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鹏澳海水鱼类网箱养殖对沉积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28
1
作者 黄洪辉 林钦 +1 位作者 甘居利 李纯厚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5-80,共6页
为了评估大亚湾大鹏澳海水鱼类网箱养殖对养殖区及其邻近海域(对照区)沉积环境的影响,于2001年6月—2004年10月按季度对该养殖海域进行了8个航次的调查。对所获沉积物样品的理化因子按《海洋监测规范》和《海洋调查规范海洋地质地球物... 为了评估大亚湾大鹏澳海水鱼类网箱养殖对养殖区及其邻近海域(对照区)沉积环境的影响,于2001年6月—2004年10月按季度对该养殖海域进行了8个航次的调查。对所获沉积物样品的理化因子按《海洋监测规范》和《海洋调查规范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规定的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养殖区和对照区沉积物类型均是黏土质粉砂,没有明显差异;养殖区沉积物含水率、有机碳和硫化物含量平均值分别为60.5%、2.82%和562mg·kg-1,均显著高于对照区的55.8%、2.42%和238mg·kg-(1P<0.05);养殖区底层海水溶解氧(DO)浓度平均值为5.25mg·L-1,显著低于对照区的6.48mg·L-(1P<0.01);养殖区沉积物有机碳、硫化物含量和底层海水DO浓度的超标率(我国适用于海水养殖水域的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和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分别为90.9%、100%和62.5%,而对照区的分别为76.2%、14.3%和20.0%;养殖区沉积物有机碳和硫化物含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其特征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而对照区的季节变化均较为稳定,差异不大;养殖区与对照区底层海水DO的季节变化特征基本相似,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海水鱼类网箱养殖已对养殖区沉积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其污染程度的季节变化与养殖生产的季节周期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箱养鱼 沉积环境污染 大鹏澳
下载PDF
黄河干流潼关断面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 被引量:26
2
作者 李强坤 李怀恩 +1 位作者 胡亚伟 孙娟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60-466,共7页
基于平均浓度法原理,根据黄河中游降雨径流特点,将年内过程分为汛期和非汛期两个阶段,同时将高含沙水流中的污染负荷分为水体中的溶解态污染负荷、泥沙吸附态负荷两部分,提出了多沙河流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模型;根据黄河干流潼关断面1950... 基于平均浓度法原理,根据黄河中游降雨径流特点,将年内过程分为汛期和非汛期两个阶段,同时将高含沙水流中的污染负荷分为水体中的溶解态污染负荷、泥沙吸附态负荷两部分,提出了多沙河流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模型;根据黄河干流潼关断面1950-2006年实测水沙资料,结合水体、泥沙污染物浓度测定试验,分别计算了潼关断面2006年以及丰水年(P=25%)、平水年(P=50%)、枯水年(P=75%)3种不同代表年型下的非点源污染负荷。结果表明:黄河干流潼关断面年污染负荷以汛期为主,汛期污染负荷以非点源为主;非点源污染负荷中,硝酸盐氮、氨氮以溶解态为主,总磷以吸附态为主;潼关断面非点源污染负荷占全年负荷比例:丰水年时,硝酸盐氮占63.09%,氨氮占61.32%,总氮占87.17%、总磷占89.83%;枯水年时,硝酸盐氮占26.92%,氨氮占24.62%,总氮占67.60%、总磷占71.73%。2006年,硝酸盐氮、氨氮、总氮和总磷非点源污染负荷占全年比例依次为:17%、14%、15%和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点源污染 泥沙污染 水体污染 潼关 黄河
下载PDF
海河流域主要河口水沙污染现状分析 被引量:27
3
作者 刘成 王兆印 +1 位作者 黄文典 余国安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920-925,共6页
2005年底,对海河流域海河口、独流减、子牙新河和北排河4个入海河口6处水域实地考察并取水沙样,进行重金属、砷、总氮和总磷含量分析。采用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水体综合污染指数法等对水域单个污染物污染、水体综合污染、水体富... 2005年底,对海河流域海河口、独流减、子牙新河和北排河4个入海河口6处水域实地考察并取水沙样,进行重金属、砷、总氮和总磷含量分析。采用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水体综合污染指数法等对水域单个污染物污染、水体综合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现状及变化进行分析,采用《海洋沉积物质量》等对底泥污染进行分析,并与2001年实测数据进行比较。水质分析结果表明,海河流域4个河口的水污染严重,主要重金属污染物为汞(Hg)。子牙新河和北排河河口的氮磷污染严重,水体呈严重的富营养状态。与2001年水质相比,4个河口的重金属浓度几乎全部大幅度下降,海河口和独流减河口水质情况有很大改观,但子牙新河河口水污染加重,北排河河口水质状况则与2001年相近。从底质分析来看,4个河口的底质重金属污染尚不严重,但底泥均存在严重的氮磷污染。与2001年相比,底泥中污染物含量大多变化不大,略有下降。这些数据反映出近年来海河流域在水污染治理、工业废水排放控制等方面的成效,但远离城市局部水域的水污染和富营养化加剧的趋势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 污染物 重金属 富营养化 水质 底泥污染
下载PDF
Fractionation of heavy metals in shallow marine sediments from Jinzhou Bay,China 被引量:22
4
作者 Shaofeng Wang, Yongfeng Jia, Shuying Wang, Xin Wang, He Wang, Zhixi Zhao, Bingzhu LiuKey Laboratory of Pollution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Institute of Applied Ec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enyang 110016,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0年第1期23-31,共9页
This work investigated the distribution and speciation of Cd, Cu, Pb, Fe and Mn in the shallow sediments of Jinzhou Bay, Northeast China, which has been heavily contaminated by nonferrous smelting activities. The conc... This work investigated the distribution and speciation of Cd, Cu, Pb, Fe and Mn in the shallow sediments of Jinzhou Bay, Northeast China, which has been heavily contaminated by nonferrous smelting activities. The concentrations of Cd, Cu and Pb in sediments were found to be 100, 13 and 7 times, respectively, being higher than the national guideline (GB 18668-2002). Sequential extraction test showed that 39%-61% of Cd were exchangeable fractions, indicating that Cd in the sediments posed a high risk to local environments. While Cu and Pb were at moderate risk levels.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rcentage of metal speciation and total metal concentration,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distributions of Cd, Cu and Pb in some geochemical fractions were dynamic in the process of pollutants migration and the stability of metals in sediments of Jinzhou Bay decreased in the order of Pb 〉 Cu 〉 C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metals sediment pollution FRACTIONATION Jinzhou Bay risk assessment
下载PDF
长荡湖底泥污染特征及水体富营养化状况 被引量:17
5
作者 李勇 王超 +4 位作者 朱亮 曹硕群 于志民 王涛 张岳庆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8-40,共3页
根据长荡湖底泥和水体实测资料,分析了底泥的污染及营养物质释放特征,发现底泥释放再悬浮产生的污染负荷占到入湖污染负荷总量的比例分别是:高锰酸盐指数为16%,TN为25%,TP为21%,是引起近年来长荡湖水体富营养化加剧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湖... 根据长荡湖底泥和水体实测资料,分析了底泥的污染及营养物质释放特征,发现底泥释放再悬浮产生的污染负荷占到入湖污染负荷总量的比例分别是:高锰酸盐指数为16%,TN为25%,TP为21%,是引起近年来长荡湖水体富营养化加剧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湖西区和湖南区达到富营养水平,湖心区水体含氮磷浓度也较往年有明显增大。为控制长荡湖底泥污染及水体富营养化的加剧,提出了长荡湖水环境保护的相关对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荡湖 底泥污染 富营养化
下载PDF
土著微生物修复黑臭水体的生物技术研究 被引量:20
6
作者 吴青梅 邓代永 +1 位作者 许玫英 孙国萍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197-201,258,共6页
在分析底泥污染现状的基础上,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底泥的污染现状,介绍了土著微生物修复技术的概念,相关原理及底泥的污染类型与现状;讨论了刺激或抑制土著微生物菌群代谢活性的生物技术途径,利用底泥中土著微生物修复黑臭水体是恢复河... 在分析底泥污染现状的基础上,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底泥的污染现状,介绍了土著微生物修复技术的概念,相关原理及底泥的污染类型与现状;讨论了刺激或抑制土著微生物菌群代谢活性的生物技术途径,利用底泥中土著微生物修复黑臭水体是恢复河涌健康的有效方法之一,今后将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修复技术 作用机理 底泥污染 土著微生物
下载PDF
东钱湖底泥环境特征与疏浚方案 被引量:14
7
作者 冉光兴 曹卉 李巍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3-76,共4页
在目前以环境和生态治理为目的的底泥疏浚工程中尚无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为指南的情况下,以宁波东钱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可行性研究成果为基础,制定了东钱湖底泥环保疏浚方案。详细阐述了该方案涉及的主要内容:底泥污染特性及污染状况分析... 在目前以环境和生态治理为目的的底泥疏浚工程中尚无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为指南的情况下,以宁波东钱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可行性研究成果为基础,制定了东钱湖底泥环保疏浚方案。详细阐述了该方案涉及的主要内容:底泥污染特性及污染状况分析,疏浚平面范围、疏浚深度及疏浚工程规模的确定,疏浚底泥处置及余水处理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底泥 底泥污染 底泥疏浚 东钱湖
下载PDF
河道污染底泥处理技术探讨——在龙岗河干流综合治理工程中应用 被引量:14
8
作者 董文艺 罗雅 +1 位作者 刘彤宙 商丹丹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5-8,共4页
由于长期的外源输入,河道底泥中大量的污染物质积累,其主要的污染物有难降解有机物、重金属、营养元素等。底泥作为二次污染源,严重地影响了水体环境。目前底泥的治理主要有原位修复技术和异位修复技术。结合龙岗河自身的特点,对其采用... 由于长期的外源输入,河道底泥中大量的污染物质积累,其主要的污染物有难降解有机物、重金属、营养元素等。底泥作为二次污染源,严重地影响了水体环境。目前底泥的治理主要有原位修复技术和异位修复技术。结合龙岗河自身的特点,对其采用了异位修复技术。本文系统地介绍了疏浚底泥的处理技术,分析了各种技术方法的优点与不足,并对河道底泥的资源化途径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岗河 底泥污染 修复技术 底泥资源化
下载PDF
淮河干流污染物分布及变化规律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志伟 丁凌峰 +5 位作者 唐洪武 肖洋 杨刚 陈曦 金光球 袁赛瑜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9-38,共10页
为了研究淮河干流水体和沉积物中总磷(TP)、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沿程分布规律和时空变化特征,于2014—2017年采集淮河干流(正阳关—洪泽湖)19个断面的水样和沉积物样品,分析各采样时段干流各断面水样和沉积物中TP、沉积物中重金属砷(As)、... 为了研究淮河干流水体和沉积物中总磷(TP)、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沿程分布规律和时空变化特征,于2014—2017年采集淮河干流(正阳关—洪泽湖)19个断面的水样和沉积物样品,分析各采样时段干流各断面水样和沉积物中TP、沉积物中重金属砷(As)、铜(Cu)、铅(Pb)、锌(Zn)、镉(Cd)等污染物的浓度和分布,探讨河道流量、温度等因素对水体及沉积物中TP、重金属时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体、沉积物中TP和沉积物中重金属浓度汛前大于汛后;水体中各形态磷浓度汛中沿程分布较汛前、汛后更均匀;流量、温度是影响TP和重金属分布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干流 水体污染 沉积物污染 总磷 重金属 吸附 释放 污染物变化规律
下载PDF
Sediment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 situ control in a deep drinking water reservoir 被引量:8
10
作者 Zizhen Zhou Tinglin Huang +3 位作者 Yang Li Weixing Ma Shilei Zhou Shenghai Lo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2期223-231,共9页
Sediment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in situ sediment release potential, and in situ inhibition of sediment release were investigated in a drinking water reservoir. Results showed that organic carbon(OC), total nitro... Sediment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in situ sediment release potential, and in situ inhibition of sediment release were investigated in a drinking water reservoir. Results showed that organic carbon(OC), total nitrogen(TN), and total phosphorus(TP) in sediments increased from the reservoir mouth to the main reservoir. Fract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nitrogen in ion exchangeable form and Na OH-extractable P(Fe/Al-P) accounted for 43% and 26% of TN and TP in sediments of the main reservoir. The Risk Assessment Code for metal elements showed that Fe and Mn posed high to very high risk. The results of the in situ reactor experiment in the main reservoir showed the same trends as those observed in the natural state of the reservoir in 2011 and 2012; the maximum concentrations of total OC, TN, TP, Fe,and Mn reached 4.42 mg/L, 3.33 mg/L, 0.22 mg/L, 2.56 mg/L, and 0.61 mg/L, respectively. An in situ sediment release inhibition technology, the water-lifting aerator, was utilized in the reservoir. The results of operating the water-lifting aerator indicated that sediment release was successfully inhibited and that OC, TN, TP, Fe, and Mn in surface sediment could be reduced by 13.25%, 15.23%, 14.10%, 5.32%, and 3.94%,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ment pollution In situ reactor Water-lifting aerator sediment release inhibition
原文传递
Surface pore tension and ad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olluted sediment 被引量:6
11
作者 FANG HongWei CHEN MingHong CHEN ZhiHe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2008年第8期1022-1028,共7页
Most natural sediment particles have numerous pores and a complex surface texture which facilitates their adsorption of contaminants. Particle surface structure,therefore,is an important instrumental factor in the tra... Most natural sediment particles have numerous pores and a complex surface texture which facilitates their adsorption of contaminants. Particle surface structure,therefore,is an important instrumental factor in the transport of contaminants,especially in water environments. This paper reports on the results of adsorption-desorption experiments to analyze polluted sediment surface pore tension characteristics performed on samples from the bottom of Guanting Reservoir. In our analysis,the Frenkel-Halsey-Hill(FHH) equation is applied to calculate the fractal dimensions of particles to quantify the surface roughness and pore tension characteristic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rface fractal dimensions of sediment particle surfaces normally measure from 2.6 to 2.85. The volume of pores smaller than 10 nm changes significantly after being contaminated with pollutants and the fractal dimension decreases because the pores adsorb the contamina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ment pollution PORE distribution FRACTAL DIMENSION adsorption MECHANICS
原文传递
多泥沙河流中泥沙与污染物相互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博 杨爱 《江苏环境科技》 2007年第A02期101-103,共3页
对目前国内外泥沙引起的河流污染问题进行了概述,并总结了国内外在此领域研究的进展。指出了目前泥沙污染机理方面研究比较普遍,也取得了许多成果,要进一步揭示泥沙与污染物间吸附和释放机理需要将室内实验和野外调查相结合。
关键词 泥沙污染 重金属 有机毒物
下载PDF
富营养化水体底泥污染状况及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瑞宁 王淼 +1 位作者 衣萌萌 卢迈新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第1期169-172,共4页
底泥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修复池塘底质是保持水质稳定和防控水生生物病害的基础,也是水体富营养化防治的关键。本文介绍了水体和底泥富营养化形成的原因,描述了富营养化水体底泥的污染现状,论述了当前修复底泥使用的2种技术手... 底泥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修复池塘底质是保持水质稳定和防控水生生物病害的基础,也是水体富营养化防治的关键。本文介绍了水体和底泥富营养化形成的原因,描述了富营养化水体底泥的污染现状,论述了当前修复底泥使用的2种技术手段,即原位修复技术和异位修复技术,详细阐述了2种技术手段中的物理、化学、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就修复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做了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 底泥污染 修复技术
下载PDF
九江市琵琶湖底泥环境特征与生态清淤工程 被引量:7
14
作者 向莹 张鸿涛 +5 位作者 高宏洲 王全军 李娟 黄守斌 王小红 袁婧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142-150,共9页
针对九江市琵琶湖由于周边工厂企业和居民生活排污造成的底泥污染问题,提出了生态清淤、消除黑臭水体、景观绿化美化的综合解决方案,即检测剖析底泥污染特征→科学决策清淤深度和范围→优化清淤方式和设备→营造景观、处置底泥→综合评... 针对九江市琵琶湖由于周边工厂企业和居民生活排污造成的底泥污染问题,提出了生态清淤、消除黑臭水体、景观绿化美化的综合解决方案,即检测剖析底泥污染特征→科学决策清淤深度和范围→优化清淤方式和设备→营造景观、处置底泥→综合评价工程效果。琵琶湖清淤底泥通过减量化与稳定化处理后,浸出毒性满足《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 5085.3—2007)要求;淤泥脱水的余水经过处理后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二级标准,减轻了施工排水对湖水水质的影响;生态清淤工程施工后湖水水质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臭水体治理 底泥污染 生态清淤
原文传递
河湖底泥污染物及其原位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5
作者 董祎波 吴慧芳 +1 位作者 张国庆 晏再生 《广东水利水电》 2020年第12期13-18,共6页
底泥污染是河流湖泊水体污染的重要来源,会对水环境产生严重破坏。该文介绍了重金属、营养盐及有机难降解污染物3种底泥污染物类型,结合国内外的实际工程案例,重点综述了底泥原位覆盖技术、投加氧化还原剂和化学钝化剂、生物强化及促生... 底泥污染是河流湖泊水体污染的重要来源,会对水环境产生严重破坏。该文介绍了重金属、营养盐及有机难降解污染物3种底泥污染物类型,结合国内外的实际工程案例,重点综述了底泥原位覆盖技术、投加氧化还原剂和化学钝化剂、生物强化及促生技术、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SMFC)及植物修复技术等原位物理、化学及生物处理方法修复不同污染物的原理及应用,并分析了不同底泥原位修复技术的优点与存在的问题。针对目前单一修复技术存在的不足,提出以生物修复为主体的多种技术联合修复的生态治理方向及应用SMFC修复的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河湖底泥污染的治理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污染 原位修复 处理方法
下载PDF
城市河道底泥污染生物修复技术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晓伟 谢丹平 +3 位作者 李开明 金中 江栋 李明玉 《生态科学》 CSCD 2011年第6期630-635,共6页
城市河道受污染底泥对水体产生大的二次污染,为有效的控制底泥污染物的释放和开发有效的水体治理技术方法,本研究利用人工模拟河道在连续流条件下,对河道污染底泥的生物修复及其对水体生物修复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 城市河道受污染底泥对水体产生大的二次污染,为有效的控制底泥污染物的释放和开发有效的水体治理技术方法,本研究利用人工模拟河道在连续流条件下,对河道污染底泥的生物修复及其对水体生物修复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曝气增氧和投加底泥生物修复制剂联合处理的方式能达到好的底泥生物修复效果,能有效的提高底泥的生物降解活性(G值),削减底泥氮磷污染物的释放量,底泥G值与底泥氮、磷污染物释放量呈显著负相关性:单独采用曝气增氧和投加土著微生物制剂联合实施的生物修复方法对河道污染水体均具有良好的修复效果,但底泥的生物修复将对河道水体生物修复的效果产生大的影响。底泥生物修复后,对水体进行生物修复的处理效果更加显著,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对水体COD、氨氮的最大去除率由65.0%和16.30%提高到72.0%和41.0%,水体生物修复的周期由13 d缩短为6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河道 底泥污染 释放 水体污染 生物修复
下载PDF
练江干流底质污染及水质响应关系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依微 罗千里 +4 位作者 周华 黄菊 肖晔远 范中亚 陈钢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67-72,共6页
选取2019年11月(枯水期)和2020年5月(丰水期)、8月(平水期)练江干流20个调查点位,取样分析了底质总磷、总氮、有机质、重金属(铜、锌、镉、铅和镍)共8项检测指标数据,发现练江底质各种污染物总体时空差异较明显.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 选取2019年11月(枯水期)和2020年5月(丰水期)、8月(平水期)练江干流20个调查点位,取样分析了底质总磷、总氮、有机质、重金属(铜、锌、镉、铅和镍)共8项检测指标数据,发现练江底质各种污染物总体时空差异较明显.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沉积物污染进行源解析,并结合水质总氮、总磷、总氨氮和化学需氧量绘制网络关系图,结果表明练江干流底质主要受到电子垃圾拆解业和印染产业污染,其主要污染物是铜、镉和镍这三种重金属.11号点位受贵屿电子垃圾拆解区域污染,污染程度最高,在丰水期和平水期尤为严重.底质氮磷与水质氮磷共现性好,因此有必要关注沉积物氮磷污染与水质的相互影响.沉积物有机质与水质化学需氧量负相关,主要由于沉积物相以颗粒态有机物为主,而水相以溶解态有机物为主.锌和镉可考虑作为练江流域沉积物污染源的指示污染物,分别指示印染行业与电子垃圾拆解业的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练江 主成分分析 网络关系图 水质 底质
下载PDF
城市河流低水位运行生态修复机制与实践效果
18
作者 陈文龙 吴琼 李一平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22,共7页
为厘清城市河流低水位运行的水生态修复机制,开展了垂向监测水和底泥理化指标、定量监测微生物功能基因、测定微生物活性等室内模拟试验,分析了泥-水界面环境因子及底泥溶解氧的变化特征,研究了底泥主要污染物和功能微生物的变化特征,... 为厘清城市河流低水位运行的水生态修复机制,开展了垂向监测水和底泥理化指标、定量监测微生物功能基因、测定微生物活性等室内模拟试验,分析了泥-水界面环境因子及底泥溶解氧的变化特征,研究了底泥主要污染物和功能微生物的变化特征,揭示了低水位运行下污染底泥上层硝化和下层反硝化的协同耦合过程。结果表明:低水位运行可改变底泥的“源-汇”属性,高水位时的“源”转变成低水位的“汇”,继而实现水质的提升;伴随着污染底泥的修复,可逐步形成“底栖动物-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昆虫-鸟类”的多营养级完整水生态系统;污染底泥治理是生态修复的关键,城市河流在低水位运行模式下可实现底泥自修复和生态系统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河流 低水位运行 底泥污染 生态修复
下载PDF
信江底泥重金属富集来源及生态风险评估 被引量:1
19
作者 方正 莫子奋 +6 位作者 黄启伟 高柏 张海阳 蒋文波 刘圣峰 丁燕 史天成 《地下水》 2023年第1期116-121,共6页
信江是鄱阳湖水系五大河流之一,对鄱阳湖的人文经济、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其流经的鹰潭市是国内重要的有色金属生产基地,因此其重金属污染问题倍受关注。为研究信江底泥中重金属的富集来源与生态风险评估,在信江采集18个底泥样本,确... 信江是鄱阳湖水系五大河流之一,对鄱阳湖的人文经济、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其流经的鹰潭市是国内重要的有色金属生产基地,因此其重金属污染问题倍受关注。为研究信江底泥中重金属的富集来源与生态风险评估,在信江采集18个底泥样本,确定出信江底泥中重金属As、Hg、Cu、Pb、Cd、Ni和Cr的污染水平、生态风险状况和污染来源。结果表明:Hg、Cd、Pb、Cu的平均浓度均超过背景值,其中Cd超背景值52.76倍,污染程度最高。信江两岸污染具有“南重北轻”的特点,归因于南岸发展相对完善,人为干预因素较大。生态风险评估采用修正污染程度、地质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的方法,单因子危险系数最高的是Cd和Cu,其余重金属污染程度在未污染至轻微污染之间,潜在生态风险呈上游>中游>下游的趋势,城市中上游受人为因素影响处于强生态风险状态,需要采取排放限制、污染修复措施来抑制这一现象。重金属污染来源综合采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判断,Pb、As、Cd、Cu具有极显著正相关性,总体而言信江底泥重金属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即农业生产活动、人为污染排放的复合影响和有色金属产业排放影响。本次研究结果可以为改善信江环境污染和居民安全用水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江 底泥污染 重金属来源 生态风险评价
下载PDF
水体沉积物原位修复技术与进展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华鹏 李金城 +3 位作者 韦春满 钟溢健 张琴 刘辉利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7-93,共7页
沉积物污染是世界性难题,对沉积物的修复是未来保护水生态环境的关键环节,但我国现阶段对沉积物修复技术的研究尚不成熟,将技术从研究化走向工程化仍有待发展和经验积累。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重点关注的沉积物原位修复技术进行梳理,分别... 沉积物污染是世界性难题,对沉积物的修复是未来保护水生态环境的关键环节,但我国现阶段对沉积物修复技术的研究尚不成熟,将技术从研究化走向工程化仍有待发展和经验积累。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重点关注的沉积物原位修复技术进行梳理,分别从物理、化学和生物3个方向对各技术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概述,进而提出沉积物修复技术路线,强调构建多技术联用与原、异位相结合的修复体系,指出以生物修复为基础,同时重视新兴修复技术的研究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污染 原位修复 物理修复 化学修复 生物修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