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见光在CsI:Na转换屏中传输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郭金川 牛憨笨 周彬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801-806,共6页
本文用 Monte Carlo方法模拟了 X射线与转换屏作用产生的可见光子在无晶柱和理想晶柱转换屏中的传输过程 ,给出了可见光子在转换屏中的点扩展函数 ,并计算了其 MTF.结果表明 ,晶柱结构的转换屏能有效地改善转换屏的空间分辨特性 .同时 ... 本文用 Monte Carlo方法模拟了 X射线与转换屏作用产生的可见光子在无晶柱和理想晶柱转换屏中的传输过程 ,给出了可见光子在转换屏中的点扩展函数 ,并计算了其 MTF.结果表明 ,晶柱结构的转换屏能有效地改善转换屏的空间分辨特性 .同时 ,本文还给出了转换屏的转换效率及传输效率与球管电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辨特性 传输效应 MonteCarlo方法 可见光子 CsI:Na转换屏 X射线 晶柱 点扩展函数 光电子学
下载PDF
基于2007-2013年COSMIC掩星数据的电离层振幅闪烁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吴迪 王瑞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55-662,共8页
利用2007-2013年的COSMIC掩星数据,分析了E区与F区电离层闪烁的变化特征.发现用闪烁出现频次、闪烁发生率以及闪烁强度来表征的电离层闪烁出现规律比较相似.E区电离层闪烁在夏季半球的中纬地区最强,其次是春秋季的低纬地区和冬季半球.... 利用2007-2013年的COSMIC掩星数据,分析了E区与F区电离层闪烁的变化特征.发现用闪烁出现频次、闪烁发生率以及闪烁强度来表征的电离层闪烁出现规律比较相似.E区电离层闪烁在夏季半球的中纬地区最强,其次是春秋季的低纬地区和冬季半球.就经度分布来说,春秋季E区电离层闪烁呈四波结构.对F区电离层闪烁来说:南美-大西洋扇区在12月至点最为显著;非洲和太平洋扇区在6月至点最为显著;大西洋扇区在春秋分季最为显著.极区也出现中等强度的闪烁,尤其在南半球的90°E^180°E扇区较为显著.高纬E区电离层闪烁强度随太阳活动的增强而增强,而低纬和南半球的中纬E区闪烁随太阳活动的增强而减弱.高纬和低纬F区闪烁随太阳活动的增强而增强,而中纬F区电离层闪烁对太阳活动无显著依赖关系.对于赤道区来说,北半球60°W^60°E经度区闪烁强度随太阳活动的变化最为显著,其次是南半球60°E^210°E附近;而对于高纬地区来说,F区闪烁强度随太阳活动的变化最为显著的区域在南半球60°E^210°E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掩星 电离层闪烁 电离层不规则体 赤道F区不规则体 偶发E层
下载PDF
利用COSMIC掩星探测分析120°E经线附近电离层E层闪烁指数变化 被引量:2
3
作者 黄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80-488,共9页
利用气象、电离层和气候卫.星联合观测系统COSMIC掩星2007-2013年探测资料,分析了120°E经线附近电离层E层区域(70~140km)闪烁指数的季节、地方时和空间变化.结果表明强电离层闪烁主要集中在磁纬度±30°内,夏季达到最大,... 利用气象、电离层和气候卫.星联合观测系统COSMIC掩星2007-2013年探测资料,分析了120°E经线附近电离层E层区域(70~140km)闪烁指数的季节、地方时和空间变化.结果表明强电离层闪烁主要集中在磁纬度±30°内,夏季达到最大,冬季其次,春季最小.闪烁峰值大小与太阳辐射有关,但北半球夏冬季闪烁峰值大于南半球观测结果,秋半球闪烁峰值大于春半球观测结果.地磁高纬地区较强闪烁现象出现在地方时傍晚之后,午夜前后达到最大值.地磁中纬和低纬区域日出后即出现较为明显的闪烁现象,一直持续至夜间甚至凌晨,分别约在中午和傍晚前达到最大值.磁赤道区闪烁现象通常始于地方时日出后,最大值发生在傍晚1800LT左右.电离层E区的闪烁峰值大都集中110km高度,但高纬地区的峰值高度略有降低.此外,太阳和地磁活动的增强一定程度上会抑制E层闪烁现象.相关研究结果有利于分析E层不规则结构及物理形成机制,同时为电离层区域闪烁模型的建立提供有用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SMIC 电离层 闪烁指数 峰值高度 偶发E层
下载PDF
基于掩星观测的全球低纬地区电离层不均匀体形态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於晓 王妍 +2 位作者 甄卫民 刘钝 蔡红涛 《电波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87-698,共12页
基于气象、电离层和气候星座观测系统(Constellation ObservingSystem for Meteorology,Ionosphere and Climate,COSMIC)掩星闪烁指数观测数据,将遮掩点的位置作为电离层不均匀体出现的位置,对比分析了电离层E区不均匀体和F区不均匀体... 基于气象、电离层和气候星座观测系统(Constellation ObservingSystem for Meteorology,Ionosphere and Climate,COSMIC)掩星闪烁指数观测数据,将遮掩点的位置作为电离层不均匀体出现的位置,对比分析了电离层E区不均匀体和F区不均匀体随时间、空间、太阳活动和地磁活动的变化.发现E区闪烁主要出现于夏季半球的中纬地区;而F区闪烁主要出现于春秋季的磁赤道和低纬地区,受到地磁场的强烈控制.除季节因素外,太阳活动对E区闪烁的影响并不是基本的,而赤道异常和赤道附近的F区闪烁受到太阳活动的显著控制:相比太阳活动低年,高年的F区闪烁强度更大,且扩展至更高的纬度.地磁扰动时,中低纬地区电离层E区闪烁的全球分布与地磁平静时相似,但是闪烁的强度总体上略有增加,尤其是凌晨时段(00:00—06:00LT);中低纬地区电离层F区闪烁的全球分布也与地磁平静时相似,但是闪烁强度明显增加,且扩展至更高的纬度,尤其是00:00—06:00LT及18:00—24:00LT的太平洋扇区.两者对比表明,电离层F区闪烁对地磁活动更为敏感.将COSMIC掩星与天基原位观测的闪烁出现率结果进行对比,发现掩星手段不仅可以反映全球尺度的电离层不均匀体变化特征,包括它随季节/经度、地方时、太阳活动和地磁纬度的变化,而且可以反映电离层不均匀体随高度的变化,这是以往的观测手段难以拥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闪烁 电离层不均匀体 偶发E层 扩展F GNSS掩星
下载PDF
对三联苯有机晶体的生长及性能 被引量:1
5
作者 许文斌 王海丽 +4 位作者 李辉 周振翔 石爽爽 陈建荣 马捷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979-1983,共5页
对三联苯是一种常见的有机闪烁剂,通常用作闪烁计数器的发光材料。对三联苯闪烁晶体具有对中子探测效率高以及不易潮解等特性,这使其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前景。本文采用坩埚下降法,使用单层安瓿成功生长出∅12 mm×30 mm对三联苯... 对三联苯是一种常见的有机闪烁剂,通常用作闪烁计数器的发光材料。对三联苯闪烁晶体具有对中子探测效率高以及不易潮解等特性,这使其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前景。本文采用坩埚下降法,使用单层安瓿成功生长出∅12 mm×30 mm对三联苯晶体。在生长开始前通过差热分析,确定晶体的生长温度。生长完成后测试了晶体粉末的X射线衍射谱、摇摆曲线、红外光谱、荧光光谱和拉曼光谱。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生长的晶体为纯对三联苯相。从摇摆曲线结果可以看出,生长晶体质量良好。红外和拉曼分析结果显示,峰位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偏移,表明晶体中杂质含量较少并未引起晶体分子化学结构的变化。荧光光谱没有杂质峰的出现也说明对三联苯晶体存在较少杂质或晶格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三联苯 坩埚下降法 晶体生长 有机晶体 闪烁晶体 单层安瓿 辐射探测
下载PDF
X射线闪烁屏针孔相机
6
作者 詹夏宇 唐琦 +5 位作者 陈家斌 宋仔峰 刘中杰 陈黎 梅雨 刘慎业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68-971,共4页
研制了用于ICF实验激光焦斑监测的X射线闪烁屏针孔相机,通过使用Cs I闪烁屏,能够有效的减小焦斑成像中硬X射线份额,图像的信噪比有了很大提高。使用蒙卡方法对Cs I的能量沉积进行了模拟,计算出适合于针孔相机的闪烁屏厚度。由于针状Cs ... 研制了用于ICF实验激光焦斑监测的X射线闪烁屏针孔相机,通过使用Cs I闪烁屏,能够有效的减小焦斑成像中硬X射线份额,图像的信噪比有了很大提高。使用蒙卡方法对Cs I的能量沉积进行了模拟,计算出适合于针孔相机的闪烁屏厚度。由于针状Cs I闪烁屏的分辨力优于一般闪烁体,制造了针状Cs I闪烁屏作为针孔相机的成像元件。在X射线管上做了Cs I闪烁屏的成像实验,实验表明闪烁屏具有较好的分辨力,最小分辨达到15 lp/mm,整个X射线闪烁屏针孔相机的分辨力好于24μm,和普通针孔相机的分辨力基本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成像 闪烁探测器 针孔成像 针状CsI闪烁屏
下载PDF
塑料闪烁光纤阵列成像探测器在高能X射线辐照下的串扰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马庆力 唐世彪 +2 位作者 许士敏 党双平 邹继伟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751-1754,共4页
采用蒙特卡罗方法对闪烁光纤阵列探测器在高能X射线入射下的串扰进行了模拟研究,并且分析比较了加铅层对串扰的影响.研究中采用对表征成像系统空间分辨率参量——调制传递函数进行模拟分析和比较,得到在光纤阵列之间加入不同铅层厚度后... 采用蒙特卡罗方法对闪烁光纤阵列探测器在高能X射线入射下的串扰进行了模拟研究,并且分析比较了加铅层对串扰的影响.研究中采用对表征成像系统空间分辨率参量——调制传递函数进行模拟分析和比较,得到在光纤阵列之间加入不同铅层厚度后对系统调制传递函数参量曲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高能射线下,采用闪烁光纤阵列作为成像探测器存在严重的次级粒子相互串扰的现象,而在阵列之间加入铅介质能够减少这种效应;但另一方面,若所加铅层太厚又会导致成像探测器像素过大而使得空间分辨率下降.通过模拟计算得出:只要在阵列之间加入适当厚度的铅介质,既可以有效抑止阵列之间次级粒子的串扰,同时又能提高闪烁光纤阵列探测器系统的空间分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烁光纤阵列 成像探测器 铅层 串扰
下载PDF
双层飞行时间探测器(TOF)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吕军光 胡敬亮 +2 位作者 李金 郑阳恒 H.Kichimi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505-511,共7页
利用BC408塑料闪烁体直接耦合R2490-05高抗磁光电倍增管,组成双层飞行时间探测器.通过2GeV的π-束流测量,结果表明其本征时间分辨(标准偏差)≤50ps.利用该探测单元组成的飞行时间探测器系统,以其时间性能、结构、技术成熟和价格... 利用BC408塑料闪烁体直接耦合R2490-05高抗磁光电倍增管,组成双层飞行时间探测器.通过2GeV的π-束流测量,结果表明其本征时间分辨(标准偏差)≤50ps.利用该探测单元组成的飞行时间探测器系统,以其时间性能、结构、技术成熟和价格的优势,可以应用到τ-c工厂的带电粒子鉴别系统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子鉴别 闪烁体 双层TOF 时间分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