构 成因沉积类型 控制因素 沉积盆地
下载PDF
沉积盆地剥蚀量恢复方法 被引量:68
4
作者 袁玉松 郑和荣 涂伟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36-642,共7页
沉积盆地不整合面上地层剥蚀量恢复方法很多,按学科可分为4大类:基于古温标的地热学方法、基于地层学或沉积学原理的地质学方法、基于测井或地震数据的地球物理学方法和基于物质扩散或累积原理的地球化学方法。每类方法都有其自身的适... 沉积盆地不整合面上地层剥蚀量恢复方法很多,按学科可分为4大类:基于古温标的地热学方法、基于地层学或沉积学原理的地质学方法、基于测井或地震数据的地球物理学方法和基于物质扩散或累积原理的地球化学方法。每类方法都有其自身的适用条件和局限性,实际应用中,必须根据盆地的发育、沉积构造演化以及不整合面分布等特征,选择最有效的方法或方法组合。分析认为:在数据质量可靠的情况下、并且同时满足地层构造层序中的下构造层较上构造层经历了更高的古地温这一基本条件,古温标镜质体反射率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古地温梯度法是首选方法;对于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可以选择孔隙度法和或声波时差法与古地温梯度法相结合进行地层剥蚀量恢复;对于显生宙以来的多旋回叠合盆地,首先应该对盆地的沉积、构造演化历史进行仔细分析,利用地层对比法定性约束剥蚀量的范围,然后再应用地热学方法和或沉积波动分析法进行定量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质体反射率 磷灰石裂变径迹 声波时差 古温标 剥蚀量 沉积盒地
下载PDF
沉积盆地动力学与盆地成藏(矿)系统 被引量:64
5
作者 刘池洋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8年第1期1-23,共23页
以沉积盆地动力学与盆地成藏(矿)系统为主线,梳理和归纳了笔者在此方面理论研究的部分认识和观点。在地球科学研究和应用的3大领域(科学研究、物质需求、生存环境)中,沉积盆地均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中展布面积大、发育时间长的大中... 以沉积盆地动力学与盆地成藏(矿)系统为主线,梳理和归纳了笔者在此方面理论研究的部分认识和观点。在地球科学研究和应用的3大领域(科学研究、物质需求、生存环境)中,沉积盆地均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中展布面积大、发育时间长的大中型盆地(如含油气盆地)意义更为重要。沉积盆地是地史上地壳或岩石圈较长时间相对沉降、沉积物在其中不断充填过程中的一种负向地壳构造。将沉积盆地动力学定义为:直接控制和明显影响盆地沉降和沉积充填的地球内、外动力地质作用有机耦合的统一动力学系统和演化过程;属地球动力学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盆地沉降动力的不同,将盆地成因划分为热力、应力、重力和复合成因4种类型。从厘定和揭示盆地沉降、沉积和堆积中心的分布位置、演变规律及其相互关系入手,剔去非沉降作用产生的沉积效应,有可能揭示沉降作用特征和其与沉积、堆积中心的时空演变关联及原因。活动性强、深部作用活跃、后期改造强烈是中国沉积盆地的重要特点,这由中国大陆的特性所决定。根据后期改造的主要地质作用及改造形式的不同,将改造盆地划分为8种类型。剔去后期改造的影响,系统恢复原始盆地面貌,为深刻认识和揭示盆地演化改造过程和油气成藏、定位及分布的重要基础。根据改造盆地的地质实际和笔者的研究实践,探讨和提出了改造盆地研究和油气评价的思路及程式;从绝对时间和相对时限两方面,具体厘定了中国盆地油气晚期超晚期成藏定位的时限。探讨了深部作用对油气富集的影响、油气逸散及其地质效应等问题。含油气盆地动力学研究系统可划分为成盆、成藏和评价3大次系统。在盆地演化和改造过程中,各次系统及子系统之间联系密切、相互作用。倡导沉积盆地研究遵循"整体、动态、综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盆地 沉积盆地动力学 盆地成因机制 沉积盆地成藏(矿)系统 中东亚能源矿产成矿域 后期改造与改造盆地 油气逸散 小型含油气盆地 中国沉积盆地 研究系统 复杂性科学 方法论
下载PDF
含油气沉积盆地流体包裹体及应用 被引量:45
6
作者 孙樯 谢鸿森 +2 位作者 郭捷 苏根利 丁东业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1期42-45,共4页
近年来,(有机)流体包裹体在含油气沉积盆地分析研究中的作用日愈重要。首先论述了流体包裹体应用于盆地分析的理论基础,然后简介了流体包裹体的研究方法。最后讨论了流体包裹体在油气生成、运移及勘探、评价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含油气沉积盆地 油气生成 油气运移
下载PDF
中国油田地热研究的进展和发展趋势 被引量:53
7
作者 汪集暘 邱楠生 +1 位作者 胡圣标 何丽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2,共12页
油田地热是地热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而沉积盆地的热历史则是油田地热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油田地热主要研究含油气盆地的今、古地温状况,盆地热历史及其与油气形成的关系。地热与石油是共存于沉积盆地的两种资源。近年来,油田地热的研... 油田地热是地热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而沉积盆地的热历史则是油田地热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油田地热主要研究含油气盆地的今、古地温状况,盆地热历史及其与油气形成的关系。地热与石油是共存于沉积盆地的两种资源。近年来,油田地热的研究还拓展到油气区地热资源的勘查和地热能的开发利用等方面。文中对近年来我国含油气盆地的地热特征、深部热结构和热-流变结构、盆地热历史重建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综述,探讨了我国油气区地热资源的勘查、开发和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以期对中国油田地热研究的进展和发展趋势有进一步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盆地 热流 热历史 热-流变结构 地热资源 地热田 热储
下载PDF
裂变径迹分析及其在沉积盆地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5
8
作者 周祖翼 廖宗廷 +1 位作者 杨凤丽 傅强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3期332-337,共6页
裂变径迹分析中的“ζ”年龄校正方法、外探测器方法与单颗粒年龄以及磷灰石退火的各种动力学模式的精确建立 ,使得裂变径迹分析在沉积盆地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在介绍裂变径迹分析的主要进展的基础上 ,着重对这一方法在沉积盆... 裂变径迹分析中的“ζ”年龄校正方法、外探测器方法与单颗粒年龄以及磷灰石退火的各种动力学模式的精确建立 ,使得裂变径迹分析在沉积盆地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在介绍裂变径迹分析的主要进展的基础上 ,着重对这一方法在沉积盆地物源研究、时间 温度历史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 热史 剥蚀量 沉积盆地 裂变径迹分析 石油地质
下载PDF
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模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9
作者 何丽娟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0年第6期661-665,共5页
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模拟建立在盆地成因的地质地球物理模型基础之上 ,其中包括运动学模型、运动学—流变学模型和动力学模型。运动学模型在预测盆地热流演化方面具有优势 ,但在预测构造沉降等几何形态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 ;运动学—流变... 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模拟建立在盆地成因的地质地球物理模型基础之上 ,其中包括运动学模型、运动学—流变学模型和动力学模型。运动学模型在预测盆地热流演化方面具有优势 ,但在预测构造沉降等几何形态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 ;运动学—流变学模型的优势在于构造演化模拟 ,在热演化方面类似于运动学模型 ;动力学模型蕴含着潜在的巨大优势 ,只是目前还存在一些阻碍因素。构造热演化正演模型的进一步完善及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盆地 构造热演化模拟 运动学模型 构造沉降
下载PDF
沉积盆地主要超压成因机制识别模式及贡献 被引量:30
10
作者 张凤奇 王震亮 +2 位作者 钟红利 杨超 王江涛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51-1158,共8页
沉积盆地中超压形成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控制,使得对每种超压机制的识别及其评价较为困难。将超压的形成机制总结为4类:不均衡压实、流体膨胀、超压传递和侧向构造应力。建立了4类主要超压形成机制的综合识别模式:不均衡压实和侧向构造... 沉积盆地中超压形成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控制,使得对每种超压机制的识别及其评价较为困难。将超压的形成机制总结为4类:不均衡压实、流体膨胀、超压传递和侧向构造应力。建立了4类主要超压形成机制的综合识别模式:不均衡压实和侧向构造应力增压地层中孔隙度表现为明显的高异常,而流体膨胀、超压传递增压地层中孔隙度无明显异常;4种类型增压机制在声波速度与垂向有效应力、密度与声波速度的变化关系曲线上表现出明显差异,不均衡压实增压地层中声波速度与垂向有效应力的变化应遵循正常压实作用的指数变化关系,而流体膨胀、超压传递、侧向构造应力增压地层明显偏离正常压实趋势线;不均衡压实、侧向构造应力增压地层中声波速度与密度的变化遵循正常压实趋势线,而流体膨胀、超压传递增压地层则偏离正常压实趋势线。依据垂向有效应力的减小量等于流体膨胀、超压传递、侧向构造应力中一种或多种共同作用产生的流体增压量的假定,结合实际地质条件分析,确定并评价相应增压机制地层中产生的流体增压量及其对地层超压的贡献率。尽管该假设下的评价结果会低估该机制的增压作用,但仍可为沉积盆地中复杂地区的超压识别和评价提供较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压成因机制 测井响应 识别模式 评价方法 沉积盆地
原文传递
深部流体中氢的油气成藏效应初探 被引量:23
11
作者 杨雷 金之钧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37-341,共5页
深部流体对含油气盆地内油气成藏的影响已不断得到认识 ,人们在越来越多的油气田中发现了深部流体参与油气成藏的证据。氢是深部流体中重要的还原组分 ,许多沉积盆地都有氢异常的报道。深部来源的氢至少可能通过两种途径进入沉积盆地内 ... 深部流体对含油气盆地内油气成藏的影响已不断得到认识 ,人们在越来越多的油气田中发现了深部流体参与油气成藏的证据。氢是深部流体中重要的还原组分 ,许多沉积盆地都有氢异常的报道。深部来源的氢至少可能通过两种途径进入沉积盆地内 :一种是地球深部的氢直接通过深部脱气进入沉积盆地 ,通道为切穿盆地基底的深大断裂或伴随的火山活动 ;另一种来源是超基性岩的次生蚀变 ,如橄榄岩的蛇纹石化也可以放出氢。氢与沉积盆地内的有机质发生作用将会大大提高烃类的产率。加氢反应和合成反应是两种不同的机制。模拟实验表明在沉积盆地中存在加氢反应的条件 ,加氢反应可能是含油气盆地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生烃机制。在中国东部地区裂谷型盆地广泛地分布 ,并具有众多切穿基底的深大断裂 ,研究证实存在相当多的无机成因天然气 ,这预示着研究深部流体中氢的成藏效应不仅具有理论意义 ,而且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流体 火山活动 深大断裂 沉积盆地 加氢反应 合成作用 油气成藏效应 沉积盆地 生烃机制
下载PDF
大陆造山带沉积地质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22
12
作者 罗建宁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4年第Z1期177-183,共7页
大陆造山带一直是地质科学研究的中心议题之一,在开展大陆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研究过程中首先遇到的是地层问题。由于造山带地层构成因素复杂,不能简单地使用Smith地层原理和法则所建立的地层学的一般工作方法,而应当使用一套新... 大陆造山带一直是地质科学研究的中心议题之一,在开展大陆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研究过程中首先遇到的是地层问题。由于造山带地层构成因素复杂,不能简单地使用Smith地层原理和法则所建立的地层学的一般工作方法,而应当使用一套新的实用于造山带的地层工作方法和原理。笔者将造山带地层划分为四种类型:(1)沉积-地层体型:沉积地层基本上呈连续的和相互叠加的,并在侧向延伸上基本连续;(2)构造-地层体型:沉积地层遭受较强烈的褶皱和冲断作用,层状岩石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构造-地层体之间多为断层接触;(3)构造-岩石体型:地层遭受强烈的褶皱和剪切作用,层状岩石的叠置和侧向连续性被破坏,仅呈断续的连接;(4)构造-混杂岩体型:沉积地层被完全破碎、混合。造山带与盆地是地球动力学作用下的统一的相互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造山带可看作为沉积盆地演化的最终产物,深入研究沉积盆地,有助于解决造山带结构与造山作用过程研究中所遇到的一些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造山带 地层 盆地
下载PDF
松辽盆地沉积层结构的短周期地震背景噪声成像研究 被引量:21
13
作者 王仁涛 李志伟 +2 位作者 包丰 谢军 赵建忠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385-3399,共15页
使用位于松辽盆地内部的NECESSArray台阵连续两年背景噪声数据,通过波形互相关和多重滤波方法提取到2~14s较短周期的Rayleigh波群速度和相速度频散曲线,基于快速行进(FMM)面波成像方法得到群速度和相速度成像结果,并采用最小二乘迭代线... 使用位于松辽盆地内部的NECESSArray台阵连续两年背景噪声数据,通过波形互相关和多重滤波方法提取到2~14s较短周期的Rayleigh波群速度和相速度频散曲线,基于快速行进(FMM)面波成像方法得到群速度和相速度成像结果,并采用最小二乘迭代线性方法反演获得了松辽盆地深至12km的三维S波速度结构.本文成像结果显示:松辽盆地内部S波速度分布的横向不均匀性与该区域的构造单元呈现出良好的空间对应关系.从地表至下方的6km深度,盆地北部比南部表现出更加强烈的低速异常,这一特征可能与盆地南北的沉积构造差异有关.中央坳陷区低速异常的边界与嫩江断裂走向相互平行,表明盆地基底断裂对盆地形成演化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在垂直速度结构剖面中,2.9km·s^-1的S波速度等值线与地震反射剖面显示的盆地基底深度大致对应.基于S波速度模型和盆地基底速度(2.9km·s^-1),我们获得精细的松辽盆地沉积层厚度模型,结果表明松辽盆地的沉积层厚度分布呈现出中间厚、四周薄的特征,中央坳陷区的沉积层厚度范围大约在3~6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噪声成像 短周期面波 S波速度结构 沉积盆地 沉积基底
下载PDF
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研究进展: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21
14
作者 何丽娟 汪集旸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215-1219,共5页
构造热演化模拟是研究沉积盆地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模型依赖于沉积盆地的成因机制.裂谷盆地构造热演化的定量模型在描述盆地沉降和热流演化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实现了构造和热的完美结合.而前陆盆地的定量模型更多关注的是构造沉降,在... 构造热演化模拟是研究沉积盆地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模型依赖于沉积盆地的成因机制.裂谷盆地构造热演化的定量模型在描述盆地沉降和热流演化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实现了构造和热的完美结合.而前陆盆地的定量模型更多关注的是构造沉降,在构造与热的结合方面尚不够完善.关于克拉通盆地目前还没有很成熟的定量模型,构造热演化研究程度远远低于裂谷盆地和前陆盆地.随着我国陆域海相沉积盆地油气勘探的突破,对海相沉积盆地热体制的研究迫在眉睫.而我国陆域海相沉积盆地,如塔里木和四川盆地,演化历史长且复杂,是古生代海相克拉通与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组成的叠合盆地.现有的关于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的单一模式难以适应复杂的构造—热历史.对我国陆域海相大型沉积盆地进行深入全面的动力学分析,发展叠合盆地的构造—热演化模型,建立相应的构造热演化模式及模拟方法技术,将是一项具有开拓意义并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盆地 构造-热演化模拟
下载PDF
沉积盆地构造应力场研究综述 被引量:11
15
作者 吴巧生 王华 吴冲龙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8-12,共5页
阐述了构造应力场在盆地演化分析、油气的生成和运聚、裂缝形成等方面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向,指出在盆地演化分析中构造应力场的研究应以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的原始沉积特征为依据,构造应力与流体(油、气、水)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应... 阐述了构造应力场在盆地演化分析、油气的生成和运聚、裂缝形成等方面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向,指出在盆地演化分析中构造应力场的研究应以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的原始沉积特征为依据,构造应力与流体(油、气、水)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应力场、温度场、渗流场的相互耦合,定量研究它们的耦合关系及时空变化规律是认识构造应力和流体作用的主要途径。比较客观地探讨了构造应力场模拟、构造应力大小和方向、起源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场 沉积盆地 裂缝 油气生成 油气运移
下载PDF
沉积盆地油气形成过程中有机-无机相互作用 被引量:17
16
作者 周世新 邹红亮 +1 位作者 解启来 贾星亮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6年第1期42-47,共6页
沉积盆地分散有机质向油气演化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无机组分,如水、粘土矿物、无机盐和金属元素等,部分无机组分可以作为反应物或催化剂参与有机质成烃演化过程;石油作为一种还原态物质,运移和聚集在无机矿物构成的空间体系中,当油气遇... 沉积盆地分散有机质向油气演化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无机组分,如水、粘土矿物、无机盐和金属元素等,部分无机组分可以作为反应物或催化剂参与有机质成烃演化过程;石油作为一种还原态物质,运移和聚集在无机矿物构成的空间体系中,当油气遇到具有氧化性的矿物时,能与它们发生反应,使原油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发生改变,同时许多有机—无机作用产物还能改变储层的物性。指出虽然一些有机-无机反应的机理还不为人们所了解,但它们对油气形成和成藏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深入开展油气形成过程中有机-无机作用的研究,可能会对未来油气勘探和资源评价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盆地 油气 有机-无机相互作用
下载PDF
沉积大地构造相划分与鉴别 被引量:16
17
作者 张克信 何卫红 +7 位作者 徐亚东 骆满生 宋博文 张智勇 潘桂棠 王永和 赵小明 邢光福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15-928,共14页
沉积大地构造相是反映陆块区、洋区、洋与陆块之间的陆缘区(活动和被动陆缘)形成演变过程中,在各个演化阶段及其特定的大地构造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盆地及其充填序列,是表达大陆岩石圈板块在离散、汇聚、碰撞、走滑等动力学过程中形成的不... 沉积大地构造相是反映陆块区、洋区、洋与陆块之间的陆缘区(活动和被动陆缘)形成演变过程中,在各个演化阶段及其特定的大地构造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盆地及其充填序列,是表达大陆岩石圈板块在离散、汇聚、碰撞、走滑等动力学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类型沉积盆地及其综合产物,具有恢复陆块区和造山系形成演化的功能.为从大地构造环境和沉积盆地分析角度系统剖析中国大陆新元古代以来纷繁复杂的大陆增生历程,根据中国大陆形成演化特点,提出一套沉积大地构造相(沉积盆地类型)划分方案,并简述其大地构造环境鉴别标志.该划分方案分4级(相系、大相、相和亚相):一级为陆块区(含地块)相系和造山系相系.陆块区按构造古地理位置和区域构造应力场进一步划分出二级和三级单元.造山系由弧盆系、叠接带和对接带大相构成,是岩石圈板块大规模水平运动,在洋陆转换过程中岛弧增生、弧-弧碰撞、弧-陆碰撞、陆-陆碰撞和陆内俯冲的产物,常表现为复杂岩石组成、复杂褶皱和断裂构造的巨大山系;叠接带大相主要由弧-弧碰撞和弧-陆碰撞时,在陆缘形成的洋-陆转化增生带,是软碰撞产物;对接带大相由陆-陆碰撞形成,是硬碰撞产物.在造山系的弧盆系、叠接带和对接带大相之下,按洋盆演化-洋陆转化历程所产生的系列构造古地理环境和建造,进一步划分出洋盆、弧前盆地、弧间盆地、弧后盆地、残余海盆、周缘前陆盆地、弧后前陆盆地等大地构造相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盆地 大地构造 鉴别标志 陆块 造山系
原文传递
沉积盆地热历史重建研究进展与挑战 被引量:16
18
作者 邱楠生 何丽娟 +1 位作者 常健 朱传庆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90-802,共13页
系统介绍了沉积盆地热历史研究方法的现状和进展。沉积盆地热史重建方法主要包括古温标方法和地球动力学方法两大类,前者主要是从盆地的尺度来进行研究,后者则是从岩石圈的尺度来研究盆地的热历史。古温标方法主要包括了有机质成熟度指... 系统介绍了沉积盆地热历史研究方法的现状和进展。沉积盆地热史重建方法主要包括古温标方法和地球动力学方法两大类,前者主要是从盆地的尺度来进行研究,后者则是从岩石圈的尺度来研究盆地的热历史。古温标方法主要包括了有机质成熟度指标和低温热年代学参数,由于可以通过实测数据来检验模拟结果,因而被认为是研究精度较高且切实可行的方法;实际工作中,一般采用多种古温标耦合反演热历史以提高模拟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针对多期构造演化盆地,可以结合多种古温标耦合反演和地球动力学正演方法进行相互补充和验证,从而实现定量恢复古老盆地复杂热历史。同时,盆地热史在研究构造抬升作用下的页岩气保存、盆山构造-热演化耦合作用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技术。目前,针对深层-超深层、海相层系和古老层系的热史重建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历史 镜质体反射率 低温热年代学 地球动力学模型 海相层系 沉积盆地
下载PDF
全新世长江泥沙堆积的时空分布及通量估算 被引量:11
19
作者 王张华 Jingpu Paul Liu 赵宝成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4期419-429,共11页
利用长江中下游、河口及口外、浙-闽沿岸陆架6个主要沉积盆地的40个晚第四纪钻孔及其年代学数据和长江口外、陆架的浅地层剖面,计算了全新世不同阶段各沉积盆地的沉积速率,并进行了近7 000年来泥沙堆积通量的估算.研究发现全新世早期距... 利用长江中下游、河口及口外、浙-闽沿岸陆架6个主要沉积盆地的40个晚第四纪钻孔及其年代学数据和长江口外、陆架的浅地层剖面,计算了全新世不同阶段各沉积盆地的沉积速率,并进行了近7 000年来泥沙堆积通量的估算.研究发现全新世早期距今10 000年至8 000年间长江口下切古河谷是长江泥沙的主要堆积中心,沉积速率可高达15 m/ka.随着海平面上升,全新世中期长江中下游也成为长江泥沙的重要沉积盆地,其中江汉盆地的沉积速率可达10 m/ka.近2 000年来,口外、陆架的堆积呈明显增加趋势,反映长江中下游盆地和河口可容空间日益减小.根据沉积速率估算,距今7 000年来长江中下游堆积泥沙约13 074×10^8t,同期水下三角洲和陆架的泥沙堆积量约为9 470×10^8 t.研究还发现全新世以来有两个异常低沉积速率时期:距今8 000-7 000年期间上述各沉积盆地沉积速率均显著低,未见长江泥沙的沉积中心;距今4 000-2 000年期间长江口呈现低沉积速率.这两次异常的原因推测与海平面、气候波动事件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长江泥沙 沉积速率 沉积通量 沉积盆地 海平面变化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中上地壳剪切波速结构 被引量:11
20
作者 冯梅 安美建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37-347,448,共11页
为使已获得的中国大陆中上地壳结构更为可靠,本文搜集了很多对浅部结构分辨率较好的短周期面波资料.与传统面波层析成像反演方法不同,本文在第二步由面波频散得到剪切波速的过程中不再对每个结点进行一维波速模型分别反演,而是直接将所... 为使已获得的中国大陆中上地壳结构更为可靠,本文搜集了很多对浅部结构分辨率较好的短周期面波资料.与传统面波层析成像反演方法不同,本文在第二步由面波频散得到剪切波速的过程中不再对每个结点进行一维波速模型分别反演,而是直接将所有结点上的区域化频散转换成三维波速结构的线性化约束,实现了直接的三维反演.检测板测试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以得到理想的反演结果.本文得到的波速模型显示,中国大陆中上地壳的速度分布存在明显的横向变化和分区特征.较低的波速异常很好地勾勒出我国主要的沉积盆地,波速异常在不同深度上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盆地结晶基底的深度.以东经95°为界,特提斯构造域西部具有明显的低速异常,而东部基本没有低速异常.基于油气资源多存在于沉积层中,而沉积层表现低速异常,我们推测特提斯构造域西部油气前景比东部好.另外,由于特提斯构造域西部低速非常明显,这可能也说明了其地壳温度较高.兴安造山带的低速异常可能也说明了其地壳温度较高.20km深度上鄂尔多斯盆地西侧的弱低速带,很好地勾勒出中国大陆近似沿105°经线的强震带的走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波层析成像 剪切波速 沉积盆地 中上地壳 中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