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学者们对知识网络研究的深入,网络关联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成为重要议题。本文基于2019-2020年Web of Science论文合作发表数据构建长三角城市科研合作网络,在空间和拓扑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加权指数随机图模型定量模拟了城市属...随着学者们对知识网络研究的深入,网络关联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成为重要议题。本文基于2019-2020年Web of Science论文合作发表数据构建长三角城市科研合作网络,在空间和拓扑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加权指数随机图模型定量模拟了城市属性、城际关系和网络结构对合作网络的影响,揭示了科研合作中的邻近性和自组织性。研究发现:①长三角城市科研合作网络是内外生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城市禀赋而言,高校数量、研发投入、人均GDP可促进城市的对外科研合作,其中高校数量的边际效应最大。②就城际关系而言,组织邻近性的正向影响最强,同省城市合作的概率是跨省城市的3.157倍;认知邻近性每提高0.1,城市间的合作概率将是原先的1.981倍;而地理和社会邻近性的促进作用甚微,制度和文化邻近性影响为负,是择优偏好较强和方言壁垒有限的结果。③就网络结构而言,长三角城市科研合作具有自组织自演化性,局部星型结构和三角形结构对新合作关系的贡献为0.875和0.540,择优链接性强于传递闭合性。展开更多
[目的/意义]随着科学研究综合性逐步加强,合作日渐成为主流的科研方式。通过对科学合作和论文影响力之间相关性进行研究,以探究科学合作是否对论文影响力存在着提升作用。[方法/过程]本文基于JCR的期刊数据,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目的/意义]随着科学研究综合性逐步加强,合作日渐成为主流的科研方式。通过对科学合作和论文影响力之间相关性进行研究,以探究科学合作是否对论文影响力存在着提升作用。[方法/过程]本文基于JCR的期刊数据,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选取了复合材料、图书情报和科学史与科学哲学领域2009-2012年的发文和被引数据,借助多元统计软件SPSS21.0和社会网络分析软件等从作者、机构、国家等3个层次研究科学合作和论文影响力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而以高被引论文为研究对象探寻最佳的合作规模。[结果/结论]在不同的学科中,作者合作、机构合作和国家合作均与论文影响力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科学合作的边际效益不同。科学合作的规模不可能无限扩大,最佳的作者合作规模为2~4人,最佳的机构合作规模为1~3个,最佳的国家合作数目为1~2个。展开更多
城市知识合作网络的影响机制是创新地理的重要研究议题,已有研究大多关注外生动力(城市资源禀赋、多维邻近性等)的影响,而较少关注内生动力因素(择优链接、传递性等)。基于“Web of Science”中的论文合作发表数据构建中国城市知识合作...城市知识合作网络的影响机制是创新地理的重要研究议题,已有研究大多关注外生动力(城市资源禀赋、多维邻近性等)的影响,而较少关注内生动力因素(择优链接、传递性等)。基于“Web of Science”中的论文合作发表数据构建中国城市知识合作网络,分析其2006—2016年空间结构和拓扑结构的演化特征,并通过加权随机指数图模型(ERGM)定量揭示内生和外生动力对该网络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①从空间结构看,东密西疏的格局比较稳定,但整体由北京—上海双核结构向多中心发展,五大国家级城市群成为孕育多极的重要空间。以高能级城市为核心形成的节点区域愈发与规划的城市群范围一致,其发挥着知识资源邻近溢出和远程交互的双重作用。②从拓扑结构看,知识合作的规模和密度显著增加,对大城市的择优选择效应明显。但随着多中心崛起,网络极化程度和异配性均在弱化;随着城际合作路径不断优化,网络聚合性提升,成为小世界网络。③从影响机制看,自演化与择优链接是知识网络的重要驱动力,其作用与城市等级效应相重叠;城市知识规模属性对知识流动的正向影响弱于多维邻近性和路径依赖性;高铁的存在有利于促进知识合作,而地理距离的影响不显著。展开更多
文摘随着学者们对知识网络研究的深入,网络关联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成为重要议题。本文基于2019-2020年Web of Science论文合作发表数据构建长三角城市科研合作网络,在空间和拓扑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加权指数随机图模型定量模拟了城市属性、城际关系和网络结构对合作网络的影响,揭示了科研合作中的邻近性和自组织性。研究发现:①长三角城市科研合作网络是内外生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城市禀赋而言,高校数量、研发投入、人均GDP可促进城市的对外科研合作,其中高校数量的边际效应最大。②就城际关系而言,组织邻近性的正向影响最强,同省城市合作的概率是跨省城市的3.157倍;认知邻近性每提高0.1,城市间的合作概率将是原先的1.981倍;而地理和社会邻近性的促进作用甚微,制度和文化邻近性影响为负,是择优偏好较强和方言壁垒有限的结果。③就网络结构而言,长三角城市科研合作具有自组织自演化性,局部星型结构和三角形结构对新合作关系的贡献为0.875和0.540,择优链接性强于传递闭合性。
文摘[目的/意义]随着科学研究综合性逐步加强,合作日渐成为主流的科研方式。通过对科学合作和论文影响力之间相关性进行研究,以探究科学合作是否对论文影响力存在着提升作用。[方法/过程]本文基于JCR的期刊数据,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选取了复合材料、图书情报和科学史与科学哲学领域2009-2012年的发文和被引数据,借助多元统计软件SPSS21.0和社会网络分析软件等从作者、机构、国家等3个层次研究科学合作和论文影响力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而以高被引论文为研究对象探寻最佳的合作规模。[结果/结论]在不同的学科中,作者合作、机构合作和国家合作均与论文影响力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科学合作的边际效益不同。科学合作的规模不可能无限扩大,最佳的作者合作规模为2~4人,最佳的机构合作规模为1~3个,最佳的国家合作数目为1~2个。
文摘城市知识合作网络的影响机制是创新地理的重要研究议题,已有研究大多关注外生动力(城市资源禀赋、多维邻近性等)的影响,而较少关注内生动力因素(择优链接、传递性等)。基于“Web of Science”中的论文合作发表数据构建中国城市知识合作网络,分析其2006—2016年空间结构和拓扑结构的演化特征,并通过加权随机指数图模型(ERGM)定量揭示内生和外生动力对该网络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①从空间结构看,东密西疏的格局比较稳定,但整体由北京—上海双核结构向多中心发展,五大国家级城市群成为孕育多极的重要空间。以高能级城市为核心形成的节点区域愈发与规划的城市群范围一致,其发挥着知识资源邻近溢出和远程交互的双重作用。②从拓扑结构看,知识合作的规模和密度显著增加,对大城市的择优选择效应明显。但随着多中心崛起,网络极化程度和异配性均在弱化;随着城际合作路径不断优化,网络聚合性提升,成为小世界网络。③从影响机制看,自演化与择优链接是知识网络的重要驱动力,其作用与城市等级效应相重叠;城市知识规模属性对知识流动的正向影响弱于多维邻近性和路径依赖性;高铁的存在有利于促进知识合作,而地理距离的影响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