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输入性曼氏血吸虫病临床分析 被引量:18
1
作者 邹洋 齐志群 +5 位作者 冯曼玲 王非 李威 栗绍刚 许炽熛 谷俊朝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11年第2期250-252,共3页
目的提高对曼氏血吸虫病的临床诊断认识,减少误诊误治。方法报道2例曼氏血吸虫感染,并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曼氏血吸虫病是一种输入性血吸虫病,其可引起发热,胃肠道症状等急性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确诊主要依据粪... 目的提高对曼氏血吸虫病的临床诊断认识,减少误诊误治。方法报道2例曼氏血吸虫感染,并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曼氏血吸虫病是一种输入性血吸虫病,其可引起发热,胃肠道症状等急性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确诊主要依据粪检或直肠黏膜活检找到曼氏血吸虫卵,吡喹酮等药驱虫治疗对大多数患者有效。结论对不明原因的发热,胃肠道综合征等的患者,在治疗效果不佳,且以常见病难以解释时,要注意询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减少误诊误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曼氏血吸虫 发热 胃肠道症状 流行病学 吡喹酮
原文传递
日本血吸虫新基因——腺苷酸激酶基因的发现与克隆 被引量:12
2
作者 彭鸿娟 陈晓光 +1 位作者 卢晓昭 龙綮新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693-696,共4页
目的将用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ion sequence tag, EST)策略及同源性搜索发现的日本血吸虫新基因——腺苷酸激酶(adenylate kinase,AK)cDNA克隆到表达质粒pET32a(+)上,为下一步研究该基因的功能做准备。方法将插入于pTriplEx2 质粒上的c... 目的将用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ion sequence tag, EST)策略及同源性搜索发现的日本血吸虫新基因——腺苷酸激酶(adenylate kinase,AK)cDNA克隆到表达质粒pET32a(+)上,为下一步研究该基因的功能做准备。方法将插入于pTriplEx2 质粒上的cDNA进行测序,用BLASTn程序搜索测序结果,根据表达质粒pET32a(+)上的克隆位点及该cDNA序列设计PCR引物,将PCR产物纯化后连接到pMD 18-T载体上,将重组T载体经EcoRⅠ/XhoⅠ双酶切后切下的SjAK基因导入原核可溶性表达质粒pET32a(+)中。结果本研究所发现的新基因与曼氏血吸虫AK基因的同一性达86%,PCR产物的片段长度与预期大小一致,重组T载体及表达质粒经EcoR I及XhoI双酶切后证明具有与目标片段长度相符的插入片段。结论发现日本血吸虫的cDNA与曼氏血吸虫AK cDNA高度同源,并且成功地构建出重组表达质粒pET32a(+)-SjA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曼氏血吸虫 腺苷酸激酶 血吸虫病
下载PDF
藁杆双脐螺在中国内陆的分布现状与传病风险 被引量:17
3
作者 黄少玉 张启明 +1 位作者 李晓恒 卓晖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3期235-237,共3页
藁杆双脐螺可作为曼氏血吸虫中间宿主,1981年证实在深圳市局部地区有该螺孳生;2013年再次调查发现,该螺已在深圳市、以及周边的东莞市和惠州市等地大范围蔓延扩散,并已在当地形成较优势种群,有进一步扩散的趋势。由于深圳市及周边地区... 藁杆双脐螺可作为曼氏血吸虫中间宿主,1981年证实在深圳市局部地区有该螺孳生;2013年再次调查发现,该螺已在深圳市、以及周边的东莞市和惠州市等地大范围蔓延扩散,并已在当地形成较优势种群,有进一步扩散的趋势。由于深圳市及周边地区与国际交流密切,劳务输出等人口流动性大,且目前我国由境外输入的曼氏血吸虫病病例报道亦逐渐增多,因此曼氏血吸虫病在我国传播或流行的潜在风险因素正在逐步增加,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及早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加强监测,降低该病在我国传播或流行的风险。本文就藁杆双脐螺在中国内陆的发现、分布、扩散蔓延及传病风险等进行了综述,并提出相关的防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氏血吸虫 藁杆双脐螺 分布与扩散 输入病例 传病风险
原文传递
血吸虫对吡喹酮抗药性的研究Ⅳ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与抗性株成虫对吡喹酮的体外反应性 被引量:15
4
作者 梁幼生 戴建荣 +6 位作者 朱荫昌 李洪军 徐明 许永良 杭盘宇 GC.Coles MJ.Doenhoff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84-88,共5页
目的 体外比较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与抗性株成虫阶段对吡喹酮的反应性。方法 将各虫株成熟成虫分别培养于含吡喹酮分别为 3.2× 10 - 4、8× 10 - 4、1.6× 10 - 3m ol/ L的 MEM培养液中 ,37℃孵育 15、30、4 5、6 0、... 目的 体外比较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与抗性株成虫阶段对吡喹酮的反应性。方法 将各虫株成熟成虫分别培养于含吡喹酮分别为 3.2× 10 - 4、8× 10 - 4、1.6× 10 - 3m ol/ L的 MEM培养液中 ,37℃孵育 15、30、4 5、6 0、75 min后 ,分别在解剖镜下观察虫体的存活状况并计算存活率。结果 当孵育于含吡喹酮 3.2× 10 - 4m ol/ L的 MEM中 75 m in,敏感株与抗性株雌虫均能存活 ;但敏感株与抗性株雄虫的存活率仅为 11.5 % - 16 .0 %和 32 .7% - 36 .5 %。孵育于含吡喹酮 8× 10 - 4m ol/L 的 MEM中 15 min,抗性株雄虫与雌虫存活率为 4 8.3% - 5 0 .0 %和 5 7.9% - 6 3.6 % ;敏感株雄虫与雌虫的存活率为 2 2 .4 % - 2 5 .9%和 38.5 % - 4 8.3% ;75 min后 ,抗性株雄虫的存活率为 13.3%- 17.3% ,敏感株雄虫的存活率则为 0。孵育于含吡喹酮 1.6× 10 - 3m ol/ L 的 MEM中 15 min,抗性株雄虫与雌虫的存活率为 11.1% - 19.6 %和 2 7.5 % - 2 9.9% ;敏感株雄虫与雌虫的存活率均为 0。结论 将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和敏感株成虫孵育于含一定浓度吡喹酮的 MEM中不同时间后 ,抗性株的存活率高于敏感株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氏血吸虫 成虫 吡喹酮 抗药性 体外反应
下载PDF
血吸虫对吡喹酮抗药性的研究 Ⅲ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与抗性株尾蚴对吡喹酮的反应性 被引量:15
5
作者 梁幼生 戴建荣 +6 位作者 朱荫昌 李洪军 徐明 许永良 杭盘宇 G. CColes M. JDoenhoff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2-16,共5页
目的 比较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与抗性株尾蚴阶段对吡喹酮的反应性 ,旨在运用敏感株与抗性株反应性间的差异 ,建立现场监测吡喹酮抗性的方法。方法 将各虫株尾蚴分别暴露于10 - 4、10 - 5、6× 10 - 7、4× 10 - 7m ol/ L... 目的 比较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与抗性株尾蚴阶段对吡喹酮的反应性 ,旨在运用敏感株与抗性株反应性间的差异 ,建立现场监测吡喹酮抗性的方法。方法 将各虫株尾蚴分别暴露于10 - 4、10 - 5、6× 10 - 7、4× 10 - 7m ol/ L吡喹酮溶液中 ,0、2 0、4 0、6 0、80、10 0 min后 ,解剖镜下观察尾蚴的泳动、收缩和断尾率的变化。结果 尾蚴暴露于 10 - 4m ol/ L吡喹酮中即刻停止泳动、沉底并伴有强直性收缩 ;5 min后开始出现体与尾部不协调的快速蠕动 ,尾蚴体区的后端与尾部的前端发生分离即断尾 ,敏感株断尾尾蚴明显多于抗性株 ;暴露于 10 - 5mol/ L吡喹酮中 4 0、6 0、80 m in和 10 0 min后 ,敏感株尾蚴的断尾率分别为 2 8.2 %、5 2 .7%、6 7.5 %和 78.0 % ;抗性株分别为 11.3%、2 8.6 %、39.3%和 4 5 .5 %。暴露于 4× 10 - 7m ol/ L中 80 min和 10 0 min后 ,敏感株尾蚴的断尾率为 10 .3%和 17.0 % ;抗性株为 0 .5 %和 1.1%。结论 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和敏感株尾蚴阶段对吡喹酮反应性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提示 ,将尾蚴移入 4× 10 - 7mol/ L吡喹酮溶液中 80 - 10 0 min,镜下观察其断尾率 ,作为曼氏血吸虫对吡喹酮敏感性的检测方法 ,可用于螺体内吡喹酮抗性虫株的现场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 吡喹酮 抗药性 Ⅲ曼氏血吸虫 敏感株 尾蚴阶段
下载PDF
血吸虫对吡喹酮抗药性的研究Ⅱ 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与抗性株虫卵和毛蚴对吡喹酮的反应性 被引量:14
6
作者 梁幼生 戴建荣 +6 位作者 朱荫昌 徐明 许永良 杭盘宇 李洪军 G.C.Coles M.J.Doenhoff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6期407-411,共5页
目的 比较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与抗性株虫卵和毛蚴对吡喹酮的反应性 ,旨在运用敏感株与抗性株反应性间的差异 ,建立简单快速吡喹酮敏感性检测方法。方法 将各株虫卵分别孵育于 5× 10 -6、10 -6、5× 10 -7mol/ L和 10 -7m... 目的 比较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与抗性株虫卵和毛蚴对吡喹酮的反应性 ,旨在运用敏感株与抗性株反应性间的差异 ,建立简单快速吡喹酮敏感性检测方法。方法 将各株虫卵分别孵育于 5× 10 -6、10 -6、5× 10 -7mol/ L和 10 -7mol/ L吡喹酮溶液中 2 4h,后移至清水孵化 ,比较虫卵的孵化率。将各株毛蚴分别暴露于 10 -3 、10 -4 、10 -5、5× 10 -6、10 -6、5× 10 -7mol/ L和 10 -7mol/ L吡喹酮溶液中 ,0、1、5 min后观察比较毛蚴的运动及形态学变化。结果 经 10 -6mol/ L 和 5× 10 -7mol/L吡喹酮孵育 2 4h后 ,敏感株血吸虫虫卵的孵化率分别为 4.2 %和 3 0 .7% ,抗性株分别为 2 4.2 %和61.2 %。当毛蚴暴露于 5× 10 -6mol/ L吡喹酮中 ,敏感株 10 0 %毛蚴体中部立刻收缩变形 ,而抗性株仅见 13 .4%毛蚴变形 ;当暴露于 10 -6mol/ L 吡喹酮 0、1、5 min后 ,敏感株毛蚴的变形率分别为3 5 .5 %、63 .9%、91.2 % ;抗性株分别为 0、7.6%、14 .3 %。结论 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和敏感株虫卵与毛蚴阶段对吡喹酮的体外反应性的差异均非常显著。提示 ,将毛蚴移入 10 -6mol/ L吡喹酮溶液中 1min,镜下观察其变形率 ,作为曼氏血吸虫对吡喹酮敏感性的检测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氏血吸虫 虫卵 毛蚴 吡喹酮 抗药性
下载PDF
Schistosoma mansoni proteins attenuate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disturbances during experimental colitis in mice 被引量:11
7
作者 Nathalie E Ruyssers Benedicte Y De Winter +7 位作者 Joris G De Man Natacha D Ruyssers Ann J Van Gils Alex Loukas Mark S Pearson Joel V Weinstock Paul A Pelckmans Tom G Moreels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6期703-712,共10页
AIM: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Schistosoma mansoni(S.mansoni) soluble worm proteins on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disturbances during experimental colitis in mice. METHODS:Colitis was induced by intrarect... AIM: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Schistosoma mansoni(S.mansoni) soluble worm proteins on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disturbances during experimental colitis in mice. METHODS:Colitis was induced by intrarectal injection of trinitrobenzene sulphate(TNBS) and 6 h later,mice were treated ip with S.mansoni proteins.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5 d after TNBS injection.Inflammationwas quantified using validated inflammation parameters. Gastric emptying and geometric center were measured to assess in vivo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Peristaltic activity of distal colonic segments was studied in vitro using a modified Trendelenburg set-up.Cytokine profiles of T-lymphocytes isolated from the colon were determined by real time reverse transcri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ESULTS:Intracolonic injection of TNBS caused severe colitis.Treatment with S.mansoni proteins significantly ameliorated colonic inflammation after 5 d.TNBS did not affect gastric emptying but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geometric center and impaired colonic peristaltic activity 5 d after the induction of colitis.Treatment with S.mansoni proteins ameliorated these in vivo and in vitro motility disturbances.In addition,TNBS injection caused a downregulation of effector T cell cytokines after 5 d,whereas a S.mansoni protein effect was no longer observed at this time point. CONCLUSION:Treatment with S.mansoni proteins attenuated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and ameliorated motility disturbances during murine experimental colit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histosoma mansoni Helminth proteins COLITIS PERISTALSIS Crohn’s disease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Trinitrobenzene sulphate
下载PDF
曼氏血吸虫病中间宿主藁杆双脐螺在中国大陆的发现与扩散 被引量:13
8
作者 黄少玉 邓卓晖 +15 位作者 陈佩玑 高世同 李晓恒 张仪 谢旭 朱蓉 吕山 郭云海 阮彩文 张启明 余晴 潘世定 容寿铭 卢文成 刘梦然 曾炘 《华南预防医学》 2014年第6期521-525,共5页
目的通过调查确认藁杆双脐螺在中国大陆的输入和孳生情况,并了解其分布及扩散情况,为防控曼氏血吸虫病的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报告线索及藁杆双脐螺孳生环境特征,按水系和地理位置,于1981—1982年和2012—2013年,采用现场调查法... 目的通过调查确认藁杆双脐螺在中国大陆的输入和孳生情况,并了解其分布及扩散情况,为防控曼氏血吸虫病的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报告线索及藁杆双脐螺孳生环境特征,按水系和地理位置,于1981—1982年和2012—2013年,采用现场调查法对双脐螺的孳生分布、环境植被、水质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1981年确认在深圳市罗湖某鱼塘采集的螺蛳为藁杆双脐螺,为中国大陆首次报告。1981—1982年在深圳市调查10个公社(镇区、街道),于深圳市罗湖与香港新界交界的交界河罗湖桥至与深圳河交接处的河段约1000m、交界河与深圳河交接处至人民公园的深圳河段约1000m、与该河段相通的3条水沟长约300m、周边6口鱼塘和1口污水塘约4030m^2等环境发现有藁杆双脐螺孳生;深圳市其他9个公社(镇区、街道)及另外11个县区均未发现有该螺孳生。对有螺环境特征及水质相关指标进行分析显示,中性偏碱水质适合该螺孳生,活螺数多的螺点水中氯化物含量为9.0~94.0mg/L,总硬度为44.8~142.8mg/L,氨氮含量为0.02~1.50mg/L;有螺环境类型为水塘、水沟、河3种,腐殖质较丰富,活螺主要沿水边分布,喜附着于水中漂浮物上,以下段及出水口水流缓慢处较多。2012—2013年的调查发现,在深圳市的盐田河、葵涌河和大沙河等7条河道及东莞市的石马河和惠阳区的淡水河均有活的藁杆双脐螺孳生。结论 1981年在中国大陆首次确认在深圳市有藁杆双脐螺孳生,范围局限;双脐螺沿水系向周边地区扩散蔓延,目前已扩散到深圳市毗邻的东莞和惠州市的部分河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 曼森 双脐螺
原文传递
血吸虫对吡喹酮抗药性的研究Ⅸ 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的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梁幼生 戴建荣 +7 位作者 朱荫昌 李洪军 徐明 司进 许永良 杭盘宇 G.C.Coles M.J.Doenhoff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81-85,共5页
目的 探索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的遗传性状和传播规律。方法 以 W1特异性序列为引物 ,采用直接 PCR技术鉴别出单性克隆尾蚴的性别 ;用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和敏感株单性尾蚴感染远交系 CD1 鼠 ,进行血吸虫抗性株与敏感株的杂交实验 ... 目的 探索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的遗传性状和传播规律。方法 以 W1特异性序列为引物 ,采用直接 PCR技术鉴别出单性克隆尾蚴的性别 ;用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和敏感株单性尾蚴感染远交系 CD1 鼠 ,进行血吸虫抗性株与敏感株的杂交实验 ;采用体外虫卵、毛蚴和尾蚴吡喹酮敏感性检测法 ,评价 F1 和 F2 代虫体吡喹酮抗性水平。结果 吡喹酮抗性株和敏感株杂交 F1 和 F2代均表现出抗性株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氏血吸虫 吡喹酮 抗药性 遗传分析 血吸虫杂交实验 显性遗传性状
下载PDF
曼氏血吸虫EST中的微卫星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唐远菊 罗洪林 聂奎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629-633,共5页
美国基因组研究协会网上公布了138 259条曼氏血吸虫EST(表达序列标签)序列,总长约为52345kb。通过分析发现,其中包含了8 133条SSR(简单重复序列),检出率为5.88%,平均每6.4 kb含有一个SSR。三核苷酸重复基元的SSR最多,占总数的54.2%,其... 美国基因组研究协会网上公布了138 259条曼氏血吸虫EST(表达序列标签)序列,总长约为52345kb。通过分析发现,其中包含了8 133条SSR(简单重复序列),检出率为5.88%,平均每6.4 kb含有一个SSR。三核苷酸重复基元的SSR最多,占总数的54.2%,其次为二核苷酸和四核苷酸,分别占20.5%和20.6%,五核苷酸最少,只占4.7%。在曼氏血吸虫EST中没有发现单核苷酸重复基元和六核苷酸重复基元的SSR。同时,在各种SSRs重复单元中,富含A碱基的重复单元占据优势地位,如:AT、AG、AC、AAT、AAG、AAC、AAAT、AAAC、AAAAT和AAAAG重复基序,而富含GC碱基的重复单元在基因编码区中含量较低。本文通过分析SSR在曼氏血吸虫EST中的分布频率与密度,为曼氏血吸虫和近缘种属寄生虫SSR标记的开发提供信息,有利于进一步开展吸虫的系统发育以及比较基因组学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氏血吸虫 表达序列标签 微卫星 简单重复序列
下载PDF
基于重组酶介导核酸等温扩增反应的曼氏血吸虫基因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9
11
作者 赵松 刘燕红 +6 位作者 叶钰滢 李伟 张键锋 郭利川 应清界 羊海涛 杨坤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35-339,344,共6页
目的建立一种可用于曼氏血吸虫特异性基因片段检测的重组酶介导的核酸等温扩增方法(Recombinase-aided amplification,RAA)。方法以曼氏血吸虫121 bp高重复基因片段作为靶序列,根据RAA反应原理设计、合成引物及荧光探针,建立并优化荧光... 目的建立一种可用于曼氏血吸虫特异性基因片段检测的重组酶介导的核酸等温扩增方法(Recombinase-aided amplification,RAA)。方法以曼氏血吸虫121 bp高重复基因片段作为靶序列,根据RAA反应原理设计、合成引物及荧光探针,建立并优化荧光RAA法反应体系。分别以不同拷贝数的含121 bp基因片段的重组质粒及不同浓度曼氏血吸虫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荧光RAA法扩增,评价该方法的敏感性;分别以日本和埃及血吸虫虫卵、十二指肠钩虫虫卵、华支睾吸虫囊蚴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荧光RAA法检测,评价其特异性。结果建立的荧光RAA法可在39℃、20 min内特异性扩增曼氏血吸虫基因组DNA。以重组质粒为模板,荧光RAA法最低可检出的质粒拷贝数为10拷贝/μL;以基因组DNA为模板,荧光RAA法最低可检测浓度为0.1 fg/μL。以日本血吸虫虫卵、埃及血吸虫虫卵、十二指肠钩虫虫卵、华支睾吸虫囊蚴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荧光RAA法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成功建立了一种可用于曼氏血吸虫DN A检测的荧光RAA法,该方法反应快捷、操作简便,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氏血吸虫 基因检测 核酸等温扩增 荧光探针 重组酶
原文传递
血吸虫对吡喹酮抗药性的研究Ⅴ 吡喹酮对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和敏感株成虫皮层的损伤 被引量:7
12
作者 梁幼生 戴建荣 +7 位作者 朱荫昌 李洪军 徐明 司进 许永良 杭盘宇 GC Coles MJ Doenhoff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47-250,F002,F004,共6页
目的 体内比较吡喹酮对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与敏感株成虫皮层的损伤程度。方法 用各虫株尾蚴分别感染小鼠,感染后第57天,以300mg/kg微粒化吡喹酮悬液对小鼠作灌胃治疗;在灌药后10、30min和1、12、24h后剖杀感染小鼠,门静脉灌注收集成... 目的 体内比较吡喹酮对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与敏感株成虫皮层的损伤程度。方法 用各虫株尾蚴分别感染小鼠,感染后第57天,以300mg/kg微粒化吡喹酮悬液对小鼠作灌胃治疗;在灌药后10、30min和1、12、24h后剖杀感染小鼠,门静脉灌注收集成虫,按常规方法制成扫描电镜标本,扫描电镜下观察成虫体表的变化。结果 吡喹酮诱导的皮层损伤主要为虫体表形成泡状结构的薄壁隆起;给药10min,敏感株雄虫皮层可见较多小泡状物,而抗性株则少见;1h后,敏感株虫体表可见大量的泡状物,泡状物溃破可形成皮层损伤灶,抗性株仅见少量的泡状物;24h后,敏感株雄虫体表完全受损,部分皮层剥落,暴露出肌肉层,而抗性株仅见少量泡状物和破损的泡状物。给药1h后,敏感株雌虫开始出现少量泡状物,抗性株雌虫体表未见泡状损伤;12h后,敏感株雌虫泡状物数量增加,抗性株仅在有限区域见少量泡状物。结论 抗性株和敏感株成虫体表吡喹酮诱导的皮层损伤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敏感株的损伤程度重于抗性株,雄虫重于雌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氏血吸虫 吡喹酮 抗药性 成虫皮层
下载PDF
血吸虫对吡喹酮抗药性的研究 Ⅻ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和抗性株雌雄尾蚴对吡喹酮敏感性的比较 被引量:8
13
作者 梁幼生 戴建荣 +7 位作者 李洪军 汪伟 陶永辉 张键锋 李伟 朱荫昌 G.C.Coles M.J.Doenhoff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6期405-409,共5页
目的比较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抗性株雌性与雄性尾蚴对吡喹酮敏感性的差异,为探索血吸虫对吡喹酮抗性产生机制提供线索。方法分别用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抗性株感染鼠粪便中的虫卵孵化毛蚴,以单只毛蚴感染单只光滑双脐螺,建立... 目的比较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抗性株雌性与雄性尾蚴对吡喹酮敏感性的差异,为探索血吸虫对吡喹酮抗性产生机制提供线索。方法分别用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抗性株感染鼠粪便中的虫卵孵化毛蚴,以单只毛蚴感染单只光滑双脐螺,建立单性别血吸虫尾蚴系;以W1特异性序列为引物,采用直接PCR法鉴别出单性别系尾蚴的性别,分别将敏感株与抗性株的雌、雄尾蚴暴露于不同浓度的吡喹酮溶液中,经一定时间后观察并计算尾蚴的断尾率。结果曼氏血吸虫尾蚴暴露于10-4、10-5、6×10-7mol/L和4×10-7mol/L吡喹酮溶液中100min,吡喹酮敏感株雄性尾蚴的断尾率分别为66.7%、75.8%、43.5%和21.7%,雌性的断尾率分别为29.3%、27.9%、12.1%和7.6%,雄性尾蚴的断尾率显著高于雌性尾蚴(P均<0.05);而抗性株雄性尾蚴的断尾率分别为43.3%、39.4%、25.4%和6.9%,雌性尾蚴的断尾率分别为47.0%、38.9%、26.3%和6.3%,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曼氏血吸虫尾蚴分别暴露于10-4、10-5、6×10-7mol/L和4×10-7mol/L吡喹酮溶液中80min,敏感株雄性尾蚴的断尾率分别为54.4%、68.6%、42.1%和16.1%,抗性株雄性尾蚴的断尾率分别为30.2%、34.4%、20.1%和2.8%,敏感株显著高于抗性株(P均<0.05)。结论曼氏血吸虫雌雄尾蚴对吡喹酮的敏感性存在差异,雄性尾蚴敏感性高于雌性。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的产生与雄虫对吡喹酮的敏感性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氏血吸虫 尾蚴 吡喹酮 抗药性 药物敏感性
下载PDF
血吸虫病感染特征及其免疫病理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美莲 刘北星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3期109-113,共5页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病裂体吸虫属血吸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分布范围广,广泛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的贫困偏远地区,其在公共卫生方面的重要性仅次于疟疾,该病已经造成了大量的残疾和死亡。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血吸虫病专家委员会1984年统计...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病裂体吸虫属血吸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分布范围广,广泛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的贫困偏远地区,其在公共卫生方面的重要性仅次于疟疾,该病已经造成了大量的残疾和死亡。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血吸虫病专家委员会1984年统计,全球感染血吸虫人口已达2亿。血吸虫种类繁多,寄生于人体的有6类,其中埃及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和日本血吸虫是主要的致病种类。血吸虫卵是血吸虫病的主要致病因子,寄生于宿主组织中的虫卵使宿主发生免疫病理反应,导致泌尿生殖系统(埃及血吸虫)炎症和梗阻性疾病、肠道疾病、肝脾炎症和肝纤维化(曼氏血吸虫和日本血吸虫)的发生。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早期血吸虫病发展到晚期,可引起包括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日本血吸虫和曼氏血吸虫)、膀胱鳞状细胞癌(埃及血吸虫)和不孕不育症在内的严重并发症,主要对血吸虫病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临床分期、并发症、致病机制及其免疫病理机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氏血吸虫 埃及血吸虫 日本血吸虫 免疫病理 感染特性
下载PDF
DNA杂交鉴定血吸虫种株的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曾宪芳 David Rollinson +1 位作者 Tina K Walker 易新元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5,共5页
曼氏血吸虫及日本血吸虫成虫基因组DNA经内切酶BglII、BamHI、XbaI、或EcoRI消化后,与^(32)P标记的pSM889探针杂交,或经EcoRI消化后与pSM389探针杂交。上述两种情况下的杂交带型在两种血吸虫之间均有明显区别。日本血吸虫湖北、湖南、... 曼氏血吸虫及日本血吸虫成虫基因组DNA经内切酶BglII、BamHI、XbaI、或EcoRI消化后,与^(32)P标记的pSM889探针杂交,或经EcoRI消化后与pSM389探针杂交。上述两种情况下的杂交带型在两种血吸虫之间均有明显区别。日本血吸虫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及云南隔离群成虫基因组DNA经EcoRI消化后与探针pSM389的杂交带型显示各隔离群间主带相同,而次要带则有不同程度的区别。其中湖南、湖北及浙江隔离群的次要带型互相接近,而江西及云南隔离群的次要带型与前3个隔离群有明显区别,它们二者之间亦显著不同。本工作表明非主要杂交带型可作为日本血吸虫种下分类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 曼氏血吸虫 DNA杂交 鉴定
下载PDF
曼氏血吸虫合成多肽抗原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许家喜 蔡孟深 石佑恩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424-426,共3页
在计算机的辅助下,根据曼氏血吸虫26KDa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氨基酸序列,通过对其亲水性、柔韧性、可接近性、电荷分布和二级结构的分析来预测出6个抗原肽,并用固相法进行了合成.经Dot-ELISA法测定,其中的2个对抗... 在计算机的辅助下,根据曼氏血吸虫26KDa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氨基酸序列,通过对其亲水性、柔韧性、可接近性、电荷分布和二级结构的分析来预测出6个抗原肽,并用固相法进行了合成.经Dot-ELISA法测定,其中的2个对抗日本血吸虫免疫球蛋白多克隆抗体(抗-SJ-IgGPcAb),1个对抗血吸虫表膜单克隆抗体(A6McAb)均显示良好的抗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氏血吸虫 谷胱甘肽S 转移酶 抗原肽 多肽疫苗
下载PDF
青蒿琥酯对曼氏血吸虫雌虫生殖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陆绍红 严晓岚 +2 位作者 李思温 吴玲娟 太田伸一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CAS 2004年第4期203-206,共4页
目的 :通过观察青蒿琥酯对曼氏血吸虫雌虫产卵的影响 ,分析药物的抗生殖作用。方法 :小鼠尾部接触感染曼氏血吸虫尾蚴后口服不同剂量青蒿琥酯 ,灌流后收集虫体 ,记数。解剖小鼠取出肝、肠 ,组织溶解后计数虫卵 ,分析药物作用后雌虫平均... 目的 :通过观察青蒿琥酯对曼氏血吸虫雌虫产卵的影响 ,分析药物的抗生殖作用。方法 :小鼠尾部接触感染曼氏血吸虫尾蚴后口服不同剂量青蒿琥酯 ,灌流后收集虫体 ,记数。解剖小鼠取出肝、肠 ,组织溶解后计数虫卵 ,分析药物作用后雌虫平均产卵量的变化 ;收集无损虫体进行体外培养 ,计数雌虫体外产卵并观察虫卵形态。结果 :在 30 0mg kg和 5 0 0mg kg给药组小鼠的肝、肠中未查到虫卵 ,10 0mg kg给药组小鼠的雌虫平均产卵量与对照组存在极显著性差异 ;体外培养结果中 ,30 0mg kg和 5 0 0mg kg给药组的虫体未见产卵 ,10 0mg kg给药组雌虫平均产卵量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显微观察发现 10 0mg kg给药组雌虫体外培养所产的虫卵多外附泡状物 ,侧棘受损 ,虫卵结构异常。结论 :青蒿琥酯能降低或完全抑制存活雌虫的平均产卵量、导致雌虫异常卵的产生 ,具有抗曼氏血吸虫雌虫生殖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组 青蒿琥酯 曼氏血吸虫 给药 小鼠 虫卵 体外培养 雌虫 虫体 产卵量
下载PDF
Prevalence and Clinical Relevance of Schistosoma mansoni Co-Infection with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18
作者 Bocar Baya Bourahima Kone +15 位作者 Amadou Somboro Ousmane Kodio Anou Moise Somboro Bassirou Diarra Fah Gaoussou Traore Drissa Kone Mama Adama Traore Mahamadou Kone Antieme Georges Togo Yeya Sadio Sarro Almoustapha Maiga Mamoudou Maiga Yacouba Toloba Souleymane Diallo Robert L. Murphy Seydou Doumbia 《Ope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23年第1期97-111,共15页
Tuberculosis disease stands for the second leading cause of death worldwide after COVID-19, most active tuberculosis cases result from the reactivation of latent TB infection through impairment of immune response. Sev... Tuberculosis disease stands for the second leading cause of death worldwide after COVID-19, most active tuberculosis cases result from the reactivation of latent TB infection through impairment of immune response. Several factors are known to sustain that process.Schistosoma mansoni, a parasite of the helminth genus that possesses switching power from an immune profile type Th1 to Th2 that favors reactivation of latent TB bacteria.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prevalence of the co-infection between the two endemic infections. Systematic literature was contacted at the University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 at the University of Sciences, Techniques, and Technologies of Bamako in Mali. Original articles were included, and full texts were reviewed to assess the prevalence and better understand the immunological changes that occur during the co-infection. In total, 3530 original articles were retrieved through database search, 53 were included in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data from 10 were included in the meta-analysis. Prevalence of the co-infection ranged from 4% to 34% in the literature. Most of the articles reported that immunity against infection with helminth parasite and more specifically Schistosoma mansoni infection enhances latent TB reactivation through Th1/Th2. In sum, the impact of Schistosoma mansoni co-infection with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is under-investigated.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this endemic tropical parasite as a contributing factor to TB epidemiology and burden could help integrate its elimination as one of the strategies to achieve the END-TB objectives by the year 20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histosoma mansoni TUBERCULOSIS CO-INFECTIONS LTBI REACTIVATION
下载PDF
血吸虫种株间18S小亚基单位核糖体核酸基因的同源性及其PCR法检测单个尾蚴的敏感性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洪军 梁幼生 +4 位作者 戴建荣 陶永辉 汪伟 曲国立 魏剑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6期418-422,共5页
目的探索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菲律宾株及曼氏血吸虫18S小亚基单位核糖体核酸基因(18S-rRNA)序列的同源性及采用该基因建立PCR法检测水体中低密度血吸虫尾蚴的可能性。方法提取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菲律宾株及曼氏血吸虫基因组DNA,... 目的探索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菲律宾株及曼氏血吸虫18S小亚基单位核糖体核酸基因(18S-rRNA)序列的同源性及采用该基因建立PCR法检测水体中低密度血吸虫尾蚴的可能性。方法提取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菲律宾株及曼氏血吸虫基因组DNA,采用PCR方法检测上述基因组中同一目的DNA片段,比较其同源性;分别以经沸水加热处理、氨水处理及NaOH、HCl、乙醇沉淀处理和未经处理的单个尾蚴标本为模板,采用PCR法扩增,比较对单个尾蚴的检出率。结果以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菲律宾株和曼氏血吸虫基因组DNA为模板,均能扩增出长度为469bp的DNA片段。经氨水处理和NaOH、HCl、乙醇沉淀法处理的单个尾蚴标本,PCR方法均能扩增到目的基因。在未经处理或沸水加热处理的单个尾蚴标本中,仅有50%标本能扩增到目的基因。结论血吸虫不同种株间18S-rRNA基因具有广泛同源性。经氨水处理或NaOH、HCl、乙醇沉淀法处理的标本,采用PCR法对低密度尾蚴的检出率高于未经处理或经沸水加热处理的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曼氏血吸虫 尾蚴 PCR 18S小亚基单位核糖体核酸基因 敏感性
下载PDF
伊维菌素抗寄生虫病和寄生虫感染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
作者 舒磊 刘星卓 吕芳丽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72-977,共6页
伊维菌素可治疗盘尾丝虫病和淋巴丝虫病,防治土源性蠕虫(包括似蚓蛔线虫、毛首鞭形线虫、钩口属线虫和粪类圆线虫)和体外寄生虫(包括疥螨和头虱)感染,控制传播疟疾的按蚊并杀灭其体内的疟原虫,并且对曼氏血吸虫的尾蚴、毛蚴和中间宿主... 伊维菌素可治疗盘尾丝虫病和淋巴丝虫病,防治土源性蠕虫(包括似蚓蛔线虫、毛首鞭形线虫、钩口属线虫和粪类圆线虫)和体外寄生虫(包括疥螨和头虱)感染,控制传播疟疾的按蚊并杀灭其体内的疟原虫,并且对曼氏血吸虫的尾蚴、毛蚴和中间宿主淡水螺等有一定的杀灭作用。本文对伊维菌素抗上述寄生虫病和寄生虫感染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维菌素 土源性蠕虫 按蚊 曼氏血吸虫 体外寄生虫 综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