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AMO)气候影响的研究评述 被引量:78
1
作者 李双林 王彦明 郜永祺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58-465,共8页
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the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是发生在北大西洋区域空间上具有海盆尺度、时间上具有多十年尺度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准周期性暖冷异常变化。它具有65~80a周期,振幅为0.4℃。AMO... 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the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是发生在北大西洋区域空间上具有海盆尺度、时间上具有多十年尺度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准周期性暖冷异常变化。它具有65~80a周期,振幅为0.4℃。AMO的形成与热盐环流的准周期性振荡有关,它是气候系统的一种自然变率。诸多研究表明,AMO在北大西洋局地气候及全球其他区域气候演变中发挥了重要影响。欧亚大陆的表面气温,美国大陆、巴西东北部、西非以及南亚的降水,北大西洋飓风等都与之密切相关。AMO对东亚季风气候的年代际变化有显著的调制作用,暖位相AMO增强东亚夏季风,减弱冬季风,冷位相则相反。本文总结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了AMO对未来气候预测的意义,认为最近20多年来我国冬季的显著增暖与AMO处于暖位相有关,是人类温室气体强迫与暖位相AMO(自然因子)两种增暖影响相叠加的结果。随着AMO逐渐转入冷位相,我国冬季变暖趋势将放慢,并有望于21世纪20年代中期逆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AMO) 海面温度 东亚季风 气候变化
下载PDF
2015/2016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气候监测及诊断分析 被引量:51
2
作者 邵勰 周兵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40-547,共8页
文章基于国家气候中心现行厄尔尼诺监测和诊断业务规范,分析了2015/2016年厄尔尼诺事件的现状及其演变过程,并将之与1982/1983年以及1997/1998年厄尔尼诺事件做对比。监测结果表明,2015/2016年厄尔尼诺事件是自1951年以来继1982/1983年... 文章基于国家气候中心现行厄尔尼诺监测和诊断业务规范,分析了2015/2016年厄尔尼诺事件的现状及其演变过程,并将之与1982/1983年以及1997/1998年厄尔尼诺事件做对比。监测结果表明,2015/2016年厄尔尼诺事件是自1951年以来继1982/1983年和1997/1998年厄尔尼诺事件之后的第三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并且在持续时间、峰值强度、累计海温距平和海温距平连续超过2.0℃的时间等指标上均强于前两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赤道中西太平洋的多次西风爆发过程驱动次表层异常暖海温东传,使得厄尔尼诺事件发展。与前两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对比发现,2015/2016年厄尔尼诺事件盛期暖海温中心强度和范围较前两次事件偏小,南方涛动强度较前两次偏弱,西风爆发过程中西风异常强度也小于前两次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 监测标准 海表温度 热容量
下载PDF
中国极端强降水日数与ENSO的关系 被引量:46
3
作者 李威 翟盘茂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9年第6期336-342,共7页
利用Γ分布函数对中国1951—2004年地面台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进行雨日降水量概率分布拟合并定义极端降水事件,在此基础上对极端降水日数与ENSO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ENSO对同期的极端降水发生频率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表现出不... 利用Γ分布函数对中国1951—2004年地面台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进行雨日降水量概率分布拟合并定义极端降水事件,在此基础上对极端降水日数与ENSO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ENSO对同期的极端降水发生频率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表现出不同的影响作用。总体而言,中国极端降水事件更易发生在厄尔尼诺年的冬春季和拉尼娜年的夏秋季。极端降水在对ENSO强信号的滞后响应上,其发生频率在时空上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多数地方更易在ENSO暖位相出现后的半年左右发生极端降水事件。研究表明,ENSO冷暖信号对我国极端降水事件多寡的影响具有不对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强降水 Γ分布函数 ENSO Nino3.4区 海表温度(sst)
下载PDF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秘鲁外海茎柔鱼渔场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39
4
作者 徐冰 陈新军 +2 位作者 田思泉 钱卫国 刘必林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96-707,共12页
研究大范围环境变化对茎柔鱼渔场分布的影响,对指导渔业科学生产、掌握资源变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根据2005—2009年我国鱿钓船鱿钓生产数据,结合表温(SST)、0~200 m垂直水温(15 m水层温度T15,50 m水层温度T50,100 m水层温度T100,200 m... 研究大范围环境变化对茎柔鱼渔场分布的影响,对指导渔业科学生产、掌握资源变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根据2005—2009年我国鱿钓船鱿钓生产数据,结合表温(SST)、0~200 m垂直水温(15 m水层温度T15,50 m水层温度T50,100 m水层温度T100,200 m水层温度T200)等资料,研究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秘鲁外海茎柔鱼渔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2006和2009年10—12月受厄尔尼诺影响,作业渔场分布在79°W^84°W、10°W^17°S海域,最适SST为19~22℃;2007年10—12月受拉尼娜影响,作业渔场分布在81°W^85°W、10°W^14°S海域,最适SST为17~20℃,中心渔场作业范围相比厄尔尼诺年份向北偏移1°~2°,平均SST降低2℃。各层水温分布表明,2007年10—12月T15和T50水温均明显高于2006年10—12月,最大温度差值为6~9℃;T100和T200温度差别较小,最大温度差值为1℃。水温垂直结构结果表明,2006年10—12月作业渔场未形成明显的上升流,主要分布在外洋水与沿岸水交汇处;2007年10—12月的沿岸一侧形成了势力强劲的上升流,作业渔场主要分布在上升流等温线密集交汇处。此外,由于受上升流的加强使栖息水层营养盐丰富,更有利于茎柔鱼索饵,导致茎柔鱼渔场分布也出现一定转移。研究表明,秘鲁外海中心渔场位置的变化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具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柔鱼 渔场分布 表温 水温垂直结构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的变化及与海表温度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35
5
作者 杨桂山 施雅风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2-29,共8页
本文根据西北太平洋近46年(1949年~1994年)热带气旋和5°×5°经纬网格点月均海表温度系列资料,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的时空变化及与海表温度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西... 本文根据西北太平洋近46年(1949年~1994年)热带气旋和5°×5°经纬网格点月均海表温度系列资料,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的时空变化及与海表温度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西北太平洋海域,海表温度偏高对应热带气旋频数也偏多,在20°N以北、140°E以西海域偏多趋势更为明显。进一步的相关计算显示,近25年来(1970年~1994年)两者之间的各种相关以非线性(指数型)为最佳,以5年滑动平均代表的多年变化之间的相关性远远高于逐年变化,高度显著的相关出现在热带气旋频数多年变化滞后海表温度1年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西北太平洋 频数变化 海表温度
下载PDF
中国汛期降水的印度洋SSTA信号特征分析 被引量:30
6
作者 晏红明 严华生 谢应齐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09-116,共8页
用EOF和CCA方法研究了印度洋海表温度距平场与中国汛期降水场的遥相关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印度洋SSTA场与中国汛期降水场相关明显,海温场异常分布对中国汛期南北经向雨带的变化及中国西北、西南和长江黄河下游地区汛期旱涝的影响明显,揭... 用EOF和CCA方法研究了印度洋海表温度距平场与中国汛期降水场的遥相关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印度洋SSTA场与中国汛期降水场相关明显,海温场异常分布对中国汛期南北经向雨带的变化及中国西北、西南和长江黄河下游地区汛期旱涝的影响明显,揭示了中国汛期旱涝异常分布的印度洋海温变化的强信号现象,说明特定的印度洋海温分布可以作为中国汛期旱涝预报的强信号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汛期降水 海表温度距平 遥型相关分析 印度洋 海气相互作用
下载PDF
奇异值分解方法在季降水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32
7
作者 谢炯光 秦冰冰 王静渊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17-123,共7页
用奇异值分解方法对冬季北太平洋海表温度与广东省4-6月降水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计算,得出奇异向量分布型。对前6对奇异向量进行了分析,并用历史资料进行了反查检验。
关键词 奇异值分解 海表温度 降水预测 降水量
下载PDF
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产量分布与表温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7
8
作者 陈新军 赵小虎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22-228,共7页
根据2003年1~5月中国鱿钓船在西南大西洋捕捞生产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的统计数据和表温资料,对其各月产量、平均日产量的分布以及与表温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作业渔场集中在45°S、60°W附近海域,各月产量和平均... 根据2003年1~5月中国鱿钓船在西南大西洋捕捞生产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的统计数据和表温资料,对其各月产量、平均日产量的分布以及与表温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作业渔场集中在45°S、60°W附近海域,各月产量和平均日产量有较大波动,主渔汛期在1~4月间.作业渔场的适宜表温为8~13℃,并经过K-S检验.1~5月随着时间的推移,适宜表温有下降的趋势.研究表明,作业渔场主要分布在福克兰寒流与巴西暧流交汇处,并靠近福克兰寒流的西部一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根廷滑柔鱼 产量 平均日产量 表温 表温距平均值 K-S检验
下载PDF
渤、黄、东海海表面温度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6
9
作者 张松 于非 +1 位作者 刁新源 郭景松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76-81,共6页
将渤、黄、东海海表面温度作为一个整体场,研究其年际变化特征,并进一步探讨其与东亚季风场年际变化特征的关系。利用美国NOAA极轨卫星中的高级甚高分辨率辐射计(AVHRR)反演的海表面温度资料,采用EOF方法分冬夏两季对渤、黄、东海SST的... 将渤、黄、东海海表面温度作为一个整体场,研究其年际变化特征,并进一步探讨其与东亚季风场年际变化特征的关系。利用美国NOAA极轨卫星中的高级甚高分辨率辐射计(AVHRR)反演的海表面温度资料,采用EOF方法分冬夏两季对渤、黄、东海SST的年际变化做了初步分析,发现渤、黄、东海SST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周期,冬季存在5 a的显著变化周期,夏季存在4 a的显著变化周期,并研究了东亚季风场的年际变化对SST变化产生的影响,发现冬季El Nio年东亚寒潮活动弱于La Nia年,El Nio年SST较La Nia年偏高;夏季El Nio年东亚夏季风活动弱于La Nia年,El Nio年SST较La Nia年偏低,但是趋势不如冬季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黄海 东海 海表面温度 年际变化
下载PDF
2016年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特征和预报难点分析 被引量:25
10
作者 高拴柱 董林 +1 位作者 许映龙 钱奇峰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84-293,共10页
利用历史台风最佳路径资料、2016年台风最佳路径实况和中央气象台台风路径强度实时预报资料,以及ECMWF数值预报和集合预报产品,对2016年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主要特征和预报难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6月的淡季空台风和盛夏秋季多台... 利用历史台风最佳路径资料、2016年台风最佳路径实况和中央气象台台风路径强度实时预报资料,以及ECMWF数值预报和集合预报产品,对2016年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主要特征和预报难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6月的淡季空台风和盛夏秋季多台风现象均与2016年赤道海温由厄尔尼诺向拉尼娜转换有关;长时效路径预报误差有时异常偏大,可能与集合预报产品的发散度很大有关,但是如果能够掌握数值天气预报对大尺度天气系统预报的系统性偏差,也可以做出精度更高的预报;24h强度预报误差超过了5m·s-1,这种现象在过去十多年的业务预报中并不多见,个别最大误差竟达20~26m·s-1。强度预报的大误差与强度预报中没有定量产品可供参考有关,定性地分析台风强度变化规律对于提高强度预报作用很小,所以急需建立和发展定量和精细化的强度预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活动特征 海表温度 预报误差 预报难点
下载PDF
华南前汛期开始日期异常与大气环流和海温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23
11
作者 伍红雨 杨崧 蒋兴文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19-330,共12页
利用1961—2012年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NOAA海温资料,CMAP降水资料和华南261个测站降水观测资料,首先分析华南前汛期开始日期(以下简称华南开汛)异常的气候特征,然后采用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的方... 利用1961—2012年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NOAA海温资料,CMAP降水资料和华南261个测站降水观测资料,首先分析华南前汛期开始日期(以下简称华南开汛)异常的气候特征,然后采用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的方法研究华南开汛异常与3—4月大气环流以及海温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2 a来华南开汛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但变化趋势不明显。开汛最早出现在1983年3月1日,最晚出现在1963年6月1日,1961—2012年华南平均开汛日期是4月6日。华南开汛主要出现在3—4月,占92.3%。华南开汛与3—4月华南降水相关最显著,开汛偏早(晚),对应华南3—4月降水偏多(少)。华南开汛偏早年,在3—4月,对流层高层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强,中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低层南支槽偏强,华南上空西南气流偏强;华南开汛偏晚年则相反。华南开汛与3—4月中国南海及周边地区海温显著相关,海温偏低(高)对应华南开汛偏晚(早)。华南开汛偏晚年的海温和大气环流异常比早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前汛期开始日期 降水 大气环流 海温 气候特征
下载PDF
卫星遥感海表温度反演研究 被引量:17
12
作者 党顺行 杨崇俊 王宇飞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1年第3期49-52,共4页
针对东海渔区的海洋渔业应用 ,以中国东海渔区 ( 118°~ 130°E ,北纬 2 4°~ 36°N)为例 ,使用美国NOAA气象卫星AVHRR数据的红外波段 ,从NOAA 14的 1B数据预处理出发 ,开展了卫星遥感海表温度 (SST)反演模型研究及... 针对东海渔区的海洋渔业应用 ,以中国东海渔区 ( 118°~ 130°E ,北纬 2 4°~ 36°N)为例 ,使用美国NOAA气象卫星AVHRR数据的红外波段 ,从NOAA 14的 1B数据预处理出发 ,开展了卫星遥感海表温度 (SST)反演模型研究及其业务化运行的卫星遥感渔业信息分析软件开发等工作。使用所开发软件对气象卫星数据进行处理 ,得到海表温度图像或海温等值线图等信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渔业 海表温度 sst 反演 卫星遥感
下载PDF
辽宁春季透雨的环流背景及与海温相关分析 被引量:22
13
作者 沈玉敏 胡春丽 +4 位作者 李菲 王小桃 李辑 林蓉 魏薇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2年第4期28-32,共5页
利用1961—2008年4—5月辽宁14个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春季第一场透雨出现日期与500 hPa的环流背景及海温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中国辽宁春季透雨出现日期与前一年9—11月500 hPa高度场有较好的相关性,与北半球同年4月500 hPa环流年代... 利用1961—2008年4—5月辽宁14个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春季第一场透雨出现日期与500 hPa的环流背景及海温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中国辽宁春季透雨出现日期与前一年9—11月500 hPa高度场有较好的相关性,与北半球同年4月500 hPa环流年代际变化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透雨出现日期与北太平洋前期海温呈显著的负相关,当北太平洋地区前期海温偏高时,中国辽宁春季透雨出现日期偏早;当北太平洋地区前期海温偏低时,中国辽宁春季透雨出现日期偏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 春季透雨 环流背景 海温 相关
下载PDF
热带印度洋海温与西北地区东部降水关系研究 被引量:21
14
作者 杨建玲 李艳春 +3 位作者 穆建华 王素艳 王敏 田磊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90-699,共10页
利用西北地区东部1961 2009年99个气象测站逐月降水量资料,以及Hardley中心逐月海表面温度(SST)资料,采用最大协方差分析(MCA)、相关、回归等统计方法,考虑扣除ENSO(El Ni珘noSouthern Oscillation)影响后,分析了西北地区东部降水量和... 利用西北地区东部1961 2009年99个气象测站逐月降水量资料,以及Hardley中心逐月海表面温度(SST)资料,采用最大协方差分析(MCA)、相关、回归等统计方法,考虑扣除ENSO(El Ni珘noSouthern Oscillation)影响后,分析了西北地区东部降水量和热带印度洋SST之间年际、年代际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前期冬、春季持续异常的热带印度洋海盆模与西北地区东部5月降水异常主模态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通常超前1~2个季节的暖(冷)海盆模对应5月西北地区东部降水偏多(少),并且这种显著关系存在年代际差异,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前两者关系不显著,之后两者关系加强,通过了0.05显著性水平检验。热带印度洋海盆模对西北地区东部5月降水的影响可能是热带印度洋海盆模"电容器"效应的一种具体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印度洋 海表面温度(sst) 海盆模 西北地区东部 降水
下载PDF
甘肃河东春季透雨日期与海温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21
15
作者 郭江勇 叶燕华 +1 位作者 林纾 马力文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8-22,共5页
利用甘肃河东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1971~2000年67个站的春季第一场透雨日期资料,用EOF和REOF方法对其做了分解,进行了透雨日期的气候分区,分析了春季第一场透雨日期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计算了其与北太平洋海温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北... 利用甘肃河东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1971~2000年67个站的春季第一场透雨日期资料,用EOF和REOF方法对其做了分解,进行了透雨日期的气候分区,分析了春季第一场透雨日期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计算了其与北太平洋海温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北部透雨平均日期与南部透雨平均日期具有相反的趋势,北部最迟在5月下旬,南部最早在4月中旬;20世纪70年代透雨日期偏迟,80年代透雨日期偏早,90年代偏迟。透雨早的年份,春季降水偏多,透雨迟的年份,春季降水偏少;透雨日期与北太平洋海温呈显著的负相关,当北太平洋地区的海温偏高时,甘肃河东春季透雨日期偏早。当北太平洋地区的海温偏低时,甘肃河东春季透雨日期偏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透雨 海温 相关分析 河东
下载PDF
2013年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异常特征及其对湖南高温干旱的影响 被引量:20
16
作者 彭莉莉 戴泽军 +2 位作者 罗伯良 孙佳庆 黄晚华 《干旱气象》 2015年第2期195-201,226,共8页
利用湖南96个测站的逐日降水、日最高气温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海温资料,分析了2013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活动特征、成因及其对湖南高温干旱的影响。结果表明,2013年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异常偏西、偏强,使得湖南一直处在高压下... 利用湖南96个测站的逐日降水、日最高气温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海温资料,分析了2013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活动特征、成因及其对湖南高温干旱的影响。结果表明,2013年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异常偏西、偏强,使得湖南一直处在高压下沉气流控制下,形成持续高温干旱天气。造成副高变异的原因主要有:(1)2012年冬季至2013年春季,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持续偏低,印度洋—赤道西太平洋海表温度持续偏高,使得Walker环流和Hadley环流的上升和下沉运动得到加强,西太平洋副高西伸、加强;(2)南亚高压一次次东伸,通过强烈高空负涡度平流的动力强迫,造成西太平洋副高区内的下沉运动,导致副高稳定维持,天气晴热高温;(3)西风急流较常年偏北,纬向环流偏强,导致副热带高压在偏北位置稳定维持,200 h Pa高空辐合增强,辐合中心位于30°N以北,造成500 h Pa副高下沉运动区位置偏北、偏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干旱 西太平洋副高 海温 南亚高压
下载PDF
北太平洋柔鱼渔场资源与海洋环境关系的季节性变化 被引量:18
17
作者 唐峰华 樊伟 +3 位作者 伍玉梅 史赟荣 岳冬冬 崔雪森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242-249,共8页
利用我国2002—2012年5—11月北太平洋鱿钓渔业的生产资料,结合同期卫星遥感反演技术获取的海表温度(SST)、海水叶绿素(Chl-a)、海流等数据,运用产量重心法和广义加性模型(GAM),分析了北太平洋公海柔鱼渔场渔获量变化与海洋环境... 利用我国2002—2012年5—11月北太平洋鱿钓渔业的生产资料,结合同期卫星遥感反演技术获取的海表温度(SST)、海水叶绿素(Chl-a)、海流等数据,运用产量重心法和广义加性模型(GAM),分析了北太平洋公海柔鱼渔场渔获量变化与海洋环境关系的季节性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北太平洋柔鱼5—6月渔场重心位于中、东部渔场,在168°~171°E、38°~39°N的范围;7—11月集中在西部渔场,重心位于150°~160°E、40°~44°N的范围,渔场重心伴随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通过GAM模型综合分析发现整个渔汛期的北太平洋柔鱼渔场最适SST范围为14~19℃;最适Chl-a范围为0.22~0.55 mg·m^-3;集中的经度范围为154°~157°E;集中出现的纬度范围为41°~44°N。柔鱼活动呈现每年北上索饵洄游和南下活动产卵洄游,与环境因素的关系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尤其是SST相关性最好,从5月到9月SST与渔场重心的关系在北上时呈正相关,从9月到11月南下时为负相关,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另外海流对渔场的影响甚为重要,高产渔场一般位于黑潮、亲潮交汇区域的黑潮前锋、亲潮向背一侧附近,随着暖、寒流的此消彼长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鱼渔场 北太平洋 海洋环境 海表温度 GAM模型
下载PDF
中国近海海表温度对气候变暖及暂缓的显著响应 被引量:17
18
作者 谭红建 蔡榕硕 黄荣辉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00-507,共8页
基于多套全球海温再分析数据和2种线性趋势分析方法,评估了1958—2014年中国近海海表温度(SST)的变化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并与全球平均地表温度特别是与若干重要海区的SST做了比较。研究表明:在全球变暖的显著加速期(1980年代... 基于多套全球海温再分析数据和2种线性趋势分析方法,评估了1958—2014年中国近海海表温度(SST)的变化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并与全球平均地表温度特别是与若干重要海区的SST做了比较。研究表明:在全球变暖的显著加速期(1980年代和1990年代),中国近海区域年平均SST表现出更快速的升温特征,其速率达0.60℃/10a,是同期全球平均升温速率的5倍以上;在变暖暂缓期(1998—2014年),中国近海SST出现显著的下降趋势。研究还表明,中国近海区域SST的年代际变化与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的位相转换一致,前者SST的快速上升(下降)期与PDO正(负)位相最大值的时期相对应,PDO可能是通过东亚季风和黑潮影响中国近海SST的年代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海 sst 全球气候变化 太平洋年代际涛动
下载PDF
渤海海温与叶绿素季节空间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19
作者 邹斌 邹亚荣 金振刚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87-492,共6页
以2003年MODIS数据为数据源,在图像处理、空间插值的基础上作海温与叶绿素浓度的空间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整个海域的叶绿素浓度和海温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和季节变化特征。基本规律是叶绿素浓度从近岸向渤海中央递减;温度则随季节发生... 以2003年MODIS数据为数据源,在图像处理、空间插值的基础上作海温与叶绿素浓度的空间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整个海域的叶绿素浓度和海温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和季节变化特征。基本规律是叶绿素浓度从近岸向渤海中央递减;温度则随季节发生变化,随着温度升高,近海叶绿素浓度增高,而渤海中央区域叶绿素浓度降低。渤海叶绿素浓度的分布与河口径流、季节等因素有关。从空间关系看,海温与叶绿素浓度不存在很明显的空间分布相关性,但不同季节有不同的相关性。上述研究可用于估算海洋初级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海温 叶绿素浓度 GIS
下载PDF
Satellite-observed trends in the Arctic sea ice concentration for the period 1979–2016 被引量:15
20
作者 WANG Yunhe BI Haibo +5 位作者 HUANG Haijun LIU Yanxia LIU Yilin LIANG Xi FU Min ZHANG Zehua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1期18-37,共20页
Arctic sea ice cover has decreased dramatically over the last three decades. This study quanti?es the sea ice concentration(SIC) trends in the Arctic Ocean over the period of 1979–2016 and analyzes their spatial and ... Arctic sea ice cover has decreased dramatically over the last three decades. This study quanti?es the sea ice concentration(SIC) trends in the Arctic Ocean over the period of 1979–2016 and analyzes their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During each month the SIC trends are negative over the Arctic Ocean, wherein the largest(smallest) rate of decline found in September(March) is-0.48%/a(-0.10%/a).The summer(-0.42%/a) and autumn(-0.31%/a) seasons show faster decrease rates than those of winter(-0.12%/a) and spring(-0.20%/a) seasons. Regional variability is large in the annual SIC trend. The largest SIC trends are observed for the Kara(-0.60%/a) and Barents Seas(-0.54%/a), followed by the Chukchi Sea(-0.48%/a), East Siberian Sea(-0.43%/a), Laptev Sea(-0.38%/a), and Beaufort Sea(-0.36%/a). The annual SIC trend for the whole Arctic Ocean is-0.26%/a over the same period. Furthermore, the in?uences and feedbacks between the SIC and three climate indexes and three climatic parameters, including the Arctic Oscillation(AO),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 Dipole anomaly(DA),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surface air temperature(SAT), and surface wind(SW), are investigated. Statistically, sea ice provides memory for the Arctic climate system so that changes in SIC driven by the climate indices(AO, NAO and DA) can be felt during the ensuing seasons. Positive SST trends can cause greater SIC reductions, which is observed in the Greenland and Barents Seas during the autumn and winter. In contrast, the removal of sea ice(i.e., loss of the insulating layer) likely contributes to a colder sea surface(i.e., decreased SST), as is observed in northern Barents Sea. Decreasing SIC trends can lead to an in-phase enhancement of SAT, while SAT variations seem to have a lagged in?uence on SIC trends. SW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odulating SIC trends in two ways: by transporting moist and warm air that melts sea ice in peripheral seas(typically evident inthe Barents Sea) and by exporting sea ice out of the Arctic Ocean via pass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a ice concentration(SIC) Arctic Ocea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SAT)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surface wind(SW) INTERANNUAL and DECADAL oscill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