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受污染沉积物原位覆盖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
作者 祝凌燕 张子种 周启星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45-651,共7页
原位覆盖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沉积物修复技术,它与传统的受控自然恢复技术和疏浚技术相比,具有较好的修复效果、更小的生态风险与更低廉的成本,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原位覆盖技术已经应用到受污染沉积物修复中。经过近30... 原位覆盖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沉积物修复技术,它与传统的受控自然恢复技术和疏浚技术相比,具有较好的修复效果、更小的生态风险与更低廉的成本,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原位覆盖技术已经应用到受污染沉积物修复中。经过近30年的发展,原位覆盖技术已经在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挪威与加拿大等国家的受污染现场应用中取得了成功,并且在工程实践和理论研究相互促进过程中,该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其中,原位覆盖材料表现得更为突出,使得原位覆盖技术的应用前景变得广阔。本文对近年来国际上原位覆盖工程实践中各种覆盖材料的应用状况和实际修复效果进行了总结,为其在我国的应用起到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修复 覆盖材料 沉积物修复
下载PDF
用生物促生剂修复受污染底泥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卢丽君 孙远军 +1 位作者 李小平 史雅娟 《环境科学导刊》 2007年第6期49-53,共5页
通过定期向受污染底泥中注入生物促生剂进行底泥修复的试验,监测上覆水体的水质指标,并观察表层底泥微生物的生长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将生物促生剂直接注射到底泥中能很好地刺激底泥中原有异养菌的生长,并对反硫化细菌的生长起抑制作用... 通过定期向受污染底泥中注入生物促生剂进行底泥修复的试验,监测上覆水体的水质指标,并观察表层底泥微生物的生长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将生物促生剂直接注射到底泥中能很好地刺激底泥中原有异养菌的生长,并对反硫化细菌的生长起抑制作用。在为期60d的试验中,异氧菌数量提高了一个数量级,由105个.g-1(以干泥计)提高到106个.g-1(以干泥计);反硫化细菌数量则大大减少,由试验初始阶段的120000个.g-1(以干泥计)到试验结束后的小于2000个.g-1(以干泥计)。但是,上覆水中的氮、磷、CODCr等指标含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促生剂 底泥修复 试验研究 异养菌总数 反硫化细菌
下载PDF
微生物-生物促生剂协同修复河道底泥——促生剂投量对修复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孙井梅 刘晓朵 +2 位作者 汤茵琪 李檬 邹亚男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51-357,共7页
采用5个110L的模拟河道反应器,在投加菌剂的基础上(底泥稳定后向底泥和水中分别注射浓度为0.09%和0.03%的菌剂),生物促生剂投量分别设计为0.08,0.09,0.10和0.11g/L,单独投加菌剂组作为空白实验.通过为期四十余天的实验研究微生物与促生... 采用5个110L的模拟河道反应器,在投加菌剂的基础上(底泥稳定后向底泥和水中分别注射浓度为0.09%和0.03%的菌剂),生物促生剂投量分别设计为0.08,0.09,0.10和0.11g/L,单独投加菌剂组作为空白实验.通过为期四十余天的实验研究微生物与促生剂协同作用时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促生剂投量为0.10g/L时,上覆水COD去除率69%高于其余各组;各协同修复组上覆水中NO_3^--N基本无积累,且促生剂投量为0.11g/L时NO_3^--N去除率最高,可达96%;40d内各组底泥TOC,TN含量变化不显著,延长反应时间至84d,各协同修复组底泥TOC,TN去除率均有明显提升.各协同修复组脲酶活性均波动下降,蛋白酶活性在15d左右时达到峰值,增幅可达106%~237%.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发现,43d时Desulfuromonas,Pseudomonas,Treponema_2,Blvii28_wastewater-sludge_group等主要功能菌群的相对丰度与空白实验组相比均增加,且促生剂投量为0.10g/L可使微生物群落向更适宜降解去除氮素及有机质的方向演替,有效改善底泥环境.协同修复对底泥,上覆水水质及微生物群落有良好改善效果,且促生剂投量为0.1g/L时整体修复情况更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修复 高通量测序 酶活性 微生物群落结构
下载PDF
城市黑臭河涌底泥-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性能及对底泥的修复 被引量:10
4
作者 杨玥 王健 +1 位作者 朱娟平 张太平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63-468,共6页
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技术。它可以利用包括河涌与海底的沉积物在内的众多基质来产生电能。在利用微生物燃料电池对沉积物进行修复时,通常采用将阳极埋在水底沉积物中,阴极悬于上覆水中... 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技术。它可以利用包括河涌与海底的沉积物在内的众多基质来产生电能。在利用微生物燃料电池对沉积物进行修复时,通常采用将阳极埋在水底沉积物中,阴极悬于上覆水中的方式来构建电池。由于上覆水的存在,底泥中的污染物质不仅会被电池修复,也会向上覆水释放,影响底泥和上覆水的整体修复情况。以广州某黑臭河涌底泥为阳极微生物接种源及阳极基质,50 m M·L-1铁氰化钾缓冲溶液为阴极室溶液构建了双室有膜型微生物燃料电池,排除上覆水对微生物燃料电池修复底泥的影响,研究在不同的外接电阻下,MFC的产电性能以及MFC对底泥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以黑臭河涌底泥为阳极底物能够保持MFC较长时间产电运行(650 h)。构建的电池内阻分别为:1 341.6、1 339.2、1 330.2、1 386.7和1 311.7Ω。外阻能够对MFC的产电和功率密度输出产生影响:在外接电阻为1 500Ω时,MFC获得的稳定输出电压最高为0.753 V,最大输出功率为4.94 m W·m-2。在运行中,微生物燃料电池对底泥进行了修复:在外接电阻为1 500Ω时,有机质去除效果最佳,去除率为7.834%;全磷在外阻100Ω达到29.98%的最高去除率;铵态氮在外阻100Ω处达到41.64%的最高去除率;在硝态氮最高去除率则在外接1000Ω时,为71.52%。这说明了外阻能够影响电池对底泥的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燃料电池 黑臭底泥 产电 底泥修复 外阻
下载PDF
原位洗脱技术对凉水河底泥中氮、磷释放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李国宏 叶碧碧 +5 位作者 吴敬东 储昭升 侯泽英 孙进 杜海明 周澳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71-680,共10页
为探讨新兴底泥原位修复技术-原位洗脱技术对城市河流凉水河底泥中氮、磷释放的抑制作用,于现场采集洗脱前后样品并设计室内静态模拟实验,分析了实验期间洗脱组和对照组上覆水中NH4^+-N、NO^3--N、TN、PO4^3--P、TP浓度和释放速率变化... 为探讨新兴底泥原位修复技术-原位洗脱技术对城市河流凉水河底泥中氮、磷释放的抑制作用,于现场采集洗脱前后样品并设计室内静态模拟实验,分析了实验期间洗脱组和对照组上覆水中NH4^+-N、NO^3--N、TN、PO4^3--P、TP浓度和释放速率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洗脱组释放第30天时,NH4+-N由底泥向上覆水中平均NH4^+-N平均浓度为0.52 mg·L^-1,较对照组下降了89.4%;PO4^3--P和TP平均释放速率较对照组降低了78.1%和83.0%,上覆水中TP平均浓度为0.22 mg·L^-1,较对照组下降了68.1%。原位洗脱技术对底泥中NH4^+-N、PO4^3--P释放的抑制作用主要通过对有机氮、磷物质的削减和水-沉积物界面还原环境的改善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洗脱技术 底泥修复 凉水河 氮磷释放
原文传递
底泥原位洗脱过程中氮磷含量与形态变化特征 被引量:8
6
作者 李国宏 叶碧碧 +4 位作者 吴敬东 侯泽英 储昭升 郑丙辉 杨永哲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92-401,共10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河流底泥中内源氮磷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为研究原位洗脱技术对污染底泥中氮、磷物质和成分的作用效果,以北京市凉水河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比较了现场试验洗脱与对照组0~30 cm分层底泥以及实验室模拟洗脱处理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河流底泥中内源氮磷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为研究原位洗脱技术对污染底泥中氮、磷物质和成分的作用效果,以北京市凉水河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比较了现场试验洗脱与对照组0~30 cm分层底泥以及实验室模拟洗脱处理前后0~10 cm底泥中pH、E_h(氧化还原电位)、容重、含水率、OM(有机质)、TN、TP和氮、磷形态分布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现场洗脱对0~5 cm厚度底泥的处理和模拟洗脱处理均对底泥中pH、E_h、含水率的改变以及其中TN、TP的去除效果表现显著,其中,现场试验洗脱组0~5 cm范围底泥中w(TN)、w(TP)分别较对照组降低了66.4%±17.4%、40.8%±24.4%,模拟洗脱处理对底泥中OM、TN、TP的去除率分别达70.1%±4.8%、66.8%±2.0%、43.1%±3.1%.②原位洗脱技术对底泥中TN的去除主要通过对PON(颗粒态有机氮)的去除来实现,现场和模拟试验过程中PON对TN去除的贡献率分别达55.0%和73.6%.③原位洗脱对底泥中TP的去除主要通过对Al-P(铝结合态磷)、OP(有机磷)的去除来实现,现场和模拟试验中Al-P、OP对TP去除的贡献率分别达37.0%、66.2%和31.3%、43.7%.研究显示,原位洗脱技术可有效去除城市河流底泥处理层中的氮磷物质,并以有机氮、磷物质的去除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修复 城市河流 底泥 氮形态 磷形态
下载PDF
活性材料覆盖法修复HOCs污染沉积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麦顺之 黄家明 +1 位作者 吴群河 杨旭楠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24-230,共7页
活性材料覆盖法已经被证明具有修复沉积物疏水性有机化合物(HOCs)的潜力。活性材料覆盖法利用活性材料的强吸附能力降低了HOCs生物可利用性,与此同时活性覆盖层有效地阻止沉积物中HOCs向上层水体扩散。然而,活性材料覆盖层可能会对沉积... 活性材料覆盖法已经被证明具有修复沉积物疏水性有机化合物(HOCs)的潜力。活性材料覆盖法利用活性材料的强吸附能力降低了HOCs生物可利用性,与此同时活性覆盖层有效地阻止沉积物中HOCs向上层水体扩散。然而,活性材料覆盖层可能会对沉积物中的底栖群落(微生物和无脊椎动物)的结构和生理功能造成不利的影响。该文从修复机制、材料选择、工程参数及对底栖群落的影响等方面对覆盖法进行综述,并指出活性材料覆盖法未来的研究方向可着眼于活性材料的生物亲和力、功能多样性和环境友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盖法 活性材料 疏水性有机污染物 沉积物修复
下载PDF
湿地植物-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及河流底泥修复 被引量:4
8
作者 朱娟平 王健 +2 位作者 张太平 陈志良 朱能武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891-3898,共8页
以受污染的城市河涌底泥为底质,湿地植物选用风车草(Clinopodium Urticifolium)或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构建了湿地植物-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P-SMFC)及无植物的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SMFC)共3个电极处理组,研究了P-SMFC与SMF... 以受污染的城市河涌底泥为底质,湿地植物选用风车草(Clinopodium Urticifolium)或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构建了湿地植物-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P-SMFC)及无植物的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SMFC)共3个电极处理组,研究了P-SMFC与SMFC的产电特性,并探讨了它们与对照组中底泥及上覆水中氮磷的迁移转化规律。结果表明,产电方面,在系统启动运行的7个月内,PSM1、SM和PSM2三个电极处理组均能维持较稳定的产电,输出电压在整个运行阶段总体稳定在0.30~0.50 V,且植物的引入提升了系统的产电性能。底泥修复方面,设置的5个处理组对底泥中有机质均有一定的降解作用,表现出PSM1、SM和PSM2处理组有机质的降解要显著高于PS1和PS2处理组,P-SMFC系统对底泥有机物的去除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系统中系统运行前2个月,2个P-SMFC处理组氨氮含量显著低于其他3个处理组,之后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各处理组之间的变化差异性不大,5个处理组底泥中氨氮去除率均达到80%以上;电极的引入对底泥中硝氮的去除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各处理组底泥中总磷去除率不同,分别为PSM1处理组8.67%、SM处理组8.89%、PSM2处理组7.33%、PS1处理组12.45%、PS2处理组8.89%,产电过程抑制了磷的迁移,有助于底泥中磷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植物 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 产电 底泥修复
原文传递
基于CiteSpace的水体底泥修复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9
作者 范小龙 贺志刚 《山东化工》 CAS 2023年第5期127-130,共4页
为探究底泥修复领域未来研究方向,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知网中收录的期刊作为数据来源,对2000~2022年底泥修复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底泥修复领域发文数量整体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关键词突现词... 为探究底泥修复领域未来研究方向,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知网中收录的期刊作为数据来源,对2000~2022年底泥修复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底泥修复领域发文数量整体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关键词突现词分析和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底泥修复的目标是削减与去除水体和底泥中重金属、氮、磷和多环芳烃;底泥修复的手段主要是以生物修复和材料修复为代表的原位修复技术。中外文献被引频次分析结果可知,近20年来生物修复技术一直是底泥修复领域研究的重点。原位修复技术在底泥修复领域极具应用前景,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生物炭材料修复、硝酸钙和过氧化钙修复作为行之有效的原位修复手段备受学者青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修复 文献计量分析 CITESPACE 重金属
下载PDF
原位薄层覆盖修复重金属污染沉积物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10
作者 贺艳 邓月华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456-1461,共6页
原位薄层覆盖技术利用活性材料吸附或固定重金属可有效降低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迁移性和生物有效性,是重金属污染沉积物修复的重要手段之一。系统分析了原位薄层覆盖对重金属污染沉积物的修复机理,阐明了影响修复效果的主要因素,重点综述... 原位薄层覆盖技术利用活性材料吸附或固定重金属可有效降低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迁移性和生物有效性,是重金属污染沉积物修复的重要手段之一。系统分析了原位薄层覆盖对重金属污染沉积物的修复机理,阐明了影响修复效果的主要因素,重点综述了目前用于重金属污染沉积物修复的主要活性材料,详细阐述了不同材料的修复效能、机理及优缺点。最后,提出了原位薄层覆盖技术今后应着眼于研究多功能活性材料,多种因素对修复效果的共同影响,活性材料自身的毒性及其对水环境的潜在风险,复合覆盖体系和联合修复方式的开发,以期推动原位薄层覆盖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薄层覆盖 活性材料 重金属 沉积物修复
下载PDF
促生剂投量对菌剂-促生剂协同修复沉积物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晓朵 孙井梅 +3 位作者 汤茵琪 李檬 邹亚男 黄建军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825-1833,共9页
采用5个110 L的模拟河道反应器,在投加菌剂的基础上(底泥稳定后向底泥和水中分别注射浓度为0.09%和0.03%的菌剂),生物促生剂投量分别设计为0(空白对照实验)、0.08、0.09、0.10和0.11 g·L^-1,通过为期115 d的修复实验研究菌剂与促... 采用5个110 L的模拟河道反应器,在投加菌剂的基础上(底泥稳定后向底泥和水中分别注射浓度为0.09%和0.03%的菌剂),生物促生剂投量分别设计为0(空白对照实验)、0.08、0.09、0.10和0.11 g·L^-1,通过为期115 d的修复实验研究菌剂与促生剂协同作用时底泥微生物群落特征变化规律,进而分析其对底泥修复效果的影响.实验表明,投加促生剂后,115 d时Chloroflexi、Proteobacteria、Firmicutes、Betaproteobacteria及Bacteroidetes等主要功能菌群相对丰度增加,脲酶活性与蛋白酶活性后期时总体上低于单独投加菌剂组.促生剂投量为0.10 g·L^-1时,上覆水CODCr稳定浓度为16.82 mg·L^-1,低于其余各组;底泥TOC含量由初始的0.808%下降至第115 d时的0.687%,去除率为14.9%,显著高于其余各组;促生剂投量为0.11 g·L^-1时,底泥全氮去除率最高为14.8%.生物促生剂促使微生物群落向更适宜降解去除氮素及有机质的方向演替,有效改善底泥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修复 高通量测序 酶活性 菌群分析 微生态环境演替
原文传递
不同配方菌剂对黑臭水体及底泥修复效果差异研究
12
作者 陈世杰 汪凯 +5 位作者 谭勇 刘思韵 周金艳 裴昌盈 黄铭涛 李柏林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184-2191,共8页
为探究不同菌剂对黑臭水体的修复效果,揭示研究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变化规律,采用不同配方菌剂对黑臭水体进行修复,探讨不同菌剂对上覆水、底泥和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加菌剂组上覆水pH均略高于试验前;化学-复合微生物菌剂组上覆水DO... 为探究不同菌剂对黑臭水体的修复效果,揭示研究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变化规律,采用不同配方菌剂对黑臭水体进行修复,探讨不同菌剂对上覆水、底泥和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加菌剂组上覆水pH均略高于试验前;化学-复合微生物菌剂组上覆水DO浓度略低于空白组(6.95 mg/L),且上覆水NH+4-N和TP去除率分别达到86.60%和66.07%,底泥酸可挥发性硫和有机质去除率分别达到79.20%和52.71%,去除效果均明显优于其他试验组;高通量测序表明,投加菌剂组底泥中硝化、反硝化细菌和有机质降解类细菌均具有较高相对丰度,且Vicinamibacterales下的某属在化学-复合微生物菌剂组中的相对丰度明显高于其他试验组(1.07%~2.18%)。研究显示化学-复合微生物菌剂对黑臭水体具有良好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菌剂 黑臭水体 底泥修复 微生物群落结构
下载PDF
修复硝基苯污染底泥的活性覆盖材料筛选 被引量:2
13
作者 徐晓阳 高冠道 +4 位作者 张子种 孙红文 王圣瑞 颜昌宙 金相灿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93-798,共6页
针对硝基苯污染底泥修复的活性覆盖技术,筛选了适合阻断底泥中硝基苯释放的还原剂和吸附剂.采用的零价铁可迅速将难生物降解的硝基苯还原为苯胺,提高其生物可降解性,有利于将污染物彻底去除.零价铁对硝基苯的还原反应速率随着零价铁剂... 针对硝基苯污染底泥修复的活性覆盖技术,筛选了适合阻断底泥中硝基苯释放的还原剂和吸附剂.采用的零价铁可迅速将难生物降解的硝基苯还原为苯胺,提高其生物可降解性,有利于将污染物彻底去除.零价铁对硝基苯的还原反应速率随着零价铁剂量的提高而提高,反应速率常数≥0.001min-1.吸附试验结果表明,在煤渣、活性炭、焦炭以及硅藻土几种常见的吸附剂中,活性炭具有最佳的吸附能力,但是其价格昂贵,不适于大规模应用.而廉价易得的煤渣对硝基苯及其降解产物苯胺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对硝基苯和苯胺的最大理论吸附量达到924.9mg.kg-1和1692.2mg.kg-1.因此提出以煤渣为吸附基质,并添加一定比例零价铁的复合活性覆盖材料,为硝基苯污染底泥修复提供一种新的方向和基本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污染修复 硝基苯 零价铁 还原 煤渣 吸附
下载PDF
修复方式对滩涂贝类养殖底质TN、TP及TOC影响的室内模拟实验 被引量:2
14
作者 牛俊翔 蒋玫 +3 位作者 李磊 吴庆元 许高鹏 沈新强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10-1516,共7页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方法,探讨了物理修复方式(翻耕、压沙加翻耕)和投放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的生物修复方式下滩涂文蛤(Meretrix meretrix)养殖区底质中TN、TP及TOC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物理修复组中,翻耕20 cm组底质T...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方法,探讨了物理修复方式(翻耕、压沙加翻耕)和投放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的生物修复方式下滩涂文蛤(Meretrix meretrix)养殖区底质中TN、TP及TOC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物理修复组中,翻耕20 cm组底质TN、TOC的去除效果及翻耕30cm和翻耕加压沙组底质TN、TP及TOC的去除效果较对照组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且不同修复组对3种指标的去除率大小顺序一致,均表现为翻耕加压沙组最佳,翻耕30 cm组次之,翻耕20 cm组最差;生物修复组中,双齿围沙蚕对底质修复效果明显,0.28 kg·m-2密度组对TN、TP的去除效果及0.14 kg·m-2、0.21 kg·m-2密度组对TN、TP及TOC的去除效果均较对照组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其中,0.21 kg·m-2密度组对TN、TP及TOC的修复效果均最佳,而较高密度的0.28 kg·m-2组的修复效果反而降低,说明沙蚕总体修复效果并不完全随投放密度的增加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涂贝类 底质修复 TN TP TOC
原文传递
SMFC在河口底泥产电及有机质去除中的应用
15
作者 张金凤 史高创 +1 位作者 孙竹腾 胡江灵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5-89,共5页
为研究现场尺度的沉积型微生物燃料电池(SMFC)在产电和底泥修复中的应用,在深圳新涌河河口现场构建了SMFC系统.以高分子材料与碳网热压成的导电蜂巢格室制作成阳极,石墨毡与钛线材料制作成阴极,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现场试验.结果表明SMFC... 为研究现场尺度的沉积型微生物燃料电池(SMFC)在产电和底泥修复中的应用,在深圳新涌河河口现场构建了SMFC系统.以高分子材料与碳网热压成的导电蜂巢格室制作成阳极,石墨毡与钛线材料制作成阴极,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现场试验.结果表明SMFC能够持续对河口底泥进行去污,同时生物试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SMFC系统对于底泥有机质的降解,总有机质的去除率达到54%,明显高于单独使用SMFC和生物试剂的情况.受河口涨落潮影响,SMFC间歇运行,最大功率密度可达到13 mW/m2左右,可为5个LED灯管供电.因此,现场尺度的SMFC系统在河口底泥的去污处理和产电应用方面都具有一定前景,为现场尺度沉积型微生物燃料电池在工程应用方面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 沉积型微生物燃料电池 底泥修复 蜂巢格室
下载PDF
生物强化在城市黑臭河涌治理中的应用
16
作者 郭昊 鲍子谷 《山东化工》 CAS 2022年第21期214-217,共4页
依托佛山某黑臭河涌治理工程,通过探究工程治理措施中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底泥改良和复合微生物菌剂对河涌生态环境改善,得到生物强化在不同措施中提升的效果。研究表明,生物强化对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处理生活污水有较为明显的改善效果... 依托佛山某黑臭河涌治理工程,通过探究工程治理措施中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底泥改良和复合微生物菌剂对河涌生态环境改善,得到生物强化在不同措施中提升的效果。研究表明,生物强化对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处理生活污水有较为明显的改善效果,经生物强化的设备出水氨氮和总磷比未强化平均值低约30%,COD平均值降低约23.4%,说明生物菌剂对污水处理设施强化有效果。生物强化对底泥中的总氮、总磷和有机质有一定的去除率,但是对其中的重金属去除率效果不明显。生物强化对河涌水生态系统的微生物种群数量和丰度均有明显提升,种群数量由135种升至219种,其中好氧型异养微生物增加最多。同时,随着微生物菌剂的投加,断面水质有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臭河涌治理 水生态修复 微生物菌剂 底泥修复 脱氮除磷
下载PDF
底泥重金属稳定化药剂研究进展
17
作者 袁立群 陈俭 +1 位作者 林璇 赵风斌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22年第2期76-77,共2页
为解决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问题,综述了原位修复技术中的化学修复药剂研究进展,包括碱性药剂、磷酸盐药剂、黏土矿物、硫化物、新型修复材料、矿渣、有机药剂等,分析了其修复机理及应用局限性,为底泥重金属修复药剂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 稳定化药剂 底泥修复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太阳能电池协同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及对底泥的修复影响
18
作者 王健 李楚浩 +2 位作者 王瑞鑫 张太平 李跃林 《生态科学》 CSCD 2017年第2期1-8,共8页
装置以河道黑臭底泥为底物,改性后的碳毡为电极,通过外接不同额定电压的太阳能电池板,构建了一种新型的SC-MFC(solar cell-microbial fuel cell)体系,太阳能电池的引入对普通MFC产电性能及底泥污染物去除效率产生了的影响。通过一个周... 装置以河道黑臭底泥为底物,改性后的碳毡为电极,通过外接不同额定电压的太阳能电池板,构建了一种新型的SC-MFC(solar cell-microbial fuel cell)体系,太阳能电池的引入对普通MFC产电性能及底泥污染物去除效率产生了的影响。通过一个周期的运行,得到如下结论:在太阳能电池表面辐照强度53 mW·cm^(-2)的条件下,SC-MFC系统的最大输出电压和输出功率密度与普通的MFC相比均有明显的提高。对于底泥污染物的去除,SC-MFC系统随着串联太阳能电池额定电压的增大,去除效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外接0.5 V、1 V、2 V太阳能电池时,底泥对污染物修复效果较好,并且底泥中有机质、总磷、氨氮、硝态氮的最大去除率为20.88%、32.39%、48.41%、62.66%,它们分别在串联1 V、2 V、2 V、0.5 V太阳能电池板时达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燃料电池 太阳能电池 产电 功率密度 底泥修复
下载PDF
Review on utilization of biochar for metal-contaminated soil and sediment remediation 被引量:49
19
作者 Mingming Wang Yi Zhu +4 位作者 Lirong Cheng Bruce Andserson Xiaohui Zhao Dayang Wang Aizhong Di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1期156-173,共18页
Biochar is a carbon-neutral or even carbon-negative material produced through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plant-and animal-based biomass under oxygen-limited conditions.Recently, there has been an increasing interest in ... Biochar is a carbon-neutral or even carbon-negative material produced through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plant-and animal-based biomass under oxygen-limited conditions.Recently, there has been an increasing interest in the application of biochar as an adsorbent, soil ameliorant and climate mitigation approach in many types of applications.Metal-contaminated soil remediation using biochar has been intensively investigated in small-scale and pilot-scale trials with obtained beneficial results and multifaceted effects.But so far, 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biochar in contaminated sediment management has been very limited, and this is also a worldwide problem. Nonetheless, there is reason to believe that the same multiple benefits can also be realized with these sediments due to similar mechanisms for stabilizing contaminants. This paper provides a review on current biochar properties and its use as a sorbent/amendment for metal-contaminated soil/sediment remediation and its effect on plant growth, fauna habits as well as microorganism communities. In addition, the use of biochar as a potential strategy for contaminated sediment management is also discussed, especially as regards in-situ planning. Finally, we highlight the possibility of biochar application as an effective amendment and propose further research directions to ensure the safe and sustainable use of biochar as an amendment for remedi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and sedi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char Metal contamination Soil/sediment remediation Biological effect
原文传递
治理感潮河道黑臭的底泥原位修复技术研究 被引量:27
20
作者 余光伟 雷恒毅 +3 位作者 刘康胜 白涛 宋宪强 俞强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5-9,14,共6页
选择典型的珠江流域重污染感潮河道——广州市荔湾区郭村涌为研究对象,结合河道感潮特性,在退潮后的最低水位时采用底泥曝气并投加TRSS稳定剂来消除河道黑臭,以利于河道生态系统的恢复。研究结果表明:底泥曝气可有效氧化底泥中的硫化物... 选择典型的珠江流域重污染感潮河道——广州市荔湾区郭村涌为研究对象,结合河道感潮特性,在退潮后的最低水位时采用底泥曝气并投加TRSS稳定剂来消除河道黑臭,以利于河道生态系统的恢复。研究结果表明:底泥曝气可有效氧化底泥中的硫化物,运行一个月后对其去除率达到了86.3%~92.1%,臭味基本被消除;底泥经投加TRSS进行稳定化处理后,Cu、Zn、Cr、Cd等重金属的释放量降低了79.5%~87.2%,且形态更加稳定,经底泥毒性鉴别其浸出量分别降低了66.2%、81.5%、82.2%和78.6%,均低于危险废物毒性鉴别标准值,同时还使磷的释放量降低了约90%;停止投药两个月后,底泥中硫化物的含量稳定在0.035 g/kg以下;维持微碱性、好氧条件(pH≈8,DO>2 mg/L),可使表层底泥由黑色变成亮褐色,上覆水体水质稳定,黑臭基本消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潮河道 黑臭 底泥原位修复 底泥曝气 底泥稳定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