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海冰物理数据的解释 被引量:6
1
作者 李志军 董西路 +1 位作者 张占海 卢鹏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38-345,共8页
2003年7—9月间,为了探讨北冰洋海冰变化同气候的关系,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对海冰物理及其相关的物理海洋、大气边界层进行系列合作观测。观测的冰形态、海洋和气象要素将用于确定调查期间大气海冰海洋之间的热力和动力交换。本次考... 2003年7—9月间,为了探讨北冰洋海冰变化同气候的关系,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对海冰物理及其相关的物理海洋、大气边界层进行系列合作观测。观测的冰形态、海洋和气象要素将用于确定调查期间大气海冰海洋之间的热力和动力交换。本次考察获得的冰物理性质方面的原始观测数据将在中国南北极考察网公布。为了方便各方人员使用这些数据,本文给出这套资料的描述和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冰 物理性质 北极 科学考察
下载PDF
"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乘船队员的伤病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郝俊杰 李刚 +1 位作者 余万霰 刘中民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1期92-95,共4页
目的探讨极地科考船乘船队员的伤病特点,提出针对性防治建议,为提高极地科考医疗保障水平提供策略。方法收集238名搭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的中国第36次南极科考队员在航程中的伤病情况,统计发生伤病就诊人数和构成比、各种... 目的探讨极地科考船乘船队员的伤病特点,提出针对性防治建议,为提高极地科考医疗保障水平提供策略。方法收集238名搭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的中国第36次南极科考队员在航程中的伤病情况,统计发生伤病就诊人数和构成比、各种伤病例数和构成比、各系统伤病例数及构成比,分析常见伤病可能的诱发因素。结果在198 d航程中,238名乘船队员中发生伤病就诊的有138人,占比58.0%;诊治伤病276人次(不含复诊),前10种伤病依次为:软组织损伤、咽炎、牙龈炎、上呼吸道感染、失眠、眼疲劳、晕船、高血压、皮肤损伤、胃炎;根据发病系统和专科不同,前10类伤病依次为:耳鼻喉疾病、创伤与骨科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口腔科疾病、眼科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科疾病、神经心理疾病、心血管疾病、代谢与内分泌疾病。结论为减少极地科考船乘船队员伤病发生,应采取安全和健康宣教、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合理安排值班、适时调节空气温湿度、加强后勤补给、调整饮食结构、丰富业余生活、纠正不良行为、改善居住环境、随船医生技能培训等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地 南极 科考 伤病
原文传递
十月革命前俄国北方海航道开发历史探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徐广淼 《俄罗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8-86,共29页
在十月革命前的三个多世纪里,俄国对北方海航道展开了持续不断的探索。17世纪,"北方海航道"概念开始形成,18世纪的北方大考察,极大地推动了俄国人对北方海航道沿线的地理认知。19世纪下半叶,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国内政治环境的变... 在十月革命前的三个多世纪里,俄国对北方海航道展开了持续不断的探索。17世纪,"北方海航道"概念开始形成,18世纪的北方大考察,极大地推动了俄国人对北方海航道沿线的地理认知。19世纪下半叶,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国内政治环境的变化,使俄国开始尝试航道的商业利用。经过几个世纪的探索,俄国基本掌握了北方海航道的地理全貌,并最终实现了这一海上通道的全线通航。其北方海航道的贸易政策也逐渐由保守转向开放。十月革命之前俄国对北方海航道的探索成果,已经确立了苏联在航道地理认知、航行技术上的国际领先地位,并首次以对外声明的方式宣示了在北极的主权立场,从而为苏联时期继续开发北方海航道,明确提出航道的管辖权主张打下了基础,奠定了俄在航道管辖权问题上的传统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海航道 北极 科学考察 岛屿主权
原文传递
我国极地科考事业发展与第26次南极科考成果 被引量:5
4
作者 吴荣荣 何剑锋 王建国 《上海地质》 2010年第3期83-90,共8页
我国极地科考事业走过了26年光辉历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大量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极地考察与研究成果,在国际极地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效争取和维护了我国在极地领域的权益。中国第26次南极科考自2009年10月11日启程,于... 我国极地科考事业走过了26年光辉历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大量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极地考察与研究成果,在国际极地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效争取和维护了我国在极地领域的权益。中国第26次南极科考自2009年10月11日启程,于2010年4月10日凯旋回沪,"雪龙号"极地科考船载249名队员,历时182天,圆满完成了59项科学调查与21项后勤保障任务,为国际极地年和中国行动计划提交了出色答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地 科学考察 南极科考 国际极地年 中国PANDA计划
下载PDF
科学考察空间数据WebGIS信息发布及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尹芳 诸云强 +1 位作者 张金区 冯敏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2336-2339,共4页
为有效共享科学考察第一手数据资料,结合考察采样及调查数据的时空特性,采用WebGIS及RIAFlex等最新网络及可视化技术,提出一种在线发布科考空间信息的系统框架,实现多元科学考察数据基于WebGIS的空间信息发布与可视化表达。基于J2EE架... 为有效共享科学考察第一手数据资料,结合考察采样及调查数据的时空特性,采用WebGIS及RIAFlex等最新网络及可视化技术,提出一种在线发布科考空间信息的系统框架,实现多元科学考察数据基于WebGIS的空间信息发布与可视化表达。基于J2EE架构设计与实现多元科考空间数据的统一访问Web服务接口,完成空间数据内容的统一读取与浏览。调用相应Web服务,利用WebGIS技术生成考察数据内容对应的空间点图层,将属性数据与空间点关联设置后,引入Flex全新表示层方案,实现对科考数据的网络发布及统计与空间插值等可视化分析。通过此系统框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应用效果良好,极大地提升考察数据的使用价值与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考察空间数据 多元 数据共享 WEBGIS FLEX 信息发布及可视化
下载PDF
管涔山汾源鳞翅目昆虫考察报告Ⅱ 被引量:6
6
作者 曹天文 宣善滨 +4 位作者 王石会 岳建英 李晋川 王瑞 王菊平 《山西农业科学》 2009年第7期51-54,共4页
报道了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间在汾河源头采集的部分鳞翅目昆虫,包括波纹蛾科Thyatiridae 3属5种,枯叶蛾科Lasiocampidae 13属16种,天蛾科Sphingidae 7属10种,带蛾科Eupterotidae1属2种,天蚕蛾科Saturniidae 2属2种。其中1个科、6个属... 报道了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间在汾河源头采集的部分鳞翅目昆虫,包括波纹蛾科Thyatiridae 3属5种,枯叶蛾科Lasiocampidae 13属16种,天蛾科Sphingidae 7属10种,带蛾科Eupterotidae1属2种,天蚕蛾科Saturniidae 2属2种。其中1个科、6个属、11个种是山西省内的新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翅目 区系 多样性 科学考察
下载PDF
论苍山洱海科学考察历史 被引量:1
7
作者 胡小康 王弢 杨力权 《大理大学学报》 2024年第6期1-18,共18页
目的:梳理苍山洱海科学考察的历史工作,刻画苍山洱海科学考察的历史脉络,总结苍山洱海科学考察的历史成就,提出未来科学考察的工作建议。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以生物科学考察历程为主线,根据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特征将苍山洱... 目的:梳理苍山洱海科学考察的历史工作,刻画苍山洱海科学考察的历史脉络,总结苍山洱海科学考察的历史成就,提出未来科学考察的工作建议。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以生物科学考察历程为主线,根据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特征将苍山洱海科学考察历史划分为不同阶段,论述各阶段的考察工作和主要成就。结果:苍山洱海地区现代意义的科学考察于1882年由以德拉韦为代表的西方人所开启。1919年钟观光进入苍山采集标本,开中国人考察苍山洱海之先河。迄今,该地区的科学考察经历了4个主要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早期阶段(1949年以前)、新中国初期(1949—1977年)、改革开放前20年(1978—2000年)、近20年(2001年至今)。经过140余年科学考察的成果积累,对苍山洱海的植物、大型真菌及部分动物类群(兽类、鸟类、鱼、部分昆虫)的物种资源及其分布特征已有较为系统的了解,对该区域的自然地理、地质、生态环境资源等亦有较为全面的认知。以福里斯特为代表的植物猎人从该地区带走大量植物种质资源到欧美,极大地促进了西方国家园艺和园林学科及其产业的发展。结论:苍山洱海科学考察的历史绵长、内容丰富,为中国所罕见,对近现代生物学,特别是植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后须针对人类强烈活动和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进一步强化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方面的研究,促进科学进步;统筹结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工作要求和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需求开展技术应用实践,助力苍山洱海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苍山 洱海 植物猎人 植物探险家 科学考察 科学史
下载PDF
20世纪40年代“发现水杉”事件的历史叙事与政治纠葛
8
作者 左承颖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2-113,共12页
20世纪40年代的“发现水杉”事件,是中国植物科学现代化及国际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彰显了中美学人在科学考察、植物引种和自然保护领域的互动。既有研究多从科学“内史”角度予以讨论,或偏重分析其中的美国因素。实则,民初以来中国林... 20世纪40年代的“发现水杉”事件,是中国植物科学现代化及国际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彰显了中美学人在科学考察、植物引种和自然保护领域的互动。既有研究多从科学“内史”角度予以讨论,或偏重分析其中的美国因素。实则,民初以来中国林学和植物学界自觉利用现代分类方法逐层整理的本土树种谱系,为川鄂交界处水杉的科学发现奠定了知识基础。基于协同互助和相互交换原则,二战后胡先骕等中国学人主动与美国学界联络,联合开展了水杉实地考察及跨国引种,只是两国舆论在功绩宣传上存有不同程度的偏向。1948年中国水杉保存委员会的设立,揭示了国民政府欲从物种保护维度获取“美援”的造势之态。水杉国家公园计划无果,则反映出直接移植美国自然保护模式的想法不切实际。即便面对种种现实困难,中国学人在水杉的生境调查和引种培育中仍发挥了主体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杉 科学考察 知识谱系 跨国合作 自然保护
原文传递
基于我国第七次北极科学考察——2016年夏季北极海冰厚度观测与特征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孙晓宇 沈辉 +4 位作者 李春花 田忠翔 张林 蔡柯 付敏 《海洋预报》 2017年第4期11-19,共9页
对比电磁感应仪EM31观测的海冰厚度和人工钻孔实测数据,EM31海冰厚度观测平均误差为14.5 cm,在允许误差范围内,说明EM31适用于北极冰厚观测,通过相关分析表明,测量误差与海冰厚度有较强的线性相关性;各冰站海冰平均厚度从57~246 cm不等... 对比电磁感应仪EM31观测的海冰厚度和人工钻孔实测数据,EM31海冰厚度观测平均误差为14.5 cm,在允许误差范围内,说明EM31适用于北极冰厚观测,通过相关分析表明,测量误差与海冰厚度有较强的线性相关性;各冰站海冰平均厚度从57~246 cm不等,冰厚分布很不均匀,海冰起伏度差异较大,冰脊明显,说明北极海冰受动力作用影响较大;当海冰厚度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海冰粗糙度和起伏度大小主要取决于海冰相互挤压程度和海冰本身硬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科学考察 海冰
下载PDF
俄罗斯全面实施北极国家政策 被引量:4
10
作者 林曦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10年第1期34-39,共6页
本文介绍了俄罗斯北极基本政策的由来、主要目标、任务、战略重点、实施办法与阶段,以及科学考察。
关键词 北极 科学考察 大陆架 海洋资源 核动力破冰船
下载PDF
海洋法视角下的北极科考相关问题初探——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6条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玲 赵颖 张璐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2期16-21,共6页
北极各国在北极进行海洋法相关数据的采集工作,是对UNCLOS第76规定的科考回应。科考技术在北极的应用虽然遭遇巨大挑战,但北极科考成果为大陆架权利的确认积累了科学依据,为潜在权利的发现和提出提供了新的路径,同时也引发了科考客观性... 北极各国在北极进行海洋法相关数据的采集工作,是对UNCLOS第76规定的科考回应。科考技术在北极的应用虽然遭遇巨大挑战,但北极科考成果为大陆架权利的确认积累了科学依据,为潜在权利的发现和提出提供了新的路径,同时也引发了科考客观性、科考资源浪费、非北极国家权益如何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对此应充分发挥北极科考组织的作用;展开科考方面的国际合作;发挥非北极国家在北极组织中的作用以及加强非北极国家之间的合作;此外还需对海洋法公约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科考 海洋法 大陆架权利
下载PDF
西方有关德国涉藏历史的研究述评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光锐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0-120,126,共11页
德国在中国的西藏地区从来没有直接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但是涉藏活动却极为丰富。20世纪90年以来,西方尤其是德国学者研究了德国历史上一些重要的涉藏人物和事件,取得很大成绩,但是还没有真正有关德国涉藏历史的全面系统梳理和研究。德国... 德国在中国的西藏地区从来没有直接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但是涉藏活动却极为丰富。20世纪90年以来,西方尤其是德国学者研究了德国历史上一些重要的涉藏人物和事件,取得很大成绩,但是还没有真正有关德国涉藏历史的全面系统梳理和研究。德国的涉藏史也是德国人认识和了解西藏的一部观念史。深入系统地研究德国的涉藏历史和西藏观,有助于我们认清当代德国涉藏的历史和文化心理根源,对全面认识近代西方与西藏的关系也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 西藏 西藏问题 科学考察 西藏观
原文传递
管涔山汾河源头鳞翅目昆虫考察报告Ⅰ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菊平 郝晓鹏 +4 位作者 张吉 邱文 上官铁梁 王瑞 曹天文 《山西农业科学》 2008年第12期69-71,共3页
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间在汾河源头采集的部分鳞翅目昆虫4科28属37种。其中2属9种是山西省内的新记录。
关键词 鳞翅目 区系 多样性 科学考察
下载PDF
5000L中国南极科学考察油囊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忠东 陈永祥 +3 位作者 王兆军 李院生 周长城 马彦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5-209,共5页
油料保障是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的主要任务之一,随着考察用油量的增加,使用油桶运输效率低、转运劳动强度大、空桶回收困难等问题越来越突出,用油囊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介绍了5 000 L中国南极科学考察油囊设计,包括容量确定、结构... 油料保障是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的主要任务之一,随着考察用油量的增加,使用油桶运输效率低、转运劳动强度大、空桶回收困难等问题越来越突出,用油囊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介绍了5 000 L中国南极科学考察油囊设计,包括容量确定、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和加工成形等等,新研制的油囊应用于中国南极昆仑站考察,结果表明,能够较好地解决油桶存在的问题,同时能够满足南极内陆考察严酷环境的使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科学考察 油囊 热塑性聚氨酯(TPU)
下载PDF
中国极地考察船南北极考察作业安全风险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袁东方 秦宏楠 崔丽娜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99-304,308,共7页
极地科学考察是人类认识、保护和利用地球两极的重要途径,科学考察船极地作业是开展极地研究的重要手段,而安全是考察船极地作业永恒的主题,是保障科考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结合我国近些年科考船极地科考作业的历史,系统梳理和总结... 极地科学考察是人类认识、保护和利用地球两极的重要途径,科学考察船极地作业是开展极地研究的重要手段,而安全是考察船极地作业永恒的主题,是保障科考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结合我国近些年科考船极地科考作业的历史,系统梳理和总结我国科考船极地作业面临的一些风险和可能造成的伤害,分析了我国科考船极地科考作业的特点,并提出了进一步提高科考船极地作业安全水平的建议。研究成果对于提升我国考察船极地作业风险管控和安全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地考察船 科考作业 极地 安全风险
下载PDF
中国地质大学青藏高原登山科考的历程及其贡献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一婷 《中国地质教育》 2011年第2期22-26,共5页
20世纪50年代是我国青藏高原登山运动和科学考察的分水岭。本文试以中国地质大学60年来开展登山科考活动为背景,介绍其发展历程及其历史贡献。
关键词 中国地质大学 青藏高原 科学考察
下载PDF
基于元数据的澜沧江流域综合科学考察数据集成系统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翀 史磊 +2 位作者 刘高焕 谢传节 沈镭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52-258,共7页
综合科学考察通过对区域自然资源及社会发展的实地深入调查研究,为国家或区域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作为综合科学考察活动的核心成果之一,科学考察数据具有来源多样、存储分散、类型复杂等特点。如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高效地... 综合科学考察通过对区域自然资源及社会发展的实地深入调查研究,为国家或区域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作为综合科学考察活动的核心成果之一,科学考察数据具有来源多样、存储分散、类型复杂等特点。如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高效地组织、管理这些宝贵的科学数据资源,使之能够更好地为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共享利用是综合科学考察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以澜沧江流域中下游与大香格里拉地区科学考察为例,利用基于元数据的多元数据集成技术和基于组件的系统实现技术,并在ArcGIS Server、WebGIS等技术支持下,设计并开发了澜沧江科学考察数据集成系统,可实现澜沧江科学考察数据的高效管理及异构共享,为探索新时期科学考察数据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科研与社会需求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澜沧江流域 综合科学考察 数据集成 共享
原文传递
1990年国际横穿南极科学探险活动初探
18
作者 兰妙苗 黄庆桥 《科学文化评论》 2020年第2期46-61,共16页
1989—1990年来自6个国家的6名探险家和科学家组成了"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完成人类南极探险史上首次借助非机械力横穿南极大陆的壮举。这是南极科学探险考察在国际合作方面取得的重要突破,6国队员于活动中展现出和平、合作... 1989—1990年来自6个国家的6名探险家和科学家组成了"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完成人类南极探险史上首次借助非机械力横穿南极大陆的壮举。这是南极科学探险考察在国际合作方面取得的重要突破,6国队员于活动中展现出和平、合作与科学的精神,在当时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在南极探险史、政治领域以及科学研究领域都曾产生重要的影响。梳理1990年国际横穿南极科学探险活动的具体过程与国内外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0 横穿南极 科学探险
下载PDF
国外科技旅游的发展及特点研究
19
作者 陈健 陈文哲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第2期45-47,共3页
介绍国外科技园区旅游、科技场馆旅游、自然景观科考旅游等常见科技旅游的发展情况和活动内容,归纳总结国外科技旅游在项目开发设计、旅游形式与服务等方面的特点,为我国科技旅游的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国外科技旅游 科技园区 科技场馆 自然景观 科学考察
下载PDF
综合科学考察数据集成中的质量控制研究与实践
20
作者 王卷乐 宋佳 朱立君 《科研信息化技术与应用》 2012年第2期35-43,共9页
综合科学考察是获取区域资源环境本底数据的重要手段。集成综合科学考察所获取的多学科、多尺度、多来源、多时相的科学数据时,如何进行质量控制是一个难题。本研究结合东北亚区域(覆盖中国北方、蒙古、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的综... 综合科学考察是获取区域资源环境本底数据的重要手段。集成综合科学考察所获取的多学科、多尺度、多来源、多时相的科学数据时,如何进行质量控制是一个难题。本研究结合东北亚区域(覆盖中国北方、蒙古、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的综合科学考察实践,以数据标准化和信息化为核心,提出和建立一系列的数据集成质量控制技术方法。主要内容包括:(1)建立数据获取和管理标准规范体系,研制数据质量检查及元数据标准等技术规范;(2)基于信息化手段,研发元数据采集和数据规范化入库软件工具;(3)统一构建数据目录,实现综合科学考察数据的集成管理。通过以上研究和实践,既保证了集成这些来之不易的野外科学考察数据资源的质量,又为相关领域科学考察的数据集成质量控制提供了标准化和信息化技术方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集成 质量控制 科学考察 标准化 信息化 东北亚区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