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1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夏季晴天边界层特征及城市下垫面对海风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9
1
作者 张亦洲 苗世光 +1 位作者 戴永久 刘勇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558-2573,共16页
对耦合了Noah陆面模式和单层城市冠层模式的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系统进行了改进和优化,通过对2010年8月6-7日北京地区晴天个例的模拟试验,检验了优化前后模式系统的模拟能力,分析研究了该个例中城市边界层的特征... 对耦合了Noah陆面模式和单层城市冠层模式的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系统进行了改进和优化,通过对2010年8月6-7日北京地区晴天个例的模拟试验,检验了优化前后模式系统的模拟能力,分析研究了该个例中城市边界层的特征及日变化.另外,使用优化后的模拟系统通过两组敏感性试验研究了京津城市下垫面对海风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方案能够显著提高模式系统对该个例的模拟性能,模式系统基本能够模拟出北京夏季边界层的日变化特征,精确的地表使用类型分类等地理信息数据对提高模式预报的准确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京津城市对海风的发展和推进过程有明显影响,能够阻碍海风的推进、加强风场的水平辐合和垂直上升气流,北京城市下垫面还能在海风到达前增加其强度和推进速度,并在海风经过后延缓其消亡、增加其推进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模式 城市冠层模式 城市边界层 城市热岛 海风
下载PDF
宁波地区海-陆下垫面差异对雷暴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2
2
作者 汪雅 苗峻峰 谈哲敏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46-1159,共14页
利用耦合Noah陆面过程的WRF模式对2009年6月5日傍晚发生在宁波地区的一次雷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改变下垫面覆盖类型的敏感性试验,探讨了海洋和陆地下垫面对雷暴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WRF模式能够较合理地模拟出雷暴的发生、发展过... 利用耦合Noah陆面过程的WRF模式对2009年6月5日傍晚发生在宁波地区的一次雷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改变下垫面覆盖类型的敏感性试验,探讨了海洋和陆地下垫面对雷暴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WRF模式能够较合理地模拟出雷暴的发生、发展过程。雷暴发生前期,由于海-陆强烈的热力差异,海风特征明显,海风引起的抬升运动触发了雷暴,海风形成的强辐合区对应雷暴过程累积降水量的大值区。当研究区域全部被替换成陆地后,地表的粗糙度增大,在研究区域东部由于摩擦辐合加强,产生了强烈的上升运动,多个发展旺盛的对流单体在上升运动区生成,使雷暴产生的降水区域东扩、降水量增大、雷暴维持时间延长。当研究区域所有陆地被替换成水体后,白天地表通量减小,大气边界层中湍流运动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波 海-陆下垫面 雷暴 海风 WRF模式
下载PDF
上海“7·31”局地强对流快速更新同化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0
3
作者 王晓峰 王平 +2 位作者 张蕾 许晓林 李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4-136,共13页
利用雷达、自动气象站、飞机观测(AMDAR)和探空等多种观测资料,采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和资料同化系统ADAS,对2011年7月31日上海局地强对流过程进行了快速更新同化数值试验。结果表明,数值试验模拟降水的发生时间、落区和随时间演变... 利用雷达、自动气象站、飞机观测(AMDAR)和探空等多种观测资料,采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和资料同化系统ADAS,对2011年7月31日上海局地强对流过程进行了快速更新同化数值试验。结果表明,数值试验模拟降水的发生时间、落区和随时间演变与实况基本一致,较好再现了海陆热力差异导致上海南北两支海陆风爆发、形成低层辐合线,在热岛效应的叠加下进一步增强,继而引发局地强对流的过程。快速更新同化技术可有效延长此次过程的预警时效,这为城市强对流业务预报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强对流 快速更新同化 海陆风 热岛效应 边界层辐合线
下载PDF
大连金州地区海陆风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刘玉彻 杨森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7年第2期25-28,共4页
根据2005年大连金州气象站的常规风向风速资料对金州地区的海陆风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应用MM5v3模式模拟了海陆风发生时的风场变化,计算了海风和陆风延伸到内陆和海面的距离。结果表明:大连金州地区海陆风的发生主要受太阳辐射强度和海陆... 根据2005年大连金州气象站的常规风向风速资料对金州地区的海陆风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应用MM5v3模式模拟了海陆风发生时的风场变化,计算了海风和陆风延伸到内陆和海面的距离。结果表明:大连金州地区海陆风的发生主要受太阳辐射强度和海陆温差的影响,在春夏季晴朗天气条件下海陆风发生的频率较高、平均风速较大,而海陆风的延伸距离主要受风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风 陆风 发生频率 特征分析
下载PDF
AERMOD和CALPUFF对沿海电厂烟气扩散模拟对比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赵伟 范绍佳 谢文彰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89-194,共6页
使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推荐的环境空气质量模式(AERMOD和CALPUFF)对海陆风日沿海电厂的烟气扩散进行了对比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由于大电厂的烟气抬升高度较高,大电厂烟囱的有效高度往往会高于珠江口海... 使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推荐的环境空气质量模式(AERMOD和CALPUFF)对海陆风日沿海电厂的烟气扩散进行了对比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由于大电厂的烟气抬升高度较高,大电厂烟囱的有效高度往往会高于珠江口海陆风的厚度,因此该区域海陆风对大电厂烟气扩散的影响不大;在海陆风发生时,由于风向的垂直切变极大,在此种情况下,AERMOD模式对烟气扩散的模拟结果明显不合理;同时,2个模式模拟的落地浓度值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有较大的差距;在某些气象条件下,电厂烟气会扩散到非常远的地方,由于AERMOD模式模拟范围有限(50 km),因此不适用于此种情况下烟气扩散的模拟。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建议在沿海区域,针对重大污染源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尽量使用CALPUFF模式进行核算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风 沿海电厂 数值模拟 AERMOD CALPUFF
下载PDF
海南岛海风演变特征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15
6
作者 王静 苗峻峰 冯文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4-255,共12页
本文利用2012年海南岛19个常规气象站、5个海岛站的逐时资料以及海口站的探空资料,对海南岛海风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在不同天气条件下海风发展的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全年海南岛的海风多发生于春、秋季,频率分别为40%和33%,... 本文利用2012年海南岛19个常规气象站、5个海岛站的逐时资料以及海口站的探空资料,对海南岛海风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在不同天气条件下海风发展的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全年海南岛的海风多发生于春、秋季,频率分别为40%和33%,冬季最少(约为19%),尤其是一月,大部分站点均不足10%。夏季海风出现时刻较早;南部沿海海风结束时间晚于北部沿海;冬季海风开始得较晚,南部海风结束时间早于北部沿海。海风平均持续时间约为10 h。沿海站的海风风速主要集中在3~6 m·s^(-1),且最大风速值出现在春季,除琼山、海口站外,最大海风强度多出现于春夏季。内陆站中部山区附近海风出现频率较高、开始时刻较早、持续时间较长、强度也较大。海风向内陆的传播距离至少为70 km;海风易发生在阴天,其次为多云天气,少云日的海风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风 演变特征 观测分析 海南岛
下载PDF
秋季珠江口地区海风对城市群空气污染的影响 被引量:15
7
作者 李明华 范绍佳 +3 位作者 王宝民 吴兑 祝薇 刘吉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4-117,121,共5页
根据2004年10月珠江三角洲大气边界层和空气污染物观测资料,分析了位于城市群下风向的珠江口地区的海风对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空气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秋季珠江口地区海风将抑制城市群空气污染物向下风向输送,而导致城市群空气污染物在... 根据2004年10月珠江三角洲大气边界层和空气污染物观测资料,分析了位于城市群下风向的珠江口地区的海风对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空气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秋季珠江口地区海风将抑制城市群空气污染物向下风向输送,而导致城市群空气污染物在向下风向"迁移"过程中"减速"或在城市群短期"堆积",使城市群空气污染物浓度随海风的出现显著上升,珠江口地区出现海风日城市群空气污染物日平均和日最高浓度与非海风日相比上升了2到4倍;而珠江口地区空气污染物浓度随海风的出现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秋季 海风 珠江口地区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下载PDF
二维海陆风环流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陈江 陈宇能 陈万隆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359-368,共10页
本文对Nickerson的中尺度模式作了一些修改,加入了地表热量平衡方程和一个13层的土壤层模式,并对Therry等的行星边界层参数化形式作了调整.使之较好地模拟出太阳辐射和地表温度的日变化.对不同地形、纬度和夏、冬季海陆风的模拟表明,本... 本文对Nickerson的中尺度模式作了一些修改,加入了地表热量平衡方程和一个13层的土壤层模式,并对Therry等的行星边界层参数化形式作了调整.使之较好地模拟出太阳辐射和地表温度的日变化.对不同地形、纬度和夏、冬季海陆风的模拟表明,本模式具有较强的海陆风模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层模式 海陆风 数值模拟 环流
下载PDF
青岛近海夏季海风特征及其预报方法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高荣珍 林行 孙贞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99-704,698,共7页
采用2003~2006年7~9月青岛以及沿海地区自动站资料、探空资料对青岛近海海风进行了统计分析。平均而言,青岛近海7~8月海风发生频率为30%~35%,9月海风发生频率为25%;海风开始时间平均为10:00~12:00,结束时间可以持续到18:00~19:00... 采用2003~2006年7~9月青岛以及沿海地区自动站资料、探空资料对青岛近海海风进行了统计分析。平均而言,青岛近海7~8月海风发生频率为30%~35%,9月海风发生频率为25%;海风开始时间平均为10:00~12:00,结束时间可以持续到18:00~19:00;海风在垂直方向上厚度为500~600 m左右。青岛近海海风的发生与否取决于青岛上空低层925 hPa风速大小、低层大气稳定度、海陆温差以及海平面气压差四方面的综合效应。通常,925 hPa风速达到8 m/s,系统风较强时不利于海风建立;当低层大气不稳定时,有利于触发海风环流的建立;海陆温差达到4℃以上时,青岛近海易出现海风;此外,当地转风为离岸风时,海阳站或日照站与青岛本站08:00时海平面气压差>1 hPa时,当日一般不会出现海风。综合以上预报因子及其指标,通过建立逻辑回归模型,初步实现了夏季青岛近海海风能否发生的客观预报,并在2007年举行的国际帆船赛期间得到了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岛近海 海风 气候特征 海风预报
下载PDF
海洋气象条件变化对青岛平流雾过程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盛立芳 梁卫芳 +1 位作者 王丹 高山红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0,共10页
利用风廓线资料、探空资料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青岛夏季的一次平流雾过程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雾的演变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研究表明:雾的强度和厚度与风的垂直结构密切相关,风向为稳定的东南风,90%以上的相对湿度层有一定厚度时,3 m/s以... 利用风廓线资料、探空资料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青岛夏季的一次平流雾过程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雾的演变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研究表明:雾的强度和厚度与风的垂直结构密切相关,风向为稳定的东南风,90%以上的相对湿度层有一定厚度时,3 m/s以内的风速层内容易成雾,雾顶高度在240~530 m之间。雾顶可以在逆温层底,也可能低于逆温层底。逆温层抬升有利于雾层向上发展,突破混合层高度。稳定的向岸风有利于海风的形成,造成比湿持续增加和大气中粗粒子增多,能见度下降和雾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雾 海风 逆温层 风廓线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海风时空演变特征观测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许启慧 苗峻峰 +2 位作者 刘月琨 黄利萍 高佳琦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19,共11页
应用2008年全年天津地区14个气象站的逐小时资料和6 h一次的地面常规资料,对渤海湾西岸(天津)海风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全年渤海湾西岸的海风盛行于春夏季的14—17时,海风发生频率的最大值出现在夏季,近海站的海... 应用2008年全年天津地区14个气象站的逐小时资料和6 h一次的地面常规资料,对渤海湾西岸(天津)海风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全年渤海湾西岸的海风盛行于春夏季的14—17时,海风发生频率的最大值出现在夏季,近海站的海风风速主要集中在2—4 m/s,且春季的海风强度最大,秋季最弱,风向主要以东和南-东南方向为主;海岸带附近建立的海风一半以上都可向内陆传播至30 km远,最大可向内陆传播70 km以远,海风强度的空间分布则呈现出近海站高于远海站,近郊站大于城市站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 海风 时空变化
下载PDF
上海“0731”局地强对流观测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王晓峰 许晓林 +2 位作者 张蕾 王平 徐同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627-1639,共13页
利用1994-2012年上海自动站观测资料对该地区强对流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夏季热岛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然后利用上海近地层加密观测网资料,分析了城市热岛、海陆风、湖陆风在"0731"局地强对流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上海城市热岛效应... 利用1994-2012年上海自动站观测资料对该地区强对流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夏季热岛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然后利用上海近地层加密观测网资料,分析了城市热岛、海陆风、湖陆风在"0731"局地强对流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上海城市热岛效应的范围有所扩大,强对流天气发生频次增加,具有中心城区及沿江、沿湖地区多发的特点。热岛效应促使边界层急流形成;午后南北两支海陆风和湖陆风的出现,为上海带来了水汽;热岛效应的叠加加速了不稳定能量累积和近地层上升运动的增强。当海陆风在上海中心城区形成地面辐合线时,触发了不稳定能量释放,并加剧了对流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效应 海陆风 地面辐合线 强对流
下载PDF
一次冷锋过境后的海风三维结构数值模拟 被引量:9
13
作者 盛春岩 史茜 +1 位作者 高守亭 郭俊建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9-197,共9页
为研究大尺度系统风对海风的影响以及海风三维结构特征,利用山东省123个地面自动站资料、青岛地区三十多个内陆及沿海、海岛观测站以及奥帆赛场3个浮标站资料,对2006年8月21日青岛一次海风个例进行了分析,并利用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风暴... 为研究大尺度系统风对海风的影响以及海风三维结构特征,利用山东省123个地面自动站资料、青岛地区三十多个内陆及沿海、海岛观测站以及奥帆赛场3个浮标站资料,对2006年8月21日青岛一次海风个例进行了分析,并利用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风暴分析预测中心开发的ARPS(the Advanced Regional Prediction System)模式,对海风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发现:在较强的离岸风背景下,当内陆气温高于海面气温2℃左右时,海风也可以发生。海风首先在海岸线附近的海上开始,发展的同时向内陆及远海地区推进。海风低层环流很浅,主要位于500 m以下。在较强的偏北离岸风下,海风向内陆推进的距离很短。偏北的大尺度系统风由于渤海冷下垫面的影响,不利于青岛海风的维持。海风开始时,在1500~2500 m高度处同时有反环流出现,但直到傍晚前后,海风的垂直环流圈才发展得比较清晰,其高度也更接近地面。海风消亡后,高层的垂直环流圈及反环流维持3 h左右才逐渐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风 发生发展特征 数值模拟 三维结构
下载PDF
气象因子和海风对秦皇岛市臭氧污染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周士茹 宋金妹 +3 位作者 陆倩 郭鸿鸣 赵玉广 高艳春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1年第2期64-70,共7页
利用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秦皇岛市环境监测站污染物浓度资料以及秦皇岛市国家基本气象站和浮标站的气象数据,统计分析了秦皇岛市O3污染特征以及气象因子和海风对秦皇岛市O3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秦皇岛市O3污染月变化特征表现为以5-6月... 利用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秦皇岛市环境监测站污染物浓度资料以及秦皇岛市国家基本气象站和浮标站的气象数据,统计分析了秦皇岛市O3污染特征以及气象因子和海风对秦皇岛市O3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秦皇岛市O3污染月变化特征表现为以5-6月和9月最为严重,10-12月和1-2月则无O3超标天气出现。O3污染的日变化特征表现为单峰型分布,午后O3浓度最高而清晨O3浓度最低。有利于秦皇岛市出现O3污染的气象条件为太阳辐射强度850-950 W·m^(-2)、日最高气温高于32℃、无降水和相对湿度50%-60%、受SW和SSW风影响。秦皇岛市海风以6-8月最多,出现频率达50%以上,海风多在上午08-10时开始出现,午后12-15时达到最大,傍晚以后减弱结束;5-6月和8-9月有海风日的O3-8h平均浓度均高于无海风日,且5月、6月和9月有海风日的O3-8h月平均浓度高达155-166μg·m-3,海陆风环流对秦皇岛市的O3污染有加重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气象因子 海风
下载PDF
Th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Sea Breezes During the Qingdao Olympics Sailing Test Event in 2006 被引量:6
15
作者 盛春岩 Ming XUE 高守亭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1期132-142,共11页
Using data from automatic surface weather stations, buoys, lidar and Doppler, the diurnal variation and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the sea breezes near the sailing sites of the Good Luck Beijing- 2006 Qingdao ... Using data from automatic surface weather stations, buoys, lidar and Doppler, the diurnal variation and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the sea breezes near the sailing sites of the Good Luck Beijing- 2006 Qingdao International Regatta from 18 to 31 August 2006 are analyzed. Results show that excluding rainy days and days affected by typhoon, the sea breezes occur nearly every day during this period. When Qingdao is located at the edge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at 500 hPa, the sea breeze is usually stronger, around 3-4 m s^-1. It starts at around 1100 to 1300 LST and lasts about 6 hours. The direction of the sea breeze tends to be southeasterly. When Qingdao is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the sea breeze is usually weaker, less than 2.5 m s^-1 throughout the day, and begins later, between 1300 and 1500 LST. In this case, the direction of the sea breeze is variable from easterly to southeasterly. Most sea breezes in Qingdao are very shallow, up to 300 meters deep. Strong sea breezes can reach 1.5 km in depth and can push as far as 100 km inland. If the Huanghai sea breeze moves inland and meets the sea breeze of the Jiaozhou Bay in the western part of Qingdao, the sea breeze will strengthen and form three boundaries due to the interaction of the two sea breez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lympic sailing sea breeze local coastal winds
下载PDF
天津城区一次γ中尺度短时暴雨的热动力环境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莹 董畅 +3 位作者 易笑园 王艳春 张文龙 徐梅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98-411,共14页
利用睿图-短期预报子系统的精细化预报结果、地面加密自动站、多普勒雷达、FY-4A卫星的逐5 min可见光云图以及北京探空等资料,对2018年7月22日发生在天津城区的一次突发性γ中尺度短时暴雨的热动力环境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 利用睿图-短期预报子系统的精细化预报结果、地面加密自动站、多普勒雷达、FY-4A卫星的逐5 min可见光云图以及北京探空等资料,对2018年7月22日发生在天津城区的一次突发性γ中尺度短时暴雨的热动力环境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发生在500 hPa副热带高压控制范围内,是由城区孤立风暴造成的一次局地强降水过程,具有范围小(不足20 km)、生命史短(1~2 h)、雨强大(62.4 mm·h^(-1))、中尺度边界层环境复杂等特点。暴雨是在上游降水系统的冷池边界还远离天津城区时,由城市热岛、上游冷池出流前的边界层弱冷空气、系统性东北风和午后逐渐形成的中尺度海风共同作用造成的。下垫面水平热力差异及地表能量平衡的结果导致天津中心城区形成较为显著的热岛效应,热岛强度达2~4℃,与热岛效应伴随的城市热岛暖低压的形成与发展导致城区形成中尺度辐合中心。上游降水产生的中尺度高压(上游降水区)和天津城市热岛暖低压(下游非降水区)之间的气压梯度导致冷池前沿形成了一支超越冷池出流边界而率先到达天津城区的一支北风,这支边界层弱冷空气与系统性东北风、海风在城市热岛暖低压作用下均向城区汇合,进一步增强了城区辐合中心的强度及维持时间。垂直方向上,沿城区的纬向、经向分别形成了两个方向相反的、非对称的中尺度次级环流,其上升支正好位于天津城区。上游冷池出流前中尺度锋区东移造成的水汽集中以及热岛效应伴随的局地热量累积使城区逐渐发展为高湿高能区,且垂直方向上不稳定度增强,为局地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中尺度环境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中尺度短时暴雨 城市热岛 冷池 海风 中尺度辐合中心
下载PDF
弱天气背景下天津三次局地突发暴雨中尺度特征及触发机制
17
作者 尉英华 陈宏 +3 位作者 王艳春 林晓萌 杨洋 傅宁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93-1104,共12页
利用ERA5再分析(0.25°×0.25°)、加密自动气象站、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变分多普勒天气雷达分析系统等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对比分析了2018年7月22日、2019年7月18日、2021年8月23日天津中心城区三次局地突发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 利用ERA5再分析(0.25°×0.25°)、加密自动气象站、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变分多普勒天气雷达分析系统等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对比分析了2018年7月22日、2019年7月18日、2021年8月23日天津中心城区三次局地突发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及其触发机制。结果表明:三次局地突发性强降雨均无明显天气尺度系统主导,但环境大气具备较高的对流不稳定能量和较小的对流抑制能量,抬升凝结高度仅0.2~0.4 km,且低层均存在一定的湿层。局地突发性暴雨的发生与城市热岛及海陆下垫面特征差异造成的中小尺度系统有关,暴雨发生前天津中心城区与沿海地区之间的温差和气压差增大,中心城区附近温压场具有明显的非均匀分布特性,中尺度暖低压及其东侧的高温度梯度为局地对流发生提供了有利的中尺度环境条件。此外,暴雨发生前沿海地区均出现了明显的海风加强,城市热岛暖低压辐合与海风风速辐合共同作用使得中尺度辐合强度明显加强,是局地突发性暴雨发生的主要原因,初生的γ中尺度对流单体均位于地面强辐合中心边缘上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天气背景 海风 城市热岛 中尺度辐合中心
下载PDF
天津地区海风对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郝天依 陈树成 +4 位作者 蔡子颖 单晓琳 孟丽红 韩素芹 东高红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247-3257,共11页
采用污染物浓度监测数据、气象数据和大气化学模式WRF-CHEM分析天津地区海风对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天津地区东部沿海的空气质量优于西部内陆及城市中心.在天津地区污染天气高发的秋冬季,海风对污染物浓度起到了稀释作用,所... 采用污染物浓度监测数据、气象数据和大气化学模式WRF-CHEM分析天津地区海风对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天津地区东部沿海的空气质量优于西部内陆及城市中心.在天津地区污染天气高发的秋冬季,海风对污染物浓度起到了稀释作用,所以海风有利于天津地区大气污染的缓解,并且对城郊污染物浓度的影响相对较大,弱气压场形势下有海风存在相对于无海风时PM_(2.5)、PM_10和O3的日均浓度减幅分别为14.4μg/m^3,22.9μg/m^3和8.9μg/m^3.2015年1月4日海风过程的实例分析表明海风锋可将沿海的部分大气污染物输送至所经过的内陆地区,所以处于海风锋前的地区污染物浓度存在短暂的小幅上升,移至海风锋后部后污染物浓度呈下降趋势,市区的PM_(2.5)小时浓度由342μg/m^3上升为399μg/m^3,而后再呈下降趋势,降至160μg/m^3左右.海风有利于天津地区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既将污染物向海风的下游方向输送,又增强了污染物的垂直扩散能力.此次过程影响范围较广,使得天津地区的大气污染得到了缓解,但并没有使大气污染物消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 海风 大气污染
下载PDF
海风环流对上海一次臭氧污染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钟天昊 吕梦瑶 +1 位作者 张宁 陈燕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390-4399,共10页
本文针对上海2017年夏季的一次臭氧污染过程,利用WRF-Chem模式模拟了海风环流在臭氧输送、聚集和消散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白天的海风在沿海区域对500 m高度以下的近地面大气起到清洁作用,但海风环流上支离岸气流也会将海风辐合... 本文针对上海2017年夏季的一次臭氧污染过程,利用WRF-Chem模式模拟了海风环流在臭氧输送、聚集和消散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白天的海风在沿海区域对500 m高度以下的近地面大气起到清洁作用,但海风环流上支离岸气流也会将海风辐合带的高浓度臭氧输送回到近海的边界层中上部,同时,海风环流和热岛环流的加强效应有助于臭氧前体物(VOC和NO2)在辐合带和近海边界层中上部的聚集,从而加快生成臭氧的光化学反应,进一步地加剧臭氧高值区的臭氧污染.在此基础上设计的敏感性实验分析了城市化和海温的贡献.结果发现,城市化会加重上海地区边界层上部的臭氧污染,白天城市热岛环流对海风环流存在正向叠加作用,增强近地面的向岸风;而海温升高会削弱海风,对臭氧的分布产生很大的影响,进一步证明海风环流在臭氧分布的变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风 臭氧污染 城市化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中国夏季干湿型热浪天气时空分布及环境舒适度评价 被引量:5
20
作者 邓悦 屈文军 《海洋气象学报》 2021年第2期34-45,共12页
基于中国气象局对热浪天气的定义并参考地理分区和热浪日湿度分级标准,定义连续3 d以上地面最高气温≥35℃的天气过程为热浪,选取1960-2018年476个地面气象站观测数据研究中国夏季干热型和湿热型热浪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 基于中国气象局对热浪天气的定义并参考地理分区和热浪日湿度分级标准,定义连续3 d以上地面最高气温≥35℃的天气过程为热浪,选取1960-2018年476个地面气象站观测数据研究中国夏季干热型和湿热型热浪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中国夏季热浪日数除新疆外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江南地区夏季热浪发生日数最多(年均15 d)。温湿指数和人体舒适度指数评价结果表明江淮地区热浪天气期间环境舒适度最差,热浪天气对人体的不利影响更显著。相对于内陆地区,沿海地区因海风影响午后气温显著降低,有利于缓解热浪天气的影响,因而沿海站点夏季热浪日数比邻近的内陆站点偏少。除黄淮地区外中国大多数站点热浪日数均呈现增加趋势,江苏、浙江沿海、广东、重庆、海南、新疆及广西东部热浪日数增加趋势显著(1~5 d·(10 a)^(-1),α=0.05);中国东部和东南沿海湿热型热浪增加趋势显著,增幅达1~5 d·(10 a)^(-1);浙江、江西北部、甘肃、新疆等地区干热型热浪日数显著增加(α=0.01)。1990年以来全国夏季热浪天气发生更为频繁;其中2000-2009年间干热型热浪日数偏多,而2010年之后强湿热型热浪日所占比例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型和湿热型热浪天气 环境舒适度评价 时空分布 变化趋势 海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