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荆芥、防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屈映 张书信 +7 位作者 周璐 傅丽元 刘子号 李诗莹 戴亭亭 杨向阳 姬慧茹 曹敏然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5465-5472,共8页
对荆芥、防风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靶点,探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机制。利用TCMSP数据平台,以口服利用度(OB)≥30%,类药性(DL)≥0.18为阈值,筛选得到荆芥、防风的主要化学成分,并根据相应的作用靶点,构建靶... 对荆芥、防风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靶点,探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机制。利用TCMSP数据平台,以口服利用度(OB)≥30%,类药性(DL)≥0.18为阈值,筛选得到荆芥、防风的主要化学成分,并根据相应的作用靶点,构建靶点PPI网络。利用Uniprot数据库检索中药靶点对应的人类基因182个,从Genecard数据库中检索溃疡性结肠炎对应的基因3874个,将疾病基因与中药基因取交集共115个,使用String工具对疾病与中药的基因交集进行PPI互作分析。采用Cytoscape软件绘制疾病靶点PPI网络,建立药物成分-靶点基因-疾病关系网络,发现共有108个节点,1882个连接,并进行网络合并,筛选核心网络,进行基因GO功能和KF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动物实验进行机制验证。基因GO功能分析提示涉及生物过程、分子功能、细胞组成3个方面,发现溃疡性结肠炎可能与转录因子活性、细胞因子受体结合等有关。基因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可能与TNF及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介导细胞炎性因子IL-1及IL-6有关。荆芥、防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机制可能与其有效成分干预TNF信号通路及TLRs信号通路中细胞因子受体结合、降低核转录因子-κB(NF-κB)转录、抑制肠道炎症因子IL-1及IL-6的分泌等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芥-防风 网络药理学 溃疡性结肠炎 核转录因子-κB(NF-κB)
原文传递
荆芥-防风对LPS所致急性肺损伤小鼠模型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于柳 王哲 +7 位作者 龚锡平 杨靖 武志强 何敏 史玉荣 潘星 王学 曾南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0-134,共5页
目的:观察药对荆芥-防风的挥发油、含油水煎液、去油水煎液对内毒素(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LI)小鼠模型的影响,进一步揭示该药对的抗炎作用及物质基础。方法:采用小鼠ip内毒素(LPS,5 mg·kg-1)制备ALI模型。除地塞米松组(5 mg·... 目的:观察药对荆芥-防风的挥发油、含油水煎液、去油水煎液对内毒素(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LI)小鼠模型的影响,进一步揭示该药对的抗炎作用及物质基础。方法:采用小鼠ip内毒素(LPS,5 mg·kg-1)制备ALI模型。除地塞米松组(5 mg·kg-1)ip给药1次外,其余各组小鼠均连续ig给药5 d,每日1次,末次给药30 min后造模(空白组不进行造模)。注射LPS 6 h后,小鼠取血分离血清,并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剖取肺组织。测定小鼠全血白细胞分类计数,小鼠肺指数、肺湿/干重(W/D),BALF中总蛋白含量,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药对荆芥-防风挥发油(45.19μL·kg-1)、含油水煎液(6.67g·kg-1,含油20μL)显著降低ALI小鼠全血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计数,降低肺指数、肺W/D,降低肺组织MPO活性与MDA含量及血清IL-10,TNF-α含量;去油水煎液(6.67 g·kg-1)明显降低全血WBC,LY计数,肺W/D及肺组织MDA含量。挥发油对血清IL-6水平亦显著降低。结论:药对荆芥-防风的挥发油、含油水煎液对ALI小鼠肺组织的炎性病变有较好的对抗作用,表现出抗炎效应,作用机制与抑制炎性细胞因子释放、抗氧化有关,其中药对挥发油部位可认为是其发挥抗炎效应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芥-防风 药对 内毒素 急性肺损伤 抗炎
原文传递
基于多波长切换HPLC同时测定荆芥-防风药对9种化学成分及指纹图谱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管娜 拜年 +1 位作者 刘冰 毛小文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9期99-104,共6页
目的建立多波长切换HPLC同时测定荆芥-防风药对中木犀草苷、橙皮苷、木犀草素、芹菜素、升麻素苷、升麻素、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印枳树皮苷、亥茅酚苷含量的方法,并建立HPLC指纹图谱。方法采用Agilent SB C18色谱柱(250 mm×4.6 ... 目的建立多波长切换HPLC同时测定荆芥-防风药对中木犀草苷、橙皮苷、木犀草素、芹菜素、升麻素苷、升麻素、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印枳树皮苷、亥茅酚苷含量的方法,并建立HPLC指纹图谱。方法采用Agilent SB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乙腈-甲醇(1∶1,A)-0.03%甲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19 min,12%→13%A;19→25 min,13%→14%A;25→40 min,14%→25%A;40→53 min,25%→45%A;53→70 min,45%→60%A;70→90 min,60%→80%A),多波长切换检测(0~61 min为283 nm,61~90 min为254 nm),流速1.0 mL/min,柱温30℃,进样量10μL。结果测定了20批荆芥-防风药对中9种成分的含量,建立了HPLC指纹图谱。方法学考察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RSD均小于2.24%;方法重复性良好,RSD均小于3.14%;供试品溶液在48 h内稳定;9种成分的加样回收率为97.05%~102.64%,RSD均小于3.27%;9种成分在各自线性范围内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7~1.0000。所建立的指纹图谱与特征图谱的相似度均大于0.9,标定了24个共有峰,各色谱峰分离度较好。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度高,灵敏度及重复性好,可用于荆芥-防风药对中9种成分及指纹图谱的测定,实现多指标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芥-防风药对 高效液相色谱法 多波长切换 同时测定 多指标质量控制 指纹图谱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荆防药对正丁醇部位分离物A的抗氧化作用机制 被引量:3
4
作者 曹海娟 方洋 +4 位作者 饶志粒 纪雅菲 刘淇 曾九僧 曾南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1-118,共8页
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荆芥防风药对正丁醇部位分离物A(JFNEA)抗氧化的主要活性成分、关键靶点及作用机制,并采用体外细胞实验对相关靶点进行初步验证。方法:采用质谱分析鉴定荆防药对正丁醇部位分离物A的有效成分... 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荆芥防风药对正丁醇部位分离物A(JFNEA)抗氧化的主要活性成分、关键靶点及作用机制,并采用体外细胞实验对相关靶点进行初步验证。方法:采用质谱分析鉴定荆防药对正丁醇部位分离物A的有效成分,通过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筛选活性成分,获得主要成分对应靶点;使用Uniprot数据库得到化合物对应关键靶点的基因;通过GeneCards数据库获得氧化应激对应靶点;运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分析网络;采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通过度值(Degree)筛选关键靶点;使用DAVID数据库对荆防药对正丁醇部位分离物A抗氧化关键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以探究其作用机制。最后采用Discovery Studio(DS)软件进行分子对接,将药物活性成分与靶基因进行结合活性的双重验证。以脂多糖致RAW264.7细胞氧化应激模型为载体,观察荆防药对正丁醇部位分离物A对模型细胞PI3K/AKT/NRF2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荆防药对正丁醇部位分离物A中共有11个活性化合物,主要是黄酮类、多酚类、萜类化合物,将其主要活性成分调控的靶点与氧化应激靶点取交集,得到160个关键靶点;关键靶点涉及AKT1、TP53、INS、MAPK3、IL-6、CASP3、VEGFA、JUN、MAPK1、TNF、EGFR、STAT3等,GO分析得到GO条目129个(P<0.05),其中生物过程(BP)条目89个,细胞成分(CC)条目14个,分子功能(MF)条目26个;KEGG通路富集筛选得到81条信号通路(P<0.05),主要涉及PI3K-AKT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验证了橙皮素、尿苷、橙皮苷、木犀草素、3-O-阿魏酰奎尼酸、原儿茶酸、芫花素是重要成分,对MAPK1、IL-6、TNF、VEGFA、AKT1作用明显。细胞实验发现,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荆防药对正丁醇部位分离物A预处理能明显下调p-AKT、p-PI3K、KEAP1蛋白表达水平,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防药对正丁醇部位分离物A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抗氧化 靶点 潜在作用机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