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夏季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对全球及东亚短期气候变化影响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21
1
作者 杨芳林 袁重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535-544,共10页
本文应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设计的两层大气环流模式(IAP-AGCM)研究了夏季赤道东太平洋地区负的海温异常对全球大气及赤道太平洋地区和东亚局地短期气候变化的影响,着重分析了海温异常(SSTA)所造成的降水、高度... 本文应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设计的两层大气环流模式(IAP-AGCM)研究了夏季赤道东太平洋地区负的海温异常对全球大气及赤道太平洋地区和东亚局地短期气候变化的影响,着重分析了海温异常(SSTA)所造成的降水、高度场、风场以及赤道太平洋地区海表感热和潜热输送等一些物理场的异常,并对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影响全球及赤道太平洋和东亚局地短期气候变化的物理机制进行了探讨,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数值试验 海温异常 东太平洋
下载PDF
海温异常对2008年1月中国气候异常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9
2
作者 刘少锋 陈红 林朝晖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00-509,共10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陆气耦合模式IAP9L_CoLM,通过4组集合模拟试验,分别考察了不同海域的海温异常对2008年1月中国南方极端气候异常的可能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La Nia事件(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负异常)和北大西洋海温正...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陆气耦合模式IAP9L_CoLM,通过4组集合模拟试验,分别考察了不同海域的海温异常对2008年1月中国南方极端气候异常的可能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La Nia事件(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负异常)和北大西洋海温正异常的作用下,模式可以较好地再现出2008年1月我国降水异常和全国性温度偏低的现象,以及相应的主要环流异常特征,这说明上述两个海区的海温异常是导致我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的重要原因。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赤道中东太平洋的负海温异常和北大西洋的正海温异常均有利于亚洲中高纬地区阻塞高压的加强,从而使得东亚冬季风增强,有利于强冷空气入侵到我国南方地区;此外赤道中东太平洋的负海温异常还导致东亚沿海位势高度增加,不利于冷空气向下游输送,使得冷空气在我国南方地区堆积导致低温异常。模式结果比较还可发现,相对于北大西洋海温异常而言,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对2008年冬季中国气候异常的影响相对更大,其他区域的海温异常也可对2008年1月中国的气候异常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 Ni~↑na事件 海温异常 冬季气候异常 数值模拟
下载PDF
2017年秋季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异常偏多成因分析 被引量:20
3
作者 支蓉 陈丽娟 竺夏英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72-581,共10页
根据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中国台站气温、降水资料,NCEP/NCAR逐日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和NOAA提供的月平均海温资料,分析了2017年秋季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异常偏多的成因。结果表明2017年秋季我国降水阶段性特征明显,9—10月北方地区降水... 根据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中国台站气温、降水资料,NCEP/NCAR逐日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和NOAA提供的月平均海温资料,分析了2017年秋季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异常偏多的成因。结果表明2017年秋季我国降水阶段性特征明显,9—10月北方地区降水异常偏多主要受东亚环流型组合异常的影响。东亚500hPa高度距平场从高纬至低纬呈"+-+"的异常分布,极区高度场偏高,极涡分裂偏向东北亚地区,贝加尔湖-巴尔喀什湖地区为显著低槽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偏强偏西偏北,有利于华西秋雨偏强。此外,850hPa距平风场上朝鲜半岛的反气旋式环流异常有利于引导偏东路径的冷湿气流输送至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地区,与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暖湿气流交汇,形成水汽通量异常辐合区,造成黄淮及江淮等地降水异常偏多。进一步诊断表明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秋季转为偏冷状态,热带太平洋地区Walker环流明显增强,有利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西伸偏北;9—10月热带印度洋偶极子维持正位相有利于在孟加拉湾形成反气旋式环流异常,并同样有利于副热带高压西伸偏北。因此,海温外强迫信号的影响加上中高纬环流异常的共同作用造成9—10月东亚环流型异常特征,并进一步导致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异常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降水 北方地区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海温异常
下载PDF
1985年夏季长江和黄河流域降水异常成因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杨芳林 袁重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701-709,共9页
1985年,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海温全年为负距平,冷水范围宽广;赤道西太平洋大部分地区为海温正距平区,距平值在0.5℃左右。该年盛夏我国华南、华中和江淮流域相继出现干旱高温天气,江淮地区6月份的降水不及常年的一半。本文应... 1985年,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海温全年为负距平,冷水范围宽广;赤道西太平洋大部分地区为海温正距平区,距平值在0.5℃左右。该年盛夏我国华南、华中和江淮流域相继出现干旱高温天气,江淮地区6月份的降水不及常年的一半。本文应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两层大气环流模式(IAP-AGCM),分别以观测得到的1985年赤道东太平洋和赤道西太平洋月平均海表温度场为外强迫源进行了两个区域海温异常的敏感性试验,分析了造成1985年夏季华南、华中和江淮流域干旱,而华北多雨的原因。另外,为了便于分析和比较,本文还以气候平均的海表温度场为边界强迫,分别以气候平均的大气资料和观测的1985年5月1日0点瞬时大气资料为初始场做了两个控制试验。结果表明,赤道西太平洋地区正的海温异常和赤道东太平洋地区负的海温异常是造成该年夏季江淮流域干旱的重要因子。当赤道西太平洋地区海温偏高时,造成同期长江和黄河下游地区降水减少,而长江和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降水增多。当夏季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海温异常偏低时,造成黄河下游地区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减少,而长江和黄河上游地区的降水增多(有大约一个月的滞后时间)。对于东亚地区降水异常的短期气候变化,初始场的扰动和海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温异常 降水异常 短期气候异常 长江
下载PDF
太平洋海温异常对其上空环流影响的分析及数值试验 被引量:11
5
作者 胨月娟 丁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592-600,共9页
本文首先用《逐月全球气候资料》中的实测风资料对80年代的两次El Nino。事件(1982—1983年和1986—1987年)太平洋地区上空环流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然后用一个九层原始方程模式对其进行数值模拟试验. 观测资料分析及数值模拟结果... 本文首先用《逐月全球气候资料》中的实测风资料对80年代的两次El Nino。事件(1982—1983年和1986—1987年)太平洋地区上空环流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然后用一个九层原始方程模式对其进行数值模拟试验. 观测资料分析及数值模拟结果皆表明,赤道东太平洋的这两次海温异常都使其上空的环流发生明显的变化,但由于两次海温异常的强度、范围和延续时间有所不同,对环流的影响也不相同.本文将简要地介绍这两次El Nio期间太平洋上空环流的演变特征及数值试验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温 异常 环流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陕西冬季气温变化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9
6
作者 王娜 王冀 +3 位作者 王琦 肖科丽 姚静 方建刚 《干旱气象》 2016年第4期604-609,共6页
利用1961—2012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陕西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陕西冬季气温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陕西冬季气温主要呈全区一致的空间分布型,低温年,500h Pa高度场我国西部存在稳定的负距平,垂直方向呈准正压结构,西... 利用1961—2012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陕西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陕西冬季气温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陕西冬季气温主要呈全区一致的空间分布型,低温年,500h Pa高度场我国西部存在稳定的负距平,垂直方向呈准正压结构,西太平洋遥相关型(WP)与第一模态时间系数的相关性最显著。中高纬地区海温可能是影响陕西冬季气温的主要强迫因子,西北太平洋海温负异常,黑潮区、热带印度洋、北大西洋海温显著偏低,有利于陕西冬季气温偏低,且这些关键区海温的异常信号,在前期夏、秋季已经表现明显,对冬季气温预测有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气温 海表温度异常 遥相关 陕西
下载PDF
基于广义平衡反馈方法的2009/2010年中国冬季气温异常型的诊断 被引量:9
7
作者 江志红 吴燕珠 +1 位作者 刘征宇 温娜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8-36,共9页
利用中国160个台站和NCEP再分析资料,引入综合分析气候反馈的统计方法——广义平衡反馈方法(GEFA),结合EOF、相关合成分析,探讨2009/2010年中国冬季气温异常型的成因。结果表明:2009/2010年中国冬季气温出现的东北冷西南暖分布型与同期... 利用中国160个台站和NCEP再分析资料,引入综合分析气候反馈的统计方法——广义平衡反馈方法(GEFA),结合EOF、相关合成分析,探讨2009/2010年中国冬季气温异常型的成因。结果表明:2009/2010年中国冬季气温出现的东北冷西南暖分布型与同期海温异常及其相联系的大气环流异常有密切的关系。其中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的El Ni o型和赤道大西洋海温异常"正-负-正"三极型模态对2009/2010年中国冬季气温东北冷西南暖分布型有显著的强迫作用。上述海温异常型影响了大气环流异常,中高纬度地面偏北气流将冷空气输送到华北东北地区,致使该地区冬季气温偏低,同时中纬度西风增强,极地冷空气被迫盘踞在高纬,不能影响到西南地区,导致西南地区较常年更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平衡反馈方法 海温异常 大气环流
下载PDF
北印度夏季风与中国河套及邻近地区盛夏降水的联系 被引量:8
8
作者 李栋梁 张茜 +1 位作者 姚慧茹 李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12-1523,共12页
利用印度热带气象研究所和中国气象局分别提供的1951-2006年印度各分区和中国160个站点的逐月降水资料,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以及NOAA提供的逐月海表温度资料,对印度各分区降水与中国区域降水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盛夏7-8... 利用印度热带气象研究所和中国气象局分别提供的1951-2006年印度各分区和中国160个站点的逐月降水资料,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以及NOAA提供的逐月海表温度资料,对印度各分区降水与中国区域降水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盛夏7-8月印度西北部和北部山区降水与中国河套及邻近地区降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由此将7-8月印度西北部与北部山区降水定义为北印度夏季风指数。进一步通过遥相关和水汽输送揭示了北印度夏季风强弱与中国河套盛夏降水的联系途径。当北印度夏季风偏强时,中国河套受异常低压系统前部气流控制,系统从低层到高层向西倾斜,低压前部、高压后部的偏南气流带来南方暖湿气流,有助于河套降水的产生。北印度夏季风强盛年亦有助于输送到中国河套地区的三条水汽通道的加强。北印度夏季风偏弱时,情况相反。北印度夏季风异常偏强/弱,若从前期冬季开始伴随有一次La Nia/El Nio过程,赤道东太平洋SST异常通过与北印度夏季风相联系引起的水汽异常输送对中国河套降水产生更显著影响,而北印度夏季风即使不受到赤道东太平洋SST异常影响,对河套降水的影响仍然是显著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印度夏季风 中国河套 大气环流 水汽输送 海温异常
下载PDF
两类春季极端低温的年代际特征与欧亚环流异常关系对比 被引量:8
9
作者 徐玮平 张杰 陈志恒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655-1670,共16页
利用中国北方501个观测站温度资料、ECMWF再分析资料及Hadley海温数据分析了华北地区春季极端低温的时空特征,并对20世纪80年代前后、21世纪两类年代际极端降温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21世纪极端降温的环流形势从北大西... 利用中国北方501个观测站温度资料、ECMWF再分析资料及Hadley海温数据分析了华北地区春季极端低温的时空特征,并对20世纪80年代前后、21世纪两类年代际极端降温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21世纪极端降温的环流形势从北大西洋至欧亚大陆呈"准两波型"的结构,波长较长,稳定性较好,低温持续时间长,并且在中高纬度存在明显的波列结构;而20世纪80年代前后极端低温环流形势呈"三波型"结构,波长较短,稳定性较差,低温持续时间较短,且在中高纬度波列结构不明显。北大西洋海温在1997年有明显的转折。1997年以前格陵兰岛南面附近的北大西洋洋面能量向东频散,通过西西伯利亚关键区,激发欧亚型EU波列,加强了气旋式异常环流,有利于低温的维持和发展。可能是存在两个能量频散源地的原因,使得80年代的EU波列波长较21世纪偏短。而1997年以后格陵兰岛以东洋面为关键强迫源,能量向东频散,有利于EU的加强,贝加尔湖西南部槽加强,形成气旋式异常中心,有利于低温的维持。格陵兰岛东侧海温异常热力强迫,可激发出EU型遥相关,在其下游的欧洲大陆形成暖脊,脊向北加强,然后收缩与鄂霍茨克海高压脊直接形成大槽,致使华北地区上空气旋式异常加强,环流易稳定维持,从而使得华北地区温度加剧下降,易发生极端低温事件。该结果反映了华北地区极端低温的年代际特征及其两类极端低温环流形势异常的部分成因,从而为预测极端低温事件提取某些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极端低温 年代际特征 欧亚型遥相关 海温异常
下载PDF
1928年至1929年中国东部的严重干旱 被引量:4
10
作者 黎永杰 张仲石 徐天澳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1-143,共13页
1928~1929年夏季,中国北方(34°~45°N,106°~122°E)和华南(20°~30°N,106°~122°E)地区遭受了严重的干旱,此次旱灾是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之一。由于早期观测资料缺乏,数值模拟成为研究此次旱灾形成机... 1928~1929年夏季,中国北方(34°~45°N,106°~122°E)和华南(20°~30°N,106°~122°E)地区遭受了严重的干旱,此次旱灾是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之一。由于早期观测资料缺乏,数值模拟成为研究此次旱灾形成机制的重要手段。本研究诊断分析了挪威地球系统模式(NorESM1-F)过去千年试验中1928年和1929年的模拟。结果表明:模拟的1928年与1929年夏季中国东部季风区旱涝空间分布与历史记录重建非常相似;即1928年夏季,降雨集中在长江与黄河之间,而1929年夏季,降雨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其他地区降雨偏少。重建和观测资料证实NorESM1-F能够较好地模拟中高纬海表面温度异常;同时,模拟结果显示,这两年夏季北大西洋高纬地区以及北美西海岸的海表面温度偏高是造成这两年干旱的控制因素之一。它激发出影响东亚夏季降水的遥相关波列。1928年夏季,明显的正位相欧亚遥相关,导致东亚大槽加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撤、东亚夏季风减弱,并最终导致1928年夏季降水异常减少;而1929年夏季,中纬度的丝绸之路遥相关波列(SRP)使200hPa南亚高压加强东伸、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出现正位势高度异常、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导致长江流域降雨增多,中国北方和华南地区降雨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海表面温度异常 遥相关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原文传递
热带太平洋地区风场异常和与El Nio有关的年际变化 被引量:6
11
作者 薛洪斌 张铭 王业桂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57-469,共13页
利用1964~1993年NCEP/NCAR再分析风应力资料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发展的14层热带太平洋环流模式(OGCM),对热带太平洋与El Ni^no有关的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异常(SOTA)与Ni^no 3区海表温度异常(S... 利用1964~1993年NCEP/NCAR再分析风应力资料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发展的14层热带太平洋环流模式(OGCM),对热带太平洋与El Ni^no有关的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异常(SOTA)与Ni^no 3区海表温度异常(SSTA)的年际变化关系,发现在El Ni^no事件之前,暖池的次表层海温都有明显正异常出现,它的东传导致了El Ni^no的发生,并且SOTA的传播随纬度变化,沿赤道东传,在赤道外西传。然后,选取了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两次最强的El Ni^no事件讨论了引起这种机制的可能原因———西风异常的作用。最后,对1964~1993所有的El Ni^no年的风场、次表层海温和海表温度的异常进行了综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表温度异常 次表层海温异常 E1 Nin^~o 风应力
下载PDF
泛南海地区极端降水的历史分布和未来演变特征
12
作者 杨崧 徐连连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3-346,共14页
泛南海地区是全球海—陆—气相互作用最敏感的区域之一,该区域极端降水释放的潜热加热可以调节局地的温度和湿度廓线对大气环流进行调整,进而影响周边地区甚至全球的天气气候。因此,泛南海地区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变异机理一直是... 泛南海地区是全球海—陆—气相互作用最敏感的区域之一,该区域极端降水释放的潜热加热可以调节局地的温度和湿度廓线对大气环流进行调整,进而影响周边地区甚至全球的天气气候。因此,泛南海地区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变异机理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利用观测数据(1951~2014年)和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两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1-2.6和SSP5-8.5)的统计降尺度数据(2015~2100年),分析了泛南海地区年平均和季节平均的日降水的最大值(RX1day)、连续5日降水的最大值(RX5day)、极端强降水天数(R20)和非常湿润天(R95p)的时空变化特征。RX1day、RX5day、R20和R95p常用于表征极端强降水、持续性强降水、极端强降水的频率和极端累计降雨量的特征。1951~2014年泛南海地区年平均和季节平均的四个极端降水指数的较大值均分布在东南亚、中国东南部以及青藏高原南坡地区,即这些区域不仅是极端强降水发生的区域,也是持续性强降水以及高频极端降水发生的区域。季节平均的极端降水指数特征表现为:东南亚一年四季都极易发生强降水、持续性强降水和高频极端降水;南亚、青藏高原以及东亚的各个极端降水指数在夏季最大,秋季和春季次之,冬季最小。SSP1-2.6和SSP5-8.5情景下2015~2100年泛南海地区年平均和季节平均的四个极端降水指数的空间分布与历史时期相似,且对整个区域而言,各个指数均呈显著增加的趋势。由各个指数在未来三个时段(2016~2035年、2046~2065年和2080~2099年)相比于1995~2014年的百分比变化可知,南亚和青藏高原是泛南海地区未来强降水、持续性强降水以及高频极端降水变化最显著的区域。由此可知,虽然东南亚是历史时期四个极端降水指数的大值区,但该区域各个极端降水指数在未来三个时段的变化没有其他区域明显。此外,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南海 极端降水 时空变化特征 海温异常
下载PDF
2020年湖北梅雨异常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肖莺 杜良敏 高雅琦 《暴雨灾害》 2020年第6期571-577,共7页
利用湖北省梅雨监测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新百项指数和NCEP/NCAR环流资料,分析了2020年湖北梅雨异常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 2020年湖北梅雨持续时间异常长,为54 d,仅次于1996年;梅雨量异常多、强度强、雨日率大,均为1961年以来第1位... 利用湖北省梅雨监测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新百项指数和NCEP/NCAR环流资料,分析了2020年湖北梅雨异常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 2020年湖北梅雨持续时间异常长,为54 d,仅次于1996年;梅雨量异常多、强度强、雨日率大,均为1961年以来第1位。(2)高空西风急流、副热带高压、夏季风系统的冬夏调整季节性进程早,是造成湖北入梅早的主要原因。西风急流和副热带高压在7月下旬北跳,较常年时间偏晚,导致了出梅晚。入梅早、出梅晚,梅雨持续时间异常长。(3)在前冬El Ni?o事件、春夏热带印度洋海温偏暖和北大西洋三极子负位相的共同影响下,欧亚中高纬经向环流发展,冷空气活跃,副热带高压强且位置稳定,西侧水汽输送强,冷暖气流在长江中下游交汇,造成湖北省梅雨量异常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异常 中高纬经向环流 海温异常 北大西洋三极子 水汽输送
下载PDF
陕西省2021年极端秋雨成因分析
14
作者 李静睿 赵强 +1 位作者 刘佩佩 陈小婷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4年第3期32-39,共8页
利用NCEP/NCAR 2.5°×2.5°的逐月再分析资料和NOAA提供的逐月海温资料等从海温异常、大尺度环流异常、水汽输送异常等角度分析2021年秋季陕西降水异常偏多的原因,结果表明:(1)小波交叉谱分析显示Ni?o3.4区海温距平与陕西... 利用NCEP/NCAR 2.5°×2.5°的逐月再分析资料和NOAA提供的逐月海温资料等从海温异常、大尺度环流异常、水汽输送异常等角度分析2021年秋季陕西降水异常偏多的原因,结果表明:(1)小波交叉谱分析显示Ni?o3.4区海温距平与陕西秋季降水存在2~4 a的共振周期,前期冬季海温与次年秋季降水关系呈正相关的共振周期。(2)受双峰型La Nina事件影响,2021年9-11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控制的范围明显偏大,副高脊线位置较气候态偏北1°,西伸脊点较气候态偏西23°,造成主雨带偏西偏北。(3)中低层西北太平洋到我国华北北部的异常反气旋,与孟加拉湾北侧异常的气旋中心,造成气流在我国西北地区东部异常辐合。(4)从水汽收支来看,陕西2021年秋季水汽净流入较气候态偏多66.7%,尤其是东边界的异常水汽输送,还增强了低层冷垫,利于暖湿气流在冷垫上爬升导致陕西降水较常年异常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温异常 小波交叉谱分析 环流异常 水汽输送异常
下载PDF
不同时间尺度的西北太平洋海洋表面温度距平模态的比较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卓奇 邵全琴 +2 位作者 杨海军 张帅 余旭 《地球信息科学》 CSCD 2007年第2期31-36,共6页
本文利用经验正交分解法(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对不同月平均和10天平均的西北太平洋海洋表面温度距平数据进行分解,得到月平均和10天平均的西北太平洋海洋表面温度距平分布模态,并对分布模态进行比较。发现尽管数据源相同... 本文利用经验正交分解法(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对不同月平均和10天平均的西北太平洋海洋表面温度距平数据进行分解,得到月平均和10天平均的西北太平洋海洋表面温度距平分布模态,并对分布模态进行比较。发现尽管数据源相同,但是不同时间分辨率的EOF结果出现正好相反的情况,文章最后从数学的角度解释了月平均和10天平均的海洋表面温度距平模态及其时间系数发生反向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表面温度模态 EOF 海洋表面温度距平
下载PDF
Seasonal Evolution of Dominant Modes in South Pacific SST and Relationship with ENSO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刚 李崇银 +1 位作者 谭言科 白涛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6期1238-1248,共11页
A season-reliant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S-EOF) analysis was applied to the seasonal mean SST anomalies (SSTAs) based on the HadISST1 dataset with linear trend removed at every grid point in the South Pacif... A season-reliant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S-EOF) analysis was applied to the seasonal mean SST anomalies (SSTAs) based on the HadISST1 dataset with linear trend removed at every grid point in the South Pacific (60.5°-19.5°S, 139.5°E-60.5°W) during the period 1979-2009.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ominant mod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ENSO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two seasonally evolving dominant modes of SSTAs in the South Pacific with interannual and interdeeadal variations; they account for nearly 40% of the total variance. Although the seasonal evolution of spatial patterns of the first S-EOF mode (S-EOF1) did not show remarkable propagation, it decays with season remarkably. The second S-EOF mode (S-EOF2) showed significant seasonal evolution and intensified with season, with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eastward propagation of the negative SSTAs in southern New Zealand and positive SSTAs southeast of Australia. Both of these two modes have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with ENSO. These two modes correspond to the post-ENSO and ENSO turnabout years, respectively. The S- EOF1 mode associated with the decay of the eastern Pacific (EP) and the central Pacific (CP) types of ENSO exhibited a more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with the EP/CP type of E1 Nifio than that with the EP/CP type of La Nifia. The S-EOF2 mode contacted with the EP type of E1 Nifio changing into the EP/CP type of La Nifia showed a more significant connection with the EP/CP type of La Nif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 Pacifi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season-reliant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S-EOF) E1 Nifi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下载PDF
影响华南汛期持续性强降水年际变化的大气环流和海温异常 被引量:4
17
作者 林爱兰 谷德军 +2 位作者 李春晖 郑彬 彭冬冬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0,共10页
利用1961—2017年中国地面观测站日降水资料、全球大气多要素和海表温度月资料,分析华南区域持续性强降水过程的气候特征,诊断并比较与华南前汛期、后汛期区域持续性强降水年际变化相关的大气环流和海表温度异常特征。结果表明,3—12月... 利用1961—2017年中国地面观测站日降水资料、全球大气多要素和海表温度月资料,分析华南区域持续性强降水过程的气候特征,诊断并比较与华南前汛期、后汛期区域持续性强降水年际变化相关的大气环流和海表温度异常特征。结果表明,3—12月华南都可能出现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其中汛期4—9月的占了94.4%。伴随着区域持续性强降水的年际变化,华南本地垂直上升运动显著异常是前汛期和后汛期的共同点,但前汛期、后汛期在华南及周边环流异常、水汽输送来源以及海温异常分布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在前汛期华南区域持续性强降水偏重年,赤道西太平洋区域海温偏低,由于大气罗斯贝波响应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热带西太平洋向华南区域水汽输送加强,从而有利于区域持续性强降水偏重。后汛期华南区域持续性强降水偏重年的海温异常分布是赤道中东太平洋区域正异常、东印度洋至西太平洋暖池区负异常,海温异常通过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海热带季风强度、水汽输送和垂直环流等多方面,导致后汛期区域持续性强降水偏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强降水 年际变化 大气环流 海温异常 华南
下载PDF
松花江流域冬季降雪的年际变化与西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
18
作者 李永生 陈晨 +2 位作者 娄德君 包立红 张丽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8-138,共11页
利用松花江流域(Songhua River Basin,SRB)103站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NOAA海温等资料,运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了1979-2019年松花江流域冬季降雪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西北太平洋地区海温异常的联系。研究表明,松花江流域冬... 利用松花江流域(Songhua River Basin,SRB)103站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NOAA海温等资料,运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了1979-2019年松花江流域冬季降雪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西北太平洋地区海温异常的联系。研究表明,松花江流域冬季降雪主要受到其年际变率的调控,且年际降雪异常EOF分解的第一模态表现为流域一致型变化(方差贡献率为55.3%)。当松花江流域冬季年际降雪偏多(偏少)时,鄂霍次克海到阿留申地区出现位势高度正异常(负异常),其南部中低纬地区位势高度为负异常(正异常)。进一步分析表明,冬季西北太平洋地区偶极子型海温异常对同期松花江流域年际降雪有重要影响。当西北太平洋海温偶极子为正位相时(日本海地区海温正异常,菲律宾群岛以东地区海温负异常),引起西北太平洋中高纬地区对流层中层出现位势高度正异常,低层为异常反气旋式环流,中低纬地区对流层中层出现位势高度负异常,低层为异常气旋式环流。在此环流背景下,北太平洋到松花江流域被异常东南风控制,有利于阿留申以南海域以及我国东部近海地区的水汽输送至松花江流域并辐合上升,导致该流域冬季年际降雪增加;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花江流域 冬季降雪 大气环流 海温异常
下载PDF
2021年山东秋季降水异常偏多成因分析
19
作者 徐玮平 邢雅敏 +3 位作者 孟祥新 杨成芳 伯忠凯 刘诗梦 《暴雨灾害》 2023年第2期179-187,共9页
利用1961—2021年山东123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ERA5逐月再分析资料和NOAA海温数据,对2021年山东秋季降水异常偏多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位势高度场上中高纬地区上空存在着“两脊一槽”双阻型的环流形势,贝加尔湖... 利用1961—2021年山东123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ERA5逐月再分析资料和NOAA海温数据,对2021年山东秋季降水异常偏多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位势高度场上中高纬地区上空存在着“两脊一槽”双阻型的环流形势,贝加尔湖以西地区长波槽加深加强,有助于西路冷空气南下东传影响山东。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较常年面积偏大,强度偏强,脊点偏西,脊线偏北,将外围充足的暖湿气流向北输送至黄淮地区,为山东地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冷空气与暖湿气流交汇于黄淮地区,导致降水异常偏多。进一步分析表明,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冷水状态和印度洋海温持续暖位相的协同影响下,导致副高偏强偏西偏北,从而为暖湿气流输送提供有利的水汽条件。副高异常偏强偏北、南美东海岸和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偏暖、赤道中太平洋海温异常偏冷是造成山东9月降水异常偏多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秋雨 副高 大气环流 海温异常
下载PDF
南海西沙海域温度异常对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活动的响应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成程 张文超 晏宏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17年第2期148-156,共9页
利用1958—2005年西沙永兴岛气象观测站逐月气温资料、美国国家海洋大气部(NOAA)提供的1866—2014年逐月海表温度(SST)资料、逐月ENSO指数(MEI)、南方涛动指数(SOI)分析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事件与南海西沙气温、海温异常的关系。1... 利用1958—2005年西沙永兴岛气象观测站逐月气温资料、美国国家海洋大气部(NOAA)提供的1866—2014年逐月海表温度(SST)资料、逐月ENSO指数(MEI)、南方涛动指数(SOI)分析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事件与南海西沙气温、海温异常的关系。1958—2005年西沙群岛永兴岛观测站气温与MEI指数比较分析显示:西沙群岛气温正距平百分率积累值阈值能较好地响应75.00%的中等及其以上强度厄尔尼诺事件;西沙气温负距平百分率积累值阈值能较好地响应100%的中等及其以上强度拉尼娜事件。1866—2014年西沙海域SST异常与同期SOI指数对比分析表明:西沙SST正距平百分率积累值阈值能对76.47%的中等及其以上强度的厄尔尼诺有较好的响应;西沙SST负距平百分率积累值阈值能对79.41%的中等及其以上强度的拉尼娜事件有较好的响应。该研究结果表明西沙气温、SST距平百分率积累值阈值法能够得到中等及其以上强度ENSO事件的良好记录,这为利用南海高分辨率珊瑚、砗磲重建所得到的古温度记录定量重建过去ENSO事件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南海西沙 温度异常 定量重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